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四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息障品第三(經第二疏第九第十)

將釋此品。大分為四。初宣大綱。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判釋(矣)
初宣大綱者。所言障者更從異處而不生。只是行者心而已。所謂於一散亂為便。而所生之貪嗔癡三毒是也。此三毒者。更非異物。是即行者本來三部妙體也。雖然以眾生如實不知故。為彼不之所縛。不達三毒自性。心外執輪迴生死。故經云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論云。為貪嗔癡煩惱之所縛故(云云)然今行者阿闍梨加持方便。以如實正見觀達三毒體之時。貪自性本來不可得。瞋自性本來不可得。癡自性本來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三毒當體本初不生際也。以本不生際故。住大空三昧故證真淨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不為八風而所動搖故。此無動淨心不動明王。故疏云。一切不動明王即是真淨菩提之心。為表是義故事立名也(云云)此此品大綱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息障者。息謂能除之體。即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障謂所除之法。即心所起貪嗔癡等是也。故經云。障者生。隨順昔慳吝。為除彼因故。念此菩提心。常思惟不動摩訶薩。而結彼密印。能除諸障礙云云)又瑜伽經云。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能奪真言師所修功德業。若持愛染王根本一字心。此障速除滅。不得少親近(云云
問曰。今以不動為能治。彼以愛染為能治。云何答曰。不動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之體也。愛染者此虛空無垢大菩提降伏天魔之時所示大我之體也。故知只是名體同。然者兩經所不可相違云云)以此等義故云息障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品中明攢搖自性清淨之乳酪。而成德純淨之醍醐已。雖然未說彼四魔三障除盡之法故。於品所說之擇地造壇供養修行授職灌頂等。為障礙故。金剛手請問之。如來演說之也。故次品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判釋中。大分為二。薩埵發問。二明如來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引牒中。經說已會。疏舉未會也。
問。然者何故爾耶。答曰。引未會本三意。一者為治之者。二為令知梵本次第。三務疏記之傳。先向未會本作釋也。從此以後所所皆效之(云云
二從此毘下。明隨釋中。復發此問者。此問中三。一者云何造壇時得除障者。二云何真言行人惱害。三云何真言持誦成果。指此三問云復發此問也。
二從毘盧下。明如來答問中。又分為二。一明障起因緣二明能治明王三明除風法。四明除雨水法。五明並除風雨法。六明以方便法。七明合藥對治法。八明聖尊各住本位有威。九明例諸尊本位差別十明劣惠不信為障所由。一明無智誹謗損損他。二明如來自在義(矣)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大毘盧遮那世尊乃至諸過者等者。經之大日尊歎言乃至行者諸過等三偈一句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言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諸障生。二明慳等為因起。三明由妄分別生。
初中。一切法雖復無量等者。夫大菩提障礙雖多。全後餘所不來。但從眾生生。而從來不可得也。故瑜伽經云。時會中忽障。不從空生。亦不從方而來。亦不從地出。忽然而現。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無始元初際本有俱本輪(云云)以無始際之本有障故。本有本有。而無始無初際。無終無終際。譬如轉輪無始無終。故云本有俱本輪也。以障體即德故。云時障者忽然現身金剛薩埵也。譬如湛大海一味鹹水。依風飄因緣故波濤相擊。依風息因緣故還自澄靜。雖波濤相擊。更未出澄之鹹水。雖還自澄湛。未離動濁之波濤。一味鹹水。從緣而動從緣而靜。無始無終去來生滅行者心海如是是於一味平等自性清淨法界海中。以散亂不知因緣故。忽現障者體。以如實了知因緣故。當現金薩形。從緣雖現障者形。未出自性清淨一味心海。從緣雖現金薩形。未改忽障之本有障體。煩惱即菩提菩提可證。障體即煩惱可捨。故經云。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云云)以是義故云一切法雖復無量要言之但從生也(云云
二從又由下。明慳等為因起中。又二。一明所治惑障二明能治菩提心
初中。由行者過去世隨順法者。行者無始已來慳貪色欲等。無暫捨離。此等慳貪等。今世適雖值甚深法教。諸障礙競起而妨機。故云又由行者過去世乃至若除彼因諸障自息也。
二從此中下。明能治菩提心中。對治即是菩提心者。言貪嗔癡本來不生故。諸障自息。是即對治也。故云此中對治即是菩提心等也。
三從又復下。明由妄分別障生中。又二。一明所治心思。二明能治心。
初中。此之分別由從妄者。一念無明分別也。所謂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者。此意也。心思者。釋經之從心所生之句也。思即是障者。是即思惟煩惱也所謂五鈍使也。所言者。即是生義也。生之體有故。未會本云有。已會經云生也。故云此中有梵音亦云生義也(云云
二從能下。明能治心。自可見(云云
二從常下。明能治明王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中。思惟乃至當結此印等者。經之常思惟乃至能除諸障礙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即下。明隨釋中。是即前所不動明王者。指經第一。所謂說圖位云。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不動如來使(云云)此是如來法身者。指無相法身。所謂虛空無垢大菩提是也(更問)以大願故者。指本有大悲行願也。若行者憶念者。常憶持憶念大菩提心。無時暫忘故諸障自除也。不動即是真淨菩提之心者。師資相承之習(更問)此菩提心為違須八風之不所轉。猶如須彌山八風不所轉故。且寄事立名。故云爾也。為表是義故事立名也。此明王目者。亦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鑒。一而已無二無三也(此亦有深意更問)其印說之者。指密印品也。
三從祕密主下。明除風法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風當誦阿乃至所說等之五行餘文。經之祕密主復聽乃至能縛於風等之三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以字加持二明以字加持三明以字加持
初中。以露地立法故等者。今此擇地造壇於露地造之故。風難尤障也。先止之故云爾也。當想此阿字等者。謂觀字普布身分。其色黃色也。是即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依之障自除也。
二從如是下。明以字加持中。又心誦字者。是因業不可得。即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也。餘文可見(云云)於心想者。於蓋心上觀字。故云即是上想阿字也。以此字合百億須彌山。成大須彌山王。用覆其上。若深祕釋者。此須彌山者即無動大菩提心也。以此無動大菩提心故障礙自除也。
三從下。明以字加持中。又當時等者。於彼器蓋上。又觀字。所謂字體字是前金剛不動義也。上空點一切處義也所謂令此金剛不動之體遍滿一切處也。故遍法界一切障自不生也。
四從水法下。明除雨水障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大有諦聽乃至昏蔽尋消散者(云云
二從水障下。明隨釋中。當思惟字等者。觀字令遍於外。如文可見(云云)作瞋形已畫等者。惡形忿怒形已。於地上畫雲像或龍蛇等形。以所刀印斬斷其形像。即其雲龍等散滅。隨其雨水起之方可作之也。故云作瞋形已乃至即於東方作也(云云
五從或下。明並除風雨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行者無畏乃至一切金剛者(云云
二從或下。明隨釋中。用陀羅木作金剛者。陀羅木翻名上記。其陀羅木橛必此木等者。無件木者以苦練木賓鐵等作之。故云其陀羅乃至用賓鐵亦得耳(云云)以金剛真言加持之等者以金剛橛真言加持之也。一切金剛者此橛下至金剛輪際故。其一切諸法。皆為此金剛橛所貫徹。悉同金剛輪無動轉也。若深祕釋者。一法金剛菩提心。至第十一地金剛輪。貫徹法界一切諸法。更不令轉故。諸障自然不生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或一切下。明以方便法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或一切障息復說乃至去死無疑惑等者。經之復次今乃至息滅而不生勿生疑惑心等二偈三句未會引之也經有亂脫(云云
二從復更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方便加持法。二明瑜伽證。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總表指前。二明曼荼羅形。三明作法二種四明障者退散。五明若不去及斷命。六明密意
初中。復更明方便等者。明依憶念無動大菩提心諸障自除畢。故云復更明方便一切障也。即是不動明王者。此方便非異物。就上所不動明王。以異門說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此不動下。明本曼荼羅形中。所言本漫荼羅者。即是三角曼荼羅也。其中黑色是也者。於彼三角曼荼羅中。身成黑色不動明王之像而刀印也。故云此不動明王乃至不動明王之像也。
三從文於下。明作法有二意中。又於此作法有二意者。謂觀想不動尊字印形像。置在圓中。而令踏彼為障者上(是一)故云一者想不動尊在圓中而踏彼上也。又直觀想身是不動尊。即以本真言印契加持之。而踏彼為障者上也(是一)此等二意中。行者隨意可作也。
四從三角下。明障者退散中。三角中等者。於三角中畫作彼為障者形像。其後我如前成不動。入彼三角中。以左足踏彼為障者頂上。障者即是散。故云三角中畫彼乃至應時退散也(云云
五從若彼下。明若不去及斷命中。若彼違戾者。雖此之對治。猶相違背而憍慢放逸。隨教命不退散者。乃至可斷其命根。但行者時發大慈悲心。可欲斷彼之業壽大菩提之生也。不可欲斷彼生命。口亦不可言斷生命也。故云若彼違戾乃至念言勿令彼斷命也(云云
六從然此下。明密意中。所言密意者。上風諸為障者。更從異不生是從行者平等之心而起。然住平等法大菩提心之時。能治所治本來二。全體平等法界體也。此時業壽永除且云死。牙種還萌亦云生。是即如來隱語祕密最上之謂也。故云然此中密意乃至即是死義也(云云
二從如瑜伽下。明引瑜伽證中。自分為二。一明如來祕語。二明釋祕語意。
初中。又五。一明大自在慢故不從召命。二明現污穢城。三明不動不淨金剛三摩地四明不動入降三世三摩地。五明終即成佛。其義自可見。不能委悉記(云云
二從足即智足也下。釋祕語意中。所言足即智足也者。不動尊入降三世三摩地。以左足踏其自在王頂上。以右足踏其妃首半月者。大自在天并妃者是即根本無明體也。夫無明有二種。如大論七云。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名闇(云云)故知今王妃是即二種無明也。其薄者名大自在王。其厚者名妃也。復次迷心無明大自在。迷無明名妃。是即忘六大法界色心實相。取心外之境。根本之心也。此背平等法界。纔執三千界內。我計此內大自在主。以為足故。無相法界平等大菩提心之不動明王。以左足踏自在頂半月中者。左足五指五大也。以此本覺本有五大。踏彼妄情緣起小智時。為本有五大之所加持緣起小智即成遍周法界色心平等六大法身也。此不改彼小知足小我之體。即成遍周法界常住不變大知足大我之體也。右足踏其妃首半月者。以本有五智。踏彼妄執緣起五大時。為本有五智之所加持。彼緣起妄情五大即亦成遍周法界平等六大法身也。此時亦不改彼小知足闇之體。即成周遍法界常住不變大知足圓有之體也。彼王迷心無明故以五大加持。此妃迷無明故以五智加持。是即兩部各成不二也。此兩足合成一身。是即不二之上不二也。彼金剛吉祥成就印可思之。故云足即知足也。餘文自可見(云云)七從又有下。明合藥對治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或以羅爾迦乃至況復餘眾生者(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合藥對治祕述。二明初心隨情作。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凡下。明誡初心隨情作中。凡此法皆是等者。言此合藥對治等法。是大菩提成就久修練行之人。以大悲心隨緣應物之方便也。若初心無知之族。但聞其合藥對治之法許。慈悲方便隨情所求成就而作之。損損他成就。故云又凡此法皆是乃至此理也。
八從爾時下。明聖尊各住本位有威中。自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金剛手乃至所師謂性住等者。經之爾時金剛手白佛乃至本位業等五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一從謂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四重諸尊各住本位應作即作。二明四姓為例。
初中。能作如是威猛之事等者。不動明王無相大菩提心體。即為降伏伏之者。成大日如來教令輪身三角曼荼羅。而現威猛之勢力。依之一切眾生如來教敕不敢隱蔽。皆悉詣所而得法利也。故云此不動明王能作如是乃至祕密之教也。令使本尊等者。言本尊是佛部者。坐金剛輪方壇而顯威驗。本尊蓮花部坐圓壇而顯威驗。本尊金剛部三角壇而顯威驗等也。故云令使本尊乃至即是效驗之語也。令作者等者。釋未會中之令作二言也。應作事此亦即是十方三世等者。四重法界諸尊。各隨本誓悲願。住其本位。而作其所應作之事。是即一切諸佛三昧耶也。若越者不現威勢而令隱蔽為障者。即犯三昧耶也。故一切執金剛不動明王。作所應業。現威猛之相。不隱蔽為障者。隨自本誓。作所應作之事。不敢失墜三昧耶。何以故。皆是金剛不可有異路也。故云我等一切乃至是故當住斯法也。
二從四下。明引四姓為例中。四姓等各各有家等者。中臺剎利種。第一重如波羅門。第重如毘沙。第三重如須陀。故云四姓等各各有家業乃至如來無敢隱蔽也。此行人等者。今真言行人如是。普諸尊字印形像本誓悲願。隨應而入其三摩地。現威猛之勢。可降伏所應降之者也。所謂或身入不動三摩地者可三角輪。若入降三世三摩地者可住風輪半月。乃至梵天四王等。入其三摩地可住其曼荼羅降伏為障者不敢隱蔽也。故云此行人亦效諸尊乃至可誠汝所言也。

已上釋第九卷畢。

凡從祕密下。明例諸尊本位差別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若說乃至者。經之文祕密主乃至是則先所說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本下。明隨釋中。謂本尊等者。上來雖說諸尊可住本位。未說其本位形色故。正說形色。如次下諸品中說。故云謂本尊各有形色下當更說之也。上說隨本位等者。言如次上如云若住金剛輪方壇者可作增益用。若住圓壇者可作息災用。若三角壇者可作降伏用。今說色亦此。隨方圓三誦曼荼羅。其色亦如次黃白赤也。故云上說隨本位乃至赤火黑風亦爾也。次下有色等者。言指未會本之彼尊尊之色字。此字已會本諸尊形相。然色與形相梵音別也。以即形相之義故。未會本云色也。故云次下有色乃至此是形相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祕密下。明劣惠信為障起由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未來世乃至無惠疑增多等者。經之祕密主未來世乃至而增疑惑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此下。正隨釋中。又四。一明鈍根不信為障因緣二明持誦加持甚深事。三明譬說。四明合譬。
初中。鈍根少智不具等者。設於九種教法者。此人雖為利根大智。於真言教不具故。此人真言闡提人。何以故。闡提此云不具。於如來甚深三密教義不具。於如來甚深三密教義不具故。依此不信故諸障競起損損他。故云以此眾生鈍根少智乃至為障所由也。
二從如是下。明圖畫加持甚深事中。如是真言畫及持誦等者。言今此擇地造壇採色圖畫并持誦等。皆悉極之境妙智之所都。如來甚深不思議事。非十地等覺所知。何況二乘凡夫之所測哉。故云如是真言乃至如來不思議事也。
三從人下。明譬說。自可見。
四從此下。明合譬中。此畫等者。指造壇畫等也。不疑者。若如方壇者以黃色而採色嚴淨。是即與如如法界金剛不壞大菩提心相應。即能住法不思議境界。若如圓壇者用白色而採色其本尊形像等。是即與無盡法界大悲相應。即能住法不思議蓮花三昧境界。若如三角壇者用赤色而採色其本尊等。是即與如來不思議法界心智相應。即摧壞四魔三障。能不可思議甚深金剛智三昧境界此等圖畫實相真言實相持誦實相行者實相如來實相本來平等異路。本來成就無初生。本來具足無闕減。本來清淨蓮花。本來無相虛空本來常住金剛此等平等法界體。信者而已得入。闇證禪宗文字法師能所窺。故云此畫乃至所以而不疑耶也。如世人等。世間淺近方藥驗術猶不思議。何況於如來甚深不可思議真言不思議無相無為法相空執執之族。闇無智之輩。豈不驚怖哉。亦不輕毀哉。故云如世人得藥飛空乃至徒自傷也。
一從聞唯下。明無智誹謗損損他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聞唯堅住乃至如是佛說等者。經之彼唯如聞堅住乃至所說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人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謗毀所由。二明喻。三明合譬。
初中。是人雖聞此法者。如彼無智闇證文法師者。為空執之所沈。為顯綱之所縛適雖聞真言祕藏法教不信不修。以不信故不顯威驗。以不顯威驗故生謗。而云著相之法外道之說。依此損損他失二世安樂。故云是人雖聞此法乃至外道等說佛法也二從人下明譬。自可見(云云
三從當知下。明合譬可見(云云
二從一切下。明如來自在義中。又二。一明已與通達傍正。二明釋成如來自在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智一切法乃至眾生利者。經之一切智世尊乃至方便眾生一偈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此已下。明隨釋中。此已字者。指未會本之已自在之已字。然亦云通達者。指已會本所通達通達。然此兩本中通達義。正義。故云是正義也。謂方便不解之義也。已彼先此後等者。言未會本已字有自在之上故云已彼先也已會經通達之言有自在之下故云此後也。一切梵音迴互也者。非此偈而已。一切真言陀羅尼中。其字陀羅尼之中者隨義便迴互。或用上字於下。或用下字於上。常習也。故云一切梵音迴互也。上文已明諸佛者。指上之是則先所說之文也。今此下句等者。指是諸先佛說之文也。言梵音迴互而者。非啻如來獨而已。先所說亦此也。故云上文已明諸佛乃至方云先佛如是說也。但此一切智世尊乃至決定作業等三偈文是一具文也。然於已與通達為釋迴互之義故。別切取一切智世尊一偈文。而釋成梵音迴互之意也。然後引牒是諸先佛說以下二偈文。總兼備三偈之意。而釋成如來自在義也(云云
二從已彼下。明釋如來自在意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已彼此一切乃至作善無疑等者。經之是諸先佛說乃至決定作業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此意者。總指上三偈意也。所謂如來一切智諸法中而自在等者。是即一切智世尊諸法自在等文之意也。以眾生劣惠等者。方便眾生以下文之意也。以諸眾生未解諸法空相等者。夫諸眾生或漂沈於常。往來生死。或沈空盡滅永斷佛性。或走三性八不之曠野求始成正覺之臺。或瑩三身十佛之花臺。未望本有曼荼之成。如是等族。唯執如情所謂之法相。更不悟甚深無相空相。依之言空則還沈己家之空。言有則還執己家之有言中則又還成己家之雙非雙照之中道。終未悟非空之空非有非中之中。豈悟甚深無相空相。所謂空相者。汝不知哉是我性凡夫一念之心。乃至低頭手之威儀彈指散花之小善。皆是無相境界遍周法界常智也。就中上來所說擇地造壇曼荼羅。是即甚深不思議空相法佛自內證三摩地也。然汝以重障根鈍故。不信甚深無相法相。還云著相之法外道之說。犯幾罪受幾苦哉。若宿福深厚之人。聞則信信則修。修則證。是故皆入真理平等法之體。一切智智德之心。是即無疑惑故四魔三障不得其便。獲得不思議佛法滿足也矣。

已上釋息障品畢
釋普通真言藏品第四(經第二疏第十)

今將釋當品。自開為四。一明大綱二明品題三明來意。四明解釋矣。
初明大綱者。諸金剛大菩薩等。各各說自所通達法界門者。是為一切眾生虛妄分別塵垢。令同自性清淨法界無盡莊嚴藏也。所言清淨法界者。大悲胎藏曼荼羅體。一切眾生內心八葉之已分也。雖然眾生如實不知此八葉無盡寶藏故。往復貧里流轉生死。爰以金剛菩薩等從大慈大悲之崛。而必定師子吼。面面說自所通達門。還令同彼之自性清淨法界無盡莊嚴普門法界之體。故經云所通達法眾生界真實語句。疏云為一切眾生界虛妄之垢。悉令同彼真法無盡藏故。各自說真言之句也。所言真法界者。所謂門是也。故當品終佛自說云。祕密主。是一切真言我已宣說。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云云)同疏釋云。今總說諸真言之心。阿字是也。此是諸法不生義。若離阿字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處也。是則此品大綱也。
二明題目者。普通真言者。普謂普遍一切義。通謂通入通達義。今所說真言皆是普一切門自所通達真言也。是以疏云。是諸菩薩金剛為欲圓滿成就佛法。各各稽首大日已。於心以通達清淨法界法門。各各樂欲自陳說之(云云真言者。品所說。藏者。如來無盡無餘德從此而生。故為藏。故云普通真言藏品也。
三明來意者。品中。於緣品所說圖畫持誦等。為令障礙障者對治之法畢。雖然未說諸尊真言持誦法要故。疏云如是大曼大荼羅王清淨法界之體。是一一菩薩各從一門自在。稱其所解而廣說之。眾生從彼一門而進行者。不久得同彼菩薩。此諸菩薩皆是大日如來內證之德。為欲廣開是知見門故。一一菩薩各演一門也。是則此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判釋中。大分為四。一明上首樂欲演說真言二明如來聽許。三明真言別相四明總說真言心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樂欲佛諸者。經之爾時諸執金剛乃至演說真言三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諸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各各樂欲自陳說。二明樂欲陳說所由。
初中。是諸菩薩者指大眷屬也。金剛者指眷屬。為欲圓滿成就此法者。為欲成就圓滿普門法界曼荼羅故。各奉稽首頂禮大日如來已。如自所通達法清淨法門。各各樂欲自陳說也。
二從所以下。明樂欲陳說所由中。又分為三。一明自證說。二明眾生同我身。三明菩薩金剛如來內德。
初中。如是大曼荼羅王者。所謂阿字也。故當品終云。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最為無上云云)故云大曼荼羅王也。清淨法界之體者。指八葉心蓮花臺也。而自在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故。於普門一門得最自在故云爾也。稱其所者。於普門法界德中。隨其自證得之分而廣說之也。
三從此諸下。明菩薩金剛如來內證。又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如來聽許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佛彼執金剛乃至真言句者。經之爾時世尊乃至真實語句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無盡義。二明法爾加持三明告敕可說。
初中。以無盡等者。指未會之無盡法爾無盡也。以無盡莊嚴法爾加持故云無盡也。或可云害者。金剛法界之體能害者故云爾也。或可云不壞者。已會本云無壞。即不壞也。以此不壞義為正。故云以下義為正也。譬意可見。
二從無盡下。明法爾加持義中。無盡莊嚴自在力者。指本有大悲德。即五大也。法然無功用力者。指本有明朗之體。即五智也。以色心實相六大無礙。而普加持一切大會。故云無盡莊嚴乃至而普加持彼諸大眾也。
三從然後下。明吉敕可說。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時普下。明真言別相中。又二。一明諸尊普通真言二明諸尊種子真言
初中。又分為四。一明內院菩薩說。二明大菩薩說。三明金剛說。四明釋迦牟尼主伴說。五明虛空眼明妃真言。六明說聖者不動真言。七明說降三世真言。八明說諸聲聞真言。九明說諸緣真言十明說普一切菩薩真言一明說普世天明妃等心真言二明一切諸佛真言三明護門者說。四明大界真言矣。
初中。又四。一明普賢說。二明彌勒說。三明虛空藏說。四明蓋障說。
初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時普賢菩薩乃至真言者。經之時普賢菩薩乃至無礙真言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諸菩薩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菩薩中為上。二明佛境界。三明莊嚴
初中。諸菩薩中者。指大眷屬大菩薩等也。其中此普賢最為上首。故云彼為上首也。所謂普者是即本有無相五大。即境也。賢者是即本有明朗識大。即智也。六大不二境智平智菩薩。是即心虛空菩提三種不二總體也。故悟三密平等菩薩中最為第一。仍所入三昧佛境莊嚴三昧。誠所由哉。故云諸菩薩乃至時入此三昧也。
二從佛境下。明釋佛境界中。佛境界者此是諸佛自證等者。五大一切諸佛正覺正知之境。故云諸佛自證真實境界。是即普義也。遍滿一切法所不至故。全非二乘境界。故云非諸聲聞也。如法華方便品中等者。彼品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云云
三從莊嚴者下。明釋莊嚴中。莊嚴即是如來自證之體者。以本有明朗五智莊嚴本有五大境界。故云莊嚴也。莊嚴如來自證一切智智之體。故云即是如來自證之體也。是即賢義也。賢者賢妙最上義。所謂五智明朗之異名也。體有無德者。指蓮華臺德也。云何在此中等者。今此無相法界佛境界莊嚴三昧。非言心所及。然還以此三昧無礙自在力故。以不思議不思議真言也。故云此即是不思議乃至說此真言也。
二從三曼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一明漢交舉。二明釋其意。三明修行益初自可見。
二從此意下。明釋其意中。又二。初釋句義。後明體字。
初中。諸法畢竟平等者。指自性清淨平等之體。自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體字中。以訶字為體者。以摩訶訶字為體也。是即菩提心也。以此菩提心一切菩薩所有作業成。修行菩薩行也。
三從下。明修行益中。眾生等者。受持觀照者速同普賢大菩提心也。故云然此真言訶字乃至自在之力也。
問名定言。其三事云何相應耶答。普賢六大法界也。佛境莊嚴三昧者亦境智不二義。是即六大也。真言句義平等法無行無到也。是又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體字之訶字大菩提心義也。然者三事一徹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四一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四日
點了沙門阿寂(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