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開示八帖之內第

輸入者 劉映霞

壽量品

三身成道
2 樹下成道
3 今昔二時
4 不集功德人體
菩提無上文殊
彌勒四請
7 除輕法請(第方)
應化真佛
化身有為如幻
10 常在此
11 遠成近成
12 本行菩薩道
13 身子迦葉世至釋迦世經幾生耶
14 總名一生
15 復至他國遣使還苦
16 雖近而不見
17 時眾僧
18 常在靈鷲山
19 大化身土可有成壞

已上八帖

法華經第六卷開示抄(壽量品

壽量品

問。宗家意。三身如來成道。為必時。將如何。兩方。若必時者。功德圓滿之位。成自受用法身正覺利他行究竟之時。現受用變化二身。而自行二門既異。何必時證其果。是以釋此品來意。法身本無起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云云)明知。釋迦如來。往昔證實身菩提賢劫應化成道云事。若由之此者。見佛論文。彌勒善根雖熟。所化善根不熟故。在後成佛釋迦所化善根先熟故。令超九劫。在前成佛云云)。若三身不必時者。彌勒先成智處城正覺釋迦速可唱菩提樹成道。既以不爾。知。三身具足云事。
會云。三身成道者必時也。行果滿。自然感赴內證外用法爾不背。受法身未成者。是因位菩薩也。設雖有外現色身不實佛。若實身必圓滿者。平等性智。必現報身成所作智。定唱八相成道。不減不增之釋。此故也。
尋云。大悲闡提菩薩利他善根。永不圓滿。若成道云意者。唯成自受用道歟。
答。成不成佛二義。古來未決。若付成佛義。自受用成道時。必可有受用變化二身地前地上。必可有成就根機故。即觀音文殊過去作佛。其證也。若不爾者。闡提菩薩不共所化。永可無出離期。凡不及疑者歟。
問。釋迦彌勒所化。熟不熟事者。可為時證耶。
答。超劫位有多釋。相好九劫大旨化現也。設在其前位者。至百劫中。自善根未熟云事可不實。又彌勒者自善根雖熟。待所化成道云事。佛地論不分明。設雖說其旨。是一化一向不共師。隨教顯文為證也。仍此事付難付答。恐不決定證歟。
問。付三身成道。且八相中。樹下成道。與智處城作佛時。將後時歟。兩方不明。若時者。胎等八相。皆是成所作智所現也。成事智起者自受用成道時也。知。八相第五成道。定可在自在正覺之後。依之大師解釋中。釋彌勒兜卒生事。道圓上果。跡履下因(乃至)假稱菩薩云云)在天猶佛位也。何況於下生諸相乎。若在後時者。權實雖異。一佛成道內證外現。定可時。是以瑜伽論中。坐道場以前。皆攝菩薩身分別因果二位依實身。知。實身成佛剎那。唱樹下正覺云事。
會云。化身五相。與自受用成道時也。內備真實德。外示權化事。俱有因果二位。何不相順。彼釋化身超劫。皆論行相。准知。權實成道。是同念云事。但成所作智八相。若初度者。現我道已後四相。若後後通現八相。分全初後。總合云彼事智所現歟。生疏釋實以難會。但餘經中。彌勒方久成如來也(云云)。若指其實。此判歟。或以金剛心加行云果道。猶如小乘非已成果。
玄贊云。○今辨。法身本無起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眾。何所疑耶(云云)。
同三云。瑜伽論五說二中。○為成後四。彼修六種方便善巧。○六究竟清淨果道滿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等正覺。令生樂。往生隨下。請轉法輪廣為饒益云云)。
上生經疏上云道圓上果。跡履下因。祈覺運生。假稱菩薩云云)。
三身章周記云。章無住至後方下生者。先在菩薩十地滿位。欲成正覺。先作一身在都史多天。變身往彼自在宮中。自在宮中。成正覺已。知足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法爾菩薩。要如是也。然未見文(云云)。
問。玄贊法華論。為不集善根無功德人說醫師喻爾者不集善根者。約過去說。釋云。今昔二時皆未集故(云云)。付之。
會云。今昔二時皆未集故者。值佛世名今。其以前名昔。是退大以後時分也。此二時俱不大乘若違論。勝等世。非無大乘功德。或依鏡水抄第二釋者。約
生法華會上未迴心前(云云)。
問。○爾者不集功德人者。三周得記聲聞歟。將見座凡夫歟。兩方。若三周得記聲聞者。既云不集善根。云根未熟人。知。說凡夫云事。三周得記聲聞十六王子之時。已集善根。何云不集善根根機已熟。今法華。不可為未熟人。是以釋釋不集善根人。成顛倒增上慢之所以云。今昔體二時皆未集故以知。起顛倒增上慢凡夫也。若由之凡夫者。說七喻對治七慢。尤可法華正機。是以栖覆等意。三周得記人也(云云)。
會云。七種增上慢者。或三根聲聞昔執也。或現坐凡夫所起也。義決等本有二釋。先依羅漢昔執云義者。迦葉等。法華以前或前佛等時。未大乘功德故。雖聞大乘。不第一增上慢。佛今說醫師喻時。還除昔執也(實見諦得果時已雖斷。彼總斷也。今重淨其執)。不云法華以後猶根未熟。若又凡夫執云意者。如來涅槃後。至彌勒世。三生四生等修小行。遇慈尊聖果迴心向大受變易。後大乘善根漸熟。知。非千聲聞。是一乘傍機也。破執有何失。
玄贊云。三者論說對治七慢之中。第七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而不第一增上慢。為對治此說醫師喻。論又云。第七人者。根未熟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現在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令善根。希取第一乘示現涅槃。分限名量。令集善根後方調化。醫師既在此品。故此品來(云云)。
釋云。疏於第一乘增上慢者。不集善者。不大乘善根故。論云。於第一乘不集善根故。言不第一者。釋於此人成顛倒增上慢之所以。今昔二時。皆未集故。為不集(云云)。
鏡水抄云。諸抄皆說。今昔二時。皆不集故。不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眾生即身本來四智菩薩種。二乃過去十六王子時。法華經。薰大乘菩提心種。自彼土至今已前。前世中。更不曾修行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眾生過去世中。見佛出世則起心。見佛入滅則生戀慕。佛若在世。雖爾逢佛。不肯修行。經云。時諸子等。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於此三界火宅。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二者約今生。法華會上未迴心前。大乘根未熟故。於第一乘。而不迴心。為對治此說醫師喻。然後唱滅。問。今此七喻正明聲聞三根。汝等所行菩薩道。豈得言今昔二時悉皆不集答。論約未行前。如是說。七喻迴心已去。經依後說論。約先論故也(云云)。
問。當品中明菩提無上涅槃無上。爾者以菩提無上名文殘者。何釋之乎。玄贊云。七喻中。准說後文醫師。不說前文三佛菩提故。付之七喻三平等後說故。以無上名殘。如云後無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殘。何以醫師喻前菩提無上為其故。云醫師喻文殘。玄贊釋難思。如何(釋第三卷委釋此事。准彼可會)。
玄贊云。四者論云。八者示現菩提無上故。示現三種菩提三身在此故此品來。此為文殘。七喻之中。唯說後文醫師。不說初文三佛故(云云)。
三云。問。無上居後可為殘。亦有在喻等前說。何得言殘。答。論以七喻平等無上。排為其次。假有無上在前。而明從多類言總名殘也(云云)。
私記云。○問。彼喻凡顯非現生非滅現滅。若以非滅現滅。方為涅槃無上。以非現生。應為菩提無上
答。縱雖現生菩提無上。唯顯應化。未顯法報。豈非文殘。若以此義細而論之。應言文殘及以義殘。今一邊名文殘(云云)。
問。今品中。彌勒菩薩。請說三身壽量。爾者三請歟。四請歟。玄贊云。彌勒四請。付之經舉彌勒等請畢。如是三白已如來正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云云)隨餘處玄贊云。彌勒三請。若以復言願說之為數者。佛敕又有而告之言。汝等諦聽文。何云三告耶。
會云。三告四請。經文分明也。故正文。如是三白已。復言願說之(云云)三白既已後乞願。豈不四重請乎。依之如來牒之三請不止。若限三請何云不止。但佛告敕唯三返也。而告之言汝等諦聽者。正說之表也。與前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之文。增減遙異。不可為例玄贊云。佛既慈悲三告大眾。何得虛然故加四請(云云)。贊家所判此。何及疑難乎。
經云。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言。世尊願說之。我等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願說之。我等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云云)。
玄贊云。此彌勒四請。佛既慈悲三告大眾。何得虛然。故加四請表悕法心重○四請三身各四。祈四德。希四智四生。是此云云)。
一云。壽量品中亦復如是彌勒三請言。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三遍勸信方說身之應(云云)。
問。付以對治祕密除八障之義。且說毘婆尸佛即我身。除何障耶。玄贊除輕法障付之凡輕法障者。於粗文淺義生解之人。輕甚深義故。說多劫修因方生解對治之也。莊嚴對法等說此。何他身即我身。除輕法障乎。
會云。釋釋贊有二意。攝疏寫誤者初釋也。誤佛字作法字也。或疏意云。如來既即我身明所有法亦為祕妙者。後釋也。舉能說佛聽顯所說法義。其意易知(云云)。
問。玄贊中說毘婆尼即是我身。除輕法障爾者樸揚大師云何釋給乎。答。釋云。應疏寫誤(云云)。付之他身即我身除輕法障云事。非今玄贊生疏等亦以同也。寧諸文皆書寫誤乎。況思道理觀佛即是我身。以彼所說為我所說之時。豈不除輕法障云乎。
會云。釋雖設解。云不如初釋。存應疏寫誤義。云佛云法恒時唱其名。相濫實有便。但上生經疏又可准之。況比校彼此文字。互改其詞末常習也。一處謬為其源歟。
玄贊云。又對法等說祕密○三對除祕密為對除諸過失故說種種教。且除八障說最上乘。一除輕佛。二除輕法。故我曾名如來法身無別故。釋云。問。疏列八障。第二與莊嚴等行相。何故不同。答。應疏寫誤。或疏意云如來既即我身。明所有法亦為祕妙。不如初釋(云云)。
問。玄贊最勝王經三身分別四句。爾者他非應句可取佛身耶。
問。以地前菩薩見佛身。為應非化句有何故耶。
問。資糧加行能化佛身可有不同乎。
問。四善根位大千界一應身云云)。可有教文乎。
問。四十心能化可有不同乎。
問。佛地論中於三身分別四句。爾者亦受用變化句。可取八地已上能化受用身乎。
玄贊最勝三等可勘合之。
問。付華嚴十佛身三異熟佛。三身中何玄贊三身佛土章演祕化身也。釋第三受用身也。
問。第七心佛三身中何
玄贊釋(義)三身章。演祕無漏第八名心佛佛土章。法身也。
問第九本性佛三身中何。
佛土章。釋。演祕。自受用也。三身章。釋(第三義)法身也。今玄贊二身歟。
問。楞伽經法身說法云云)樸揚大師如何釋之乎釋云。法佛為境。令菩薩根本智生故名說法云云)。付之。
唯識尋思抄別要記之。
問。玄贊般若論云。應化真佛亦非說法者(云云)。以自受用身真佛耶。兩方。若攝者。本說真法身。論家何以自受用身真佛乎。是以大師不攝。若由之不攝者真非真三身盡非真佛應化也。(云云)以自受用真佛是何乎。況佛地論生法二身中。以有為法身。例此可爾。依之玄贊引此文畢。報法二身身。(云云)依之鏡水抄以法身自受用身真佛
會云。般若論意。真佛法身也。大師玄贊引彼論畢。推功歸本法身故。彼經宗真法身故(云云)。餘處亦同。但佛地論者別意也。玄贊下文釋佛地論意也。或依水抄等意者。身攝有為無為實佛。以佛地論為知其旨。但玄贊下聊異也。上唯釋般若論雖限法身。下文今以類論。莫過二種一真二化(乃至法報二身身(云云)。以佛地論顯文般若論隱意。大分化。處推功歸本者。釋彼二身中一邊歟。
玄贊云。般若應化真佛。亦非說法者等。推功歸本法身故。彼經宗真法身故○今以類論莫過二種一真二化。地前菩薩二乘化身法報二身身。此理故。明三佛菩薩中分二。初明三乘所見其所疑身。後明三乘所不知身。此初也。
鏡水抄云。言又般若論等者。一真佛。法身自受用身真佛。二非真佛受用化身名非真佛云云)。
問。就楞伽經所說三身說法。且化身佛可說有為如幻道理乎。
釋不說有為如幻云云)。付之一代半滿教皆是化身說。而有為九譬。依他八喻大乘經常途說也。何云化身不說有為如幻道理華嚴般若等其說分明故如何。
會云。楞伽經三佛所說各別舉之。樸揚任文作釋。其中化身不說如幻如化者。隨增論之。地上菩薩能證依他如幻。故限報佛受用身也。對彼勝義廣說幻理也。化身三乘同見身。多說隱入界或說六度等。設雖說如幻。是為當來將證也。不現在證入。仍配屬二身。經意本異也。
釋云○問。化佛說於六度等法。云何名粗。答。雖言六度。不言有為如幻化。是故名粗。
問。經文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三身中說何身耶。進云。玄贊自受用。付之自受用身周遍法界。何云在此娑婆佛與佛境界。不可云說法教化。就中玄贊下文及餘處中。釋常在靈鷲山及餘諸偈頌受用身云云)。以重頌長行。同可受用。加之他師釋此文。說應化二身云云)如何。
會云。釋常在此娑婆世界文。玄贊有二意。初釋者說自受用身。後釋者明受用身。今所進者初釋歟。此釋意者。當品明三佛菩提釋迦牟尼佛釋氏宮得阿耨菩提者。三乘所疑身。是應化菩提也。我成佛已來(云云阿僧祇劫等者。三乘所不知身。報佛菩提也。其中自從是來。常在此娑婆世界等者。明恒所住也。身既自受用身。住所豈應化耶。若此段說應化耶。若此段說應化者。爭遮父少子老之疑乎。但在此娑婆者。舉用顯體。其用起之處。其不離故。玄贊自受用身實遍法界難見。仍隨小情以釋體。舉用顯之云別所在。起用處身即在故(云云)。次說法教化者。以用歸體。猶自受用德也。次所出長行在上段。偈頌在下段。上正明三佛菩提之中。報佛菩提也。偈頌即頌之。佛來(乃至)。常住說法等文也。常在靈鷲山以下者。明報身報土有緣之義中。說報土也。常在此者。實身所在故。自受用身土也。得有緣者。機見身土受用也。設又雖相當。長行自受用為本。影顯受用偈頌受用為本。影顯自受用。有何過乎。
玄贊云。經自從是來至導利眾生。贊曰。恒所處也。自受用身實遍法界難見。仍隨小情以釋體。舉用顯之云別所在。起用處身即在故。亦如虛空廣遍無礙之處相彰。法體俱圓用證之處便顯故。自報身舉用別顯。又說導利十地菩薩受身。舉所知明成久。非自報也(云云)。
鏡水抄云。言仍隨小情者。問。今者眾生見法身報身體。云何得見。答。疏言仍隨少情以釋體等。菩薩二乘凡夫名小情。隨彼小乘化身用。顯法身報身體。有用之處則有體有體之處則有用也。舉用顯之也○言又說導利十地等者。解經中言。亦於餘處百千等淨土中起用也○若論報遍不可說。前解為正(云云)。
私記云。問。天台難云今謂受用身非情見。況自受用隨情能知法身義顯。何論云密。難情見也。亦如虛空廣遍無礙。今謂此中意明。本跡土用。用即屬事。虛空屬理。不當本跡得引理而證於事。無達事方可論理。理無本跡不思議同(云云)。此難法師宗何釋。答。宗遮云。仍隨小乘以釋體。舉用顯之。非謂自受用身而說情見自受用身實遍法界難見。今但舉用即顯體也。舉小化用顯大化身體。舉大化身用顯受用。舉受用自受用。舉用顯體。豈非明耶。本跡二門大用事理開權是事。顯實是理。近成是事。遠成是理。何云事理不當本跡耶。問。就後釋若云受用身。舉所知以明成久者。隨十地皆仍應久近不定。豈可爾耶。答。不定何妨。問。此明劫數報身壽命受用同在此中。受用隨他所知不定者。所舉劫數云何釋之。答。言總意別也(云云)。
興疏云○故今即娑婆說法者。變化身也。餘處導利者。受用身也。我者釋迦德也。自受用身既遍法界。相不可見處不可示。故以現化之用而顯成之久。起化用之處。報即在其中故(云云)。
問。釋迦成道為遠成真實。將近成真實歟。答。玄贊作二釋。一云。遠成真實。二云。近成為實。俱不可爾。
問。經文我實成佛以來無量數百千萬億云云)。爾者為說釋尊成道為當如何。答。玄贊解此文作二釋。一云。說久遠成道。二云。四意趣平等意趣。四祕密對治祕密云云)問。先付初釋。夫尋釋尊行者。於釋迦文發菩提心已來。至于值燃燈佛得成佛別。經三大劫歷仕諸佛。超四十劫速成正覺發心修行授記作佛。諸所明其說非一。若以久遠成道真實者。一代所說皆成虛設。就中今經下多說近成之旨。譬喻云其人近出未久之間。化城喻品十六王子往昔結緣。加之大王求法不輕等。豈皆說化相化現事耶。付次釋。凡今品者為除父小子老之疑說久遠實成之旨。若平等意趣對治祕密者。何實遣眾疑耶。是以法華論中。示現大菩提無上三佛菩提云云經文若帶意趣祕密者。論家豈不顯其實意乎。何況華嚴涅槃網。諸經盛說遠成真實旨。以餘教說推當品意。久遠成道真實非權。加之佛地論釋迦六年苦行為成事智果化。不許久遠成道者。如何可會之乎。
私云。當品玄贊雖作二釋。依先遠成義。還會後近成證。知。贊主御以遠為正(子島意也)凡遠成近成誠文俱多。然而法華經詳會近為方便。顯遠為真實。餘教之中無會法華之文。二說相對不如今經。況大般若者。或見菩薩菩提。或見菩薩久已成佛云云)。機感不同也。其類中悟久遠根本。定可勝機依之分別功德品十二類益之中。無生忍十一位。皆是地上也。如清淨法輪在第十地。其機既大聖也。其教豈不了乎。諸所說釋迦行者。付賢劫成道修因也。故玄贊會燃燈摩納受記之事云。此亦化現所相違(云云)自餘諸文准之可知。次付今經出違文。恐可不重難。本旨。深歸遠成故也。
重尋云。攝論平等意趣莊嚴對治祕密會他佛即我身之說也。則可法華經說燃燈等文。若爾。四依菩薩能會經密意。何無會法華之文乎。就中一代諸教。明發心修行超劫成佛三祇次第。悉遣說如覆地。若此者。誰信聖教。爰知。論家立四意趣祕密等。專為會此等相違也。若以法華經決定證者。初成之佛者。壽量品否。若說之者。何知釋尊又不近成。若不者。三世諸佛說法華相可有定式。爭不說鄭重勝事。若不定者。可不必至極實說。付中下文云。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壽亦如是云云)千界地涌過八恒沙八菩薩當來各可說此事。豈皆久成佛而無新成人乎。爰知。今經所可會。次所說真實故。多。機根深遠者。華嚴胎。般若涅槃等經。亦說遠成益殊勝皆同歟。彼既不爾。今品壽量長遠故此德。不必成道久遠也。次玄贊餘處。上生經疏等唯述一釋。皆近成義也。知。今品二釋中。後釋可正。答。三世諸佛八相道之中。或近或久其類不同。其遠成佛真實耶否。有顯實者。過釋尊今說以何詞得顯其實。若又新舊俱說遠成。無令弟子知其實者佛教所不窮。故知。新成佛此說歟。同雖說遠成此經超餘經。餘經多示化身相。梵網經八千往來等也。此經說自受用真實菩提(是一)餘經不說劫數。此經明指時節。故餘經未顯其本。此經正說源也(是二)。餘經者來不必深重。此經尤深重也贊曰。前明涌出皆言。佛化位高眾大時會生疑。今辨法身本無起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眾何所疑哉。故一一事皆有輕重。次攝論莊嚴會說如來。亦名毘婆尸佛。即我身之文。不似今經燃燈名。何必云指此經乎(云云)。次新成佛者。天台一家大疑也。嘉祥意。日月燈明佛大通智勝佛。不說後段經(云云)。宗遠成釋無分別判。但可壽量品菩薩壽亦如是者。壽量長遠義也。此品本名壽量品品本義說三身二轉德故也。至于成道近遠者。隨教主說遠說近可不定歟。次生疏等依常途教相。同今後釋歟。抑諸教違文。實以不容易。然而此品玄贊述不廢釋迦成道久。不廢之發端悉會文理。下重云。何所相違。末學不及強劬勞。設雖今經文一乘之義者。深密自會。慈氏詳解四意趣祕密。不云會久遠成佛之文。只指他身即我身。其不分明。何輒可疑鄭重經文乎(二釋料簡各有故賢云云。又有愚案。委旨如餘抄)。
玄贊云。此文二釋。一者不廢。釋迦成道化現新成。二者何廢四意趣平等意趣。四祕密對治祕密。除輕佛法障。并破行。他為自。稱讚諸佛。或增勝。不爾燃燈前誰受記別。此亦化現。何所相違(云云)。
法華論云。八者示現大菩提無上故。示三種菩提○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涅槃證故。如經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百億他劫故(云云)。
玄贊七云。問。釋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塵劫極多﹒彼時猶稱王子。答。意趣四。一平等意趣。謂佛說言。我於爾時曾名觀。法身平等故。二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眾意樂意趣○今此平等意趣說餘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若不爾者。云何乃言爾許劫數。又善心相續劫滿三祇。諸心通論何妨爾劫在彼佛時。猶稱王子。又依晝夜月時年。何妨許時釋迦身三僧祇內(云云)。
釋四云○問。准壽量品成佛時。已在十六王子前矣。縱有多會豈不相違。答。彼據實成此依示相。或復彼依平等意趣。此據實成。如廣下釋(云云)。
生疏上云。又云。對治祕密者。一治輕佛。二治輕法。故我於爾時曾名如來等。與彼法身差別故。法華經云。我成道以來無量無數劫等皆是(云云)。
一乘義私記上(子島)云。問。且付報身佛。釋迦成佛若實久遠。若是以方便說。答。玄贊有二釋○別問。此二釋中以何為正。答。古德多用平等意趣釋。今謂不爾。初為正。故玄贊通第二釋中。難初釋之難云。此亦化現所相違(云云)意云。為釋迦菩薩於燃燈受記亦是化現。其實往昔早成佛畢況撿涅槃等餘處文。初釋是正也。問。若爾何玄贊大通十六王子之處。亦用平等意趣釋答。可受傳之(云云)。
涅槃經四云。又示現閻浮提中。出於世間眾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於無量劫所作已辨。復隨順世間故。示現閻浮提初出成佛云云)。
同七云。是波旬正法時是言。菩薩昔於兜卒天上沒。來在此迦毘羅宮。父母和合生育是身。若言人生中為諸世間天大眾恭敬者。無有是處。又復次言。往昔苦行種種。布施頭目髓腦國城妻子。是故今言得成佛道。以是因緣諸天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恭敬經律者。當知悉是魔之所說。男子。經律如是言。如來正覺久已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眾生故。示有父母和合而生。隨順世間示現如是經律當知。真是如來所說。隨順魔所者。是魔眷屬隨順佛說經律即是菩薩云云)。
梵網經下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反(云云)。
度論一云。復次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七步觀察四方作○獅子吼而說偈言。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眾生○(云云)。
佛地論六云。經曰。又眾生領受身業。由是眾生領受所作善惡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化業。由是如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諸行。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入聖教。成就解脫。論曰。此中顯示現果化。云化身業相。身即世業故名身業○成所作智現似化身領受化業。此業故示一切本事本生修行先世相應所有餘事。本事先世受生死差別本生。如毘濕飯怛羅一切本生事。依此本生所修行種種苦行。名難修行○(云云)。
菩薩處胎經一云。昔來數劫成佛數。分欲眾生云云)。
問。經文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爾者說闡提願歟。兩方。若說闡提願者。凡釋迦精進菩薩大智增上士也。何發大悲闡提願乎。是以玄贊下卷。釋不輕六根淨之文。證入初地此定知。非四十心水抄解此。是變易身上六根淨故。初地名常(云云)准之釋迦既於初地變易生。以知。非菩薩云事。若由之爾者。天親論主釋今經文。以本願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云云)。此釋明發盡生界願。加之玄贊本行菩薩道時。願度眾生盡方無餘。以眾生界無盡時故。今願行無萎。故不盡(云云)。云何乎。
會云。此文非說大悲闡提願也。釋迦者極上難行苦行。超四十劫彌勒成佛增雖超增。增無超劫義。為利眾生故留生死故也。是以願非究竟者。利眾生總願也。非闡提別願闡提願者。盡一切眾生成佛畢。然後我方成佛眾生不盡故。菩薩又無成佛期。今未來際報身常住無餘者。是一切菩薩通相也。成佛成佛入滅入滅其相不同。何及相濫。若釋迦闡提願者。為寶海大臣立五百願之時。豈賢劫五濁中。願我出世耶。
有別案如餘抄。
經云。諸男子。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後倍上數(云云)。
玄贊云。本行菩薩道時。願度眾生盡而無餘。以眾生界無盡期故。今願行無萎。故壽命不盡。復倍上數(云云)。
法華論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本願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謂菩提滿足故。所成壽命復倍上數者。此文示現如來常命巧方便。顯多數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云云)。
問。舍利弗尊者迦葉佛出世今釋迦經幾生乎。進云。三生付之從歲減至百歲。所經時分尤長遠也。何唯經三生耶。
會云。樸揚有二釋。初釋意云。若住此界可有多生壽命短促故。若他界天上壽之處。何廢只三生。後釋意云。他界後。至此界三生。有何相違(如文無別事)。舍利弗等六十劫練根人也。玄贊間擬宜為四生。或為三生。旁不難歟(如次下)。
釋云。
問。玄贊釋迦所化聲聞。至值彌勒總名一生云云)爾者所化聲聞唯經一生歟。進云。雖經多生。從釋迦彌勒總名一生云云)。付之所化實經多生。何總名一生乎。彼迦葉所化聲聞至于釋迦。所經生數云三生。實三生也。何今云一生。實多生乎。或方或天上釋迦彌勒間。唯經一生。何強為難乎。
會云。凡四生釋者。初生見佛發心。第二生逢緣起惑。第三生釋迦佛。第四生彌勒佛。皆於其機分生。未必實生。釋迦涅槃後至後佛濟度。須為段故。以為一生也。迦葉釋迦間大旨可同。釋問答者。設雖實三生。亦不違云許也。玄贊意。何必約實生乎。仍例難旁無過
玄贊云。二。機宜喻。二者慈矜起化喻。三觀道隱喻。四逢緣惑起喻。五濟生成道喻。六見佛感欣喻。七應機說法喻。八根熟成喻。九未熟不證喻。十令怖示滅喻。一戀佛愛法喻。見佛喻○只如二乘練根相對生少得者為鈍生多得者為利。勤墮相對。生少得者為利。生多得者為鈍。今說後對。此初二喻合是初生。見佛發心。第三四喻合是第二生。根熟修者不失本心。而漸修未熟。懶惰者失本心而復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喻合。是第三生。根熟修者見釋迦佛。而無學滿即發心。受變易生。未熟懶惰者。雖見今佛而猶未證住凡夫位。第十第一第十二喻。合是第四生。昔根未熟懶惰者值彌勒佛。並皆得道亦發心。先受變易生。根熟勤得道者亦得彼佛故。言並令得見。彌勒異名說故。或總說三生。初四喻是初生佛。初現涅槃不見佛。便起煩惱。次五喻是第二生。是釋迦佛中現涅般。根熟勤得道者。有學漸斷煩惱為除愈。非皆斷盡成無學道。其根未熟墮者猶住凡位而猶未證。後三喻是第三生。根熟勤者並無學。未熟墮者亦有學。此二未後俱見釋迦。並發心。故授記中無學有學並皆雙有。為此等類示涅槃。是此中喻之意也(云云)。
釋云。疏合是生至四生根熟等者。取初見佛所受之身為初生。第二生者不約見佛。三四亦見。此喻中有四生。思配可悉。問。疏之意。即舍利弗等今見釋迦為第三生○縱舍利弗迦葉佛已為初生至今釋迦。豈唯三生。若爾云何獨乃壽。甚成可怪。若不爾者。云何從初逢佛至今釋迦名三生耶。答。略為二釋。一云。初逢迦葉佛還生此界。迨逢釋迦合有多生。此界命促故。若他界無上壽之處。至遇釋迦。何廢只三。二云。但言從初至釋迦佛。總三生。何必要逢此界佛也。他界後至此界。更逢釋迦三生。於理何爽。其第二生或此他界受皆無失。疏是第四生彌勒佛者。問。彌勒出世望去釋迦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是人云何但受一生即逢彌勒經生云何得言是第四生彌勒佛耶。答。約三生後。至逢彌勒總名一生。不言此後唯更一生名第四生。逢彌勒也。不障此人有多生故。問。何故三生行人。自經生說。是第四生。即不爾耶。答。利根極速限至三生故唯約自。鈍根之人極遲六十劫不定。故且對前三生云。後至逢彌勒名第四生。議曰。經之中既不定生。論復不說。縱不約生而明其喻。斯亦何過。若法歸分別。假生贊成經之深旨。所有妨難當如前會。亦何不通(云云)。
鏡水抄云○又諸抄云。疏至三生不盡。疏中覓三生不得第一他佛。第二生第三生俱見釋迦。若約能化佛身說。三箇化佛。若依所化眾生說。又三生行相。如何說三生。答。經云。其父聞子○咸使之。便第三生見佛即是釋迦涅槃去。彌勒下生來。便第三生見佛也○法性真如同故。約平等意趣彌勒即我身也○第三依諸抄解。第一生逢迦葉佛。第二已後於跋提河邊唱滅。卻後三月涅槃。第八相為第三生。此一類眾生。從來總未發心。今見釋迦涅槃發心故。是第三生也。第一生虛過。第二見釋迦。前七相不發心。第三見釋迦涅槃。所以疏主配後二生俱見釋迦也(云云。文廣可之)。
又云。正配生數。諸抄多解。國且解四生者。約所逢四箇化佛以辨四生第一初發心逢俱那含牟尼第一生也。第二生逢迦葉佛為第二生。第三生釋迦牟尼佛為第三生也。第四生當來彌勒為第四生。此泛配四生此。若准疏中配喻文處。第一生逢佛。第二不逢佛。遺教滅後修行。第三生四生皆逢佛也○問。既生逢四箇為四。此第二不逢佛。云何生耶。答。若泛指則四箇四生經文配處。即四箇不足。此第二不逢佛也。問。爭知不逢佛。答。經云。以有事緣遠至他國○若根熟已發心者。遇佛見在世見佛。若根未熟者遇入滅者名不見佛。經言遠至餘國是也。非全不見佛。隱卻在世行化不說。偏舉滅後之事故。云有事緣遠至餘國。根熟發心者。在世時以有事緣與度○問。爭知隱卻耶。答。准後第三生釋迦佛。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毒藥一時總服。於中服毒深者失本心。服毒淺者不失本心。第三生既有兩類人。推知。第三生隱也。有遇不遇佛者。此解甚云云)。
問。付賢劫千佛出世。且那含佛。人壽幾許時出世耶。此有二說。一者如次四萬三萬。阿含五濁本行集。華。賢劫七佛父母性字經善見律等。生疏金剛般若疏。今釋等意也。二者如次六萬四萬劫。章頌意也。西域記釋迦方誌四天王經此意也。
問。釋迦出世十住劫中何乎。如別抄之。
問。釋迦彌勒間經幾歲數乎。
釋云。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云云)。
賢劫經云。五億七千六萬億歲(云云)。
雙卷泥洹經云。一億四千歲(云云)。
上生經云。五十六歲(云云)。一切智光明仙人經同之。
此外可勘善見律五。婆沙百七八等。五七俱胝。六百千歲。
問。當品中復至他國遣使還告(云云)爾者使者合法是何物耶。進云。玄贊云。遣言教使(云云)。
付之案喻。慈父如來。諸子者三乘人。良藥者正法使者是可菩薩等。若以言教使者。是誰所說乎。若釋迦者。何云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乎。是以他師意。雖作多釋。以四依菩薩為使為正釋。其理可然如何。
吉藏云。遣形舍利塔等事即是使也天台一釋同之惠淨行賀亦同○範師作二釋。初釋同嘉祥。後釋同慈恩句有五釋歟。
會云。合喻事。諸師各迴惠解。至于委細不必可是非。贊主御意。教法有言。似使者能唱故。云遣言教使唱言入滅也。教體雖同義味喻藥。教言況使。四依菩薩者別人而疏也。不如正取佛教歟。次他國者。贊曰。還隱前化名至他國不(云云)指實方。
經云。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云云)。
玄贊云。經是教已至汝父已死。贊曰。示言入滅。還隱前化。名至他國。遣言教使唱言入滅。云汝父死。實不滅。暫息化故(云云)。
問。付見佛喻。二乘無學聖者。迴趣大乘變易生之後。可居化身淨土乎。玄贊云。見佛化身淨土久住(云云)付之。
問。經文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云云)。說何事乎。答。訓文可知。付之顛倒眾生本非見佛器。設雖非神通。自不堪見佛身。何勞假神通力乎。彼盲者不見日光非日天子通力眾生不瞻佛。何神通力乎。若可見眾生不令見者。豈又慈悲濟度本意耶。
會云。眾生不見報身有二故。一自業過失二如通力也。令顛倒眾生者。即表二故。身既顛倒罪障隱覆。豈得見佛乎。是自業過失也。其心又顛倒。設雖見佛或起疑惑。或生誹謗。依其過墮在惡趣。還可為出離妨。是故知機隱身不見。雖近而不見者。依二義不見故總述也。故玄贊眾生顛倒不見佛。況加神通隱令不見。恐見神通蔽之(云云)乍見自不見佛釋。何致此難哉。
問。且置初故付後故若可見者。何必生疑謗。設暫雖疑謗。遂必可為出離緣。如云初難暫謗畢竟乘此以為出要先損後益。爾者見罪者。猶可勝不見而無益。於菩薩戒受而有犯勝不受而無犯者。皆此意也。何以神通故遮見佛耶。
答。佛說四非。現身亦以可同。先損後益之類。猶可後益。故可令見聞。若都不相應不及現身說法歟。況若機中生謗久可沈。漸勝進雖遲猶自謗罪速可進者。不不見歟。
問。報身相海殊勝可愛也。見者何生誹謗乎。
  答。可愛者是應心故也。若不其機者。何可重乎。四州形。方圓半月等不同也。他州形。大可輕哢。報身相好難稱凡夫之心歟。或又謂。是約化所作等。可生疑惑歟。
別尋云。顛倒眾生者。凡聖中何。若凡夫者。既云受用身弊身令不見。知。地上菩薩云事。若是凡夫者。本非所化。何不見神通力哉。若地上菩薩者。不可云顛倒眾生
私云。玄贊釋此品之習。以化身報佛故。所明之義。一往似乖角。一佛體故隨應顯一邊。若爾不見凡夫也。
玄贊云。眾生顛倒不見佛。況加神通隱令不見。恐見神通蔽之。亦如日月自明盲者不睹。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云云)。
鏡水抄云。言一偈無緣不見者○若佛久於世。令眾生見佛。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等五種過失○言恐見過者。金云。此明報佛二乘地前自然不見。何得更言恐見過。答。若望本位。即不令之。若望神力加之。何妨得見。如日見東方等。今謂不爾者。恐窮子驚走也(云云)。
問。經文眾僧俱出靈鷲山受用土歟。進云。玄贊說。報身有緣得見(云云)。付之設雖化身眾生一心見佛者。何無暫時出靈鷲山之義乎。何唯限報身乎。是以玄贊靈鷲山言。於靈山處現。或現有靈山(云云)如次釋報化二身土也。不爾者豈報土中有靈山乎。是以鏡水抄云。上句顯報土無山。下句顯化土有靈山也(云云)。若爾玄贊解釋下似相違如何。
會云。此文大旨雖說報身。佛不遮兼許他身歟。彼如來涅槃後。阿闍世王靈山。捧寶華時。佛居座上即受其華。時眾僧俱出靈鷲山之詞。豈不是等事哉。況法華行者常見釋迦多寶聲聞之在耆闍崛山(此經第六卷及普賢經說也)四善根位感應。豈報土乎。爰知。玄贊報土者。依常在不毀文。談勝邊也○但於靈山處者。報土無山之釋也。或現有靈山者。淨土中實有山云釋也。餘處此釋同彼歟。今品疏始依報土解。實雖不遮化土顯不示。仍或現有靈山等。不如問中聊簡歟。
闍王事者。阿闍世受決經文也。可之。
玄贊云。經常住於此至雖近而不見。贊曰。下六頌明報身無緣不見有緣得見○經眾滅度至不自惜身命。贊曰。下五頌有緣得見為二。初二頌待生根熟有緣。後三頌現身說法○經時眾僧至但謂我滅度。贊曰。現身說法者二。初半頌現身。後二半說法○於靈山處現。或現有靈山(云云)。
鏡水抄云。時眾僧俱出雲鷲山。是化土且隨小情指別所在。言說身在此者。以用顯體。報身常在靈山化身現有入滅。報之與化皆不離本處。攝化身用歸報身體○此中疏主但說報身者。以化用及化。顯彼自受用身。違彌勒菩薩疑也。疏主順經文但言報佛也(云云)。前後文可見也。
問。經文常在靈鷲山及餘諸處。說自受用身歟。進云。玄贊受用佛土章。無垢稱疏。上生經疏等同之付之見經文。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等(云云)。若受用土何云塵劫以來在此處。是故偈頌云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者。長行自從是來常在此娑婆世界之意也。及餘諸處者。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阿僧祇國導利眾生之意也。若爾長行既說自受用身偈頌可同。是以論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知。自受用真實淨土也。

會釋如前常在此題

問。經云。常在靈鷲山云云)。通說化身淨土歟。玄贊受用土云云)付之。勘唯識疏可尋之。
問。大化身土可有成壞乎。兩方。有成壞者。大化身土三千界通為一佛土。既不混穢土安立何有成壞哉況有成壞者。可非淨土。依之唐土師。皆無成壞。若由之爾者。玄贊盡者化土安穩報土也又瑜伽論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壞○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土最勝疏云。大千大化身(云云)准之可有成壞。如何乎。
私云。壞與不壞雖有二門。不壞為本。凡穢土界者。汎爾異生所變也。云成云壞。皆共業所感也。資糧菩薩二乘聖者。雖超汎爾異生業力猶共。依之能化佛身三乘同見。居一州中王四天下。至加行以去者。大千界通為一佛土。百億山海。全無隔歷資糧已下不臨其土。不見其佛。共業三災。何壞其土。但化土必隨三界所。雖嚴淨不離穢器。若壞劫空劫時。其土依何得住。故今經云淨土不毀者說報佛土。若論此門。可云有成壞歟。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八帖之內第
料紙顯定房大僧沙汰
永祿二年(己未)極月
執筆清胤春信
以筆功結緣必得安養不退之善生矣
(朱書云)寬政七(乙卯)春如月四日以寫本一交之畢
玉手國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