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七十三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陳劍峰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經第六疏十九始)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 。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所謂祕密之中最祕。難得之中難得。內心之中大我真言之心字也。故疏云。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第一希有難得之法也(云云)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字如上釋也。位成者。所謂內心大我處自心八葉位也。今以字之加持故。於意生八葉臺上。安住三三昧耶。證得金剛微妙之極位。是故疏云。謂此花臺從心意生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蓮華。此花不從餘處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無二無別也。此花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鏡。以世間更無物可以為喻。唯有圓鏡可以喻況。令彼得意忘言。然實過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喻也。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具大功德。真金色具有焰光。住三昧。寂然而住此。當觀此一字真言王。從此真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遮那。如上瑜伽法中說耳。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害謂一切煩惱悉以除害。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威光猛盛。猶七日童子不能仰觀烈日而觀其明。今此光亦爾也。彼一切眾生觀於日輪而不能見其本質。今此佛光亦如此也(云云)故云百字位成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依修百光王之瑜伽。說成大菩提之極果竟。雖然若真言行者不能修此中無相無分別方便觀智者。不可得入畢竟無相大空三昧。是故此品中說鏡像幻化之譬喻。遣行者法執之垢染。令意生曼荼畢竟清淨。故疏云。右此成百字位品。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其大意。以先修瑜伽故。成乃至極大廣普。然不以此惠方便觀空實相洗滌其心。即猶是世間之法。故須作此觀行令入曼荼羅實相。成大空之壇無所不有。常恒而畢竟清淨。此其大略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三。一明金剛手問。二明如來答。三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金剛手乃至說與願者說者。經之爾時執乃至如此一切願開示之長行偈頌文。未會引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牒佛所說旨。二明正問。
初中。時祕密主聞佛所說等者。言金剛手上品中聞說從一字出無量隨類之身而作諸佛事。作奇特未曾有之思而奉問之也。故云時祕密主乃至說此真言救世者也。真言救世者等者。字即是法身佛。故云救世者即是佛也。佛與字其功德等同。故云如佛於一切眾生中有大歸依救護之處乃至為一切真言歸趣之處也。是大聖者等者。言因上品所說而亦致此問。故云是大聖者乃至現種種神變也。
二從因問下。明正問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因問之兩言疏主之言也。此真言云何生乃至生在何處者。經之摩訶牟尼等之二句文。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問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總句。二明誰能知。三明生在何處。四明誰能生。五明讚佛願說。
初中。問此三事也更問未審者。如此三問未詳細釋故云爾也。大牟尼歎者。讚笑如來而為大寂默。是即對應佛故云爾也。云何知者總句也。言上品中佛說知四種無量故成正覺故。金剛手總先云何知而總問也。故經云摩訶牟尼云何知也。
二從一知下。明誰能知中。一知者誰者。釋經之誰能知此之四言也。
三從生在何處中。二於何處謂從何得也者。釋經之從何處之三言也。言從何處生耶而問也。
四從三誰下。明誰能生中。三誰生諸真言者。釋經之誰生如是諸真言句也。言問能生者也。以上三問也。前問誰得知此四者。指一知者誰句也。對第三問故云前問也。誰得知此四者。上品中佛說知四種無量故成佛。然未說知四種無量之方法故。因此金剛手而問。故云問誰得知此四也。言問誰能生此四無量也。後問生者是誰者。言生此四無量者是誰而問也。
五從大勇下。明讚佛願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勇士乃至與願者說等者。經之大勤勇等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佛大下。明如來答中。自分為五。一明答第一問。二明答第二問從何生。三明答第三言誰能生真言問。四明答生者是誰問。五明說離著方便觀智(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大法自在牟尼乃至一切不知諸外道者。經之爾時薄伽梵乃至外道不能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佛嘆金剛手。二明祕之中祕。三明非兩種外道所知。四明悲生灌頂者可聞。五明具眾德得悲生灌頂。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法下。明祕之中祕中。此法者此真言王之妙果。所謂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也。上來諸品中所說祕密者即此法也。所謂心蓮華臺上之祕藏。是即諸佛世尊以同一本誓故。共同守護不妄授人。希有之中希有。難得之中難得也。故云此法乃是乃至難得之法也。
三從今下。明非兩種外道所知中。今此諸法之祕者。指三種世間諸法。此一一諸法皆悉含藏此祕密之中祕密祕藏之中祕藏。無有增減勝劣。而兩種外道更不能知之。故云今此諸法之祕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所言外道大分有二種。一世間撥無因果斷常二見外道。二佛法內外道也。故云然外道二種乃至有諸外道也。
問。以雖入佛法中者。指何等佛法耶。答。指顯密一切法佛應佛之佛法也。
問。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云云)然者一道極無等猶不知此祕密可云耶。答爾也。
問。若然者此等諸教中立頓漸不定祕密四種。盛談祕密。依之法華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云云)然者如何答。彼諸顯教中所談祕密者。大小權實機雖並座。相互不知故名祕密。非今宗所言之祕密。故法華玄云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但至法華經者。跡化弟子不知本地無作三身故。且云祕密。是亦非今宗最極祕密也。
問。若然者何故今疏文云此佛法中外道即二乘人也耶。答。是非常二乘。即大乘小乘呼為二乘也。即如香象釋云。大乘小乘名為二乘。權乘佛乘名為二乘(云云)今亦爾也。大乘小乘共不知如來內證之祕密故為外道也。故今文云。以雖入佛法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心行理外之道故亦名外道(云云)
問。若然者今所言祕密者何等法耶。答。是密宗最極之奧源是也。
問。若然者此祕密者。於真言宗中者淺略深祕二機共知之耶。答。唯深祕之機所知也。非淺略之分。上品經云。未逮心灌頂祕密慧不生(云云)
問。若然者今此淺略之人不知此祕密故名邪見耶。答。付之可有與奪二義。若與言之者。雖未知最祕密道。知祕密之家淺略分故。唯淺略分而非邪見。若奪而言之者。雖知祕密之家淺略。未知此最極祕密以前。總名為邪見。如迦葉云。從是以前皆是邪見人(取意)於自宗猶有此義。何況於顯教耶。
問。若然者非此淺略之機所知真實祕密之法何物耶。答。唯有面授(更問)
四從佛既下。明悲生灌頂者可聞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若祕生曼荼得大乘灌頂(云云)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既不妄與人等者。此祕密是唯佛與佛之自證眾生自祕之庫藏也。是故非其人者輒不授與。久憶胸中隨機而與。唯有於大悲生壇沐祕密灌頂之者。乃可為說。若不然者非其分。故云佛既不妄與人乃至不然不得也。
五從次又下。明具眾德得悲生灌頂中。又三。一明性調具善者能得。二明常悲利他者能得。三明非有緣觀所得(矣)
初中。次又簡之者。簡別前悲生灌頂得入機非機之相也。故云次又簡之乃至灌之也。若其人性調等者。其根性調柔而離邪曲。奉行諸善法而不作惡。如此人乃可得入悲生灌頂也。
二從又有下。明常悲利他者能得中。有常悲者等者。夫悲有多種。所謂有緣悲。眾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也。此是無緣悲而非前三種悲也。所謂住平等法界之體。不簡怨親貴賤男女上下。不擇地獄餓鬼畜類惡毒。專悲愍彼如悲一子。於一切時一切處。偏哀愍此猶如己身。如此之人即可授悲生灌頂之法也。故云又有常悲者乃合引入乃至非如常流布之經也。此法華偈中等者。彼偈云。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云云)加之彼偈中。始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終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總以六十五行之偈。分別此經可聞不可聞。而簡釋機非機之相。故云此法華偈中廣說簡人可引之耳(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非有緣觀所得中。有緣觀者亦不合等者。若人執有相無相。住有緣無緣者。即墮斷常見中。自撥無因果。是即猶不得四諦緣生之真理。何得入祕密甚深悲生灌頂耶。故云有緣觀者亦不合乃至都無無所有耶非如是也。夫諸佛妙法雖離眾相絕諸緣。而作寂平等智慧方便具足圓滿。故云佛法雖離緣離相乃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也。
問。上來諸品中說弟子眾德竟。今說此三德有何意據耶。答。具緣品并祕密曼荼羅品中說五德。是即五智圓滿義也。說十德是即十智力具足義也。今說三種德。是即行者本來三部眾德也。所謂性調具善德佛部功德也。常悲利他德蓮華部功德也。非有緣觀德金剛部功德也。上諸品中未說之故。至此處而說之也(云云)已上答金剛手第一問誰能知此竟。
二從彼有能知下。明答第二問從何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有能知內心之大我謂歎此心也。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乃至真言救世大德金色具光焰三昧住者。經之彼能有知此乃至諸眾生亦然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從何生等者。是即指金剛手第二問從何處生也。今答從佛心生也者。言從法佛內心而生。所謂從自性清淨之心而生也。彼有能知內心之大我者。讚嘆內心法界自在之功德。故云謂歎此心也。若隨導師隨所住處者。經之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二句。未會別牒也。此真言即隨彼生謂彼一切支分生也者。即隨釋也。言從彼自性法身上中下支分。而曼荼羅聖眾出生也。所謂阿字遍己體故。自身即全分阿字本地法身也。從此身之頂至喉生第一重。從喉至齊生第二重。從齊以下生第三重。故云此真重即隨彼生謂從一切支分生也。導師即是佛也者。指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之佛也。謂此花臺等者。釋八葉從意生等文也。從心意生也者。自性清淨之處萬德集起。故名為心。此萬德具思量故名為意。是即一法二義也。故云從心意生也。此花不從餘處生者。此自心八葉蓮華更從餘處而不生。即從意生。故八葉即意意即八葉也。心即蓮華。蓮華即心也。故云此花不從餘處生乃至無二無別也。上品中云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今云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可思之(更問)此花臺圓明等者。彼水精月殿也。故云此花臺圓明乃至過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喻也。上品云深居圓鏡中。今云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可思之(更問)
三從今此下。明答第三言誰能生真言問中。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等者。彼中黃白色是也。今救世者等者。字與彼黃白其體同一也。可思之。故云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乃至寂然而住此也。上品云次於其首上等。即暗字也。謂從此字出百光生等諸字也。故今云於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金色具光焰。住三昧害毒。如日難可觀。諸眾生亦爾。可思之(更問)即觀本尊者。彼物也。或大毘盧遮那者。轉彼成大日。此等皆是上來諸品說之。故云當觀此一字真言王乃至當更問之也。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彼偈也。如今引合(云云)害謂一切煩惱等者。依自性清淨熾盛日光。害煩惱妄執之黑暗。故云害謂一切煩惱悉已除害也。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等者。彼光輝威猛熾盛如億千日輪同時顯現。故上品云如合會千電。然眾生不見自心之佛光本質。如七日嬰兒不仰觀烈日之光明。故云其威光如和合乃至今此佛光亦如此也。恒常於內外乃至而知於意鏡者。經之常恒於內外乃至了知意明鏡文。未會別牒之也。普遍內外當鏡應知者等者。為委細釋鏡義。重而別牒也。鏡即是圓明中花臺者(更問)當知此鏡即是意者。彼自性清淨全成彼物故。彼物名為鏡。此鏡即花也。故云當知此鏡即是意也。此鏡即彼物故即是心也。故云當知此鏡即是自心也。故上釋云此花臺從心意生也。意即是花也。無二無別也。心與意一法二義可思之(更問)作心鏡亦得也者。非但以心譬淨鏡之類而已。此鏡即自心也。此鏡即意也。故云作心鏡亦得也。已上暗字觀也。可思之(更問)以何方便而得觀知耶者。言如此妙法蓮華臺上自心常住圓鏡離解難知。故以何等祕密方便。面能鑑彼心鏡耶而問也。從謂即下即答之也。如上方便者。指悉地成就品也。所謂囉字置眼界(乃至)俛頸小低顯(云云)故云謂即如上方便乃至得明了現前也。誰能觀之者。釋經之真言者惠眼觀是圓鏡故二句也。餘文可見。准悉地成就品可思之。故云誰能觀之謂乃至而住同於彼佛也。所以然者乃至故種種惠眼如是者。為說相不可得邏字觀故。牒前塵垢不可得羅字觀也。所謂於前之從意生蓮華。以羅字置惠眼觀之。以此字加持故。肉眼即成惠眼。以此惠眼觀心蓮華上之心境。故云此蓮從意而生謂先以羅字置眼而觀於心花臺之鏡即是外見也。依此加持之外見。得內心之惠眼。親知見心蓮華臺上之萬德。故云即以外見而成內見。即自了其心也。故經云惠眼如是也。
四從惠眼持下。明答生者是誰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惠眼持誦者鏡觀乃至作一切事意思者。經之當見自形色。寂然正覺相。乃至能作諸事業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真言者惠眼而觀是圓鏡乃至身身所生像者。當見自形色乃至影像等三句。別牒之也。以離一切相而現示相名真實相也者。釋寂然正覺相也。言如上以字惠眼。知見心蓮華臺之萬德。甚深無相而離相緣。依說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真即俗。俗即真。平等平等性寂不二也。以是義故。於無相之中而見自心之形色。於無性之中而見正覺相。所謂邏字相不可得門之義也。故云以離一切相而現示相名真實相也。上身有為有漏等者。釋身身生影像句也。以有為有漏相不可得故。即從父母所生之有為有漏之身。生法性無漏身。所謂本有萬荼羅之影像。故云上身有為有漏下身無為也。一心生者。釋意從意所生一句也。一心者垢心也。生心者淨心也。言以妄想塵垢相不可得故。從六識染污垢心生真實惠心。即同本有淨境。故經云意(淨心)從意(垢心)所生也(云云)所云生者謂身語意生者。指身身生之生并意從意所生之生也。先觀圓明佛像金色等者。言先最初於心外觀蓮華。其上觀圓明。於圓明中觀字。轉字成如來。色相音聲皆悉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如此觀相現前已。然後引外觀內心。如今品并悉地成就及祕密曼荼羅位品等說相。自之身口意同佛及本尊身口意。如此等平等三密皆是從行者之心意生。故云先觀圓明佛像金色等乃至皆從意生也。金剛手問生者為誰者。其所生之者何物而問也。然此答意者所生者即身語意也答也。常出生清淨等者。經之常出生清淨種種自作業二句。未會引之也。言阿賴耶識中種種不清淨業皆悉斷除。而能作種種淨法。所謂六度萬行等諸佛事也。故云染污阿賴耶之業能生淨業也。即以生此生者。言以生此淨業之生故。而能淨除一切不清淨業也。故云即以生此生而能乃至即名諸佛也。經云自業者等者。言種種自作業既淨除不清淨業已。然能作種種六度四弘乃至八相作佛等無量佛事。是即如來之自業也。故云自業者即是佛事乃至若能如是知是成佛也。次光彼電焰乃至作一切事意思者。經之次於彼光現乃至作諸事業二偈文。未會引之也。次當彼光現圓照如電焰者。初二句而別牒也。不淨業除等者隨釋也。言上句意次第相釋也。謂不淨業淨除故淨業當現前。淨業既現前故生光輝普照法界。故云不淨業除乃至光如電普照也。亦不取電義等者。言不取電光動散速疾等之方。但取其光焰種種雜光普耀照之方也。故云亦不取電義也乃至圓滿雜色光照也。真言者能作一切諸佛事者。經之真言者以下二句而別牒也。若如是覺知即能等者。言如上所說。從有為有漏身生無為無漏五蘊。從垢心生淨心。依淨除不清淨業。而出生清淨佛事。是即覺知有漏無漏淨不淨皆悉本來不生平等平等同一實際故。即成正覺。於普門法界廣作佛事同大日如來。故云若如是覺知乃至謂持真言者也。此皆佛答金剛手真言所生處也者。答金剛手生者是誰之問也。謂從行者身口意所生清淨自業廣作佛事即是也。故云謂此真言即從行者乃至而作佛事也。故經云若見者乃至能作一切事者。經之若見成清淨乃至能作諸事業一偈之意引釋也。於此一段者。委細不分別科段也(更問)
五從持真言者下。明說離著方便觀智中。自分為四。一約影像明義。二明自性空即同影像。三明互相緣起同影像。四明法緣通達名性空。
初從持下。明約影像明義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持真言者住前觀次第方便。此真言行是身有緣起更無殊勝異於佛也。亦祕密主真言門菩薩行乃至無有佛殊勝是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過三菩提文。未會引之也。然此中其文二重見者。於梵本中有此二之意故。二重舉之也。故其中間置亦之言。可思之。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緣起不生。二明愚人問難。三明依實義答問難。四明影像中佛為無上。
初中。師說未分明者。經家未再治。故云師說未分別乃至次第配也。像也緣起者。治定經云自身影像生起。未會本云是身有緣起。亦云如是身中生緣起也。如此等多種兼存。故云像也緣起也。謂觀心八葉等者。依如此瑜伽方便。淨除垢身生清淨影像。同佛而作佛事。是即牒釋上之文心也。故云謂觀心八葉之花乃至即同一切佛等也。如是法生者。既等同佛故。如上六度萬行八相作佛等淨法出現。然此淨法從緣而生故即不生不可思議。而得入自性清淨法界體性三昧。所謂以字之惠眼而為緣。以自心之淨鏡而為因。不思議事業緣起。然審實諦觀惠眼不行淨鏡不來故不自不他。惠眼不行淨鏡不來故即不共。然以惠眼不緣。淨鏡影像更無。故亦不無因。但是以不思議感應之因緣故生不可思議影像。施作無邊之佛事也。故云如是法生即是乃至如中論等所說也。
二從然有下。明愚人問難中。然有難云者。指會座愚者也。今此觀本尊等者。聞三平等妙觀。插顯乘之空無相而問難也。故云今此觀本尊身語意等種種境界。如上皆說離一切相。乃至豈不相違耶也。
三從如從下。明依實義答問難中。如從阿字生一切字等者。言且觀字。從此字而生一切字時。以字本初不生故所生之一切字即本不生也。佛身影像緣起亦如是。法佛雖無相凝寂。以於法自在故。作此甚深不可思議瑜伽之觀行時。於無相中而現有相。於有相中而示無相。是故有相無相畢竟平等。離有相無無相。離無相無有相。有相無相同一實際而不可思議。若不達此平等法界相。而有相之外求無相。無相之外求有相者。皆是斷常之外道也。故云如從阿字生一切字生一切字時即本不生義乃至即同外人之斷空矣也。
四從又祕下。明影像中佛為無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祕密主真言門乃至所生影像者。為釋影像義。又重而取意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身影像起者。從此垢身。本地法身影像生起也。然於此本地法身影像。略有十種。所謂十界普現色身是也。於如此十種影像中。佛界影像最殊勝。故云此所起莫過於佛。乃至莫過於佛也。此法殊勝更無過上也(云云)
二從如眼下。明自性空即同影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眼耳鼻乃至等於影像者。經之如眼耳鼻乃至等於影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因如鏡下。明隨釋中。因如鏡等者。以因業生譬鏡身影也。言自性清淨之圓明如鏡。三密平等淨業如本身。依之普現色身顯現如對鏡而影現也。故云因如鏡乃至而影現也。即是相相者即是世間法等者。言雖自性空。從因緣生故是即相也。是相是世間有相法也。然今佛應說真言真實成佛之正行。何故說此世間有相三昧之法耶而問難也。故云即是相相者即是世間法乃至有相之法也。為遮此愚者伏難故。佛引譬說世間法自性空無二無別。故云故佛次引喻明之如眼耳乃至從因業生影也。是即重引結也。如行者先觀外緣等者。如前於心外觀圓明乃至毘盧遮那佛等。今現前已。即引入自身令平等無二。如此不二相應時。不思議影像現前生。是即成等正覺。故云如行者先觀乃至謂真言行人也。此意者如世間等者。釋彼世出世諸法皆從緣生本來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本來安住字本不生際。何汝愚難言是有相有緣之法耶。若了知如此緣生實相。即名為正覺。故云此意者如世間乃至即成正覺也。故經云等者。六根四大種等從緣生攝取自性空。此空亦但名同於虛空故。乍有相有緣即同於影像。既同於影像。豈生著相乎。故云佛說言如如眼耳鼻乃至因業生影等也。
三從如來成下。明互相緣起同影像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成正覺乃至生像天形生者。經之彼如來成正覺乃至尊形像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如來乃至互相緣起者。初二句而別牒也。如鏡中生像等者釋其意也。言此鏡對緣而生像。彼鏡亦對緣而生像。此鏡彼鏡互相對時。此鏡像處而生彼鏡像。彼鏡像處亦生此鏡像。鏡像與鏡像互相生無有間斷。故云如鏡中生像像互相生因緣不斷中也。垢身淨身彼互相生亦如是。垢身從因業生而同鏡像。淨身亦從因業生亦同鏡像。然後垢身與淨身相對時。從垢身生淨身。所謂轉凡成聖故。又從淨身生垢身。所謂普現色身。故如此垢身淨身互相生相續而無間斷。是故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尊。互相發起無礙無障。故云自垢身生淨乃至即是本尊互相發起也。我之所起因於圓鏡者。依自心之圓明而影現。故云我之所起乃至即無影像也。己身淨已又即同彼者。淨除垢身已。淨身既顯現又同佛同本尊。彼此互相緣起。故云己身淨已又即同彼乃至影像生也。以內外相因更分發者。內謂自性心鏡。外謂行者染心。言行者染心與真實惠心相和合。即同自性清淨妙鏡時。自心之影現。是故自心之影如諸佛之影。諸佛之影如自心之影。無二無別。互相緣起無有間斷。故云以內外相因更分發乃至我即是佛也。身生形相生者等者。經之身所生身尊形像生文。來會別牒也。謂從自身生也者。言從垢身而生淨身也。故云謂從自身生也。從身生身(謂生淨身)如是尊形乃至當如是解也。
四從觀巳下。明法緣通達名性空中。又分為三。一明通達法緣無二。二明難性空云何生影像。三明舉譬而答。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觀已祕密主法緣乃至意意生影像能生者。經之祕密主觀是法緣乃至從意生意能生影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通達下。明隨釋中。通達是證等者。通達緣依法。法依緣。互相緣起無礙自在。此通達是證果義。所謂得至法緣之實際也。故云通達是證果義乃至當言證也。祕密主觀此者。舉觀已祕密主句而別牒也。言次上說從垢身生淨身互相發起已。然觀此法與緣故云觀此也。如前者指次上文也。心中明鏡現像影時者。以字明燈照心鏡時。自心之影像現。而無有無一異等分別。故云如前說鏡譬乃至而實常空此是法也(云云)因觀此法等者。如此以四性叵得觀而觀察鏡像。終無有實性。是故此惠不可得。雖不可顯示。若以方便不宣說者。眾生得入無由故。以於法自在力故。還生法緣令一切眾生見法成佛也。故云因觀此法乃至亦可此意從緣生復成法也。所謂經云觀是法緣通達惠者自證也。通達惠緣。法者化他(云云)意言祕密主觀法等者。上之文意委細釋之也。法性空寂之相者。雖法性空寂。此有相為因緣。而能以惠通達達離法無緣離緣無法。若達法之無自性。即亦達緣之無自性。若達緣之無性即亦達法之無性。法與緣互相發起。故云祕密主觀法法性空寂之相乃至達緣即是達法互相發起也。同知法空寂即是達法也者。法緣同共皆知空寂。是即真實達法也。由有分別起者。由有分別。智生還知法是空而智緣盡。何以故緣必依法法必依緣。緣法互相緣起不相離。是即自性天然諸法性空。故云同知法空寂乃至是名諸法性空也。
二從若法下。明離性空云何生影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法如是乃至生起影者。經之無住性空。祕密主云何從意生意。能生影像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彼等互相不住等者。此問意謂彼緣法互不相住。畢竟性空。何故從染心生淨心而能生影像耶。而問難也。故云彼等互相乃至云何意能生影像。若如是者彼意從心生誰能得知耶也。
三從譬如下。明舉譬能答中。又分為三。一明取白等譬顯心生心。二明取治病譬顯心壇不二。三明取幻化譬說性不實(矣)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譬如白黃乃至如是身轉者。經之祕密主譬如乃至如是身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也下。明隨釋中。祕密主譬如若白若黃等者。先牒譬文也。此上無問者。今此問是佛之自問也。從此問之上復金剛手無問。是即不知故非不問。問無問共唯為眾生。故云此上無問乃至疑問也。從如人下。釋譬意中。如人眼初見白時未明了者。對白色雖眼識生。未能分別故云爾也。次即生心分別此是像耶者。次意識生。即分別白非白等像故云爾也。佛即說喻由如白等者。言若人見白專作白解。不作青等解。何以故白異青黃等故。如白者青等亦爾也。皆是從心。此世間事法尚爾。當知從出世無漏淨心生淨心影亦爾也。故云由如白何以故乃至生淨心亦然也。如見白時等者。釋其意也。故云如見白時心作白解乃至一切亦青也。作意者觀青等者。作白意者一切皆白也。青等亦爾也。如修十一切處等。是即久久作意故。白時者常白也。青黃等亦爾也。如此色皆隨心而現。故知心能緣彼而亦生彼。故云作意者乃至能生彼類也。染著意生者染是執取義等者。釋經之染著意生句也。如月燈三昧說等者。譬意謂於一事莊嚴愚者還愛著生罪。智者還深修觀察生深智。故云如月燈乃至以此證於自是自心而生於心也。彼同類如是身轉者。言此重女見己莊嚴身還愛著。是生死流轉凡夫也。若見之覺諸法之無自性是菩薩也。是即於同類一物之上。依知與不知。成凡夫菩薩不同身轉。故云彼同類如是乃至同類身轉也。
二從從內觀下。明療病譬心壇不二中。又分為三。一明定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從內觀意中下是次又引喻者。上既以兩種喻說無自性義竟。故今又為舉熱病之喻。故云是次又引喻也
二從祕密下。至彼曼一相故者。經之祕密主又如內乃至彼曼荼羅一相故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又如下。明隨釋中。又如意中起立曼荼羅者。於內心中建立種種曼荼羅。所謂方圓三角半月等是也。如祕密曼荼羅品所說。故云如上說也。且如除熱方便等者。如此等種種曼荼羅中。且為除熱病等可作圓壇白色其圓壇中安字。或安種子也。所言種子字者彼本尊之種子字也。如此於內心持誦相應時。即時熱病除愈。是即從心生持誦之緣。除病身轉。故知心與曼荼羅無二無別也。今此法與緣亦如此。從心生影。互相緣起無二無別也。故云且如除熱方便乃至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三從次佛下。明取幻化喻說二性不實中。次佛又引喻者。生後言也。從如幻化者下。次第舉經而句句作釋。自可見。
三從右此下。明總結中。又分為二。一明說未分明。二明宣大意勸修。
初中。右此成百字位品者。經之百字位成品未會而舉也。說未分明者。此品中雖說離著觀智方便。未說此果相成就之持誦等故云爾也。當更問之者。即此意也。
二從然其下。明宣大意勸修中。以先修瑜伽等者。前品中雖說大智灌頂之果相。未能以觀空實相方便洗滌其心垢。若以此妙方便不洗滌其著心。即只成世間法。不能成無相大空果相。故云然其大意乃至無所不有畢竟清淨此其大略也。
已上釋百字位成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三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三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