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12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并序)

求法沙門(珍)述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竊以。真心凝寂。混染淨同味焉。實性恬然。籠表裏而一體矣。大坎湛湛。已無清濁之波瀾。滿月團團。何增減之景象。然而池深蓮大。感應交臻。水靜月盈。響彌密。是故。五輪重疊架三密之臺。十知牢籠照九天之境。無相之相。鏡懸性空。無形之形。星羅心地。八萬三昧二空之粗荒。五百總持。顯一真妙理。遍法界而盡邊涯。亙塵區以無終始。迺是妙法之家最深祕處。蓮華之海自然智龍。普門用。彼時歸心。本地真容。此日懸眼。萬教之樞機。八藏之開鑰。可謂斯大日經王焉。於是唐朝老宿。貶醍醐蘇。本國幼童。濫甘露乎毒乳。遂使平等淳味。混差別之雜血。久成師子同未化之羝羊。私悲其此。判不息。言而鯁戚。欲罷不能故。舉紈扇思隱山之輪。動碧條訓息虛之風。冀俾兩方之學輩。知一道之指歸云爾。
判教相。略用二門。先出他問答。次建立自義。後總判釋
第一出他問答者。本朝叡山學徒。作難疑曰。大毘盧遮那經一部七卷。薄伽梵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一切持金剛者。演說之也。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譯。今疑。如來所說。始從華嚴。終至涅槃無為五時四教所不婉攝。今以此毘盧遮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又為法華前說。為當法華後說。此義如何。
唐國台州天台山佛隴禪林寺傳教和上廣修。同山國清寺傳法座主維蠲答云。毘盧遮那西天本號。唐翻為遍一切處。此是三身之一號。即法身如來也。既是法身如來所說。義理亦遍一切處。既一切處總被(去聲呼)此經所教必逗機。必四種根性。於此得悟。既四教根機。豈不為第三時方等教收。以理驗之。即知。是法華前說八教之中並攝(已上修和上答)。
謹案經文方等部。被聲聞緣覺故。與不空罥索大寶積大方等金光明。維摩等經同味四教四土。今題毘盧遮那。於法界宮說。為是法身寂光土。從勝受名也(已上蠲座主答)第二建立自義者。名匠決判難應間然。海外末學須仰信之。然如來逗機設三種說。謂隨他意說。隨自他意說。及隨自意說。通於一法具乎三說。彼台州判。則當隨他。猶捐珍服。以為垢衣。而隨自。無別隨他異說二途。譬如陰來結水為冰。陽來銷冰作水。佛教亦如。隨緣變改。會一。但至于法身說法。理遍一切。必四機。於此得悟。事意未會。若法身理遍法界。機四種。教四種者。釋迦如來。是毘盧遮那應身。復遍一切處故。即說法華。日四教。縱執三乘一乘普門妙用。已具九乘。豈容攝屬阿含方等乎。若挫佛之說屬蘇味者。可判劣佛之說。收酪味耳。今卻隨他權判換。以隨智實說。不違彼此。並允聖教。然而華嚴緇徒。偏貶餘經習小乘輩。專讚己典。唯識之家。只貴深密。空論之宗。好褒般若。讚真言者。直譏顯教。講法華徒。獨是經。皆乖本師。頗一隅。兼為彼等。以呈九方。專引經文。傍案疏意。略連七條。作巨昏之玉燭。
題云。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釋云。梵音毘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惠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大照明矣。方所晝夜之別。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惱戲論雲之所障。而所滅。空竟諸法實相三昧際。而所增。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佛者。具足梵音。應云成三菩提。是正覺正知義也。謂以如實智。知三世數。非數。常無常一切諸法。皆覺知。故覺者。而佛即是覺者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也。神變加持者。舊譯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念。然此自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佛威神。則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人。爾時世尊大悲願自在神力加持三昧。示普門身。說所宜法。隨彼心行。開觀照門。然此應化。非從如來身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但不可得。緣謝則滅。機與則生。事而真。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若據梵本。應具題大廣博因陀羅王因陀羅王帝釋也。言此經是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眾教。威德特尊。猶如千目為釋天之主。
今案。此自證菩提究竟諸法實相普門應化事而真。豈隔諸法不通含乎。既是諸佛祕密之藏。於眾大乘威德特尊。豈同第三時四乘俱轉乎。據此題目。應知。大圓滿之教。莫執末流本源耳。
心品云。薄伽梵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
釋云。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來加持。是佛加持身。其所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處。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別。次又釋歎加持處。故云廣大金剛法界宮。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金剛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後。不可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
今案。能住所住該通法界。能說之法身無別。能說之法。亦無初後。詎存三五九乘等。水鏡在此。不可更惑。
同品云。一切法平等執金剛。大那羅延執金剛執金剛
釋云。一切法平等執金剛者。謂一切平等性也。謂因果他。有為無為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一實際。能持印故。以為名也。大那羅延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也。闡提必死之疾。二乘實際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因緣不怯弱。諸菩薩尚不能爾故。復明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執金剛者。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猶如醍醐融妙。已極不可復增。常不變易無間無雜如來亦爾。一切功德。悉皆無比無上諸有所作。亦唯為此一事因緣故。名執金剛
  今案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故。定姓二乘。畢死闡提。皆得救疾。一佛子。無間無雜無比無上。實是真實究竟圓融之教。豈同第三時乎。
  同品云。及普賢大菩薩。前後圍遶演說法。所謂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語意平等法門也。
  釋云。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法。即是意三平等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一切處一鹹味。故云平等也。句者。修如是道得三平等處。故為句。即以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門。謂以身平等密印。語平等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一切處身。遍一切處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平等句。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能入者。亦入處。故名平等平等法門。則此經之意也。
今案。此句皎如白日。只在眼前。因果兩人。一平等身。豈有九乘差別。使四生迂迴乎。不見直路。於險徑。瞽盲之所為也。圓教。彌應仰信。
  同品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一切智智。彼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道。或大乘道。或五通道。或天。或生中及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三乘八部身。各各同彼音。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
釋云。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薩婆若平等心地畫諸佛菩薩二乘八部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心印。皆是差別乘也。如是形聲。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緣故。經云皆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所以爾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菩提時。強諸法使成法界也。佛從平等心地。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已。還用眾生平等心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妙威應。皆不出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緣。所生方便。亦復不出阿字門。譬如大海中波濤相激。迭為能所。然亦皆一味。所謂鹹味也。
今案阿字大海水。感與如波濤。水波相異。鹹味已同。今以同味。總一切法一體也。不熟此意。執波疑水。偽謬如何。
同品偈云。善哉真子廣大利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祕密外道不能識。
釋云。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大故。謂甚深祕藏。毘盧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無盡悲願普濟法界眾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具足無量功遍。遍至恒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熟眾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由。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世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原底。如函蓋相稱。以如是因緣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勝大乘也。無相之相。甚深微妙可了知。諸佛祕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無生滅心。亦復不識生滅心故。云外道不能識也。
今案。七大之義超絕餘乘。於諸大乘。能如醍醐。何存四味壽量長遠。出過三世。豈非本成乎。凡夫二乘。皆為外道。豈將彼淺法雜此深理乎。若早除覆本之執。兼小之僻。則合佛意。
同品末云。祕密主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當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知一切心想
釋云。此如幻十喻。皆是摩訶衍甚深緣起。非聲聞緣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心之實性。更一法可以顯示之者。但深觀時。障蓋雲除。自當知耳。故名心句。如來智惠。於一切法中。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函蓋相稱。間異際。故曰無等等句諸佛以此十喻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信者。設有諸魔。皆化佛身。說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觀有為無為界。極自性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深觀察故。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以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乘云云)。
今案。既非二乘安足之處。必定師子吼。說佛性心印上智觀獨能盡底。豈被二乘。涉第三時乎。
曼荼羅緣品初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說此諸佛自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
釋云。即金剛手神力領解上文。先歎世尊。甚為奇特。由大方便故。乃能說此諸佛自證菩提。所謂自覺不可思議法界出過一切心地。的無所依也。如世人舉趾動足。皆於地。菩薩亦爾。依心進行故。名此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遍知如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
今案諸佛自證之法。尚超菩薩心地。何況二乘。寔在論外。既非三乘境界。何分齊法。有眼之士留意可耳。
文云。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於大眾會中。遍觀察已。告執金剛祕密主言。諦聽金剛手。今說修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釋云。此中大會即是法界曼荼羅所攝應眾生。今佛欲說深密之行。為令差機故。以惠眼觀察修行梵音娜耶。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取。此行梵音析利耶也。且如下文云。先為弟子。擇治心地。若為我倒凡夫。擇一念守齊種子心。治令平正。亦名治地。乃至一生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此言之則經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義。凡有幾重。例如緣生句。皆漸次轉深。不可窮盡也。執金剛如是勸請還以此印印之。而後演說故。云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今案。既言滿足一切智智法門。明非三乘所涉之境。何故僻執之。同存三之教。
同偈云。佛法諸相法住法位。所無比類。無相無為作(乃至)法分別一切妄想凡愚所不知。邪妄執境界。時方相貌等。而實無時方。無作無造者。彼一切諸法實相
釋云。夫法常無性。從緣生即是八心之相。越諸戲論。故云法分別一切妄想。若了知諸法本無如是則照見心之實相。從本初以來。常自不生一切有相。皆無相故。言彼一切諸法實相
今案。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羅支分。令初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即以此功德。蒙佛加持。兼緣生句。能不動實相遊戲神通莊嚴諸佛土。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實相實相之外。更無別法。詎捐本源。挹乎末流佛語灼然莫以生疑。
文云。爾時金剛手祕密主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云何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
釋云。凡有二問。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就答名中。曼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為發生諸佛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一切智心地中。令不思議法性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也。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為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雜。故聚集義。是故。言極無比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會。於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曼荼羅義也。
今案。攢搖四味。已成醍醐。豈存三乘乳。亂淳味耶。言極無比無過上。而卻混劣之乘。招逆佛之重罪。甚以可悲。
第二卷初。緣品之餘云。爾時。毘慮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會。各各宣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三昧道。時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因緣。知空等虛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無垢。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為度於世間。而以文字說。
釋云如來已說三空三昧印。復說三昧道中差別印。三重壇所示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為佛。此等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說三昧道。若現世天身。則說彼三昧道。若現三乘者。則說三乘三昧道。若現執金剛身。則說彼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非結集所能載。言一體速疾力者。入此三昧時。則一切如來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世界海三昧門。於一一門。各得成就無量眾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爾時世尊觀察已。了知種種三昧道。一體。皆是乘。復為執金剛一切三昧道中菩提印。我覺本不生者。謂覺本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覺無成。出過語言道。從此已下。是轉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法。語盡竟不行處也。若不生際。於一切過失。皆得解脫離生因緣虛空不變。以自性無分別故。同於大空實相即是毘盧遮那一切處。此薩婆若惠。與虛空等也。離一切無明故。覺本不生一切諸法不聞知。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復垢污。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今案。三重諸尊。皆為佛。曾無五乘之非佛身者。一切如來。皆一體。皆同阿字。皆同實際。遍一切處所有諸法。悉為乘。正在此文從令聾盲。尚可聞見。況有眼者。詎俟煩說。
文云。復次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
釋云。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言。以如來身語意畢竟平等故。此真言相。字皆常。常故不流。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作即是生法。法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真實語耶。故自作。不令他作。設有作之。亦不隨喜。此真言相。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道同。大悲曼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
今案真言者。皆真實語。不不流。三重諸尊一切真言。皆必定印。皆常住法。見此文。僻執冰釋。
同偈言。真言三昧門圓滿一切願。所謂諸如來不可思議果。
釋云。謂諸眾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皆得圓滿。此願圓滿時。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也。常住之果。師之惠。猶能給與眾生。何況世間悉地之願耶。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實相佛法如是。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欲以此施眾生故。還以神力加持如是法爾字。此則諸佛加持之身。此身即能作隨類之身。所不在。遍字亦爾。行者一心觀此字。自見佛加持身見此身。即本地法身見此身時。即是行者身。故此一一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
今案一一三昧。皆是如來不可思議本地法身也。豈唯據方等差別不融乎。皆人見之。幸甚幸甚。
文云。不思議心。起業。到修行地者。授不思議果。
釋云。然地即是心體。故但云不思議心也。真言門中。雖如是不思議德。堪周給一國。等賜眾生。若諸眾生不生難遭想。譬如王膳盈前。無心飲噉。則諸佛其若此云何。故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修行地。即是菩提心法明門也。
  今案。因之與果。俱不思議大王之膳。豈預第三時乎。應知。此文同彼一。莫執法華抑此祕密
文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不思議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普為一切眾生。若信此真言道者。諸功德法。皆當滿足
釋云。如聲聞法。解脫之中。文字。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故。名不思議解脫。今此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字。種種無相法身故。名不思議真言相也。不共一切等者。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慇懃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乃至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此宗瑜伽意耳。又因補處菩薩慇懃三請。方為說之。茍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手故。不普為於一切眾生。亦是領解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議果。若滿足時。即是具足勝願也。
今案。既云不共二乘。豈同共教乎。壽量遠本已與今一。強混方等法王敕。釋尊過四十餘年。說妙法華經。今大日如來一切法意。方說此祕要。俱是終窮圓滿之教。疏斷甚佳。留意能思。留意能思。法王祕密寶。寔在此典一以貫諸。尤在此句。彼久成本地法界心地。是彼非此。貴耳賤目也。
文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於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時佛從定起。爾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哀愍無餘眾生界聲。說此明妃
釋云。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當云發生舊譯或云奮迅。此廣長舌相即是如來奮迅。示現神通力故。會意言之也。此三昧。於如來廣長舌相遍滿一切佛剎。巧色摩尼普門大用中。最為上首。猶如大將之幢。故云清淨法幢也。如是菩提心。為萬行幢旗。亦復如是中道第一義諦山上。安固不動。又如生身佛。將發誠實言時。或示廣長舌相。遍覆其面。若摩訶衍中。或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將說如來平等語故。明此橫豎。皆遍一切法界故。曰廣長舌相。此舌如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皆令稱悅其心故。名巧色摩尼。是一切真言出生處也。
今案小乘舌相覆面上。顯大乘佛覆三千世界。今此祕密乘中。出舌相十方世界。無其間隙。橫豎皆遍說平等法。豈存不平等之見。今佛受狹少之惱。痛哉痛哉。
文云。時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從此定起。說入佛三昧耶持明。即於爾時。於一切佛剎一切菩薩眾會之中。說此入佛三昧耶明已。諸佛子等。聞是者。於一切法而不越。
釋云。梵音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際。如是諸法體。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法界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富羅種子大悲胎藏所持。有失壞故。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眾生。皆作平等種子竟。時入是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是蓮華臺毘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曼荼羅異。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故。名在聖胎俱舍。若出藏時。即是如來解脫也。佛如是觀已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三昧耶平等義本誓義。除義。警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三昧時。見一切種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惠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故名平等。又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三乘等。是平等義。又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若不先持者不得一切真言事也。一切佛子。既聞是已。於一切真言法中。不敢越。所以然者。若菩薩眾生諸法中。作種種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云云)此一切如來金剛誓戒。是故諸菩薩等。奉三昧耶。如護身命不敢越也。
今案。此平等義。遍於法界三世三業三乘一切諸法平等一味。皆是毘盧遮那本地常心。若作不平等見。如來金剛誓戒。彼第三時機未熟故。未說此三平等法門。末學僻執由以同彼。自今以後敬順佛戒。勿招越三昧耶罪也。
普通真言藏品初。說普賢真言乃至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天龍八部。及諸人真言竟。末後結句云。祕密主。是一切真言。我已宣說。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念此一切真言心。最為無上。是一切真言於此真言而得決定
釋云。次毘盧遮那真言心者。以上諸真言等。隨一一中。則根本真言心真言心真言。如是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今總說諸真言之心。阿字是也。此是諸法不生義。若離阿聲。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處也。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皆從毘盧遮那自證之心。為欲饒益眾生。以加持力而現是事。能實即不生。同於阿字法體也。此字於真言最為妙。是故真言行者。常當如是受持也。是故一切真言阿字。由住此故。誦之即生也。
今案大日如來阿字門。說十界真言即卻攝阿字本不生藏。一相一味一道一體。最在此句。詎心眼者。更同方等不會之教。努力努力之。莫招墮獄之事。損佛性之寶也。
悉地出現品云。復說三世無量決定智圓滿句。
釋云。謂於一念三世之中。無量無礙智門以種種方便說斯妙法一切眾生。各隨所應智門。而得決定。其門無量。故言無量門也。大眾會。為說此普門法界趣入之門。令各隨本緣。而得決定。故名決定智門也。句者。謂先事從事。能於理。為句。圓滿者。入此法門。能生法無相如來自證祕密之法。將欲以如是法。滿足一切眾生。令空過故也。
今案大曼荼羅中五百諸如來乃至不可說塵數海會。非是隔法。一一皆是圓滿句。例如法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耳。豈與方等同日而言。
成就悉地品云。諸佛如是無過上句。一切法歸趣。眾流赴海。
釋云。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大海之中。諸一色一味差別。不可變易如來大海亦復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不思議解脫之味。差別也。
今案萬法阿字眾流赴海。證據明於日月。盆能應照。
輪品云。世尊身諸支分。皆悉出現是字。於一切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思惟成就悉地。皆同壽命。同種子。同處。同救世者。南麽三曼多勃馱南阿。
釋云。謂遍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如壽一字諸壽同。世出世間一切所作妙業阿字。即為彼命。無命根。一切作業皆悉棄廢。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定惠等亦爾。若離阿字門。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所能為。復阿字。是開口聲也。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如是。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同處者。眾生等。大地無住處。此阿字門亦如是。若離阿字。即無所依處也。救度亦同者。當知。阿字即是一切世間之大護也。
今案二乘世間壽命。同以阿字種子。同以阿字處。同以阿字護者。有何怨恨。判屬方等存三之教。大罪大罪
祕密曼荼羅品偈云。或復一切處。隨其類形色不思議智生。是故不思議。應物有殊異智智證常一釋云。今謂法界之色。於一色中。即是一切色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故。如是自在而用也。為除無智故。種智生。雖知無量智。其實是一智。前云智。是一切智也。以一智一切智也。前問本尊形小。今次答之。然佛普門示現。皆為群機。機既萬差。當知垂應。亦無定也。至論一一本尊之形。莫不量同法界。有邊際及與始終。由有淺深。量有小故。所見身各各差別。是故當知。所觀本尊隨行者小。(當明密跡三密事)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無盡之智。而無盡之境。如函大蓋亦大也。
今案。三重海會。五百諸尊。應物異形。證智本一。一一諸尊。量同法界。有邊際及以始終。一切大菩提心故。此身智者勿局。然則障雲早散。佛日即現。努力努力留意留意。入祕密曼荼羅品云。如是三昧耶一切如來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眾。乃至世間平等違逆。解此平等祕密曼荼羅一切法教。諸壇自在。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
釋云。所謂三昧耶者。是等義。謂我等於佛。等於我。無別。究竟皆等。阿闍梨者等於佛。佛即等於弟子。此弟子非但等於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一切菩薩。亦一切聲聞緣覺。亦一切世間天仙之眾。若如是等於一切即是毘盧遮那身也。故云諸世間等同等同順。亦是法華皆與實相相違背。應作如是解等同諸佛也。無違背義也。若解此祕密曼荼羅即是一切曼荼羅也。此弟子。以同遍一切曼荼羅故。自在修行一切法門。留難也。諸法究竟等。三昧耶名故云三昧耶
今案。以諸法究竟等。三昧耶之義。法華十如於此增曜。凡聖異。依正一體性相圓融大日本尊之位。一切十方一相一性。佛及眾生。俱是深玄境。非唯絕開而已。遂以開會當機自知。不可煩述。若強抑之。即畢人。足可歎耳。
方便覺處品云。祕密主諦聽。吾今演說差別道一道法門。祕密主聲聞乘學處說離惠方便教令成就發邊智。非等行十善業道乃至菩薩修行大乘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惠方便他俱故。諸所作轉。是故祕密主菩薩。於此攝方便一切法平等修學
釋云。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即是一道也。道者。謂乘此法直至道場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一法界。故言一也。於此一道中。而分別種種差別。猶如無量岐路。皆至寶所。殊街歸也。又如以一阿字門。分別一切字。當知雖有差別。不異阿字門。今此十善亦爾。隨上中下所觀。成種種。非一切眾生本厚戒而有差別也。然為破眾疑故。亦於一道中而分別。答其差別相耳。故次言。若聲聞乘乃至等行者。此答其與大乘別也。彼聲聞十善。但是教令成就。猶如國王所約敕(云云)但是一邊之智。非中道實相之戒。是其差別也。次明大乘十善差別相。言菩薩修行大乘等者。言此戒一切平等法他。而普淨他。自開一切如來知見。亦令一切等同於我。以一切平等法界。而修此戒故。與一切不共也。
今案一切一乘道故。言差別道一道法門。既一切法平等。豈有差別道。已開差別。即為一道。詎留岐街。差即差。差即差。例如藥草品。
百字位成品云。非曼荼羅異意。非意異曼荼羅。何以故。彼曼荼羅一相故(乃至無別。
釋云。當行者心也)不曼荼羅曼荼羅於心以一相故也。言此曼荼羅。與無別。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今案四重曼荼羅皆悉一相三乘六道量。同大日如來水流波。其相雖異。朝宗於海。鹹味一同。輒爾乍見判屬方等。如臨水未食其味。
出世持誦品偈云。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自尊為一相無取著。不懷意色像。勿於法則。
釋云。一相即身口意也。觀本尊心上作此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字等即是語。今已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三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於尊。此明之性。不於尊。菩提心。此菩提心不異本尊。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皆是三昧門。若一字性相。即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如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於此不思議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增益損減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依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此即是落叉義也。
今案。此三摩地門。唯在此祕密教。自餘一切修多羅中。闕而不書。故云大乘中王。祕中最秘。法華尚不及。矧自餘教乎。判置第三時。譬如指日為螢。以海作渧。總請瞻智停廢妄執。仰佛語。莫以蠅翼覆於虛空
第三總判釋者。先出誠文。次通會之。先出誠文者。釋云。又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無我出世間於蘊中。即諸部中小乘三藏說觀蘊阿賴耶不生。即諸經八識三無性義。說極自性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實知自心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不統其精要(已上文)
通會者。橫統之言。義如大海如來祕密藏。何不備。莫翫常情。妄生巨容。若嫌橫義之兼小。未一切純一之教。是此大綱。塵疑解。四阿含一切小乘。皆攝無我句中。說空理故。如楞伽維摩央掘金光大方等一切大乘。除般若華嚴法華涅槃外。皆悉攝阿賴耶句。說法空理故。華嚴般若種種諸部。皆攝自性緣生句中。說第一義空故。問曰。華嚴一乘。是第二七日說。何故與九年已後般若同攝之。答曰。今案疏意。不論說之先後。只取義理之淺深。以類集之。與般若同。加以不共般若即是華嚴。又華嚴會般若經其時鄰。次又無量義云。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宣說菩薩歷劫修行。雖是非指七之說。以入法界義同故也。案此等意。一句中。其無傷矣。法華涅槃大日等。攝如實句。或曰。佛性涅槃一乘法華經如來祕密藏持明藏真言教者。此亦一見矣。今以為。佛性一乘。不可讀為兩句。說教次第有亂故也。法華涅槃。同佛性一乘旨故。總含為一句如來祕密藏真言或立十住心。判一代教。未合此疏。不足為論耳。祕密莊嚴法界樓觀。即如實知自心之相。豈過此外更有法耶。六波羅蜜經建立五藏。以般若教攝第四藏。以真言教門置第五醍醐不乖諸教。符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凡夫。未知求處。惟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諸佛同告我言。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今宜當於鼻端。想淨月輪。中作字觀。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男子十方世界恒河三世諸佛。不於月輪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鎖。即是毘盧遮那佛之身。即是陀羅尼母。從此能一切如來。從如來一切菩薩。從菩薩一切眾生乃至少分所有善根男子此陀羅尼如是不可思議威德功用。窮劫演說劫數可盡。此陀羅尼功用威德。不可窮盡(已上文)此文為明鏡。更不可疑盧。無有是處。最應留意耳。八萬法藏若入此門。皆是祕密甚深境界也。一一悟入成佛故。是故說為大空圓滿教。是以就一切小諸乘。實相之印。第二門一一釋畢。但於如實句。其三部前後。如何法華為初。涅槃為中。祕密為後。何以之。疏云。此經橫統一切教。又云。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為令諸菩薩菩提心清淨識其心。經者。當知。一切修多羅意皆同在此。釋迦如來說法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隨宜演說無非為此三句法門究竟歸。本無異轍。又云。世尊前已廣說菩提心如實相。以眾生未能意懸悟。復作方便。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一切經中。或說諸蘊和合不可得。或說諸法從緣生。都自性。皆是漸次實相門。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也。但為薄福眾生而不能作佛作佛者。甚為得故。世尊且令諸垢障。將護其心。要令時義契合。然後為即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所以為祕要之藏也(已上文)。
今案。橫統之言所不該總。十方三世一切修多羅歸於三句。本自異轍。明知在一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印。以三摩地印。印一切諸經。為諸佛秘藏。例如決了聲聞小法。是諸經之王。故一切修多羅。皆悉為前。此經為後。又漸次實相門即是法華一乘。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故。彼言諸法實相之句。則指法華方便品也。除此之一教。小智樂小法。不作佛故。將護彼情。要令時義契合。末後說之。所以文云。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大乘乃至如來重智惠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乃契合時義。待機方說。而實相心。彼此同體更無別理也。彼經顯實相蓮華。此經顯芬陀利之體。今此所顯常住本地彼所指久遠真如故。以法華涅槃爾前教。攝八教之判甚為不可耳。涅槃云。能觀心性。為上定(已上文)私謂。上定者所謂三摩地也。故今疏云一切如來定者。如涅槃經明。一切心者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佛佛道同更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如來定。豈煩漸超四處究竟乎(已上文)私案。經所說如來定。即是涅槃上定也。三平等為上定。彼經粗點未顯說之故。判置前。復龍猛菩提心論云。惟真言教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門。於諸教中闕而不書(已上文)言三摩地速疾門。一切諸經闕而不書。斯教方說故。為諸所歸之教。前後明白。若不是此釋。則闕而之言可消通矣。疏云。此諸尊毘盧遮那經不載真言手印。即別出餘經者。當依彼經授與真言手印。令依此供養次第法行之也(已上文)
今案。此文冠戴一切矣。八萬法藏總在勸進修證之意。諸修多羅或說門。或說明印。往往非一也。而至于諸尊供養門。一切皆悉朝宗此經。前後之不足為疑。天台止觀云。智者行法華經發陀羅尼(已上文)所以智者大師四教。還攝總持門。樂說辨才是總持力。若言非者。深違師宗內證祕密教。外說顯教故。一切果依此門證。諳充彼盲。更莫間然。異端異門者。邇乖摩。遐違佛意。成佛無期。嗟悲夫乎。煩張文綱。寔為瞽夫。達者一。莫俟多說。學於佛教事。偏執者。攢水求蘇。鑿樹覓金。空費功夫。終得期。余寄言老宿。誡訓後學。聊抽愚管。敢談深妙。所謂以蠡酌海者。通人擇焉。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終)
(延寶五丁巳歲九月吉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