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六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祕密曼荼羅品第一之餘(經第五疏第五餘)

七從前問下。明答第二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乃至廣博乃至以及諸天神(云云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本尊形小者。結前句也。今次答之者後句也。言說諸尊形量小等不同。既令遍滿法界已。次之答座及印亦遍法界也。然佛普門示現等者。猶是釋前本尊形量隨量而轉也。故云然佛普門示現乃至量也。密跡力士經未詳之。若勘之。前問尊形量中兼問坐及印者。金剛手十及問云。身相顯形色。惟次第開演。所尊之密印。及與自敷坐(云云)然今言前問尊形量中者。指身相顯形一句也。兼問坐及印者。所尊之密印及與自敷座句也。然既答身相顯形色句已。故其次可答印及坐也。故云今亦答之也。諸尊形隨智力廣博遍滿法界。其座及印豈不爾耶。故云身既乃至次第謂其小也令本尊與座相稱也(云云)又次第者從佛至天亦然者。呼經之以及之兩言。未會引牒也。言此形量色相印及座位等。隨智力小淺深廣狹。上從諸佛下至天等。皆悉隨行者心智廣狹而轉也。故云又次第者從佛至大亦然也。
八從次答此印下。明答第四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諸佛所生。印等同彼云云)此中金剛手之問何故為印為先問。是印從何生為次問。今如來答者。是印從何生之問先答之。何故為印之問後答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答言印從何處生之問。二答言說此印復作何用之問。
初中。次答此印從何等者。答彼妙印處也。言如處者。指上如來發生偈同之也。所謂從自性清淨法界而生也。故云印亦如是從於彼生也乃至印從法界生也。
二從次答此印下。答言說此印復作何用之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以此法生印。印持弟子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次答此印作何用等者。言牒問之意也。以此法界印等者。言所以說此印者。以此法界自性印持弟子身故。一切如來而成大人相。譬如國王以王印印之故。國內一切人等奉行不敢越。故云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以法界印而印弟子乃至即是大人相印也。此印即是生死門等者。以此印指生死流轉從緣生諸法。令印持決定心蓮花臺上無盡莊嚴德。故云此印即是生死開法界路也。然此印功德不可思議不可勝計。取要言之。此印量亦與法界同等。依之以之印弟子故。令弟子具足法界表示如來普門法界之身。為此最上用而說此印也。故云略而言之此印乃至故名印於弟子也。
九從印是不可下。明答第三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故略說法界。用是為標幟云云
二從印是下。明隨釋中。印是不可越義者。所謂不諸佛本誓也。由自及他皆不越故者。自法界法界。以此自性法界生印印之故。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究竟圓滿果更不退轉也。故云由自及他乃至不退不轉也。是故世間號之等者。言此印此發堅固菩提心。從初發心已來忍樂修堅持不捨故。世間此人號為菩提薩埵也。故云是故世間號之乃至故名不越也。為略謂以一法印之等者。釋經之故略說法界等句也。言以如來自在力故。統法界箇印。開一印廣大無量大人相。故云為略謂以一法乃至大人之標識相也(云云
十從前問下。明答第十六問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善聽。三明三種灌頂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灌頂三種(云云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灌頂等者。其義可見。
二從佛下。明善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子善聽者。經之佛子至心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慇懃諦聽二明問答決疑。
初文。自可見。
二從何下。明問答決疑中。又二。一明問義。二明答義。
初中。何以上來諸問等者。答上來既五箇問已。然何答無善聽之言。何故至此處合善聽耶合問難也。
二從然下。明答義中。又二。一答善聽之意。二舉例證。
初中。然餘等者。言何問答皆悉雖慇懃諦聽。對此灌頂極用之時。猶過失少。於灌頂慇懃聞之慇懃聞持者。受持真言祕印而為弟子不可成阿闍梨故。殊令慇懃誡聽也。故云然餘法乃至慇懃之也。
二從譬如下。舉例證中。又二。一明舉俗為所例。二明舉真為能例。其義自可見。
二從灌下。明說三種灌頂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列三種。三明三種。
初別表。可見。
二從初但下。明列三種中。初但以手印乃至三昧灌頂也者。是列三種也。
三從一者下。明三種灌頂中。又三。一明作業二明釋作業。三明釋以心灌頂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若祕印方便。則作業。是名初勝云云
二從一者下。明隨釋中。但以法作之者。何印(更問)作業諸支緣故也。此是入祕密曼荼羅者。何曼荼羅(更問)誠心慇重深樂真言業者。此弟子信心堅固真言真實妙行。雖具上所說之眾德資力不合故。不堪能諸緣壇等事。還於真言有其障礙。此時阿闍梨發起深重之大悲心觀察彼之心行堪為法器。而攝受之。密對此一人無支緣之灌頂。故菩提心論云。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也(云云)故云謂有弟子乃至而攝引之也。損眾德本者。今弟子住重法輕財之心。捨所有珍財。奉供曼荼羅故。無始生死慳貪剎那摧滅。開出本來眾德。然若為資力具足業之者作此法者。損彼眾德故。阿闍梨祕法隱覆之罪。故云然但得為此人乃至合辨少供養三寶也。此第一最勝等者。彼弟子菩提心深廣而三平等地。故云此第一最勝乃至授其真言手印之類也。已上此灌頂亦名無支緣灌頂。亦名具支灌頂。亦名灌頂也(云云
二從二者下。明說灌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來灌頂所謂第二者(云云)令起作事(云云
二從二者下。明隨釋中。即是師及弟子皆先業等者。如緣品所說及從此以下諸品所一一緣壇業。皆悉可具足圓備也。故云即是師及弟子乃至緣壇所須一一令作也。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等者。此弟子眾德具足如前人。但前人者資力不堪。此人資力堪能也。依之所有財寶供養諸尊故。得福河無窮盡。故云然此之灌頂乃至令具作也。已上此灌頂名傳教灌頂。亦名傳法灌頂。亦名阿闍梨灌頂也。
三從三者下。明說以心灌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第三以心授。乃至是則最勝云云
二從三者下。明隨釋中。又四。明以心傳心義。二明離時方。三明令師歡喜四明阿闍梨作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第三以心授(云云
二從但下。明隨釋者。但以心而作灌頂者。以師之心祕密弟子之心祕密。故云以心灌頂也。所謂以師之真言之心授弟子真言之心也。是即三平等義也(云云
二從如下。明離時方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悉於時方(云云
二從如是等下。明隨釋中。如是等者。今此灌頂三平等故不論三世十方差別。故云如是灌頂乃至皆離也。
三從由下。明令師歡喜中。弟子者。指此以心傳心弟子也。真言行者。指三平等妙行也。於祕密藏中者。於祕密藏通達相應故。令阿闍梨心悅樂。師弟共得祕密平等瑜伽。以心傳心。故云弟子乃至令尊歡喜故為作心想灌頂也。
四從其灌頂下。明阿闍梨作法中。而住如前所說等者。上釋諸毛孔出現無量佛之文云。從佛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隨其上中下分。謂頭為內胎。心以上為第一院。齊以上為第二院。齊以下為第三院。即配前圓壇四位。隨彼右前後上中下。為顯現本尊之身。各依本位出世界中。施作佛事云云
  今阿闍梨三昧所觀亦此。故云其灌頂瑜伽阿闍梨乃至一一異也。如是作已以祕密加持故者。觀察相應已。以祕密印明加之。爾時金剛手神力。令引入祕密曼荼羅。現睹見曼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前爾時行者手中自然授妙花而奉供大會。隨花所墮之處。其佛之尊即從座起。以妙音聲而愈慇行者。取一一諸尊各各所證甘露三昧之水。為弟子現前灌頂此之間。阿闍梨三昧宛然不動。以成就一大事故。令師歡喜現前說法。故云如是作已以祕密加持乃至弟子師令歡喜師為灌頂教授也(云云
一從次答三下。明答第七問中。自分為二。一明別表。二明五種三昧耶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正等覺略說五種三昧耶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前生後句。二明三昧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三昧耶者下。明三昧耶義中。又二。一明舉譬。二明決釋。
初釋。自可見。
二從是故下。明決釋中。是故即不可越義者。十方三世諸佛本誓故。不如是五種三昧耶。是即諸佛三昧耶之戒也。故云是故三昧耶乃至即是戒義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說五種三昧耶中。又六。一明別表。三明遙見三昧耶三明投花三昧耶四明授明三昧耶。五明傳法三昧耶。六明祕密三昧耶
初文。自可見。
二從第一下。明遙見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初見曼荼羅乃至不授彼密印云云
二從第一下。明隨釋中。第一但得遙見等者。是遙見灌頂。只是於壇外遙見曼荼羅。起一念信心禮拜供養。仍阿闍梨大悲心。敢引入其外令禮拜。遙令散花道場。依之除滅無量罪。雖然未引入壇中及授印明等。故云第一但得遙見乃至第一也。
三從第二下。明說投花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二見曼荼羅位者。經之第二乃至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引彼人於壇中等者。前第一人猶進諸被引於壇中。仍聽引入壇中。投散花於尊位。爾時阿闍梨隨花所墮。告示其尊位而為說其名號。於壇場門內悉令諸尊。故云第二見曼荼羅乃至說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真言等者。若此人不請受印言不授之。若進請受佛印明者。即隨其佛授之。故云若請真言乃至授之也。當所行結緣灌頂是也。
四從第三見下。明授明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三乃至諸事等者。經之第三乃至妙業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阿闍梨從首至未等者。言始從一尊一行之法。終至祕密第五重。皆為此人所儲。然此若不進者只在位。若進者亦可在後三昧之處也。故云第三見曼荼羅乃至教授之此是第三也。已上三重為授明灌頂。亦名學法灌頂。是則大師六七兩月所灌頂。故御請來錄云。受授明灌頂再之(云云更問)
五從第四下。明傳法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復決許傳教乃至如教之所說(云云
二從第四下。明隨釋中。已能依行法者。已前三種三昧耶具足成就一一法則明通達。緣壇所須悉解了。眾德圓備堪在師位。是故師為作傳教曼荼羅引入之。而告示言。汝自今以後繼先師業。如異。造壇人令密藏久住。更不可斷絕佛種。故云第四者已能依行法乃至令法久住佛種不斷故此第四也(云云)是則傳教灌頂也。亦名傳法灌頂。亦名阿闍梨灌頂也。
六從第五下。明祕密三昧耶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別表。自可見。
二從如下。明牒經中。如所說乃至不名三昧耶也者。經之雖具印壇位乃至非名三昧耶二偈文。未會引之也問曰。今此雖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句。是前傳教灌頂引牒已。何故亦為祕密灌頂之內文耶答。是則向上向下文也。以向上義故為傳教之內文。以向下義故為祕密引牒初句。所以然者既云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是即傳教之義顯然。此言者傳教不具也。故向上讀文為傳教引文。又既云雖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故知雖之言所剋。祕密中結前句也。故向下讀文為祕密引之也。
三從即前所說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定能入人。二明祕密分五種。三明祕密分五重。
初中。即前所說第三等者。言今祕密灌頂人者。非別物。前第三授明灌頂所入時阿闍梨為此祕密壇之一大事因緣諸尊真言手印一一法則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然此非但進受傳教灌頂而已。彌當進入此最上祕密壇。故云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也。或云第三者指第三以心灌頂(此義為正)
二從然祕下。明別祕密分五重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寄齊第一遙見三明寄齊第二投花。四明寄齊第三授明。五明寄第四傳教。六見諦人寄齊第五祕密矣。
初別表。自可見。
二從第一下。明寄齊第一中。第一謂於師所等者。彼第一人依前世宿善故得遙見曼荼羅。此祕密人亦此。彼第三三昧耶時。於師所受真言法。由修行功力故。自然瑜伽相應。頓於中睹諸尊聖眾。雖然未蒙諸尊引入。未蒙引入壇中也。故云第一人謂於師所乃至例如第一人也。
三從次第下。明寄齊第二投花灌頂中。第人已蒙引入等者。此人既睹見海會聖眾。亦蒙諸尊引入。雖然未蒙本尊現前灌頂。如彼第二投花灌頂之人。既雖被引入壇中。未被授其法。故云次第人已蒙乃至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也。
四從第三下。明寄齊第三授明灌頂中。第三既蒙引大聖中等者。此人既於祕密壇蒙聖者引入。三密祕教六大瑜伽。始從菩提心為因。終至方便究竟一一祕密深奧行法。皆悉一一次第聖尊方便教示。如彼第三授明灌頂人。從首至末諸尊法要一一次第蒙師之教示一一印言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故云第三乃至皆蒙聖者方便告示如第三人也。
五從第四下。明寄齊第四傳教灌頂中。第四者以善修祕要之道等者。言此依前第三第四三昧耶。如教修行故被引入祕密壇。諸尊現前為作祕密傳教三昧耶現前灌頂。即為如來之所使施作佛事。如彼第四傳教灌頂之人。現前蒙師印可灌頂。繼先師不斷佛種。故云第四者乃至即為如來所使如來事也。
六從第五下。見諦人寄齊前第五祕密中。第五等者祕密第五重也。已具前事者。以前四重所具眾德也。又見己身於大會中等者。既於大會曼荼羅中眾德成就。於普門法界。如毘盧遮那阿闍梨。施作三密妨化用。故云此是菩薩也。如彼第五祕密灌頂人。具足眾德逮得心灌頂發生祕密惠。於祕密壇中受得以心傳心灌頂。於心蓮華臺上。頓睹見法塵數聖眾。與十方三世諸佛同行如來事。故云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乃至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
問曰。祕密之上五重皆是菩薩耶答不爾。前四重地前也問曰。從第一重。既云睹諸尊大會是即見諦也。若是見諦者可云地之人。何云地前耶答。見諦三種不同。所謂十一地初地初發如實知自心位也此三位雖有粗細明昧不同。分通達自性清淨大菩提心。紹毘盧遮那法界之家業。更異。依之取輪王太子譬以喻此見諦始中終。所謂初受輪王種姓詑后胎內。如最初發心之人始詫毘盧遮那大悲胎藏。是名入佛三昧耶。此太子初出胎。如證初法明道之位大悲萬行任運滋長。是名法界位。此太子七寶出現正昇輪王位統御於四州。如第十一地。是名轉法輪位。然此輪王初詫胎與即位時。其種姓行更以異者。如初發心菩薩初地十一地見諦至理異也。故從祕密初重雖同共見諦。而前四重地前也。是則所言若纔見者則名勝義諦是也。第五重地上人也。是則所言若常見者則菩薩初地是。故今疏文分別此義云。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於大會自作阿闍梨師。即是地人也(云云)既局第五重而云地人。於前四重者不論地義。明知前四重有見諦義。無地分也。是故次釋云。如是觀者即是一切如來一處。是人難未即能究竟佛惠。然其所解與諸佛同。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即是諸佛一處也。
二從若觀下明答第十八問中。又三。一明號名告之。二明法相菩薩名。三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觀察於意善住者等者。經之善住若觀意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告下。明隨釋中。告金剛手也者。指金剛手而云善住也。故云告金剛手也。金剛手前同劑幾時等者。金剛手十八問真言者幾時真言行當具菩薩道故。今如來答之言。善住若觀意真言覺心乃至諸法本寂云云)故云金剛手前問劑幾時菩薩名者今此次答之也。
二從若觀意下。明法相菩薩名中。又二。一明善住義。二明不著三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觀意心覺乃至說名者。經之善住若觀意乃至說彼為菩薩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觀謂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觀義。二明覺義三明善住義。
中觀謂者。釋若觀意之觀也。所謂三密平等觀也。三密平等了分明。如鏡中見面像。故云觀謂始從師處乃至而睹面像是為觀也二從覺下明釋覺義中。覺者覺了等者。釋心覺之覺也。言如實覺自性清淨真實境智為覺也。
三從善住下。明釋善住義中。善住者等者。治定本有句之初。然今向未會經作釋故。任未會經次第。先釋觀義。次釋覺義。後釋善住也。善住者即指金剛手等者。金剛手所住故善住也。故云善住者即指金剛乃至而告之也。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等者。或復今真言行者覺了所住故。通同彼修行之人與金剛手同共應名善住也。故云或可同彼修行之人乃至故名善住也(云云
二從覺其下。明釋不著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覺其不得乃至菩薩名者。經之真言覺心不得於三處。說彼為菩薩三句。重別牒也。是即為不著義。復重別牒此三句也。
二從謂以義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覺三不可得二明無量境界三明不可得四明三輪清淨
初中。謂以義得等者。言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然菩提覺義知義也。薩埵者忍樂修堅持不捨義也。謂覺知不可得而忍樂修堅持不捨也。故以是義故得名菩薩。是則以義菩薩名也。故云謂以義得名也。由有覺等者。有自覺自證之惠故云由有覺也。謂身所觀法成時等者。覺知本來不生故。於五蘊不作執著也。覺知自性清淨法體本來不生故。於所觀法不作愛著也。覺知能成所成本來不可得故。於成就不作著慢也。若不得覺知此三不可得之相者。不能覺知心。若覺知此三不可得不可思議菩提薩埵之名也。故云由有覺不著三處乃至說今此義得名也。
二從既得下。明得無量境界中。既得如是法相應等者。如是覺三不可得自然得三平等法相應。以三平等故得見本尊無量無邊帝網境界廣大無量無盡莊嚴不可思議之相。故云既得如是法相乃至不可思議也。
三從行者下。明不可得中。行者爾時即以無所得等者。上以三不可得方便。以不思議智觀察無盡莊嚴不可思議境界外兩間而不生也。所謂身心為內。本尊境界為外。此二和間。此三事和合中都以不可得也。此時三事相除盡。本來不生一相平等。以一相平等故。當知無生也。以無生無性也。以無性不可得也。故云行者爾時無所得而為方便乃至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得也。
四從復次下。明三輪清淨中。復次行者祕印者。身印口真言心觀念三密畢竟無生故。與本尊三密眾生三密行者三密平等平等無別。以無別故遠離我人眾生壽者諸相畢竟清淨菩薩。故云復次行者乃至金剛經分別也。
三從然行下。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薩中。又四。一明不墮常。二明不墮所由。三明畢竟空中修萬行四明引經結釋。
初中。然行者等者。覺知三處三事三輪畢竟不可得時。諸法畢竟無相都以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是即結釋上來所說也。故云然行者乃至不可得也。雖然真言行者初發心修種種功德眾生故不墮斷滅。又覺畢竟不生故不墮常見。故云然則從發心乃至不墮如是過失也。
二從所以下。明不墮所由中。如行者觀時等者。言三輪器世間道場觀等種種有相有緣之觀。覺知緣生之法故。以四性叵得之觀。四句推見都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此緣生法同法性而具足性起功德隨緣利物鏡像水月法爾。以是義故不墮二見也。故云所以者何如行者乃至而不墮二邊也。
三從是故下。明畢竟空中修萬行中。是故雖畢竟空等者。言上雖住畢竟清淨大空三昧。然以方便力修種種無量功德善根普門利益無量眾生悲智自利利他圓滿。故云是故雖畢竟空乃至不墮實際也。
四從故經下。明引經結釋中。又二。一明經文二明作釋。
初中。故之一言牒上之言也。經云以方便乃至即是菩提者。經之無緣觀行乃至故號仁中勝一偈文。未會引結也。
二從以方便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方便眾生二明無緣觀行三明釋仁中勝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作釋。
初中。以方便眾生菩提者。經之方便眾生為植眾善本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以方便利下。明作釋中。以方便眾生。以何方便佛已離一切執為人故種此是裁種之種也者。已上採集爛脫之文也。言以方便眾生者。以何等方便眾生耶而問也。答之佛已離一切執等者。言佛雖離一切執著。為眾生故種此菩提因之答也。
二從無緣觀下。明釋無緣觀行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無緣觀者。經之無緣觀行一句。未會而引結也。
即是中道不思議觀也者隨釋中。已成佛無緣覺。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得於本寂法中起方便利他利益人故迴無緣有緣之義也者。已上採集爛脫之文也。言無緣觀者不思議緣生即空中道觀也。非彼顯乘中道觀智故云不思議觀也。已成佛無緣覺者。覺畢竟無相大空之體成佛。同此佛之所知故云同無緣覺也。於此畢竟清淨不生本來寂靜之法中。以大方便利益眾生。故云已成佛無緣乃至方便利他也。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者。若自證本寂大悲本誓故也。是利益者乍住本寂法中。而能方便利物。故云是利益人也。故迴無緣等者。迴此無相無緣自證之法。作彼有相有緣利益。故云故迴無緣有緣之義也。
三從仁者下。明釋仁中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仁者名越眾生者。經之故號仁中勝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過下。明隨釋中謂過人者超過一切人天智力故云爾也。仁者是寂根者。謂諸根寂靜而勝於中天上故云爾也。
三從前問下。明答第九問中。又二。一明金剛手問。二明如來答。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次下。明顯如來答中。又二。一明安住自性二明如佛(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今次答言之四後言也。本寂自性乃至諸道修行人也者。經之於諸法本寂乃至見諦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知法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略釋無性見諦義。二明廣釋無性見諦義。
初中。知法本寂無性故者。住諸法不生故知諸法自性安住如是本初不生自性故。不為違順風之所動搖須彌山。是即見諦也。何以故。以諸法自性實諦見諦也。故云知法本寂無性乃至是名見諦也。
二從名見下。明廣無性見諦義中。又四。一明觀行相應二明如實正觀三明安住實智慧中。四明結歸見諦
初中。名見諦者等者。為廣釋見諦義故。重別牒是見諦一句也。上所云等者。遠指世間成就品等。近指次上如行者觀時種種有相之境等文也。先從師所授得真言觀行等者。依諸法次第精進修行。與三昧相應。字聲本尊明了現前。如世間成就品等所說。故云上所云乃至明了現前也。
二從次即下。明如實正觀中。次即者。前依有相方便圓滿本尊現前。次之明無緣無相正觀故云次也。如實正觀三事者。上於外兩正觀察時。此三事和合故現不思議事。雖然此三事以從緣生故皆悉不可得。以不可得無生無滅無性無住也。是即本來常住寂靜涅槃相也。故云如實正觀乃至常寂滅相也。
三從此中下。明安住實智慧中。此中云者。指經之於諸法句也。即是指前觀照之境者。指前菩薩觀照之境也。所謂三處三事三輪等是觀照之境也。安住如是等之三處三事三輪等之相者是能照之智也。安住此等如實正見中如須彌山疑網永盡如明鏡臺。故云此中云彼諸法乃至即是不動搖義也。
四從猶住下。明結歸見諦中。猶住此名者。名猶明也。然假音云名也。言猶住此明義也。所謂住如實智慧而明朗也。故云猶住此明也。是即師傳義也。從齊住此實智慧明朗已來見諦。若不住此實智慧明朗者非見諦也。故云齊此以見諦也(云云
二從實及空下。明所如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實及空乃至如是等者。經之此實際乃至先佛如是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實際義。二明見實同佛。三明古佛道同。
初中。是釋見諦義也者。是即總牒經文已。三段意而結歸見諦義也。以此實如空等者。經之此實際一句。未會別牒也。自性實者一切諸法皆悉住門故自性。以自性真實體性。故云自性名實也。此自性自性常住本來清淨。故離一切虛妄分別妄想。故云實者妄語也。是即釋經之非虛妄言說一句也。夫見住者。自性法位真實諦理。故云夫見住者即是乃至但是為實也。
二從次云下。見實同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云以是所見猶如佛者。經之所見猶如一句。未會別牒也。
後從見下。明隨釋中。見實即同佛也等者。言諸法自性為實也。三世十方諸佛以此自性之道為本誓。故云見實即同佛也。
三從先佛下。明古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先佛亦如是見也者。經之先佛如是一句。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亦下。明隨釋中。如是見故云及也等者。所云及者。未會經云實及空故。釋彼及之言也。所我者行者也。言行者所自性如來古佛之所見無別。故云見此理者即是見於古佛乃至即是虛義也。
四從前問下。明答第三十問中。自分為三。一明定問答前後。二明正釋如來答文。
初中。前問復有幾種者。金剛手問先云悉地有幾種。次問云幾時悉地生及說成就時故云爾也。今先答果者。今如來答先答悉地果云逮菩提心悉地無上。是即答及說悉地之問也。次答悉地有幾種者。今如來答云從此有五種諸悉地差別等(云云)故云前問復有幾種。次問云何悉地者。今先答果謂金剛手問云及說悉地即是也。次答悉地有幾種也者。金剛手問云悉地有幾種即是也。然後答幾時悉地生之問也。
二從諸菩提下。正明如來答文中。又三。一明悉地果二明悉地差異。三明答幾時悉地生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菩提心悉地無過上者等者。經之逮菩提心悉地無上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夫言下。明隨釋中。夫言成就悉地等者。總結釋真言成就悉地也。住菩提心也等者。釋經之逮菩提心也。是即諸悉地中最無上十一地極果也。故云謂住菩提心乃至無過上也。
二從入修下。明答悉地差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入修行乃至緣覺等者。經之從此有五種乃至諸佛緣覺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從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表列五種。二明五種悉地
初中。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者。釋經之從此有五種諸悉地差別句之意也。謂此無上悉地以前等者。指上逮菩提心悉地無上悉地。云此無上悉地也。以前者。從第十一地已還。總有五種悉地也。所謂初一地前也。後四地上也。如次上見諦分別三種。所謂一地如實發菩提心位。二初地。三者十一地也。今悉地亦通彼三位。所謂無上悉地十一地也。五種中地已上四種地上也。地前也。
二從初信下。釋五種悉地中。又二。一明寄齊諸教。二明祕藏不共談。
初中。又五。一明釋信。二明地。三明五通四明二乘。五明釋成佛
初中。初信者謂隨分諸根等者。言深發如實大菩提心。不疑三平等實理。信心堅固。是即以地前三昧道位寄齊顯乘地前十心位也。故云初信者乃至此是地前信行也。
二從次入下。明釋地中。准望聲聞法中等者。初地諸法明道位寄齊聲聞初果見道位。故云次地者乃至猶如見諦人也。
三從第三下。明釋五通中。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者。世間神通無性無相。而觀察本來不可得。更不可取著同幻夢影焰。是即從地至七地。住如實大菩提心。雖神通。以緣生觀解一切有相有緣之境而不執著。依之得超越五通仙等之位。是從所離之境五通。是即以此地上菩薩得五神通寄齊彼五通仙也。故云第三五通者乃至名第三也。
四從第四下。明釋二乘中。謂觀察二乘境等者。是亦從所離之境得名也。言於第七地以悟畢竟無相故。不住下化之心。二乘。然以菩提心勢力。度二乘境界得至第八地。是即以自證大空之分限。寄齊彼二乘沈空之位。故云第四二乘乃至爾時到第八地也。
五從五下。明釋成佛中。五從第九地菩提行道等者。言既超越七地得至第八地已。發起大悲萬行故。得至第九昇大智灌頂位。得至第十地。此大悲大智同際位即第十一地也。故云五從第九地乃至勝進如來位也。然諸論師大略等者。大品經大論所說并香象天台等所釋大旨斯。故云然諸乃至此說爾也。具如初品中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二 
元德三年(辛未)三月一日點了
沙門阿寂(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