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二十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三從是故下。明如來獨盡其源中。是故唯有如來等者。始從唯蘊無我至極無自性心。分分以十緣生句融其法執離有為無為界得極無自性心。此時蒙諸佛驚覺初入五相三密門速證初法明道位。爾時又以十緣生句融初地之法執登第二地。如是乃至住第十地。爾時又以十緣生句轉深轉妙觀察相應證第十一地。當絕八葉自處中臺。無執可遣故十緣生自息。無德可證故觀照智同息。煩惱菩提生死涅槃愚癡智慧善惡邪正無間如來地獄天宮皆悉平等平等無礙自在猶如虛空。如大圓覺經說如來隨順覺性云。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覺得。念與失念竟無非解脫。成法與破法皆名涅槃。智慧與愚癡名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惠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惠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云云)又十住心論云。地獄天堂佛性闡提(云云)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偏邪中正空有偏圓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云云)是則始從如實知自心已來遮情標德相並至第十地後心。此時十喻頓窮盡本覺自法然。遮情霧昨夢。標德光今幻。以如是義故云是故唯有如來乃能窮此十喻達其源底也。
四從此經下。明包括始終中。所以次無垢菩提心等者。即指初地所證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次此大菩提心說十緣生句者。以此十緣生句貫括一部始終教義。綜融諸地所證法執。故云此經所以次無垢乃至綜該諸地也。既觸緣成觀等者。以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故。觸緣對境見聞觸知善惡境界邪正攀緣莫非本有曼荼色心實相。是故釋云一切眾生色心實相乃至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始成法界耶(云云)妙樂釋云。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不覺不知。今既聞名知陰。即是即四隱身而能成觀(云云)依如是妙觀而三摩地現前時。復以十緣生句觀察所現前之境界。如幻如焰如揵達婆城等。不止微塵許法執。如此就行住坐臥之威儀。隨見聞觸知之境界。無有時暫廢退。故云既觸緣成觀不可縷說也。
五從今且下。依論明大歸中。今且依釋論等者。大論第六云。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云云)以如此義故云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也(矣)
三從經云下正明十緣生句中。自十一。一明釋幻。二明釋陽焰。三明釋夢。四明釋影。五明釋乾闥婆。六明釋響。七明釋水月。八明釋泡。九明釋空花。十明釋旋火輪。十一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總明牒十緣生句。二明別牒如幻已上二段。自可見。
二從佛說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藥力不思議。二明引大論。三明合行者。
初中。諸論師等者。指諸小乘論師也。能建立因量等者。諸論師所立因明門是也。此事上記之。以如是因明非伺其所由論其從來。故云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也。亦非可生疑者。雖不知其所由。而所現色相眼前可見之法也。更非可生疑者也。故云爾也。謂定應爾等者。於如此藥力所現之法。不可云定應爾。不可云定不應爾。更出過如是等憶度分別境界。唯是親擣簁方藥行用藥術者當能證知。餘人所不知也。故云謂定應爾乃至乃證知耳(云云)又如藥術因緣等者。言以藥術力故能現出能造之人。而此出現之人亦能出現種種未曾有色相。是即能造所造共依藥力而出現。因緣不可思議。色相言音明了現前。展轉相生枝末無盡。往來十方。然亦非去來一異等。言語不及心行亦寂。故云又如藥術因緣乃至亦非籌度思量之境也。
二從釋論下。明引大論中。釋論云等者。彼論第六云。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乃至)可觸可識者。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觸(乃至)答。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如德女經說。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至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不。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花果。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不聞無知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因緣非彼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內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妓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從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云云)以此義故云釋論云佛問德女譬如幻師乃至若無明盡行亦盡乃至廣說也。
三從今此下。明今行者中。喻持誦者亦復如是如下文等者。指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等也。彼品等意。依三密修行相應成不思議感應成就種種未曾有不可思議事。此時四句推見。或以十緣生句等而觀察。終不可得。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如此等成就悉地觀察推窮等。至彼等品委細說之。故云今此真言門喻持誦者乃至得成悉地者自證知耳也。
二從經云下。明釋陽焰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引大論。二明今經意。三明合行者。
初中。釋論云以日光風動塵故者。大論第六云。焰者焰如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中轉。無智惠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焰。故云釋論云以日光風動塵故乃至一相為女也。復次若遠見之等者。同論同卷云。復次若遠見焰想為水。近則無水。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如焰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云云)故云復次若遠見之乃至妄想盡除也(云云)
二從此經下。明今經意中。如世人遠望曠野等者。言世人遠行曠野之時。遠望之者如水。故徒見之頻逐之頻亦遠之。雖無實體。強立假名曰陽焰。然求其實事都以不可得也。故云此經意云如世人乃至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談議也(云云)
三從如真下。明合行者中。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等者。真言行者以三密相應故。指於瑜伽中見種種不可思議境界諸佛海會無盡莊嚴。此時以此陽焰觀故不生愛慢。了知如是境界唯是法界焰也。故云如真言行者乃至但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也(云云)
三從經云復下。明釋夢中。自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引論釋。二明夢不思議。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云如夢中等者。大論第六云。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云云)故云釋論云如夢中乃至亦復自笑也(云云)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等者。同論同卷云。復次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云云)故云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無喜事而喜乃至而生瞋喜憂怖樂也(云云)
二從故今下。明夢事不思議中。故今復明者。前既依大論明夢事不可得已。故今又疏主意明夢事不思議。故云故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也。自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此下。明合譬中。或須臾間備見無量等者。以三密相應故。於剎那之頃頓都見無盡法界兩部曼荼境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而延一念之頃為多劫。促多劫為一念。延促自在而圓滿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云今此真言行者乃至利益眾生也。此事諸眾因緣中等者。言於如是等不可思議未曾有瑜伽成就境界。或四句推求。或以十緣生句觀察。都無所起又無所滅。只是以一念淨心故而成此事。雖然色相莊嚴次位淺深分別不謬。十地等覺猶不窮其源。何況因量譬喻所能及耶。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也。故云此事諸眾因緣中乃至獨證者自知耳也(云云)行者得如是境界等者。言若持誦者得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境界時。當以此夢事譬一一次第觀察之。不生疑怪亦不生愛著。即以如夢之色身。作如夢之淨佛國土。作如夢之成就眾生。故云行者得如是境界乃至故云深修十句也(云云)
問曰。夢有幾種耶答。且有五種。所謂熱冷風思念天夢也。如大論第六云。復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識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云云)
問曰。今此夢何等位人所夢耶答。凡夫愚人顛倒故所夢也。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之所夢也。故大論八十八云。須菩提。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不見響不見聞響者。不見影不見見影者。不見炎不見見炎者。不見幻不見見幻者。不見化不見見化者。何故是夢響影炎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顛倒法故(云云)又云。阿羅漢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不見見化者。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亦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亦不見見化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若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薩摩訶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是中取生相定相是處不然。何以故若諸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修般若波羅蜜(云云)
四從經云下。明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今影論鏡同一。二明引論解釋。三明合譬。
初中。此中言影等者。言今經影者。是即大論所明鏡中像喻。故云此中言影即是釋論鏡中喻也(云云)
二從彼論下。明引論解釋中。彼論云如鏡中像等者。第六云。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緣。以是故非鏡作。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無因緣。若無因緣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緣(云云)故云彼論云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乃至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也。如小兒見鏡中像者。同論云。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復次如鏡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不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云云)
三從今真下。明合譬中。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者。以已成如來遍周法界三部淨身為法身同體大圓鏡。此大圓鏡中浮自身三密相應像。猶如鏡現面像。故云以如來三密淨身乃至有悉地生猶如面像也。若行者悉地成就時者。今行者三密相應悉地出現時。五通自在住壽長遠。往來十方遊諸佛剎。此時以此十緣生句觀察。并四句推見。終不可得。故云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乃至然是悉地成就亦復非無因緣故也。智論鏡像偈云等者。彼論第六云。問曰。鏡中像從因緣生。有鏡有面有持鏡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答曰。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不應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無所有。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無酪知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緣生。乳從牛有。牛從水草有。如是無邊皆有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亦有亦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無因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云云)故云智論鏡像偈云乃至如是名中道也(云云)不應如彼小兒等者。行者成就如是悉地時。以此鏡像喻。觀無所得不生愛慢也。故云不應如彼小兒乃至故曰應如是知也。
五從經云下。明乾闥婆城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云下。明隨釋中。又為四。一引釋論明義。二明疏家解釋。三明合譬。四明悉地宮。
初中。釋論云曰初出時見城門等者。大論第六云。如揵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云云)故云日初出時見城門乃至而無實有也
二從有人初下。明疏家解釋中。有人初未曾見等者。言此揵闥婆城自昔見之者知揵闥婆城而無馳求。未曾見者初時想實有城門宮殿。雖欲近行見之。隨日高轉遠轉滅。求願睹見之心忽竭盡。故大論第六云。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云云)故云有人初來曾見謂實乃至思惟自悟竭願心息(云云)
三從行者下。明合譬中。若以智知無我無實法者等者。以出世聞智而知無我無實法者。譬如揵闥婆不作渴愛者也。故云行者亦爾若以智知乃至顛倒願息也(云云)聲聞經中無此乾闥婆城等者。小乘經中無乾闥婆城之喻。所以然者。彼為對治實法用可見有對之喻。大乘欲明性空故用虛誑無實乾闥婆城之喻也。如大論第六云。問曰。聲聞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說揵闥婆城喻。答曰。聲聞法中城喻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中為破吾我故以城為喻。此中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為喻(云云)故云聲聞經中無此乾闥婆城喻乃至故以乾闥婆城為喻也(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悉地宮中。此中悉地宮者。有淺深兩義。其淺略如文。其深祕者總指自心法界光明心殿。是即心王所都故云宮。於此光明心殿中分別四重法界。所謂於其上品中分上上智品故。其上上品第一重即自性法身境界。其上品第二重即受用法身境界也。合此二重云上謂密嚴佛國也。如此佛國者出過如情所謂之三世三界。故云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也。中謂十方淨嚴者。第三重即是自心法界應化身之土。所謂彌陀藥師等淨土是也。下謂諸天等者。第四重即是自心法界等流身之土。龍天八部所感之境界是也。是即於自心法界大圓明光明心殿出現自已本來四重法界萬德。故云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地宮中也。如此悉地出現時。以此乾闥婆城之喻一一諦觀不生愛慢故。淨菩提心彌無礙自在也。故云當以此喻觀察乃至淨心無所罣礙也(云云)
六從經云下。明響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依大論釋義。二明觸七處有響。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云若深山峽谷中等者。大論第六云。如響者。若深山峽谷中。若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云云)故云釋論云若深山峽谷中乃至但以聲轉故更有響聲誑人耳根也(云云)
二從人欲下。明觸七處有響中。愚人不解而生三毒者。一切凡夫人依言語音聲而生三毒。所謂聞美音訶詠等生貪欲。聞罵詈誹謗等生瞋恚。聞雞狗禽獸等聲生愚癡。是即不解響聲無自性故也。故云愚人不解而生三毒也。智者了知等者。智人聞如此等種種音聲時。以眾多因緣故有響聲。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者是即諸法實相也。悟諸法音聲即諸法實相故。得諸法語言音聲三昧也。故云智者了知乃至但隨諸法實相也。
三從真言下。明合譬中。聞種種八風者。聞利衰毀譽稱憂苦樂等之音聲時。於違之境聲而不生瞋。於順之境聲而不生貪。違順音聲皆是悟字言音而無自性故不生愚癡。隨聞違順之音。皆悉相順諸法實相更不相違背。故云真言行者乃至違順之音也(云云)或諸聖者等者。以得除蓋障三昧故面曼荼聖眾現前雖教誡授決。亦如幻如響觀察而不生一分愛慢也。或由舌根淨故等者。以六根淨故能於普門法界海。一念之頃言音遍滿法界。讚嘆諸佛教授眾生。此時亦以此響喻觀察相應更不生高舉愛慢之心。故云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乃至當以響喻觀察也。此但從三密眾緣等者。言以三密相應因緣故有如此悉地出現。離生滅有無一異去來。以此義故自然悟入音聲惠炬三昧。故云此但從三密乃至惠法門也。
七從經云下。明水月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天月喻法執。二明水月喻身見。三明喻以智杖攪心水我所不現。四正明合譬。
初中。又二。一明所譬月空影水。二明能譬月空影水。
初中。月在虛空中行者。是即世間月輪在世間虛空中而行度時。雖不欲下。而現彼水自然現於水中也。故云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於水也。
二從實法下。明能譬月空影水中。實法性月輪者。實有法執名為實法性月輪。於自性清淨凝然常住如如法界實際大虛空中。然生此實法實相性。猶如於無垢虛空有月輪。故云實法性月輪乃至虛空中也。依此法執月。於凡夫心水中即有我我所執相現。是即虛空譬如如實際。水譬凡夫心水。月譬法執。影譬人我也。故云實法性月輪乃至我我所相現也。大論第六云。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性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云云)
二從又如下明水中月喻身見中。無智者譬小兒。身見譬水中月。即是人我也。依人執有吾我譬歡喜欲取。餘文自可見。大論第六云。復次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故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道人笑之(云云)此中實智者諸法無我空智是也。若約今宗。如實知自心一切智智是也。
三從復次譬下。明喻以智杖攪心水結使不現中。無明心靜水中等者。以無明妄相顛倒心故。於一切眾生寂靜心水中妄見吾我憍慢種種不實結使之影。然以實智杖入彼心水攪之時。為智杖所動搖不能現吾我影故云爾也。若深祕釋者。以如實知自心之智杖入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水中。以三密相應之手攪之時。為如實智杖所驚覺本有心德頓發動。此時所現影亦同動搖。故水即影。影即水。水影遍收同一湛水。所謂唯有明朗。不見身之與心也(云云)故云無明心靜乃至知法如水中月也(云云)如大論第六云。復次譬如靜水見月影。攪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惠杖攪心水。不見吾我諸結使影。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云云)
四從持明下。正明合譬中。由三密方便等者。以三密平等故。自身三密清淨遍法界故。諸佛三密亦有我三密之中。故云持明行者乃至悉於中現也。加之一切眾生身口意遍法界故。我身有一切眾生心水中。我身遍法界故一切眾生身口意亦有我三密。如是得身口意之如意珠。一念之頃能於普門法界出現不可思議悉地。故云或自以如意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也。如是等悉地出現時。四句推見終不可得也。故云爾時應諦想觀之乃至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也。又今以水月喻觀察如是境界。月不下水不上。月明水澄故自然影現。行者如此。眾生心水不上。我身三密不下。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見聞覺知皆悉不虛。然以如實惠杖攪之見之。都無影可見。非如孩童愛著而欲取之。故云又如一切江河井乃至欲作方便取之以為玩好之具也。自身得明了已。亦說他。故云既能自靜其意乃至當如是說也。
八從經云下。明泡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聲聞下。明隨釋中。自三。一明小大不同。二明今經說泡由。三明引大論釋。
初中。聲聞經以受等者。小乘以析法觀用浮泡喻。大乘以明法空故。十緣句中用化喻不用泡喻也。所以然者。泡猶是因緣實法也。所謂降雨為因。庭水為緣而泡生故。是緣生共實法。故以不可喻法空無性也。故云般若以泡為喻乃至猶是實法也。故十句中有如化等者。大論第六云。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云云)又云。履次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是故言諸法如化(云云)故云故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也(云云)
二從今此下。明今經說泡由中。今此經譬意復殊者。言依雨水因緣有泡生故。水即泡。泡即水。以舉體遍收故。泡生即水生。水滅即泡滅也。是即所現悉地從自心而生。全非從異處而生。故所現境界即心。心即所現境界也。只是以自心因緣故自心曼荼出現。以是義故因緣并所生境界共是自心圓明中不可思議緣生也。譬如彼泡。因緣并所生泡共是舉體水。非如彼般若只喻無性空也。故云今此經譬意復殊也乃至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
三從釋論下。明引大論解釋中。修定者有十四變化等者。大論第六云。如化者。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云云)又云。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虛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云云)故云釋論又云修定者乃至亦能作化也。如此諸變化無有一定相。心生即生心滅即滅。故云如化生先無定物乃至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也。復次如變化相等者。同論第六云。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為眷屬。是水種種不淨。入大海水中皆清淨(云云)故云復次如變化相清淨乃至皆悉清淨也(云云)與泡喻意同也者。言諸變化相無定相。無從來無深著。譬如諸河歸大海同一清淨也。泡喻亦如是。以雨水因緣故種種大小浮泡出現。終皆歸本性水同一水也。故云與泡喻意同也。
九從經云下。明虛空花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云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引大論解釋。二明迷亂故謂不淨。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云如虛空等者。大論第六云。如虛空者。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廓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云云)故云釋論云如虛空者乃至謂有實色有人體上極遠而無所見(云云)此中虛空喻心實際。空中花等種種物喻妄見諸法出現也。
二從又如下。明迷亂故謂不淨中。又如虛空等者。虛空雖本性清淨。以雲霧等陰故妄謂為不淨。一切諸法亦爾。雖自性清淨。以三毒等妄故橫計謂不淨也。故云又如虛空乃至人謂不淨也。此經云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等者。夫於迷亂有種種因緣。所謂疾病所迫身心不安故而迷亂。或非人鬼神等詫身中惱亂故而迷亂。或虛妄不實憶想分別內心雜起故而迷亂。或四大不調身心發動故而迷亂。或以酒狂毒力故而心迷亂等也。以如是等義故云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乃至或可怖畏或可貪著也。此中或可怖畏者。或見夜叉鬼神等惡形。或見毒蛇怨家等相貌也。或可貪著者。或見美男美女等色形。或見金銀七寶等玩好也。如此等違順境界。都雖無實體。只以心迷亂而可見可聞。若迷亂心息得本心時。如此違順諸法起滅邊際都不可得。譬如虛空雲霧靉靆時不所染。雲霧散滅時亦非還淨。本淨空與今淨空更無異空。故云若得本心乃至亦不異於空也。
三從行者下。明合譬中。行者修觀行者。言修三密行業時。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發動。是時安心於此虛空喻。煩惱魔事等皆悉自性清淨。如虛空無染無垢。如虛空離去來起滅。於苦樂境界意無礙自在。譬如得通者山海虛空平等通行自在無礙。故云行者修觀行者乃至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
十從經云下。明旋火輪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人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愚小念著。二明合持誦者。三明論影與今火輪義同。
初中。愚小觀之者。愚癡小兒等見之生愛著以為實事。都是無實事。只手中速疾力故有無量相貌。故云愚小觀之乃至成無量相耳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合持誦者中。真言行者等者。言以三密平等速疾力三昧手。旋轉六大無礙字不生之火燼。而於已成今成當成之普門法界四重曼荼羅中。順逆自在旋轉無礙。此時以此旋火輪之喻觀察之。不可生戲論愛慢也。故云真言行者乃至為勝妙而生戲論也(云云)
三從釋論下。明論影與今火輪同一中。釋論無火輪喻等者。言釋論說十喻時。以影喻而代火輪。所以然者影可見而不可投。旋火輪可見而不可投。共不可得也。又如影。人去即去人住即住。旋火輪亦爾也。手動即動手靜即靜也。故云釋論無火輪喻乃至喻意大同也(云云)
十一從祕密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自五。一明次第相釋。二明具足法財。三明權實二智。四明如實遍知。五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又八。一明舉梵同前。二明釋大乘句。三明釋心句。四明釋無等等句五明釋必定句。六明釋正等覺句。七明釋漸次大乘句。八明結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十下。明釋大乘句中。此十喻等者。今此如幻等十緣生句皆是為明深性空也。故非二乘淺近智力所及。故云此十喻皆是乃至故名大乘句也。
三從心之下。明釋心句中。心之實性等者。言自心實性不可相顯示。非如奄摩羅果可授與人。無相即色相。色相即無相。法爾自然不可思議。得除蓋障三昧時。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也。故云心之實性乃至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也。
四從如來下。明釋無等等句中。又三。一明無等。二約境智相稱明無等等。三約十緣生明無等等句。
初中。如來智惠於一切法中等者。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智。於盡虛空遍法界海中。無有比類與等故名為無等。故云如來智惠乃至故名無等也。
二從而心下。約境智相稱明無等等中。而心之實相等者。言上之無等智惠者即能稱之智也。心之實相者所稱之境也。如此境智冥合函蓋相稱無境智之異際。無色心之邊際。是即無等而等。故云而心之實相乃至故曰無等等也。
三從以十下。約十緣明無等等句中。以十緣生了知等者。言於如是境智冥合色心不二實際。以此十緣生句而觀察故。無量悉地圓滿境智滿足不生愛慢。故名為無等等句。句猶滿足義可思之。故云以十緣生了知乃至故曰無等等句也。
五從諸佛下。明釋必定句中。諸佛以此十緣生義者。言一切諸法皆悉不出此十緣生句故。必定師子吼雖說心實相印。皆悉如幻如影如鏡像水月等。無有真實性。故云諸佛以此十緣生義乃至心實相印也。雖無有真實性。而能信解者頓得除蓋障故。得無疑慮大智。一切諸魔雖說相似波羅蜜。不生一念改變之心也。故云若有能信乃至故曰必定句也。
六從以此下。明釋正等覺句中。以此中道正觀等者。指此十緣生句也。言今以此十緣生句觀察一切諸法時。不住有相不住無相。有相無相平等同一性也。所謂字本不生之一性是也。住此本不生際故。離有為無為界。自心極無自性心顯現。此極無自性心顯現時。心佛自然亦顯現。是名為正等覺句。故云以此中道正觀乃至故曰正等覺句也(云云)
七從以深修下。明釋漸次大乘句中。以深修觀察等者。言如入大海自淺漸至深。今入心王大海亦如是。始從齊施一念之心漸至唯蘊無我。從唯蘊無我漸至祕密莊嚴。如此轉深轉妙方便皆悉不出此十緣生句。故名漸次大乘生句。以此義故云以深修觀察乃至故曰漸次大乘生句也。
八從當知下。明結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毘盧下。明具足法財中。即以此十緣生句等者。言於無盡莊嚴藏。以此十緣生句觀察故。從此無自性之十世界微塵數普門法界一一門。各各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六度四弘四攝四無量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法財。遍施一切眾生。更無有匱乏。故云即以此十緣生句乃至故曰具足法財也。
三從一切如下。明權實二智中。又二。一明釋其義。二明結釋。
初中。一切如來智等者。所言智業者。就之有二種。一者權智。故經曰種種工巧。二者實智。故經曰大智惠。故云一切如來智業乃至生種種工巧大智惠也。
二從故曰下。明結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於下。明釋如實遍知中。若於一念心中明見十緣生義等者。言成就如上之權實二智。於一念之頃上求下化滿足圓滿。此時以十緣生句了了觀察一切心相。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故云若於一念心中乃至故曰如實遍知一切心相也。
五從阿闍下。明阿闍梨口傳中。行者初修觀行等者。真言行者三密修行相應種種無量悉地現前時。自心實相為內因。諸佛大悲為外緣。速疾不思議緣起智生。非如常途顯教苦思惟觀察然後通達也。故云行者初修觀行乃至而後通徹也。梵本中云自此以後等者。十萬頌經中。今此十緣生句以後具緣以前。說真言行者持誦法則次第并如法悉地如法持誦之果生等。此則傳法聖者所說故。今於經中不具說之。故云梵本中云自此以後乃至不於經中具出也。其大意言已說等者。言當品始終大意者。初說如實大菩提心。次說十住心差別淺深。次說三劫次第轉深。次說六無畏差別不同。次說十緣生句觀察無自性方便觀智。是即以淨菩提心對諸心相。帶辨其優劣淺深竟。從此以後諸品。為得證此如實大菩提心妙果。明精進修行方便法則及悉地果生時所期用心等也。故云其大意言已說淨菩提心乃至及悉地果生也。
已上釋住心品竟矣。
妙印鈔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