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疑端卷第三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毛小燕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毛小燕
定善義疑端目錄
一。今直就法下。從日觀正宗定立義決判之事。
二。觀身四大下。四大觀法式經文本據尋事。
三。取一碗水下。一碗水法式經文本據尋事。
四。含華未出下。九品花合由疑障耶之事。
付。含華邊界宮胎同異之事。
付。九品邊地同異之事。
五。為說華座下。此許說後七可總許說事。
六。願力所成下。華座得成願責事。
七。皆是佛恩下。不見有云何佛恩耶事。
八。方寸一尺下。依此法式還可自力觀事。
九。三身同證下。於三身中何名法界身耶事。
十。法界即眾生界下。諸經眾生界外別明法界事。
十一。或有行者下。唯識觀與佛性觀差別事。
十二。假立三十二相下。形像云何具相好耶事。
十三。真如法界身豈有相下。可具法身色相事。
十四。指方立相下。自事理隔異可墮權門事。
十五。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下。不能得三字決判事。
十六。無術通人下。維摩經意唯地唯空共不成事。
十七。備修眾行下。今觀門屬諸行歟屬念佛歟事。
十八。此有三義下。諸行可有此三緣之事。
付。此三緣通觀佛否之事。
十九。四十八願中下。四十八願中有諸行往生願否事。
二十。定散文中下。定散共唯標專念證據責事。
二十一。淨土一切聖人下。既有人天雜類何云一切聖人事。
二十二。當起自心下。此觀何不觀來迎耶之事。
二十三。想水表地下。為以真水還表真地耶之事。
二十四。宿願力故下。四十八願中是何願力耶之事。
二十五。能觀所觀下。佛如意眾生如意細釋之事。
定善義中疑端(二十五條)
一。今直就法定者。問。若就法定。顯行示觀豈非法乎。若言定散非是法者。何故前言如是指法定散是也。又如玄義。二善出在通別五文。何不以彼屬正宗乎。
答。或義云。四依中依法不依人意也(云云)此義不爾。若依四依者。可云今直依法。今所云法者。機法相對。調機文為由序。授法文為正宗意也。言其法者。十六觀法也。玄義中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云。而示觀緣終。韋提舉未來苦機致疑問故。從此以前雖有放光現國顯行緣示觀緣等多義不同。看此文勢。但是調機由序也釋也。但所說定散在五文云義。序正六義返五文意也。非依文次第。玄義法門也。
二。令觀身四大等者。問。依經何文作是釋乎。
答。經文實髣髴也。但就日觀文述三義中。就業障識知義案經文。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云。此文意。住自心即作日輪想有一義。而日輪住空。仍觀心住所時。為令作五大皆空觀凝唯有識大思也。是則三昧正受證定義也。末學不及于疑歟(云云)。
三。取一碗水等者。問。經言想水。何必碗水。故天台云大水結冰。依經何文作是釋乎。
答。是又就水觀調能觀心。譬所觀境。設二重釋時。於次當想水句。此方便探出也。譬所觀境時。實大水結冰思可作。仍雜想觀釋言想水表地。取池水為所觀境。凡此日水兩觀釋。和尚自證行故。非末學所知。或祖祖相承口傳歟。學者唯可取仰信也(云云)。
四。雖得往生含花未出等者。問。若爾九品花合亦由疑障乎。若言然者。下文何言辨定三心以為正因通九品耶。又含花與邊界及宮胎等同異云何。若言同者。或言如何。若言異者。上文云帶惑疑生花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若為消之。又問。九品邊地同異云何。若言同者。略論云復有一類不入三輩等。若言異者。花宮邊胎行相全同。何言異乎。
答。是有三問。可答次第。先九品花合依疑障哉云者。必不爾。九品花合依受法不同見。是則正行門障也。今所言疑障可正因門障。次花內邊地宮內等同異者。是又准前可知。九品花合別障也。生佛前寶池而見有此障。邊地宮胎彼國邊界住處也。但彼宮胎即言彼邊地中花內也一義。所謂花內莊嚴七寶宮殿故。花胎即宮胎也。仍帶惑疑生花未發文。指宮胎可言花胎。又宮胎邊地同異云。邊地總指所。宮胎別指花內歟。但大經七寶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說。異譯經說邊地疑城量百由旬五百由旬。從其中七寶池蓮華化生云。故城宮同異輒難量。而依大經說相。邊地總相也。宮胎別相也。次九品邊地同異。又准前可知。略論文分明也。但行相同。云難至正因正行障殊花內行相相似許也。正因信佛智故至佛前。然而正行有障含花內時。不見佛聞法。彼邊地行者疑佛智故邊界。然而猶信罪福故。五百歲後至佛前。下中下下品六劫十二劫花開。速也故又不可言行相全同也。但清淨覺經等。中下輩中說邊地往生。非言邊地即中下輩生處也。此邊地行者。自中下輩機中。有一類疑惑輩疑佛智故。退成邊地機。而生後疑障盡。還入本中下輩位處三輩故。約其始終攝入中下輩也。大經約中間疑悔位別段說之。此故略論疑障盡後釋還同三輩。委可見文前後(云云)。
此問答所論。為明九品邊地同異也。而他家異譯經中。依說三輩文中邊地。九品與邊地一同也談。當家學者中爾。談有一類。今義不爾。九品邊地各別也。大經說三輩外之。又邊地行者正因疑障也。九品花合正行障也。是三心具足故無疑障者也。然者正行懈怠。若造罪重依生佛前花合久也。生佛前故。略論復有一類不入三輩釋也。異譯經相望不同也。其義如口筆可知。
五。為說花座觀法等者。問。示觀緣初許說淨業。尚言依下觀門專心念佛等。況今除苦惱法何獨許說花座觀乎。故諸師意皆謂。前文許依報觀。此文許正報觀。但為佛觀先觀花座而已。又若此文不許佛觀。三尊應聲。若為消之。
答。難勢實爾也。但今釋深意不同諸師。諸師意者。示觀緣許說前六觀。此文許說以下諸觀。即以光臺第七觀為依正觀門請發由。是一重淺近義也。今釋非不許此義。而深得玄旨見一經始末時。光臺總成異方便體。今文別顯顯彰弘願義。故示觀緣許說答上韋提請。總許說十三異方便觀門益。仍釋依下觀門專心念佛等畢。如此釋下時。此文始後七觀許說不可云。故前總許說上別許說文也得。說花座觀法釋也。別十三觀中此一觀敕聽許說事。即釋文釋觀法深要急救常沒等。是則後七觀中此觀初在上又此親中可有甚深益標也。次三尊應聲云難至。三尊應現又有玄旨。為觀門境現淺近義也。佛密意不爾。即今釋娑婆化主為物故注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云文意者。釋迦許說觀門。彌陀顯彰弘願云也。注想者息慮凝心觀相云也。知情者觀濁亂罪機也。仍為觀門境不現上者。言應聲者。唯應知識稱讚聲。行者稱念應聲。顯本願別意也。故釋許說花座。而顯弘願別意也。又一義云。此花座即正覺體故。應許說聲三尊現給也(云云)。
上所云又此觀門中標可有甚深益者。如首楞嚴網說。釋迦教勸想心。證上心有眾生。觀成可生說。此前情心者不可生。然彌陀他力弘願教前。攝情心眾生故。釋安樂慈尊知情故也。此道理。此依報觀終正報觀。始今顯故。觀法深要釋也。即光臺觀門。第七觀念佛云。今經玄義也。示觀緣開光臺故。彼許說文得十三觀總許說。依下觀門等釋也。問。今觀門義異。顯彰弘願故。應現三尊。何觀下可現。何殊此花座觀至現哉。答。爾也。光臺以下。何觀中可現也。而韋提見佛時剋不至。而至此觀時。可見佛時故現也。然者依法門非不現。依機熟不熟今現也。以之釋隱顯有殊正由器朴之類萬差也。朴者器物也。即木故也。是釋尊彌陀弘願為顯。如此設故。斯乃二尊許應無異云。又此花座正覺體故現云義。雖為一義。猶准觀門義也。仍猶似不顯顯彰弘願義。仍以前義為正也。可知。
六。經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者。問。四十八願中。是何願力所成乎。
答。凡此一段文有甚深義。取要述之。此經十三觀中。至此一觀有願力所成言。是則酬因覺體顯此花座義示也。論名正覺花即此義也。然者四十八願一一設我得佛不取正覺云正覺體。是花座也。然其四十八願宗念佛三昧也。仍今經說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花座想也。故別言之者。第十八願所成也。總言之者。四十八願所成也。仍四十八願中別無花座願也(云云)。
或一義云。四十八願中。此花座得成願有也。即三十二寶香合成願中。其意見也。所謂池流花樹云中花言。花座得成願有也云。此義不足也。總願花樹中。寶樹願有。又別如來別依故。有見道場樹願。如彼如來別依花座得成願可有之也。其上今經所說十三觀中。寶樹觀等中不說願力所成。別至花座觀如此云。是有深意也。是得意。願力所成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是則一一願言稱我名號。酬報身也。此花座又此報身別依成故。願力所成云也。此別依功德全正覺體也。仍四十八願說不取正覺。不取花座云同心也。故論正覺花云也。此佛花座故。乃至十念眾生若不生者花座不成云也。仍稱我名號本願成正覺故。眾生正覺花化生念佛花生可知也。
七。見以不見皆是佛恩者。問。經文直言以佛力見。若其不見。有何佛恩乎。
答。此釋意者。依示觀教領解弘願。頓捨身命仰屬彌陀畢。見以不見皆釋迦異方便恩莫不蒙釋也。但今見以不見就正行門論之。若依正因道理。既有心見分。不可言不見也(云云)。
八。唯觀方寸一釋等者。問。上來諸觀次第轉深。既籍假想成真觀了。今何還想方寸地乎。又今觀門功歸佛力。示觀緣中其義已顯。然今所勸似專自力。濁惡凡夫何由造修。如來正說若實如是。夫人疑問何時決乎。
答。此釋意者。依釋迦開示聞十三依正。聞位至異方便觀成。是則觀解次第也。如此解畢。專心念佛注想西方時。正行觀門抽要觀行時。十三觀中寶地花座金像觀最要也云。直先觀寶地。從方寸一釋等教造修也。如此得意畢。今觀門歸功於佛力有二重故。釋迦方便觀門聞位成畢。示觀緣意。先示此義。次歸願力修正行觀時。自力他力成功異修行作法還依思惟正受方法。仍選定機觀修此法時。如此釋也。
九。欲顯諸佛三身同證等者。問。於三身中。何身正名法界身乎。若言法身。下文非之。若言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報身哉。若言化身。為言彌陀是化身乎。
答。此事諸師今師宗義不同也。諸師意。法界身體正真如法界身也。然法身遍故。報應亦遍應眾生心想。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得意故。三十二相等影像化身也。仍今所說雖取應身彌陀。為成遍法界義。顯真如法界體觀得也。今釋意。法界者定眾生界也。故應眾生界身論。別願酬因報身覺體也。而此報身內證法身。外應眾生。仍三身同證圓果。端身一坐而臨法界釋給也。端身一座位。法身報身理智冥合姿也。而臨法界。此報身從本為眾生成故。應法界機也。然此報身圓果既三身同證覺體。或現大身或現小身佛像。即是化身體。即報身體應現故。總報身功德攝在也。故三十二相身即報也即化也。此化上垂八相現成應。為第三化身也(云云)。
所詮。此法界身者。問三身中何身也。諸師意。法界身者法身也。但法身遍故。報應亦遍。故三十二相云化身也得也。今學者。法界身三身中報身也。但三十二相說。報身上所現化身也。然而是即報身現影像故。報身分也。故三十二相事。淨土化身上說之。穢土八相現成佛上說之可得意也。諸師意。法界即身覺時。法界身者法身也云。法界身云時。法界法身所垂應身云也。
十。法界者即眾生界者。問。准諸經說。眾生界外別明法界。且如花嚴。每言盡法界盡虛空界盡眾生界等。今禮讚中。且云法界無邊眾生無邊等。今何言法界即眾生界乎。又言法界者。名義云何。
答。法界眾生界同異事。偏不可執。同而異也。異而同也。即花嚴十地品中。如說十盡句。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惠界盡。八心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云(文)論釋曰。於中眾生界盡是總。世界盡乃至智轉界盡是別。說何法教化。法界盡故(云云)此經論意。以佛菩薩法教化處境界故。眾生界上立法界名見。今釋所寄正在此文歟。故眾生界法界總別異名。別不離總故。異而同也可得意也。法界名義又既顯畢。而以今經宗義論之。以無量壽法可法界法體也。說此法所化眾生界。名法界也。又注論中。言法界者心法界也。今釋意又終不違歟。又花嚴宗中明三種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無礙法界也。理法界者。真如法界也。此時者以因本成界義。事法界者。一切情非情森羅法事別名法界也。無礙法界者。前事理圓融相即互具也。然今釋中真如法界身云。彼理法界也。今眾生法界云。其事法界攝也。又是無礙法界義也。注論心法界義又同之(云云)。
十一。或有行者將此一門等者。問。所言行者是誰人耶。又作唯識法身觀與作性淨佛性觀。有何異乎。
答。所云行者誰人也。云事。空以難定。唯是和尚在世有一類行者立此義歟。古師釋中無此言。若又引古師。准玄義可云諸師解也。其上淨影疏意。觀佛有二種言真身觀應身觀等。今觀經判應身觀中粗觀。故作唯識法身等觀。非此師心。次天台釋。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等云。不言無相法身。故又可非今所引。嘉祥疏。是法界身文科想。法身。是故汝等心相佛時已下科想應身。此釋義對今唯識法身觀。有同有異。法身云同。唯識不云異也。仍先不當此三師釋也。唐代人師釋中。法常疏明法身觀云。此師釋義始終許唯識法身觀可云。誾師同之。憬興又爾也。唯識義殊委釋。故祖師在世時。又攝論宗學者中。見此法界身文。解真如法界義也。見是心作佛等文。許唯識唯心義也。即以之為觀法用心歟。次二觀不同。是又空雖難定。暫就今文言分別其義。恐是性相二宗學者各所立義門歟。唯識法身觀可相宗談。是淨土已成三身中。指法身德號法界身。其佛化用影現行者心成心相分。會唯識宗以成觀行歟。次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可性宗義性宗意。指行者自心本性即名自性清淨心佛性。可為所觀境故也。或人義云。唯識觀因分觀也。自性觀果分觀也。又天台止觀所明唯識實相二觀當此二句歟。故他宗學者各所學塞此經文可料簡故。祖師在世有成此二義行者歟。若然者嘉祥。天台門流又可有其人。今天台學者談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唯心淨土順唯識義。本性彌陀順自性義。祖師意。以是等由可想佛立所由。末學偏勸此理觀。指方立相義不許。但依無相離念理觀故成所破也(云云)。
十二。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問。經言寶像。應金寶像。形像如何具相好乎。故經下文雖說見像。不云見相。諸師皆謂。此中先標真佛相好心作心是。從後先當相像已下。正明當觀所觀境也。若如今釋。為言像名法界身乎。
答。此釋意者。法界身者佛真身也。此法界身影像即入眾生心想中現。即三十二相色身也。為觀其身又先觀金寶像。而他人法界身體真如法界無相身也。云故。今釋破之。真如法界身。何令觀形像令想三十二相哉云也。而形像言通金寶等像並變化佛身等意。此寶像並三十二相化佛像。皆下真身觀方便也。真身即今法界身也。娑婆形像淨土化佛。隨觀念淺深。自形像轉化像。自化像可轉成真身。故寶像化像總為當觀所觀也。如此得意。經釋前後不相違也。往往難自可消歟。
十三。真如法界身豈有相等者。問。花嚴法花金剛頂等真了義教。盛明法身妙色湛然。組有般若空教一門。說如虛空無諸相耳。又准起信論等。有空真如不空真如。如空無相空真如也。不空真如無相不具。然經中言二乘見空不見不空。菩薩見空亦見不空。今若定執法身無色。何異二乘但見空乎。
答。是有二義。一義云。今釋破文也。必非自宗正義歟。所謂所破人立無相離念宗。就此是法界身一句。即作真如法界觀云故。汝所云真如法界無相身。絕於眼對等破也。以自宗義談時。無非淨土依正無為法體(云云)難云。若然者許真如法界身具依正莊嚴。為之立三十二相假境。不違經旨趣歟。若立此義人。今可許之乎。答云。一義云。此能破宗即不違自宗義。可自他共許道理。但至法身妙色談。彼真如不空深義也。而空不空共以虛空為譬也。此真如性空理上。無塵勞垢習等妄有。名空真如。而有果恒沙自體相用。名不空真如許也。其不空理中妙有色。佛眼所見。非肉眼天眼所緣。故絕於眼對云也。解此義畢。往往難勢自遮歟(云云)後義為正(云云)。
十四。今此觀門唯指方立相等者。問。縱是法身。何妨指方立相之義。方即無方。相即無相。三身三土體一故也。故天台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今若以言指方立相即謂非是真如法者。豈非理事隔異。性相不融。自墮他宗所判之權門乎。
答。今能破釋乘所破宗義來也。彼宗義唯識法身自性清淨佛性等觀門。偏約無相離念而為今文意故。違指方立相文咎付也。彼天台等宗義。不當今所破。法界身體許法身也。觀門是許應身觀也故。仍今所破人非淨影天台等。若彼古師。如上釋可引諸師言也。今只引或有行者。是則和尚在世諸宗末學。立偏空宗用破相觀故。破非經意也。般舟讚中。不得信受他人語但令心淨此皆淨云。或口說自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等云。皆此意也。問。若然者今能破宗義與彼天台等宗同哉否哉。答。是又可斟酌。彼三身相即圓觀為宗。是則以法花宗等來判今經也今宗義不爾。依心所發非行故。三身相即義所觀境天然成就功德也。故三身同證悲智果圓釋。而能觀行者末代罪濁凡夫故。必不用三身即一觀解。唯指方立相注想處佛力願力加被見無生莊嚴時。自然至事理不二妙境也。但上輩一類機學彼圓觀入此門時。同天台觀行輩有不遮。即正行差別機類也。以之不可一經通宗。能能可分別之。
十五。立相住心尚不能得者。問。可云難得。何言不得。若其不得。何用說為。若言雖說是權說者。一經正說十六觀門。既為權門。更有何文為其真實之宗體乎。
答。今不可得云者。自力邊實不可得也。說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此意也。而說之意趣。歸佛力願力令得他力益故。說教不徒然(云云)。
十六。如似無術通人等者。問。此喻本出維摩經中。然彼經意。欲明菩薩理事雙修方取淨土故。云如人造室。唯空不成。必依空地。若爾今能破宗似取但事。唯地唯空豈亦成乎。
答。此釋乘所破宗義來也。彼以諸教心淨土淨道理清想心。欲見淨土故。墮維摩所破。今觀經佛力願力觀門故。永異維摩經。仍無唯地不成咎也。
此譬維摩經說也。而彼經意。理事雙修空地雙修。今所舉所破釋。唯空旨談故。彼經文違。仍成所破也。而人短談己。短生義。能破釋唯地非空旨釋。是又為維摩不成所破哉云論義也。得意之。今宗義指方立相觀西方依正。土體無相故。行者有無佛力願力故可成云實義顯也。維摩心淨土淨為宗故。尤空有雙修。故今所破義自力故。其難尤重也。今以佛力成云故。自力有位不可論。有空可成。有有可成。得空有術通佛力願力故。可知。
十七。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等者。問。此問答意。以今觀門為屬諸行。屬念佛乎。若言屬諸行者。今觀既念彼佛依正。下文則為正行所攝。今豈類同餘雜善乎。況此文云念佛眾生。准前後文。正當觀佛。前像觀云作是觀者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諸師皆云後真身觀名念佛定。今下文云觀無量壽佛者即見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此文分明觀佛即名念佛三昧。若爾今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縱有兼通稱念義。文體正意應觀佛益。何言觀佛攝屬諸行而無攝取益乎。若言屬念佛者。答釋中云是故諸經廣讚念佛乃至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以知今釋偏以稱名為念佛。定散總屬諸行門也。
答。今問中備修眾行云。定散萬行也。如一片難。但正雜二行分別時。今定善正行所攝也。雖正行也。分別助正時。攝取益唯在本願念佛行也。仍觀佛等正行可得與奪意。與云時屬諸行。奪云時屬念佛(云云)。
十八。此有三義等者。問。諸行豈無此三緣乎。如花嚴說。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即為親近諸佛菩薩。何況滅罪來迎等緣為諸善益。其文甚多。且如今經九品來迎。豈非三福之所感乎。又問。今此三緣通觀佛否。若言通者。今明念佛有三緣竟。乃言是故諸經廣讚念佛乃至定散文中唯標專念等。既以定散總名諸善。對顯念佛功能超絕。若言觀佛還有三緣。唯攝念佛義豈成乎。若言否者。理亦難思。心念憶念正在觀佛。佛豈不知不憶念乎。願見應念念念罪除。於今觀門其文幾乎。如普觀中。佛及菩薩來行人所。平生尚爾。況臨終乎。故下文云正助二業心常親近。既許親近。寧無增上緣乎。
答。諸行無三緣義也。但諸行上間間說三緣事心在念佛也。即花嚴文。彼經大旨念佛益也。其由菩薩發心修行念佛三昧不離說經故。就中菩提心者。緣佛功德所發心故。安樂集中引入法界品菩提心利益文。證念佛三昧益。即此義也。彼住水寶珠翳身藥等喻。皆多分說菩提心益。得義意念佛益云如。滅罪來迎等。其義又爾也。故說定散文中唯標專念。釋雖說定散意在專念也。執文不可至疑難。次問准之可答。但憶念專至言在觀佛者。觀佛中憶念體。即是念佛三昧所攝也。凡今開觀佛念佛兩宗釋意者。觀佛必念佛也。不離念佛故。念佛必非觀佛。口稱為體故。仍剋其體論。觀佛益全標在念佛。釋定散文中唯標專念也。
此中有二論義。始總於諸行有三緣乎。次別於觀佛有三緣乎也。是則一論義。當世機情觀佛諸行列不思。是正行也執。剩念佛觀佛勝思。仍二段問答也。又今所引花嚴文。經文略攝也。答意者。三緣不可通諸行觀佛得意也。若通者。今釋義違也。所引花嚴文。是念佛益得意也。發菩提心云。念佛其心相應故也。憶念觀察等行。又念佛以為總體可成法故。可知。
十九。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等者。問。四十八願中。為有諸行往生願否。若言有者。此文云何。夫言唯者。簡持為義。如唯識宗五重唯識。莫不皆以唯識為宗。今言唯明專念。准知唯以專念為本願宗也。若言否者。義亦難思。弘誓多門。所願各別。豈唯念佛往生願乎。故第十八願雖言乃至十念。十九二十亦云修諸功德殖諸德本。此等豈非諸行往生願乎。若其終不攝諸行者。為言佛願有偏黨乎。
答。四十八願中。無諸行往生願。所以唯第十八一願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也。但至一片難。弘誓門多皆為成念佛往生宗也。十九二十兩願既不置往生言。皆是念佛往生機上。或顯發願現前益。或成迴向果遂益也。次不攝諸行者。佛願言有偏黨至難者。不解願意所至歟。願意不論諸行有無。一切善惡凡夫乃至十念。不生誓不取正覺。惡人猶不漏。況諸善乎。仍諸行往生願無云心。諸行人非云不攝。唯以諸行往生不要。念佛一行平等萬機攝云意也。然者難勢甚僻韻也。願意平等全無偏黨者也。
寶積經二十願若不生者言置。彼第十八願意亙二十願故。如是說也。今十九二十願不置往生言云。第十八願外若不生者言無云也。
二十。定散文中唯標專念等者。問。依何等文釋此義乎。先定善文地觀已下說。往生益皆為觀益。未見一文說稱名益。次散善文上六品中但明諸行之益。唯下三品明念佛益。故前問云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者。應依此義起問端也。然今還言定散文中唯標專念者。更依何義作是釋乎。若文雖說定散益。依其義意作是釋云者。了義大乘依文判義。不了義教依義判文。今經既依義判文者。下文何言是了教乎。
答。成今此義事。即此依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等文。乃至散善義始三心文下輩觀及流通文等也。其故者。攝取不蒙不可有得生義。此故說定散往生。意者必在專念宗。顯此意密下為三心。彼三心成定散益故。皆歸第十八一願成往生實義也。依之流通文讚念佛功能專付屬名號。釋上來雖說等。即今唯標專念義委也。但問端備修眾行等云。問從非起故。且舉平文起疑也。答決實義故。成定散文中唯標專念也。次依義判文。此經可不了教云難至。一經始終無顯了文。實可有此難。而今經說相。隨他前雖開定散門。隨自後即閉定散門。即施即癈方便故。非不了義經。例涅槃莚雖有二乘益。即施即癈故。如一乘了義教(云云)。
二十一。淨土之中一切聖人等者。問。淨土亦有人天雜類。何以總言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為體等乎。又如玄義引花嚴說。初地已上名變易身。今一切離分段云者。地前五乘皆受變易身乎。
答。所云一切聖人者。地前五乘眾同地上名也。法事讚如云極樂莊嚴出三界人天雜類等無為。大經云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等。皆此意也。玄義聖眾莊嚴中攝法界凡聖。又此義也。是則入願力所成酬因土時。其體歸佛德故。無漏為體。大悲為用也。仍壽命等佛。更無分段生滅。分段者三界中粗異熟死此生彼姿也。淨土身不爾。位云地前分段位。論德同地上變易德故。人天雜類等無為云也。但玄義中至引花嚴說。彼諸教談也。異今教別願不思議談也。又諸教中非無地前變易義。天台淨影所判。勝鬘中羅漢辟支大力菩薩變易生死受云。地前三賢判也。但是新譯法相宗不許義也。二乘迴心入大乘時。許地前變易義也。直往菩薩於地上智增初地捨分段。悲增至十地猶不捨。非智平等菩薩八地受變易也。其旨見群疑論(云云)。
一乘義私記云。智增初地捨分段。悲增第八地出分段。悲智平等隨宜於七地以前地地中捨分段(云云)。
二十二。經當起自心等者。問。此觀何不觀來迎乎。
答。是有二義。一義云。上三尊觀中。觀彌陀光明攝取益。觀觀音寶手攝引相。觀勢至威光攝受用等。皆是引攝想觀也。仍今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云意者。蒙三尊引攝作往生相說也。此故釋攝取不捨中。第三增上緣以來迎為其體(云云)一義云。上三觀觀光攝益。未說約自心有此益。唯觀十方眾生所得益也。見此事時。作自往生想唯是觀佛行者想心乘念至西方觀也。是且顯佛力觀成位也。次觀顯願力觀成畢。說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等。至三輩觀始說來迎相。彼來迎尋聲到姿故。念佛三昧益願力所成也。仍十三三輩觀門次第說發遣來迎益可見也。二義中此義深妙也(云云)。
光臺說十三觀釋迦發遣教也。第七觀說三輩觀彌陀來迎姿也。故十三觀釋迦能說所說法門為面。三輩彌陀教能為所為為面習也。
二十三。想水表地等者。問。經言池水。似實池水。下文隨池水花上等云。而想水以表地云者。為以真水還表真地乎。
答。經文多含。含二義也。故始想水表地云釋意。觀娑婆池水顯表極樂寶地也。次或在池水花上者。又述一義也。是極樂寶池水中。寶花上直觀化佛像也。混二義不可至疑難。
二十四。經然彼如來宿願力故等者。問。四十八願中。是何願力乎。
答。一義云。別非云有億想成就願。凡彼佛本願者。念佛往生為宗。乘念佛往生願力。憶想行又可成故。如此說也。般舟讚中。或想或觀除罪障皆是彌陀本願力云。又此意也。一義云。若別尋憶想成就願。可第二十願。願中聞我名號係念我國乃至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云故。係念果遂即憶想成就義也。而其果遂時分。或平生或臨終或花開。凡見佛位。皆彼願力故也(云云)。
二十五。正明能觀所觀等者。問。所觀可然。能觀者何。又言明皆是真。語似不宜。如何讀之。又此中或現大身小身等者。應是彌陀真身神變。故下文云圓光化佛如前所說。然今言像。有何意乎。若言是像。像身豈有滿虛空乎。
答。此文實見惡。但能觀所觀者。且存一義。明今佛身具能觀所觀二義歟。其故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文有佛如意眾生如意釋。佛如意者即能觀也。釋六通無礙觀機可度故。眾生如意者又所觀也。隨心現故。次明皆是真者。又且存一義。正明能觀所觀佛像。句讀切。身雖有大小明皆是真可讀歟。意者。此文中言明二義也。一明佛像有能觀所觀義。二明大小身皆真。是則示真化大小能所一體義。次大小佛身真云難至。今釋意者。以化身名像身也。玄義釋名門如料簡(云云)。
定善義疑端問答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