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開示八帖之內第十

輸入者 劉映霞

授記品

無學聖者起乘異執藥草喻歟
2 授記品名有體性是有等三義歟
3 可有他知自不知授記耶
4 可有他俱不知授記耶
5 故知作成立有前後
四大聲聞供養不云恆河沙有何故耶
五果迴心所經必八六四萬等劫歟
8 雖有魔及魔民
9 不知當云何無上慧
10 當供數萬億諸佛
11 迦旃延授記
12 其最後身佛智
13 多摩羅跋栴檀香名號何釋之耶
14 諸天
15 目揵連捨是身已(已上五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授記品)

授記品

問。玄贊法華論。為對治異執。說乘平等云云)爾者無學聖者。起乘異執者。為聞前品三草二木喻。為當如何。若得藥草喻起此執者。濮陽大師作此釋。自破付無窮過。知。雲雨喻者。不增此執云事。若依之爾者。玄贊云。上來佛說乘體異。便有無學執乘定異。為此別顯乘平等云云)。如何。
會云。三周一乘。皆破二乘執令一乘。何依此經還起乘異執更起更破及多重者。可有展轉無窮失。釋難此意也。但於玄贊釋者。指法華以前說。云上來佛說歟。是以玄贊次下文。為此別顯乘平等。故此品來。如譬喻品已釋(云云)。此則四十餘年前。三乘教舍利弗起乘異執○故。初周一乘破之。及花光記別。以乘平等遣執之義究竟也。後後品乘平等。准之應知。
尋云。言上來者。付此經指已前文也。玄贊之例。非一。依之水抄新抄。皆依藥草喻品起此執。初起執後遣之事。隨機各異也。依依總相付無窮過乎。會云。大旨如前。況藥草喻。第二周述成段也。喻說。後中根領解。止昔乘異執。述成段重淨其執。至記永盡其執。而間起乘異執者。次第乖角。若又起執人。非中根者。自不得授記。難破執歟。水抄等釋。實難知。又上來之言。多雖指此經。不必可爾。
古抄無上來兩字。若或本歟。可尋。
玄贊云。二論云。為三種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初說乘平等。故與授記上來佛說乘體異便有無學執乘定異。為此別。顯乘平等。故此品來如譬喻品已釋。
鏡水抄云。言上來佛說等者。起執所也。指藥草喻中。破頓悟菩薩病也。傍邊有聲聞無學執乘定異也。由四十年前執乘有別故。一乘無二無三。初周云。十方世界一乘法○便一類頓悟菩薩乘病。同病生故。說藥草喻品以破之。頓悟菩薩。定知乘有差別。更有無學見。前品說乘體異故。異病生。執種種乘異故。此品與授記以破之。言顯乘平等者。潞府問。既授記了。莫乘同病卻生否。答。無學之人。已知乘有權乘同病。法爾不起。又云。正為四大聲聞授記。傍破靈山一類見道聲聞凡夫執乘定異者。故說授記品(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上來佛說等者。此等意。蓋除其執。若一向大乘。無別聲聞辟支佛乘。故說兩喻。以破其執如前。若以前文故執乘定異。後增過失故。與聲聞授記作佛。顯乘平等。後破此執也(云云)。
釋上文云。問二乘昔執有差別。為除斯病說於此經。故方便云。一乘法無二無三。今說草木長不同。顯乘異。二乘在席。豈不疑耶。答。四釋○三二乘聞此還乘異。為斯下說授記除之。顯乘平等○議曰。第三有無窮失。說乘平等還執乘同。乘同既病。亦更破。更無窮故。前三非。若爾。論云破執乘異。為而授記顯乘平等。豈不相違。答。論中。但言因執乘異說平等。不言此執因聞藥草後而復生也。或二乘利鈍不等。鈍聞藥草。其病因生。為說授記。准此理者。後云云)。
問。玄贊明授記差別。可法。有體性是有等三義(云云)。爾者。當品題目。立授記名者。為通三義。將如何。玄贊云。第三中。因大果。非前二全後一少分云云)。付之當果其體非無。可初體性義。又記當來果。豈非第有當果乎。作佛授記。當勝人果。何又云取第三少分乎。
會云。玄贊意者。可法有三。一體性是有。有當果。三勝人勝理。因大果者。義門分三類。彼此不相濫。而今記當成佛者。是因大果也。非取餘義。故玄贊。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因大果故為之記。非前二全後一少分而釋舉三為難。自答之不約事故。望義別。攝不攝異(云云)。意今別者。唯取當成佛果及因位大行。是記因大果也。餘三義者。非今授記正意。故不取之也。強命之非無餘義歟。重意云。第一義者。法體有無。而佛果有體。今授記意。不欲顯其有體性。又善惡業。隨因勢力感果報。為第二義成佛雖果。今不對因論果。又勝人者。弟子體也。勝理者。深密義道也。成佛授記是事。而不弟子事。佛德不法義理。故望義別者。此意歟。
玄贊云。差別者可法有三。一體性是有。有當果。三勝人勝理。因大果體性者可記。無者不可記。如四不可記。理事本無。故不可記。問。有體者。可為之記○有當果者可記。無者不可記○勝人因大果者可記。非者不可記。即別經。記弟子生死者勝人故。記深密義者勝理故。記當成佛者。因大果故。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記。今此乃是第三中因大果故。為之記。非前二全後一少分云云)。
釋云。疏非前二全後一少人者。經今授記望三記中。前之二種。全不相攝○三中因大果之一分也。問。當成於佛。豈非殊果體耶。何故不攝前之二種成佛。既是勝人勝理。何不攝第三全耶。答。所問之法。有體義故有體。望能有當來果。說彼弟子為勝人。不約事。故望義。別攝不攝異(云云)。
水抄云。
問。付玄贊中出授記不同。且可有他知自不知授記乎。答。玄贊此句。付之佛授別者。為令所化決了當果。豈乍得別。自不之乎。
以水抄可會之。如下。
玄贊云。三。一自知他不知。為利自故不為利他。二他知自不知。為利他故。三自他俱知。行二利故(云云)。
水抄云。二他知自不知。即是不在會。今迦葉傳記等是也。傳記名他知也。不在者。名自不知也。即以不在會。得授記者。亦名利也(云云)。
問。○可有他俱不知授記乎。兩方。有之者。玄贊出授記不同中此句。況自不知他不覺者。授記何為。若由之爾者。瓔珞經他俱不知句。兩方難思
會云。他俱不知記者。佛智自照。不及演說歟。經說其體云。未在七不退轉地。雖有善根方便然未得如來無著等。既菩薩位。故有當成佛相。未不退轉故。不能別言歟。度論三類者。於利單重。隨應現可有其益。出言記之。故無俱不知句。玄贊引彼論也。瓔珞經依授記。不及益。猶佛智明記故。以為一類歟。小果迴心。雖不至七住。早得別。似勝頓悟。推之有二故。一者聖位已去發心退義。故迴心了。即受記頓悟發心大旨。雖退。猶不如聖果迴心不退義歟。二者二乘其性劣。若不得別。心常可畏退墮。故為持。殊速與記歟。頓悟異此。可知。
菩薩瓔珞經第八云○佛復告族姓子男子女人如來決。己不覺。餘人不知。斯等人。未在七不退轉地。雖有善根方便信樂三尊供養承事。諸佛世尊。然未得如來無著之行。未能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是故受決。自不覺知。餘者不見云云)。
次上文中。出自知他不知等三句。可披之。
問。當品中。四大聲聞授記。爾者成佛時將云何玄贊作佛前後(云云)。付之夫尋四大聲聞者。其性同中根。至第二周等預授記。其位。俱無學萬劫。到十信位。若爾。行齊滿。作佛時。
會云。四大聲聞成佛前後。玄贊未出其故。解釋頗似必然。知其次第。可守授記前後。付之有伏難云。同中根無學品授記。定時可成佛。今通難云。供養諸佛。多少不同。以不同准知。成佛不必可時。此解釋意也。若爾者今種種難皆易會。
尋云。難言。以授記次第。為作佛前後。解釋中全不見故。若爾多少中。隨應可隨一
答。若不授記次第者。玄贊必以別教。可示其次第。何前何後云事。經文之外。略不述之。爰知。讓經文玄贊不云也。至此不可異求
問。玄贊迦葉四大聲聞作佛後有何故哉。玄贊供養諸佛。多少不同故。付之菩薩四依間。供養十六恆佛者。涅槃經說也。供養實有多少者。豈不違經說乎。又諸佛行。可勝劣。若又經所舉數多少者。一地位所供養佛也。實無多少不同者。何以之為作佛前後故乎。
會云。十六供佛者。宗家所依用也。諸教之中。正隨四依位。定增減故也。於四大聲聞供佛者。玄贊會云。且就位。遇佛多少而與授記。非但爾所(云云)。若論始終。同可十六恆。且就位之故。玄贊云。今說少者。退心之人。非樂廣行(云云)若說彼此供佛不同者。以之可知。不依同根同果。作佛雖前後無過
水抄意者。供養佛多者。返顯成佛在後等。新抄有二釋中。後義云。緣多者。勝故先成隨此二義。可其旨。
玄贊云○今此四人。不根性。論位次者。在勝劣。同無學故。在大有勝劣。迦葉三百萬億佛。須菩提三百萬億他佛。迦旃延。初觀八千億佛。復萬億佛。目揵連。初觀八千諸佛。後值百萬億佛。供養諸佛。多少不同。故知。作佛亦有前後。
涅槃經說。第四依菩薩供養恆河沙佛。今說少者。退心之人。非樂廣行。亦就一地位遇佛多少。而與授記。非但爾所。亦不相違云云)。
興疏同之。
水抄云。問。云何四人不約根性利鈍耶。答。疏言。今此四人者。若根性辨位次者。則令供養佛多少者。齊等則應一時成佛供養佛。多少不等。成佛前後亦別。不約根性也。又在小同是中根。同無學故。勝劣也。在大勝劣。未成佛前。有供養佛多少者。返顯成佛。在後名劣。未成佛前。有供佛少者。為顯時節不多。成佛在前故勝。供養佛既云不同。明知。成佛亦有前後。故在勝劣。在大有勝劣也(云云)。
義疏云。今既以四句釋之。一者時得記成佛前後。如五百阿羅漢是也。二者時得記成佛如學無學千人是也。三者前後得記前後成佛。如四大聲聞是也。四者前後得記成佛。義應有之(云云)。
疏記義決七云。今此四人。不根性論位次者。在勝劣。同無學故。在大有勝劣。迦葉三百萬億佛。須菩提三百萬億由陀佛。迦旃延。初觀八千億佛。後萬億佛。目揵連。初觀八千諸佛。後萬億。供養諸佛。多少不同。故知。作佛亦有前後。今謂。此義未必爾。然若供多佛。應在後者。如身子。得記過數劫。供養干千萬億佛。應在最後。何在前。又滿願阿羅漢云何不云供養諸佛多少不同。作佛亦有前後。但是限四人。當知。我眾成佛前後。並由與物於結緣致多少。未必供養佛多少(云云)。
會古通今抄八云。疏亦有前後者。供養佛少者。成佛時短促故。供養佛多者。後成佛長故。或復翻此。遇良緣多者。勝故先成。遇緣少者。行劣故後成。今從初釋。又下文說。且約位。非但爾。所以此驗之。雖非供佛數。然此四人。皆就位。故知。供佛多少者。擬之說多。供佛少者。擬之說少。故不相違
問。經文四大聲聞供養佛。云三百萬億等。不云恆沙佛(云云)。有何故乎。答。玄贊釋此事。退心人。不樂廣行故。不云供養恆沙佛。付之一切菩薩發心以來。皆期大果。必樂廣行。設雖漸悟菩薩。捨小趣大後。豈不改狹劣意樂乎。若迴心類。猶異直往者。頓漸二悟菩薩行。實可勝劣。解釋有何意乎。
會云。初心之時意樂。實不同也。今得記人迴心時故。難欣廣行歟。實又樂廣行之者。學無學千人。五十世界塵共等也。今釋談大旨歟。
釋談大旨歟。
玄贊云(云云)。
經四云。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作佛。當供養十世界塵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長子(云云)。
又云。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十世界塵數諸佛恭敬重。持法藏(云云)。
問。玄贊涅槃經。明五果聖者迴心劫數。爾者諸四果所經劫數者。為必八萬劫等。將可增減不同乎。玄贊。經一類根性修行相似者。非一切云云)。
付之涅槃經文。總四果所經劫數。更所簡。何云一類聖者所經劫。增減者。何聖教有其證乎。無明證者。解釋信。是以玄贊上卷。經萬劫十信故。此釋。限萬劫。不增減。如何耶
會云。今經授記。涅槃所說。似有相違。而玄贊。以此經會涅槃。仍可成解釋意。凡於今經授記四句不同之中。學無學千人。成佛。所經劫數不同四果之旨分明也。彼有學人。若未入十信之前。八六四萬等劫數決定僧祇已去修行。彼此各可決定。既有學無學成佛。知。此有學人。其利故。遂齊無學也。或無學根鈍故。稽留有學成佛歟。若許有利鈍同中利鈍。到菩提心所之時。何決定限八六四萬乎。玄贊依此意。涅槃說大旨推也。其大旨者。即根性等。修行遲速相似之類說也。彼瓔珞經頓悟菩薩十住前所經劫。或一劫二劫十劫。或又千劫種類不同也。極速一劫。極遲十干劫。其間種種不定也。漸悟五品。亦以可准之。加之。二乘凡位修行聲聞三生十劫獨覺四生百劫也。極速極遲。雖說其時。間種類。略不明之。准知。涅槃經八六四不同。說極遲分歟。設又雖說極速。於其外不同。必可許之也。玄贊解釋。尤有其理歟。
玄贊云。然觀下授記之人。應為四句。一在勝劣。在大即是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無學故。勝劣。前後成佛。轉次授記故。大乘勝劣。二在小勝劣。在勝劣。如學無學人。在小學與無學勝劣有殊。成佛故。在勝劣。三少劣而勝。如阿難學地預流果。在羅睺羅前成佛。四小勝而大劣。如羅睺是無學。在阿難成佛○今以此准涅槃經說。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阿羅漢萬劫到者。以根性修行遲速相似者說。不約根行殊者說。今以根行利鈍遲速故成四句。不爾。義旨極為相違云云)。
水抄云。問。今法華經四大聲聞迴心劫數遲速多少不定。何故涅槃經聲聞迴心。八六四萬劫定乎。答。彼涅槃經根性勝劣齊等者。說之不妨。猛精進者。不滿萬劫。至十信位。不妨根鈍懈怠修行萬者。劫數不定者。此經不約根性齊等者。利鈍勝者相似論故。劫數供養多少亦不定也。
問。經文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說何事乎。
答付之障佛法善事。是為魔。若佛法者。何得魔稱哉。就中。今文說迦葉成佛土。而彼土無瓦礫荊棘等。定可淨土若爾。何魔王魔民乎。
會云。釋云。處居魔位。以其名。佛因所感。能護佛法云云)。其位未超魔分。故雖須作事。依佛威力不能致障礙故。二邊無相違。但迦葉出世淨土云難者。於二土。對望多重也。設雖無瓦礫等。不一向純淨。何廢有魔眾彌勒彌陀等土。皆在魔王。仍無過歟。
重案云。釋迦成道魔王現種種形。欲作障礙迦葉等土不爾。雖有魔體。不及施障礙。歸伏佛歟。世中作魔業人難至深位。猶依本緣示現魔相。彼土中有其類歟。次釋所引義。分別三類土似嘉祥釋。樸揚不破之。義勢無過歟。但委論之。猶彼此宗義。不必同歟。
經云。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得成為名曰光明如來○國界嚴飾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玄贊云。迦葉性行調順頭陀學戒不慢於人。不壞善事。故雖有魔。皆護佛法
釋云。經雖有魔人。皆護佛法者。問。壞善事故可為魔。既護佛法。魔義何立。答。處居○魔位以其名。佛因所感。能護佛法義。穢土之中。一向有魔。能為留難。純淨土內。一向無魔。中容之土。亦有亦無。不同餘方。示現為魔。故護佛法云云)。
問。經云。不知當云何無上惠。顯何事乎。
答。如文。付之四大聲聞宅喻已一乘故。信解品領解云。我等昔來真是佛子又云。今無上大果云云如來。重述成云。汝等所行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何今於無上佛惠。還生疑懼哉。私云。四大聲聞中。迦葉受記之後三人未蒙記之前。所述言也。何及疑問乎。故下文云。心尚懷憂苦。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而乃快安樂云云)。其意易知。但以前信解故。非無隨分決了。雖向王膳。未正受用。喜懼二思。相半者歟。
經云。爾時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
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如是 每惟小乘
不知當云何 無上
雖聞佛音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玄贊云。聞佛音聲。一乘理。總作佛。如王食。未蒙別記。修行。欣當佛果。名未敢食。蒙別授記。如蒙王教。即望修行。欣作佛。名之為云云)。
釋一云。問。三根聲聞各至何處而疑乎。答。鶖子法華一乘心已盡。故方便品末後之偈。告鶖子疑惑等。譬喻品初。廣敘疑盡。須菩提等中下根之人。得記已去。心方盡。故授記品請記偈云。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又云。雖蒙佛音聲。我等作佛。心常懷憂懼。未敢便食。○問。何故上根疑除方記。中下不爾耶。答。勝劣異。劣假聞記迷情乃息。中望下勝。對上不如。故亦得記後始疑盡(云云)。
問。經云。當供數萬億諸佛云云)顯何事乎。答。須菩提供養數佛云也。付之長行三百萬億他佛(云云)。何至偈頌數萬億乎。
會云。以三百萬億由多。對少數云數歟。初周長行云。供養干千萬億佛。偈頌供養此例諸非一歟。
水抄云。問。長行云。於當來世。奉三百萬億等。此間偈中。寧云數。答長行但約自國業力說。偈中兼他國遍通供養云云)。
問。迦旃延授記。可說國劫名號乎。經不說之。付之莊嚴論說授記相要別六事。所謂國土名。劫名。眷屬法住等也。若爾。至迦旃延授記。何不記國劫名字乎。況迦葉等二聲聞成佛皆記之。獨何不然乎。
答。此事。實可然。佛語廣略。皆有深由。至迦旃延別。何無故略國劫名字乎。爰勘玄範師釋。與前名相如來劫土相似。劫名有寶。土名生。故於此不別表舉(云云)。此釋尤可依用歟。他宗末師云。人勘梵本。同善吉國劫。今略不云也。
少抄云。果記九段文中。不述劫名國等(云云)。玄範疏五云。言有至其國者。後顯善趣聲聞菩薩以為莊嚴。由以菩薩莊嚴佛世故。土名生。此土立時劫。故名有琁。與前名相如來劫土相似。亦劫名有寶。土名生。故知。於此中。不別標舉劫土二名(云云)。
疏記義決上云。次迦旃延中。用長行偈頌長行五行。因果國淨佛壽及像久近。此中亦記八相。必須劫國名字。而無者。亦是闕略。人檢梵本。同善吉劫國。今略不言也(云云)。
道榮疏云。莊嚴論云。有六種果。一如剎土二如名號。三如是時節。四如是劫名。五如是眷屬六如法住云云)。可勘正文。
西室。玄贊講。政高問之。
問。經文最後身佛智惠。成等正覺。記國土相歟。進云。玄贊頌土相(云云)。付之既云佛智惠成等正覺。何云顯土相乎。是以餘師。此三句顯得云云)。如何。
會云。任玄贊文。可云說土相歟。第四句國土清淨云云)。若此頌明體者。下佛之光明等。須可重言。餘師解釋。又其理。各述義。玄贊意。果總故。且屬國土歟。經云。其最後身佛智惠。成等正覺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勝者。其佛號閻浮金光○(云云)。
玄贊云。經其最後身至之所供養。贊曰。四頌果記為四。此中有二。初一頌土相。後一頌福田。經佛之光明莊嚴其國。贊曰。此中有二。初一頌體。後一頌眷屬云云)。
水抄云。言初一頌土相者。經言其最後身三句經。似述果記體。然舉成佛國土嚴淨。故是土相也(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初一頌土相者。太抄云。詳初三句。以頌記體。第四句成佛國土嚴淨。故是土相(云云)。
疏記七云。旃延中。長行如文。偈中初一行誡聽。次二行因。次三句果。次三行一句淨佛像(云云)。
問。目連尊者成佛時。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佛。爾者。大師如何釋耶。玄贊云。煩惱輕微。名性無垢云云)付之諸聲聞無學。已斷三界一切煩惱目連尊者作佛時。何獨以之為其別德。次云摩羅。不云末羅。何翻云無垢。又不云跋陀羅。豈是賢義乎。
會云。目連神通第一也。神通靜慮靜慮必離下地染故。云煩惱輕微歟。次阿字雖略實字下含之。故玄贊云。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云云)賢字。漢語中可有之。跋者即跋陀羅是賢義故。彼跋陀婆羅。翻為賢護。准彼可知。
玄贊云。多摩羅跋栴檀香者。多是性義故阿摩羅者無垢義。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陀羅是賢義。略但云跋。栴檀香是唐音。即是無垢賢。栴檀香佛由目連煩惱輕微名性無垢。仁德如香可熏。名賢栴檀香佛(云云)。
問。經文目連尊者成佛士相。諸天人。明眷屬果歟。玄贊眷屬云云)。付之經云諸天人(云云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云云)。是皆明眷屬見。況餘經以天人八部等。皆為眷屬圓滿。是何不爾。加之偈頌云。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恆河沙等(云云)。准之說眷屬果也。依之吉藏師說眷屬云云)如何。
會云。玄贊云。此中有三。善趣。二眷屬。三壽量云云)以諸天人為別義。故菩薩聲聞眷屬也。義疏眷屬。於中開凡夫聲聞菩薩。為三品眷屬。興法師難不用。玄贊即同興法師歟。於趣明相。不舉有情體。又是凡類也。難攝眷屬歟。
經云。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云云)。
玄贊云。經諸天人至四十小劫。贊曰。此中有三。一者善根。二眷屬。三壽量云云)。
義疏云。眷屬中。前從劣至勝。故菩薩在後。從勝至劣。故菩薩在前。今示菩薩行。於中道故在間。又天人俱劣故在初。菩薩心勝。形無定方。故在第二。聲聞心形俱勝故第三也(云云)。
興疏云。有言。人天亦是眷屬身心俱劣故在初非也。如前人天莊嚴故。人天既同前。即云莊嚴。此即眷屬不可得故(云云)。
偈頌曰。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恆河沙。三明六通大威德菩薩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惠皆不退轉云云)。
於頌文。贊分科段事。意同長行也。則常為天人演說佛道句為善趣聲聞無量以下為眷屬
問。經文目揵連捨是身已。得見八千百萬億諸佛世尊云云)。爾者說何事乎。答(云云)。付之餘聲聞無捨是身已之詞。目連一人。何此說乎。
私云。若論實身。無學迴心。皆受變易不可有捨義若論化身舍利弗目連憍梵波提阿難等。皆已入滅。至目連獨說捨是身已。實以有疑若神通自在故。殊令人廣知其德歟。此事。依當座聽眾繫屬眾生不說差別。皆有其益歟。可勘釋。
水抄云。經言捨是身已者。問。既無學後有已無若此身。更以何身而得成佛。答。牟云。變易諸佛。而修供養也。若爾。變易分段身。云何分段身而受變易。答。此據捨化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也。如諸弟子見佛化火身皆是此類。經依此說。言捨是身已也(云云)。
以寫本一校之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八帖之內第
(寫本云)
料紙顯定房大僧沙汰
(寫本云)
永祿二年八月
筆主 清胤(三七藏)
一校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