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五十
沙門阿寂記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成就悉地品第七餘(經第三之餘疏十三之餘)
四從如上下。明觀字門中。自為七。一明字置兩眼。二明調身修道。三明以字明燈照心處。四明圓鏡現前。五明諸佛道同。六明諸識發光。七明見心佛名第一成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羅字為眼界。輝燭猶明燈(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如上見時猶未名等者。如上雖觀想現前。未名究竟成就。故以字明燈置兩眼。以此惠燈照見心處。無垢清淨光明赫奕。故云如上見時乃至光明如燈赤炎光輝也(相傳)
二從行者下。明調身修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俛頸小低頭。舌近於齶間(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當坐時等者。言行者欲入字三摩地之時。少屈其頸。以字明燈觀照內心之心蓮華臺之實相。即能見心性之不生。故云行者當坐時少屈乃至又不太直也。然今付之有二義。一謂為調身分四大不生病患。二為以一相一緣淨眼速徹照心源。故云此有二義乃至速達心源故也。又坐時舌亦不得乃至當處中等者。是又調身方便也。又當處中者。與中心相應義也(云云相傳)
三從此羅下。明以字明燈照心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而以觀心處。當心現等引(云云)
二從此羅下。明隨釋中。即淨知見之明燈等者。今以此字惠火焚滅心垢。溫養心蓮故速得成就也。故云此羅字門乃至故速得成也。以如此字淨知見觀照自心故。永離能所一異等之相。而本初不生。但從緣生故。自然得如是知見也。故云如是淨眼觀於自心乃至故得如是見也。
四從如上所下。明圓鏡現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無垢妙清淨。圓鏡常現前(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如上所說真言等者。指上五字布觀中也。真言方便者。今此字是赤之中赤。火之中火。燒之中燒。以是義故無間業罪猶能燒盡。何況餘罪垢哉。罪垢消盡故心處自無垢清淨。以心處無垢故自性清淨大圓鏡自現前。故云如上所說乃至常現在前也。
五從當知下。明諸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照了心明道(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隨釋中。當知等者。言如此自性清淨本初不生真實心。是諸佛祕密眾生庫藏也。以是義故妄不宣說。三世十方諸佛以同一本誓故共同宣說。故云當知此即是乃至真實之心也。此心處之心性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故云如是心性乃至故名真實也。以上佛告金剛手等者。如來依金剛手問。說真言行果不來不去而從心處出生。故云以上佛告金剛手乃至能見如來之道也。行即是道者。行之外無道。道之外無果。只是自心之道自心之行自心之果故。非謂如彼修行得果之行因道果。是即三世諸佛同一本誓。唯一行一道無異路。故云行即是道也乃至亦復無異也。以囉字門等淨此心故等者。言以此字智慧明燈。即見古佛所行之道。所謂自性清淨祕密法界體是也。故云以羅字門等乃至所謂祕密真言也。
六從行者見此下。明諸識發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諸色皆發光(云云)
二從行者見此下。明隨釋中。行者見此真言道之時者。依字方便。照了內心明道之時。心外六識亦隨放光。是即內外同一故也。故云行者見此真言道乃至識謂六識也。經云諸色。疏云諸識。其意言。經色者此心明道者是巧色摩尼之圓明。指此巧色摩尼之色光故。云諸色皆發光也。或經云諸識。是依疏改色為識歟。小野相傳本書色字也。然疏云識者。此內心巧色清淨故。外緣六識亦皆放光。是心王開覺之時心數同開覺之意也。如小乘中等者。小乘意者心意識不論其差別。大乘意者皆有別相。所謂心集起為義。意思量為義。識了別為義。故云如小乘中乃至即有別相也。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等者。根境識三緣和合之時。但生不定識。不能決定知諸法。其能分別者是心也。其心源清淨故。隨六識亦皆發起。故云謂六識乃至六識亦皆光明暉發也。猶如大寶珠等者。譬意可見眾生六識亦爾者。大寶珠體性常淨喻自性清淨心源。瑩治去垢雨寶放光譬六識發光。是即內心源清淨故外緣亦清淨也。意顯內外但淨也。故云眾生六識乃至亦皆純淨也。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等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也。是即六識所變佛故云六。於上求下化得最自在故云自在王。亦云觀自在王如來。是故云妙觀察智遍於三身也。性清淨者。自性清淨妙蓮不染義也。明悟此自性清淨之佛故為蓮華主。今得見此自性清淨巧色摩尼圓明故。六識亦清淨發光暉。故云六自在王清淨也。六自在王事。可勘佛本行集經也(云云)
七從彼持下。明見心佛名第一成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真言者當見。乃至第一常恒體(云云)
二從彼持下。明隨釋中。如是見心性者。照了自證自然大菩提心體名為正覺。離心量分別之修行酬因得果之邪倒故名正覺正知。人天二足中尊者。胎藏界名人曼荼羅。金剛界名天曼荼羅。如此兩部曼荼羅不二冥合之體故名中尊。故云如是見心性時乃至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尊也。是故彼經云。金剛觀自在以成兩手臂。三世不動尊以為兩膝腳。心為遍照尊(云云)更勘經釋等者。即此意也。若離此心性等者。一切諸法皆悉從此心處之心而生。故離此心性有見如來句者無有是處。是故限見此心佛。名為第一成就。若未見此句者。不可名為見第一常身。故云所以者何若離此心性乃至所謂第一常身也。此第一常身未成就以前。有多種悉地。故云悉地有眾多種乃至或無量差別也。然今所言成就悉地者。正逮見此心性名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金剛不壞妙體也。是即所言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速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是也。又論云。若人求佛惠。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住(云云)故云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乃至諸佛金剛不壞身也。如是見金剛不壞句名為見如來句。如來句者所謂見字本初不生之句也。故云見此心時即是乃至見於實相也。
五從雖如是下。明觀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從此次思惟乃至得成不死句(云云)
二從雖如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七。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依前作法觀覽字。三明覽字字相。四明覽字字義。五明一切功德從無相而生。六明佛菩薩以此為庫藏。七明佛菩薩等以此得無上智。
初中。雖如是說然行者等者。言如是雖以之方便觀想。未能究竟明了逮見於心性故。更用明了之方便。所謂覽字也。故云雖如是謂然行者乃至所謂轉羅字為覽字也。前於目中作觀羅字等者。前於兩目中。觀塵垢不可得字。為惠火明燈。今轉彼字作相不可得字。成第一無相大空三昧也。故云前於目中乃至令作覽字也。
二從還如下。明依前作法觀覽字中。還如前等者。如前字觀之時。俛頸小低頭。舌近於齶間。兩眼置此覽字。以此大空無相三昧。而觀想心上字也。故云還如前小低乃至而觀於心中阿字也。
三從此之下。明覽字字相中。此之囉字是相義者。為簡異前字故云爾也。有點是大空三昧者。此字上加圓點。是即畢竟大空畫也。
四從所謂下。明覽字字義中。所謂第一無相等者。一切諸相入字門故本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相而無相也。即無相而相也。是故有相無相畢竟不生不滅。即是大空也。故云所謂第一無相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以一切相者皆是不堅固法等者。言一切諸相本來不堅固。而當體即不生。以不生故同大空。以同大空故金剛不壞實相也。如是思惟大空不生法句故。與至理相應。是即不死句也。不死句者諸佛如來常住法身之妙體。故云以一切相者乃至即是諸佛常住之身也。今以此字無相方便。離一切相。所謂離有相無相亦有相亦無相非相非無相等分別諸相。而從緣生。不來不去。是即法身常住之常身畢竟不死之句也。故云由此覽字方便乃至一切法空不死句也(云云)今既雖諸觀究竟。未說此大空無相之法故。諸觀之終說此字。是即究竟終窮方便祕觀也。以是故今經及將說竟。佛說無相三昧品。即此意也。彼一部內始終。此當品中始終。總別雖異。宗旨無異路耳。
五從若欲下。明一切功德從無相而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欲廣大智五通乃至是不隨順等者。經之若欲廣大智乃至由不隨順之一行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廣大智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釋廣大智身。二明釋神通。三明釋長壽。四明童子形。五明釋持明仙。
初中。廣大智身等者。如來色身廣大無量故云爾也。謂一切三乘等者。上從如來無量萬德。下至五通長壽等。非字加持而能成者無有是處。故云謂一切三乘功德乃至皆從無相法中而得成辨也。
二從如神下。明釋五神通中。如神通有多種等者。於神通有種種不同。有漏通無漏通。外道凡夫等通名有漏通。聲聞緣覺菩薩通名有漏無漏。佛獨得最無上漏盡通。比二乘之通等者。以菩薩神通比二乘之時。如日光與螢火。外道凡夫與二乘亦爾也。故云如神通有多種乃至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如此等皆是入地菩薩也。故云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
三從長下。明長壽中。長壽謂於壽自在等者。其義自可見。
四從謂下。明童子形中。謂壽無量等者。童子者表不老義。十六者表十六大生。亦是持明仙也者。如此五通仙等是悉地持明仙也。如上釋。故云長壽謂於壽自在乃至亦是持明仙也(云云)
五從持明下。明持明仙中。持明者謂持謂人等者。如上釋。其義可見(云云)若不觀此離一切相等者。如此持明等猶離無相無能成就。何況無上悉地哉。故云若不觀此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此仙尚亦不可得。經意言若不隨順乃至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也。
六從真言智下。明佛菩薩以此為庫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智發起真實智是極上一切諸佛財富等者。經之真言發起智乃至救世之庫藏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入下。明隨釋中。以入覽字門故離一切諸相等者。言以字加持故能離一切相者。見如來平等大惠真實智體。故經云是最勝實智。疏云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也。一切佛菩薩以此甚深無相境智為資財。而自受用。故云一切諸佛乃至資財是受用義也。如此寶財圓滿自利利他滿足。是即如來大長者也。故云如是智寶乃至大長者義也。
七從菩薩下。明佛菩薩等以此得無上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由是諸正覺乃至佛無過上智者(云云)
二從菩薩下。明隨釋中。菩薩救世者乃至二乘等者。菩薩攝上句之諸正覺也。聲聞等之等字攝於緣覺。遊涉土地者。遊步國土義也。此由此法門者。如此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功德法門。皆由此字無相甚深力用。故云菩薩救世者乃至得成無上道也。經言得無上智者。菩薩大智對二乘故云無上智也。次佛無過上智者。指佛最無上智也。故經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者。經之皆作如是說之梵語中含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義故云爾也。
已上釋悉地成就品竟
釋轉字輪曼荼羅行品第八
將解當品。自開為四。一宣大意。二明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轉阿字之輪摧不知之城。開曼荼之臺示無盡之寶。甘露生三昧之力得如來現法之樂。無閡力明妃之燈破無明煩惱之闇。故疏云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入此輪即是與諸佛同體無二也(云云)是即此品大綱也。
二明釋品題者。轉謂旋轉無窮為相。轉迷開覺為義。字謂字本初不生為義。輪謂轉惑摧破為功。所謂轉本初不生之金輪摧妄想顛倒之闇崛。飛六大一實之寶車至三三平等之本宮。曼荼羅者如上釋。行者。謂行者非但以造壇圖畫等而為曼荼羅之行而已。當與一一三昧相應。名為真實曼荼羅行也。故疏云。復次若但以圖畫尊容用為真實者。如彼畫師等亦可成就阿闍梨功德。然不但以圖畫故而得成彼真言之行。當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方名不思議行(云云)是即指無相平等三密妙行。故云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之時金剛手舉問真言并行果之從來。如來依之雖說其真言行果從來不可得之義。猶未終究竟。是即為治慢法之者。佛明白次第不說故也。故上品餘分行果之相。此品中說之。是故疏云。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中間他語間斷。今佛復騰前意而答也。如上覽字門義。已略說訖。今依前佛為修真言行者。欲令眾緣具足速得無上道故。復從甘露生三昧起。說此明妃也(云云)以是義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如來復觀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十。一明觀察大會。二明說無閡力明妃。三明表說轉字輪曼荼羅行。四明金剛手歸命稽首。五明請哀愍演說。六明佛說伽陀自加持。七明金剛等能見佛菩薩座。八明說世出世惠命阿字門。九明說敷置聖天位。十明說灌頂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復觀乃至觀察眾生界者等者。經之毘盧遮那乃至觀察眾生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大眾下。明隨釋中。亦有意懷者謂將說妙方便而為本意。欲令一切得大利而為本懷。故云亦有意懷乃至皆蒙大益也。
二從如是下。明說無閡力明妃中。又三。一明所入三昧。二明從定起說明妃。三明說明妃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觀已入甘露生三昧者等者。經之住甘露生三昧。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又二。一舉譬。二明合譬。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三昧亦如是等者。言今此甘露生三昧。若聞名義。若思惟名義。若修行實義者。色心熱惱速消滅。得常住不死如來現法之樂。故云今此三昧乃至現法之樂也。
二從從此定下。明從定起說明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從此定起復說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者等者。經之時佛乃至明妃曰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三世無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明妃義。二明當品來意。三明釋真言句義。
初中。三世無有能破壞者等者。超越三世故無能破壞者也。唯本有圓明而無不知之闇昧。故云破除一切乃至故名之為明也。若心口出者名真言者。從自性清淨本覺之自心而出聲字。此為緣而顯。故云若心口出者等也。從一切身分等者。依此內證真言力用。從一一身分而出。故云從一切身分等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當品來意中。如上金剛手初問佛者。金剛手經初以九問。初從凡夫一念淨菩提心。終至于佛果功德。一一奉問之故云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也。佛即從初至究竟者。付之有二義。一者從經之初至經之終。依金剛手之問說之。故云爾也(云云)一者金剛手奉問成佛之始終故。始從凡夫一念種齊之心。終至佛果無上功德。說之。故云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也。初義為正(云云)餘文可見。
三從伽伽下。明釋真言句義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
初自可見。
二從加加下。明句義中。又分為四。初釋第一句。二明釋第二句。三明釋第三句。四明第四句。
初中。伽伽那三迷者伽伽是行義重言行者等者。言伽者是行也。伽那者是行即空也。所謂實行即無所有行也。無所有行即實行也。如此行故即等虛空無相無礙。無所不遍。故云伽伽那乃至無所不遍也。此中先指者初之伽也。次破壞者次伽那也。言以字大空行破先行也。
二從然復下。明釋第二句中。然復有異義等者。謂阿無也。缽羅底所害也。三迷等也。即無所害也。所謂如上空雖無相無礙如虛空。然此空寂入字性空性寂不可得故。還有相也。此相者。所謂如來無相法界大空三昧萬德無盡莊嚴三昧也。此無盡莊嚴萬德無能害者。故云阿缽羅底也。問之者此意也。故云然復有異義乃至次明第二句義也。
三從雖舉下。明釋第三句中。雖舉此空為況等者。如此大空無相萬德。即與一切如來等同也。是即上句三迷通下句薩嚩怛多揭多也。三曼多平等也。弩揭底隨至也。言如上無相甚深萬德與一切如來同等。即至到三平等句之處也。故云雖舉此空為況乃至是一切如來所至之處也。第三句也更問即此意也(云云)
四從次復下。明釋第四句中。雖具萬德而無所表示者。言初句伽伽那是空寂而無過無德也。然第二句時。此空具萬德無所不備。第三句時。如此萬德與如來同等至隨三平等之處。此三平等大空雖具萬德。還無所表無所指。是故似空寂。故復重云伽伽那三迷也。更問句義者此意也。故云次復言乃至更問句義也。此中云無礙力者。縛羅勝願也。所謂三平等之勝願是也。落叉相也。所謂無相也。所謂圓滿三平等無相勝願。自利利他無障無礙無等力。故云無礙力乃至不可破壞也。
三從以此下。明說明妃功能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此善男子乃至無二境界者。經之善男子以此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而說偈言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於下。明隨釋中。佛於三昧中等者。佛於甘露生三昧中。而現此明妃。口說云真言也。陀羅尼(男聲也)者總持。故云爾也身分流現名為明。故云佛於三昧中乃至身現曰明也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等者。譬如世國王妃生男女不令絕王胤。此明妃亦爾也。能生大日法王王子。不令絕如來大自在之種胤。是故云妃者如世女人乃至眾德不具也。
一從由是下。明偈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由是力故乃至能苦除滅者。經之由是佛加持乃至能滅除眾苦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此下。明隨釋中。言此明妃者即同等者。以無相大空三昧故同如來身。若不悟此大空三昧無由成佛。故云言此明妃乃至即是如來甚深境界也。故言是佛境界者。指長行之無二境界也。餘文可見。能除一切眾生身口之苦者。應云身口之罪。然因中說果云身口之苦也。今佛為彼等故等者。凡夫二乘及諸地菩薩等分分皆有苦有無明。是故除彼等一切苦惱。體達不思議解脫。令得諸佛無上現法之樂。故云今佛為彼等乃至無量無邊功德現法之樂也。
三從時毘盧下。明表說轉字輪曼荼羅行中。又二。一明尋念本不生際二明誡聽轉字輪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乃至執金剛言者等者。經之時毘盧遮那乃至執金剛言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尋念我本初不生等者。言我及一切如來皆悉本初不生也。如諸佛者。一切眾生又皆本初不生也。故以此本初不生阿字。加持自身及執金剛等也。故云如來從甘露生三昧乃至以不生力加持之也。一切皆入阿字門等者。如來如此加持故。一切皆悉入阿字本不生際也。即是無二體也者。如來以無言說將如是尋念。故云爾也。故云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二體也。如是思念已等者。如來如是尋念已告諸上首金剛。此中上首者。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剎微塵數皆是上首也。故云如是思念已乃至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剎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
二從諦聽下。明誡聽轉字轉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諦聽善男子乃至能住彼前者等者。經之諦聽轉字輪乃至普現其身等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輪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四明釋輪義。二明釋曼荼羅。三明釋品廣義。四明嘆阿字德。
初中。又二。一明輪轉無窮義。二明旋轉摧破義。
初中。輪謂阿字門等者。言以此阿字之一字入一切字門。經一切法。順逆橫豎旋轉無礙無有窮盡。故云輪謂阿字門乃至故名輪也。
二從又如下。明旋轉摧破義中。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者。以字本不生之刃利輪。四重五逆之高山猶能摧破。何況自餘罪垢耶故云此阿字輪乃至無不摧滅也。
二從是下。明釋曼荼羅義中是清淨義者於曼荼羅有無量翻名。是即其隨一也。下更釋之者指祕密曼荼羅位品等也(云云)
三從品下。明釋品廣義中。品廣者等者。付未會經釋之故云爾也。此中之義能遍一切處者。此中所說義門。遍通盡空法界三種世間諸法故云爾也。品者只是一分之名者。顯種類同故云爾也。餘文可見。諸品亦皆云廣者。亙三十一品皆可有廣義故云爾也。即是言略故一分者。於諸品中。略廣之言只似限當品一分。故云言略故一分也。雖然以義廣故。一一品品無盡無礙如輪義。故云義廣故無盡也。
四從本不下。明嘆阿字德中。本不生者等者。指經之真言門云爾也。是即真言梵語曼荼羅也。然曼荼羅者字故云爾也。住此字門諸菩薩。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皆悉圓滿。是即字功德力。故云本不生者乃至故云住彼前也。
四從爾時執下。明金剛手歸命稽首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已歎佛者等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而讚嘆言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苦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表示義。二明歡喜踊躍義。三明敬法故下地。
初中。此菩薩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臺者。從佛心大空中生金剛智。從此智體生本淨花臺。所謂三部妙體也。虛空者佛部也。金剛者金剛部也。蓮華者蓮華部也。如此三部諸佛菩薩住處。故云以此為座也。金剛即是諸佛智印者。五智五大智印也。以此智印而印自性清淨心蓮華六大法界之體。故云金剛即是乃至故有所表也(更問如第四記)
二從如擲下。明歡喜踊躍義中。如擲金剛慧虛空中等者。付之有淺深。其淺略如文可見。其深祕義如第四記。擲虛空自證極滿義。迴轉而下。下化眾生義。并上下亦爾也。故云如擲金剛乃至此亦表佛智無礙也。
三從為聞下。明敬法故下地。自可見。
二從歸命下。明偈頌中。自分為五。一明歸命菩提心。二明歸命發菩提心。三明稽首真言行體。四明敬禮先造作者。五明歸命證空者。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歸命等者。直歸命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覺大菩提心之體也。
二從歸命菩提下。明歸命發菩提心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復頂禮等者發如實大菩提心入百法明門。是即初地菩薩也。
三從稽下。明稽首真言行體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歸下。明隨釋中。次歸敬真言行體等者。即指字門而為地。於此本初不生大地之上。滿足十地波羅蜜。此十波羅蜜從本不生際而出生。還至到本初不生之處。是即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也。故云次歸命真言乃至地及波羅蜜也。
四從敬禮下。明敬禮先作成就者。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一下。明隨釋中。以一切眾等者。此大菩提心。一切眾生雖同等有。不能自了知故。先覺此菩提心證無上大果。還傳授於一切眾生。為欲報此大恩德故奉敬禮也。故云敬禮先造作者乃至又更禮拜也。重言歸命頂禮者等者。言餘句唯云歸命云稽首。然此句中言敬禮者。謂敬者歸命義。即在意密。禮者頂禮義。即在身密。故云重言歸命頂禮也。復次敬者兼內外。是即歸命之義也。禮亦兼內外。其內者運心作禮是也。其外者低頭合掌等是也。故云重言歸命頂禮也。此義大同少異者。何句歸命頂禮雖大同。此句是殊深重思傳燈恩故。內心外儀共慇重也。故云少異也。故云重言歸命乃至深至故爾也(云云)
五從空證下。明歸命證空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歸命證空者(云云)
二從空證下。明隨釋中。所言空證者。證得如上之甚深無相無分別平等大惠之法。還說此大空與眾生故云爾也。已上五句是如次中東南西北五點具足圓滿義也。是故即本覺菩提為中。乃至字門為第五。復次如次東南西北中也。是即一切眾生本覺大菩提心為大圓鏡智。乃至字門為大日之意也。金剛手旋轉五股。自身從蓮臺下等。皆與歸命之言可相應也(云云更問如第四)
五從如此下。明請哀愍演說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請哀愍我及眾生故說字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此歎佛已復請者等者。經之祕密主如是歎已之七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人下。明隨釋中。以譬顯歎佛之意。故云如世人乃至故先歎佛也(云云)
二從白佛下。明請哀愍我及眾生故說字輪中。又分為三。一明釋法王義。二明請以三故說阿字輪。三明如說修行圓滿故說字輪。
初中。又二。一舉總牒。二明作釋。
初中。白佛言世尊乃至及一切眾生故者。經之而白佛言乃至為利益眾生故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法王下。明作釋。其義自可見。
二從願哀下。明請以三故說阿字輪中。又二。一重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為法王下。明隨釋中。為法王等者。一者為哀愍我故說之。二者為護念我故說之。三者為利益眾生故說之。以如此等三之所由故。願法王說之而奉請也。故云願哀愍我乃至故為利眾生故願佛更說阿字輪也。
三從如說下。明請如說修行圓滿故說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說修真言行者令得圓滿故者。經之如所說真言修圓滿故之九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圓滿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佛下。明佛說伽陀自加持中。又分為四。一明本初義。二明說法無比。三明本寂無上。四明以加持皆知。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祕密主乃至世所依稱號者等者。經之毘盧遮那乃至號名世所依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將說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我義。三明本初義。四明所依義。五明稱號義。
初中。將說祕藏等者。將說難信難解阿字輪。先自歎功德。令聞者信樂倍增。故云將說乃至以此法難信故也。如將說法花等者。法花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云云)今亦如此故云亦自歎也。
二從如梵下。明我義中。如梵音云我等者。於梵語之字引聲中有阿聲。是即本不生義也。此不生是一切諸法所依止之處也。故云如梵音云乃至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又此中我摩字又摩聲即是不生義也(云云)亦是歎中說法等者。言我之梵語字也。此字有阿聲。此阿即是一切諸法本不生義。此本不生即是自稱之中說法義也。故云嘆中說法也。復次我者如來歎德之自稱也。故云歎中也。說法者是轉惑摧破義也。故佛以自稱故說我之時。魔醯首羅之我慢自然殄滅。如來獨得無相大我。依之三界一切眾生根本魔醯首羅猶以如此。我等何不隨順如來教敕耶。是故一切眾生皆悉受如來教化。了知本初不生之大我。是即說法義也。故云亦是歎中說法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云云)
三從本初下。明本初中。本初即是壽量義者。以字本不生故。超越三世。不來不去常住不變。是即壽量長遠義也。又法花所說久遠實成無作本佛壽量長遠亦如此故。更問者即此義也。
四從世所下。明為世所依義中。初舉三喻。自可見。今佛以下。合譬亦可解。然更有深意等者。如來具足如此功德。是依自性清淨本初不生妙體。以是義故一切金剛菩薩及一切眾生。皆亦有如此自性清淨本初不生妙體。與如來萬德。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為顯如此等甚深義利。金剛手唯願世尊為利益我等及一切眾生故說阿字輪而奉請也。依之為說阿字輪。先自歎德。自加持及加持一切金剛菩薩等并一切眾生平等法界體也。故云然更有深意雖云自歎即是說法意也。
五從稱號下。明稱號義中。稱號者等者。言平等法界雖無名字。覺知本初故世號為佛。故云稱號者我覺乃至如是名也(云云)
二從說法下。明說法無等比義中。又二。一明牒經。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無下。明隨釋中。此無比中諸外道等者。內外一切外道也。所謂不了知內證真實祕密之法故。皆名為外道。佛如此等深密法能說之。故云說法無等比乃至故說法亦無比也。
三從本寂下。明本寂無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本下。明隨釋中。此本字中即有阿聲者。言梵語之阿本義也。此阿即不生不滅而本來常寂最無上也。故云此本字中乃至更無過上也。餘文可見。佛雖自歎美等者。言佛自歎功德者即歎阿字功德也。故云佛雖自歎美乃至稱歎此阿字也。餘自可見(云云)如飲水者等者。譬意可見。當引深密者。未勘本說也。云本寂者等者。自性清淨本來寂滅之法一切外道二乘非其境界。故云本寂無有上也。
四從然佛下。明以加持力皆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時佛說此伽陀。如是而作加持(云云)
二從然佛下。明隨釋中。然佛以加持力等者。言如來自然自證之法雖非說可示人。如來於法自在故。以大方便力說此伽陀。以法界平等。自加持。及加持金剛手等并一切眾生。依之金剛手等皆能識知難思之境界。是即奇特之中奇特。希有之中希有也。故云然佛以加持力乃至即為希有也。
七從由加持下。明金剛等能見佛菩薩座中。又二。一明釋坐義。二明此座與理相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由加持故乃至勝願能現者。經之以加持故執金剛者乃至佛菩提座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中。謂佛說此偈已者。佛以大方便說伽陀加持之。依之諸金剛等能現佛菩提座。所謂自已本來自性清淨之體。遍法界無所不至。超越三世不動不壞。而能曼荼聖眾在於此中。是故名為座。故云謂佛說此偈已以佛神力乃至而不相離(更問)加持故能現也。此中更問者此意也。此自性清淨心蓮華臺顯現開敷時。無量大願皆圓滿。故云此座即是如來乃至而作佛事故云勝願也。
二從佛虛下。明此座與理相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虛空如無乃至成就是業者等者。經之世尊猶如虛空乃至是業成就之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即此座下。明隨釋中。即此座者等者。是即心蓮華臺猶如虛空離諸分別戲論塵垢常住不變。故云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也。雖諸菩薩如是修行等者。依八葉蓮華方便祕觀。修行觀察故。與虛空無二無別。而與毘盧遮那四智四行之理相應。故云雖諸菩薩如是乃至故云理相應也。如行行者彼得果等者。如行者。所謂如真言之行也。言無從來至到之處。以為真言之行。所謂本不生之行也。如此行者即得無來無去之果。此行果與自性心蓮華臺四智四行無二無別也。是即初品所說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之意也。故云如行行者彼得果乃至之所成就悉地也。
入從于時下。明說世出世惠命阿字門中。自分為六。一明遍佛身出現阿字。二明一切同字。三明正說字真言。四明諸佛以法身同加持。五明行者以字故能作佛事。六明於佛心當勤修習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于時佛諸支分乃至成就勤修者等者。經之即時世尊乃至勤修成就悉地等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遍佛身分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等者。所謂佛身體皆字也。身色黃金色是字色也。覺體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是佛體性也。故云謂遍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真言也。世出世間等者。如初品記之。二乘定觀等者。三三昧及十二緣生觀等也。如此上從佛內證功德。下至人天所修禪觀。皆悉以字為惠命。故云此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攝心不散等者。猶釋定義也。
二從如壽下。明一切同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壽一字諸壽乃至同現等者。經之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同壽命。二明同種子。三明同依處。四明同救世者。五明同勝義出現。
初中。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等者。言乃至世間治生產業。阿字為其命根。其義如文可見。故云如上世出世間乃至如彼死人天所能為也。
二從復阿字下。明同種子中。復阿字是開口聲等者。言開口必字也。若閉口無聲字。是故開口之時字即生。字生故一切字生。故云復阿字是開口聲也乃至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
三從同依下。明同依處中。同依處者等者。一切眾生草木等皆依止大地。若無大地者則無住處。此阿字亦爾也。若離阿字一切諸世出世間諸法無所依之處也。
四從救下。明同救世者中。救度亦同等者。一切佛菩薩名為救世者若無佛菩薩者三界眾生無救世導師故。沈輪苦海無有出期。今此阿字亦爾也若無此阿字者一切世間失救世之導師。復次救世者者自性清淨本覺妙印也。此阿字亦同之。救度世間。故云同救世者也。
五從末後下。明同勝義出現中。末後者指未會經文也。云現者如上為菩薩大眾等者。言佛以大方便力故出現大寶金剛座。或出現三部無盡莊嚴等。是則一切吉祥勝義也。此阿字亦爾也。世出世間甚深微細不可思議吉祥殊勝義利。皆從阿字出現。故云末後云現乃至此一切勝義皆能出現也。
三從次即下。明正說阿字真言中。又二。一明說敬禮句。二明一字言。
初句。自可見。
二從此正下。明說一字言中。此正是阿字真言門者。此一部此一品從始至于終。唯雖說字功德。正說此字一字真言專局當所。故云此正是阿字真言門也(相傳更問)
妙印抄卷第五十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