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

沙門阿寂記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曼荼羅真言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五從經云下。明支分曼荼羅自分為二。一明於身布三部二明逾深逾廣。
初中。前現莊嚴藏者指前奮迅示現藏也還約佛身上中下體等者。引牒可云一切支分者還約佛身等(云云)言前從一心法界流出四重圓壇聖眾故。今還此四重諸尊佛身上中下。以三部之部類分別也。故云還約佛身等也。示同人法者。人謂四大聲聞伊舍那自在等也。法謂彼人所乘四諦二緣五戒十善等之法也。餘文可見。如是安布分位已者結成三部安布也。又令普現等者。引牒可云皆悉出現如來之身又令普現隨類身(云云)普現隨類者指三重曼荼羅聖眾也。然所以皆云如來者。能現所現共從如如法界來住如如法界。故云如來之身也。是故云又令普現乃至加持不二也。豈一法界等者。言若不此者於一法自證平等境界。何作種種形像差別耶。輒從一門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下文所說但開心作名字流通耳者。開此心一法平等心地。作名流通。故云爾也。
二從經云為下。明逾深逾廣義中。自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類初牒經。可見。
二從初下。明隨類中。初發菩提心者指初地菩提心也。見此曼荼羅見法明道也。昇第二住者進第地釋成也。逾廣等者。第地以去所見分分增廣增明故。作十轉開明者指十地轉勝。乃至者指第十地後心金剛薩埵也。即如次下云。乃至三密中最為上首金剛薩埵。故名阿闍梨云云)此十地外別舉金剛薩埵最勝也。若不然者十轉開明以後第十一地以前有位可判。故知乃至者指金剛薩埵位也。寄齊顯等覺位也。而後所圓極者指極果也。經十地眾生者。佛尚名眾生。何以故有無五蘊故也。十地眾生亦此義也。故大論等云十界眾生也(云云)已上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眾生故句了。即皆遍至十方等者。引牒可云遍至十方者即等(云云)言初地乃至極果圓極故。遍至十方。各於自所通達門施三密利益無礙自在任運無功用也。故云遍至十方乃至無礙也。
六從是故下。明總結中。是故經云遍至十方者。結成此義也。已上釋遍至十方四言也。還來入佛本位者。釋經之還來佛身本位文也。所言本位佛身之上中下位也。本位中住而後還入者。表經之本位中住而復還入之文也。意明以下一字釋也。言三部聖眾心王如來上中下位故。究竟異轍故云意明一切方便畢竟歸也。一切方便者指三部聖眾也。畢竟歸者指心王毘盧遮那一體性也(云云
二從經云下。明阿闍梨支分中。為六。一明牒經。二明分當品科段。三明初明阿闍梨所以。四明二種阿闍梨。五明阿闍梨眾德第一第二。自可見。
三釋初明阿闍梨所以中。佛者指大日。此經者。今指此大日經王也。要從師受等者。於此經一一有淺深。於淺又有二種。所謂淺略深祕也。深又有二種。祕中甚祕甚祕中甚祕是也。然若從明師不受習。於淺略猶不可達。何咒於深祕等三種之深奧哉。故下云此經聖者所祕故不說明白次第也(云云)是故支分中。先明阿闍梨支分。令應度之弟子而有憑據也。菩提心論初置阿闍梨云之言。又此意也。故云就支分乃至所傳無寄也問。所言明師者指何等人耶答。今所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十一地極果。皆是分分明師也(云云
四從然下。明辨二種阿闍梨義中。以解二種義者。淺略深祕也。若觀前人等者。觀當前之人利鈍淺深不誤淺深之機法也。故云未有深解乃至教授之也。今還以此分釋阿闍梨義者。指淺略與深祕為分也。今判阿闍梨。總有九人。所謂六無畏六人。十地十人十地一人。第十一地一人。最初法則阿闍梨一人。已上九人也。若開證寂然界十人也。於此之九人阿闍梨。有橫豎二種淺深配立。若論豎配者。地前為淺行。初地以去為深行。於地前又有二種。初二劫為淺略分。第三劫為深祕分。於地上又有二種十地為祕中深祕。第十一地為祕祕中甚祕。若論橫配者。於最初法則阿闍梨四重義。乃至十一地四重義。此雖有橫豎無盡四重義。大分不過分。故云以此分釋阿闍梨義也。如阿闍梨者。一切法如是云云)若於此曼荼羅乃至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者。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也。此中種種支分者。緣曼荼羅一切真言行事支分也。一切諸尊真言者。三種灌頂作法次第等也。觀行悉地者。兩界諸尊四種護摩悉地也。次第法則一一明了。故云皆悉通達也。得傳教灌頂者。即傳法灌頂異名也。至下可釋其義也。若度違順八等者指初劫。若約六無畏者。此位四人阿闍梨。如前六無畏所判中(云云)餘文可見。復復有重者十地也。乃至三密等者指金剛薩埵。言從最初發心菩薩至第十地。除世尊外不過金剛薩埵。故云於三密中最為上首也。餘文可見。作最初阿闍梨業時者即指凡夫師也。彼初心法則阿闍梨灌頂業時。可入二種三摩地也。所謂作緣曼荼羅等種種事相之時。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身。身全分成金剛薩埵。然後可作此業也。若又觀察弟子八葉等而作加持。或授三昧耶或授印明等之時。心王大日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身。全分自三密大日三密無別。是故堪為師。然後可作弟子加持也。故云即須觀照身即同乃至不爾所能成也。已上付最初法則未見諦阿闍梨釋此義。自餘六無畏以上諸阿闍梨自思可得。故云自餘深行者即可以得(云云)。
五從次明不。明阿闍梨眾德中。又二。初明總表。次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次明隨釋中。又三。初正明眾德。二明攝受弟子三明勸發
初中。又分為四。一明發菩提心德。二明妙惠慈悲德。三明兼綜眾藝德。四明善修般若德。五明通達三乘德。六明實義德。七明知眾生心德。八諸佛德。九明妙解曼荼羅德。十明性調我德一明決定德。二明究習瑜伽德。三明住勇健心德。四明諸佛稱歎。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根源。二明譬喻
初中。生決定誓願者。決定之體疑惑之心。被堅固之甲惡魔之軍。如論云誓心決定魔宮振動。故云生決定誓願誓願上注之。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者指大智門。必普度法界眾生者指大悲門。發如是大智大悲平等之心。發菩提心也。此心者指此菩提心也。猶如幢旗等者。幢謂幢幡。旗謂表旗也。今幡種種表示是也。譬如臨戰場之時守大將之幡而進退更無越度。若失大將幢幡則諸軍即馳散。今亦此。六大無礙大菩提心王無明煩惱之大怨敵戰。依之以色心實相理智圓滿大菩提心幢旗。立遍周法界之戰場。四重圓壇剎塵聖眾。同持大空之戰具。共赴軍陣。不隨心毘盧遮那教令。故云是行導首也。
二從猶下。明譬喻中。猶如種子等者。譬如世間草木種子為花果等成根本。今此菩提心亦爾也。成樹王種子。令根莖花果自然敷榮。故云是根本也。若不發此心等者。譬如輪王太子最初詫胎之時聖王家業悉備足。出胎成長自然統御於四州。若詫胎不成。依何出胎成長乎。今此菩提心亦爾也。心王大毘盧遮那如來種姓。詫法界明妃之胎。詫胎成就出胎成長有何疑乎。故云亦未詫乃至養育也。今此中有三種譬。初一約金剛部明義。次一約蓮華部明義。後一約佛部明義。復次初一寄一法之體明義。次一約三句明義。後一約三三昧明義(云云)若此菩提心不成者萬善萬行皆不成。猶如失幢旗壞種子歌羅羅不成。已自未成豈立他善根乎。故云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後為師耶。當約一一等者。今約地前法則阿闍梨等明發菩提心德。從初地乃至十一地一一地皆菩提心。轉深妙如緣生句。故云當約一一乃至究竟發心耳。如發菩提心德者。已下諸德皆以此淺深差別不同。已下效之。
二從經云妙下。明妙惠慈悲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為三。一明妙惠義。二明慈悲義。三明妙惠慈悲總義。
初中。與六波羅蜜和合者。大論第三二云。有二種不可得。一者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不可得者墮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惠方便不墮斷滅無惠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私云能施所施施物也)若以三事空同取無相。有惠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事相。以是故惠方便者不有無中(文)布施此惠方便故不墮常。戒忍進禪等亦爾也。此惠方便名曰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實相般若者。定惠和合平等名曰實相般若也。此中意明初句者。指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猶如巧風等者。以此惠方便故。能軌匠最初發菩提心歌羅羅。令成就百字果生。故云此惠猶如乃至百體成就也。能善知通塞等者。或有塞顯情通密意。或有塞密意而通顯教。或有貪欲塞瞋癡通。或瞋癡塞貪欲此等通塞歷一切法不可勝計。能此等通塞之相。能判其是非。故云行者猶有惠故乃至判決是非也。動合規矩者。動謂稍也。合謂符也。規謂軌也。矩謂範也。言稍符合曼荼羅一切業中之規範。故云於曼荼羅乃至規矩也。此於法則次第通達了知。故云無疑滯也。已明地前師妙惠也。以要言之等者。明深行阿闍梨也。是第句中釋妙惠義了。
二從慈下。明慈悲義中。慈悲謂憐愍之心等者。慈拔苦為義。與樂為義。所謂慈悲者。是非愛見所生之慈悲。又非眾生緣之慈悲即是無緣大慈悲也。觀見一切眾生佛性。發同體無緣之悲憐。故涅槃經云。男子大慈悲佛性。又同二云。菩薩摩訶薩涅槃捨慈得慈。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緣得(云云)是即說同體無緣大慈也。依發此同體大慈悲故。憐愍無餘眾生界之心猶如己身。銘心肝徹骨髓。故云慈悲乃至骨髓。故菩提心論云猶己身(云云
三從諸有下。明妙惠慈悲總義中。諸有所作等者。凡阿闍梨所作。皆為令一切眾生成就自利利他二德也。所謂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者自證大智也。度脫無餘眾生界大悲也。初句妙惠義也。後句慈悲義也此心者。指妙惠慈悲之心也。則如胎藏不成者。設雖發菩提心妙惠慈悲之心者。彼菩提心不被軌匠。譬如雖詫胎無胎藏之軌匠也。故云此心則如胎藏不成也。若胎藏出胎不成者養育無由。故云又安能所含養也。已上約地前明義。乃至者指十地也。毘盧等者指極果也。故知此妙惠慈悲德亙淺深。轉深妙也(云云
三從兼綜下。明兼綜眾藝德中。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達諸能。二明實相不違。三明通達品。
初中。論謂帝釋所造論等。因論外道典籍等。十八明處四能等皆世間能藝也。不暇具釋。緣曼荼羅所要等者。細工番匠綵畫漢等皆自輒作不於人也。故云緣曼荼羅乃至無闕乏之過也。
二明實相不違中。事相行事時。一一事而真之觀。故云復次如是中盡與實相相違善眾藝也。
三明通達品中。總持謂五百陀羅尼等。三昧百八三昧門等也。品謂七科品。諸度謂六度十波羅蜜等也。四辨謂義法辭樂說等也。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力謂十力也。所謂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也。無畏四無所畏也。所謂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無所畏。三障道無所畏四說苦道無所畏也。此等一切諸法門等。與一一業相應。不相違能作。故云皆得善巧乃至善眾藝也。
四從善巧下。明善修般若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為三。一約初阿闍梨明義。二約三劫般若。三約十地般若
初中。照不可得空者。般若所說十八空中第空也。如大論第三一云。問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問曰。何不可得。答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不可得空。又法界次第云。一切法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又云。若作不可得則為斷滅不可得不可得。則於不可得不沒。故名不可得云云)以此等不可得空之觀故。不作有無甚深中道也。故云深修觀乃至廣說也。若行者文字者。作實相之觀故不起有見觀心不生則以不壞假名故不墮無見。故云若行者文字乃至世間阿闍梨也。
二從復次下。約三劫般若中。分別淺深如前。
三從則九下。約十地般若中。則九地非其境界者。如云初地菩薩不知菩薩足下足。故十地所說般若九地菩薩境界也。故云乃至十地般若九地非其境界也。
五從通達下。明通達三乘德中。為三。一明善巧義。二明橫統佛教三明三密平等
初中。謂於小乘三藏教中者。於小乘三藏。所謂經律論也於此之小乘三藏皆悉通達義。故云善其義也。此巧善其義故。能難者則能答。能答者則能難。依軌匠弟子三學成就戒定智惠。拔除弟子邪見。故云能難能答(乃至阿闍梨也。若不爾等者明不堪之義也。文自可見。
二從又此下。明橫統佛教中。此經宗者指此大日宗。橫統一切佛教者。指釋迦所說五說四教三教等。無我等者。指初劫所攝經教也。諸部中小乘三藏等者。所謂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也。如次經律論定戒惠也。經謂四阿含經等也。律謂五部律藏也。論謂毘曇成實等是也。論說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也。談空法有之旨。證有餘無餘涅槃也。義理法門只攝有無一句也。故云乃至小乘三藏說觀蘊阿賴耶等者。第二劫所攝論等也。所謂深密楞伽等經。瑜伽唯識佛性論也。說法門。只攝蘊阿賴耶不生一句也。故云說觀蘊乃至三無性義也。說極自性心等者。指華嚴大乘。彼經所一塵法界。十無盡主伴具足十信終心作佛舊來法如是故等法門。只攝極自性一句也。故云說極自性乃至皆入其中也。如實等者。指法花涅槃大乘。所謂彼經所說諸法實相久成正覺佛性常住如來祕密法門。只攝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故云如實乃至皆入其中也。於種種聖言者指諸顯教不統其精要者。上諸句不統顯教權實之精要。故云爾也。能持心印者。有淺深二義。若約淺近明義。心印者以智心印持此義故也。深祕義(更問)廣開一切法門者。自此悲智圓滿心印一切義理法門。故云廣開一切法門也。
三從復次下。明三密平等義中。乘三密印等者。以三密三乘者。乘此三密三部源故云爾也。淺深重數如前者。上約初心三劫十地極果等。可釋通達三乘義也(云云)。
六從解下。明實義德中。又三。一明知種種相用。二且試取質多明義。三約標德明義。
初中。種種真言語密也。種種身印者身密也。種種本尊者意密也。皆言種種者。四重法界諸尊三密出過剎塵故也。具謂支。因謂因緣供物花燈塗百味飲食瓔珞也。一一支分擇地治地阿闍梨弟子支分也。字謂實相等。形謂長短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并忿怒降伏慈悲攝受等形也。色謂青黃赤黑等。諸相不同者此等種種諸法各各相也。故云隨事分別識其性類也。知如是災處用者。明知四種法所用也。如持明藏者。總一切真言教也。
二從如真下。且試取質多明義中。質多者。此云心。故云淺釋只為心也。若作深祕釋等者。言今且試付質多作淺深二義釋之。餘字皆以效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者。所謂三昧聲者字點也。字根本不可得也。是即根本無明也。此根本無明不可得故所謂大空也。以此大空照見字遷變即無遷變也。以無遷變故即本有常住本有常住所謂佛性大般涅槃也。故云質謂遮字乃至即是佛性也。所言佛性悲智具足定惠成就。是故云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也。所謂般若大智大惠三昧大悲大定也。首楞嚴。此云健相。是百八三昧之中第一。凡為諸三昧之王。一切三昧隨順三昧。入此三昧故諸菩薩即疾無上菩薩。故大論三說百八三昧。其最初云。諸菩薩摩訶薩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菩提(已下說百七三昧)同四七釋首楞嚴三昧云。云何首楞嚴三昧。知諸三昧處。是名首楞嚴三昧。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三昧。諸煩惱魔及魔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降伏云云首楞嚴名義此。然此般若三昧。只一法更無別異。所謂佛性常住妙體也。故大論般若不異諸三昧三昧不異般若云云)故云是故定惠具足也。字是一切法如如等者。所謂般若三昧三昧般若。故云如如大悲大智大智大悲。故云如如無明如法性。法性無明。故云如如。遷變如無遷變。無遷變如遷變。故云如如邪見正見。正如邪。故云如如。迷如覺。覺如迷。故云如如眾生如佛。佛眾生。故云如如生死涅槃涅槃生死。故云如如煩惱菩提菩提煩惱。故云如如也。如如無量。今且略以十如釋之。餘可准知。故云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也。若又以此質多字。約初心始行初三劫無畏等。約十地極果橫豎義釋之。若又以旋陀羅尼義。約多攝入自在等釋之。設剎塵為紙墨。無量阿僧企劫雖注之。豈盡其義耶。故云若是說心乃至極之語也。且質多字義此。於句義之心含無盡義理。思案可知。如質多者。真言之中一切字亦如是云云
三從亦是下。約標德明義中。亦是一切智者五智也。五輪五大也。可思之(更問)尊形等者瑜伽本尊也。女是禪定等者如定十六尊等也。男是智惠等者如惠門十六等也。餘文可見。一切緣中者。歷一切境界所緣。住極之境智上釋質多義可之。故云皆第一實際義也。見其相不知實義者皆是邪見。故云豈可如文生解耶也。餘文可見(云云
七從知下。明知眾生心德中。為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自四。一明如持方便知。二明不可人。三明人。四明是器非器
初中。三部上中下用者。佛部為上。蓮華部為中。金剛部為下。種種性差別者。金剛部降伏性類無盡也。蓮華部增益性類無邊也。佛部息災性類數也。故云種種性差別也。及住瑜伽故等者。行者三昧加持方便能知弟子心行也。故云及住乃至心行也。如有來求法者等者。釋加持方便作法也。師者指阿闍梨也。且隨所安者。且令居便宜之處也。持彼名號者。持彼弟子假名等置本尊前祈請之。被本尊加被善惡相也。故云思惟乃至自然可識也。
二從應方下。明不可中。應方便遣者。若以善言不誘喻者還可惡行。故云應方便遣喻言男子也。先一切惡見巧偽之心等者。惡謂十惡等。見謂邪見等。巧偽謂詐巧現相故也。須可除此等之心也。故云先乃至之心也。又諸菩薩等者。引諸菩薩難行苦行之相。以恥彼巧偽放逸之心。故云又諸菩薩乃至而作利益也。
三從下。明應中。若境界等者指瑜伽境界。見本尊等者。依淺略者年來所持之本尊也。若依深祕者本來自性清淨妙體是也。彼本尊將導今弟子為之與灌頂乃至以深法付之等。此等有奇瑞者是尤可教授也。
四從復次下。明是器非器中。本尊捨本色者。假令不動者本色青黑色是。而此本色現赤色黃色等也。餘皆效之。故云本尊乃至多是無記也。乃於曼荼羅等者。隨投花所至處可之也。上中下上注之。然於如是相中等者。於此上中下等相不可作執著。必境界現前時。以緣生觀察之可離著相也(云云)故云然猶如是相乃至堪任師位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如實知自心等者指如實大菩提心也。此大菩提一。故云以能知乃至即善鑒他寶也。
八從信諸下。諸佛菩薩德中。為四。一約信境明義。二明練磨觀誘。三約寂光海會明義四明阿闍梨傳。
初中。此宗者指祕密瑜伽上乘教。初法門者。欲說最初發心之位也。意尤淺近難識者。既出顯教未入真言門故。初入修時真言信解之心淺近。故云意尤淺近也。難識者不識深奧義故也。三乘實相者指顯教空無相之理觀。彼空無相觀皆文字言句色相故云不離文字也。以此淺近之理觀真言事而真之妙行。故云而真言者要須口誦梵文乃至造作火壇也。欲以心識籌量者。若以如情所謂之妄心慮識欲加持難思境界此處。故云欲以心識乃至不見也。淨信心者能入能信。故云自非具深信者安疑惑耶也。
二從又此下。明練磨觀誘中。此行者等者指今真言行者。於此緣事等者指擇地造壇等事相。皆以諦信行之等事。於緣事相。敢無疑慮而隨順修行。故云皆以諦信行之也。若勤苦多時者。難行若行雖經多時未得現益。故云若勤苦乃至現益也。爾時即自思惟等者。雖此。努努不可起邪見。一思行未至。一思三毒未除。或思身難受密教值。或已成精進修行成佛。或現在十方今現精進修行佛果。以此等練磨。而勸誘劣弱退息之心。故云爾時思惟乃至惑障重故也。以此之精進修行。中途不懈廢。譬如洗衣則純淨為期。鑽火則出火為期。故云如洗衣乃至目睹光明耳也。此中純淨指洗衣譬。光明指鑽火譬也。復當思惟幻喻者。此見純光明不可生法愛。即以緣生可觀也。故云復當思惟幻喻也。如藥物和合等者。以藥術故登空住壽。雖然只善藥術者即能了知。餘人所不知。故云如藥物和合乃至不可阻壞也。若不如是者。以不信之人同無手之人。是大論中喻也。如心品初記之。
三從復次下。約寂光海會明義中。眾生一念心中者。一切眾生己本分一念淨心也。所謂六大法界無礙常住一心也。此一念三世常恒。故云壽量長遠之身。理智具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云寂光。此中主伴具足互為主伴無盡難窮難盡。故云海會不退菩提等者。指彌勒跡化弟子也。亦復不能知者。此不退菩提等以跡化弟子故不知其一人也。當知此法者指寂光海會補處三請者。壽量品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願說之。我等佛語如是三白已。故云補處三請云云如來四誡者。三請以前三重之汝等當信解三請後又有汝等諦聽之誡言。故云如來四誡也。然後演說者。三請四誡了。故曰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常在靈鷲山此土安穩等(云云)已上引法華經信例也。今此經等者指此大日經王。具有方便者。所謂擇地造壇并下品說眾祕密方便也。能依祕密方便精進修行。現得除蓋障三昧法明道位。若論超證時。又於一生可至極果。是故疏第一云。今此真言菩薩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此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亦可致也(云云)故云乃至一生能諦不疑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也。所言信地者指初地。或度於信解乃至十地極果也。
四從阿下。明阿闍梨傳中。一切善法以信為首者。大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云云)故五根信根為初。五力信力為首。具如心品記之。故云當最初說之。言以信為一切諸法初故。今阿闍梨眾德中以信雖可為始。或依梵語言便。或又以信置間兼前後位。故云今順梵文乃至作不次說耳(云云)。
九從得傳下。明曼荼羅德中。為二。一明總表。二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授明灌頂二明傳法灌頂三明祕密灌頂
初中。於弟子法中者。未至傳法師德之以前。故云弟子法中也。得灌頂已者遙投授三種灌頂也。
二從漸次下。明傳法灌頂漸次進修等者。得彼三種灌頂了為受傳法阿闍梨位精進修行。故云漸次進修也。成就阿闍梨眾德者。雖未昇傳法灌頂位。成就傳教阿闍梨眾德也。依之阿闍梨彼人既成就阿闍梨眾德故造壇授位。故云爾時阿闍梨乃至作傳教灌頂如法慰喻言等者。阿闍梨教誡之言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復次行下。明祕密灌頂中。又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於瑜伽中者。於成就眾德也。爾時深行阿闍梨者指見諦阿闍梨也。為作心曼荼羅者。指以心傳心灌頂也。其義自可見也。是事下當更者。指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等也乃至波羅蜜滿足者指十一地也。皆名得傳教灌頂等者。從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十一地。雖明昧淺深不同。皆遍名傳教灌頂也。故不應作最後斷種人者。今此真言密教大日法身如來我等相續不斷佛種。至今弟子傳燈之義。即成斷法如來常住佛種。故云已得傳教灌頂乃至弟子也。此最初方便者。弟子最初方便事業今此造壇曼荼羅圖像等也。故為阿闍梨之人先可解此圖像等。故傳教灌頂阿闍梨之次明妙解漫荼羅畫也。故云此最初方便乃至故次明也。所言次者。非次第之次。便宜之義也。調事次也。謂此中一一方位者。細釋妙解曼荼羅畫義也。方者八方也。位者四重階位也。相貌謂三部相貌。所謂慈悲忿怒愛等相貌也。調布眾色者。五色等採布次第前後等也。繢畫莊嚴者。繢畫諸尊五色增減好醜差別等也。此等種種無盡造作不訪於他也。故云謂此一一乃至不看他面也(云云
二約深祕明義中。復次能於菩提心者。是即深行阿闍梨智慧方便八葉花臺等所作大曼荼羅也。故云能於菩提心乃至大曼荼羅王也。
十從其性下。明性調我德中。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出梵義明義。二釋調柔義。三明喻。四約法門明義。
初中。梵本灌頂字者。謂梵云毘詵遮慢。又云毘遮彌。此云灌頂。又云我執也。然若取灌頂義者。與今其不相應。故云此字義不相應。是故除灌頂義取我執之義。故云當云我執也。
二從下明調柔義中。安住傳教威儀者。大悲利益相大智圓滿之心。是傳法威儀。故云住忍辱地乃至卒暴也。所言威儀者。大論第三四云。問曰。何等是諸佛威儀。答曰。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王迴身而觀。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踏地而輪跡現。不遲不疾不傾動。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脅累膝而臥。所敷草蓐齊整不亂。不著味美惡一。受人請無言。言辭柔軟方便利益不失時節。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云云)此論意生身法身佛威儀此。今傳法阿闍梨亦爾也。若深祕釋之者。同身密法界如迴身而觀行。越於四點如足離地四指。無相現相如雖不踏地而輪跡現。常雖眾生不動實際。速雖佛惠急不證涅槃不遲不疾不傾動。常以五智大智開示眾生如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理智平等無動轉如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大智上起大悲如常偃右脅累膝而臥。柔和忍辱而不卒暴所敷草齊整不亂。常住禪定不著禪味不著味美惡一。以三力故常雖受法召請敢無讚喜如受人請無言。以愛語方便不違機情如言辭柔輕方便利益不失時節阿闍梨威儀傳法。故云其性調柔乃至而不卒暴(云云)。
三明譬中。種族者謂剎利婆羅門等也。色相謂色貌相好圓滿具足多聞顯密莫不遍學。智慧一切智智是也。雖然更以無高舉之心。故云亦不生高慢之心也。以大慈愍之心。普教誘下愚之新學故云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也。乃至卑少性等者。雖尪弱之下賤。敢劣之想。故云卑少乃至嫉妒之心。自餘可見。
約法門明義中。諸佛菩薩法門入道者。諸佛寶幢開敷彌陀天鼓等。菩薩四行菩薩大悲隨類菩薩等。以中臺種。以八葉婆羅門種。故云猶上族(云云諸天龍鬼等者。夫天有四種。涅槃經云。四種天。一者世間天(如諸國王等)二者(四天乃至非想天)三者淨天四果佛)四者義天十住菩薩等以解諸法義故)此四種中隨一是也。餘各所攝別也。龍鬼之類甚多。具釋不及。此中諸天如毘遮種姓。龍鬼如須陀種姓。故云猶如下族(云云)望不能作者等者。望不能作大日如來周遍法界純白清淨三摩地者也。猶如垢衣蕞漏者。不能作三摩地而弱。作龍鬼等三昧者。如垢衣賤染而失好色也。望之時作心王三摩地名色第一。故云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蕞漏即以此身乃至第一也。望六根暗塞等者。龐啞盲目等類也。對此等者。見聞覺知多聞也。故云望六根暗塞者為少聞。於一心乃至多聞也。無量智慧者。指法界常住之智也。如實不知無明三毒之愚人也。故云無量智惠乃至愚癡也。以如是諸法畢竟等者。以三平等三種世間諸法畢竟平等。即如云三種二(云云)故云以如是諸法乃至故名調柔也。一人等者。此義從初心法則阿闍梨。六無畏十地等皆分分在之。其中十一地最極畢竟善住阿闍梨法也(云云)故云一人乃至闍梨法也。
一從於真言下。明決定德中。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謂於立等者。言於曼荼羅一切業。無疑滯得決定心也。故云謂於乃至疑網也。如是護身者。以三三昧耶弟子等也。如是結界者。以不動地神印明結地。及用地結網界等也。如是迎請者。三部迎請并召等也。如是供具者。淨辨諸事印明。所謂不動三世軍荼利小咒普供印明等。依物隨不一准。故云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也。持誦進修者。或三時六時等持誦。并三日念誦六月持誦也。及成悉地時亦有無次第法者。或置如意釰輪刀杖類是也。具如悉地出現品等所說。故云如是備在下文乃至不能縷說也。縷猶委也細也。若行事時等者。言此等一切行事等皆悉明通達。臨時他人難妨不可思案觀察也。故云及他決擇違妨乃至或取本尋榆也。榆猶未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以於瑜伽決定故者。阿闍梨中得決定義故。諸有所作與彼三昧相應無違越義也。如獻花時等者。供花時入花菩薩三摩地。於剎那之頃成就周遍法界無盡無餘。故云即與花三昧相應也。此本尊明了現前者。周遍法界一切如來一體性中花菩薩顯現故也。自餘可准知。此從花一香三昧得入法界。故云如是一一緣中皆是入法界門也。一一色塵法界善知識。故云皆善知識也。從一法三摩地而旋轉成無盡法界三摩地。故云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也。一一三昧皆悉通達。臨不可流滯。故云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也。

妙印鈔卷第二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月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