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六十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祕密曼荼羅品第一之餘(經第五初疏第四之餘)

二從是法下。明為發問先讚歎佛中。又分為六。一明無盡自性德二明不思議解脫德。三明諸佛同位德。四明隨順悲願轉德。五明歎開悟無生智德。六明復次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是無盡自性者。經之是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盡謂下。明隨釋中。盡謂有始有終等者。生滅去來始終之法名為盡。無此等始終生滅等之法名無盡。以無盡無盡期故無相也。以無相無盡期故自性也。以無相自性故即無住處也。故云盡謂有始乃至無住處也。阿賴耶房義者。阿賴耶。此阿賴耶是房義也。所謂房義者盛受義也。然無相平等法不可有此等房屋含藏之相。故云無住處也。
二從若一下。明歎不思議解脫德中。若一切法等者。言一切諸法無盡無相自性無住處故。本來寂常不變寂滅無相之相故即大空也。以大空業縛解脫之法也。是不思議解脫也。故云若一切法乃至不思議解脫也。
三從諸佛下。明歎諸佛同位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同位者。經之同於遍知之文。未會別牒也(云云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甚深寂滅之法者。上之無相自性甚深微細之法。佛與佛境界。非等覺十地所知。故引佛而為與等。故云甚深乃至故言同於正覺也。
四從然一切下。明歎隨順悲願轉德中。然一切法若但寂者。言但無生無作之法而有諸乘差降階位等者。墮斷滅之中。不能利益一切。然如來大悲行願三世常恒以不壞化身普門利益眾生無時暫息。故云然一切法乃至證於實際不能利益一切也。故次復言方便乃至能滿一切所願者。經之諸救世方便隨於悲願轉之句。未會引也。此方便者等者。指本有大悲。所謂無相法身五大也。本有大悲願故。於無相無分別之中。而度脫一切眾生也。更問此意也。故云此方便即是大悲願乃至是即大方便力也。
五從此無人下。明歎開悟無生智德中。此無人能教授等者。言無生無相他悟。只自然自證之法。故自證心心自覺心。故云此無人乃至現寂覺如實相也。皆是偈語等者。言上來諸句皆未會經文。故未結偈頌。故云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也。然治定經之是乃至諸法如是相等二偈者。此未會文後結頌作二偈文也。
六從復次下。明復次義中。又四。一明斷滅不能利生二明事故不墮斷滅三明自證他悟。四明譬喻
初中。復次若法界無盡等者。上言無盡無始無終者。既是量之法。所謂一切法無盡者即常見也。一切法是盡者即斷見也。故不可言一切法無盡一切法無始者即斷見也。一切法是無終者即常見也。故不可言一切法無始無終。何以故於生死涅槃之法作分限故。分限之法者皆是二見所攝。非自覺自然之惠。故云若法界無盡無終始乃至作分限故也。
二從然是下。明以事故不墮斷滅中。然是塵勞之儔是如來種等者。言今此生死流眾生。皆是含如來之性。具成佛之生。若言一切法無生無性無住處者。云何能現隨類諸佛事耶。是故諸大菩薩大悲方便具足故不能墮常之中。以事故自大菩提心已。還能眾生自覺大菩提心。故云然是塵勞之儔乃至菩提心自然發也。
三從若此下。明自證他悟中。若此言說表示等者。言夫自覺自證他悟。只自如實知見心。故云此言說表示乃至他悟也。經意云法相如是者。自然自證之法。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心量諸法如是如是之相。故云法相如是也。行者如是如是實相。然後以大悲方便眾生說之。故云既得如是實相之法乃至不從他傳得也。
四從如人下。明譬喻中。又三。一明人譬。二明無足譬。三明未度譬。
初中。如人問乳色等者。言有人問有目之人曰。乳色云何。有目人答曰。如貝如粖如雪如鶴(云云四人人。各妄計異也。謂觸貝者生滑想。觸粖者生耎想。觸雪者生冷想。觸鶴者生動想。雖如是等種種異計。不能得乳色。徒彌增妄計。故云如人問乳色乃至無明眼目故也。第一義諦者。指自證菩提之體也。
二從若人下。明無足喻中。若自不發等者。言若如實真言自覺知。而為弟子說此者無有是處。猶如無足引人不能至山。故云若人不乃至況能為一切而登彼頂耶也。
三從又如下。明未度譬中。又如自未能渡等者。喻自可見。
問。今用三有何意耶答。為顯三句法體用三喻。所謂第一無目喻顯菩提心為因句。第無足喻顯大悲為根句。第三未渡喻顯方便究竟句。復次第一顯佛部。第二顯蓮華部。第三顯金剛部。復次第一顯第一曼荼羅。第二顯第曼荼羅。第三顯第三重曼荼羅義門故用三喻也。
三從金剛主下。明念曼荼羅所闕奉問佛中。自分為三。一明前生後句。二明正奉問曼荼羅所闕。三明重歎如來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乃至而以問佛者。經之時執金剛乃至優陀那偈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烏下。明隨釋中。陀那是總攝義者。今此金剛手所問偈。總有七偈句。於此偈中無盡法界曼荼羅甚深無相之法。及無量塵數諸尊聖眾法義。皆悉不盡發問。故云陀那是總攝義乃至故言攝也。復次陀那問義。此深能問者。金剛手獨能問之。故云陀那也。
二從歎說下。明正奉問曼荼羅所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歎說偈已念彼未來世眾生乃至所闕者。經之請問毘盧遮那乃至眾生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闕故下。明隨釋中。闕故不得等者。言上來所說擇地造壇曼荼羅。及真言印契持誦等。以金剛手如來智力尋念之。猶以所闕深祕等是多。若未來眾生不了知此所闕之深祕者。不能疾成就無上大菩提故。以大慈大悲之心。一一次第奉問祕密甚深方便如來。故云闕故不得乃至祕要方便也。
三從一切下。明重歎如來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已斷一切乃至請問於導師云云
二從斷一切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嘆斷一切疑德。二明熱德。三明導師義。
初中。斷一切疑者等者。別牒也。若不能普斷等者。言如來能除斷一切疑網故。則能亦除斷一切眾生種種疑惑。故云若不能普斷眾生乃至今請問疑也。
二從離下。明歎熱德中。永斷三毒根者。所謂元品無明也。無明故生三毒熱惱。從此三毒八萬四千煩惱熱惱。是故除為三毒根本之元品無明故。枝未煩惱熱惱不生也。故云永斷三毒根也。
三從今為下。導師義中。今為一切眾生等者。言一切眾生由不如實妄見。失自覺大菩提直道。是故如來大悲能塞彼邪見之曲路。開此正見直道。令眾生無上大菩提。故云今為一切乃至故名導師也。

已上疏第四竟

四從復次下。明正舉所問體中。自分為三八。所謂初明曼荼羅先作何事。乃至第三八明總結。恐繁不列名。有料文。但此三十八問中。或兼二三問。或兼六問(云云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前生後。二明正牒經。
初文。自可見。
二明正牒經中。曼荼何者先作者。經之曼荼羅乃至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曼下。明隨釋中。謂曼荼羅種事者。言奉問今於曼荼羅多羅作法等。然何事先可作耶也。
二從阿下。明問阿闍梨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三從第下。明問弟子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弟子等者。經之弟子復幾種一句。未會引之。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牟尼者。通用上唯牟尼說之意也。
四從云何下。明問地好惡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知地勢者。經之云何知地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下。明隨釋中。成就等者。三部妙用也。
五從云何下。明問云何擇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擇地者。經之云何而擇治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明隨釋。可見。
六從既下。明問云何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既擇等者。經之云何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三問者。師自作淨。又弟子曼荼羅。此三種淨也。更問者此意也。
七從淨下。明問云何安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淨已云何安住者。經之云何堅住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三問者。奉問如先師及弟子并壇。此三種難而安住也八從云何下。明問為弟子先作何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乃至佛說者。經之及淨乃至師說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下。明隨釋中。前問有幾弟子等者。言前問弟子上中下利鈍好惡等。今既得應度弟子已。為此弟子先可作何等事耶而問也。
九從淨已下。明問淨已相云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淨已乃至云何者。經之云何淨相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自可見。
十從問下。明問作護云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問作護復云何者。經之以何而作護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用下。明隨釋中。何護地亦問師等者。師地弟子三種作護而問也。
一從加持下。明問加持云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加持地復云何者。經之云何加持業誰為初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結護下。明隨釋中。亦問三事者。奉問師弟三種加持結護等也。故云亦問三事也。
二從線下。明問用線量地云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線為幾乃至云何者。經之修多羅乃至地分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用下。明隨釋中。謂用線等者。以線量地廣狡。而絣及合線次第作法等而問也。
三從供下。明問供養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供養復有幾種者。經之幾種修供養一句。未會引之也。隨釋無之。是即六種供養珍寶等之供養是也。
四從云何下。明問獻花方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花香等者。經之云何花香等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有何方法者。方謂方便。法謂作法也。
五從花下。明問何色獻何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花令奉獻誰者。經之此花當獻誰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十六從香等下。明問何香獻何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香等亦爾者。經之香亦復如是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法而問者。隨香之色味可獻三部諸尊也。故云准法而問也。
七從奉下。明問獻花時加持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奉獻乃至云何者。經之云何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何下。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八從獻下。明問獻食上中下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獻食等者。經之諸食之兩言。未會引之也。疏云等。經云諸。共是多音也。
二從食下。明隨釋。自可見。
九從護下。明問護摩次第法則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護摩云何作者。經之與護摩各以何軌儀之八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下。明隨釋中。問獻佛者釋奉問獻食。所謂何等食獻佛。何等食獻菩薩金剛。何等食獻明王天等而問也。及護摩者釋護摩之問也。
十從云何下。明問云何諸尊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諸尊座者。經之及諸乃至教法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菩薩下。明隨釋中。法教等者。法教即法則。故云法教法則也。
一從顯下。明問顯形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顯形等者。經之身相乃至開演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顯謂下。明隨釋中。願次第者。惟次第開演之句。未會而別牒也。然此說與前句願說其義別。故云不與法則同也。
二從諸尊下。明問諸尊印及自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尊印及以自座者。經之所尊乃至敷座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自下。明隨釋中。謂常念誦之座者。行者常念誦之時所敷茅草蓐等座云何而同也(此中又有二問。謂問諸尊印。及問自座)。
三從其印下。明問印名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其印名號云何者。經之何故為印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何故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印復從下。隨問印從生亦有何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印從何處生乃至復作何用者。經之是印從何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自可見(此中又有二問。謂同印從何處生。又問說此印有何所用)。
五從灌下。明問灌頂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灌頂有幾種者。經之灌頂復幾種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欲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六從三下。明問三昧耶有幾種中。三昧耶有幾種者。經之三摩耶有幾一句。未會引之也。見安故隨釋闕之。
七從持下。明問持誦者劑幾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誦者劑幾時者。經之真言乃至菩薩道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有下。明隨釋中。准三問者。問灌頂三昧耶持誦者劑幾時。故云准三問也。
八從幾時下。明問幾時見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幾時應見諦者。經之云何真諦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謂於真言門等者。就此有二義一指初發心之時。初地始心也。
九從悉地下。明問悉地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悉地有幾種者。經悉他乃至就時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得下。明隨釋中。准三問者。問悉地種。問悉地成就時分。問說悉地時。故云准三問也。
三十從云何下。明問得身祕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乃至祕密者。經之云何大空乃至彼復從何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有下。明隨釋中。准有二問者。問云何大空。問云何祕密。故云准有二問也。其義自可見。
一從日下。明問執曜等不祥何除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日月乃至云何除者。經之日月火方等乃至諸佛兩足尊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日月為變下。明隨釋中。日月為變等者。日月星宿等為種種不可思議災殃。此等災難云何能除。而生死異熟苦果亦不起。常與諸佛一處而問也。故云日月為變乃至一處也。
二從護摩下。明問護摩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隨釋
初中。護摩有幾種者。經之幾種乃至增威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問護摩等者。先問護摩法則次第。今問護摩有幾種也。復有幾此增威者。經之幾事而增威一句。未會別牒也。中增威是增益法也者隨釋也。如花等者。如花香一切處用之。今此護摩之法亦一切處用之。故云如花一切處用也。
三從尊下。明問諸尊形色性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尊異類諸尊性者。經之諸佛乃至師說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無餘下。明問於出世果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無餘世界及至其數如何者。經之無餘乃至數量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出世下。明隨釋中。有六問者。於出世各有成就時量及果并數。故云有六問也。
五從復下。明出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問世間出世三昧云何也者。經之殊三摩地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俱下。明隨釋中。俱有定者出世俱有道。所謂出世三乘三昧道也。世間四禪八定等也。并前為八者。前世出世時量并果與數之六。并為八也。
十六作業下。明問作業成就在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作業成就在何處者。經之成就乃至云何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下。明隨釋。自可見。
七從復云何下。明離業得脫中。復云何乃至解脫者。經之復劑乃至解脫句。未會引之也。見易故闕無隨釋也(云云)已上三七問。或兼一。或兼二。或兼五。是故總成六三箇問。但心抄云五八。是即開合異耳。
八從時金剛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六從時下。明如來答問中。自分為四。一明金剛手能問。二明嘆所問法甚深三明聽許略說。四明隨問佛說(矣)
初中。又二。一明舉能讚如來二明舉所讚金剛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一切乃至離眾惱者。經之正覺乃至世尊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彼下明隨釋中。彼所問祕要之事者。從初品已來未聞之處甚深不可思議祕要之藏悉奉問之。故云開彼所問祕要之事而歎之言也。
二從善哉下。明所讚金剛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善哉乃至心者。經之告金剛手善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一下。明隨釋中。是一切時中大者。超越三世故云一切時大也。此時中發大願大行普門法界一切眾生。故云勇也。
二從祕密下。明嘆所問法甚深中。又二。一明祕密曼荼羅二明無上大乘根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乃至位決者。經之祕密主乃至天位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決定等者。於一切眾生心蓮華臺上。決定令列坐四重法界諸尊位。故云謂決定乃至位等也。祕密即是如來祕奧等者。言今此祕密法如自證圓極眾生性德源底也。是故如來不說。由薩埵發問故。以大悲本誓故而演說之。故云祕密乃至不同顯露常教也。曼荼羅是具種種德者。指自性清淨心曼荼羅。此是如來祕密之奧藏。故云即是如來祕密之德。此是自性清淨無盡莊嚴之藏。故云如是祕密之德蓮華開敷而自莊嚴也。八葉九尊乃至四重法界諸尊次第羅列。故云配尊位決者是決擇義也。此是眾生本有自覺祕藏。故云如是蓮華祕密之藏。無盡無闕減。故云分別種種分位乃至決謂決定說也。
二從大下。明為無上大乘根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悲根原乃至諸佛最妙者。經之大悲根本乃至祕密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即是無上大乘根原者。今此如實大菩提。以彼自性清淨大悲為根原。故云此曼荼羅乃至而為根本也。亦如胎藏等者。輪王太子初託胎藏時。是此太子根本也。今此大菩提心太子亦如是。初託大悲胎藏。是即無盡根本。故云亦如胎藏故云根本也。大乘等者其義如初品中記。
三從若廣下。明聽許略說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汝之所願乃至今略宣說云云
二從若廣下。明隨釋中。若廣說等者。言今此金剛手所問之旨次第廣說者。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更不可有盡期。雖然以如來自在力故。但能以方便而略說之。一字無邊義。一言不思議法界義利。故云若廣說乃至當略說也。
四從已先下。明隨問佛說中。自分為三二。一明第一問。乃至二明總結。恐繁不列名。其列名如料文。
初中。又二。一明前生後。二明正答第一問初中。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佛告下。正明第一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告乃至明王力者。經之曼荼羅初業乃至所應最先作一偈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曼荼羅初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最先作之。二明五部攝用三明二種師。四明以本三昧持身。五明祕釋。
初中。曼荼羅初業先答者。金剛手第一問曰。曼荼羅何先惟牟尼說(云云)然佛所問次第一一答之故。今先答第一曼荼羅何先之問也。此即上所說等者。所謂上來所說真言王是也。十二支生者。從此真言出生持明王也。是即阿闍梨弟子欲作曼荼羅之時。先持誦真言王。出生持明王。明王加持力故。降伏四魔悉地成就。故云十二支句生乃至一切世間出世間所有真言悉於中攝盡故欲作曼荼羅要須先誦也。初壇應先住彼明王三昧者。欲作曼荼羅者。心應住此明王三昧也。故云初作乃至明王三昧也。王者只是大日也者。釋明王之王也。此真言一切明中最勝最上故云明王。故疏四云。又復此真言最勝故號之為王(云云)又云。大日如來道場時。平等觀法界而說此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云云
心抄云。不動明王是即大日如來教令輪身降伏四魔明王故。以義云爾也。但疏之應先住彼明王三昧三昧。付下之王者之上三昧王者此大日世尊。而引牒。此明王三昧王配當理智明王不動三昧王云大日釋給。然疏家之意必不見歟。所以然者。言應先住彼明王三昧。然後明王之王言別釋之時云王者只是大日也。此釋意釋經持明王‧此即指真言王。直云持明王。指不動明王等云持明不見歟。只是大日如來以此真言王。照明一切真言行者除其暗冥故云明。而此真言最勝故云王。故疏四云。為欲照明真言菩薩除其暗冥故說此真言王也(云云)故知應先住彼明王三昧者。只是大日如來自在三昧也。故云王者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等者。以最初字置心也。故云此謂心中乃至持身也。謂將造曼荼羅時者。先作此持誦已。然後住瑜伽。所謂此明王理之行者六大法界三密平等瑜伽也。
二從既住下。明知五部攝用中。上所說五字等者。上所說真言王也。所謂佛部也。蓮華部也。羯摩部也。寶部也。金剛部也。然言五字者五字故云爾也。或方等者如次佛蓮羯寶金也。於上中下等者三部攝用也。弟子根性等者。所度弟貪欲增多者用佛部愚癡增多者用蓮華瞋恚增多者用金剛部等是也。故云上中下壇乃至猶未明了更問也。
三從復次下。明知二種師。自可見。
四從以本下。明以本三昧持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於本三昧乃至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本三昧持身已者。先最初字以持身者明也。今以本三昧持身已者印也。可印明相應(更問)
五從然以下。明祕釋中。即是金剛三昧也者。言此二字金剛不壞大菩提三昧。故云此乃至金剛三昧也。必菩薩坐道場時等者。言等覺轉入于覺之時。金剛喻定。蒙十方諸佛灌頂入佛位。故云必菩薩坐道場乃至得入佛位也。入佛位者即是成就等者。言今入佛位者入自性清淨蓮華三昧入佛位也。金剛手猶入此真言王等者。今入此平等法真言王故。於法界塵數大日經中。蒙諸佛摩頂灌頂如來法王之位。故云金剛手乃至如來法王之位耶也。
二從然造下。明答第二問中。又四。一明表淺深二師二明深祕師。三明顯略師。四重深行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阿闍梨有二乃至顯略分(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凡師位者須具等者。不論淺深二師。為師位者具解了真言密印曼荼羅法則次第等。一一通達有錯謬。然後堪為師位。故云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乃至差別之相也。
二從所謂下。明深行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能知廣義乃至遠離於世樂者(云云
二從所謂下。明隨釋中。所謂深者等者。深知如實法相。妙自證菩提。明鑑機堪否。宜知其通塞以要言之。如佛之所行普門眾生。故為佛長子。委如文(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顯略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第二求現法乃至一切為斯作(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但得即現法中利者。但欲現世名利。不欲大事因緣。故云但得即現法乃至而造壇也。然亦具解等者。雖然能知造壇種種方便法則次第有錯謬故。堪為淺行師也。
問。所言顯略者。通顯略諸教耶答。疏家不可通之也。
問。若然者何故住心抄云。顯略分者三乘教顯露廣略耶答。今二種師者雖見諦見諦不同然通達行事故。疏云。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須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於中一一了達無礙。了上中下差別之相(云云)又云。第二師者但得即現法中利也。然亦具解造曼荼羅等種種方便有錯謬(云云)以如是義故得師名。但二者通顯略者。對深祕廣義故云通顯略許也(云云
四從蒙師下。重明深行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諸佛二足灌頂傳教者(云云
二從蒙師下。隨釋中。蒙師灌頂以下者。指經之諸佛二足尊等句也。其義自可見。金剛藏所問等者。言今金剛手所問是造曼荼羅所要也。是即淺行為先而兼深行也。
三從佛答下。明答第三問中。又二。一明四種弟子二明諸相具足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四種弟子乃至非時俱非俱(云云)是印金剛手第三問言弟子復幾種故。佛答之四種弟子也。
二從佛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前生後。
二明表四種弟子三明細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所謂時下。明細釋中。又為四。一明釋時念誦弟子二明非時念誦弟子三明非時弟子四明非時俱非弟子
初中。所謂時者如弟子等者。弟子來而求法時。見諦師者識弟子堪否及經歷幾不得成就。而更作方便。令修行道。故云如弟子阿闍梨乃至更作成就方便也。若世間師等者。若未見諦師者。但法教不闕其法則。令念誦而可祈好相。若師弟共相應得好相者。當知應度弟子也。此事緣品委細。故云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者彼方軌法則能能可尋習。故云爾也。
二從非時下。明非時念誦弟子中。亦如前法者指時念誦之時淺深二師業法則也。言如前不闕法則限日數令念誦時。若猶未得法驗。須倍加行成就時當為其限。是時限非時精進修行故云非時念誦也。故云非時乃至故名非時也。
三從非下。明非時念誦弟子中。非時俱者。既此人值師雖受其教誡。未得如法修行。以未得如法修行故未至成就之時。是故非如弟子一時念誦弟子時分望得成就。故云此不在時也。亦非如第二非時念誦弟子時限之外加行而望得成就。故云亦不在非時也。但在學地如法修行。故云如在學地故名俱句也。
四從俱非下。明非時俱非弟子中。俱非者但發心歸依等者。言此人纔發仰一念歸依師。以未具時宜緣務故。都未授與次第法要故。非二共無之。是故為俱非也(云云)問曰。若然者此第四受法義。何弟子耶答。機可發為義。此人雖未得次第法則。既發心歸依。故名弟子。例如纔三歸故名弟子也(云云上四種弟子者。第一上根智人也。第二上根智人也。第三中根智人也。第四下根智人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諸相具足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具一切佛說弟子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外相二明內相。
初中。謂支分等者。謂生四種大姓中諸根具足等是也。緣品弟子眾德中具記之。故云謂支分乃至廣說之也。
二從二者下。明內相中。二者內相謂菩提心等者。言此人內發如實菩提。及有懺愧慈悲等。師一一教誡皆悉修行。故論云因其親亦可教導此人也。故云二者內相乃至不能違逆如是內相也。佛敕等者。言今此教之習。以現前阿闍梨大日如來故。指現前師教云佛敕。是故云佛敕者乃至佛教作故也。更問者此意也。然此四人等者。非時等四人皆在修行道之地。未見諦之人。故云然此乃至滿足也。
四從既有下。明答第四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最初知地相(云云)是即金剛手四問云何知地相故。佛答之若得應度弟子者。最初應知地相而答也(云云
二從既有下。明隨釋中。地教當次者。其知地相之教以下說之故云爾也。
五從所謂下。明答第五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所謂心地也者。經之即所謂心地。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五問言云何擇地故。佛答之即所謂心地云云
二從應造下。明隨釋中。應造曼荼羅等者。言為弟子欲造曼荼羅時。先可擇其地也。所謂先既知地相好惡已。教次簡去其惡虫惡見等。擇取菩提心淳淨之好地。故云應造曼荼羅乃至即是菩提之心也。
六從先淨下。明答第六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我已說淨如前修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六問言云何淨故。佛答之時指上來所說。而云我已說淨如前修業也。
二從先淨下。明隨釋中。先淨此心者。攝取上之地已。先可淨此地也。故云先淨此即是淨已也。先已者指成就悉地品所說。所謂指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偈頌文也。佛指彼品所說偈云我已說淨如前修業也。謂八葉等者。取品之大綱而釋之。彼品委悉說之。故云謂八葉等心如前作之也。先淨其地也者。如彼品所說思想觀察故。菩提之垢障。速照見自性清淨心蓮華臺德。故云如前所說淨菩提心方便謂觀八葉乃至皆是淨其心地方便也。疏釋第六問云准三問者。一淨壇地。淨師心地。三淨弟子心地。皆悉如成就悉地品所說可觀相應也。
七從既淨心下。明答第七問中。又四。一明離過方便二明離過無畏三明一切淨。四明堅住淨地。是即金剛手第七問言云何堅住故。佛答之也。
初中。既淨心地者。所謂於心蓮華臺上觀字。乃至於頂上觀字。於兩眼亦安字。觀其心。依此方便淨其心地已。淨心地已。次邏字置其兩目觀之。依之遠離一切諸過患。安住無相法界。見自然自證大菩提也。故成就悉地品云。從此次思惟。轉此羅門。邏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見一切空句。得成不死云云)此中轉此羅門者。是塵垢不可得字也。此字次上既說之。故云轉此羅門也。然後亦於兩眼以相不可得邏字觀之。故云邏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也。今取彼品意三字釋之也。故云既淨心地囉字等者。是即上所說。改前羅字。於兩眼以相不可得字觀其心上。除諸空相不空一切諸相之過患。安住無上大菩提也故云既淨心地囉字於其兩目乃至方便前已具說當如前作之耳也是即經宗肝。此教眼目。非面授更不可知(更問)
二從言下。明離過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言若離過等者。經之若於過患心地無所畏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能以下。明隨釋中。能以菩提心者。以此字方便遠離諸相安樂住。故云能以菩提心乃至故言無畏也。
三從當得下。明當一切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得清淨乃至一切淨者等者。經之當得乃至諸過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由離下。隨釋明自可見。
四從下。明堅住淨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已至如是乃至得見三菩提者。經之堅住乃至菩提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知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十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