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四
輸入者 劉映霞
人記品
1 阿難羅雲名高眾歟
2 名高之記一異二同
3 羅睺羅尊者權化歟
4 壽命無有量
5 新發意菩薩八千人
6 於空王佛所
7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
8 學無學二千人供養佛數
9 二千人同時成歟
10 分身國土淨土歟
11 淨土可有諸山等耶
已上十一帖
法華經第四卷開示抄
人記品
問。經文爾時阿難羅睺羅(云云)爾者阿難羅雲為名高眾。將名非高之類歟。兩方。若高名眾者。法華論中。明六記中。後記者非眾所知識而(云云)阿難羅雲。既後記中所攝。豈名名高眾哉。是以玄贊釋當品來意。名高之輩前品與記。名非高類此品與記(云云)准之。此品所與記阿難羅雲。可名非高類。若依之如此者。阿難者。常隨侍者。羅雲者。如來長子也。四眾八部。誰不見知。是以序品云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今品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云云)。
會云阿難羅雲名高人也。序品。同聞眾分為十五類之中。高名大德眾。正列阿難結。如是眾所知識(云云)。彼猶總相設可及異義。至今品阿難自白佛言。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云云)上表所見知識。下述其故。顯侍者佛子二人德。加之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云云)自猶稱眾望亦足。況於餘人思乎。但論明後記云。非是眾所知識者。是學無學二千人事也。非阿難羅雲也故論具文。學無學等俱同一號。有復非是所知識。故一時與記(云云)。二人若為下名者。同類之中。無可舉上首。何指學無學哉。次玄贊釋者下名之輩者。舉所化眾也。阿難為化者。指能化人也。意者於下名輩。阿難尊者能作教化非以阿難屬下名。化言不權化之化。仍無過。
尋云。阿難羅雲若非下名者。何前品不與記。至人記品始授記哉。若但教化義者。能化德高所化機劣同品同時授記。不應道理。何況今為化者。是應化義。實類之中。獨為權化故。別說之也高名之中。滿慈為化亦以此義也。次論文者。依多分略有舉二人。若如文限學無學者。豈後記中。嫌二人哉。
答經前後其證分明諸教諸說。亦以一同。何況玄贊下名詞。偏守論意。論既指學無學。不表阿難羅雲。以論見疏。會釋甚易。但攝後記故。依多分者。會論之旨。雖有其理。猶非論意。雖攝後記。猶不下名也。故攝釋引有人云。慶喜羅睺非眾所識。得後記名(云云)即同今難。議曰。破云。此釋違經。而亦乖論(乃至)論中但云學無學等非眾識故(云云)重問云。若爾。慶喜等應非後記。論不言故答之舉多攝少。後記何違。根性多品。而並同故(云云)。次應化之義。今說無由。下名類舉高名事有疑故。以能化義通伏難歟。
論云。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學無學等俱同一號。又復非是眾所識故。一時與記(云云)玄贊云。來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類。名高之輩。前品與記。名非高輩。此品與記。故此品來(云云)。
水抄云。言名高之輩等者。○章敬問。慶喜執日。豈非名高哉。答。此之二人。其實名高。約能誘所誘。此二尊者。是化聲聞。引實聲聞但說所誘。不說能誘。二千即是非名高也。如前品滿慈亦爾。不令向下根收。亦是約所誘說也。亦有二人慶喜執日。雖眾所知識。亦是高名。經就多人。名非高名也(云云)。
玄贊云(如次下)。
又云。高名之中。滿慈為化。下名之輩。阿難為化故也(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疏滿慈為化等者。此意由化主別故分二品(云云)。
攝釋一云。然有釋云。慶喜羅睺非眾所識。後記名。而經中。言眾望亦足者。羅睺自言。非佛說故不可信也。議曰。此釋違經。而亦乖論序品歎德。而總結云眾所知識。論中。但云學無學等非眾識故。若爾者。慶記等應非後記。論不言故。答舉多攝少。後記何違。根性與品而並同故(云云)。
問。玄贊中。付明三周授記不同。且於下根授記分二品事。大師如何釋耶。釋云。名高輩記別。一異二同。非高名。一同二異。故分為二品(云云)。付之一異二同。一同二異。雖有差別。何必為別品哉。況。
問。玄贊釋下根授記分二品。名高之記。一異二同(云云)。樸揚大師。何釋之耶。進云。攝釋云。陳如五百得記前後有差別故。名為二異(云云)。付之疏既云二同。何解二異義耶。況陳如五百。俱是普明也。尤可二同耶。是以人師釋云。前品總有三類。滿慈如五百也。初一人。別名法明。故云一異後二類共名普明。名為二同(云云)此釋叶玄贊。如何。
會云。玄贊高名之記。一異二同(云云)。二同文分明也攝釋。何云名為二異哉。依之或本。故名為二以之可為正。凡見攝釋文。釋高名眾總有三段。初釋疏一異。第二釋二字也。陳如五百以下文。若釋二異者。不只違玄贊。攝釋有相違。上既依佛號等同之義。判為同故。爰知。上釋同字。下釋二字也名異二異者傳寫誤也。
名為二異者。華藏坊本。故名為二者。東門房本。香雲房勘之。
玄贊云。問。何故為中根記合為一品。為下根記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記。一異二同。滿慈陳如二類別故。非高名輩。一同二異。二千阿難等兩類別故。由此兩類分成二品。中性不然(文)。
攝釋云。疏高名之記等者。滿慈一人授佛名號時節等。別名為一異。陳如五百佛號等同。故名為同。故陳如五百得記。前後有差別故。名為一異。疏非高名等者。二千得記。佛名號同。名為一同。慶喜羅睺得佛各別。名為二異(云云)。
決擇記云。疏高至兩類別故者。一異二同者。謂前品中。總有三類。一滿慈。二陳如。三五百。初之一人別名法明。名為一異。後之二人。同名普明。名為二同。一同二異者。謂此品中。亦有三類。一阿難。二羅睺。三二千聲聞。後之一類。同名寶相。名一同。前二人名字各異。名二異。由此不同分為二品(云云)。
鏡水抄同之。
會古通今新抄云。疏一異二同等者。大抄云。滿慈一人。佛等名號時節等別。名為一異。陳如五百佛號等同名為二同。二千得記名號皆同。名為一同。慶喜羅睺得佛各別。名為二異。此依人以辨。今解。應依記辨謂高名非高名。各有三記。高名三記。一記異。謂法明。二記同謂普明。非高名三記。一記同謂寶相。二千人同記故。二記異。謂山海惠。蹈七寶花(云云)。
問。羅睺羅尊者。為權化類。將何。若權化者。玄贊云。下名之輩阿難為化既不云羅雲。知。非權化云事。若由之爾者。經云。經云。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云云)。若非權化者。何得作佛記別之後。猶為無量億佛之長子哉。加之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云云)密行者。可內祕密菩薩行之義。
會云。羅雲者權人也。經文如出難。凡諸佛父母妻子侍者。調達魔王等。於順於違。其緣殊重之者。皆大聖權化。下凡所不堪也。但阿難為化者。勝之中舉猶勝歟。或羅雲者。阿難弟子故。屬所化類。且不云之歟。玄贊云。高名之中。滿慈為化。下名之輩。阿難為化故也(云云)。
鏡水抄云。據真實富樓那。阿難。羅睺羅。總合向別記中收。以總是化聲聞。為引下根實聲聞故。所以不向同記後記中收也。○又羅睺羅是佛之子。亦於未來諸佛。而作長子故知是化也(云云)。
入大乘論下云。問曰。羅睺羅為是應化。為是真實乎。答曰。二俱無過。菩薩身者。即是天身。如本起經說。佛告阿難。如來為眾生故。出現於世。不以天身轉於法輪。何以故。欲令眾生不懈怠故。佛以天身得成正覺。非我凡夫所能成。以是故天中天。為憐愍眾生故。示現世間有其父母妻子眷屬。若是約化現。有羅睺羅此亦無過。若是實人。亦無有過。菩薩方便。得不思議解脫住。於大地成就眾生。互為化生父母兄弟妻子。問曰。羅睺羅是菩薩耶。答曰。不但羅睺羅獨是菩薩。住迦毘羅衛城諸釋種童子。阿難。難陀。提婆達多。阿冤樓陀等。皆是大力不退轉菩薩歟。又云。問曰。若羅睺羅實是菩薩者。云何復言聲聞阿羅漢乎。答曰。○為化眾生故。現作聲聞阿羅漢。問曰。諸餘聲聞。亦是菩薩也。答曰。諸餘聲聞。亦有是菩薩者。如法華經中舍利弗等五百弟子。悉是菩薩。皆當作佛。一切聲聞。皆是阿鞞跋致菩薩。如不退轉法輪經中廣說。以是故。當知。菩薩皆現為聲聞(云云)。
此文諸釋種。猶皆為權化。誠可信。但宗家。經分明不說之類。且處實類。其相同實人故也。法華論退大應化。別分之。仍權人猶有兩類歟。或亦不可用入大乘論歟。
問。經云。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云云)。顯何事耶。答。說山海惠自在通王佛事也(云云)。付之若如此故者。壽量短促。佛不哀愍眾生歟。至阿難成佛。何獨用此故耶。
會云。表壽命無有量。結以愍眾生故。佛說既分明也。何及難詰哉。設雖通相功德。依本願不同。有屬別德。所謂以慈悲理智等。隨應為各各名號等也。山海惠。佛哀愍眾生故。壽命及無量阿僧祇劫。此可別願。設又雖通相功德。此者尤叶道理。若爾。佛之中有壽命短促佛者。須疑其事。何剩問此佛事耶。可疑餘佛者。所謂妙幢疑釋迦壽命短促等也。
經云。號曰山海惠自在通王佛。○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如恒河沙等。無數諸眾生。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云云)。
玄贊云。經號曰山海惠至種佛道因緣。贊曰。果記有六。初半頌名。○二頌住壽。利益眾生。修佛因行。
水抄云。言二頌住壽者。長行經言。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無量千萬億劫中。算數校計不得知。據此報佛壽命。所以新發意。於此生疑也。今頌云。壽命無量。二頌等是(云云)。
疏記義決七云。經以愍眾生故者。應佛隨緣。彼佛出世。所化眾生壽命無量。佛愍彼等。其壽無量。此是本願。具如阿難本願經說(云云)。
問。經文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顯何事耶。答(如文)問。前來列眾之中。未見舉八千菩薩。今何初列此數耶。次正法華。爾時新發意八萬菩薩。兩本何相違耶。
會云。栖覆意者。後來眾也。仍不列之。或師云。萬二千聲聞中。列有八千人發大心人也(云云)正法華文者。其數既倍。若梵本不同歟。設雖何本。其疑可同之。
經云。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云云)。感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云云)。
水抄云。經言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等妝發心菩薩。頓悟凡夫。小菩薩也。問。列眾處不說。此從何來。
答。是列眾了向後來。靈山說法。聽眾不一。先來先聽。後來者後聞。亦是阿難授記。便作此疑。文揚云。是前來列眾處萬二千人中。更有八千人無學。初發大乘心名新發意菩薩(云云)。
正法華五云。爾時新發意八萬菩薩。各自念言(云云)。
問。經云。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云)。說何事耶(如文)。付之見天親之解釋。釋迦於釋迦佛所始發心(云云)何云於空王佛所發心耶。例如彌勒於彌勒佛所初發菩提心。
贊云。俱舍論說。釋迦初逢釋迦發心。今說中途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會意易知。
贊具文決擇記等可見之。
問。經文釋迦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云云)。說最初發心歟。答。玄贊非最初發心。中途發心也(云云)付之見經文。釋迦昔與阿難。於空王佛所。同時雖發菩提心。釋迦精進勇猛故。速成佛。阿難樂多聞故。于今猶住聲聞地(云云)。若非初發心者。何依勤惰差別。定成道前後哉。明。釋尊阿難。初發心雖同時。依精進多聞不同。作佛前後云事。加之阿閦無量壽者。於空王佛所。初發心云事。出契經說。彼既現在佛也。准知。今釋尊又於空王佛所。初發心云事。
會云。玄贊釋釋迦逢空王佛發心者。說中途佛。非最初者。贊自引俱舍初釋迦牟尼文。初者初僧祇。初是發心最初也。既以釋迦為本師。知。空王後時能化也。但對阿難。以勤惰差別。顯成佛遲速事者。只是為勸當座機。示本願不同。依實。初地已往德力皆齊。因位所作。無有差別。若爾。阿難不只多聞。釋迦不只精進。兩人各備眾德。豈以精進多聞。定實遲速哉。然者今出空王佛事之所以者。令人知阿難德殊稱同時發心也。設釋迦中途發心。阿難最初發心。雖在同時。有何過。彌陀等逢空王佛。又中途者。還可同釋迦。何必以彼為最初發心。疑釋迦事耶。
經云。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菩提(云云)。
水抄云。言等者。彼空王佛所餘發心人。新抄云。經等空王佛所等者。表昔時齊等遇佛同時發心(云云)。
玄贊云。經爾時世尊至三菩提心。贊云。○俱舍論說釋迦初逢釋迦發心。如彼頌曰。於三無數劫。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今說中途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經阿難常樂至故獲斯記。贊云。此陳後行。及結得記。故華嚴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然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齊。成佛之相。亦復如是。但以本願有異。宜見不同故。有差別故。結言本願如是(云云)。
決擇記云。疏俱舍論說至非最初也者。此通釋所以。若准俱舍。釋迦初發心。還逢釋迦。何故此經云我等阿難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故今釋云中途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云云)。
水抄云。言逆次逢者。從果向因論也。相好劫初。逢勝觀佛。第三劫初。入八地。逢然燈佛。第二劫初。初地逢寶髻佛。最初第一劫初。初作凡夫。逢釋迦牟尼佛。○言然諸佛因行等者。解經中其本願。如是意言。發心既等。成佛應齊。但以願力不同故。令授記(云云)。
興疏云。○今說中途所逢之佛故。不相違。智論云。性空菩薩所行畢竟空。是佛所行。若通論之。佛菩薩同行畢竟空。如華嚴經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由此中途所逢之佛。雖復眾多。欲顯釋迦慶喜同以畢竟空為本故。且云俱於空王佛所發菩提心(云云)。
上生經疏上云。
問。經文我為太子時。羅睺羅為長子說何事耶。答。佛為太子時。以羅雲為長子云也。付之夫羅雲尊者者。悉達太子出家之夜。初入胎內。成道之時。初出生者也。何云太子時長子哉。次佛子有三人。善星。憂婆摩耶。羅睺羅也。其中善星者。是長子也。今何云羅睺羅為長子耶。
會云。踰城之夜。既託母胎。豈非成長子哉。先德訓為字為作。作者成義。即生王家故也。或須為長子太子若久居王宮者。以此人宜為長子故也。次於三子以羅睺為長者。不年歲次第。堪嗣其家故也(水抄意)。
經云。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師。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云云)。
玄贊云。經爾時世尊至一心求佛道。贊云。四頌為四。一常為我子。二為諸佛子。○此初二也。諸有三子。此大云長(云云)。
水抄言。佛有三子者。第一善星。第二優婆摩耶。第三羅睺。若望善星為長。羅雲即小。今云長子者。若不出家。堪承的繼嗣。立長子也。若以智惠論。即舍利子為長子。前經言。我佛長子。唯垂分別說。若以出家在前。陳如言長子也(云云)。
新抄云。○今言大者。前第一疏末云。佛有三子。羅睺第三。以是嫡子堪紹王位故。名長子(云云)。
翼贊云。問。羅睺太子出家以六年方生。此子即合最少。何故下經言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答。若據子中大小。為羅睺即是第三。若據正紹世尊為次。羅睺即是長子。以正紹生。合紹父位。從母稱名。亦不相違。決擇記三云。問。羅睺太子出家已後六年方生。此子即最少。何故此經下文。羅睺為長子。據子中大小為次第。羅睺為第三。此據母尊卑次第。耶輸為長子。正妃故子合紹位從母長。若爾。何故次上疏。云瞿夷為長。答。瞿夷雖長。以是王女不生子故。此以生子中耶。輸為長。亦不相違(云云)。
水抄云。問。涅槃經說。善星是長子。如何法華經說羅睺為長子。涅槃經。鹿生故。善星為長。法華經言。長約長夫人所生承嫡紹位言長也(云云)。
問。學無學二千聲聞。供養幾佛成佛耶。經云。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付之見餘經教之說。菩薩四依間。供養二十六恒佛。二千聲聞。如何供若干諸佛耶。況見玄贊上文。解四大聲聞所供養佛。云三百萬億等。不云恒沙之故。退心人。不樂廣行也。准之二千聲聞。又是退類也。何云供養若干塵數佛耶。
會云。對二十六恒會多少。樸揚作三釋。一云。供養自國佛二十六恒。若約他方。數乃塵界。二起通供佛世界五十。若依業力二十六恒。三云。四依一一入住出言五恒等。且約三中之一心也(云云)。初二釋者。二十六恒為本會塵數多。後釋者。以塵數為實。會四依供養也。其中初釋自國者。以娑婆等一世界為自國。以文殊善住惠等。名久住娑婆菩薩等也。於一國三世者。一人所供。不過二十六恒。若往他方時。供養塵數佛。次釋意者。設雖兼他方。隨地位有其分齊。為當位自分。任運所到世界出世佛。二十六恒也。若起通力。借功用所值佛者。可及塵數云也。次於漸悟退類。大旨雖不欣廣行。或又改悔先過。反樂廣行之類。可有也。
有學迴心之中。有成悲增之人。以彼可為例。第三釋者。攝釋自難之。仍不及問答。
經云。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恭敬尊重護持法藏(云云)。
攝釋一云。問。准下學無學人。供五十世界微塵佛方成正覺。二十六恒。一何少耶。答。有三釋。一供養自國佛。二十六恒。若約地方數乃塵界。二起通供佛世界五十。若依業力二十六恒。三四依一一有入住出言。五恒等。且約三中之一心也。初兩釋好。若依後解。四依三心總計。祇有七十八恒。望五十界亦全少也。故不取之(云云)。
翼贊有三釋。初釋同攝釋第三義。第二即同第二。第三釋云。若依他土。即供二十六恒。若約報土即供五十世界微塵數等佛。此之三釋。後二解勝(云云)。
鏡水抄云。○又糅云。若捨身四事。供養二十六恒。若一花一果。則五十界。今准經文尊重贊歎護持法藏。乃是化身。潞云。雖說四依供養二十六恒。不言只供示許便得成佛不妨。更亦供養也(云云)。玄贊七(授記品處)云。迦葉覲三百萬億佛。須菩提覲一百萬億那由他。迦旃延。初覲八千億佛。後二萬億佛。大目揵連。初勤八千諸佛。後值二百萬億佛。○涅槃經說。第四依菩薩。供養八恒河沙佛。今說少者。退心之人。非樂廣行。且就一地位遇佛多少而令授記。非但爾所。亦不相違(云云)。
問。學無學二千聲聞。同時可成佛耶。進云。同時(云云)付之學無學聲聞。迴心向大後。至菩提心所。八六四二萬等劫數。遙不同也。以之思之。後後修行亦可爾。如何云同時成佛耶。彼中根四人。同至無學作佛。猶前後也。況學無學數及二千。成佛寧同時哉。
經云。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云云)。
偈頌曰。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惠
會釋並贊文如授記品抄
贊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十四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九月十五日 (春信)清胤
寬政七(乙卯)歲二月二日夜以寫本一交之畢滅罪生善即證菩提
玉手 國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