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曼荼羅緣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德中。又為二。初明舉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文。自可見。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眾德中第三(云云)故云即是阿闍梨等也。種性行道時等者。五教章瑜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本性住。二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私云六根)殊如是相。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此本性即內六處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梁攝論云。聞薰習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然瑜伽既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以和合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性與修生善習和合種性也。以本覺內薰修生解薰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毒龍猛獸等形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師子王。故云種性行道乃至不怯弱也。此等難忍事非一。故云乃至出生出生謂不怖來生故。入死謂不恐現滅故。此人正相順菩薩摩訶薩捨身大慈大悲。故云出生入死乃至大人所行云云
一從慳行下。明要心行願德中。行願等者。堅謂堅固。如十地論云。堅有二種決定信堅。二證得堅(云云)信堅者因位證得位。故知今所言堅者是信堅也。行謂日夜一切善法退轉也。如十地論云。云何修行成就。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厭故。正觀故。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如實無厭足故。此句說修行成就也(云云此等為行也。願者。十地論云。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云云)作利益眾生善法故(云云)又云。願者發心大菩提故(云云)今所言願者。當彼發心大菩提文。是即從發菩提心已來。以要期之心。於大菩提妙行無中絕之義也。故云此是心之願也。雖遇種種異緣者。異緣雖多不出違順二緣。如先記(云云瞿醯云。堅持大願云云)餘文。自可見矣。
二從然此下。明結釋中。為三。初明十德具足二明不捨偏長。三明不同大。
初中。然此所者指十德也。若具備此德者希有得也。故云若兼乃至希有也。
二從但使下。明不捨偏長中。但使偏所長等者。雖具不備十德。此中有二等德者。其師以善巧工匠大方便。補攝其闕德可令成就也。故云堪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不同中。但令機可濟等者。彼小乘護身口之嫌非。不論內心機。摩訶衍不爾。雖有外相嫌訶。機若發可攝受也。故云又如聲聞乃至無所觀也(云云
問曰。經說有十德者可攝取。其餘無所觀。何故疏云但令機可濟。雖有諸餘過失無所觀。然者相違如何答。經略說故多含少文。故云如是攝取餘則無所觀。意謂說上所說十德中雖二有之可攝受二等其餘無所觀也。故如是者被二德如是。非總有十德如是也。是故疏家從然此所說以下得廣本意釋成此者也。故不相違也(云云
二從偈中下。明應人數中。是一期道場者。是即一度造壇云一期。非果報一期。故云一期道場也。作阿闍梨灌頂之限數者。對下結緣灌頂故云爾也。此中約超數等者。二四五等不列。而列八七等。是約超數說之。若依本數。應說從一至二等。故云此中約超數乃至從二至十人也。復次超數者。從二超三至四。從五超六至七。從八超九至十。故云約超數也(云云)自餘文可見。大方等陀羅尼經者未勘。要攬之人勘之。過此已外等者。壇中十人外不可攝受之。所以然者。若過十人者阿闍梨加持不可周備。故云過此已外乃至不周也。若應人猶有。以後緣可攝取。故云當待後別為作法也。又十人以下等者。於同壇攝受十人時者。彼十人皆同具十德。若全若少分多分而時發起。捨內身命并外財寶供養三寶成辨曼荼羅業者。可得作法。故云又十人乃至作法也。故瞿醯云。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愛心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攝取云云)又云。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不應攝受云云)若不然而云。法緣值乞引攝者。假使雖授結緣分。不可授阿闍梨位也。故云若人因道場便乃至阿闍梨灌頂也(云云)問曰。瞿醯云。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二或七乃至五隻。不得雙取。更不得已上(云云)然者何故今云不得遇十人已上耶。爾者如何當會通耶答。彼經總說三部曼荼羅三千五百曼荼羅次第法要故。不分正機結緣。又不論普門一門。廣攝根機。故彼經說曼荼羅所求果云。凡曼荼羅者總三種所求。一謂成就真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為求來生果故。若為求來世果故以信心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若為現在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未來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既云為現在安樂。是豈非結緣機耶。又云獲得二世安樂果報。轉又非一門所攝之機耶。是故彼經擇弟子立三品擇之。品諸德具足中品三德下品唯具二德。是等皆是一門灌頂結緣機故應度數多也。今此灌頂不爾。是即普門法界阿闍梨傳法灌頂也。是故阿闍梨弟子定十人。不攝其外。何以故恐師加持方便不周備故。若於結緣一門等不論劑限。故云復數過此乃至或復數過此也。此偏以同彼經說。是故兩經所望不一准。仍無相違也(云云
三從經云下。明薩埵疑問中。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三。初明問名。二明問義。三約兩句明義。
初中。此因如來等者。上如來簡無機人限十人眾。因之金剛手為散眾疑致此二問也。故云此因如來乃至生疑問也。金剛手本請等者。當品初。金剛手白佛言。希有世尊說此諸佛自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種種方便道。為眾生本性信解演說法。世尊次說真言大悲胎藏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安樂故(云云)指此文也。所謂稱此加持境界者。上文所言諸佛自證菩提乃至本性信解演說之句是也。是即心品所說自證菩提乃至無盡莊嚴藏是也。故云稱此加持境界也。演說大悲等者。上文所言次說真言乃至安樂之句是也。是即請說當品所說之擇地造壇法界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故云演說大悲藏生大曼荼羅王也。此兩句是結成上金剛手致請而為問端也。然此請問本意。以平等大悲存應度限量。何故如來限十人。不取餘普門具體。然者問難當云何名也。故云則是平等乃至何名此曼荼羅也。
二明問義中。又曼荼羅等者。言以輪圓具足曼荼羅之義。若局人數者非輪圓之義。然者問難今所言曼荼羅義者為是何等義也。故云又曼荼羅乃至為是何義也。
三約兩句明義。可見(云云
四從世尊下。明世尊答中。為二。初明名義二明方便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分科段。二明答名。三明答義。四明廣義除疑初明分科段。文自可見。
二從就答下。明答名中。為二。初約六大明義。二約四點明義。
初中。還復申明本旨者。言此本旨者。以發一切眾生本有曼荼羅而為本旨。本有曼荼羅六大法界是也。所謂下菩提心種子一切智心地中地大也。潤以大悲水水大也。照以大惠日者門火大也。鼓以大方便風者風大也。不礙以大空等者字空大也問。若然者識大如何答。初句中一切智者識大也。
問。何故爾耶答。於本有心地智心理心。為顯此義故云於一切智心地中。故知一切智者識大。心地地大也(云云)以此六大無礙大菩提為今教本旨也。故云還復申明本乃至不礙以大空也。
二從能下。約四點明義中。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字發心也。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者字修行也。此中乃至修行位廣多故云乃至成佛樹王者字成菩提也。成佛已後必所作已辨是即字大般涅槃也。故成佛句攝涅槃也問曰。何故以六大與四點為今本旨耶答。悉地出現品說二種明為經宗體。所謂五字門四處流出句也。故彼品名出現品。與今發生義一。可思之(云云)復次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菩提為因句也。次第滋長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成佛樹王等者方便究竟也。是經宗旨也(更問)夫雷雨作解等者。譬如春時聲普驚四天下。春雨遍灑地中所有卉木叢林種子之上時。彼種子中甲開者先萌其牙。甲未開者遲萌其牙。是則作雷雨不等之思而非致差別之相。只依卉木性分此別也。今如來世尊簡人限眾亦復如是神變加持聲普響於法界大悲方便春雨平等法界眾生心地。雖然機緣甲拆者先萌大菩提種疾成樹王果。機根甲未拆者不能蒙現益也。故今弟子中備眾德。又十人以上時發心者是甲已拆者也。眾無之而發心不捨所有者是甲未拆者也。是即於機根之處有善別。全非阿闍梨平等之心也。故云夫雷雨作解乃至亦成限量也。
三從次答下。明答義中。自分為二。初約五味明義。二約三密明義。
初中。是攢搖乳酪等者。是即五味次第也。所謂乳味有最初。次酪。次蘇。次熟蘇。次醍醐也。其義在文可見。
二從以三下。約三密明義中。攢搖眾生佛性之乳等者。口密之器入不生之乳。身密之薪木付意密火。練薰之故轉字之乳成字之酪。轉字之酪成字之蘇。轉字之蘇成字之熟蘇。轉字之熟蘇成字之醍醐。此第五之後悲智究竟復可增。故云以三種祕密方便乃至不可復增也。此處是法界曼荼羅諸尊各捧印。主伴具足同共會。常住不變而三世常恒法樂。故云一切金剛智乃至最為第一等也。
四從經云下。明廣義除疑中。為四。一明分科。二明普門限。三明限人眾所由。四明勸囑悲願初文。自可見。
二從就初下。明普門限中。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行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曼荼廣義二明廣義所由。三明發心限。
初中。又為三。一約胎明義。二約第重明義。三約第三重明義。
初中。若行人自見胎藏等者。行者自見中臺八葉之藏時。自然覺知本有花臺八葉德。此時如知心者。他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同共備八葉德。從本初已來圓滿成佛因緣。是故自法界法界大悲曼荼羅周遍法界所不至。故云若行人乃至亦周法界也。
二從且如下。約第重明義中。且如者。今此諸內大眷屬法界塵數聖眾也。雖然且約十無盡等云十世界。故云且如也。執金剛者指眷屬菩薩眾者指大眷屬也。諸與等者通用外。具品記(云云)隨以一門曼荼羅主者。蓮華金剛手十佛塵數內大眷屬皆各為一門曼荼羅主。自餘一切諸尊以為眷屬。是即互為主伴無盡曼荼羅。故云隨以一門乃至譬喻之所能及也。
三從何況下。約第三重明義中。何況者。言十佛塵數上首諸尊各以一尊作曼荼羅主。餘尊為眷屬。而成無盡曼荼羅海會。猶非譬喻之所及。何況此十佛塵數上首諸尊。各以十佛塵數諸尊眷屬一一眷屬亦具十佛塵數眷屬無盡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十佛塵數眷屬等。各作一曼荼羅。成不可思議曼荼羅。各以無盡莊嚴種種無量三密方便攝化眾生得入法界曼荼羅者不可能說。觀者不可能觀。故云何況是中乃至又可勝紀乎也。於此一字法門中者。如以中臺為主者。以一字無量廣多。如以觀音為主者。以字一字無量廣多。如以金剛手為主。以字一字無量廣多。十佛塵數諸尊一一種子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廣多。如字者。表示尊形如是。此則旋轉三密廣略隨時。常利樂有間斷也。故云若行者乃至漫荼羅廣義也。
二從次云下。明釋廣義所由中。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釋廣義所由者。從胎藏出生八葉。從八葉出生內大眷屬。從內大出生普門隨類曼荼羅。是即廣義也。此廣所以何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劫。積集無邊行願證得無上菩薩故。具無量無邊功德。以是義故所現法眷屬無量無邊不可勝計也。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彼經四十六云。爾時善財童子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功德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偈頌曰。具足菩提願。積集功德藏饒益一切眾生大師願度乃至以三偈頌請之)爾時文殊師利善財童子偈頌曰。善哉功德藏。能來詣我所。發廣大悲心。專求無上道乃至十箇偈)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哉言。男子。於此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云。何菩薩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云何普賢行。時善財文殊歡喜乃至)泣涕辭退漸漸南行。乃至七日比丘禮足右遶而住。自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菩薩行菩薩道我聞大師能宣揚。願垂慈具足演說。時彼比丘善財言。善哉善哉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菩薩行男子。如是事者中之難。乃至男子。我於解脫力逮得清淨方便惠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乃至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豈能了知菩薩圓滿清淨智行。男子。方有國。名曰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比丘。汝應諸彼問(乃至海雲比丘云。我住門國十有二年。境界大海觀察大海乃至思惟未曾增減(乃至)我唯知此一法門。乃至第五十善知識。名曰德生童子。告善財言。男子。我等證得菩提解脫。名曰住。解脫知見一切世界住。因緣所生故(乃至一切菩薩眾會皆幻所成故(乃至我等能知解脫云云)除最初文殊最後彌勒。從第二功德比丘。至第五十德生童子。五十人識皆悉云唯知一法。然而如功德比丘者。於觀察一切世界無礙能窮其源底。如海雲比丘者。於觀察大海普眼經能窮其源底乃至德生童子者。於解脫法門能窮其源底此於通達門各雖窮其源底。於自餘一切法門互不相知。是則於一門雖能通達。未通達普門妙行故也。入彌勒廣大樓閣。於寶鏡中得見普門海會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也。今曼荼羅廣義亦復如是。過剎塵海會諸尊一一所通達門皆悉能窮其源底。雖然互不相知。如彼諸善知識唯知一法如來獨盡剎塵源底。如於彼彌勒樓閣中得見剎塵識。故云如華嚴入法界乃至作法眷屬亦復無量無邊也。彼真言行者等者。言真言行者此等十佛塵數諸尊。皆悉於一門能窮其源底。於一門曼荼羅而為其主。以無量諸尊眷屬。是則如來普門德中一德也。何況於普門境界手。知此等義理為通泰曼荼羅廣義。故云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三從已知下。明發心限中。為三。初明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三明隨釋中。此中發菩提心義者。經文五點中唯舉成正覺方便具足句。不說餘三點。是則舉終二點。發心三點自顯。是故經說終句。言發心者後四點自顯。是故疏不釋後四點。是則略互顯交文融義也。入法界品者。彼品末。善財重子見彌勒嚴淨樓觀而是念云。此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處。虛妄者之所乃至)以一劫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一切剎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一切佛。以一切一佛而解諸佛有二者。以三世一念一念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一切入者。乃至身客受一切世界不壞法性者。未來願行而不取長短相者。不離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者。乃至此樓觀一切功德者之所處。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一切世間一切眾生男子。汝得善利壽命值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為法器善根潤澤諸佛護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菩提心者為水。洗濯一切煩惱故。菩提心者則為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則為盛火。為淨日。為淨月。為淨燈。為淨眼。為道。為正濟。為大乘。為門戶。為宮殿。為園觀。為勝宅。為依止。為護。為慈母。為養育。為善知識。為大王。為最勝。為大海。為須彌山。為金剛圍山。為雪山。為香山。為虛空。為蓮華。為寶象。為寶馬。為調御師。為良藥。為沃焦。為金剛。為和香。為妙花。為白旃檀。為樂器。為勇健。為攝。為尊主為毘沙門天王。捨離一切諸貧故。為妙德。為莊嚴。為火災。為無壞藥王樹根。為珠。為水珠為如意珠。為大德天。為劫初樹。出生一切莊嚴具故。為恒裟衣。不受一切諸塵垢故。為正業。為利犁。一切眾生田故。為那羅延箭。為厭離。為利鎖。能判一切煩惱故為甘露。為利劍。為金剛。為利刀。為勇健幢。為釿斧。為器杖。為善手。為妙足。為藥。為善拔刺。為安穩床。為善友。為善利。為天人師。為寶藏。為涌泉。為淨鏡。為淨池為大河。為龍王。為命根。為甘露。為羅網。為善罥。為鉤餌。為阿伽陀藥。為波羅提毘刃藥。為大地。為風輪。為寶洲。為種性。為居宅為大城。為金藥。為香蜜。為正道寶器。為時澤。為安住。為行。為琉璃寶。為押尼羅寶。為鼓。為水。為閻浮提金。為山王。為歸依。為實義。為無上寶。為大會。為尊長。為寶藏。為因陀羅網。為毘樓那風。為因陀羅火。為無上塔。佛子菩提心如是無量功德成就。悉與一切諸佛菩薩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佛三世諸佛正覺故(云云)已上以百一四譬菩提心功德廣大無邊。於一一表釋。恐繁略之(云云)及度等者。彼論第五摩訶薩義云。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不可思議經中。漚舍那優婆夷須達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為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百萬。非一億百千萬乃至億億。非為他億眾生發心。非他億非阿那眾生故。乃至阿僧祇(私謂從一迄至干阿僧祇百轉數。恐繁不抄之)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無量無量。非無邊無邊無邊。非無等無等無等。非數非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非為一國土眾生發心。非為二三乃至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國土眾生發心(私謂於眾生如無齊限。供養諸佛亦爾也)故云及摩訶薩議中廣說也。此論中不可思議經中者。指彼經第功德品文。彼品云。爾時天帝釋白法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成就功德。法惠答言。佛子乃至當承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薩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百千億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喻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乃至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他劫出興於世。乃至不斷佛種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云云)此文全似度文。故知不可思議經中者指此品文歟。但今文云法惠答帝釋。論文云漚舍那優婆夷須達菩薩。然者法惠帝釋梵語如何。尋之可詳(云云無餘記等者。如法三周得悟之聲聞記莂。所謂說舍利弗之記莂云。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供養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花光如來應供遍知明行足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穩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花光佛壽小劫正法小劫像法世亦三小劫云云此始從因地佛供養等。終至像法世等。因地之人名。果地佛號。所住之國土。當劫之名字。其佛之眷屬。其佛之壽命。彼像住數。一一次第無餘殘說之。無餘記也。故云如佛現乃至故名無餘記也。有餘記等者。大論一引檀那經云。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等大劫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無量阿僧眾生。然復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復於三阿僧企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作佛無量眾生已而而涅槃云云此非現前授記。又不說劫國名號眷屬世等之相。是有餘記。故云如告眾生乃至授記之類是也。復次如世尊者。指法花法師品之所說也。若言一切眾生等者。如涅槃第三十云。男子大慈大悲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眾生畢竟大慈大悲。是故說云一切眾生佛性大慈大悲佛性佛性如來。大喜大捨佛性云云)故云若言一切眾生乃至名有餘記也。今為此等眾生等者。此等有餘無餘虛空法界為令一切眾生皆悉盡成等正覺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故云乃至等正覺也。況今所願以滿等者。如法花云。如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言爾前諸教為一機一緣雖說兼但對帶之法門。未開純圓一實教門。故無量義經云。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云云)然今至法花會座正直方便無上道故。十方佛土中。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云云)是故三乘五乘方便法界二乘闡提鬼畜惡逆皆悉開會一佛乘。授有餘無餘記等之記莂故。於盡空法界無非一切眾生成佛之器。所以者何以有一實相一佛性故。若此一切眾生中雖一人成佛之器。本願未滿。以何故。不眾生無邊誓願度故。然一切眾生皆悉具佛性常住。應成佛道理決定露顯畢。是故眾生無邊誓願度滿足。故云如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今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悉備六大四萬三密相用之瑜伽本來正覺如來也。此令必定師子吼故。本願有限數。以數限量故本願滿足。故云今所願以滿乃至當有何限耶。且據世等者。為上根上智雖超越三時三世常恒化儀。為鈍根濁世末代去來生滅垂跡。故云且據弘經淺行之一跡也。一期事等者。非果報一期即是擇地造壇之一度也(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限眾所由中。為三。初明分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經云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為五。初明取意釋文二明引證。三明普眼所照。四明釋名義。五明結釋。
初中。若諸眾生等者。言宿福者適雖聞此法。不能信受還作誹謗。依遺法墮在無間獄。是故限有緣之人簡無福之眾也。故云此意云乃至斷彼善根故也。
二從法下。明引證中。又為二。初明法華。後明引華嚴法華文。自可見。
後明引華嚴中。十方世界眾生等者。五教章中卷引華嚴經偈云。一切世界類。尟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良出情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比決之(云云)彼經三乘法為易信。以華嚴頓大信。今顯教大乘為易信。以三密法教信。故云十方世界乃至信此法者最為難也。
三從故下。明普眼所見中。普眼觀之者指如來大慈大悲普眼也。是法者指此三密平等法句也。猶須彌大海等者。言如來普眼觀見盡空法一切眾生機緣。墮三途者如十方土田。生人天者如爪上土。發聲聞心者轉少。發獨覺心者甚難。何況於發菩薩心者哉。何況於發一道極無之心者哉。發一道極無之心地者雖甚難猶為易。難之中甚難者發祕密最上大菩提心者是也。猶尟自須彌一塵。尟從巨海之一渧。是故云堪受是法乃至須彌大海之塵渧耳也。如涅槃經云。六處值遇。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歸心難起。四中國難生。五得。六諸根難具(云云)將護彼意時等者。若此發難發三密菩提心之時。尤作難遭之思應將護彼意也。爭輒爾機非機雜亂而不略制其名數哉。若不爾者彼弟子疑網不能進入祕密曼荼羅。故云既將護彼意乃至名數畢。
四從所下。明兼釋名義中。又為二。初明釋義。後明釋名
初中。為聚集者。曼荼羅梵語多含故莫有應翻譯。只以義言之應為聚集。言盡空法三部五部一切諸尊一一三密。周遍於法界過於剎塵此等一切會聚集。曼荼羅也。故云為聚集乃至說為曼荼羅也。
二從所云下。明釋名中。又為二。初明名略。二明教略。
初從所云下。明名略中。所云略者指經之限一字。次上以哀無邊眾生廣義。然限十人是略義故也。如阿字五轉等者。五方無量佛德故也。以字輪百明者百光遍照也。合上字為百光遍照王。今以此為大悲胎藏曼荼羅略名。故云此則名之略也。
二從以下。明數略中。以剎塵方便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統德為八葉華臺。故云開八葉之壇也。以無極大悲等者。無緣大悲橫收法界豎盡三世限量。且約壇之化儀。限十人略數。故云是則數略也。若深祕義者。一人之時開無邊圓滿無極大悲。何況於十人哉。是則略即塵。塵即略。廣略同際而無別也故云以無極乃至是則數略也。
五從然下。明結釋中。隨於一法門道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如從一門王等者。言從一門而奉見其公之時。剎那布遍入千門萬戶之功能也。令亦此。從一門而奉見心王毘盧遮那之時。普門剎那開覺。故云如從一門乃至千門萬戶也。若不能此說等者。設雖一門之機。相應證入一尊三摩地之時。自然流入普門海會。此旨從最初發心不教示而但一門三摩地者。不顯教悟一法門位。頓覺成佛神通乘名言何立哉。雖說種種無量諸尊所通達之門。於普門無具益也。故云若不能乃至所益也。
四從故第下。是勸囑大悲中。為三。一明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經云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結緣不空二明有相無相三明普眼人。
初中。隨有見聞觸知等者。有眼云見。有耳云聞。有身云觸。心云知也。夫於結緣機。種種無盡淺深不同。或見聞菩薩等而觸知。或見聞四依弘經乃至祖師先德乃至有低頭手之輩。此等人皆為無上菩提安足之處。故云隨有乃至菩提也。如法華方便品說十成等(云云)是以阿闇梨以平等大悲知見此等眾生定可成無上菩提。是故上從歡喜下至手低頭。更敢不輕慢。必定師子吼遂可成無上大菩提也。故云下至手低頭乃至廣洽也。又二種。所謂涅槃云。是有二種。一者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見佛性不了。唯能自知無上正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佛性乃至九地見佛性(云云)今見聞者是非見。聞見於諸佛菩薩功德法門一念信心。如涅槃經九云。至心聽法是則為聞(云云)雖不得差機等者。夫於傳法阿闍梨位灌頂者。能鑒五德等應可攝入。若不爾以差機故還斷彼善根。故云雖不得差機乃至具支灌頂也。雖然於結緣機者。不捨彈指散花之小善。不漏手低頭之微功。運無極大悲可洽布之。所謂遙見投花之灌頂是也。故云然乃至務令廣洽也。珠者。法華經云譬如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末索甚大艱難。若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之而是言。咄哉大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裹。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自活。其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所乏短(云云)今亦如是一念信樂之衣裏裹以六大一實如意寶玉故。遂以菩提心勢力故。更不留生死之貧里。還值阿闍梨得入法界曼荼羅速成無上大菩提也。毒鼓者。涅槃第九云。譬如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中擊令發聲。雖無心聞已皆死。唯除一人橫死者。是大乘涅槃經亦復如是乃至)犯四重禁五無間。聞此經已亦無上菩提因緣。除不橫死闡提輩(云云)今亦此。以六大無礙之雜毒。塗三密平等大鼓。於四重法界會中繫之時。三障四魔皆悉死滅。但除一人橫死者。所謂不信放逸闇證斷空者是也。但彼經以闡提人為不橫死人。今以不信密義闇證之人為不橫死人。所望不同。所以者何。彼經以闡提是說。今經不爾。二乘已死之人闡提必死之病。莫不一對治之。故以之不為不橫死之人。二乘闡提猶爾。何況於餘類而橫死之義。但不信如來內證之法者。永無成佛之期。故以之為不橫死之人也(云云
二從復下。明以有相無相中。迴轉密意者。今擇地造壇密意者為使十界眾生滿足十度圓滿十地證得真如也。迴轉此密意。於限量之法中限以十人也。故云迴轉密意乃至世諦曼荼羅耳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眼中。所言然者。上來於傳法灌頂者。釋成限十人之所由了。雖然阿闍梨自平治我心地。畫大悲曼荼羅了。復以大悲方便普眼鑒應度之人。而以利益多多弟子。甚為吉。不可得如言以十人為限也。故云然阿闍梨云云)勿得如言而解也(云云
已上第四卷了

妙印鈔卷第八(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一月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