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七
輸入者 劉映霞
譬喻品下
1 衣裓机案明二乘因行歟
2 二乘人可乘羊鹿二車耶
3 羊鹿二車體無漏後得智歟
4 中小二子求羊鹿車歟
5 菩薩大子可索車
6 牛車體理智中何耶
7 三車四車
8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9 是杇故宅屬于一人
10 聞有人言義
11 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12 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譬喻品下)
譬喻品下
問。經文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云云)爾者今此文。明二乘因行歟。兩方。若明二乘因行者。衣裓机案長者思惟也。雖思未用。若二乘因行者修得果。豈云不用乎。是以見合喻文。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知。非二乘因行也。依之玄贊示大不悕喻。有四喻中。此文明大乘果化喻。若由之爾者。玄贊釋行妙法云。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机案。隨宜出處故。無垢稱疏。義林章等。其意同之。明知。二乘因行云事。
會云。衣裓机案者。佛果神通智惠之德也。非二乘因行。故玄贊於示大不悕喻。分四種之中。初思大乘果化。二念大乘因化。其中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者。大乘果化也。故玄贊云。佛作是思惟。我悉具足此二勝德。二乘種性眾生。雖無修行大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惠之用机案。頓授中根眾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頓拔下品眾生眾苦。抑逼眾生。從三界舍出而救度之耶(云云)。以机案○為智惠之用。以衣裓為神通之用。机案者。智身之力。頓出緣覺中子。衣裓者。通手能速拔聲聞小果。皆是如來長者威力也非二乘自行。是以經云。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若舍利弗等。自乘因行者。正說三乘喻爭。出火宅文所說也。豈不用而止乎。但行妙法中云。二乘之因悲智所誘者。樸揚會云。此敘古釋。非疏主意疏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喻。故知。此處非疏主意。又復本師。親承疏主。相傳不謬(云云)栖覆云。淄洲云。此不是疏主解。敘古人義唯識章表有說載此義。則光宅寺雲法師也。處處解釋。皆准可會。
光宅意云。門外三車者。三乘果位也。大子從門出。中子乘机案出。小子以衣裓出。三乘因行在界內故無喻門外三車。若不用衣裓机案者。以何為三乘因行乎贊主御意。門外唯有牛車。無羊鹿體。三子求車出門外。大乘凡位。二乘有學凡聖。皆屬宅內。經爭出火宅文。攝二乘因行故。玄贊云。心各勇銳。心精進也○爭修行業名競馳走。齊希免苦。亦爭出宅。前二思惟。不正用之。故衣裓机案。不喻二乘因行。佛果智惠神通之功力也。於此亦有二義。子島意者。設若用衣裓須為二乘因行。或可云偏果德也。設雖用。何是二乘因行乎。疏主因行釋者。古人義也。不可混濫。
經云。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云云)。
玄贊云。經舍利弗至從舍出之。贊曰。第二示大。不悕喻有四。初思大乘果化。二復更思惟下。念大乘因化。三作是念已下。隨示大乘行化。四父雖怜愍下。無悕取大之化此初也。諸佛智惠神通。名大乘果。教所詮故。佛果德故。○身有力者。謂二真智佛以智為體。故手有力者。謂六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是思惟。我悉具足此二勝德。二乘種性眾生。雖無修行大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惠之用机案。頓授中根眾生圓覺。以神通之用衣裓。頓拔下品眾生眾苦。抑逼眾生。從三界舍出而救度之耶(云云)。同一云。行妙法者○譬喻品云。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机案從舍出之○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机案。隨宜出處故(云云)。
攝釋一云。疏悲智所誘名衣裓等者。問。譬喻品。云當以衣裓從舍出之。復更思惟。乃至當設方便等。准彼經文。不以衣裓。衣裓若是二乘因行何○不用乎。答。此敘古釋。非疏主意(乃至)。此亦不爾。豈有過者便指古人。答。疏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化喻。故知。此處非疏主意。又復本師。親承疏主。相傳不謬(云云)。
水抄五云。章敬明云○諸抄(云云)多解。淄洲云。此不疏主解。敘古人義(云云)。攝釋亦云。若是疏主解。即合前後相承。今既前後相違。故知。不是也。又淄洲。親承疏主之後。相傳不謬(云云)。
決權實論云。又我日本國元興寺攝釋未來時。或師偏見疏。以衣裓机案為二乘同乘。後攝釋來時。諸寺古德等。改先未了。皆順攝釋義。
諸乘章云。法花經中。果為三乘。一乘因稱門。唯有一門。復狹少故。二乘因。稱衣裓机案。隨宜而出。非依門故(云云)。
無垢稱經疏云。法華經中。衣裓机案。唯有一門。出處雖殊(三乘因行)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是故(等文)。
唯識章云。法花有說。唯依果智但說三車在門外。故宅中者。名衣裓机案及門。不與乘名。理亦不然。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乘此寶車。直至道場。故通因位(云云)。唯識義私記四云。
問。二乘人可乘羊鹿二車乎。玄贊不乘(云云)。付之為息疲倦設化城。二乘既入彼城。為出三界設二車。二乘寧不乘彼乎。此中。二乘既得生空無漏智見。是豈非乘干鹿二車乎。例如彼菩薩以後得種智為車。以根本智為牛。
會云。羊鹿二車乘否之義。經論相違。文理紛紜。但勸學寺上綱。會此事。若依經者。不乘羊鹿。若依論及玄贊者。二乘乘二車。經隱不說(云云)是以見論文云。第一人者。以世間中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玄贊云。說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乘執此以為二車。實非車體(云云)既云方便令戲。云與令遊戲。得車乘之旨分明也。然而以種智。數可為實車。二乘雖遊三昧。未得一切種智。故云實非車體所以經亦不云乘車也。義決解其意同之。
問。論及玄贊乘車者。若是二子。從父索車之時。與之令乘歟。答。不然未迴心前。自乘三昧等成就云乘車。此雖得凡位所求之果。非無學以後所求車。故義決云。此世間心。實不能了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臾修。義云索牛(云云)自乘所得世間定心。嫌非車云出門不得了。更云索車。明知。所求之車者。非以前所得功德乎。問。今求車者。未迴心前歟。將迴心以後歟。若未迴心前者。自分既乘車。何更求。若迴心後者。豈求羊鹿乎。所求大行是牛車故。答。未迴心時。索羊鹿二車也。所求車者。若惠解脫羅漢者。求入根本定得勝神通。若俱解脫者。更求種智。於黑鹽等。猶懷疑心。況於四諦無量相。不能廣知。故云索車。或二乘自心。雖求羊鹿。不知所求。自當牛車也。
經云。而告之言○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爭出火宅○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云云)。
玄贊云。羊鹿二車。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為體○有名不見。亦不名登遊。不能分別證諸法故。又顯彼有假涅槃。說云已入。隱彼有生空菩提智。不分別法。不與車號。不與登名。惑苦已滅故。智障未斷故。彼所證得世間禪定。虛指為車。名得出門。為漸入大乘因。證大涅槃位故。本論云。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涅槃故。
同上文云。
決擇記上文云。疏此中不說至應解者○然大意云。說異種智。名為二車。所以虛指世間三昧假解。名之為車。為引彼故。如來示黃葉。以為其金。誘於小兒黃葉實非是金。以彼二乘無種智故。二車不上故。曰也(云云)。
水抄二十二云。問。二乘者既有三智。云何不許登羊鹿車。答。雖有三智。不能了一切法故。既無種智。故不登車。加行後得。雖緣於事。過未只知八萬。現在不越三千事。有黑鹽之疑喻。違燋穀之青。故非種智也。
義決云。若定性人。羊鹿二車。即彼生智。所說化城。即二涅槃。彼究竟故非暫息。彼不趣大。故不同不定(云云)。
攝釋同之。如次下。
問。羊鹿二車體。為無漏後得智。將如何。若取無漏後得智為體者。論說二車體。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云云)。知取有智云事。況對二車。說化城。羊鹿二車。若無漏智者。化城是可真理。何云諸禪三昧城。若如此者。三車出火宅在門外。而有漏智三界所繫也。何云門外。是以經法喻合文云。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云云)。明知取無漏智。
會云。羊鹿二車體者。二乘有漏後得智也。二乘無漏後得。多緣諦理。於事相中無勝功能。今車云者。自分種智也。可施廣緣用。知。非無漏智也。故義決云。又復二乘無漏後得。不能起通了知諸法。何名令戲。但經文者。義決會云。彼是此乘莊嚴具故。又無漏身中所證諸法。亦名無漏(云云)。
玄贊云。羊鹿二車。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為體。○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為車體。彼亦已登。云何言不得。故知。虛指二乘所得。有漏後得智世間三昧。名為種智。稱二車體有名不見。亦不名登遊。不能分別應諸法故。又顯彼有假涅槃。說云已入。隱彼有生空菩提智。不分別法。不與車號。不與登名(云云)。
攝釋云。疏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等者。問。且不定性必能迴趣得於種智。自生空智。可不名車。定性人。竟不趣向。亦無種智。豈全無車。若爾。無者。何名自運名聲聞乘。答。今此偏依不定性說。若對定性。自生空智。亦得為車。不爾即有前之過矣。
玄贊上文云。論云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說解脫道中。正證生空擇滅真智。名為世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車體。何彼觀後入世間定。觀前所證。以心粗故。不見正智及生空如。乃見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不名化城。不說假觀所變為城不息苦故。今說後時後得智位能變想解。名為世間善根三昧。經安喜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車。假名種智。與之遊戲。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說羊鹿車有名不見登。說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乘執此以為二車。實非車體。如二乘者。所起四顛倒。正觀不然。後方想解。緣此起執。化城亦爾(云云)。
攝釋云。疏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者。略為二釋。一加行後得。如次前後。二根本後得。以為前後(云云)。
義決云。問。羊鹿車體。正取何法。答。准疏家釋。取二乘無學解脫道後世間定心。虛指此為種智之車。引子令出此世間心。實不能了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臾修。義言索車。故論云。第一人者。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令其遊戲。後令入大涅槃故。若爾云何下。合喻云。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等。而自娛樂。答。彼是此乘莊嚴具故。又無漏身中。所有諸法。亦名無漏。若爾。牛車亦應如是。答。彼究竟故。是實德故。此虛指故。非究竟故。問。若爾有漏豈名出宅。答。出分段故為出宅。又釋。即指無學果位所得無漏生智。為羊鹿車。下言自在無繫無所依求無漏根等故。若爾。云何出門索車。以得智故。答。以指此智假為種智。此不能了一切法故。當更修故。義云索車。若爾。云何名為世間。答。緣俗事故。以劣智故名為世間。若爾。對車說城。應取真理。云何論云涅槃城者。初禪三昧城涅槃。既取禪三昧城。菩薩何故取後世間智。又後二乘無漏後得。不能起通了知諸法。何名令戲。故前說善(云云)。
一乘義私記上云。問。如論及玄贊者。二乘有漏後得智。假名羊鹿車。與之令遊戲(云云)。而何經中。不說與羊鹿車。答。此義可設劬勞。謂二乘人。離分段生死名為出宅。專於佛所。求證種智。名求羊鹿。其所得種智。實非種智。有名無體。不見不登故。故經中不說與羊鹿也。談其實者。二乘有漏後得智中。心便變作涅槃想解。是名世間三昧善根。執此善根以為二車。故云方便。與之遊戲。是未迴心之前事也。然經中隱不說。與二車以名施設。無其體故。若實亦與。故論中說方便令喜也。故玄贊云。前後諸智。皆悉不能了○化城亦爾(云云)○然經下。云各賜諸子若一大車。非本所望等者。是明已迴心之後也。問。三子出宅。請與三車。其父亦與等一大車。二子何時得羊鹿車乎。答。經中隱不說此事故。論中顯出此義。法華論旨。多分如此。細以可悉。
問。中小二子。可求車耶。
問。付中小二子索車義。爾者求羊鹿二車歟。將索牛車歟。若求羊鹿者。羊鹿二車體。是二乘所得有漏定心。俱解脫人已得之。而舍利弗及四大聲聞。皆俱解脫聖者。如序品歎其德。何更求已得德乎。依之。義決索牛車見。若由之爾者。中小二子。欣羊鹿出門外。出已所求。豈非羊鹿乎。是以經文羊車鹿車願時賜與明知。小子求羊車。中子求鹿車也。依之玄贊釋此文。諸子索三(云云)下文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云云)。
會云。求車之義實以難知。但二乘人迴心以後。未入初地之前。定可求牛車。義決下文。則此意也。於未迴心前。又可有求車義。玄贊所述。即當其時歟。
重案。未迴心時。求羊鹿者。法華以前大乘經座。舍利弗等信解大乘輕自乘故。前雖謂我得種智。今聞大乘。知己所得非實種智指此時云求車。不直求牛車。又不正求羊鹿。然羊鹿位故。玄贊云求羊鹿也。以義言之。又求羊鹿也。若夫自乘中。有種智。其望雖可足。其體不可得故。求而不得。於羊鹿上求故。分齊是雖似二車。其體既超過故。自當牛車故。義決云。世間定心。實不能了一切法故。出門不得。可須更修。義言。索車者。深顯此意。此義決上段文也。又下段云求牛車者。是已迴心後也。
又案。未迴心前。實求自乘羊鹿。得果之後。惠解脫人求根本定神通等。疏指此義云。三子各求自乘妙智也。次已迴心後。前所得定心等。不實種智。故更求車。義決上下。此意也。經求車文。兼彼兩種。論及疏。與令遊戲者。前所求羊鹿二車也。經文。且求車之中兼羊鹿。乘北車之中。偏說牛車。影略互顯。其意可知。
經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云云)。
玄贊云。經時諸子等至願時賜與。贊曰○初中有四。初諸子索三。二父但與一○此初也○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分段死已。得解脫證於四諦。入於化城已名出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達求證諸法。名索羊鹿(云云)。攝釋云。疏隨三乘至索其車者。問。此中二乘為迴趣者。為未迴心。若已迴心。但令趣牛。何求羊鹿。若未迴心。自界已漏。云何疏云皆於佛所專意希求。答。為二釋。一云。未迴心者。練根修定。及餘功德亦名希求。故疏次云。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諸法師。即彼禪定等也。二云。佛指種智名之為車。出宅不得故。專意求先所許智。名為希求。希求種智。冀證諸法。議曰。順疏上下。此後釋善(云云)。
水抄云○問。二乘之人。既出宅了。無學果滿。更索何車。答。惠解脫羅漢求斷定障入根本定。求勝神通。義同索車。若俱解脫。雖得神通。更求種智。廣分法。以彼俱解脫羅漢黑鹽之事疑。猶自帶迷。但總知四諦。不能廣知四諦有無量相。亦索車。辯云。定是未迴心前。順如來。聽聞法教。欣求種智。義同索車。疏意佛在鹿苑說二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果名父先許。二子得果。居教行外。各出分段宅門。而於諸法猶不能知。名不見車。故於佛所三惠修習。求所未悟名願時賜與。意言。二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但牛車。牛車即是父先許者。意說二乘不斷智障。智障不斷不知諸法。即名無車。令求了達諸法故。但是索牛車也。是此中意(云云)。
義決云。
問。就諸子求車之義。菩薩大子可求車乎。義決有二釋。一云。三乘俱索。二云。菩薩不求。先付初釋。離分段名出宅。出宅已後可求車。而一切菩薩。入初地皆得種智車。何索車。地前菩薩。雖求種智。未出宅內。不可名求車。若爾。菩薩索車。其義難思。若依後釋者。違經及玄贊。經云。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玄贊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牛車(云云)又云。已伏煩惱出分段死○求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云云)。此等文。菩薩大子亦求車。
會云。義決云索云不索。雖有二釋。初釋中。云舊德說故。引他師義。隨又述文理甚略。於後釋者。廣成道理。往復研尋。似為自義。而玄贊。分明云菩薩索車頗以相違。今見其大意。義決於因位種智。論得不得。云初地已上得種智車故不須索。云初地已上得真所以菩薩不索是也。玄贊求佛果種智。故云索。述求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是也。若爾。經云願時賜與者。求佛智也。義決不會經。以不說求因位寶車。無相違故不及會釋也。
尋云。義決全不許求車。何同玄贊耶。答。義決亦許菩薩求車。文云若以修學。即名索車。十地皆修。故恒常索(云云)。問。若爾。何故云唯二乘索。非菩薩耶。答。二乘出宅。未得大乘無漏種智故。以不乘車實求之。菩薩者。頓悟漸悟智增非增。出宅之位。無不乘車。故作此釋。但雖分得。未得後後勝車。以之許求也。義決二釋意趣。全不得故。求車義。通菩薩否之二釋也。初釋。古師四車義歟。或嘉祥三車中異義歟。
重尋云。義決云若以修學等者。返詰詞也。此釋。自本菩薩已乘車。不求車故。以後後修學不名求索。若以之名求者。豈經云乘車耶何以此文云義決許索乎。答。義決若引玄贊外別釋者。如今難。料簡亦無失。若實不違玄贊者。可知。玄贊舉求佛果車。實兼因位求車。義決則此意也。若玄贊意。願時賜與文。唯限佛果者。不可然。背經文故。所謂經先求車時。長者與之。遂乘車也。爰知。地地皆先求後乘也。若爾。義決不違玄贊者。必可許此。意也。是以玄贊。分明於牛車分因果二位。於四智論其體。云乘云求之二問。玄贊義決互皆可許之也。但他師。出宅之初。未乘車。宗家。大不許此義。地上自最初必得分種智故也經云。
玄贊云○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已上。雖離分段。未證解脫。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說菩薩入化城故。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縱名入城。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上羊鹿。故知。但如初解為善。已伏煩惱出分段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云云)。義決云。問。門外索車。為三乘人並悉索車。為唯二乘。答。有二解。一云。通三乘索。文無簡故。舊德說故。說諸子故。二云。唯二乘索非菩薩。何以故。宅喻分段。得出分段名為出宅。三乘出宅得無學果。菩薩出宅在於初地。二乘無學。未得種智。當能修學。名為索車。初地已上得種智車。故不須索。若以修學。即名索車。十地皆修故恒索。若爾。即應菩薩無不上車。何得說言乘車遊戲。又論云。為令入不退地。示與無量智業。初地已上。即得智業。雖知修業。經不云索說遊戲。故二乘出宅。未得種智。未至初地。可能修學。義名索車。又論云。其第一人。與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令其遊戲。後令入大涅槃城。以與人天世善未得其真。可須去索。菩薩不指羊鹿。初地已上得真。所以菩薩不索。或者說云。初機虛指故。車須索。或云。宅內聞三。門外見一。不知誰一。是故須索等。皆非實說(云云)。
水抄云。問。菩薩種智。已得之。應即登車。何要云索。答。菩薩雖然分得。尚未成滿。望其足位。索之無爽。據實十地每地皆有欣求果智義。從初出宅以索標名也。出分須死。亦證四諦。即是依三性三無性。觀四諦道行法輪名索也(云云)。
七喻義私記云
問。付當品中說火宅三車譬喻。且牛車體者。理智之中何耶。答。玄贊云。一切種智。無漏五蘊為此車相(云云)。付之大乘萬德。名之牛車。因果理智。何物不其體。彼不根寶所。既取大涅槃。中根牛車。何可嫌真理乎。依之釋論中。後令入大涅槃故(云云)。
會云。初周。對上根鶖子。廣說因果理智一乘。第二周。為中根述因智說牛車。第三周。為下根迷果理示寶所。體用單重三段不同故。玄贊云。前一大事。雖取理智。本智後智。總為一乘。今者唯取後智名車。本智名牛。不說於理以為車體(云云)。義決中。對古師取涅槃。取智為正釋。論本經引多文為證。所謂正指法體。究竟令得一切種智(云云)。顯功能云其疾如風。嘆莊嚴云根力覺道。明教云其教無量。何況我今為汝造作此車之文。顯殊化城。故義決云。理喻寶所。先有非作。有為修生。說造作等(云云)。但於論文者。初乘種智車遊戲。後入涅槃。不車體直為涅槃。故論云。第一人者。以此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遊戲。後令入大涅槃(云云)。云種種善根。云方便遊戲牛車體者。有為也。後令入涅槃者。白牛所至也。不牛車體也。牛車以因智雖為本。實兼果智。故玄贊云。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為性。即後得智因車。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二智中種智為體(云云)。
又七喻私記云。言索車者。約不定性。具三種性故。一人名三子。皆各索自乘果種智。漸大乘根熟。思疑大乘。約己無分。名為索大車。然義決云。不索者。約頓悟大乘。初地即得不乞車。義決乖今疏。故二說並可取(云云)。玄贊云。佛果牛車。以四智中一切種智為性。即後得智因車。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二智中種智為體。雖五智惠皆是一乘。今此但取菩提相中種智為體○前一大事。雖取理智本智後智。總為一乘。今者唯取後智名車。本智名牛。不說於理以為車體。後化城中。以真對化。乃說假擇滅以為化城。說大涅槃真如妙理。而為寶所。各據一義名為一乘。事乘理乘有為乘無為乘別故○若同涅槃及勝鬘說。唯取真如以為車體。如何各賜諸子一車。又寧說有別德嚴相。如何牛駕。其疾如風。如何可言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云云)。
義決云。問。三車門外出此車體。有多不同。古解即是涅槃。今說即取後得正智。取涅槃為車體。經論明文。經合云。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論云。後入涅槃故。取後智而為三車。復何文據。答。亦經論明文。羊鹿說為後得智。論云。第一人者以此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涅槃故。既云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明非涅槃。合牛車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愍念安樂等。明非涅槃。問俱有誠文。云何取正。答。取慧為正。若爾。前文云何會釋。答。涅槃相故名為涅槃。又求羊鹿為涅槃。故不以涅槃合於羊鹿若爾。他亦釋云。知見性故。三昧性故。名知見等。理實涅槃。此復何爽。答曰。違多文故。合鹿車云。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合牛車云。慇發安樂度脫天人。又云。我以無漏根力樂而自娛樂又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若是涅槃。豈言無數各各與之。若云。真如雖一。然說七種。或十四等。據能詮說。云有無量及各各等。此即何過者不然。說智為車。理為寶處。此有何違。總說為理。若唯取理即闕菩提。今者取智。智斷具足。況復前第一云。究竟令傳一切種智。又論令入不退地。亦與無量智業故。又經云。如其所得法。定惠力莊嚴。又云。佛種從緣起。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又云。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又說根力等諸功德法故。又云。我今為汝造作此車。故理喻寶處。先有非作。有為修生。說造作等。不可說言化城。雖理亦說造作。彼但造名無實體。故牛車同彼子應捨之。若取實理。不說造作。廣有多證。繁不具引。故以寶所喻理。車喻智勝(云云)。
攝釋云
問。當品中。說羊鹿牛三車。爾者。宅內門外牛車。其體為別將何。答。自宗意。其體一也。付之披一品上下。思牛車同異。宅內所許。只云牛車。露地所與。更名大白。知。宅內牛車。誘引方便。門外白牛。真實所乘云事。是以見經文。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云云)。門外不與別牛車者。何云非本所望乎。加之。廣見三周說。皆順四車旨。如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述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也。何況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說。三乘俱為方便見。自宗所立。似背一經大旨。如何乎。
會云。今經者。於三乘中簡二。破二。會二以為一乘。三周之中。皆會二乘。無會三文。所謂初周。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第二周。云密遣二人(云云)。第三周。云息處故說二乘既三乘也。車何四車哉。是以譬喻品云。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宅內所示牛車者。則門外大白牛車也。若露地所與。異宅內所許有四車者。經何云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乎。於初三車。羊鹿有名無體。但與牛車故。云但以大乘也。若不爾者。但字對何。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者。不三乘皆權。是二權一實之意也。若執此文者。前所出三周。皆以一對二之文。如何得會。但大白牛車者。詞廣也。不體異。宅內對三子。總許所好之車故。僅示羊鹿牛三名。無別嘆牛車。若具分勝劣者。中小二子。何求羊鹿至門外。正與一車之時。莊嚴相狀。一一顯之。宅內略示。門外廣說。實有深故。非本所望文。准之可會。地前在火宅。想觀猶幽。地上於露無證入惟新。初得地漏種智。是乘微妙清淨第一。遙超凡位所期故。云非本所望也。或言總言別也。言總雖舉諸子。意別表中小歡喜。或不定性聲聞身中。具有三乘種姓故。名三子。聲聞人非本所望。名三子非本所望也。或示歡喜想。云得未曾有非本所望。非別體義。次無二亦無三者。贊主。正勘梵本無第二第三(云云)。既有第字。知。無第二獨覺。言無第三聲聞還是自宗誠證也。凡天台花嚴四車宗者。於菩薩機猶分權實。實勝權劣。譬如天地。法相大乘。不許此義。一切菩薩。皆具大乘二種性。法爾種性。都無勝劣。頓悟漸悟。同期無上大果。智增悲增。俱有廣大之意樂。僧祇已去三賢十地所修之行。所斷之障。能證之理。同位相望。實無差別。依之大乘諸教。說菩薩地位。名義多同。四依諸論。決判性相。其意。不背。而天台立四教。華嚴開五教。輒會教文。猶如反掌。義解雖似自在。恐多違聖教。故起信論云。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逕三阿僧祇劫。馬鳴龍樹者諸宗通祖。尚背彼說。況於深密等經。瑜伽等論耶。
羊乘象乘。日月神通乘。如來乘四乘既異。如來成道時。或見坐草座。或見座蓮花。或見坐天衣。或見坐虛空。皆是四教差別也。大品說乾惠等十地。有宗執三十四念成覺佛。是通教三藏教也。楞伽三乘外別立一乘。梁攝論等其意亦同加之瑜伽論說四車。此等相違如別抄。
經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爭出火宅○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嚴○駕以白牛(云云)。
又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云云)。
又云。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云云)。
偈頌云。告諸子等○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汝等出來(云云)。
方便品云。說佛智惠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云云)。
信解品云。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者(云云)。
化城喻品云。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云云)。
方便品云。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云云)。
又云。舍利弗十方世界中無我二乘。何況有三(云云)。
又偈頌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云云)。
信解品云。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云云)。
化城喻品云。但是如來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云云)。
法華論云。與授記者。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者說○說者○所謂三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說。非有實義(云云)。
又云。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意滿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云云)。
又云。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云云)。
玄贊四云。破別故名一者○本論末後亦云。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說破三等。或有說言。破三執故。非唯破二。如薩婆多執佛化身以為真佛。今說為化故破三執。此亦不爾。法花但以自修所得一乘為宗。會破彼乘令入於一。非以所知一身為宗會破彼身令入一身。又無執彼化身為極趣求至彼。更不趣餘身。今破彼執令求一身故。但破執二乘為極。不破執彼二身極也(云云)。
一乘義私記中卷云。章云。或有說言○故破三執心何○答。是敘故師義也。即天台等師義也。文廣可見之。
又玄讚四云。亦有解云。聞昔說三。執三皆極。今說一極故破三執。此乃地前菩薩起故。若破執大極。還為說一乘。更增其病。何名為破。又未出宅。許以牛車。既亦破大。後出宅與是何等車。若言與白牛車棄本黃牛故。既爾即應捨頓學漸。黃白牛相因行何殊。既還本牛。明不破大。若執一極不違趣大。何須破之。執二為極不趣大故。可須破也。若隨位得即執為極。未見趣大乘。因中有此執。設爾許亦破。即應破無究。由此但破執二為極○由此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言得四智及涅槃者。是佛方便。此亦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云云)。密遣二人息所說二。羊鹿非真不說三言。從勝至劣。數佛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聲聞。非無三乘之中大乘體極。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無二亦無三也(云云)。
一乘義私記中卷。云。問。章云。亦有解○地前菩薩智故(云云)意何。答。是亦敘古師義也。嘉祥師等義也(云云)。可披見。
諸乘章云。問。經自說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即是破二破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別。答。依梵本說。經頌應言無第二第三。數三乘中。獨覺為第二。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任持餘故。方便言第二第三非真故也。法華自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若破三者。何故乃言餘二非真不以小濟。亦應云不以大乘濟度。經既但言餘二非真不以小濟。明知。大乘非所破也。彼經又言。尚無二乘何況有三。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謂二乘三乘名為二三。勝鬘經云。聲聞辟支佛乘者。即是大乘。又云。大乘即是一乘故。但會二不定性乘。亦非會彼定性二乘。何況大乘。又無三乘顯即一故。非破大乘別有一乘。斯理何爽。若會破三者。三之中大即火宅內所許牛車。出門等賜皆亦牛乘。若破前牛後別與牛。二牛何別。又三中之大即是頓悟。會令入一。豈令頓悟成漸悟乎。又大乘一乘解行何別。而言捨三而趣於一。新發意菩薩疑網除者。即十義中任持所餘。未說一乘。恐於精進且壞起疑將退。今聞一乘除其疑意。此乃捨下位而趣上階。非捨大乘而入於一乘不爾十地捨下趣上階。應亦名破三歸一。又亦應云餘三非真。何獨言二。勝鬘又言。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二乘故。會二乘入於一乘者。方便說非真。實理。經雖說云開方便門顯真實相故。說有不定性二乘者。是方便門。還令入真故。今說一乘令趣極果。名為真實。非謂都無二唯有一名真故。法華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云息處故說二不云三故。若云迂迴入於大乘位。名為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為一乘。經論一乘實為不定。今此所釋未為典據。未見誠文。法華一乘同由直往。今二行位有何差別。故知。方便隱無二乘而說一乘。化一會中所宜聞故(云云)。
一乘義私記下卷云。
諸乘章云。有說。執佛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位。今破此執故說一乘。亦是破三者不爾。此乃佛滅已後小乘曲見。豈是佛在世有作此佛執以為真。而說破故但破二(云云)。
周記云。此乃佛滅已後小乘曲見等者。問。如佛在世諸小乘等咸云。王宮是最後身。執丈六身以為真佛。又發智等佛在世時作。亦說三十四念成佛。此即佛在世有此執。何得云佛滅已後小乘曲見乎。又佛自說。於無常色獲得常色。餘蘊亦爾。據此一邊能執之者。說破於大亦何失乎。答。彼本意昔學大乘者。執大為極。今破於彼名為破三。今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理實佛在世小乘亦執化身以為極。然廣建立施設差別。今佛滅後據增相談亦無失。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不。
智度論云。
必定不必定入印經云。
大般若云。
瑜伽論四十六云。
同遁倫記云。鹿牛馬象者。有釋。鹿居山藪故喻獨覺。牛遲馬疾。喻彼聲聞有鈍有利。象喻菩薩。基師云。喻四涅槃。象喻無無住。無餘三無道。今方以義准。謂鹿始終常在山靜。喻本來淨。牛有角故喻有餘依。馬無角故喻無餘依(云云)。
問。經文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云云)。爾者此四智贊主如何釋給乎。玄贊云。一切智者觀空智也。三乘同有。佛智者觀有事智。唯佛獨成。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不待他緣名無師智。付之一切智名。唯可在佛。何云三乘同有乎。大般若經說一切智。知蘊處界三科名一切智○何云觀空乎。又佛果智三祇間歷仕諸佛所得也。如何名自然智無師智乎。
會云。觀空名一切智。空遍諸法故名一切。三乘同得生空智。不是後得一切智智。但大般若者攝釋會云。此一切智諸教不同。疏舉一邊亦不違也。次由自覺生此二智故名自然智者。內證自覺對覺他云自然智歟。或雖從因生不因分齊。故云自然。如自然得戒。不待他緣名無師智者。佛果圓極待誰教誡。不同因位菩薩二乘小果。彼以佛教化成悟解故。
玄贊云。或智性名自然智。智相名無師智(云云)。
攝釋云。疏一切智至三乘同者。問。三乘同有理即無違。言觀空者。有虧聖教。大般若三百六十三云。佛言。善現。一切智者是共聲聞及獨覺智。何以故。一切智者。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准此三科名為一切。能知之智名一切智。豈緣三科名觀空乎。答。此一切智諸教不同。疏舉一邊亦不違也。
問。經文是朽故宅屬于一人(云云)。一人者誰人乎。玄贊云。喻佛菩薩也(云云)。付之三界火宅者。眾生為主。何以分段穢土屬大聖乎。加之佛與菩薩因果既異。何云一人乎。
會云。三界為火宅。如來為長者。今云。一人者則長者慈父也。眾生是諸子也。豈以凡愚稱宅主一人乎。屬者攝屬。智悲攝受義也。故玄贊云。屬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說佛為主。並屬佛故(云云)。以佛菩薩為一人者。水抄云大乘人故或因位菩薩果位如來即一人也。又玄贊云。不由外道。唯由佛法故云一人(云云)以佛法對外道總云一也。
經云。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於後宅舍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焰俱熾(云云)。
玄贊云○屬謂由屬。意說○亦猶主在宅中嚴治修熾勗勵子息。災難不生。主若離家無人修飾。既無勗勵。子息放逸。災起宅崩故。三界宅由佛若在災難不生。由佛若無災難斯起。故云屬于一人。喻佛菩薩也。不由外道唯由佛法。故云一人。又○屬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說佛為主並屬佛故。其人近出入涅槃。隱離三界生。名為近出。如宅無主忽然火起。喻諸煩惱損敗身器如火損舍(云云)。
問。見苦悲生喻中。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爾者聞有人言義。大師何釋乎。玄贊云。亦聞他三世佛所傳說(云云)。付之如來道眼親知見三有苦患。何云傳聞。是以當品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方便品偈頌述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何至此文假他佛傳說耶。
會云。玄贊引二文對此文。會相違有二義。一自他影彰。不但自見眾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所傳說。親疏相顯。二眼睹苦生親故名見。法待機濟疏與聞名。初文影略互顯也。實自見傳聞兼二邊也。後義眼見耳聞之中。各說一邊。聞者不寄他佛傳說。只待機說法。疏故云聞也。後義若釋迦為他說教義者。不叶經文。若先佛說法令悟釋迦義者。與前何異。尤不審。鏡水抄若為他說法。事須待根熟方而說此。為停留故卻疏也(云云)。似前義歟。
經云。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玄贊云。聞有人言至歡娛樂著。贊云。此喻聞眾生處難。前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方便品云我 以佛眼觀。今言聞者有二義。一自他影彰。不但自見眾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所傳說。親疏相顯。二眼睹苦生親故名見。法待機濟故與聞名(云云)。
水抄云。經言聞有人言等者。安國云。即是釋迦過去二萬佛時。聞二萬佛說。諸子入宅名聞。有人言。紀國云。於三七日思惟時。聞十方佛時。即是聞有人言也。方便品經云。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文廣可見。
問。經文先因遊戲來入此宅說誰人來入乎。
答。說三乘諸子來入火宅也。付之。無始以來本在宅內。前未出何初云來入乎。
會云。三根諸子。往昔依王子教化。修解脫分善。以為出義。捨大乘行退流五道名為來入。因惑業感苦果。背理乖真。以義名來入。入者處之義也。非先出後今始入。鏡水抄有三義。第三正說假此意歟。
今云。玄贊有三義歟。受三界苦果。名來入此宅(乃至)。義名來入者。初釋也。因果相對。依因至果云來入。次入者處義非先出故今始名入者。第二釋也。此意者不例來入義。長時住處云入。次彼修解脫分即名為出良為不修故名為入者。第三釋也。於舍利弗等修行為出。退流云入。文雖幽義非無歟。
經云(如次上)。
玄贊云。無始已來放縱馳流。起煩惱分別。名先因遊戲。受三界苦果。名來入此宅。從無始來。因惑業故感於識等。背理乖真義名來入。入者處義。非先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脫分即名為出。良為不修。故名為入(云云)。
水抄云。問。本來何處去來。今云來入答有多說。一相國云。諸三根子等。於大通時發大乘心。後二萬佛時。持法華修大乘行。求種智車娛樂己情。故名遊戲。遊戲者即是求牛車。經云。得如是乘。令諸子等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只緣因此遊戲後即卻大乘心。卻求人天妙境。故名先因遊戲。來入此宅。因者因由之義。二云。約無始來最初一念來有情時。身中法爾有無漏種子。有漏種子。當時初發菩菩提心時。修行即得無漏種子為因也。只緣當初一念。背教違理。有漏種子生現行。只此有漏種子名先因。起惑造業名遊戲。背正違真。名來入此宅也。已後無漏種子。初地門中生起現行。有端現行不名遊戲。遊戲者閑行也(云云)。
問。經文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顯何事乎。答。為但樂大乘不受小乘經一偈之人。可說今經云此文意也。問。見經上文。為一切智四方求法(云云)。若不受小乘經者。何得一切種智乎。是以餘大乘經菩薩於日日中一分學大乘。一分學小乘經文有何意乎。
會云。玄贊引善戒經云。此中全不許學餘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云云)。
經云。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云云)。
玄贊云。經若有比丘至乃可為說。贊曰。下有五頌。復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大乘。後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求法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者小乘經也。善戒經說。內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乘餘四明論。若內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學大乘內明。一分學餘經。此中全不許學餘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修。
義疏六云。問。既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復云不受餘經一偈。云何成一切智乎。答。如大品經云。雖遍學諸道。而不取證。以遍學諸道故。成一切智。而不取證。如不受餘經一偈也(云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七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以寫本一交畢
永祿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松屋百日參籠之間書之奉祈斷迷開悟者也
(春信)(朱書云) 清胤
寬政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戌剋子剋迄以寫本一交畢
(筆主)玉手國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