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十一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四從初句下。明觀我相中。又六。一明總舉緣生法。二約五陰明義。三明觀我相。四約十八界明義。五約一切法明義。六約真言明義(矣)
初中。謂若分段者等者。夫於因緣所生法。總有二種。所謂分段變易也。輪迴六道流轉生死。分分段段此死生彼。故云分段。初地初住以上斷無明證中道。生死自在而示起滅。故云變易也。然今且置變易緣生。就分段緣生而作觀。故云是總舉從緣生法也。然於唯一明朗本有圓明中。以從緣生故必有分位差別之相。故云以法待因緣成必有差別相也。行者者指真言行者也。今此分段中何者是心等者。釋是心離眾相而不可得也。爾時一切諸法等者。如此觀達時一切諸法皆悉不可得不可思議。而不異自心實際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云爾時乃至不異於心也。餘自可見故不委釋(云云)
二從復下。約五陰明義中。復觀內身者。上總舉從緣生法而作觀已故。次復歷內五陰而作觀。故云復觀也。內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問。初色者云何。答。若依俱舍等。立十一色。所謂五根五境無表也。此中初五根是不可見有對色也。五境中初色境一者可見有對色也。聲香味觸四者不可見有對色也。無表色一者是不可見無對色也。若依大論者。彼論第三十六云。色眾者可見法。是色因緣故亦有對。有對者亦名為色。如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為道人。何等是可見。一處是可見有對色。氣分一入攝(私云一處者五境中初色也)餘九處(私云除色餘五根四境也)及無作業名不可見色。有對者十處(私云五根五境也)無對者無作色(私云無表色也)有漏無漏等分別亦如是。如經說。色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是故內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名色(云云)又有一種色。同論云。復有一種色。所謂壞惱相。眾生身色名為壞惱相。非眾生色亦名為惱壞相。惱相因緣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渴寒熱老病刀杖(云云)又有二種色。同論云。復有二種色。所謂四大四大造色。內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業色非業色。業色果色。業色報色。果色報色。隱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可見色不可見色。有對色無對色。有漏色無漏色。如是等二種分別色(云云)復次有三種色。論云。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學無學非學非學色。從見諦所斷生色從思惟所斷生色從無斷生色。欲界繫色色界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貪欲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癡。三結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愚癡善根。如是等諸三善法應廣說。有色能生隱沒無記法能生不隱沒無記法(云云)復次有四種色。論色云。復有四種色。內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四大及造色三種善不善無記。身業作無作色口業作無作色。受色(受戒時得律儀)止色(惡不善業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餘無用之色也)如是四種色(云云)復次有五種色。論云。復有五種色。身作無作色口作無作及作業色。五情五塵。粗色動影像誑色。粗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石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眾生動作。二者非眾生動作。如水火風動作。地依地故動。下有大風動水水動地。風之動樹。酒自沸動。如磁石鐵。如真珠玉硨磲瑪瑙夜能自行。皆是眾生先世福德業因緣不可思議。問曰。影色像色不應別說。何以故眼光明對清淨鏡故反自照見。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現無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見像黑轉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橫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像長。則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皆有面像。則非一面像。以是因緣故非還見本像。有鏡有人有持者有光明。眾緣和合故有像生。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城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眾(云云)已上釋色蘊畢。次受蘊者。依俱舍等意者。大地法中隨一也(領納苦樂憂喜捨等為義)所謂苦樂二受。唯五識相應身也。是即欲界及通初二禪也。唯樂受第三禪意識相應身也。憂喜二受唯意識相應。是又欲界並通初二禪也。捨受一通六識相應也。又云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又大論云。受眾者內眼外色緣合。欲見有明有空。色在可見處。如是等因緣生眼識。是上因緣及識和合故。從識中生心數法名為觸。是觸為一切心數法根本。三眾俱生。所謂受想行(云云)又云。復次有二種受。身受心受。內受外受。粗受遠受。淨不淨(云云)又云。復有三種受。苦樂不苦不樂。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繫(云云)又云。復有四受。內身受外身受內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名四種受(云云)又云。復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根捨根(云云)又云。復有六受法。六識相應受。意識分別為十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捨。乃至意識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淨有垢為三十六。三世各三十六為百八。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名為受眾(云云)已上釋受蘊畢次想蘊者(於男女等境取差別為義)文云。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云云)又大論云。復次佛說有四種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知小法。如說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緣想名為小想。復次欲界繫想為小。色界繫想名為大。三無色天繫想名為無量。無所有繫想是名無所有想(云云)次行蘊者。心所四十四并十四不相應。以上五十八為行蘊攝也。心所四十六中。受想二別立為別蘊故。文云。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云云)又大論云。行眾者。佛或時說一切有為法名為行。或說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心數法有二種。一者屬見。二者屬愛。屬愛主名為受屬見主名為想。以是故說是二法為意行。佛或說十二因緣中三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者欲界繫善業。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色無色界繫業。阿毘曇除受想餘心數法。及無想定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法。是名為行眾(云云)次識蘊者(了別為義)依俱舍等意者。於此識有七。謂六識及意界也。此七者一之心王也。大論云。識眾者。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為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為眼識。乃至名為意識(文)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者。以此五喻五蘊不實也。問。若然者以此五種之喻。總為喻五蘊不實。將又以五種喻配當五蘊而為喻耶答。如所難雖不遮有兩義。正以五種之喻配當五蘊為正義也。所謂以聚沫喻色蘊之聚集。以泡喻受蘊之無實。以炎喻想蘊之不實。以芭蕉喻行蘊之無常。以幻化喻識蘊之妄計也(云云)自求性實等者。以如此五之喻。一一次第諦觀五蘊無性不實。都以不可得也。五蘊尚不可得。何況於此五蘊而得有心耶。故云自求性實乃至而得有心也。從粗至細等者。從色蘊之粗至四蘊之細故。去廣就略者。去四蘊之多就色蘊之一故也。乃至現在等者。如此歷三世明觀察。過去際不可得也。未來際不可得也。乃至現在亦無一念住時。故知眾緣合故假有也。眾緣離故無也。離合本來常住故中也。故云乃至現在乃至即中也。但非謂如彼顯宗空假中也(更問)遠離一切者。離去來一異有無生滅淨不淨動不動等一切二法分別之戲論。而住本不生自性清淨阿字門。故云遠離一切乃至入阿字門也。既廣對五隱說自心實相義已。故云已上廣對五陰已說觀諸法實相也(已上等之六言在下爛胞也)是即總結五陰也。
三從次明下。明觀我相中。如上於諸陰等者。次上歷五蘊從粗至細從廣就略種種諦觀終心不可得也。何況我人壽者。大論四十四云。問曰。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云何淨。答曰。種種求覓我想不可得。是名我淨。第一義中無淨亦無無淨。譬如沈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盡。是時非狗非豬。不得言淨不得言不淨。我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以無我空智惠求我相不可得。是時非有我非無我(云云)又同論八十九云。須菩提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相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名相虛妄中拔出眾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名。何等是相。佛言。以此名強作假施設。所謂此色此受想行識。此男此女。此大此小。此地獄此畜生此餓鬼。此人此天。此有為此無為。此須陀洹乃至此辟支佛道此佛道。須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一切有為法但有名相(云云)以是義故云何況我人乃至有心可得也。如長爪等者。彼長爪梵志。以一切不受法雖為最極。而不知此不受一切法之無自性故還墮此見。故云如長爪乃至受是見也。今亦如是等者。取著畢竟獨空智惠不能拔出此見。還為此見所燒。如大論九十二(云云)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惱。譬如熱金丸雖是寶物投則燒手。如是菩薩教化眾生行菩薩道。自無所著(云云)是亦如此。著觀空智惠。不知自心實相不可思議從緣起之萬法。故云取著觀空乃至得入真淨菩提心也。
四從次復下。約十八界明義中。次復說十八界等者。釋經之若界若處。然者可校牒也。廣明此三法者。總指三科之法。所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以此三科法攝盡一切法。故云已攝一切法也。
五從復云下。約一切法明義中。即是摩訶者。大品等。始從五陰終至種智菩提。約一一法明諸法實相之義也。故云即是摩訶乃至不可得也。復次如聲聞等者。聲聞人即陰界入求我。離陰界入而求我。相在而求我。終皆不可得。爾時於八正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生。法眼生者即小乘初果也。故云復次聲聞人乃至正法眼生也(云云)
六從真言下。約真言門明義中二。一明祕要法門。二明頓悟法門初中初觀陰入界等者。五相成身中妙觀察智分也。即時懸悟自心本生等者。通達心修菩提心等分也。於如來知見者證金剛心等分也。遠塵離垢等者。指除蓋障三昧也。得法眼淨者。指初法明道位也。以小乘斷見惑證初果位。寄齊今宗得除蓋障三昧入初法明道位也。若不作如是者。若不用五相三密方便直說真淨菩提心。眾生無由悟入。當知今此五相三密方便者。最上甚深祕要法門也。故云若不作如是乃至祕要法門也。
二從如餘下。明頓悟法門中。如餘遠離方便等者。指四家大乘諸菩薩也。未能遠離等者。九種住心等各各至極果位。皆是今宗所言本心之影像也。如執水中影像。終不識天上本月也。故大論第六云。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性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如水中月(云云)私云。隨義轉用以自宗意。此中實法性月者。自性清淨滿月住無垢常住淨虛空中。所謂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大菩提心是也。凡人心水中者指九種住心人。如云我是凡夫。心水中者指彼空無相心水。此空無相之心水中各有所證得之法執。是則如影。以貪著此影像故不見本來清淨本月也。故同論云。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故取諸相等。諸得道人笑之(云云)私云。小兒譬顯人。大人譬密人。身見譬各各法執。無實智譬無真言如實知見。又云。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攬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惠杖攬心水。則不見吾我諸結使影(云云)私云。靜水中者指各各所證三昧。所謂如他緣乘。於圓成不變之靜水中見唯識唯心影像。如覺心不生者。於八不正觀靜水中見畢竟中道之影像。如一道無為心者。於三諦即是靜水中見本地無作之影像。如極無自性心者。於海印三昧之靜水見十佛自境界之影像。皆悉於心外之靜水中各見其影像。終不見知祕密莊嚴之天月。故云以種種門乃至心之影像也(云云)今真言行者等者。於初發心時直住如實大菩提心。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云於初發心時乃至不由他悟也。是則速疾神通乘教義。故云當知此觀復名頓悟法門也已上廣明著處畢。
三從經云下。明法明道位中。自九。一明得五障三昧。二明常住佛會。三明得五神通。四明得陀羅尼。五明次第相釋。六明生槃不著。七明住無為戒。八明通達正見。九明信解力。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三。一明初入如來境界。二明法明義。三明正得除蓋障三昧初中入佛智惠等者。所言佛智惠者。指一切智智極果。有無量方便門等者。如彼顯乘有無量入佛智惠門。所謂六度四弘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也。今此宗直以如實大菩提心即得入一切嘉會境界。故云今此宗乃至如來境界也。
問。上云真語為門。今云直以淨菩提心為門。然者於今宗既有種種門耶答。上真語為門者。是即大圓鏡智所出音聲也。彼大圓鏡智自他三密宛然明朗無礙。知見此自他平等三密名為淨菩提心。故釋云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也。是即大圓鏡智所現自他三三平等淨菩提心為門之意也。譬如彌勒等者。此事上引入法界品文悉記之。今引之為例證者。彼說初地功德故。以證初法明道位也。
二從法明下。明初法明道位中。又三。一明清淨除滅。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初中。法明者以覺心等者。前約種種著處明自心本不生義畢。故其心清淨而安住本初不生之大圓明。初明知見古佛所行之大道故云初法明道也。菩薩住此者。菩薩初得入初法明道位時。妄想顛倒所有一切煩惱業障苦報皆清淨深滅也。是即非斷滅。但除其執不斷法體也。譬之意亦爾。了知非毒毒氣自除。只是本來玩好之具也(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暗中者。譬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行人下。明合譬中。行人亦復者。今以上譬文一一合譬者。人暗中者。人有九種暗亦有九種。雖然不知自己本來之利寶之同一也。所言利寶者。自心萬德之淨菩提心如意寶是也。此寶自本有心內之庫藏。然如實自不了知故。妄計謂貪瞋癡之三毒。是即譬依無明所起根本煩惱也。故云譬如暗中乃至以作毒想也。其心執著者。譬起枝末煩惱。垂欲命終者。譬依此根本枝末煩惱業。從冥入冥後苦赴苦將欲斷法身立惠命也。時有良醫等者。譬如來遍照大醫王哀之曉其本有見其緣起。唯三部萬德之外一微塵計無妄執煩惱之體。是即知見之本來常住佛蓮金三部之妙體也。即時引主傷處者。譬押父母所生肉身以五智之明燈明徹照之時。教示一切眾生色身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耶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便成法界也。猶見所傷等者。譬如此雖覺知父母所生之色身即毘盧遮那之智身未轉苦道之眾塗也。了知非毒等者。譬覺知煩惱貪嗔癡三毒即佛金蓮之三部聖眾心地已。修三平等妙行不久得除蓋障三昧住初歡喜地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經次下。明正得除蓋障中五。一明離煩惱障。二明業障。三明生障。四明法障。五明所知障。
初中二。一明標經文。二明正釋煩惱障。初文可見。
二從是中下。正釋煩惱障中。一者煩惱障者。此中有根本枝末煩惱。且依大論等。貪瞋癡三毒名為根本煩惱。八萬四千名為枝末也。所謂貪欲有二萬一千枝末。瞋恚有二萬一千枝末。愚癡有二萬一千枝末。三毒等分有二萬一千枝末。故成八萬四千枝末煩惱也。故云謂根本乃至障蓋淨心也。乃由宿世偏習等者。或貪欲深而嗔癡淺。或瞋恚深而貪癡淺。或愚癡深而貪嗔淺。或執有執無。如此等有種種無量偏執不入佛法也。故云及由乃至不入佛法也。
二從二者下。明業障中。二者業障者。過現造十惡五逆四重誹法等無量重罪故。趣種種惡趣不入佛法也。
三從三者下。明生障中。三者生障等者。謂雖得國王大臣等勝上無難生處。而其身無暇而不暇諮訪善知識。故云不入佛法也。
四從四者下。明法障中。四者法障等者。以先世障正法故。不逢善支不聞正法故。不入佛法也。
五從五者下。明所知障中。五者所知障等者。或師欲授弟子不受之。或弟子欲受師亦不授之。故師弟不和合不入佛法也。魔事品中所說如斯矣。
二從行者下。明常住佛會中。自四。一明結前句。二明見十方佛。三明常在佛會。四明成就佛法。
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爾時下。明見十方佛中。爾時於自心中等者。法界即自心自心即法界故。於遍周法界中常見油麻之諸佛。故云於自心中乃至如觀明鏡也。
三從乃至下。明常在佛會中。乃至於諸者。得此三昧已。行住坐臥常在佛會。所以然者。於普門法界自本三部聖眾心地外無微塵許之餘法。然以妄見故見貪嗔癡等煩惱業苦。今此煩惱業苦皆悉除滅故。於普門法界常見一切諸佛也。
四從時諸下。明成就佛法中。時諸聖者等者。今此真言行者得除蓋障三昧。初列在諸佛會座故。先達聖者常以勝妙方便慰喻新入聖者。依之歡喜悅樂即成就一切佛法也。當知行人者。以橫得且云同。非全成也。是即於初地橫具足成就諸地功德。故云位同大覺也。雖然非第十一地極果。故云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也。猶如淨月者。自然自證大菩提心體如淨月體。雖然如淨月初日乃至十五日圓明漸增。淨菩提心亦如是。修生顯德智用位位增進。至究竟大牟尼位。如初日月體次第增進第十五日圓滿也。第十五日方等者。大集經第三十五云譬如十五日月一切圓滿照於月愛摩尼寶珠。如是寶珠以月光故能出多水。滿於小河及諸大河又滿大海(云云)私云。第十五日月譬妙覺果滿之大智。月愛摩尼寶珠譬自性清淨之本心。此寶珠所照於月光者。譬以本有智照本有境之自受用境智冥合。能出多水者。譬成自受用智體已於普門法界出大慈大悲水潤一切眾生。所謂以今宗意隨義轉用者。小河譬人天二乘等得益。大河譬四家大乘等得益。大海譬真言祕密得益也(云云)
三從又行下。明得五神通中。自二。一明遊諸佛剎。二明廣修諸度。
初中。不動本心等者。不動自然自證大菩提心八葉中臺藏。而現第二第三等種種隨類之身口意。廣度無盡眾生界故也。
二從興種下。明廣修諸度中。興種種供者。以淨菩提心所起行願。遍於普門法界供養無量善知識。諸度滿足十地究竟。故云興種種乃至修諸度也。
四從復由下。明得陀羅尼中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解方俗言音。三明知眾生心行初中。復由意根淨故者。其心住如實淨菩提心故云爾也。
二從次得下。明知方俗言音中。得解無量等者。於普門法界無量無邊無盡無餘眾生界。種類若干各各言辭句等。處處往往方俗言音等。一一次第通解之。故云得解無量乃至一切世界亦如是也。梵本嚕多等者。大小長短等諸聲皆其梵語別也。如此等梵語多含而雖難具翻。其一一梵語多含言音句義等一一通解之。如南贍浮提。東西北州之言音亦爾也。四州六欲四禪等言音亦爾也。如一四別者。小千中千大千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盡空法界一切世界。通多大小長短等諸聲。亦爾也。故云總持境界無所不得等也。
三從以得下。明知眾生心行中。自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眾生通塞。三明引論證。四明悲智滿足。五明生佛平等。
初中。以得陀羅尼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能知下。明眾生通塞中。能知一切眾生者。能知一切眾生貪行多少瞋行多少癡行多少。及三毒厚薄。故云能知一切眾生乃至無量差別也。
三從如釋下。明引論證中。如釋論等者。彼論八十四云。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道種智是菩薩智。佛言。一切道菩薩應知。若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具足知。亦應用此道度眾生。亦不作實際證(文)亦皆互用無礙者。六根互用故。如法花說(云云)
四從又能下。明悲智滿足中。又能觀彼根緣等者。能知一切眾生可度不可度上中下等種種根緣而成就眾生。行如來事莊嚴佛土也。當知真言門等者。真言行者不闕法則精進修行。以父母所生肉身一生間可至此除蓋障三昧之位也(云云)
五從復次下。明生佛平等中。復次如上所說等者。指今初法明道所顯功德也。此諸功德者更非別物。只是一切眾生本有常住萬德。然為無明所覆障不開發故。未能發起祕密神通力故也。
五從今此下。明次第相釋中。今此真言門等者。如上諸句一一次第轉釋也。其文可見。
六從復次下。明不著生槃中。復次行者等者。處於生死證於涅槃。不著生死不染涅槃也。無間猶可住。何況於自餘眾生趣哉。是則淨菩提心勢力法爾然也。
七從如是下。明住無為戒中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戒義。三明譬。四明合譬。五簡小戒。初可見。
二從即是下。是釋戒義中。即是不從師等者。得法明道時妄想煩惱熱惱自深滅。自然至自心清冷之池。是故不從他得故云不從師得住無為戒也。
三從譬下。明譬中。譬如水性等者。水性自本清冷譬自性清淨之心水也。遇薪火因緣者。薪譬煩惱。火譬業。灼爛諸物譬苦果也。
四從真言下。明合譬中。真言行者等者。得此三昧時妄想顛倒之煩惱業苦除滅。故自心即本性尸羅也(云云)
五從如聲下。簡小戒中。如聲聞等者。眾緣具足作法受得故方便守護。但期盡形故壽盡戒亦亡。非如此戒世世生生無失犯也。
八從又由下。明通達正見中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其義。三明引法華經。
初中。又由住斯戒故等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實智下。明釋其義中。實智增明等者。於地前凡夫地雖發如實菩提心。未得此三昧故實智昧劣也。今得除障三昧住法明道故實智增明也。逮見不思議中道者。非空之空者金剛部也。非假者蓮華部也。非中之中者佛部也。甚深緣起者。今此三部聖眾雖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不從離生。然亦內因外緣具足而出世。故云甚深緣起也。制止八顛者。斷常一異去來有無等也。遠離二邊者。如此八倒皆不出二邊。所謂斷常二邊。乃至有無等二邊也。
三從迦葉下。明引法華經中。迦葉亦云等者。信解品云。我等今者真阿羅漢(云云)今從不證真實阿羅漢以前。皆是不得如來正見故云邪見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已上釋答第二問畢。
九從今此下。明信解力中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結釋經文初文可見。
二從即時下。明結釋經文中。自六。一明無礙智生。二明不能天魔動。三明結歸經文。四明堅固信解力。五明喻。六明取要言之。
初中。無礙智生者。於此位獲得四無礙智。於普門法界一切諸法而通達無謬。猶如明眼之人於日中見眾色無謬也。
二從雖無下。明不能天魔動中。雖無量天魔等者。然者何故不舉煩惱五蘊死魔等三種耶答。得除蓋障三昧故。煩惱除去通達人法二空故。五蘊魔無之。永離生死故死魔亦除。故不舉三種魔。只舉天魔也。天魔遠至第十地。是即佛果一障也。故今猶舉天魔也(云云)相似波羅蜜者。天魔為妨大法。化作佛身雖說相似波羅蜜。不生一念疑慮之心也(云云)
三從故經下。明結歸經文。自可見。
四從以如下。明信解力中。以如正見等者。地前非不退故非信心堅固。今得除蓋障三昧成無礙智故。得最上堅固信解力也。又地前信而非解。今信解成就也。依信解力進修如實巧度故。無量一切佛法皆悉成就也。
五從龍樹下。明喻中。龍樹以為者。譬顯密漸頓不同。上具引之釋畢(云云)
六從故佛下。明取要言之。自可見。是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初地菩薩也。無量功德者。橫皆悉成就十一地功德故也。二地以去但此初地橫得之功德豎開出之許也。具如華嚴經等說初發心住功德也已上釋答第三問畢。
三從爾時下。明薩埵九問中。自為九。一總明全同意。二明問菩提生。三明問發菩提心相。四明問心續生次第。五明第四第五問。六明問心妙功德。七明問以何行云何修。八明問心殊異。九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總廣牒。二明釋其意。初自可見。
二從如上下。釋其意中。如上佛說等者。上約著所等廣明心實相故云爾也。時金剛手等者。言既雖明自心無性。未知云何發菩提心云何行菩提行云何證菩提果等。是故金剛手以此心致九問也。故云時金剛手乃至廣演其義也。是中略有九句者。以一問為一句故云爾也。
二從云何下。明問菩提生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云何世尊等者。是明第一問也。如華嚴等者。彼經第七賢首品云。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窮劫猶不盡(文)同第十云。爾時天帝白法惠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為成就幾功德藏。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企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喻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云云)都此經中說初發意功德。不可勝計(云云)此中直問心之密印者。直問虛空無垢自性清淨之最祕密印也(云云)是問發菩提心自性也(云云更問何印)。
三從第二下。明問菩提心相中。第二句云復者。言已發菩提心者菩提性成於內必其相可影於外故。其發菩提心之相云何問也。如般若等者。如上引之(云云)餘文自可見。
四從第三下。明問心續生次第中。第三句大勤勇等者。始自一念齊施心終至淨菩提心。有幾心數次第而問也。是心者指初法明道位也。
五從第四下。明第四第五問中。第四第五句者。此有二問。所謂第四問心相續生諸差別之相。第五問相續勝進之間經幾時而得究竟大牟尼淨菩提心位也。
六從第六下。明問心妙功德中。第六句等者。謂問於此淨菩提有幾功德也。
七從第七下。問以何行云何修中。第七句云等者。此亦應有二問。謂一者問應用何等行。二者問何應修行也。
八從第八下。明問識心與殊異心中。第八第九句等者。謂有二問。一者問異生異熟識心。二者問瑜伽行者種種殊異之心也。
九從阿闍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分為十句。二明一部始終說九問意。三明如來答不次第。
初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或可為十句者。及彼行修行句分為二句故成十句也。
二從從此下。明一部始終說九問意中。從此以後等者。一部始終世尊以此九問之意而演說也。故云從此以後乃至廣分別說也。
三從然佛下。明如來答不次第中。又三。一明結前機得益。二明存爛脫。三明生疑盡流。
初中然佛等者。佛如金剛手之問次第不說。而守前機之得益。前後不次第說也。故云然佛觀當時乃至得意求宗也。
二從或下。明存爛脫中。或後問等者。為誠慢法者爛脫說也。故云文無定准也。
三從或轉下。明生疑盡流中。或轉生等者。言先前機生疑慮故。先問答往復而可有利益之時。如來不論薩埵發問之次第而說之。盡彼支末之流難也。
四從次如下。明如來答中。又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如來讚歎。三明答菩提生。四明答菩提相。五明答心續生。
初中。次如來答金剛手等者。釋經之如是說已乃至告金剛手言之文也。是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善哉下。明如來讚嘆中。又四。一明約大智嘆。二明約大悲嘆。三明表所答深大。四明誡聽。
初中。以從如來種性生等者。言以本不生際為如來種性。今此執金剛從字本不生虛空無垢大菩提生。故云從如來種性生也。是即正指如來自然自證大菩提之體。從佛身語心生者。從如來三部之妙用生故云爾也。
二從如前下。明約大悲嘆中。如前大日世尊等者。如世尊普應大悲境界。知金剛手亦為無量不可思議眾生。而立三密平等大行。破裂大疑網。同應之得三三平等句無盡莊嚴藏。故云善哉真佛子也。如大論云。大利益眾生故。歡喜讚嘆言善哉善哉。是即如佛世尊。大智大悲無勝無劣。故云真子。如大論第七十二云。復次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生勝生。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以無有勝佛故。又云。佛子有五。皆從口生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辟支佛雖佛法中種因緣。無佛時自能得道。不能言從佛口生。因緣遠故(文)私云。已上文說非勝生劣生名為佛子也。
三從次云下。明表所答深大中。三。一明牒經。二明總表三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總表中。略有七義故名大乘者。總表七義也。
三從一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大乘句。二明心續生。
初中又二。一明大義。二別明乘句義。
初中。八。一明法大。二明發心大。三明信解大。四明性大。五明依止大。六明時大。七明智大。八明結釋。
初中。一者以法大故者。指三平等句法門也。此三平等法門橫遍十方故云廣。豎窮三世故云大。非九種所量境界故云甚深祕密。無盡莊嚴庫藏故云藏。乘如此之法昇大日如來萬德圓滿華臺故云毘盧所乘也(云云)
二明發心大中。二者發心大者。以如實大菩提心志求無上菩提。以同體大悲誓普授一切眾生。如此發心堅固不動也。如華嚴經云。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云云)故云謂一向志求乃至法界眾生也。
三明信解大中。三者信解大者。謂於凡夫地。或依知識經卷。或依阿闍梨教授發如實菩提心時。自心是佛之信根普遍法界三密平等之信力。四魔失力故云信。此信者是非仰信之信。即是如實覺知名為信。所謂如大論七十二云。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佛能知。眾生聞所說而信者此中不為信。智慧知已名為信(云云)故知今信者如佛智佛見而知名為信也。解者如此信心堅固。而到初法明道位。明解恒沙佛法故云解也。是信亙地前地上。解獨限地上也。故智論云。此中說微妙寂滅智者能知。智者必有信先信知(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四明性大中。四者以性大故等者。言性名不改。是即常住不滅自性清淨心。是即生佛平等自性也。故云謂自性乃至等共有之也。
五明依止大中。五者依止大故等者。言以六大無礙色心平等為三種世間之大依止處也。百川趣海者譬識大。卉木依地而生譬五大也(云云)
六明時大中。六者以時大故者。言今真言行者經歷時者。是非彼三世定量之時。即是超越三時。於如此時祕密神通應用無時暫息。故云謂壽量乃至未曾休息也。
七明智大中。七者以智大故者。言妙境妙智本有常住而周遍法界。共窮法界源底猶如函大故蓋隨大。故云謂諸法乃至函蓋相稱也。
八從以如下。明結釋中。以如是七因緣故者。總結也。於諸大乘法門者指四家大乘。猶如醍醐等者前四味譬四家大乘。真言祕藏譬醍醐也。
二從乘名下。明別乘句義中。又二。一釋乘義。二釋句義。
初中。乘名進趣者。謂從如實發菩提心。乘三平等神通。任運增進速到佛地故云乘名進趣。
二釋句義中。句名止息者。言大智滿足無復可增名止息。所謂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任運增進。終到第十一地而止息。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心續下。明心續生之相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雖此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心畢竟常淨。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四明祕密印。
初中。雖此心畢竟者。直指一切眾生本心云此心。然此心畢竟常住而清淨無染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喻中。又二。一明舉畢竟常淨譬。二明舉從緣生即不生譬。
初中。猶如虛空等者。譬眾生自心畢竟常住不變。畢竟清淨不染。畢竟離一切諸相也。故云雖此心乃至離一切相也。
二明舉從緣生即不生譬中。猶如大海波浪等者。謂譬此心畢竟常淨而雖離一切相。亦從因緣生而不生也。故云而亦從因乃至鼓怒相續也。
三從當知下。明合譬中。當知是心等者。謂大海譬於本心故。波朗譬於從緣生法。風飆譬於所緣也。
四從諸佛下。明祕密印中。諸佛祕密之印者。此中印者印持決定義也。復祕密之印者彼菩提生印也(更問)凡夫者指三箇住心。二乘者指大小二乘也。兩種外道者佛法外佛法內兩種也。所謂不識知如來內證之法以前。皆是邪見所攝。故疏第十二云。凡一切不了內證祕密法者皆是外道也(云云)非但不識無生滅心等者。如迷東者不知西。非啻失東西而四方皆迷。故云是故凡夫乃至應諦聽也。
三從次偈下。明菩提生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是略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定所答。二明菩提心生分齊。三明譬喻。四明法明道功德。五明結釋。
初中。是略答初問答者。是則答金剛手九問之中第一云何世尊說此心菩提生之問也。
二從今佛下。明菩提心生分齊中。今佛告言等者。言此菩提心超越百六十心等三妄執。然後淨菩提心生。故云今佛告言乃至淨菩提心也。
三從如有下。明譬喻中。如有人問云何等者。言云何問知此乳中醍醐生。譬於問從眾生之自心云何菩提生。答言乳酪生熟蘇等者。乳譬於越世間三心。酪譬於過二乘。生蘇譬於越菩薩乘。熟蘇譬於越權佛乘也。然後醍醐生譬於淨菩提心生也。
四從行者下。明法明道功德中。行者最初等者。指初法明道位云最初也。此位正開出淨菩提心如意寶。故云開發金剛寶藏等也。得除蓋障三昧故云離四業生也。曼荼本佛此時初生現。故云佛樹牙生也。初地以去此牙任運增廣。速至大牟尼位。故云生廣大功德也。
五從若知下。明結釋中。若知自心等者。自心者指華臺八德。有如是印者指彼自然自證最祕密印。此印者是此心相貌也。故云喻心相貌也。喻猶覺也。甚深甚深(更問)
妙印抄卷第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二十一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