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00
仁王經開題
輸入者 劉映霞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序品第一
將釋此經三門分別。一敘經起意。二釋經題目。三解經本文。第一敘經起意者。蓋聞法身難議。妙出色形之表。真性牢識眇隔心言之路。然猶無形示形應化隨類而誕跡。離言設言頓漸逗機而假名。但夫區區庸生尚沈憂水之浪。蠢蠢凡庶未挑慧炬之光。自非法王之慈悲誰拔群生之惑業。是以人中稱尊樹下成道。設教三時化生千品。初為趣聲聞乘之者轉四諦法輪。次為趣菩薩乘之者說諸部般若。後為趣一切乘之者說中道一乘。今此經者。據教判則屬第二時。據理決則通第三時。然雖說權乘實乘之教行。未顯內護外護之因緣。故標三般若之相。更明一實諦之性。於是大眾集會蓮開九劫之座。如來入定光照三界之地。天人雨香花而欲聞。月光奏音樂而致問。護果護行十四忍之位是列。真諦世諦十三觀之門花開。謂其功則七難霧卷。謂其德則七福雲集。護國之冥助如牆如壁。防敵之神力若矛若楯。五力菩薩振威而往護。百部鬼神乘通而來衛。信解隨喜之人悉滅萬劫生死之罪障。受持讀誦之輩即等十方佛之功德。凡厥書寫供養聽聞解說之者。無不增萬代之福證二世之果者也。經之起意略如此歟。第二釋經題目者。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者。一部都名。序品第一者品內別目也。經有四譯。一晉代三藏竺法護譯為一卷。二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為兩卷。三梁朝三藏真諦譯為一卷。四巨唐三藏不空譯為二卷。然晉本方言尚隔。梁本隱而不行。唐本間以流布。秦本盛傳宇內今所講者是其本耳。言佛說者。標所請之法王也。三覺圓滿名之為佛。四辯巧用名之為說。言仁者。舉能請之國主也。仁者人也上下相親謂之為仁。王者主也。眾庶尊重謂之為王。護者加衛也。國者城域也。般若者智慧義。波羅蜜者到彼岸義。經者貫也攝也。貫所詮義攝所化生。序者因由也。品者類別也。第者次也。一者首也。八品之中此品居首。故云佛說等。
第三解本文者。其文如何。此經一部分為三段。最初一品為教起因緣分。次有六品為聖教所說分。最後一品為依教奉行分。說其所以具如疏釋。
將釋此品三門分別。一敘來意。二釋品名。三解本文。第一敘來意者。上明內護護出世之行相。今說外護護世間之因緣。無相之理雖以護因果而為宗。般若之功必以護國土而為本。是以天帝講經則早卻頂生之軍。普明誦偈則急免斑足之難。引昔勸今故此品來矣。第二釋品名者。言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者具如上釋。言護國者。國之言雖是總名。欲明法用更為別品。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合名為國。般若能護此二世間。攘災招福故名護國。言品言第並如上釋。五者數也。八品之中次居第五。故云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第五。第三解本文也。其文如何。此品之中大文分三。初敕聽勸持。次廣釋護法。後辯眾得益。其中文義具如疏釋之。
仁王經開題
于時文明龍集仲秋二十一日摺之了
長算良忍房 (二十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