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一)
二從其金下。明同聞眾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為四。一明竅定同聞眾。二明問答決疑三明釋十九執金剛。四明釋四大菩薩。初文。自可見。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意可見。答中制斷刑賞者。制非斷理刑罪賞功。故云爾也。自餘文可見。
三從虛空下。明釋十九執金剛中。自分為二十。初明釋虛空無垢。二明釋虛空遊步。三明釋虛空生執。四明釋被雜色衣。五明釋善行步。六明釋住平等。七明釋哀愍眾生。八明釋那羅延力。九明釋大那羅延力。十明釋妙執金剛。十一明勝迅執金剛。十二明釋無垢執。十三明釋刃迅執。十四釋如來甲。十五明釋如來句生。十六明釋住無戲論。十七明釋如來十力。十八明釋無垢眼。十九明釋祕密主。二十明舉上首結釋(矣)
初中。即是菩提心體者。直指本性清淨淨菩提心。所謂字本不生之妙體也。猶如虛空離一切執諍戲論清淨無垢而無分別。今此菩提心亦爾也。故以為名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釋虛空遊步中。自分為二。一正明釋遊步義。二明生起因緣。初中。遊步是不住義等者。第一無垢大菩提心開發。故發大悲萬行普遊步法界。廣度眾生界無時暫息。故云不住。自利利他彌增故云勝進。三密化用絕常情之分。故云神變。以淨菩提心者指第一無垢大菩提心。於一切都無所住者轉釋不住義。而常進修萬行者轉釋勝進義。起大神通者轉釋神變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生起因緣中。復次虛空無垢等者智證裏書爛脫(云云)今有二會通。一為明生起因緣也(云云)二上智正覺世間一徹。從復次下約非情世間明沙羅樹王之根牙生起因緣。故置復次之言也。若爛脫者復次之言無用也。
三從第三下。明釋虛空生執金剛中。如萌牙已生者明結前生後也。四大時節者明五大為增上緣此牙莖滋長。所謂大空生者指曼荼羅之生。所謂大菩提之生也。
四從第四下。明釋被雜色衣中。又二。一約沙羅樹王明義。二約智正覺世間明義(上發行金剛之段准之可知)
初中。如萌牙增長者結前生後句也。莖葉花實漸次滋繁者。果實既成就已。故云萬德開敷也。
二從復次下約智正覺明義中。以種種法界色者。諸色雖多不出五色。法界雖廣不出五大。故以五大色採色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之體。成無量無邊之色。所謂大悲曼荼羅是也。故云成大悲曼荼羅(云云)
五從第五下。明釋善行步中。自二。一舉梵語成兩義。二釋善行步之義。
初中。譬如已得果實等者。是結前生後句也。言前被雜色衣執金剛之時四轉功德圓滿畢竟。從此自證圓滿位。復還成眾生得度之種子。故云復還為種子也。
二從善下。正釋善行步中。即是諸佛威儀者。所謂大悲利物方便威儀也。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者。如大論第二十七云。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云云)又花嚴第三十七云。佛子云何菩薩知見如來行(乃至)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金翅鳥王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云云)種種通塞者。或有眾生雖貪欲增多而瞋癡煩惱少。或有眾生雖瞋恚增多而貪癡煩惱少。或有眾生雖愚癡增多而貪瞋煩惱少。或雖空病重而有病輕。或雖有病重而空病輕。如是等種種性欲如來明知見。平等使通塞而開發。普逗機根不失規矩。終悉令成佛道。故云種種通塞。乃至故以為名也(云云)
六從第六下。明釋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中。自二。一正釋住平等。二明結上來六句。
初中。謂住一切佛平等性者。所謂六大法界體性也。因果者。四菩薩因也四佛果也。是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也(云云)如此因果於一眾生而炳然也。如一眾生者一切眾生亦爾也。如眾生非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亦爾也。如此因果無量無邊不可勝計。自他者。法身自受用為自。他受用以下為他。復次本有為自。緣起為他。復次行者為自。眾生為他。如此等相對皆可有無量無邊之自他也。有為者指九界。無為者指佛界。如此等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所謂字不生醍醐甘露一味也。故云究竟平等同一實際也。
二從然上下。明結上來六句中。然上來五句者。第五第六合為一句故云爾也。所以然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如次因行證入四轉。四字也。故如次東南西北四佛也。第五第六是中臺眾點具足也。然於中臺有悲智二門故。第五明彼大悲門之德。第六明彼大智門之德。故云然上來五句也。然如此五句者是如來本來功德故。因非因之因。行不行之行。證不證之證。入不入之入也。故因無不滿之疵。果無滿足之德約豎則雖似有因行證入之次第淺深。約橫則因果共同一實際。故云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淺深之殊也。是則橫即豎豎即橫。橫不可得豎亦不可得。故橫豎不可思議也。雖法在一心。說必次第故作次第說也。故云為欲分別令易解故作次第說耳(云云)
七從第七下。明釋哀愍眾生界中。此哀愍亦名救度等者。所言哀愍者哀傷悲愍苦海眾生故。所言救度者。救濟度脫苦海眾生故。哀愍有內心救度有外儀。已住平等法性者。指第六住一切法平等三昧。成此等正覺故。於無餘眾生界發同體大悲。是即自證極滿之上無方化用也。
八從第八下。明那羅延力中。以發哀愍之心者結前也。若具大勢者生後句也。經中校量等者。彼本經未檢得。末後那羅延力最勝者。世間人中天上力士中最勝也。故云爾也。佛生身者指應化身釋迦。如此世間最頂大力那羅延力喻金剛智力那羅延力也。故云故以喻法界身那羅延力也。
九從第九下。明釋大那羅延力中。謂持祕密神通力者。彼大那羅延力三業速疾難可了知。故云持祕密神通力。今如來智印大那羅延亦如是。三密速疾。而一念之頃於普門法界度脫難化之重苦。故云如一闡提(乃至)心不怯弱也。此中一闡提者。涅槃經第五云。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一念之善(云云)又云。閻浮提內眾生有二種。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是故我說治閻浮提諸眾生已。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云云)又同經第九云。復次善男子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焦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云云)
問。一闡提者。梵漢二音中何耶。答梵語也問。然者其翻名如何。答。涅槃經第二十四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文)又云。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故名一闡提(文)故知梵語非漢語也。
問。於闡提有幾數耶。答。且有二種。一者大悲闡提。二者斷善闡提。度生願深故無成佛之期。名為大悲闡提。斷善不信故無得脫之期。名為斷善闡提也。問。何名趣向闡提者耶。答。涅槃經第十云。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言。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同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妄發露。於彼正法永無獲惜建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云云)凡一闡提事彼經始終悉說。恐繁不書。嗚呼悲哉恥哉。如當世我等。如此等重罪無一不作。可慚愧可懺悔。非如來大那羅延力醫王之力者依何治此必死之重病耶。此中必死之病者。彼經第九云。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住阿耨○菩提。如彼妙藥雖能療癒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云云)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者。如彼定性二乘者。灰斷之毒氣深熏。佛種之命根既盡。爰以臺上之醫王捶手亡治法。般若之妙藥唯能療輕病。雖然此摩訶那羅延力執金剛。以佛性常住必定師子吼之知見故。療以字大悲火氣。含以字大悲之甘水。息以字大悲之地大。起以字大悲風大。通以字大悲空大。活以字大智之識大。然則以此六大無礙之良藥。療彼敗種灰斷之白骨。依之常住之命根即活無盡之寶藏還豐。今此大醫王療大旨如斯。故云諸佛醫王明見如是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心不怯弱(云云)問曰。若然者。法花涅槃等大乘猶能治二乘闡提等。即如云闡提有心猶可作佛。二乘滅智心不可生。法花能治復稱為妙。如何答。法花涅槃分雖療之。唯是治外境未療本藏。纔遮毒氣未復本心。今不共大醫王能療之獨令得安穩。故云復明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也(云云)
十從第十下。明釋妙執金剛中。妙名更無等比等者。天台釋云。妙名不思議也(云云)褒美之中最上。微妙之中最極。言語不及心行亦寂故云不思議。今言更無等比更無過上者亦如是。無量萬德皆圓滿。無上妙果速成就更無所增。故云妙名更無等乃至無間無雜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明釋勝迅執金剛中。勝謂大空者。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云大空。此大菩提心無所不至無物不遍故云即是遍一切處。而此六大法界名為一體速疾力三昧故云能起速疾神通也。住此乘者等者。三世十方諸佛皆住此無住無相六大法界大菩提心速疾大乘故云住此乘者。由乘此速疾大乘故。一念之頃即成正覺。然此正覺者非本無今有。本來成就之覺知也。故花嚴云舊來如此法如是故。然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正覺故云不動生死而至涅槃(云云)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釋無垢執金剛中。即是離一切障菩提心者。前勝迅金剛之時成大覺已故。是即修得圓滿大菩提故。離一切障。譬如者。舉譬顯此義。其文可見。則初質尚與微垢共住者。指第一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故。彼第一虛空無垢。如實之了知雖極。而未顯修生顯德之外用。故與第一異也(云云)
十三明刃迅執金剛中。言來意者既離一切障自證極滿。故還亦為斷他無明煩惱怨敵故持大智忿怒利刀也。一切難斷處者名斷心內煩惱。難滅處者名斷心外罪障於十界各有難斷滅處。所謂地獄難斷難滅者五無間業等難斷也。猛火利釰等難滅也。乃至佛果亦有難斷難滅。所謂元品無明是也。中間例可知(云云)就中難斷之中難斷者定性二乘。難滅之中難滅者一闡提人也。如此難斷難滅者悉能斷滅。故云一切難斷處悉斷難滅處悉滅也(云云)
十四明如來甲執金剛中。如來者從如如道來既成如如正覺已又趣化他故云如來。甲者。譬如彼世間勇士趣軍之時被甲。或為國王大臣或同類同僕捨命無顧前後。決勝負於一時揚名顯德。今此刃迅金剛亦如是。成就勇健大菩提心之勢力。著大慈大悲金剛不壞之甲胃。趣六道生死之陣。斷滅一切眾生四魔三障之怨讎。開示密嚴花藏門戶施作三世常恒之佛事。故云大慈由此嚴身故攝護眾生施作佛事。被大力金剛甲胃故四魔三障不能壞之。故云不為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俎壞之者也(云云)
十五明如來句生執金剛中。加如來之句義如上。句者住所即大空者。所謂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為句。是即諸法之住處故云爾也。如此加持受用身者必從自證圓滿功德而生不離本源。故云諸佛自證功德乃至以不離阿字門也(云云)
十六明住無戲論中。住大空惠者如實之覺知也。言觀達緣起諸法即本地甚深之妙體故。一切法無生無滅而離去來一異。諸二法分別之戲論悉盡故云觀緣起實相乃至諸戲論息也。法如涅槃者。不壞諸法當體而不生不滅也。故云爾也(云云)
十七明如來十力生執金剛中。謂佛方便智者。言自證極滿上還生權方便之智。指此權智云佛方便智也。如此權方便皆從如來內證十智力生也。所謂十力者如常(云云)復次十智力者知十界平等之智力也。復次依十地論者以十種法智教法成就眾生。所謂一不退轉心故。二於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成就故。六分別觀業有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八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十分別觀無所有盡故。有如此眾多十智力。今既云佛方便智。故知當所說十種法智也(云云)
十八明無垢眼執金剛中。即如來五眼者。一者肉眼。二者天眼。三惠眼。四法眼。五佛眼也。問曰。何名肉眼耶。答不緣被障細遠之境。名為肉眼。問。凡夫肉眼與佛菩薩肉眼。其差別如何。答有差別。凡夫肉眼者唯緣眼前之色塵。不能緣竹膜之隔何況於深遠境耶。次菩薩肉眼者緣無障礙可見之色塵。而隨位淺深有所見寬狹。如大品云。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見二百由旬。有見一閻浮提。有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見小千世界。有見中千世界。有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為菩薩肉眼淨(云云)大論第三十九云。最大菩薩肉眼最勝見三千大千世界(云云)又同卷云。問曰。若三。大千世界中。百億須彌山諸山鐵圍樹木等是事障礙。云何復遍見。若能得見何用天眼。若不能見。此中云何說見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不以障礙故見。若無障礙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無異(云云)次佛肉眼者。論同卷。問曰。佛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見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見多。答曰。若肉眼能過三千大千世界復有所見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學天眼(云云)已上凡夫佛菩薩肉眼之相。大旨如是。
問曰。論云。菩薩小者見百由旬(云云)若然者凡夫猶見日月宿。勝菩薩所見。如何。即如論問曰。日月在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人皆能見。何以不能見百由旬。見百由旬何足稱。答曰。日月雖遠。自有光明還照其形。人得見之。餘色不然。又日月遠故。雖見而顛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圓五十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大。而見小。顛倒非實。菩薩肉眼則不然(文)
問。何名惠眼耶。答。知諸法皆空之眼名為惠眼也。聲聞緣覺分雖得惠眼。不能畢竟清淨也。故大論三十九云。阿羅漢辟支佛惠。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云云私云明菩薩能見也。)
問。何名法眼耶。答。菩薩以法眼故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性欲種種行業。種種利鈍差別種種得脫因緣。一切眾生出離得脫本末因緣。名之為法眼也。故大品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齊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云云)今此文說知二乘始終本末因緣。次經有二復次。一復次說知菩薩自初發心已來化他始終本末因緣。次復次說知菩薩自證修行始終本末因緣。恐繁不抄(云云)如此知一切眾生得解本末因緣教化開道令入佛道名為法眼也。故大論云。如是等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種種方便門。令眾生入道。是名法眼淨(云云)
問曰。何名佛眼耶。答。大品經云。有菩薩摩訶薩。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是名菩薩得阿耨菩提時佛眼淨(文)論第四十云。釋曰。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云云)又同八十五云。以佛眼觀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法。何況有法。畢竟空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云云)又或云。佛眼種智真空冥寂。四眼二智萬像森然(云云)
問。佛所具肉眼與凡夫所得肉眼。有何差別耶。答。凡夫肉眼所見不廣遠。佛所具肉眼廣大無邊也。又凡夫隨其用。佛不隨其用。故大論第三十九云。問曰。佛現得果報肉眼見色。是事云何。答曰。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云云)
問以佛眼一切諸法皆悉見聞覺知。若然者何故用四眼。有何詮耶。答。四眼因分也。佛眼果分。因果不相離故悉皆具足。復次依修證次第生起故必有四眼。大論第四十云。菩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惠眼以救濟之。得是惠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云云)如此菩薩次第修證之後得佛眼故雖成四眼獨佛眼不成也(云云)
問曰。論釋惠眼云。諸佛惠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云云)若然者與佛眼所照有何不同耶。答。菩薩成佛之時惠眼轉得佛眼名。得此佛眼時無法不見聞覺知。然惠眼中無法不見聞覺知者因中說果之意。功必歸佛眼。故大論第三十九云。問曰。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惠眼。今云何言惠眼無法不知。答曰。惠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惠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淨故。於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云云)故知四眼成佛之時失本名但名佛眼。此佛眼無法不見聞知識也(云云)
問今宗意以此五眼配當何等法耶。答。配當五智五佛也。問曰。若然者云何配當耶答。肉眼成所作智。天眼妙觀察智。慧眼平等性智。法眼大圓鏡智。佛眼法界體性智也。其義自可知(云云)
問。若然者。今無垢眼執金剛者。是唯應局佛眼。以何故。前四眼煩惱未盡故不可云無垢眼。然何故疏家釋即如來五眼耶。答今宗意者四智即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即四智。四智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智。故祕經云。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之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以是義故四眼即佛眼。佛眼即四眼。四眼外無佛眼。佛眼外無四眼。故大論云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云云)為顯如此義。爾釋給也。但至四眼煩惱未盡云難者。是即顯教一途義門也。今即不爾。五眼共本有故。合四眼為佛眼。分離佛眼為四眼。是即自性天然五眼。離諸因緣功成義。雖然癡惑所覆故五眼不清淨。以是義故論第三十九云。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淨五眼。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明照垢故不見。若除垢則明如本(云云)故知五眼是本有常住法也。以上依大論等大概抄之。五眼義於今宗尤旨要。雖然恐繁不委悉用攬之人披論見之耳(云云)
以一切種智乃至無所罣礙等者。是說佛眼功能以省被四眼也。故大論釋佛眼云。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文)又云。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云云)故云。今文云了了見聞覺知無所罣礙也(云云)
十九明金剛手中。自二。一明表。二明隨釋。初表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約淺略釋。二明約深祕釋。
初中。梵云播尼者舉手之梵語也。掌持金剛者顯兼色心之持。手執義同者。顯局色法持也。其義如上釋之(云云)經中二名互出者。言如此二義令識知上者隨言便持與執之兩言互今經出之故云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等者。釋祕密主義。此中夜叉者。鬼神中三業捷疾而勢力強盛者也。又此夜叉食噉一切有情時。不殘皮骨隨值皆悉食噉。今此祕密主夜叉王亦如是。三密速疾而威勢熾盛。普噉食一切眾生無明三毒之骨髓故以為名也。
二從然是下。明約深祕釋中。言夜叉者即如來身語意密者。夜叉者乘不可得義。盡不可得義也。言乘祕密不思議之神通盡法界眾生無明煩惱之源底故云夜叉。此即本有常住金剛部之主也。身語意者指三部之妙體。如此三密之聖眾同遍法界。無所不遍無所不至不動堅密。故云密。復次如此三密者非外道二乘凡夫所知之境界。故云密也。唯是諸佛所知之境界。故云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也。乃至彌勒等者。此菩薩實於如此境界雖通達。今日為釋尊跡化之弟子以示對治之道故暫致乃不識一人之唱。實謂不通達如此之境界者無有是處。祕中最祕者。祕密甚深之知見無過此尊者故云爾也。既為今經發問對合眾。實有由哉。心密之主者。三部之中是金剛部尊也。金剛部者是意密之聖眾也。此意密之聖眾中以此尊為部主。故云祕密主也(云云)
二十從如下。明舉上首結釋中。自三。一明牒經。二明梵本具有。三明釋所由。初牒經可見。
二從若具下。明梵本具有中。若具存梵本者指十萬頌大經。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者。於如上之一一執金剛之下。皆有等之言。故云爾也。
三從所以下。明釋所由中。此等上首執金剛等者。言於一一執金剛各有十佛剎微塵數眷屬。故云爾也。雖然舉上首攝伴。故云然綩其綱要乃至不足為闕也。且以如來十種智力者。實如來智無量。雖然約滿數云十種智力。是即如華嚴十十無盡(云云)
問。大本當具存耳(云云)然者三品中指何經耶答指十萬頌大本也。問曰。若然者今所言心王心數無量無邊剎塵非譬。十萬頌大本猶有限數。何如此諸尊一一各各無量眷屬部類當具存耶。是故大師御釋云。理理無數智智無邊。恒沙非喻剎塵猶小。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圓滿凝然不變(文)然者剎塵之墨山岳之筆難盡其名數。何十萬頌經可盡之耶。答實如所難。但至今文者。今經最略故。十萬頌猶明舉其上首攝剎海之眷屬也(云云)
問曰。此義不然。既云此尊上首執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聞云主伴具存。何指上首許云大本當具存可得心耶。答文前後能能可斷簡也。經結云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疏釋之云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虛空無垢等者。言經舉上首云十佛剎微塵數等。此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各領十佛剎微數眷屬也。然今略經只舉十九執金剛攝盡如是上首一佛剎微塵數眷屬等也。欲顯此義。疏家釋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等也。其梵本者指十萬頌也。然此梵本猶具不盡舉微塵數眷屬等。故云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虛空無垢等。故知梵本大本猶舉上首許。具不舉眷屬也。若然者大本當具存者。上所言云若具存梵本經也。然具存者猶指上首得心有何不可耶。然者不可違宗意并祖師御釋(云云)所云十佛剎微塵數者。今且應佛統領一佛土者一大三千世界也。然者十佛剎者指十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者。且付一佛差別智印作一往之釋。以可察無量無邊心王心數互為主伴因陀羅無礙之義。若依金剛界者。且於一佛具五智三十七尊。一一三十七尊亦具三十七尊。如是展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思議展轉不可說展轉。設塵諦之諸佛於不可思議劫。雖說此一佛所具之三十七尊名數更不盡百千萬分之一。何況於一一三十七尊三摩地法門耶。譬如方石從大至少終不離方形。今此三十七尊亦如此。心王心數雖無量無數。終不出五智三十七尊。故云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如此三十七尊非因緣酬答之功德所成。非諸佛如來之造作流轉。只是本地常心之所具。自然自覺之漫荼也。故云法然具足薩般若。如此諸尊主伴具足。一一色身周遍法界。互融無礙如因陀羅網也。於如此無量無數之三十七尊心上滿月輪之上。各有八葉九尊。從此中臺藏流出第二重諸尊。從第二重流出第三重。從第三重流出第四重。如此四重法界十三大院塵數諸尊。各捧智印。於一一三十七尊心上森然而常住。無礙自在遍滿遍滿。雖然不捨一一表示。不亂一一三味。一而多。多而一。一非一呼無數為一。多非多呼同一為多。一多自在平等無礙。譬如因陀羅網。猶似十燈涉入互照無障。如此名金剛界曼荼羅。若依胎藏界。於一佛之身中。具如上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之諸尊。於彼彼諸尊。亦各具十三大院塵剎聖眾。如此重重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之十三大院心王心數互具圓滿無礙無障。故云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於如是重重無盡四重法界諸尊心中。又有五智三十七尊。重重無盡而不可勝計。如此兩部曼荼羅諸尊。彼此涉入自他融通。猶越於帝網勝於錠光。色心不二理智不離。故云理處必有智智處必有理。全此謂也。所言一佛者全體眾生一念之心也。佛與眾生無二無別。而如此萬德無一法不具。平等平等三世常恒入我我入不可思議也。如一念者一塵亦爾也。於一微塵之中。雖攝在如此兩部曼荼不可思議諸尊。更不迫迮。萬德圓滿無一德不滿。佛眾生器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經云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留心可思之。一佛一生一塵所具萬德。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非算數譬喻所知。況十佛十生十塵境界哉。何況於盡空遍法界一切聖眾一切眾生數一切剎塵之境界哉。虛空為紙剎塵為墨剎海為水。有神智不可思議人。以速疾之手。於不可思議劫。雖記敢不可盡百千萬分之一。故云如來差別智印乃至表眾會之數。如來差別智印等者。如來之義如上釋。智印者四種法身之總稱也。梵云岐若勿他羅(岐若八智也。決斷分明。謂為智。勿他羅印也。印持決定。名曰印也)委悉在祕記(云云)十種智力者。如大論第二十四云。問曰。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答。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辨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眾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云云)各對一佛剎微塵等者。所言一佛剎者。且有二義大小別故。若依小乘等所談者。常應佛所生之土者一大三千世界是也。若依大乘意者。以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所謂大論第三十八云。佛國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云云)同論第九十二云。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土(文)又華嚴經第五說相亦如是。故知今所言一佛剎者。非小乘所談一佛土。大乘所談一佛剎也。故直指大論也。然者實此一佛剎土者盡空法界。豈其中微塵數算數譬喻所量之境界耶(云云)然此毘盧遮那內說之德者。指如來內證之四種法身之境界。若非加持力出現無由。故云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云云)形色性類者。形者方圓好醜等。色者青黃赤白等也。性類者。或有智增為性。或有悲增為性。或有悲智齊等為性。如此有無量之性類表像。故云形色性類皆表像也(云云)各隨本緣性欲者。各明隨眾生本緣性欲引攝成就也。若諸行人慇懃修習等者。明行者得益之相。行者等者。總指真言行人。慇懃修習者。如即身義等所說。晝夜四時精進修行等也。能令三業同於本尊者。明三密平等之妙行。所謂結觀音印誦觀音真言住觀音本誓之時。行者所具本來常住自性清淨妙蓮不染觀自在尊。即由此加持故速疾顯現。已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自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又一切眾生本來觀音三密周遍法界。已成如今成。今成如當成。當成亦如今成。今成亦如已成。平等平等互相涉入。入我我入不可思議。譬如帝網。如此住不思議加持之時。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即從此一門通入普門法界。故云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今且付觀音一尊略作此釋。兩部曼荼羅一一諸尊引攝成就。類例可知耳。三平等之義具如下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十日加點畢
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十八日 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