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八
輸入者 劉映霞
信解品
1 為對治何執說窮子喻耶
2 亦信亦解
3 須菩提等四人中根歟
4 於菩薩法
5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6 中還見佛喻
7 退流生死喻
8 并會親族國王大臣
9 以四大聲聞領解可為三時證文耶
10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11 令得無漏無上大果
以上十帖
法華經第二卷開示抄(信解品)
信解品
問。法花論中為對治七種增上慢。說七譬喻(云云)爾者為對治何執。說窮子喻乎。玄贊引論對治我乘與如來乘無異一向增上慢。付之聞法譬一乘已悟初權後實旨之人。云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何是顛倒增上慢乎。是以攝大乘論中。以十因說一乘之中。不定性授記別令起與佛同體意樂。為第八一分。今何為增上慢乎。加之見經文。今我與汝便為不異(云云)。父子遂不異。何以此喻破乘同執耶。
會云。等無差別慢者。二乘凡夫聞說三乘同座一解脫床。以自小乘對佛。謂等無差別。其過重故說窮子喻。二乘如窮子。如來如長者云也。令得同自體意樂者。不定性身中有佛種性。因行果德遂可同諸佛。而三根聖者於大乘生懸崖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與其授成佛記別。令得與佛同意樂。是故進趣大乘。付長者家族。則其根熟無學也。起等無差別慢者。具足煩惱性眾生。是二乘凡夫根未熟時也。若爾下乘上乘。凡位聖位。未熟已熟。其相遙異。不足為疑。
論云。二者聲聞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窮子譬喻。應知(云云)。
玄贊云。二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有七增上慢。為對治此說七譬喻中○此品為第二求聲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與如來乘無別。以如是顛倒取。對治專求聲聞解脫。為此說窮子喻(云云)。
攝釋云○問。求二乘者。豈不知佛與二乘異。答。據斷煩惱。解脫生空而為同也。便執總同。其實不同。不同謂同。故名顛倒(云云)。
義決云。問。窮子譬喻對治一向增上慢。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若言我乘與如來乘無差別。即是與如來相似。乃是攝論說聲聞作佛令得同佛自體意樂之義。何須對治。答。有二解。一云。計自小乘與如來等。說如窮子以對治之。我與佛等亦應當得此之意樂。即非對治。一云。定性之人終不作佛故。但令得同體意樂。不定之人當應作佛。計與佛等。障不迴心故說對治。所望有別故不相違(云云)。
無性攝論十云。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弗等受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受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受記別。由此道理故說一乘(云云)。
問。就當品題目。信解相對可有持業釋義耶。
答。玄贊云。亦信亦解。持業為名(云云)。付之信者。善位心所。解者。別境惠數。既舉各別二法為一名。可云相違釋。何為持業釋乎。
會云。須菩提等一人身中。有信解德。正論法體。信與解雖異。一人假者所具故。以為持業。信即解。解即信也。故攝釋云須菩提等有能信解二種之德。名為持業引攝大乘論釋大乘名。亦乘亦大名為大乘。亦同解彼菩薩之號亦菩提亦薩埵並持業釋也(云云)。
尋云。信解各一德也。以何為體。以何為業。答。以增擬體。以劣擬用歟。或於前後時。以前為本。從此起後如次為體業歟。擬宜也。不可堅難。
問。攝釋以假者為體。以二德為業。何信解二相望乎。
答。既解。疏亦信亦解持業為名。豈不信解相對乎。
會云。須菩提等中根聲聞身中。具信解二德。假者人是總體也。信解者別德也。以別歸總。其體無異故。持業釋也。攝釋正釋云。須菩提等。有能信解二種之德。名為持業。意者。假者之上。立信解名。且以所有信望能有解持業釋也。以解對信亦爾也。重引例云。亦如攝論釋大乘名亦乘亦大名為大乘。亦同解彼菩薩之號亦菩提亦薩埵並持業也(云云)。重意者。信者信解。解者解信也。依攝釋第五釋者。大智大悲屬能度人。是所有法也。以此悲智屬能依假者。亦菩提亦薩埵是持業釋也。假者菩提邊與所有薩埵邊相望無綺。為體業歟。
尋云。今攝釋第二義者。假者為能有體。信解為所有業。能所相望為持業釋也。全無信解二種相望義故。議曰。體持業用。而信解互綺為體業云事非釋意。相例菩提薩埵。又菩提者所有法。薩埵者假者也。法與人相望為持業乎。
答。攝釋既釋疏亦信亦解之文定可有信解相望義。若偏以人法為體用者。豈當疏心乎。但體持二用者。還此義證也。云二用。云二名。信解二種相對意故也。次菩提薩埵釋名。玄贊有四釋之中。第一釋者。自利大智。利他大悲。如次配菩提薩埵。於此義中初為有財釋。後為持業釋。攝釋依彼持業意。大悲大智屬能度人(云云)。明知。從所度有情而起立此名。寄大悲者此義也。
玄贊云○隨增義者。解教權實之趣。信歸一乘之旨。於理未證故不說解。以義通論。俱緣教理。亦信亦解。持業為名。
攝釋云。疏亦信解持業為名者。略有兩釋。一云。約彼信解所緣教理。而是同故名為持業。若約能緣。信即解者所成持業。以解是智即別境惠。信即是善。十一中一體既不同。云何得云信即解耶。二云。須菩提等有能信解二種之德。名為持業。亦如攝論釋大乘亦乘亦大名為大乘。亦同解彼菩薩之號。亦菩提亦薩埵並持業也。議曰。後釋善矣。前釋難悟。諸處皆無此之勢故。又體能持用名為持業一體持二用故置二名。今既信解。同緣教理。將何為體。以何為用。故以理推。前解便謬(云云)。
玄贊二云。又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二法能利樂一切有情故名菩薩。亦菩提亦薩埵。或及初解皆持業釋。
問。經文出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四人。爾者共根中聲聞歟。答。爾也付之婆沙論中。以舍利弗為上根。目連為中根。所餘皆下根也。今何迦葉等為中根耶。
會云。解一乘法迴心向大有三根。則三周開解故也。舍利弗。四大聲聞。千二百人於法華會為上中下。婆沙論於聲聞自乘解。獨以目連為中根品也。如此之相。於事不定也。如十大弟子各為一德第一等也。故玄贊云。
玄贊云。解妨者。依毘婆沙說。聲聞有三品。上根唯一。謂舍利弗。獨六十劫曾練根故。中根亦一。謂大目連。所餘聲聞皆屬下性。何故今時四人領解並為中品。答。鶖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聲聞以此況。中根獨覺是目連。發向大性以歸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現。辯說滿慈。持律婆離。頭陀迦葉。各有一勝。何必齊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云云)。
問。經文於菩薩法游戲神通等爾者指何法說菩薩法乎。答。玄贊三十七菩提分法(云云)問。七科道品三乘通觀之法也。何別名菩薩法乎。況經次文心不喜樂。若念住斷等法者。二乘豈不欣樂乎。依之有大乘論為求小乘人。說菩提分法。若爾者指六度四攝等法。尋思如實等觀可云菩薩法。會云。七地所修四菩薩行者。瑜伽論說也。所謂波羅蜜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就有情行也。今經所明四種行。大旨相當。故玄贊相攝二經。以今菩薩法為彼菩提分法行也。鏡水抄云。菩薩之行略有二門。一降伏行。二二利行。降伏有二。一降伏聲聞。謂三十七品。二降伏外道。謂六神通。二利行中有二。一自利行。淨佛國土。二利他行。謂成就有情故。今據降伏二順心向大。三十七分名菩薩法三十七品三乘雖通修。菩薩所修超過二乘故。降伏彼心也。故玄贊云。菩薩所修與聲聞異故。菩提分法名菩薩法(云云)四尋思。四如實智不共菩薩法也。今殊說通修中菩薩法。以何知者。莊嚴論說四菩薩行中云。說波羅蜜行。為求大乘眾生。說菩提分。行為求小乘眾生(云云)。水抄云。降伏聲聞者。則同彼還伏彼義也。
私云。菩薩法者。菩提分法行。游戲神通者。神通行。淨佛國土者。波羅蜜行。成就眾生者。成就有情行歟。而玄贊云諸神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如次相配歟。若爾以今經成就。何不配彼成就有情乎。彼論成就有情此經游戲神通。略不出之云何。
經云。於菩薩法。游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云云)。
玄贊云。於菩薩法。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略為七位○菩薩所修與聲聞異故。菩提分法名菩薩法。第二游戲神通者。花嚴經說。菩薩有十法。名游戲神通○第三淨佛國土者。無垢稱經第一有十八種因。合為八類○第四成就眾生者。外化利物。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薩行。謂菩提分行。此名菩薩法。諸神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行。於此四種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樂之意。無堪趣故(云云)。
水抄云。言於菩薩法者。總分七類也。疏問。三十七菩提分。正是聲聞所修行法。如何今言於菩薩法等。答。菩薩之行略有二門。一降伏行。二云。利他行。降伏有二。一降伏聲聞。謂三十七品。二降伏外道。謂六神通。二利行中有二。一自利行。淨佛國土。二利他行。謂成就有情行故。今據降伏二乘迴心向大故。三十七分名菩薩法。亦無有失也(云云)。莊嚴論云。
問。經云。不生一念好樂之心顯何事耶。答。迦葉等四大聲聞。般若經時。攝阿耨菩提不生一念好樂心。此文意也。付之。
問。玄贊中以年既長大加復窮困之文。為中還見佛喻。爾者風佛者。為退菩提心後將何。進云。玄贊云。即是未退大菩薩心前。付之披經文。初云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者。最初發心喻也。指十六王子昔發心。捨父逃逝久住他國等者。退流生死喻也。是則退大心馳流五道位也。次云年既長大加復窮困等者。退大之後見佛也。何云未退菩提心前乎。
私云。中還見佛者。未退大心已前也。凡窮子喻為二。初喻昔不悕。後喻今獲得。初文有六一最初發心喻。經云年既幼稚。贊云初為十六王子時發大心。二退流生死喻。經云捨父逃逝久住他國。贊云心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為捨父。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故。佛法為自國。久令安樂(云云)。三中還見佛喻。經云年既長大(乃至)還向本國等。贊云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更重見佛。世世已曾從佛受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云云)○根性漸成年既長大習種姓也○聞思慧心由種性逼。日日善生漸漸游行。四不肯修大。經文廣云悔未至此等也。贊曰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云云)五化以二乘喻。經云父遙見之○先取其價尋與除糞等。贊云子遂依行先取其價。初發二乘之心等。爾則前四喻者皆在大乘。智勝如來十六王子時為最初發心。二萬億佛所為中還見佛。自發心幼稚至聞思長大。大心相續無有中絕。第四不肯修大肯修大漸作悔來至此思。至第五化以二乘發異乘心。正退大乘。知。中還見佛未退前也。贊主遮其疑。殊云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云此是逢佛皆化大乘也。但退流生死者。初心始行其心未堅固。流轉五道云退流。不望大乘立退名。若不爾何云年既長大。長大者習種性也。聞思善心日日生長故。
問。玄贊中。○於窮子喻分六種喻。爾者第二退流生死喻。為退菩提心已後將何。兩方。若退菩提心已去者。見玄贊釋第三中還見佛喻。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乃至)。此前逢佛皆化大乘以知。第二退流生死喻非退大。云事。若依之爾者。既云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捨佛法住生死。豈非退大義乎。況或十二十至五十歲者。明馳流五道之義。若非退位者。何墮惡趣乎。依之玄贊背教違理常行惡行。喻如逃逝(云云)加之餘處引今經文。同身子退位云何。
私云。退流生死喻者。發大心後。雖流轉五道。未及退大。玄贊解釋分明也(如上)。但捨父逃逝者。贊云。心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為捨父既云不專。還顯不一向棄背。是則於二萬億佛處。世世受化之時也。內法異生放逸人。作非福業有生惡趣。何不云馳流五道。背教違理亦可准之。但同身子退位者。此文所包含也不今經正意歟。
尋云。見今經發心有三重。退位有二重。退流生死者。其初段退大也。中還見佛者。第二段還發心也。是以勘瓔珞經。舍利弗等退大之事。非只一度。至初重退發心。至二住如是度度退。若爾者於二萬億佛等所。或發或退。今經顯其理種種相也。故玄贊釋退流云。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佛法。為自國久令安樂(云云)。既捨佛法自國久住生死他國。既住大乘猶行二利位也。同身子退位者。今經所包含者。異玄贊未退釋云何。
答。千二百人退大還發。不只一般。經意竊雖不遮之。顯文猶智勝以後。世世受化。其後退大心。今經初還發得記之旨。此經大意也。依實言之。前四段中廣說大通以後釋迦出世中間諸事也。故鏡水抄云。一迴逢佛發大乘已後。時還退之。後又逢佛發大乘心。如是經千萬迴。發心還退玄贊云。
經文。玄贊甚廣。大旨答中載之。前後諸文委可見之。
問。經文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云云)是譬喻也。若顯法國王大臣體何物乎。答。玄贊有二釋。國王等四喻四眾也。或如自名即實彼類(云云)。付初釋不明。如來長者付屬財寶於聲聞窮子之時。集親屬王臣。而比丘比丘尼者則聲聞也。既當窮子之體。何為證者。是以古師釋此文。多寶分身為國王。十地菩薩為大臣(云云)。付後釋。譬喻之中說王臣。定可有所說法體。何以國王大臣喻。直為世間王臣乎。
會云。對四眾八部說三根記別。四眾是廣。得記猶狹。以餘比丘比丘尼為證者。與四大聲聞等授記別也。迦葉授記云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須菩提授記云諸比丘眾今告汝等是也。證者方顯四眾德。喻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得記體指小果失。喻窮子歟。或四眾通三乘之中。以菩薩四眾為證者。以聲聞比丘比丘尼為窮子歟。
玄贊云。經臨欲終時至皆悉已集。贊曰。下集眾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華會去涅槃時。纔有五年。名將臨終命。昔退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國王等四喻四眾也。或如自名。即實彼類(云云)。
義疏七云。○并會親族者。謂佛同行之人。為親族國王者。多寶分身也。大臣者。諸菩薩眾也。剎利者諸天等眾也。居士者。人王顯眾也。不列聲聞眾者。而命其子即聲聞眾也(云云)。
文句(云云)。
問。當品中。明四大聲聞領解。爾者宗家可為有空中道三時證文乎答。爾也。兩方不明。若為三時證文者。聲聞領解也。非佛所說。何為誠證。況一類。前分隨宜次第。豈廣攝一代諸教乎。若不說者。玄贊。惠日論同引此品。備三時證如何。
會云。序品玄贊顯時機中。引今品偈頌證三時畢。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者。初時教也。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者。第二時教也。佛亦如是(乃至)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者第三時教(云云)也惠日論引長行初。我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俱念無相無作。於菩薩法心無喜樂(第二時)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法王大寶不求自得等文。謂已得涅槃。更無餘事者。唯聞小教時也。但念空無相。於菩薩法。心無喜樂者。般若空教會座。未發趣時也。得法王大寶者。一乘中道會。授記作佛時也。有空中道以為三時。既同深密。尤可為宗家證據。但雖聲聞領解。能得佛意。至樂草喻品。如來述成云。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云云)歎仰既詳。何不為教證。初自鹿園今及鶖嶺。四十餘年。久隨佛所。總領一代。豈不盡諸教乎。
玄贊云。法花亦云。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初時教也。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第二時教也。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第三時教也。即同金光明。解深密等三時教也。若以偏圓機宜漸次。教但三時非一五等(云云)。
惠日論一云。又如法花第二信解品中。廣立三時。初云。我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初時教也。又云。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俱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心無喜樂。此第二時。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法王大寶不求自得。此第三時。偈頌之中。三時更顯准同深密。云何違教別立五時。故為大惠(云云)。
問。經文明四大聲聞領解一代之旨。爾者唯為有空中道三時歟。答。唯三時者。四十餘年之前。已說有空中之諸教畢。至于今經。初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知。不限三時云事。設雖中道教。若說諸教差別。猶可為法花之方便。何云對昔有空歎今中道。依之天台依涅槃經立五時教。信解品即領彼五時。自宗僅分三時者。恐難叶開權顯實之妙旨。若依之不限二時者。玄贊上卷引證三時。淄州惠日論。同述其旨。如何。
會云。宗家立三時。天台分五時。今所問者。若以他奪自歟。將付自加時歟。若依我宗。從踰遮之演說。及日域之傳燈。三時決判。都無異義。至于法花。何加別時。會二歸一。誠雖超已前諸教。猶是一門之權實也。未必諸義之淺深矣。中道之教。雖不限此法。且舉我等內滅自謂為足教化起眾生都無欣樂之二時。以今經為中道本也。次對五時論是非者。事既深廣。輒難一決。但淄州大師判而有言。一二四五時教。聖教無文(云云)。玄贊。教但三時。非一五等之解釋。其意亦同也。就經比證。彼隱此明也。於論尋文。無五有三。祖師凡聖血脈勝劣。一一校量。可知淺深。但付今品。譬喻之前。總陳領解。唯有三時。都無五時。何任自所解。加其委細哉。
此事具如別抄。
玄贊。惠日論等次上書之。
文句六云。遠近始終。合論五味。何者即遣傍人。傍人所說乃譬花嚴圓頓。此為最初。傍人譬牛。所說譬乳初味也○次明密遣二人說除糞法。此譬息大之後。鹿苑說三。於小即信隔凡成聖。如轉乳為酪。內合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譬三藏之後說方等。淨名○從酪出生蘇。內合從修多羅出方等經。第三時也。次明長者自知時將不久下。譬方等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已後委以家業。使共領教。為大菩薩說摩訶般若。○如似生蘇出熟蘇。是從方等出摩訶般若。第四味也。次臨欲終時。而命其子者。以譬般若後判天性定父子。會三歸一。付財與記。法花之教。開佛知見示真實相。如從熟蘇出醍醐。是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也(云云)。文廣可見之。
守護國界章。
問。經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爾者二空觀門歟。兩方。若二空觀者。此文說四大聲聞所觀。何言二空乎。若由之爾者。玄贊云。二我既無知。二空觀門也。
會云。四大聲聞在般若座。聞二空說。住三解脫門。雖欣樂佛菩提。第二時既大乘也。何不知生法二空。故玄贊云。由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三觀。不實能悟解。故云遂錯悟解也。
經云。我等若聞。○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相。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云云)。
玄贊云。經所以者。何至謂是究竟。贊曰。○初二頌。空無相觀後一頌半是無願。觀諸法皆空空觀也。二我既無。何有生等。故次下說無生滅等六種所無。並無相觀。捨離貪著。不貪一切。遂於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由聞般若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三觀自得涅槃。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大(云云)。
問。經文。今得無漏無上大果。說何事耶。答(如文)問。四大聲聞聞今經。纔改小行。雖趣向大乘。猶未入十信位。何忽云得無上大果乎。
會云。明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實道也。贊曰。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且對昔顯勝。不實已得圓滿大果也。云我等今者真阿羅漢。皆此義也。攝釋會云。既能迴心依大教行。必得名得。或即大教亦名果體。如前乘車游四方義(云云)。
經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玄贊云。經。世尊我今至無上大果。贊曰。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初一頌。總辯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實。道謂證智。果謂無為。後二頌。今得果是實。由前因證。於中初頌持戒因得報。後頌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云云)。
攝釋云。疏始于今日方得果體者。問。雖後迴心。猶未逮信位。豈果此時而已得耶。答。既能迴心依大教行必得名得。或即大教。亦名果體。如前乘車游四方義(云云)。
(寫本云)
以寫本令校畢 一校了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八
(寫本云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六月二十五日書之
(春信房)清 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