法華開示八帖之內第三

輸入者 劉映霞

序品

1 羅睺羅瞿姨之子事
天子者日天子
色界天主四禪配釋事
四眾圍繞事
5 為諸菩薩大乘經
頓悟菩薩水義
曼陀羅華名事
8 動地瑞相十方世界
依止成就體事
10 放眉間白毫相光事
11 照于東方事
12 白毫無色界歟事
13 彌勒菩薩入定相
14 各領四天下事 已上四帖

法華經第一開示抄(序品下)

問。云何上起門耶。
私云。上起門者。玄贊云。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句上句方起。非一故名上起
意云。上即起‧地起合二種上起業‧二門可異。譬如法師品一名三義。所謂法即師。有法之師。之師也。於起一字能起所起。尋論意具開此由也。
玄贊文廣述可抄之。
問。玄贊文羅睺是瞿姨之子。爾者引何經文乎。進云。未曾有經須達拏經。瑞應經之說也(文)。
未曾有經說云不可爾。正勘未曾有經。羅睺羅母陀羅云云)。前後廣說因緣。何引彼經云瞿姨之子耶。
會云。實彼經云羅睺是輸子。玄贊所引似違現文。但嘉祥義疏問云。未曾有經須達拏經云。羅睺是瞿姨之子。至如法華所辨。是輸之兒(云云)。所載三經大同玄贊。既對法華羅睺羅母陀羅比丘尼之文。為違文會之彼世現行本。瞿夷而非輸歟。
天台句引未曾有瑞應經。羅睺羅是瞿姨之子(云云)。三師既同隨。又諸師釋玄贊出現相違。以之推之。至末代彼經異本出來歟。
玄贊云。經羅睺羅母至亦與眷屬俱。贊曰。四眷屬眾也。梵云耶戍達羅。此云持譽。陀羅訛也。形容美麗。近遠聞知。生育羅睺。天人讚詠。故云持譽。譽美稱也。相傳釋云。是乾闥婆女。彼生兒為樂神。生女為玉女。此與為玉女也。若稱玉女何有子。又出家後。持譽父母得將還。明非玉女。未曾有經須達拏經‧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夫人。一瞿夷輸。三鹿野。各有萬綵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女為名。亦無過失。
鏡水抄‧翼贊‧決擇記等。皆不出現相違也。
句二云。未曾有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子。涅般及法華皆云。是輸子。二義云何通。或可。彼經舉大母。此處舉所生釋論毘陀寶女不孕。即是瞿姨。此翻明女故知。輸子也(云云)。
義疏云。問。未曾有經須達拏經及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至如法華所辨。是輸之兒。經云。輸是第二夫人。瞿姨是第一夫人。故十二遊經云。太子夫人第一瞿夷。第耶作。耶作即陀羅也。第三名鹿野。三夫人各領萬釆女故太子有六萬釆女。何故二不同。答。羅睺實是第二夫人瞿姨是其大母。餘經舉其大母。今經舉所生母。故不相違等(云云)。
經文聞眾。普香天子天子。爾者天子者為日天子。為當如何。答。玄贊天子是日天子也(云云)。付之。正法花經。列日月天子畢。別舉天子。知。光是星天子非日天子云事。況見餘經。虛空藏菩薩光作星天子云云)。此事分明也。
會云。以三天三光玄贊句。義疏。其意皆同。於名月者。既有月字無諍光名設配何雖不違。日天光明三辰中最勝也。總即別名多屬勝。可云日天子。況普香者。草木香氣普薰十方義也。星者精也。則草木精氣也。普香天子若為星天子。餘二天子既所屬。知。光是可日天子正法華文。以月天子似名光。雖不日天子不如疑難歟。推之彼經日月二天上首。以星天子月天眷屬。故經下文云。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云云)。然者光者月天也。光燿者日天也。
經云。復月天子。普香天子天子云云)。
玄贊云。經復月天子天子俱。贊曰。此四王三光乃是四王天攝。更無別天。觀音寶意作日天子光。大勢至吉祥月天子。則此名月。虛空藏光作星天子。此名普云云)。
水抄十云。言觀音等者。辨名也。古來皆引。未審何經。觀音寶意作日天子此經中名光。寶者可重義。光者闇義。大勢至吉祥月天子。能除熱惱能作清涼。與人為吉祥事也。虛空藏菩薩作星天子名普香。普者普遍。周於物。為香。香即依質而有。離質無香。天如質星如香。普者不斷義。如香不斷故名普香○言日宮作者辨體量也。日者實也。光明成實。能生成成就物。月者闕也。闕即是缺。有圓有缺故名月也。星者精也。精氣。變作星也○唯疏引文即依次第如今。大例談底。經即不依次第。先說名月名月天子也。次號普香星天子也。後名光日天子也(云云)。何故經一疏次第不同。答。彼經依形量小。分次第日月星。此經者差別不同。不依次第月星日。疏主排比。將此經以順彼。作此配(云云)。
正法花一云。日天子眷屬俱。月天子光明所炤。天子。光耀天子俱(云云)。
義疏一云。復月天子者。注解云。帝釋輔臣也。人言。月天子月天子也。普香天子謂星天也。天子者。謂日天子也。既是三光故後列之。出正法華。復經云。觀音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吉祥。作月天子虛空藏香。作星天子也(云云)。
句一云。名月等三天子。是內臣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光是寶意天子觀世音應作。此即本跡釋也(云云)。
問。經中明色界天眾云。娑婆世界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爾者如何配釋色界四禪王耶。答。玄贊有二釋。初釋云。娑婆世界王者。第四禪主。尸棄光明如次初禪。等表三主也。第二釋云。尸棄第四禪光明等餘禪。付初釋大般若經堪忍界主持髻王。(云云。持髻者即尸棄也)三千界堪忍界。其主豈非第四禪王耶。又度論明云三千界王名曰尸棄。知。非初禪王也。加之。經中爾時淨居諸天尼吒螺髻王同一處云云)。付後釋。娑婆世界主者。舉第四禪王。其外尸棄大梵者。定應非彼王。況尸棄光明第四禪第二禪王者。列四禪王似隔越耶。知。尸棄肖明如次。初禪王也。依之無垢稱經。云持髻王而為上首。從本無四大州界。涅般後分尸棄大梵天王乃至)即從初禪飛空而下(云云)二釋中以何為勝耶。
會云。玄贊二釋中。且可存初禪王云釋。無垢稱作一釋。同今初釋。凡尸棄梵語翻為持髻。髻顯頂義。初釋是火災頂故。頂尖故。名之為髻。依之無垢稱經云。從本無四大州界等(云云出離憂受初禪也。四州界量亦同初禪也。故知。非餘禪。但大般若經還此義證也。彼經多以大梵天為此界主故。所謂第二會云。素訶界主大梵天王。領眾天輔天梵會天。來到其處。既於初禪四天。大梵天王為素訶界主。攝領餘三天故。隨又六欲天為次下。極光淨等為其上。明知。間是初靜慮也。又初會四王帝釋堪忍界主。大梵王極光淨天次第列之。前後文其意同也。涅般後分亦同也。度論等者。譯家見梵本之文。以為第四禪王歟。
尋云。初釋意者。世界主第四禪尸棄大梵初禪。今何大般若。以尸棄許此界主耶。是以後釋中以大般若為證乎。次第四禪超過三災。頂髻義尤可勝。何持髻故為初禪耶。
答。界主義自本有二門究竟大千總主也。大梵四天下別主也。大般若訶界主堪忍界主者。其名廣故其體難定。依之二釋俱可得彼經意。後釋總主其德勝故。以彼經入自義證。然而正見文相還順初釋。聊初釋界主與尸棄相配四禪初禪。是為無色界諸天也。不尸棄無色界主義。云火災頂云三災頂。又俱不違。隨文二釋不同。仍俱無失。不初釋別證歟。
問。玄贊中釋尸棄大梵。或云初禪主。或云第四禪主(云云)。爾者第四禪王云義意。引何經說成之耶。進云。大般若經。付之見處經。初會四大天王天帝釋堪忍界主大梵天王。廣果淨居天處皆同第二會上列六欲天眾畢。世界主大梵天王。領眾天。輔天。梵會天眾。來到其所然下文云。堪忍界主持髻王(云云)。准下文。以初禪名持髻王也。何准彼經成第四禪義乎。
經云。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天子俱(云云)。
玄贊云○乃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世界大梵王第四禪主。柵摩云寂靜清淨潔皆得。亦云梵潔也。今唯言梵。但略云爾。尸棄火災頂。即初禪火災之尖頂故。光明禪王。無量光極光淨天主故。等表三禪王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世界主持髻機王故。尸棄者頂髻也。即持髻王。是堪忍界主之別名。光明是餘禪主(云云)。
釋云。疏大般若堪忍界主。頂髻尖頂俱名尸棄。若依般若尸棄大梵四梵。光明同前。等言但諸禪諸天第三禪
鏡水抄云。(文廣可之)
決擇記云。又云。疏有二釋。應初禪為正。故華嚴第一中。列六欲已即言。大梵俱。其名曰尸棄大梵智光光等。次云。復與無量光音天子俱樂。光等。次云。復與僧祇淨天俱。其名智。次云。復與無量果實天子俱。名曰法華光等。乃至復與摩醯首羅淨居天子。其名光。准此次第尸棄乃是初禪主也。次諸天偈讚佛中。從光為首。第四方尸棄。次列六欲。先列於上。准文下合初禪也。又度論娑婆世界梵天王尸棄。新翻金光明亦作此釋(云云)。
  度論云。一一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或棄及色界諸天等。
大般若經百一云。常為三千大千世界四大天王天帝釋堪忍界主大梵天王。極光淨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等(云云)。
同四百五四曰○訶界主大梵天王。領眾天。輔天。梵會天眾。來至其所○究竟天與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眾來到其所(云云)。
同五百七十云。堪忍界主持髻王。應時便與六八萬諸梵天眾。來詣所。
大乘密嚴經中云。爾時淨居諸天。與尼吒螺髻王同一處云云)。咸於此土佛及菩薩希有云云)。
  涅槃經後分上云。爾時娑婆世界尸棄大梵天王。知佛已涅槃。與諸天眾。即從初禪。飛空而下。舉聲大哭(云云)。
無垢稱經一云。復有萬梵。持髻王而為上首。從本無四大洲界。為欲瞻禮供養世尊及聽法故來在會座云云)。
同疏二云。持髻王為上首者。此乃初禪王。故法華云。尸棄大梵光明等○頂持肉髻似如來相。此是八地菩薩○從本無憂者。色界也。欲界有憂苦逼迫事故。上界無之。四大洲界者。初禪小如四大洲故。以上從下。所為來云云)。
句二云。尸棄者。此翻為頂髻又外國喚火為樹提尸棄。此王本大光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然經標王復與舉尸棄。似如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住禪間。有覺觀。言說。得主領為王。單禪為梵民。加四無量心為王也。初禪眾。輔。大梵。今舉王諸也。光明禪也。此有小光。無量光。音。三禪有小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密身亦無罣礙無量密亦受福。密果亦廣果。無想密亦無想。又有五那含。不煩。不熱。善見善現究竟大自在。即摩醯首羅。文存略不具出。但等等此諸天也。
義疏一云。大梵天王尸棄者。人云。大梵天王初禪王也。尸棄王。光明大梵王。等者第四禪也(光宅所用)人云。娑婆世界主者。是摩醯首羅第四禪王也。尸棄者三王也。光明王也。等者等初禪也。今度論第一卷云。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尸棄。今云。娑婆世界主。此舉處以顯其為主也。大梵天王出其位也。尸棄標其名也。新金光明亦作此釋。尸棄此云火。人言。此梵天王火光定。頂有火光故言火也。人言。餘梵天皆得火災所燒。獨此天火災不燒故云火也。又翻為頂髻。人言。頂上有火如髻。故云頂髻也。阿含云。尸棄初禪王○問。十地經言。摩醯世界主。今云何初禪王為三千世界主。答。四禪王。一者經言。百億日月百億王百億非想。此下品王也。二智度論云。王千世界主阿含亦然。此次品也。三云。九地菩薩作梵天王。領世界。此品也。四者領三千大千世界品也○問。尸棄大千之主。在何處中間禪位耶。答。百億中間禪。今在中央住也。如大千中央住也。
問。經云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云云)。爾者四眾者何等乎。玄贊比丘四眾。付之上列五類聞眾畢。爾時世尊四眾圍繞。所言四眾比丘四眾者。天龍八部豈不圍繞世尊耶。依之他宗師難此義云。比丘四眾者。雖有文無義。違依義不依文故(云云)。是以天台釋云。發起影嚮當機結緣四眾。此義叶經意如何。
會云。玄贊云。比丘四眾者。總同諸經常說。別吐今經處。則是弟子持戒之眾也。但餘師解釋一途理。依之玄贊雖引他師之不難。又不用。有理無證故歟。
玄贊云。經爾時世尊嘆。贊云○四眾者。古云魔梵沙門婆羅門。此說色欲二天之勝人中上首。故顗師云。一影嚮眾。在會然。二發起眾。如鷲子與彌勒三請是。三當機眾。稟教悟解。四結緣眾。時未悟結後因緣。又四眾。謂聲聞菩薩並客舊二眾。古人疏有多義。然此後文又親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為四(云云)。
度論四云。問云。諸菩薩二種。若出家在家在家菩薩總說在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菩薩總在比丘比丘尼中。答。雖總在四眾中。當別說。何以故。是菩薩必隨四眾中。四種不隨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辟支佛人。有求天人有求人。此四種人不隨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作佛故(云云)。
鏡水抄云。言然此後文又觀等者。問。前列五眾。色類既多。何故聽威品列四。答。非天非人皆不有。將本身聽法來事。須作人形。人形之不越四眾攝盡也(云云)。
法華義疏二云。四眾者。人云。天有二眾。謂魔眾眾。舉色欲天之人有二眾沙門婆羅門度論云。智惠人開為分。在家婆羅門出家沙門。佛既是天人師。舉此四眾也。顗禪師云。一影嚮眾。謂在座然。二發起眾。謂發起佛教。如身子之與彌勒。三當機眾。稟教頓悟。四結緣眾。聞未即解。但結遠因緣。今謂就此經文二種四眾。一者聖有二種。謂聲聞菩薩凡有二眾。即客舊兩眾為四也。就後文列者。出家在家。各有二眾也。
句三云。文廣可之。意如玄贊義疏等引之。

又疏‧記二依之不依文等釋者可見

問。經文為諸菩薩大乘經無量義云云)。爾者所言無量義經者。指曇摩伽陀耶舍三藏所翻一卷無量義經歟。為當如何。兩方。若指彼經者。今經所指無量義經七名。一卷經不出其異名。今經所指無量義經。以萬善皆為作佛因。一卷經以無相一法無量義。知。非同經云事。況見經文釋尊無量義經已。不起于座方說斯經。而見行無量義經末文。大會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云云)。准此可別座經。依之寺印法師。今經所指無量義經不來秦朝(云云)。光宅法雲法師所述亦此。若由之爾者。玄贊釋經無量義文。引見行一卷經(見)依之天台嘉祥意。皆述一卷無量義經如何。
私云。法華所指則見行一軸經也。玄贊意分明也。凡三世諸佛一乘法。先為菩薩一乘體。是出生門也。後為聲聞說一乘用。是攝入義也。而曇摩耶舍所譯者。云名云義皆以符合。依之譯者自告云。是法華前說也(云云)。(嘉祥引之)是故嘉祥以五箇故成二說同。所謂處同。數同。時節同。義同。及翻譯者同也。所以此經未傳之時。每臨法華講不欣求。至齊永明。武當山惠表比丘。遇中天竺曇摩伽陀耶舍受本傳世。舉與歡喜。一兩師執異亂同。不足依用。依之吉藏法師云。師固不移(云云)。
玄贊云。經為諸菩薩佛所護念。贊曰。此即第三如來說法時至成就。略三義。一依人。先為菩薩大乘經無量義。後為聲聞一乘。二依利○教理化根熟○行果方化初根迴心聲聞。三法。先談法體後談功能。故未說法華已前。先無量義為時至○教及所詮義皆名無量無量義經云。以諸眾生性欲無量故。其所說法無量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即是無相無相無相。不實相云云)。
義疏三云。名無量義者。大乘是其通名。無量義其別體。評所以標大乘者。密欲顯有於小乘。為法華序也。無量義者。解釋不同。師云。此經辨無量萬品善也。以現在行無量萬善故。來世成佛。問。若說萬善成佛。與法華何異。彼答云。此中但覆相明萬善成佛。不言萬善無別三乘義。此但是顯實未開權也。故與法華為異。譯之為序也。基法師解云。無量義者。所謂空也。若是有法分限。有量空義深廣。譯為無量。問。若爾與第二時大品教何異。彼答云。前教明空為三乘行本不得法華序。此中明空為大乘行本。故得為法華序。是故為異也。僧傳云。基云。聽竺道生講。法華雖有二判。無以取決。次注無量義經云。其無量義經法華首載。而夏未睹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癈談而欲見於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惠表。自羌曹。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河澹之所得。數歲聽默。澹之字曰螟蛤。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懃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嶮。以齊建元三年後。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音。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慧表便慇懃至請。心形相俱到。淹歷旬月。僅本。仍還嶠北。高入武當山。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載。山見授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勝。遂便注解云。正以空為無量義。基覽本。但謂解與經符。而師執固不移。云明空無量義經者別是餘時說耳。非法華前辨無量義經也。法華無量義經正明萬善成佛。不來此土乃至光宅法師猶存師之解也。今以五義。證此無量義經法華無量義經。一者處同。同在王舍城鷲山所說故。二者眾數大同。謂萬聲聞。八萬菩薩故。三者時節同。法華云。成道以來四十餘年說之。無量義經亦云。我成道以來四十餘年。未說法。四者義同。雖未彰言明三顯一。而旨趣亦開一乘也。五者翻經之中天竺沙門。自云是法華前說。宜用之(云云)。
句三云。今論眾集指彼文者。彼經眾集說法竟。儼然不散。彼座席仍說法華。故知。三業供養不得異用。彼廣釋此略。於無咎○生師云。無相空理大乘之體。封三來久。頓說三。不能取信。故無相法華序。觀師意同。若爾淨名皆應是序。何獨無量義耶。彼釋云。此由五時故。後教得起。更問。若爾無量義與諸經皆通途相生。非開別序。基師云。空理無形故云無量。序意同前。難亦如是師云。無相成佛之義。故言無量。又云。彼經不說三有異。大品非法華所指。指者不來秦地。今謂。此經是宋元嘉三年。惠表比丘。於海郡朝庭寺。遇曇摩耶舍受此本。還武當山。永明三年始傳於世。經既已來。豈可送還天竺光宅云。無量義萬善歸能成佛道。法華正明無二無三三與歸一為異故。即為序。若言萬善歸。二三何不歸。二三若歸正序不異。若言破二三何不破萬。破二三則無二無三。既其破萬。是則無序。取經互舉意為異者不成就異也。異意不顯。序義亦不成也(云云)。
問。就無量義經七名。且法華論中。於蓮華開敷二義云云)。爾者頓悟菩薩水義耶。進云。玄贊頓悟菩薩水義。付之。頓悟菩薩大乘種姓。何二乘泥水之義乎。何況無量義名對頓悟菩薩蓮華之稱偏可被漸悟。依之披玄讚下文。蓮華之名正對二乘云云)。
會云。論釋無量義經七名之中。於第十六蓮華名。開敷二義。於其水又有二義。初水不可盡(不盡有常義)者。體出義也。大乘理性法爾二乘泥水。自未出前具此義。次出濁水。乃至如諸菩薩坐蓮華義者。用出義也。於已出後論之。玄贊釋性出義云。頓悟菩薩性出泥水(云云)。依此意者。論二義如次明頓悟漸悟類也。而釋意。二義俱約二乘會疏云。且順古釋(云云)。即吉藏釋也。若爾濮陽會疏文。云限漸悟無過
尋云。釋云。今助一釋。疏外助釋。何取助捨本哉。答。次第。上以疏為本釋。以自義對疏名助釋。依此者。疏下他師義。疏主實意也。又疏主本以下之釋。偏約漸悟會疏。為他師義。依此者不可云助釋。亦雖名助釋。遂存此義故也。是以疏中求漸悟證了。故知。疏意前敘他解。後申自義云云)。餘文可知。
今云。任疏文可云頓悟也。但疏前後多云。蓮華名約二乘者。菩薩無量義經菩薩受之。重為二乘說之。彼所化二乘出泥水故有用出。二義中。用出為本。聲聞所化故疏指之也。云。然頓悟佛說之時。非自分性出。玄贊第四第五義。則許彼重也。故玄讚菩薩說教理。不說行果之義云。由但不知病與藥之教理故。但說教理(云云)。菩薩可知病藥者。所謂化二乘時。用一乘教理故也。
尋云。若爾。漸悟迴心後有用出之義。與論第二義有何差別。今云性出泥水者。體出義也。知。頓悟身事也。
答。頓悟漸悟所具真理。其是一也。此理名二義。體出用出也。其性出義通二機。用出唯在二乘水以用出為本故。設雖體出。二乘前猶用出義顯也。是以頓悟菩薩佛說。為二乘說之。令出濁水然而正說無量義經之時。頓悟菩薩法開悟。彼經正機頓悟也。蓮華名爭不攝頓悟性出。玄贊頓悟菩薩性離濁水者。此意也。雖談所化二乘。猶異論二義。彼經時。舍利弗等漸一乘。為用出方便。亦名用出。是第二義故。不同前釋展轉教化歟。
問。玄贊。若為大師實義云何為古師義耶。答。議曰意。亦許頓悟邊故。釋會第二義始有聲聞言云。既取真理而以為體。是獨不定二乘有乎。既通菩薩。所以不得同於後義而指聲聞云云)。但順古師者剩會釋歟。
論云。十六妙法蓮華者。有二種義。何等二種。一者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又復義。如彼蓮華出泥水。喻諸聲聞得入如來大眾中座。如諸菩薩坐蓮華如來無上智惠清淨境界證得如來密藏故。二者開義。以諸眾生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云云)。
玄贊云。○二義。一水不可盡。出離小乘濁泥水故。此談華體。頓悟菩薩性離泥水。體性常故不可盡。此談一乘理性。出二乘故名水。二復義。蓮華出泥水。喻諸聲聞如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無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此意說言。菩薩坐蓮華上。無上智慧境界。能證如來甚深密義聲聞迴心已去。得入大眾中坐。亦菩薩坐蓮華說慧境。亦證密藏。前解菩薩頓悟體出。此解漸悟後時用出。正以教理化諸菩薩。傍化二乘作此說(云云)。
釋云。疏前解頓悟菩薩等者。義談於如來法身之體出離二乘濁泥水也。問。先在後越名出。如來菩薩元不在中。何以名出。答。有二釋。一云。菩薩等有二乘種姓。今成菩薩。永不取彼二乘之果。亦為出。若爾元二乘姓者。何為出既有斯妨。故第二釋云。夫言出者。不要先入後出名出。但於彼得出名。如言岸上。先在於岸及後出者。俱名岸上。此亦應爾。議曰。疏中下皆云。彼經對菩薩故名無量義。對二乘蓮華。今不可盡既比頓悟云何得言蓮華之號。唯二乘。今即一釋。初不可盡亦喻漸悟漸悟身中。大乘法性能出彼小乘水故。後出泥水。喻彼二乘迴心已用能出彼小乘水故。是以蓮華對於二乘無量義名對彼菩薩。即妨矣。若爾師資豈不為魚肉。答。依法不依人。豈以所宗曲相承黨。又疏主本意。言不可盡喻大乘體性言喻頓悟。且順古釋故。嘉祥云。前義與後義異者。而有二釋。第二釋云。前約直往菩薩。後就迴心大也。又疏主問答之中言。彼蓮華據未水性能出故。此據上用能出故。若以頓悟名不可盡。云何未出。又云。彼經正對菩薩無量義。傍被二乘蓮華。若頓悟者。名不可盡。云何得言蓮華之名不對菩薩。豈可前後自相矛盾。故知。疏主前敘他解。後申自義。以為問答。熱思應悉(云云)。
玄贊第二云。問。其無量義經十六亦名妙法蓮華。○此經亦名妙法蓮花。二名何別。答有五解。一云。蓮華二時得名。蓮花未水時性能水故。亦名蓮華。彼經亦爾。說彼智慧之性能出於水性。能開敷時。猶未化二乘一乘故。今者此經正化大乘之位。超出二乘蓮華水已亦名蓮華。彼經正名無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正逗菩薩。傍令聲聞信解。不愚於後方化入。此經正名妙法蓮華。亦得傍名無量義正化聲聞一乘故。時位有殊。體性二。故將說此經。先無量義處三昧。二云○彼時唯教菩薩。未有二乘一乘。故說教所依真如妙理。正名無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此時化彼二乘一乘故。說能依行果妙法蓮華。如水故。傍亦得名無量義也(云云)。
問。經文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爾者曼陀羅華者。大師云。何釋之耶。玄贊云。曼陀羅花。此云適意花。付之正法華經文。天雨意華云云)注經曼陀羅摩訶曼陀羅華如意華大如意華。若爾可翻如意花。何云適意華耶。依之涅槃經中。曼陀羅摩訶曼陀羅四種花之外。別列適意大適意華。明知。別別華也。
會云。玄贊云。曼陀羅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云云)。疏主殊學五天梵語。久列諸教譯館。漢對翻豈無相傳耶。即引新譯經為證。是大般若等歟。於涅槃經者。栖覆師引路府說云。是譯者誤也。或可云。諸天華勝總名適意。其中勝者別立此名。如摩尼如意度論云。天華妙者名曼陀羅。爰知。不限一類華歟。經云。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及諸大眾云云)。
玄贊云。曼陀羅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曼殊沙花此云柔煖。華體柔煖。亦令見者諸剛強礦三業故。摩訶大也。新翻經云適意花。大適意華。柔煖華。大柔煖華。如次即是此云四華。欲明悅諸調三業也。
正法花云。所座立處則有瑞應。天雨意華。意華。柔煖華。大柔煖華。散世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云云)。
涅槃經十云。爾時一切天龍鬼神非人等。以種種華散佛及僧。所謂天優缽羅花。物頭花。芬陀梨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陀那華。摩訶陀那華。遍照那華。摩訶遍照那華。香華大香華。適意華。大適意華。愛見華。愛見華。端嚴華。第一端嚴云云)。
水抄云。路府云。問涅槃經何故列適意華等四華已後。言曼陀等。答。即翻譯謬也(云云)。
問。就今經動地瑞相。且為唯限釋迦佛土。為當可通十方世界耶。答。玄贊有二釋。一云。唯釋迦國土。二云。通餘佛土。付之二釋共不明。先付初釋。放光瑞既及八千國土。動地何限自界。況下文述日月燈明佛往事。一切諸佛震動釋迦動地瑞。豈異彼乎。加之普賢妙音自本土來。皆動國土說法華。瑞相何不通方乎。次第二釋亦不明。見下偈頌。而此世界六種震動云云)。准此不可及佛國。二釋中以何為勝乎。
會云。雖有二釋。且可存初釋。下意同初釋故。依之法澄師初為正。經文云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方。動地表捨權取實。正機聲聞皆在此界故。不及方歟。光明本有離質化。不同動地。何必例寬狹乎。但云一切諸佛土。下玄贊會云。唯日月燈明佛震動十方云云)意者於一佛土有多四天下。故云諸佛土也。故正法華云。於此佛土十方世界六反震動云云)。
玄贊云。經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贊曰。釋迦三千大千佛世界。此皆普動故言普佛世界皆動。此動處也。下頌中言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故知。是動釋迦界非十方界故。或此普動與光照同。不爾放光何故乃寬。動界乃狹。下文標近顯化此界捨權就實故。若依初解。此界動。明捨權就實故(云云)。
翼贊云○前解中初解為勝。何以知然。為此界中令諸二乘捨權就實○問○令二乘捨權就實。答。所言受用土。彼二乘權○下經云。實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由旬他土即安不得。故知。受用土也(云云)。
玄贊下文云。一切諸佛震動者。亦唯日月燈明佛振動。非十方界。前云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故。今此燈明佛國一切皆動。化身報身下位非一可言諸佛云云)。
問。就今經序品明七成就法門。且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等者。是依止成就也。爾者依止成就體者。法華論意如何釋之耶。玄贊云。有二釋。一者以眾會渴仰欲聞之因體二者放光因也(云云)。付之初釋不明。雨花動等既為所依說法隨順威儀成就體。以放光瑞直可為依止因之體。何以渴仰為其體。況見經下文。我見燈明佛光瑞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云云)。此意。取放光直為因見。付第二釋。若以放光因者。何不取雨華動等以為因哉。
會云。初釋意云。酬因經。因先說後也。而為說此經放光明故。經光起難為因。因果似逆故也。所化眾生渴仰心。近可為所由偈頌云本光瑞此者。隨有舉之。何必因體乎。後釋意云。經文相似放光方便故取之。於動等例者。彼界相也。放光所現也。親疏殊故。以放光親表內證法門歟。
別尋云。有二釋云事。不可爾以眾會渴仰之心。為依止因之體畢。先為大眾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者。前後瑞相相對辯不同也。更非別釋。嘉祥釋此意。云何為二釋耶。
會云。有二段。初釋因體。後釋光中所現事初中又有二段。玄贊分為二釋。為諸大眾乃至種種事者初釋也。先為大眾以下第二釋也。上段大眾已生希有渴仰欲聞者。以大眾渴仰因體。故名依止成就者結也。是故如來等指經文也。下段者為大眾示現外事○微密法故者。以內證法為因。或以放光因。次依器世間以下指經文也。若一釋者。上何交經文乎。下不釋因體者。似失要樞。故疏主能探論意歟。
法華論云。依止成就者。為諸大眾示現異相不可思議事。大眾已生希有心。渴仰欲聞如是念。今者應為說。故名依止成就。是故如來放大光明示現方諸世界中種種諸事。先為大眾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次為示現法門內證甚深微密法故(云云)。
玄贊云。第五依止成就有二釋。一云。彼諸大眾現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應為說。渴仰欲聞生希有心。名依止成就。是故放大光明示現世界中種種事故。夫佛說法必為濟生。生發希渴之心因。此將說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渴而為說故。放光遠照。異相難知。大眾睹光遂興正念。佛將為說。渴仰冀聞。既生希有之心。次當為說法。是故放光能生眾生渴仰心。故因。二云。先示現外事六種振動等。後示現法門內證密法。所以先現神通外事。表佛說法門乃是內證密法。又內證深密。所以外現神變神變既彰。表佛將說所證之門。故名因。雖先雨花動地。未是殊絕之能。今放光。希奇更甚。內證深密故。外現難思因獨表斯瑞(云云)。
問。付十八變。流布變。放光變。可有差別耶(云云)。
問。經文放眉間白毫相光。爾者十八變放大光明變(云云)。可攝之耶。玄贊。流布變非放大光明變。付之既放眉間光明。尤可攝放大光明變。況神力放光放光明。例是可爾。依之唐土放大光明變(云云)。會云。流布變放大光明變。同雖放光漸頓異。故玄贊云。三流布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放大光明。能放光頓照無量國(云云)。而序品放光云照東方千佛土靡不周遍。漸及東方諸國歟。神力品云。放於無量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頓照十方。雖不分明。又非文相旨趣歟。
玄贊云。神境智通十八變。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一隱。二顯。所作自在四制他神通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憶念七能施安樂放大光明。雨四花自在之變。振六種者振動之變。此放光者流布之變。見六道示現之變。下神力品當顯示(云云)。
鏡水抄云。智通中有二義。一能變。二能化。化即無而忽有。變即轉換舊質。即十八變也○放大光明放光。如眉間等。問。此放光與流布何別。答。若直放光遠照。但名放光流布。若放光下傍遍。即流布(云云)。
同十此謂十八變○三流布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放大光明。能放光頓照無量國。大利樂事。此八神力○第二放光是第放光明(云云)。
問。經文照于東方八千土(云云)爾者顯何事耶。答。付之毫光照有緣國土。豈只限東方耶。是以正經神變遍照十方燿燃。
會云。序品放光但照東方。經文分明下皆同。依之玄贊唯照東方。釋其故云。西域以東為上。表法花經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被餘性。故不照餘(云云)。但放毫光召有緣者。三周正機漸悟根熟也。若所照處皆所化眾生之在所者不可然。得記羅漢本住此不東方人。設廣論正宗流通益者。塵數。豈限八千土乎。故知。放光雖為表相。不曾光亙一切有緣也。次正法十方燿燃者。於所照世界十方也。不對婆而名十方。彼經或云普照東方。或云照于東方。知限東方也。故玄贊云。正法花中亦照東方。殊無照彼餘方之文(云云)。
句云。今明東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十住知見。舉初即知後故。云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法亦然。諸位亦然。此釋詳得經旨云何。次天台意。此經正機頓悟菩薩本門壽量益等也。若以正機理理者。還可招重難乎。答。二宗德失。只以經文可決。古今示下及五處。未見一文而照十方。靡不周遍者。所照土中周遍義也。正機諍以法花論可之。又難云。有唯向不背之德。見者皆謂向面。而偏照東方者。南西北方眾會。豈不見光乎。
會云。此難者。一會八方眾。各只見方事。不知餘方歟。東方眾向佛坐。佛光照東方多土之時。其東方眾已後歟。東面精舍佛住之時。有一人來西坐。向其人背精舍正面。向後壁歟。其人所見背西域法。恐可成心。不可思議也。以唯向不不可難詰。(餘事准之)
經云。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尼吒云云)。
玄贊云。經照於東方至尼吒天。贊曰。第二照境也。一世界者。三千界。照千佛世界。唯照東方者。西域以東為上。表法花經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被餘性。故不照餘。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爾。先照根熟。故舉東方所表矣。正法花中亦照東方。殊無照彼餘方之文(云云)。
正法花經云。於時放面口結光明普照東方八萬千佛土。其大光明照諸佛國。靡不周遍。至擇地獄中。上徹三十三天云云)。
同下文云。大聖神足放大光明。照于東方八千土。諸世界自然為現。所經法皆遙聞之。於是慈氏以頌而傳首曰。文殊師利。今何以故。導利眾遮。放演光明。其威曜。出於面門神變遍照十方燿燃(云云)。
句三云。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從照東方八千土下。即是他土六瑞之文。蓋勘酌由人耳。舊云實照十方。照東方者。表一乘因果是諸因果之上。萬是數圓。表位滿。八千數缺。表因位未足。若照東方義已。更照九方復何所表。今明東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跡門說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十住。開佛智見。舉初即知後故。云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云云)。

引諸經之放光不同可

問。白毫光明可照無色界耶。玄贊不照無色云云)付之無色界既有果色。佛毫光何不照彼界耶。況仁王般若時光明三界非想天‧例可爾。會云。經文云上至尼吒天以究竟上方至極。若照無色何不說之。知無緣故不照也。故重徵答云。應云無緣故不照也(云云)。既隨時機。何以仁王經例哉。
玄贊云。梵云迦抳瑟揥。此云質礙究竟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尼訛也。究竟天有形之頂。光可至不照無色。彼無處故(云云)。
釋云。問。無色既許有果色。光何不照。答。非是一切皆能有故。所以不照。若爾者有何不照。答。光既被彼。不可於中有照不照。若爾色光雖遠臨。無緣。了不知見。彼何不爾。既此難。應言無緣故不照也(云云)。
問。八千世界說法有法華經耶。
問。彌勒菩薩瑞相。爾者可問入定相耶。玄贊不問入定云云)。付之入定既是瑞相也。何不問之乎。依之經云。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此豈非問入定。是以玄贊自釋此文云。標隨順威儀住。以為入三昧。加之上文明彌勒示相懷疑事云。彌勒道滿生。現世。豈復睹毫光而不知。觀等持而不了(云云)明知。可問入定事也。加之文殊師利成就中。答入三昧之事。若不問之何答之乎。
私云。經文實如疑難。所疑所問之中。可有入定事。入定時。外相異常威儀。其入定以後現雨花放光動地希奇事。尤可兼之。但玄贊意者。彌勒問詞中。不舉入定。釋其所以。下不測佛心。不知入何定云事。所疑不審故不牒舉之故玄贊云。不牒為問(云云)。重意者。不知所入定若名若體故。今何無量義處三昧耶等疑不起。雨花見知其曼陀羅花等形。放光見能照不照。於入定此識知故。眾會不疑。無量義所由。彌勒示相同眾致問。故不表牒之云也。若偏不及疑者。恐不順文理。故玄贊云。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處生疑(云云)。云不知何定者。此趣歟。
經云。爾時彌勒菩薩是念。今者世尊神變相。以何因緣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希有事○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波夷。及諸天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八千土。悉佛國莊嚴
玄贊云。經爾時比丘至今當問誰。贊曰。眾人實生心疑也。是佛光明牒放光神通之相牒威儀中雨花動地。外相眾人共睹。所以牒之生疑。入定非眾所知。所以不牒為問。以根人地並居下故。不能測知。佛之入定。既不知入于何定。依何處以生疑。故不問之○經以何因緣至國界莊嚴。贊曰。此後發問。先因○彌勒他以為問。睹外瑞而共同故。雙牒瑞以生徵。不牒入定以為問。外人不疑入定。下不頌入定故也。
鏡水抄云。○問。彌勒菩薩入定。合帶一分定。向上疑為問。何不同也。答。彌勒菩薩眾生不疑入定。且隨人不疑處。亦不疑入定。經云。今當問誰者。彌勒菩薩一則示相有疑。二則知有問處也。眾人疑則實疑(云云)。
玄贊下云。經雨花曼荼羅至地皆嚴淨。贊曰。三頌頌威儀中三事。此頌雨花不頌入定自知不問。眾亦不疑(云云)。
問。經文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云云)。說何事耶。答。燈明八子各領四天下云也。問。一世界輪王並出。何云八子各王四洲耶。況既領四天下云云)。是可金輪王。而金輪王增劫中。減劫者。常習也。豈燈明八子四天下耶。
會云。王子威德各須統領四天下不正己為王。故玄贊云。應紹輪帝王四天下。以釋迦如來事為例證。次金輪王初出增劫壽命長故至減劫見佛也。玄贊以禳佉王見彌勒成此義。或是報佛土王也。故玄贊云。報佛未必於減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輪王云云)。

經云

玄贊云。經是八王子至各領四天下。贊曰。此明王化。一世界輪王如何。今言各領四天下。今明八子相繼統領。非一時也。然以義通減佛興。劫增輪王方出。如何彼有子而作輪王。此乃應紹輪帝王四天下釋迦佛應為金輪王。非正己受。劫漸減故。此劫增至八萬歲。禳佉方出。第十劫初減。彌勒方出。輪王命長故見彌勒。或此報佛化佛殊。報佛未必於減劫出。故可有子得作輪王光化八子堅固菩提得入八地。故知。報佛亦為菩薩。先無量義竟。為聲聞後說法花。如鼓音王經阿彌陀佛有妻子故(云云)。
以寫本一交了
(寫本云)
春日社 新造屋開示八帖之內第三
(金藏院本願
(料紙施主)顯定房大僧
非哉念念熏習妄想。拂何日何生之。以願者此筆功善。滅多劫罪障不退淨剎見佛法而證佛果菩提
永祿二年月八日 清胤春(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