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二

輸入者 劉映霞

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第三

(沼公云。三門分別。一辨來意。二釋品名。三彰妨難。來間三。一前壽量品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別知。壽量品內已為別說涅槃斷果。未為分別菩提智果。今為分別三身不同令差別解障治有別修因而證故此品來。二云。前品明其圓寂必因障而證。斷所斷已必智惠圓。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三云。為機宜慈悲說令獲利樂故此品來。二釋名者。分謂分段。別謂殊別。即為分段殊別三身。或分謂分折。別謂別。三者是數。身謂義體及積聚。隨其所應。自性法身應化等。依上三義為身也。若但言三身。即帶數釋。既言分別三身。即分別是能分別三身是所分別。應云三身分別三身分別品。是主釋。今順此方云分別三身品。此品廣明諸佛三身。故以立名。興公云。梵云怛利三迦耶伽羅毘致別。總應云三身分別。廣如彼疏。煩故且止。三障防難者。問。此之三身為但本有為俱雜起。答。各據本有。談果並新成。如見問答廣如沼公疏述。)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彩著地。合掌恭敬頂禮足。(就此品中。大分為四。一菩薩啟請二如來為答。三善男子如是知見下結勸修行。四爾時虛空藏領解持學。初中復二。初供養。後申請。供養有二。一供養。即請之儀。二供養。即表成當果。即初文也。於中復二。初明請人。次明供養。問何故此菩薩虛空藏。答。今此菩薩名有二。一從事。二從理。初從事者。此菩薩神通故。於虛空眾生所須。若法若財盡能與皆令歡喜。以此方便智故名虛空藏乃至廣說。如大集經五卷說。言從理得名者。虛空藏菩薩經云。虛空藏。謂阿難言。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一切。為虛空印所印。此從理名。即是法身。如花嚴云。普賢身相猶如虛空等。此菩薩亦爾。)
以上微妙金寶之華寶幢幡蓋。而為供養。(此明供養。即敬供養也。)
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甚深祕密如法修行。(二申請也。甚深祕密是問果。如法修行者問因。可窮證為為甚深。或二乘不知名甚深地前菩薩不能解了祕密。又祕者即四祕密中相及令入。三性是相。三身入。)
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第大段如來為答。文分為四。初敕聽許說。次答其果。次復男子若男子下答修行問。後復次男子是法身下總結前因果告示令知。此初也。諦聽等者。功德般若論云。諦聽者。心專一境也。善者。於四理義生信無疑。思者。敬持不忘。真諦聽云。諦聽者。即聞惠離散亂過。如仰器。善思者。生思惠離放逸故。如完器。念之者。生修惠顛倒故。淨器也。)
男子。一切如來三種身。(下答所問果。文分為四。標。二徵。三列。四解。此初也。)
云何為三。(徵也。)
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列也。)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了知。速出生死。(顯攝勸知。如是者。指上所列三身具足攝受者。顯攝佛身。謂此三身總爭包容納佛身功德不皆盡。何者。此之三身即是阿耨菩提故。若了知等者。勸眾令知。)
云何菩薩了知化身。(此三身體。即分三段。此化身體。初問。二答。三結。此初也。言菩薩者。對所被機。即是二問。一云何菩薩。二云。云何了知。)
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吉。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此為答又二。一因二果。此因也。昔在修行地中者。位。即七地中除種姓地。未修行故。所以言中。為一切眾生者。次明修意。即同般若經云何心。以所有眾生感欲滅度。修種種法者。即後十度乃所障。)
如是修習修行滿。(果也。初牒因滿。次舉圓。後結身名。此即初也。)
修行力故。大自在。(明得圓分二。初果。後了境。此初也。大自在者。十自在等。攝論第九云。一自在二心自在。三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勝解自在。七自在。八神力自在。九自在十法自在。)
自在力故。隨眾生意。隨眾生行。隨眾生界。悉皆別。(此明了境知。意者。心體或勝解知眾行者。知差別行。或體或勝別行。或業或遍趣行知眾生界者。即種種性皆能了知。)
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化物也。不待時者。眾生相就即應時現身說法。不擇時節。不過時者。謂不過此應化時也。處相應等者。如來說法四非故。處相應者。離非處。時相應者。離非時行相應者。離非機。說法相應者。離非法。謂應此處等。應以此法必相應故。現種種身者。即八相等。及涅槃後。以自在隨緣利益。總名種種身。)是名化身。(結也。)
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明應佛文亦三。此問起也。)
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下答有二。初說法。後現身。此初也。於中亦二。一利生二利法。初中有三。真諦境。二明涅槃果。三明所行因。謂諸如來者。明能說人。為諸菩薩者。明所備人。得通達故者。明說意。說於真諦者。明詮法。)
為令解了生死涅槃一味故。(此明果也。即是無住處涅槃。獨大乘得。益物勝故。中偏說。)
為除眾生歡喜故。(沼公云。明除障修因。以為無始我見縛故不能解了。設得解了。於生死怖。於涅槃生喜。不能廣利。又由我執是諸障本故。然此我見雖通六‧七二識。意除第七。以障無住勝故。亦染本故。故成唯識論平等智云。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未來際。莊公云。為令除眾生歡喜故者。三地已下未能永除俱生見。於斷寂滅畏故。說真諦畏生歡喜心故。興公云。凡夫涅槃無為喜樂生死有為。令喜樂涅槃之真。生死之妄。故示現應化之用也。三師疏意訓文各別。尋意可知。但略纂非沼公也。)
無邊佛法而作本故。(此利法也。利生意者。便法久住故云作本。)
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下現身有二。初現身。後莊嚴。此初也。言如實者。即真如也。相應者。能證所證俱二取相應相應相似義。此是總句。如如如如智者。是別句也。二空真性重名如如。達二空智名如如智。本願力故者。明現身所由。智境兩如都無分別。因何現身。俱由本願力故。唯識云。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佛因緣成就等。土既由昔。現身亦然。)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英背圓光。(明莊嚴也。問。此應身是何身。答。受用身。問。若爾相好應多。云何但說三十二相等。答。受用二種四善根位之身。地上菩薩之身。今此但四善根位之身。廣如沼公疏中所說。)
是名應身。(結也。)
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法身也。文三如前。此初問也。)
為除煩惱等障。為善法故。(正有二。初明所為。後明得身。此初也。此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二功德法身。今包合二。為除煩惱等障者。明為自性法身。為具善法故者。明為得功德法身。)
如如如如智。(明得法身如如自性法身如如智即四智品。雖事智品不緣真如。能離所取。由如如智起故。總名如如知故。故不文云。是故法如如如如智一切佛法。若是如。非一切故。)
是名法身。(結也。)
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故。(自下諸分別九門假實門。二利門。三有無餘門。四治障門。五別門。六多門。七能所門。八常無常門。九四句門。就初門之中。文分為五。標。二釋。三徵。四解。五結。此初二文。莊公云。前二種身是假名有者。應化二身從因而生。如幻非真。若法身無別實體。以一切法皆是如故。為假名有法身無為非因緣起本來常住與彼二身而作本故。有。非虛幻故。又言二身者。受‧變化。俱是化現。非真實故。)
何以故。(徵也。何所以故法身是二依。)
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別法。(解也。初返解。後順成。此初也。)
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順成也。智慧具足者。即如如智。煩惱滅盡者。即法如如。故具二種也。)
是故法如如如如智。一切法佛法。(結成也。如來淨妙法身亦即真如。是迷悟依故為二本。)
復次男子。一切諸佛利益他。至於究竟。(自下第二利分別門。於中有二。初辨二利。後男子云何法如如下釋情疑。初中亦二。初後喻。法中有三。標‧釋‧結。此初也。言利益他至於究竟者。至於佛位究竟三乘姓令自果云究竟。)
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釋也。初釋二利。後釋所以。此初也。如如凝寂名利。如智起用名利他。然二利門諸教不同。廣如疏會。)
能於利益之事。而自在成就種種無邊用故。(釋所以也。三身利益自在。俱成種種無邊用故。)
是故分別一切佛法有無無邊種種差別。(結也。一切佛法三佛是。大品經云。三界無量。越十方無邊。義用多云種種差別也。)
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說種種用種種果報。(下依喻顯。妄想思惟者。喻如如任運能起利他之思。言妄想者。喻實不思。假起思故。說種種煩惱者。喻化身二乘說種種煩惱。種種業者。喻起應身菩薩說種種業。種種果報者。喻令他人既法已出世之果也。)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說種種佛法。說種種獨覺法。種種聲聞法。(法合也。三乘之人根性欲樂等各各不同。方便位中種性行解趣入各異。所以云種種佛法。)
法如如。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為第一不可思議。(下喻合。顯利之用分三。法‧喻‧合。此初也。莊公云。結前義也。)
譬如畫空作莊嚴具。是難思議。(下喻莊嚴如空無相。嚴具亦無相。故是難思如如喻空。如如智畫。或如如上諸功德義如嚴空俱是無相。是難思議也。)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難思議。(舉法合也。如如是性。如如智是功德義。功德義正是法身如方有故二合明。)
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無分別。而自在業成就。(下釋情疑有二。初牒疑。後喻釋。此牒疑也。有人。一出世人疑。二世間人疑。又是學人及不學人人俱疑也。)
男子。譬如如涅槃自在故。種種業皆得成就。(下喻四喻。初二喻為出世人。後二為世間人。初有二。初喻後合。此舉喻也。舉二乘意解涅槃。謂入滅身智無故。無相。信滅後事得成。如涅槃後重起金棺為現雙足。舍利變化種種業而皆得現。故舉為喻也。)
法如如如如智。自在成。亦復如是。(法合可知。)
復次菩薩摩訶薩無心定。依前願力。從禪定起作業。(第二舉劣況勝喻。文亦有二。所謂喻‧合。初也。菩薩滅定六識不行無分別。亦種種變化業。問。何故不舉二乘劣喻。答。二乘入滅定不能起業故。無垢稱第二。無垢舍利弗云。夫晏坐者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晏坐等。滅定如如。前願喻本願業喻應化。)
如是二法有分別自在成。(合也。合前法如如智有分別自在成也。)
男子。譬如日月有分別。亦水鏡有分別光明無分別三種和合有影生。(下除世間學人疑。亦有二喻。初舉有體。雖無分別而有影生。後舉無體喻。雖無分別亦有影生。前二亦然。涅槃已舉無體入滅定起舉有體。今有體中。初喻後合。此喻也。真諦三藏云。日如如。水鏡喻本願慈悲光明如如智。影喻應化身。)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合也。)
復次男子。譬如無量無邊水鏡於光故。空影得現種種異相。(舉空無體喻。初舉喻明。後逐釋。水鏡有情機。於光者喻本願力。空者喻法如如如如智。影現應化身。由本願力先令於空法如如等。應化得現所為利他種種業。亦說如疏。)
空者即是無相。(逐釋也。以空無形色故喻法身。)
男子。如是受化諸弟子等。是法身影。(沼公云。合也。初明所見身。後明有身所以。合成異。若准真諦所翻之經。應云如是受化之眾是能感機。諸弟子等者。即是菩薩亦能現應化二身。現於應化二身。是法身影。如前初舉涅槃喻。後舉菩薩滅定喻。又解。此文如是受化諸弟子等是能感機是法身影者。此文言略。應云諸弟子等所見應化法身影。本疑如來法身無分別云何能起應化二身。不疑弟子能起。然法如如等雖無分別。以願力故。合弟子心上有。應化業而生。興公云。此後合也。言受化諸弟子者。合無量水鏡。受化者即凡夫二乘化身化故。諸弟子者。即諸菩薩應身應故。法身影者。起合空影故。以願力者。卻合依光。二種者。合種種異相法身地者。合空無相。如來法身無妄。究竟滿分位為地故。法身雖無粗妙之相。而稱眾生淨濁之心示現粗細。修促影故。縱無相而念有相。何可難。)
願力故於二種身現種種相。於法身異相。(明應化身有之所以合成異。即異即合法身無分別相。言於二種者。是應化二身。或所現‧菩薩所現名二種身。雖現異相。於法身差別分別異相。)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第三有無餘分別門明三涅槃。即為三段。此初明有餘涅槃。四涅槃中除自性清淨涅槃。不由斷證一切同有故不約明。有餘涅槃應云有餘依所顯之涅槃無餘依所顯之涅槃。今略依字。今佛應化不同二乘。但是現依身。或無漏有餘。如成唯識說。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依盡無餘依。非在說有餘依故。二身所得涅槃名有餘依。)
依此法身無餘涅槃。何以故。一切餘法。究竟盡故。(下明無餘依三。初標。次徵。後釋。云依此法身無餘者。有解。一云。如如法身一切依。名無餘依涅槃。若爾涅槃法身何別。答。功德所依義邊名法身。諸依寂靜義邊名涅槃。又解。四智心品如如智。即自受用亦名法身。依此不現託生。雙林唱滅一切無餘依。依此所顯名無餘涅槃。問。由幾寂滅無餘。答。寂滅。謂寂靜寂滅等。)
依此三身一切諸佛無住處涅槃。(下明無住處涅槃。文分為五。謂標‧釋‧問‧解‧結。此標也。)
二身故不住涅槃法身有別佛。(釋也。何故三身無住處。以為二身故不住。以大悲故為物現身不住涅槃。亦應云不住生死。前明無餘。已不住生死。又以佛離漏餘謂涅槃。故令偏明不住涅槃。不謂住生死。所以不言。法身有別佛者。以其法身應化說。性相合云無別佛。彼不住故。法身又不住。是故三身總名無住。)
故二不住涅槃。(問也。二身無漏即離生死。何故不住涅槃。)
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住故。數出現不定故。(解應化身不住所以。初順解。次反成。假名非實。二念念生滅。三數出現。數出現者。為眾生故。或入滅。或時生。故出現。以不定故。明不住涅槃。)
法身不爾。是故二不住涅槃。(反成也。)
法身不爾。是故不住涅槃。(法身不住涅槃所以。法身應現不二故又不住。)
三身無住涅槃。(結也。)
男子。一切凡夫三相故。有障。遠離三身。不至三身。(第四治障廢立門有二。初約境。次約心。此初也。文分為二。初明不得三身。後明斷得。初文分四。標。二徵。三列。四釋。此標也。三相三性。是所應知境相故。大乘說。此三性所應知勝相。有縛者據現。障者約種。又有縛或相應所緣。此約於三性。不了故有障。障即三障等。遠離不至三身。)
何者為三。(徵也。)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列三相三相三性。言遍計所執相者。遍謂周遍。計謂計度。於一切遍計度故。遍計遍計即能遍計所遍計俱名遍計。所執者。遍計所執性。或相即是性。亦即境相依他緣而得起故。名依他起。相義如前。圓滿成就成就相。所執我法遍計性。心心所不相應。是依他起。真如成就體。若漏無漏門。無漏五蘊圓成實有漏性者唯依他起。)
如是諸相不能解故。不能滅故。不能淨故。(釋也。遍計無相不可說斷。但云不能解故。染依他有言不滅故。如不淨。能淨即智。所淨即如也。)
是故不得至於三身。(自下結也。此有障。不得三身。)
如是三相。能解能滅能淨故。是故諸佛具足三身。(後明斷滅分三。初牒能障。次辨能斷。後結。如是三相者牒也。能解滅淨者。辨能斷。由悟遍計性言解。修無分別智故能滅。染依他障故能淨。由悟遍計所執相化身。由所執我相情不達境空故。不能得變化身依他智斷染故得應身。由生時能障漏故。能圓成實性顯得法身。故至三身。)
男子。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遠離三身不能得至。(明治中。此約明。文分為二。初辨障。依諸伏道下辨斷。初文分三。標‧徵‧列。此初也。今此即慮積集二義名心。三心為能障。能除斷得至三身。若未除斷遠離三身不能得至。不能得應化身。不能至法身。)
何者為三。(徵也。)
一者事心。二者根本心。三者根本心。(列釋也。言三心者。慈恩法師云。事心者。謂見修煩惱相應之心。煩惱起造諸業。感異熟果事。名事心。生死本故隨類身。不善業相應之心。名根本心。業是趣生所依本故。根本心者。三有果相應之心。名根本心生死體性故。此總別異熟即通七識。唯除第七。若是果起酬因。苦果。通等流異熟。即通八識。若異熟苦果。是生死本。即唯第八。此中說諸有漏果故。亦釋如疏。)
依諸伏道事心盡。斷道根本心盡。依最勝道。根本心盡。(下辨三。初明障。次明得身。後結。此初也。依諸伏道等者。謂在地道三十心仁王般若伏忍。故在四善根分別二障能伏不行。名依伏道。不解通於十地金剛喻定已前雖伏煩惱未斷種故。名諸伏道斷道根本心盡者。謂修道次諸業。所以初地惡趣愚。地離誤犯愚。或通在十地。斷所知障名法斷道。始從初地金剛定已前。名法斷道。依最勝道根本心盡者。正捨名斷在解脫道。若將捨名斷在金剛定。由苦果一切習氣皆永捨故。能顯法身。)
心滅故。得現化身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明得身也。前二之身是始起故。名之為得。法身有云得至法身。問。此之三身各何時得。答。正義唯在佛地得起。以在十地有漏根發無漏識。明味異故。故不得起。菩薩化下位故。分得二身。)
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結也。)
男子。一切諸佛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第五分別門。文分為三。三佛別故。化身三乘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事。多以八相現諸業。故云同事。亦同有菩薩之意。故云同意。法身如如所依之體異。故云同體。此門意令異。逆配此三也。)
男子。是初佛身眾生意。有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第六分別。文亦分三。前門談體。此門說用。以諸異生異趣異見。云有多。隨意有多故。現化身種相。或說八相。或隨類而以現形。設若二乘聖者。亦是一分異生所知障在故。云隨所化眾生意樂等。)
佛身弟子意故。現一相。是一。(應身所化地上菩薩弟子名。證平等現故名意。現一相者。但現佛相。六趣別。所現佛身非無小勝劣差別十地位別。勝劣故。)
三佛身。過一切種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不二。(以真妙體超過一切種相。謂非去來。非青黃赤白一切種相。非境界故者。非執心緣之境。故唯識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是故說名不不二二相絕待故。非二故。此意令知現身異。)
男子。是第一身。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法身得顯理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處故。(第七者依非依門。文亦分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別。謂變化身應身起。應如起。復受用從他起化。法身本有不從依他起。故是真實自受用亦名法身。非他變故。云無依處。廣如疏述。)
男子。如是三身。以義故。而說於常。以義故。說於無常。(第八常無常門。文分為二。初總標。次別解。此初也。以義故而說於常者。通於三身無常者。不遍法身。下云。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說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無常故。總標云。或無常。下約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約非煩惱為之行法。云非行法也。)
化身者。恒轉法輪隨緣方便相不斷絕故。是故說常。(下別釋也。三身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後無常。此初也。化身八相一相。謂轉法輪。隨處。及應化處。各各有多。為處隨緣隨。所化方便。隨能化方便相續不斷。是故說常相續常。如常受樂施食等。)
非是本故具足大用。大顯現故說為無常。(明無常也。非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顯現者。所以功德現起。隨利生緣方始起故。或約現涅槃。云不顯現。是應身用故。)
應身者。從無如來相續不斷。(下明應身初明常。後明無常。此起。法是應本性故。故從本性無始。故大乘云。所依常故。應化亦常。故今所依無始應身無始。若爾化身無始。答。應說。而今不說。互相影顯故。自受用剎那相續。受用此處滅。餘處復隨生感緣相續現故也。)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法身無畏不共之法。應身能攝為依持故。)
眾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說常。(明常也。眾生界無盡故。現命無盡此說常。此約緣。常隨緣應說應身亦常。)
非是本故以具足相。不顯現故說為無常。(辨無常也。不顯現具如前解說。)
法身者。非是行法異相。(辨法身常。初辨常。後釋難。唯就如如法身。云非行法無生異相。又非煩惱有漏行法故。)
根本故猶如虛空。是故說常。(正辨常住如如諸法真性。云是根本。無形相故。如虛空所以名常。是故說常總結也。)
男子。離無分別智。更勝智。法如如。境界。(釋伏難。文分為三。初釋難。次展轉解。後總結成。此初也。外伏難有二。初何故不以餘法餘智法身。以無分別智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離無分別智勝智過此。法如如亦勝境過此。是故合二法身。)
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種如如如如不異。(展轉釋也。智如二種不異。如是智境智性有為故不一。然智託境生。如是智性故不異如。若異智不是彼性故。成唯識第八云。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也。)
是故法身。慧清淨故。滅清淨故。是二清淨。(結成。由證淨故。得滅清淨。是故法身清淨。)
是故法身具足清淨。(結也。具足者。是圓滿義。以智境勝更勝過此。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復次男子。分別三身四種異。(第九四句分別門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化身應身。有應身化身。有化身應身化身亦非應身。(開四句。)
何者化身應身。(別釋四句即為四段。初句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初徵也。)
謂諸如來般涅槃後。以自在故。隨緣利益。(解初名也。謂諸如來。通一切佛。涅槃後。謂八相中現涅槃相後。以自在。宿大悲願自在之力。隨機感緣或留影像。或餘類不作佛形。現形不定而為利益。是化非應。據實。證得涅槃之後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為簡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有餘依應化身。故現種種。亦滅已後所留影等。及遺形過為化非應。故舊經云。以自在故遣身。不爾中句又應說般涅槃後。但是證得無上果後之所起故。)
是名化身。(結也。)
何者應身化身。是地前身。(此下略解第句也。此是地前之身。謂作佛形逗於應地前四善根位菩薩所見名應。不作餘形故非化。即梵網經周匝千花上一國一釋迦即是千箇三千大千世界大千大化身。)
何者化身應身。謂有餘涅槃之身。(釋第三句。謂為二乘所現之人天類故化身現成正覺故名應。於宮身現成佛故。名有餘涅槃之身也。)
何者非化身應身。謂是法身。(釋第四句。即自受用自性法身合名法身性相合說也。)
男子。是法身者。無所有所顯現故。(假釋難也。言無所有者。真諦三藏云。如下五種無所有。言所顯現故者。出過五種二境之外曰顯現。於五種無所有也。標中通二。一境無所有二智無所有。由如境勝超此五無。由無分別智順證此境。故法身顯現。略不明其餘方便大悲願等。然此無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顯。)
何者無所有。(徵也。)
於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釋也。分二。初明二。後二。此初也。相者即人我也。相處者即法我也。由彼人我法我起故名相處。人我體無。但妄想見。如目有翳見毛相。故諸名相無性。由法如遠離無。云二皆無。故唯識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數非非數。非數非明非闇。(別顯無。言非有非無者。有無四句。今舉第四顯離前三。下亦准此。非一非異者。復離一異四句。非數等者。超分別情數名非數。是無分別境云非非數。云非明等者。即諸經不垢不淨。始離染非令始淨。云非明。設在染非染。云非闇。妙心言路絕。然准攝論三種二。廣如彼明。)
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闇。(明如如智。即無分別智如境而證故。不見總別五無。圓修道漏。)
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間。(下結成也。成境智二種平等間彼此差別。)
滅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業。(此結成法身應化能起種種利益業。境清淨故為滅諦本。智清淨故為道諦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為滅道本故。應化依此起種種業。)
男子。是身因緣境界所果。於本難思議故。(第三大段答因。即顯依因果。答修行問。此中且辨次第。未說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須次第。然此五果及十果。廣如辨邊說。然就此文分三。初總標。二別釋。三勸修。此初也。有五義。一身者。即器異熟二因緣。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緣增上果。由善身器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舉等流果所緣之境。彼諸菩提涅槃並是其境。緣此勝愛樂故。四處所者。士用果。由數善。菩提速圓是所求處。大乘意樂大菩提故。五果於本是離繫果。果依本者。此離繫不離法如如。難思議故者。總歎難思。非二乘境界。)
若了此義。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下釋也。初釋器異熟。二於此身下釋因緣增上果三不退下明士用果。四男子如是法身下明離繫果。其境界者總此諸法差別十者。是此五果差別之義。此即初也。若了此義者。初總勸信也。是身即是大乘。為增上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來性者。即依此身所修增長如來性。是如來藏者即異熟識。即楞伽經說。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其文可知也。)於此身。得初發心修行地心。而得顯現。(下釋因緣增上果。由異熟果增上力故。便得初發心行地心。)
不退地心。亦皆得現一生補處心。金剛之心。(此明士用果。此有八果。一後後果。乃至八殊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也。)
如來之心。而悉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悉顯現。(此明究竟及第六無上果。於中初總後別。此初也。)
依此法身不可思議摩訶三昧。而得顯現。依此法身得現一切大智(別明究竟果及無上果也)。
故二三昧智慧而得顯現(現應化也)
法身體說常我。三昧故說於樂。大智故說清淨(三顯四德如如故說為常。常故我。由三昧樂。簡因及二乘故。名淨。)
是故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總結。自在則是我德也。)
三昧一切禪首楞嚴等。一切念處大法等。大慈大悲(下明殊果。三文。法‧喻‧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德。後智品德。定分三。標‧列‧結。三昧者。性得三昧也。禪即四禪定。謂四無色首楞嚴者。此云健行。舉其上首。定實無邊。所以言等。一切念處者。六等。言大法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師故先說念。大慈大悲者。以興樂拔苦勝故舉明。)
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攝受。(第五總持德。即法義四種總持一切神通者。六通德。一切自在者。十自在等。一切法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攝受一切有情。或此攝受二字屬下結文云。攝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現平等故能平等攝受。)
如是佛法。悉皆出現。(結也。)
依此大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下智品德也。大智一切智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種智。或大智真如智性十力等廣如餘處辨。)
一百八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百八不共法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百二。亦百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八者。即十八不共法一身無誤失。乃至八知現在世無著礙。亦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處復為八。又二獨得法。謂如來獨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乃至如來獨得一切法悉能如理。是故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等者。第三結也。謂諸功德勝過一切希有等。)
譬如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種種珍寶。悉皆得現。(舉喻。觀佛三昧經云。如意金翅鳥王心。度論云。舍利。末劫之時。寶珠利益眾生。)
如是三昧寶。大智慧寶。能出種種無量無邊諸佛妙法。(法合可知。)
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下明離繫果。由定智為能證法身所證故得解脫。即三事涅槃也。)
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名中道。(下釋。過一切相者。體勝故離十相。謂六塵‧男‧女‧生‧滅。不着於相者。諸執故。不可分別者。非心言故。非常非斷者。二邊故。境契於智故中道。)
有分別。體無分別。雖三數。而三體。不增不減。(重釋成。雖有分別無分別者。釋前無分別。雖三數而三體者。釋前過一切相。不增不減者。釋前非常非斷。不增故非常。不減故非斷。)
如夢幻。亦所執。亦能執。(釋前不著相。三昧智惠能執。法身所執。喻文可知。)
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王境。越生死闇。(成前中道法體如如法身也。解脫處者。即是解脫。過死王境者。苦諦。越生死闇者。斷集諦。故是中道。)
一切眾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處。(此即勸修也。明不修不得返顯修者。得合因果。)
男子。譬如人願金。處求覓。遂金礦。(下喻明。如人者。譬異熟果金者。譬初發心增上果處求覓者。喻資糧位信知佛種性。遂金礦者。喻等流果。理行二性俱喻金礦。為障所覆如金礦。)
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喻加行心。漸次學除所取能取。作唯識觀等。如擇精者。)
爐中銷鍊。得清淨金。(燒鍊者。喻不退地乃至金剛心淨金者。喻如來地士用果。)
隨意迴轉。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望得涅槃離繫果。常樂等如作環等。若望菩提。總士用果。即定智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惠性並金性不改。)
復次男子女人。求勝解脫。修行世善。(第三大段答中。此下修證次第。今此文中分之為二。初說。後喻說。前中有五。此即第一因力。求勝解脫者。是所學處無上菩提大般涅槃。超過二乘。名勝解脫。修行世善者。謂善法欲。遠加行因。此者即忍樂欲善本故。)
如來弟子眾。得親近已。(明善友力。文分為四。初得親近。二請求勝法。三彼思惟。四正為解脫。此初也。此下應說善友之相善友作業等。廣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修得清淨行。(此明請求勝法。言何者。不善者。問所求法。何者修者。即問聽等儀則。亦何者得清淨行者。即所為求。)
諸佛如來弟子眾。彼問時。如是思惟。(善友為思。)
男子女人欲求清淨。欲聽正法。即便為說令其開悟。(正為解說。即善友作業未解令悟。已解之者令廣知為開。)
彼既聞已正念憶持。(第三作意力。如理作意正念不捨。)
發心修行精進力。除嬾惰障滅一切罪。(第四資糧力。即三大所修萬行資糧力。此力之之中分二。初地前。後地上。此初也。地上四。發心修行。二得增勝力。三者除障。四者滅罪發心修行者。十住位。十住之初名發心住故。得精進力者。各第一位。以得五力故。除嬾惰障者。舉精進相違障。滅一切罪者。苦果。上忍及第一法位一切惡趣八難苦果不生。多說見道離此二者。據斷種說。此約伏位及決定得說。)
於諸學處。離不重。息心。初地。(明地上十地為十。各有二。初除障。後得地。由於初地四證淨故。於學處離不重。學處即戒。永斷分別障故。云息心。即異生障。雖一切障。由障定增云息悔。此多依初而說障。後說初地。餘皆准此。沼公‧莊公。初地四字皆屬上句下。得入等亦爾。但興公疏。初地屬於下句。是故彼疏牒文云。初地依地除利有情障下文。得入地於此地中等亦爾。披講之近披所撿耳。)
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地。(持戒。初滿心修戒力勝。利有情障者。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地之中。)
於此地中。除不逼惱障。三地。(即斷鈍障。由行三忍貪瞋癡逼惱之障。唯識約障總持等名鈍。)
於此地中。除心軟淨障。入四地。(淨謂菩提分法。軟謂微細煩惱現行障。即軟煩惱是此淨障。或此煩惱心王故。從主為名。名心軟淨障。)
於此地中。除方便障。五地。(後得智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方便。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樂障。厭於生死涅槃者。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於此地中。除真俗障。六地。(真俗二諦合而能觀。除真俗相違障。據實即是粗相現行障。望生滅相染淨為粗。由入五地真俗相違障。能合觀二故入六地。)
於此地中。除見行相障。七地。(見行相障者。即據一門執而說。即現行障也。相者即是生滅行相見行相之障。今此見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形前粗相說此名相。)
於此地中。除不見滅相障。於八地。(滅相無相。由七地中多取滅相。純於無相作意勤求。障無功用無相妙觀於八地非但不見滅相。亦不見相土二相故。於此二亦自在。今具舉初影除於後。)
於此地中。除不見生相障。九地。(對於前滅相不見生相。是諸法生相。然第八地於利他中猶不欲行。即不別見眾生。捨益眾生行故。第八地能伏此障入九地。辨邊云。為常益有情畢竟空故。)
於此地中。除六通障。十地。(即於諸法自在障。於自在六神通大法智。由此障障彼自在。具舉六神通大法智雲。)
於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如來地。(下明位有二。初明除障滿佛地。後顯佛地清淨。此初也。除所知障者。無間道二障微細種及習氣。除根本心者。即種所依。除染第七種。恒染俱故。無間道斷餘七有漏善及無記。及相應心所。名根本心。此如唯有二說也。)
如來地者由三淨故。名極清淨云何為三。一者煩惱淨。二者苦淨。三者相淨。(顯三清淨。文段分三。謂標‧徵‧列。煩惱淨即二障及業。苦淨即二死。相淨習氣。由斯三淨更無過上。名極清淨也。
譬如金鎔銷治鍊。既燒打已塵垢。(喻顯。此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本淨。後一喻如如現行始淨。法身本淨有其三種。即前三淨。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二因果相從故一法合。亦三淨者。即法身般若解脫三義。法身本常金剛般若鑒照水。解脫無礙如空。皆約性得一如義說。初喻分二。初喻合淨。後成本有。此初也。譬如道前如。鎔銷治鍊道中如。既燒打已道後如。
為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喻成本有。鍊銷治練為顯金性本淨故。六度行於法為了因。除垢染體淨。非謂無金。舊人或云。三身現常。或復當常。)
譬如濁水。澄渟清淨復滓穢。為顯水性本清淨故。非謂無水。(分段如前。義可准知。)
如是法身。與煩惱離。苦集除已餘習。為顯佛性清淨故。非謂無體。(合准喻知。)
譬如虛空煙雲塵霧之所蔽。若除屏已是空界淨非謂空。(空相似染道前如如。若除屏者。喻於道中。是空界淨者。喻於道後。)
如是法身一切眾苦悉皆盡故。說為清淨非謂無體。(法合文相可知。)
譬如人於睡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上喻法如如。顯性皆本淨。今次辨智性無始有。文分為三。初喻。次合。後結。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乃至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人者。能修行者喻。於睡中者。現無明喻。在無明夜如夜睡夢故。見大河水漂泛其者。生死喻。見其苦果如河漂泛。見謂怖。)
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此明修行怖出喻。運手者喻妙行。動足者喻三障。截流者喻生死不續。言而渡者喻金剛位滿。得至彼岸者喻因圓能至。)
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覺已。不見有水彼此岸別。(此明得果知妄喻。由三大三業勤行不懈。遂致作佛。從覺已者。喻在解脫道位。不見生死此岸涅槃彼岸之別。彼岸五種。境‧教‧理‧行‧果。此五窮達名至彼岸
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滅盡已。是覺清淨。非謂覺。(法合。非謂無心者。非謂本來無漏心。但由妄想無明重障障不令生故。唯識引經云。義心生。常能為障礙。等三學妄想滅已至覺位。是覺清淨。非謂本來自性。前云非謂無心。積集義。通因果名。後云非謂覺。覺了義。唯據果稱。各約義。非謂無心一句之文。莊‧興二師俱屬上句彼此岸別。故牒文云。譬如人至非謂無心。可撿二疏。)。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淨。非是謂無其實體。(結也。如是法界者。通於理事寶性論如理無始時界。唯識論本識無始界。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說為清淨。非是諸佛此實。無漏之體望有漏俱名實體也。)
復次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第四大段結前因果告示令知。復分三。初牒前因果勸令信解。次男子以是義故不重更廣明。後是故諸佛下結成妙。此初也。由惑障智慧生為應身。由業障神通自在化身。由所知障所覆理顯得現法身。障名如疏也。)
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法身故能現應身。依應身故能現化身。(此牒依身門。初喻後法。空體遍常。亦性本淨。故喻法身應化無常。故喻光。依起可知。)
淨故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三昧清淨能現化身。(牒依因果門。此明得果。)
此三清淨法如如。不異如如一味如如解脫如如究竟如如。(有二。初攝用歸性。次不異。此初也。此三清淨不離如如。故是法如如。如不別名不異如如無漏故為一味如如。以縛故名解脫如如。證實際滿故名究竟如如。興公。約三身解五種如如。如疏。)
是故諸佛異。(不異也。)
男子。男子女人。說於如來是我大師。若如是決定信者。此人即應深心解了如來法身有別異。(勸令信解。令信解意修之方便。勸地前決定信如來異。地上菩薩深心解了如來虛。)
男子。以是義故。於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斷。即如彼二相無分別所修行。(自下重更廣明有二。初廣前因果異。第二如見者下廣前信解。就初分五。初於境起勝行乃至一切諸障下不異。此初也。於諸境界者。明所知境。由於此不正思惟故。見異相不能解修行。以能正思故。知無邪分別。是所修。)
如如於彼二相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諸障悉皆除滅。(明能障能於彼彼無二相。故云如如於彼。所障多。復云如是如是。如連環而起故卻牒前。莊‧興二師亦同。)
如如一切障滅。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淨。(明得因圓金剛定無間道位。牒十障滅云如如一切障滅。所證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別。復云如是如是。)
如如法界正智清淨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攝受皆得成就。(滿在解脫道一切自在三身一切不離三身。故云具足攝受皆得成就。)
一切諸障悉皆除滅。一切諸障得清淨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異也。以一切障滅一切障淨故。清淨如如清淨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真實相即不二相。)
如是見者是名聖見。是則真實見佛。(文前信解。分文為三。初令知。二是故諸佛不明同諸佛。三然諸如來下結成見實。此初也。聖者正也。見者解也。能所證而之者。即是正解也。)
何以故。如實見法真如故。(徵釋二文其相可知。)
是故諸佛悉能普見一切如來。(明同諸佛。廣分為三。此初佛能普智。以如如理圓不二故。見一切如來。)
何以故。聲聞獨覺三界。求真實能知見。(二乘不了。定性二乘三界種智故。設求實境。本智不知。後智不見也。)
如是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顛倒分別。不能得度。(凡夫不測。法‧喻‧合三。此法也。無姓愚夫不能得度。)
如兔浮海必不能過。所以者何。力劣故。(此三。標‧徵‧釋。以無大有漏智力徵劣故。劣故所不能渡也。)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不能通達法如如故。(法合也。無本智故不通。後智故不能達也。)
然諸如來無分別心。於一切法大自在具足清淨深智慧故。是境界不共他故。(結成見實。其文顯然。)
是故諸佛如來無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難行苦行。方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義。過言說境。是妙寂靜畏。(結成妙。其文可見。)
男子。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無生老死壽命限。睡眠。亦無飢渴。心常在定。動。(下品三大段結勸修行。文分為三。一結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諸如來下結前果令求證。三若男子下成前二。初中有三。此初舉信解益。但能一念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當菩提無生老死等。為遠因故必當得故。故法花云聞此經者不老不死等義。亦同此也。)
若於如來。起諍論心。是則不能見如來。(不信有損。當來不能三身佛。亦不能依教比如來。)
諸佛所說。皆能利益。(說利勸行。初標。後釋。此初標。)
聽聞解脫。諸惡禽獸惡人惡鬼。不相逢值。由法故。果報無盡。(此釋益。聽經故得解脫了因果報無盡生因。餘文可知。)
然諸如來無記事。一切境界無欲心。(結前果令求證。言無無記事者。八不共德中不明記失念。下云四威儀中無非智攝。即智為前道故。言一切境界無欲心者。即無咸也。)
生死涅槃異相如來所記不決定。(三即種種想。即異想也。四三世智滯礙。即所不決定。)
諸佛如來威儀中。無非智攝。(五身業智為前導故無非智攝也。)
一切諸法不為。慈悲所攝。不為利益安樂眾生者。(結前所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大悲拔苦利益大慈樂安樂。)
男子。男子女人。於此金光明經聽聞信解。(此明益勸人修學。文分為四。一益。二徵。三釋。四成。此明經。)
不墮地獄餓鬼傍生蘇羅道。常處人天不生下賤。恒得親近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此明得益。八難。初離三惡道即為三。蘇羅大乘即天收。常處天人者。離邊地難。不生下賤者。即除盲聾諸根不具難。恒得近佛者。離前後難。聽聞正法者。離世智辨宗難。常生佛國。除長壽天難。四輪八難。廣如沼公引成實述。今聞此經但能信解具摧八難。故威力勝能除障。故非但除障。亦疾菩提。下釋成中廣釋。)
所以者何。由得聞此甚深法故。(此徵並釋也。具如疏釋。)
男子女人。則為如來知已記。當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前所以。已知者名身也。已見者色身也。言不退四不退如法花疏述。)
男子女人。於此甚深微妙之法。經耳者。當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眾。(重更廣成前勝益。三種益。此初不三寶益。即不壞信因。)
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增長成就故。(增長善根也。令增初僧祇行。令長第二僧祇。令成就三僧祇。故云令增等。)
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勸修行六波羅密多。(此明令行六度。既有多益故修行。)
爾時虛空藏菩薩梵釋四王諸天眾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足。(品第四大領解持學。文分為四。一虔恭領解二世尊我等發願持學。三世讚仰。四勸廣流道。初中。初虔恭。後領解。此初也。遠進菩提故從坐起各所表。廣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說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經典。於其國土四種利益。(領解也。四。標‧徵‧釋‧結。此初也。)
何者為四。(徵也。)
一者。國王眾強盛怨敵於疾病壽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此有六益。如文可知。)
二者。中宮妃后王子諸臣和悅無諍於諂佞重。(第二臣作利益三。其文可知。今舉勝耳。)
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安樂。無拄者。於諸福田悉皆修立。(國人利益四。修行正法。謂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行十善。尊敬三寶無病不逢七難。如樂師經說。他國侵逼。自界叛逆。非時風雨。過不雨。人眾疾疫。星宿變怖。日月薄蝕。難由王軍眾強盛無外逼難。臣佐和悅復諂佞自叛難。吉祥安樂正法興顯。無非時風雨等難。三無拄者不逢九橫。廣如藥師經說。煩故不述。正行故。離彼諸惡。四修福田。可見其父。)
四者。於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為諸天護。慈悲平等無傷心。令諸眾生歸敬三寶。皆願修習菩提之行。(此明加護經之者有五種益。如文可見。)
是為四種利益之事。(結也。)
世尊我等亦常為弘經故。隨逐如是經之人。所在處為作利益。(第二發願持學。)
言。善哉善哉男子。如是如是。(第三世讚仰。能行利益故讚善哉。述其經利順理故。重仰云如是。)
汝等勤心流布此妙經王。則令正法久住於世。(第四勸廣流通。)

金光明最勝王經懺悔品第四

三門同前。初來意者。上之二品明所果竟。次下五品所修之行。分之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品明十地。次品因為疑令起願行。次明護法行。以神咒力護其行法不退故。地前中。初一方便行。後一正起行。將希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惡。二者善。惡若未作。難妙行。故六門陀羅尼經云。我之所有魔之業若未先悔。發心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悔滅。亦如四正斷中。初二斷惡。後二修善。是故將妙行。先教懺悔滅業障之先非故此品來。又三意。煩故不述。二釋名者。梵云颯拏達利舍拏提舍那。颯拏此云夢。達利舍拏此云見。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說。人有所犯。須向他說。罪得除。故云說罪。而言懺悔者。順古人翻。非為正說。正應云說罪品。夢之見眾之說。夢者是總。見者是別。以別屬總云說罪品。三釋難者。問。妙幢經未了。何故間還家。夢聞音後詣佛陳耶。答。因本善緣逼使還家。若當身在不睡。夢如何起。問。妙幢身當在坐。何不直示悔方。要待歸寢中方現金鼓誨。答。時眾說夢方始發其懺端。復為妙幢宿緣聞已慇心懺悔如是問答廣如疏述。然此品中文分四。一妙幢夢聞懺悔益。二詣佛陳說覺悟於餘。三世尊讚利示其所以。四大說皆願奉行。)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前。聞妙法已。歡喜踊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第一妙幢夢聞懺悔益分二。初法心歡思惟而去。次夜夢金鼓說鼓說懺悔音。初即經家敘。後得夢。此即初也。)
於夜中。見大金鼓光明晃耀。猶如日輪。(夢鼓說懺。於中有四。一金鼓。二目睹三寶。三聞鼓說法。四聞已持。此即初也。)
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於樹下坐琉璃坐。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而為說法。(目睹三寶。)
婆羅門。桴擊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懺悔法。(聞鼓說法。)
妙幢聞已。皆悉憶持繫念而住。(聞已持。)
至天曉已與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持諸供具王舍城。詣鷲峰山。至世尊所。足已布設香華右繞三匝退坐面。(詣佛陳說有二。此初詣佛也。)
合掌恭敬瞻仰尊顏。(此陳說有二。初請陳。後正說。)
白佛言。世尊。我於中見婆羅門以手執桴。擊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懺悔法。我皆憶持。(請說有二。初陳見聞。後請許宣說。此即初也。)
世尊。降大慈悲。聽我所說(請許宣說。)
即於前。而說頌曰。

我於昨夜中 見大金鼓
其形極微妙 周遍有金光
猶如盛日輪 光明皆普耀
充滿十方界 咸見於諸佛
在於樹下 各處琉璃
無量百千眾 恭敬而圍繞
婆羅門 以杖擊金鼓
於其鼓聲內 說此妙伽他

正說。初經家序。後陳說。總百五十六行。於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為一頌。即成四頌。次有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頌。次八頌。五字成句。即現在十方界下是。次九二行。七字為句。合十六頌。然西國作頌之法。如疏廣述。總有九九頌。分之為二。初四頌略標聞見。後九五頌廣陳所聞。初中分三。初一句夢時。次二行三句標所見。後一頌標所聞。所之中。六句見鼓。三句見佛句見僧。六句見鼓中。夢金鼓者。表將聞佛說悔音。以可寶重故。如日輪者。表能詮教除不善闇故。光明普耀者。表怨親等救故。次一行頌標法也。婆羅門者。表能感機也。以杖擊者。表法者。以善根杖擊佛能詮教鼓故。此等之文各所表。廣如疏述。)
金光明鼓出妙擊 遍至三千大千(下廣陳所聞有九五頌。大分為二。初一頌總標利。次八四頌有別明利。初總標中復分為三。初半頌標鼓音。次七頌半標別利。後三頌標下勝因。此初也。)
能滅三途極重罪 及以中諸苦厄
金鼓聲威力 永滅一切煩惱障
畏令安隱 譬如自在牟尼尊(此一頌半明離苦中。初半頌離苦果。次一頌離苦因。上中品惡業招二途報。故云極重罪。下品惡業中苦。即別離病死等。離苦中。三句離因。一句舉喻。有兩義。一喻眾生得滅苦因。二喻金鼓眾生苦。)
佛於生死大海中 積行修成一切智
能令眾生品具 究竟咸歸功德海讚佛有二。初半頌讚利德。後半讚利他德。覺品具者。令修因滿也。歸功德海者。令圓也。)
金鼓聲 普令聞者獲梵響
證得無上菩提常轉清淨妙法輪明得樂也。初一頌利樂。後一頌得利他樂。此初也。三。一令得梵音二證菩提。三得涅槃。)
不可思議隨機說法利群生
煩惱眾貪瞋癡等皆除滅(明得利他三。一為眾生住壽。二為說法三斷煩惱流即業苦。)
眾生惡趣 火猛焰周遍身
若得聞是妙音 即能離苦歸依佛(此一頌標有罪懺悔離苦。)
皆得成就宿命智 能憶過去百千生
悉皆正念牟尼尊 得聞如來甚深
由聞金鼓妙音 常得親近於諸佛
悉能捨惡業 純修清淨諸善品(此標得分六。初半頌得宿命智。次一句正念。次一句法。次句近佛。次一句惡。次一句善。)
一切天人有情類 殷重至誠祈願者
  得聞金鼓妙音聲 能令所求滿足(此一頌標祈願遂心)
  眾生墮在無間獄 猛火炎熾苦焚身
護處輪迴 聞者能令苦除滅(此一頌標得離苦。初半頌離無間苦。後半頌通諸處苦。)
人天餓鬼傍生中 所有諸苦難
得聞金鼓發妙響 皆蒙離苦解脫(此一頌標得安樂。初半標所離苦。後半辨得樂也。)
現在十方常住兩足尊
願以大悲心 哀愍憶念
眾生歸依
如是等類 能作歸依(自四頌別明利。分之為四。初五頌。第一復次明懺願等。次十方佛下三頌。第二復次明懺悔願等。次七言頌下四三頌。第三復次明懺願。次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頌明勝勸修。然三復次中。初復次多懺煩惱障。第二復次多懺業障。第三復次多懺報障。然懺悔具足。應以善悔及所起三業為性。初復次中有三。初二頌請求加護述正歸依。次四頌明懺悔。後九頌明發願。初中分四。初句舉所歸投。次句請垂悲念。次句申無護。次句請作歸依人天二足於餘為勝。佛於二足更復為尊。哀其有苦愍其無樂故云哀愍。餘文可知也。)
我先所作罪 極重諸惡業
今對十力至心懺悔(下四頌明懺悔分三。初一頌標。次二頌辨。後一頌結。此標也。罪者毀責過失之名。三業悉懺之皆。)
不信諸佛 不敬
不力修眾善 常造諸惡業(自下別辨為二。此初一頌明懺不信無慚等所造惡業不敬者。即不祟賢。不力修眾善者。即不重善。)
或自恃尊高 種姓及財位
盛年行放逸 常造諸惡業(第二頌懺由憍慢等造惡業罪。一恃德望尊高。二恃種姓貴勝。三恃多時。四恃官位。五恃盛年及無病舉陵他。即因慢造惡。復行放逸。不能防故造諸惡業。)
心恒起邪念 口陳於惡言
不見於過罪 常造諸惡業(第三頌懺心口二業所有之惡。)
恒作愚夫無明闇
隨順不善友 常造諸惡業(第四頌懺由癡造惡。)
或因諸戲樂 或復懷憂惱
貪瞋所纏 故我造諸(第五頌懺因貪瞋造惡。戲樂即貪。憂惱即瞋。二即種子。纏即現行。或八纏等舉二攝餘六。)
親近不善人 及由慳嫉意
貧窮行諂誑 故我造諸(第六頌懺由近惡友隨造惡。蓄吝稱慳。妒妄稱嫉。為罔罥於大買他曲順彼意稱諂。懷異謀矯現德稱誑。)
不樂眾過 由畏故
不得自在 故我造諸(第七頌懺由畏造惡。意雖不樂造過。由怖命財難等救造惡業。或處卑賤被他驅逼不得自在。故造惡業罪。)
或為躁動心 或因瞋恚
及以飢渴惱 故我造諸(第八頌懺由本隨惑造惡。又為飢渴所惱故造惡業。)
飲食服 及貪愛女人
煩惱所燒 故我造諸(第九頌懺由食等造惡。)
佛法僧不生恭敬
如是今悉懺悔
獨覺菩薩 亦無恭敬
如是今悉懺悔(此二頌第十懺由不敬三寶故造諸惡。)
無知正法 不孝於父母
如是今悉懺悔(第一懺由五逆所造惡業。言五逆者。大乘經所說五逆。薩遮尼??經說。不得破塔壞寺焚燒像。及用盜三寶財物。二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礙留難隱蔽覆藏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責調斷命。四不得殺父害母。出佛身血和合僧。殺阿羅漢。五不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今此謗法即第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愚癡憍慢 及以貪瞋
如是今悉懺悔(第二懺由三不善根所造之惡。)
我於十方供養數佛
願拔眾生 諸苦難
一切有情 令住十地
福智圓滿成佛群迷(自下九頌發願。願以後得智或欲勝解自性。既禮敬陳彰亦及所起三業為體。於中分四。此初二頌利生。一頌願令離苦。一頌願令得樂。)
為諸眾生 苦行百千劫
大智慧力 皆令苦海
為諸含識 演說甚深
最勝光明 能除諸惡業(此二頌願起行。一頌修願福智。一頌明正法。)
若人百千劫 造諸極重罪
暫時能發露 眾惡盡消除
依此金光如是懺悔
此能速盡 一切苦業
勝定百千種 不思議總持
根力道支 修習倦(此三頌願他修行。初二願勸他惡。後願勸他善。)
當至十地 具足珍寶
圓滿功德 濟度生死流
我於諸佛甚深功德藏
妙智難思議 皆令具足(此二頌滿。初頌願因滿利生。後頌願圓自具。其文可見。)
十方觀察護念
皆以大悲心 哀受我懺悔(下有三頌。第二復次多懺業障。文分為回。初十頌明懺悔。次一頌明隨喜。次一頌明發願。後一頌明迴向懺悔中分三。此初一頌請護述依。)
我於多劫中 所造諸惡業
生苦哀愍願消除(次八頌正明懺悔。復分為四。此初一頌總標懺悔。)
我造諸惡業 常生憂
於四威儀中 曾無歡樂想(此一頌述己憂深。)
諸佛大悲 能除眾生
願受我懺悔 令得離憂苦(乞願容悔。)
我有煩惱障 及以諸報業
願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淨(次下五頌願懺令除。復分為四。此初一頌願懺滅三障大悲三障火。復除罪垢。故喻水。)
我先諸罪 及現造惡業
至心發露 咸願得蠲除
未來惡業 防護令不起
設令有違者 不敢覆藏(此二頌願懺三世罪。蠲亦除也。已作之罪令除滅。未作之惡令不起。)
身三語四種 意業
繫縛諸有無始相續
由斯三種行 造作十惡業
如是多罪 今皆懺悔(次二頌願懺三業罪。即同十住毘婆沙云。三三九種從三煩惱。言九種者。即前三業三世並三報業。謂順生‧現‧後業。合之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報業。此經據總。彼論約有別。故俱成九各不相違。此皆從貪瞋癡起。云從三煩惱起。增上懺悔一切罪皆除。故涅槃云。若我法則無決定業。)
我告諸惡業 苦報
今於諸佛前 至誠皆懺悔(此一頌屬自結懺。)
於此贍部洲世界
所有善業 今我皆隨喜(自下第二復次中。第二隨喜。隨者順也。喜者慶悅。即以信‧欲‧勝解三法為體。亦云喜即不嫉善根無量。以不嫉為體。此為正。因隨生喜。或亦隨亦喜故隨喜。)
願離十惡業 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常見十方佛(第三發願。)
我以語意 所修福智
願以此善根 速成無上慧(此明迴向。以後智為體。亦解。發願。)
今親對十力發露多苦事(自二頌是第三復次廣明懺願。多懺報障。文分為五。初四頌過。次歎佛功德。次五頌發願。次一頌隨喜。次一頌迴向。初懺悔文復分三。此初半頌歸誠總標。)
凡愚迷惑三有難 恒造極重惡業
我所積集邪難 常起貪愛流轉
於此世間耽著一切愚夫煩惱
顛倒難 及以親近惡友
生死貪染難 瞋疾鈍造罪難
八無暇惡處難 未曾積集功德難(此三頌明別悔諸難。三頌句。一句為一難。不了苦果難。二恒造惡業難。三計我集邪難。四由貪流轉難。五世樂耽著難。六愚夫起惑難。七散亂起倒難。八惡友所攝難。九生死染着難。三毒造罪難。無暇惡報難。二未殖因難。此意由惡業生無暇。由不善起過罪。)
今皆於最勝懺悔無邊罪惡(此後半頌結悔諸過。)
歸依德海無上尊
金山十方 慈悲攝受(下一頌歎佛功德。文分為三。初一頌總標歸禮讚。次五頌隨分見德讚。後五頌顯無窮讚。此即初也。)
金光無垢 目如清淨琉璃
吉祥威德稱尊 大悲慧日除眾闇(此隨分見德讚。讚種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身光德。次一句淨德。次一句名聞德。次一句闇德。)
佛日光明普遍 善淨無垢諸塵
牟尼月照極清涼 能除眾生煩惱熱(此有二德。初半頌遍知離染德。次半頌令證涅槃德。)
三十二相莊嚴 八十隨好圓滿
福德難思與等 如日流光照世間(此三德。初一句三十二相德。次一句八十隨好德。次半頌成就有情德。)
琉璃無垢 猶如滿月虛空
頗梨網映全軀 種種光明以嚴飾(此有二德。初半頌隨感應現行德。次半頌讚焰網莊嚴德。)
生死暴流病憂愁所漂
如是苦海堪忍 佛日舒光令永竭(此一頌讚斷他生死德。言暴流者者四。謂欲‧見‧有‧無明暴流也。)
稽首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
光明晃耀紫金身 種種好皆嚴飾(下五頌顯無窮分二。此一頌歸禮總讚。)
大海水量難知 大地塵不可數
妙高山稱量 亦如虛空有際(此一頌讚過喻分。四。一德深如海。二德眾如塵。三德高如山。四德如空。)
諸佛功德如是 一切有情能知
無量劫思惟 能知德海岸(此一頌讚過情計分。)
盡此大地諸山岳 折如塵能等知
毛端渧海尚可量 佛之功德能數(此一頌讚過算分德。)
一切有情皆共讚 世尊稱諸功德
清淨相莊嚴 不可稱量知分齊(此一頌讚過說分德。)
我之所有善業 願得速成無上尊(自下五頌發願分二。初五頌利願。後十頌唯利他願。初中亦二。初三頌求果願。後二頌求因願。初中亦二。此半頌求果利願。)
廣說正法利群生 悉令解脫眾苦(自下二頌半求果利他願。於中此半頌願得擇滅之果也。)
降伏魔軍眾 當轉無上正法輪(此半頌願令降天魔。)
住劫難思議 充足眾生甘露味(此半頌願令得涅槃。)
猶如過去最勝 六波羅密圓滿(此半頌願令修六度。)
貪欲及瞋癡 降伏煩惱眾苦(此半頌願令除六障。)
常得宿命智 能憶過去百千(自下二頌因願略四願。此半頌求宿命智願。)
亦常憶念牟尼尊 得聞諸佛甚深(此半頌求六念願。此中且舉念佛念法。)
願我以斯諸善業 奉事無邊最勝尊(此半頌求善友願。)
遠離一切不善因 恒得修真妙(此半頌求善願。)
一切世界眾生 悉皆離苦安樂
所有諸根具足 令彼身根圓滿(自下十頌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頌願他世果。次四頌願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四頌願得現在果。後二頌令未來果。現在果有二。初七頌願令離苦。後七頌願令得樂。初中有三。此初一頌總標拔苦。)
眾生病苦 形羸瘦無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諸根色力皆充滿(自下五頌半別明離苦有五。此即第二頌拔諸疾病苦。)
王法當刑戳 眾苦逼迫生憂惱
斯極苦時 歸依護(三頌第二拔刑罰有二。此初一頌標有苦護者。)
受鞭仗枷銷繫 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 逼迫身心無暫樂
皆令得免於繫縛 及以鞭杖苦楚事(下二頌除。於中此初一頌半令離枷鎖等苦。)
將臨刑者得命全 眾苦皆令永除盡(此一頌令離殘害斷命之苦。)
眾生飢渴逼 令得種種殊勝味(此半頌令離飢渴苦。)
盲者得視聾者聞 跛者能行啞能語(第四令離不諸根。)
貧窮眾生寶藏 倉庫盈溢所乏(第五令離貧窮之苦。)
皆令得受妙樂 眾生受樂苦(此半頌結令離苦。)
一切人天皆樂見 容儀溫雅甚端嚴(自下七頌願令他得二。此半頌令人天愛樂也。)
悉皆現受無量受用豐饒福德具(此半頌令得豐諸彌玩樂。)
隨彼眾生伎樂妙音聲皆現前(此半頌令得伎樂隨念樂。)
念水即現清涼池 金色蓮華汎其上(此半頌得池沼隨樂。)
隨彼眾生心所念 飲食服及床敷(此半頌令得四事隨念樂。)
金銀珍寶琉璃 瓔珞莊嚴具足(此半頌令得七寶嚴具樂。)
勿令眾生聞惡響 亦復不見有相違(此半頌令得美名和穆樂。)
所受容貌悉瑞嚴 各各慈心愛樂(此半頌令得端嚴愛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 隨心念時皆滿足(此半頌令得資什隨樂。)
所得珍財無吝惜 分布施與諸眾生(此半頌令無貪樂施樂。)
燒香末香及塗香 眾妙雜華非一色
每日三時從樹墮 隨心受用生歡喜(此一頌令得隨意樂。)
普願眾生供養 十方一切最勝尊
三乘清淨妙法菩薩獨覺聲聞眾(此一頌令得供養三寶樂。)
常願勿處於卑賤 不墮無暇八難中(自下二頌願他未來果有五。此初半頌令不生八難中。)
生在有瑕人中尊 恒得親承十方佛(此半頌令常遇世尊樂。)
常生富貴家 財寶倉庫皆盈滿(此半頌令常生富貴樂。)
顏貌與等 壽命延長經劫數(上一句令得形妙名聞樂。下一句令得壽命樂。)
悉願女人變為男 勇健聰明智慧(自下四頌願令他得出世果有六。此初半頌令得勇聰慧樂。)
一切常行菩薩道 六度到彼岸(此半頌令覺品樂。)
常見十方無量寶王樹下而(此半頌令得見佛出現樂。)
處妙琉璃師子坐 恒得親承轉法輪(此半頌令得親承演法樂。)
若於過去現在 輪迴三有造諸業
能招可厭不善趣 願得消滅無餘(此有二樂。此初令他得除苦樂。)
一切眾生有海 生死罥網堅牢
願以智劍離苦速證菩提(此一頌令他得除生死樂。)
眾生於此贍部內 或於世界
所作種種勝福因 今皆悉生隨喜(此一頌是第三廣懺願中第三隨喜。)
以此隨喜福德事 及語意造眾善
願此勝業增長 無上大菩提(此一頌第四迴向即是迴向方便也。)
所有禮讚功德 深心清淨無瑕穢
迴向發願無邊 當超惡趣十劫(自下四頌大段第二別明勝中。第四明勝勸有五。此初一頌明修前業能越惡趣。)
有男子及女人 婆羅門諸勝族
合掌一心讚歎生生常憶宿世事(此一頌明修前業能得宿命。)
諸根清淨身圓滿 殊勝功德成就(此半頌勝身福滿。)
願於未來處 常人天瞻仰(此半頌得天人敬仰。)
非於一佛十佛善根今得聞
千佛所種善根 方得聞斯懺悔法明得聞此法即供養多佛。此意明但得聽聞尚供多佛。況能聞已而更修行。是以勤可修習也。)
爾時世尊聞此說已讚妙幢菩薩言。善哉善哉。(自下品三大世尊讚仰。文分為三。此初讚也。)
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并懺悔法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罪障(次仰也。恐人不信妙幢說故為仰。)
汝今應知此之勝業。皆是過去讚歎發願宿習因緣。及由諸佛威力加護。此之因緣當為汝說。(後許說夢因。即下蓮花喻讚品是。)
時諸大眾聞是法已。咸皆歡喜奉行。(品第四大大眾喜行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註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