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第十三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二)
七從經云下。明殊勝決定二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即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二心離分相。
初中。又二。一明第八中有殊勝心。二明釋三寶境。
初中。謂即此第八等者。明從無畏依中出生殊勝心。諸薄伽梵者。指梵王自在乃至韋陀論師等也。
二從後遂下。明釋三寶境中。後遂生心者。以恭敬供養如是等諸薄伽梵之力故。此世間三寶中何者最勝。我應隨順修行。以此善根故隨彼所說法中得殊勝住。生求解脫智也。
從然以下。明二心離分相中。又二。一明二心離分由。二明說二心對明。
初中。又四。一明未知緣起法。二明求解脫智。三明空法作證。四明凡有十心。
初中。然以未知緣起法者。未知佛法中緣起自性空故。觀空時隨斷見。觀不空時隨常見。但此等法隨順修行。故云然以緣乃至而勤修學也。
二從此中下明求解脫智中。此中復有二種者。於如上法隨順修行中有二種。一者求解脫智生名殊勝心。於此殊勝心復有二種。所謂一者聞世間三寶雖歸依供養。不值佛法之善緣故還流斷常之法。二者修此齋施時。自善根力故值佛法善知識。受彼讚嘆勸誘隨順修行名真實殊勝也。
三從已於下。明空法作證中。已於空法作證者。謂知見常無常空。還隨順彼斷滅空而修行故。沈惡趣空中作證。名決定心也。故云已於空法作證名決定心也。
四從若離下。明凡有十心中。若離分等者。如是殊勝決定二心并先八心故而成十心也。故云若離分乃至凡有十心也。
二從世尊下。明二心對明中。又二。一明不知斷常。二明觀緣起空。
初中。自為五。一明不識斷常。二明正因緣空。三明分別上亦作分別。四明空離分別。五明不遇緣墮斷常。
初中。世尊欲對明出世間等者。言所以彼斷滅空與緣起無性空對明者。為令離斷滅空知識正因緣之空。故云世尊欲對乃至未解正因緣故也。
二從然佛下。明正因緣空中。然佛法中等者。知假有故離斷見知自然性空故離常見也。故云以知因緣有故乃至不墮斷常也。
三從若不下。明分別上亦作分別中。若不達如是空義者。言若夫不知緣起性空。徒雖有無俱非。但是以分別想而復分別無分別也。所以然者。捨離有無雖絕言。而作此絕言想。終不離此絕言想。猶如長爪不離不受一切法見(云云)
四從夫真下。明空離分別中。文真空離於分別者。真空者指佛法中正因緣之空也。故於此自性空者永無分別想。亦無無分別想。故云離於分別也。
五從由彼下。明不遇緣墮斷常中。由彼初種子心者。漸漸淨心勢力次第增進。雖有求解脫惠生。若不遇佛法善知識緣故。還墮斷常二見也(云云)
二從若聞下。明觀緣起空中。又二。一明聞佛法入正道。二明無機無信解。
初中。若聞等者。其發八心種子者。世世生生曩劫間終不敗亡。不敗亡故若聞佛法遇正知識。必可信受。故云若聞乃至正道也。
二從若是下。明無機無信解中。若是未生者。未生八心種子無機人。雖以種種方便為說。終不能信解。故云若是乃至信解也。
八從又如下。別明殊勝心中。又三。一明知因果信受。二明問答往復信受。三明無機難信。
初中。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者。言彼第八無畏依之時。若遇真善知識。彼為說佛法中三寶歸依境界。依彼八心萌動力。知現世因果即信受。故云又如行者乃至復置是事。此復置是事者。真歸依之處直信不用善知識委細教訓等。故云復置是事也。
二從如彼下。明問答往復信受中。如彼修齋時等者。言猶不能直信者即知識垂慈悲為將護彼機情。而問答決疑引佛說為證。說現世後生得益時。信受奉行。故云彼如修齋時乃至如說修行也。
三從若無下。明無機難信中。若無機之人等者。言未生八心之種子無機人。但計自在毘紐等所造或地等變化等。聞齋施少分功德尚不信。何況於三寶真歸歸之境界等哉。故云若無機之人乃至餘深事也。所謂無機之人者指未生八心種子之人也。
九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二。一明問言。二明答言。
初中。問曰如是八心等者。問意言。一切善惡諸法皆有最初種子發生之因緣。今有何因緣發生最初種心耶。
二從答曰下。明答言中。又四。一明總依善名發生。二別明劫初外緣力。三明小劫之淨心薰力。四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
初中。答曰由世間久遠等者。言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依此善名字而發生也。
二從如劫下。別明劫初外緣力中。如劫初發生等者。如俱舍論所說(云云)然此眾生等者。言見賑前多食不善少食為善之益。未曾識因果後世報也。故云然此眾生乃至後世報。但展轉相承者。如此等善不善名許自劫初以來展轉相承。存仁義慚愧等為善法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劫淨心薰力中。又如小劫終等者。至人壽十歲時。刀兵疾飢三災興起七年七月七日。至其刀兵災之終。眾生忽爾發心。識知作惡業故有如此等過患。而各各相勸導發善心作善行。是即法爾令然也。全此時無善知識。唯是依本覺佛性薰習力也。故云時眾生忽爾發心乃至薰習因緣力也。
四從如最下。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中。如最初種子等者。言最初微薄種子發生者。此生即是阿字之生。阿字之生故堅固如金剛。堅固如金剛即在第八賴耶藏中終不亡失。猶如金剛一墮地中。念念不留終至金剛輪際而止息。今一念微薄種子心亦如是。念念滋長時時增進。終至第十一地大金剛輪際即止息。例如彼不輕往事逆緣曩劫不失。今至法華會座共皆受佛道記前。如此等勝上大乘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大祕密甚奧法也。故云如最初種子乃至外道不能知也。法華藥草喻品者。彼品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云云)一地所生者指一切眾生本初不生之心地。一雨所潤者指如來平等一味法界無緣大慈悲。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三草二木之輩各隨其性分大小權實得益不唐捐。終歸大寂涅槃畢竟獨空故云終歸於空也。今亦復如是。於愚童凡夫自性清淨本覺之心地而生最初一念種子心。是自心實相內薰習力為因。久遠以來善名為緣。因緣所生。即以如來大悲之雨所潤。念念滋長得受用果實。乃至成就十心。如依彼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三草二木萌牙乃至花果成就。故云如法華乃至意在於此也(云云)問此第三住心大綱何答。住心論云。夫蠰非定蠰。鯤魚不必鯤。出泥乍拂虛空。轉水忽臥風上。羝羊之人譬之。愚童之心亦如。羝羊無自性故遷善。愚童內薰力故厭苦。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萌發。欣上之願初地。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仰拔苦悲祈與樂眄。影隨形而直。響遂聲而應。三途苦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鐘谷之應良有以也。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轉樹稱(云云)
問。說此住心經文證文如何答。信心抄云。問第三嬰童無畏住心經論文何答。經云。彼護戒天生是第七受用種子。復次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所願皆滿。所謂自在梵天那羅延天商羯羅天。黑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龍尊等。乃俱吠濫毘沙門。釋迦毘樓博叉。毘首羯摩天。閻魔后。梵天后。世所宗奉。火天迦樓羅子天。自在天后。波頭麽德叉迦龍和修吉商佉羯句啅釰大蓮俱里劍。摩訶泮尼。阿地提婆薩陀難陀等龍。或天仙大圍陀論師。各各應善供養。彼聞如是。心懷慶悅殷重恭敬隨順修行。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云云)又云。祕密主。復次殊勝行。隨彼所說中殊勝住。求解勝惠生。所謂常無常空。隨順如是說。祕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斷。非有非無俱。彼分別無分別。云何分別空。不知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云云)又云。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繫屬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又云。若諸天世間真言法教道。如是勤勇者為利益眾生故(云云)論云。諸外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或復生天以為究竟。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宿殃未殄。惡念旋起。當彼之時沈淪苦海難可出離。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焰也(云云)已上明嬰童無畏心了。
三復次下。明違世八心中。自為六。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初種子心。三明受用種子。四明第八無畏依。五明二心分別。六明一一地中有十心。初句可見。
二從於一下。明初種子心中。於一日中受八齋法者。受佛法中八關戒也。則信賢聖所行等者。指七賢七聖等也。雖受佛戒未非為三界出離也。猶如彼愚童持齋初種子心不望其後報也。
三從為令下。明受用種子中。為令此善增長等者。為令此初種子心增長。更數數修習諸善。所謂牙種疱種葉種敷花成果等也。故云乃至由戒醇淨也。如彼第七受用種子時命終而生天者。如今決定生天。復成後心種子今如云後至涅槃也。
四從復由下。明第八無畏依中。後由親近正法善知識聞正法故。不歸依外道所宗也。然猶是得出欲等無畏依。非生死出離無畏依。故云復由親近乃至真實無畏依也。
五從又於下。明二心分別中。又於此中殊勝住等者。於佛法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脫惠生也。所謂解脫惠者三界解脫惠生也。生決定想者。於佛法中離疑惑心生決定信故也。復次此中殊勝心者。緣覺菩薩乃至淨菩提心門等勝昇也。決定想者於聲聞菩提生決定想入無餘灰斷等者是也。
六從從此下。明一一地中有十心中。從此即發聲聞者。從殊勝決定心以來於聲聞乘中種子牙疱葉敷花成果等十心具足。於緣覺乘中亦如是。乃至於自宗十地豎建立橫建立無礙自在也。故云乃至三乘乃至到金剛際也。
問。何故於諸位如此建立十心耶答從最初種子心至第八無畏依。是八葉位也。其上殊勝決定八葉之上悲智二法也。此悲智和融中臺也。又是第十一地位也。又是五轉具足義也。又是十六大菩薩生也。以如此等義能能可面授(更問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答心諸相中。自三。一約六十心答心相。二約三劫答心相。三約六無畏答心相。
初中又二。一明列六十心名。二釋其相。
初中自三。一明牒經。三明竅定答問。三明分科段。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答下。明竅定答問中。此答等之十言。竅定如來即答薩埵之問也。
三從初列下。明分科段中。初列等之十言。略分別科段也。
二釋其相中。自為六十一。一明釋貪心。二明釋無貪心。三明釋嗔心。乃至六十明獼猴心。六十一明總結矣(中問恐繁不記之)。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明自徵問。二明自答。
初中。祕密主彼云何貪心者。如來自徵問也二從謂隨下。明自答中。謂隨順染法者。如來自答也。以下準之(云云)
二從謂染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染著前境。二明心法難識。三舉譬明義。四明行者識真偽。
初中。謂染者。執著前境而染淨菩提心。如是名為貪心(云云)
二從以心下。明心法難識中。以心法者。心法則是微細玄深而不可見也。雖然其相以彰于外可知。故云以心乃至于外也。
三從譬如下。舉譬明義中。譬如者。譬文自可見。未得出世心已來等者。指未得初法明道以來也。
四從若行下。明行者識真偽中。善識真偽者。覺知自心本不生不可得者即真實義也。執著貪不貪等境者即偽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釋無貪心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與前心相違。二明觀貪實相。
初中。謂與前心者。與前貪心相違故也。雖非一切諸法應染著。然染愛諸善而可隨順修行。然此心都不生願行。是尤須能觀察可精勤(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觀貪實相中。是故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釋嗔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怒謂下。明隨釋中。二。一明順怒法顯瞋。二明觀嗔實相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但於下。明瞋實相中。但於者。於眾緣和合法中。觀瞋心體總無自性也。故云但於乃至不生也。
四釋慈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此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慈差別。二明對治心。
初中。此慈亦是與瞋相違者。瞋心之裹慈也。故別不說不瞋心也。愛見心垢等者。親子夫妻等相互相慈愛等是也。上慈字者。云何慈心之慈也。是即內心故難知故。假外相易知之慈法。故云下慈字是外相所為事業也。下慈字者慈法之慈也。
二從既覺下。明對治心。文可見(云云)
五明釋癡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善惡信受。二明不甄別是非。
初中。謂不觀前言等者。不論善惡是非。不辨得利毀譽。就前人言一切信受也。
二從凡所下。明不甄別是非。文自可見。
六釋智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是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智心相。二明信者能入。
初中。謂是中於種種種等者。此亦前心裏也。是即非深般若智惠。即世智辨聰所致也。
二從然道下。明信者能入。文自可見。
七釋決定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尊下。明隨釋中。謂尊者釋疑心者自決定心相顯故。不用別釋也。
八釋疑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後從今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疑心。二釋決定心。
初中。今先釋疑心等者。一切生不決定心。是尤障法因緣也。其文明鏡故。委悉不釋之。
二釋決定心中。又決定心者是翻前心。雖善惡邪見隨一切聞生決定心。宜能觀善惡得失應生正決定心也。
九釋暗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四諦等者。言苦空無常無我等。於不可疑慮之處。一切懷猶豫也。
問。與疑心有何別耶答。前疑心於不決定法生疑心。此暗心於無可疑之事而生猶豫不定思也。
十從第十下。釋明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明心相。二明對治。
初中。謂於等者。文自可見。
二從然是下。明對治中。然是者。言此明心者若過若不及之咎。未當中道故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釋積聚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此下。明隨釋中。謂此人隨於一事等者。無量種種法門等。皆攝入己之所信之法。故名積聚心也。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鬥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聞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是非相論。二明伺求長短。
初中。謂聞所說等者。其文自可見。
二從假使下。明伺求長短中。假使者其義可見。此心殊極惡性也。宜簡去也。
十三從第十三下。釋諍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內懷是非之心等者。其文自可見問與前鬥心有何別乎答。前心由外緣問答。復好辨論是非。此內心懷是非。自思惟觀察推求得失。故異也。
十四釋無諍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為二。一明有為性之字。二釋其相。
初中。准梵本等者。言每六十心下。皆可有為性之字。然經從言便。有無不一準也。
二釋正其相中。謂其心不懷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十五釋天心中。二。初牒經。二明隨釋。
初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諸天等者。其文可見。
十六釋阿修羅心中。自二初牒經二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阿名為非等者。其文可見。以知有解脫之利等者。且解脫三惡故云爾也。
十七釋龍心中。又二。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數下。明隨釋。可見。
十八釋人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後明隨釋中。謂好追求思念等者。其釋可見十九釋女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是人趣心者。非啻好追求思念。而亦多欲以為異也。如說經言等者。淨名大品等中。女人多欲不可勝計也。是中如不淨念處等者。苦空無常等觀門何雖為婬欲對治方便觀門。不淨觀九想觀殊為最全用也。
二十釋自在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在即外道等者。言此自在天是諸外道之歸依渴仰而欲如彼本尊也(云云)
二十一釋商人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商人先務等者。其文可見。修捷疾智者。帝釋眷屬鬼名捷疾鬼。是三業速疾故云爾也。
二十二釋農夫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學稼者等者。散下種子也。如毒箭入體者。大論第十五云。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角。復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惠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云云)三農月者三四五之月也。過此三箇月學稼種耕植等者。有何全耶。
二十三明河心中。又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此心雙依二邊等者。斷常有無邪見動散等。一切二邊隨緣牽境不一準也。以專心令住一境為對治(云云)
二十四明釋陂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陂池等者。言大池雖眾水流入敢無厭足。此心亦爾也。是即大欲心也。
二十五釋井心中。又二。初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俯闚井水者。俯謂伏也。闚謂見也。此心殊大執著之惡心也。
二十六明釋守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為護己身等者。言身才學心智惠。堅固好護而不令知人也。如龜藏六者。手足頭尾殊隱之故云爾也。此心多是聲聞根性。殊大乘行者大障也。
二十七明慳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此人諸有所作等者。言此心是又慳貪無惠心也。是又多聲聞根性令爾也。夫菩薩大行願目髓腦猶以不吝惜。何況於財物能藝等哉。
二十八明狸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貓狸伺捕禽鳥者。譬意可見。望至度內者。期望己力分所及也。從又如下。明不思恩分也。
二十九明釋狗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狗以薄福因緣等者。譬意易解知(云云)
三十明釋迦樓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鳥常特兩翅等者。譬意可見。夫自作其業自受其果。必不應待朋黨輔翼相資而修習善業。當住勇健菩提心。如獅子王獨步無畏。不見他面。是即對治也。
三十一明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鼠見他箱等者。意此心品無指所以無所詮之心也。但爾無趣者。意無所以云何事也。所謂為我得利亦為他作損敢別不思而為他作損壞之法。如此等名鼠心也。
三十二明釋歌詠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二。一明梵本缺無。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梵本缺文不釋等者。列六十心中雖有此心。至釋處無此心。三千頌梵本無之故也。故云梵本缺文不釋也。
二從阿闍梨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言者指善無畏也。此喻傳法音者。行者從他聽聞甚深正法已。而作是念。我當為眾人以種種微妙之文句演說此法。故云此喻傳法音乃至處處聞知也。貴言句音聲者是聲聞乘也。故云多是聲聞等也。
三十三明釋舞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支分等者。譬意可見。
三十四明釋擊鼓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鼓能下。明隨釋中。鼓能警誡等者。其文意亦自易解(云云)
三十五明釋室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人造立舍宅等者。文意自易解。如是等自證之心皆是聲聞宿習令爾也。三十六明釋師子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師子於諸獸中等者。此人以高舉上慢之心欲令勝一切人。是第一障礙之心也。當釋師子救世於九十六種外道天魔破旬中一切無畏。是即對治也。
三十七明鵂鶹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鵂鶹者。和名云耳付。又云福樓(云云)
二明隨釋中。此鳥於大明中等者。福樓於晝日無所見所能。於夜隱六情爽利明也。昏沈也。憒散也所謂昏散二病也。
三十八明釋烏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烏鳥若人善心等者。有人而惠不近付又惡厭不近付。善心惡心共作恐怖之心也。猜猶惶也。陷誤者誑也。
三十九明釋羅剎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人見為善事等者。見作善事功德。不作隨喜而還作誹謗。是即第一惡心也。故譬羅剎鬼。無惡不造之心也。當時見世間之人。大底插此心(云云)
四十明釋刺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猶如棘叢等者。謂此心作善事不安穩。亦作惡事不安穩。常懷惡作。動慮不安。如棘刺於一切處多所損妨也(云云)
四十一明釋窟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諸龍等者。其文義易知不應枉路稽留者。得如此等住壽多劫身。欲五欲自恣故。稽留生生死垢路。不至法明道位故云爾也。
四十二明風心中。自二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風性散亂等者。其文可見。石田不毛虛費種子者。譬外道二乘之法也。
四十三明水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水性清潔等者。言見染淨二法故還障淨菩提故。須知有罪過。即雖懺悔之敢不可作垢淨之見。所以者何垢法自本不生。淨法亦自本不生。垢法不生與淨法不生。無有別二法。只是自性清淨之本心平等一味之大空也。
四十四明釋火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火性等者。譬文自可見。而熾然善事等者。言非如彼火性大增大減。而勇猛精進令常恒修習。是對治也。
四十五明釋泥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明闍梨口傳。
初中。泥心等者。指略經梵本也。
二明闍梨口傳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此心是最鈍第一。無明暗昧心也。其文義易知。
四十六明釋顯色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青黃赤白者。問曰與上河心有何別耶答彼河心雖必不依隨他與自。或行常或行斷。今此心從他由見聞依行善惡。故別異也。
四十七明釋板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板在水中等者。其文義易知。此心最下劣小心也。多是聲聞宿習所致也。
四十八明釋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迷故等者。其文義易解(云云)由心散亂使然者。如此妄失度心是併依散亂粗動使然也。故秘經云。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只一切妄緣起因緣無非散亂心為根本。
四十七釋毒藥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毒謂龍蛇藥草等者。毒中殊極惡莫過龍毒蛇毒。故殊出之也。此心不生起善惡一切心也。多是斷見心也(云云)
五十明罥索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為罥索等者言。撥無因果善惡都滅墮在斷見。為此斷見被繫縛敢不能自出也諸惡中此心第一也。灰斷二乘尚為諸佛菩薩極難處。何況於此放逸邪見撥無因果斷見類乎。
五十一明釋械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在手曰杻等者。言此人心不能靜散無妨。常為常坐所拘故以為譬也。
五十二明釋雲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西方夏三月中等者。滯淫者水氣濕潤而滯淫也。昏蟄者陰氣昏暗而蟄居也。時俗憂樂者。如此而蟄居故思慮分別種種無量。蔚尚盛貌。翳亦不明貌。此人心亦如是。思念常滋多。昏暗而蟄居。依之障淨菩提心。當行捨心。住本不生觀為對治也。
五十三明釋田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有良美之由等者。耕墾者耕作調植也。芸除荒穢者。芸除非本苗諸草穢也。此人常亦如是。常莊嚴養育其身不莊嚴其內心也。其義文可見(云云)
五十四明釋鹽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鹽性鹹等者。其文義易知也(云云)
五十五明釋剃刀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剃除鬚髮等者。此人出離家離俗為最極。此外有何所求。夫佛法甚奧無有涯底。然而自作分限能捨所有善根。尤是最惡心也。速務剃斷無明三毒之根元。是即真出家離俗相也。
五十六明釋彌盧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須彌山等者。其文義易知。屈撓謂屈曲也。常操謂常情也。
五十七明釋海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大海等者。其文義易知。問與前陂池心有何別耶答。彼雖無厭足猶有限量。不欲無有比類與等者。謂於此殊勝吉祥事皆悉吞納無限。欲無有比類與等故異也。
五十八明釋穴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完堅之器等者。譬意易知。此心尤障礙淨心故。常務精進修行應始終平等也。
五十九明釋受生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由白黑業等者。言如人由作善惡還受善惡種種果報。由所作業種種雜起故順彼彼業受彼彼羞別。此人心亦如此。以所修種種諸行欲迴向受生。故知隨種種業。種種諸趣果報亦種種不同也。所謂如依修上品十惡受地獄果。依修中品十惡受餓鬼報。依修下品十惡故受畜生報。依修下品十善受修羅界。由修中品十善故受人界報。依修上品十善受天果報也。以此義故行者捨惡就善善中亦純修最上白法。應證純一法界妙果。是對治也。
六十明釋猿猴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第六十心梵本缺文者。又指略經梵本也。
二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云者又指善無畏。此中以不隨動散之想者。靜散無妨而行住坐臥常恒繫心於本不生之一境不廢退。是即所對治也。故云此中以不隨乃至一境也。猶如猿猴若繫之於柱者。譬意可見。合譬者行者繫六賊猿猴於大菩提心之柱。則猿猴譬六根六境之動散。柱譬一相一緣之大菩提心。所謂繫六賊猿猴於大菩提之柱故更不能肆情也。肆尚恣也。
六十一從然此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先總結。二明時時發動。三明對治。
初可見。
二從或時下。明時時發動中。或時行者等者。或有貪欲增多者。或有瞋恚增多者。或有愚癡增多者。乃至如猿猴心者以散亂偏多為性。故云或時行者本性偏多也。或猶行道用心者。猶者即由也。行道者三密修行之行道也。用心者繫緣於六大無礙之一境而不緣他境為用心也。如此住一緣一相而誓願用心決定之時。從無始生死以來於阿賴耶藏識之中所積聚之雜染先習忽發動。故云或猶行道乃至或次第而生也。或一時雜起者。非謂二心並起。只是於一時種種心亂起。或次第而生者。於時時心心相續起也。
三從留心下。明對治中。留心覺察者。留心於一境不散亂故云留心。隨所起之心心相。覺三部三摩地察五部曼荼羅。故云自然得順凈菩提心。若阿闍梨等者。真言行者於自身覺察而順淨菩提心既爾也。平治弟子心地亦復如是。故云若阿闍梨乃至一一簡去也(云云)上來約六十心明心相竟。
從經云下。約三劫明心相及心殊異中。大分為三。一明超初劫。二明超第二劫。三明超第三劫(矣)
初中亦為三。一明總超三妄執。二明別越初劫。三明殊異菩薩。
初中自四。一總明牒經。二竅定科段。三明再數離分。四明正超三妄執。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亦是下。明竅定科段中。亦是者前約六十心明心相畢。今亦約三劫說諸心相及殊異故云亦也。
三從由有下。明再數離分中。為五。一舉根本無明。二明五根本煩惱。三明成百六十心。四明兩譬。五明為譬所由。
初中。由有無明故者。指元品無明。所謂法華經云忽然火起等(云云)金剛頂經云忽有一障。即是也。無始生死元源故。諸顯教中云元品無明。此無明能障佛果故。真言教云佛果一障。但諸教果頭佛斷彼分成轉依妙果。真言上乘佛照障體即德直住月宮。故經云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自性所生障。無得此方便。決定同金剛。三界無能越(云云)
二從生等下。明五根本煩惱中。自為二。一舉五鈍使。二明不說五利便由。
初中。生五根本等者。由忽然火起之元品無明生五根本。所謂從此五根本生六十心乃至成八萬四千煩惱。故云五根本也。
二從所以下。明不說五利便由。自可見。
三從此五下。明百六十心。又三。一明再數滿數二明再數所由。三明展轉無量數初自可見。
二釋再數所由中。以眾生煩惱者。所謂有無邪正斷常一異去來起滅等也。住如此等二法終不得中道之正理。故云以眾生乃至為二也。
三從就此下。明展轉無量數中。就此二中者指上有無等二法也。若更約上中下九品等者。大論第八十云。瞋有上中下。上者害殺中者罵下者心瞋(云云)如瞋者。貪癡亦可有上中下。於如此上中下各有上中下。故云約上中下九品等也。又大集經第十四云。以大智明門力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總說眾生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所謂貪欲行二萬一千。瞋恚行二萬一千。愚癡行二萬一千。等分行二萬一千。是為八萬四千諸行。一一眾生皆有是行。若廣說者則無量行。一一行想門中知有八萬四千諸根。一一根門中知有八萬四千種差別(云云)故云若更約上中下乃至廣則無量也。
四從譬如下。明兩喻中。自為二。一約無明煩惱明譬。二約現行明譬。
初中。從一種子者。根本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云一種子。從此根本無明之種子生五根本煩惱。五根本者貪瞋癡慢疑也。此五再數為十。如大論第三十四云。貪欲有二種。一者邪貪欲二貪欲。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愚癡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癡二者愚癡(云云)以彼文案之。於疑慢各可有二種。然者成十也。亦於數各為再數成二十。乃至第五破成百六十數。乃至成無量數也。又或初再數者所謂貪不貪嗔不嗔癡不癡疑不疑慢不慢是也。於十數又再數故成二十。乃至成百六十及無量數(云云)故云譬如乃至不可勝計也。
二從又如下。明約現形為譬中。然以不知心實相故者。不知心無自性故於前境作著。故云稍貪著地肥也。由食味多少等者。明諸色貪等次第增起也。此俱舍論第中委細說之。恐繁不書之。
五從諸阿下明為譬所由中。諸猶凡也。阿闍梨者指疏家也。自餘可見。
四從越世下。明正越三妄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總表越三劫。二牒辨劫跛有二義。三明常途時分。四明深祕妄執。
初中。若以淨菩提心等者。言以諸法明道大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總越九種住心。故云即是超越三劫也。
二從梵云下。明劫跛有二義中。劫跛者梵語之全也。劫者梵語之略也。一者時分者。積百千萬億年月之時分而為一劫等也。如大論第五云。劫義。佛譬喻說。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概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云云)二者妄執者。劫跋者分別義。諸分別者妄執為體。故云爾也。
三從若依下。明常途劫跛中。常途者指諸顯教也。諸教所談經三大無數之修行得一轉妙覺之果位。故云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也。
四從若祕下。明表深祕妄執中。自四。一明越粗妄執。二明越細妄執。三明越極細妄執。四明一生成佛。
初二。自可見。
三從真言下。明極細妄執中。又三。一明能越人。二明所越住心。三明所至佛惠。其義可見。
四從若一下。明一生成佛中。若一生等者。次上三重妄執是漸機所歷也。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者。夫真言上乘頓機一念字越三大無數之修行。剎那之圓明融俱生我執之妄執。以此義故無時分可論。無妄執可除。故云若一生乃至何論時分耶也。
二從然就下。明初劫中。自三。一明初果。三明三果學人。三明羅漢支佛。
初中。然就第一重內者。指三劫之中初劫而為爾也。解了唯蘊無我者。唯觀察有五蘊法體而無人我。斷八十八使見惑。證四真諦之理。此名曰須陀洹果。此云預流果。初預聖者之流故云爾也。亦名初果也。故云初解了乃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者。此六十心從五見生。五見者一身見。我我所之見是也。二邊見。斷常二見是也。三邪見。撥無因果是也。四見取見。劣謂勝惠等。如四禪比丘等是也。五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道計道等。如雞狗等戒是也。從如是等五見而生六十心。故云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也。三毒根本者貪瞋癡也。此三毒為根本而生五見等。故云三毒根本也。以此三毒為初果所斷三毒妄執。故名越三妄執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果學人中。有三妄執者。前指迷理之見惑名三妄執。今指迷事之思惑云三妄執也。是則於根境界。迷一一事法。往來三界而修行學道。故云淹留修行。此是三果學人者。一斯陀含果。此云一來果。斷欲界上六品思惑。依殘三品惑受欲一生。故云一來果。二阿那含。此云不還果。斷欲界九品惑盡。永不還生欲界。故云不還果。三阿羅漢果。此云敬賊不生應供。斷盡三界九九八十一品煩惱賊。故云敬賊。永盡三界報生。故云不生。具六通三明應受人天供養。故云應供也。然言字人者。於第四果有向果故。彼向位猶居學位。故云學人也。
問此住心大綱何答十住心論曰。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云云)
問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住心抄云。問第四唯蘊無我住心經論文何答。經云。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云云)又云。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云云)論云。於二乘人。聲聞執四諦法等(云云)大師御釋云。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釋云。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執不出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落。故佛為求聲聞者說人空法有之理。所謂人則人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唯蘊無我住心(云云)已上明唯蘊無我心了。
三從復次下。明羅漢支佛並明中。乘煩惱株杌者。指羅漢所斷惑。無明種子者指緣覺所斷惑也。即是無學聖人所斷者。羅漢支佛雖所斷異。所證同等故云爾也。最難斷處者。經歷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斷盡三界惑障故云爾也。凡有三種三妄執者。於此位亦分別三妄執也。於三位各有三種執故成九箇三妄執也(云云)又於聲聞緣覺有七異三同。七異者。一聲聞值佛緣覺不值佛。二聲聞聞聲教緣覺不聞聲教。三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四聲聞鈍根緣覺利根也。五聲聞有四果緣覺有一果。六聲聞說法緣覺不說法。七聲聞斷正使緣覺侵習氣。三同者。一聲聞緣覺共證真空理故。二聲聞緣覺共厭生死取涅槃故。三聲聞緣覺共入有餘無餘涅槃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三
(御本云)元德二(庚午)年潤六月十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