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百字真言法品第三之餘(經第六中疏九中)

二從若識下。明真言者所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當知聲性空乃至修行者說(云云
二從若識下。明隨釋中。若識此聲即空等者。言識知和合即生聲故。當體無性而等同於空也。故云若識此聲即空等也。然從空而生字。從字而生聲故。字空聲三種相依而不相離。即空字。無別。故云從空而有聲表於字空聲相依也。若覺知者。世間治生產業螻蟻蚊虻言句音聲。皆悉不出阿字門。以不出阿字門故。如來音聲與螻蟻言句。毫釐差別。故云知此者乃至不出阿字門也。然隨順世間分別種種差別。故云以隨順乃至分別而起也。但眾生以不知因緣故。種種憶想分別。不能入此平等大空。雖然空與聲俱離分別無分別之相。故云不了者依此乃至俱離故也。是即真言行者如實菩提心。故云即是真言行者所說也。此偈互相釋者。空與聲俱互相釋故云爾也。
三從若了下。明聲與空互相釋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於聲解脫。即三摩地云云
二從若了知者下。明隨釋中。若了知者等者。了知聲性即空故。於聲大自在有聲之中。解脫。於聲之中。無量音聲三昧。是即聲與聲互相釋。故云若了知者即聲解脫也。及至此入並入俱空中也(云云)聲耳即空等者聲及耳即空故。此號為理。此理非但空。必具德。故云聲耳即空此即即具德也。他皆空者。耳為自。為他。即空也。故云他皆空也。從此空故立為理。故云從空立理也。此是如來語密加持力用也。故云皆是加持用也。進入者通達也者。經云即三摩地。未會本通達入即三昧證。故云進入者通達也。由住斯理者。指聲耳即空之理也。故云由住斯即是三昧也。以識空聲等故者。覺知空聲等同故住本不生際。故云以識空聲等乃至即是三昧也。
四從證此法下。明相應義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證此法置相應者。經之相應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相下。明隨釋中。此相應和合亦得者。言此相應亦可作和合。此祕密瑜伽方便祕密之法。而和合。同真實妙境。故云此相應和合亦得也。置與布同也者。經云布。未會本云置故云爾也。與此三昧相應即是法也者。所言三昧者指前空聲等同三昧也。此三昧自性清淨法界相應。所為本不生自性清淨相應也。更問者在其意。可面授
五從此字下。明以字為照明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此字為照明者。經之以字為照明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照明下。明隨釋中。照明謂成其德者。三昧法相應故。其威光威猛如億日光。是故雖自性。而能一切德。於盡空法界。三部妙用不明知見。故云照明謂其德也。雖本不生一切乃至依此而照明也。
六從復下。明例字知諸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從阿字等類真言想者。經之故阿字等類無量真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意例下。明隨類中。意例一切字也者。舉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德。令一切諸字一一功德准知於阿字。故云意例一切字也。例此一字解於一切真言義也。想謂分別義者。如法花玄云。相者分別異也(云云)謂諸真言各各名無量也。分別此等一一名而不誤。故云想謂分別義想解改乃至真言名也。謂由一字中者。且於阿字一字無邊義例知餘字也。故云謂由一字乃至真言名也。現者法者。釋現無量義也。是即取萬頌義。疏家釋之故。還復牒所釋之文而釋之也。依上中下法各有相應字。并部心字形色字名異也。如緣品并百輪品等所說。故云現者法置相應乃至觀察也。如阿字者。一切諸字亦爾也。故云當知阿字乃至差別真言如是也。
七從此字義下。佛佛道同中。此字義者。此從一字無量義無量義各亦無量語。如阿字一切字亦此。如是自在不可思議字義。是非但毘盧遮那獨說而已。三世十方諸佛同說。故云此字義乃是自本(過去)來(未來)今(現在佛佛道同真理字義也。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門等者。此自性自然惠門等。非世人所測所知。是即如來自證平等法大智真言門也。亦非隨他一機之說。為盡空法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不可說展轉一切眾生佛佛同法常住明白顯現無時暫息。故云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門乃至明白顯現也。
八從此中下。明釋品名中。此中但明一字者。於阿字一字開百字法門。如阿字者。諸字亦爾也。故云此中但明一字乃至則百字可知也。法謂多義者。釋百字之法也非達摩之法。是即於百字中種種功德。此百字之軌儀也。故云法謂乃至名法也。

已上釋百字真言法品竟
菩提性品第四(經第六中疏九中)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判釋
初明意者。菩提虛空無所依。亦離三世不可得。雖然如來自在故。以假名常恒演說。是此品意也。
  二釋品題者。菩提正覺正知之義。如初品所說。但今所言者品百字真言王覺是也。性者不改為義。所謂不生常住不改之性是也。故云菩提性品也。
三宣來意者。品中雖說阿字法體。未說殊勝無上譬喻。此品中說煙雲等之譬。顯諸法無相無依止。故疏云。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喻也(云云)此故以品此品來也。
四從即騰下。明判釋中。即開為二。一明舉譬顯救世者眾德。二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說
初中。又三。一明前生後。二明總牒。三明隨釋
初中。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喻也者。為顯示前品阿字第一無相現相之義。今以三喻說之故云爾也。
二從故經下。明總牒中。猶如虛空乃至救世者同於虛空三世者。經之譬如十方乃至出過三世法三偈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猶如虛空遍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舉譬顯救世無依二明舉譬顯救世者非彼依。三明舉譬顯救世者離三世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譬如十方乃至無所依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舉譬。二明合譬。
初中。猶如虛空一切方所等者。譬如虛空遍至十方三世一切方所。是故一切非情依止之。雖然此虛空無所依止。故云猶如虛空乃至虛空無所依也。
二從如是下。明合譬中。如是一切真言等者。一切出世真言依止真言救世者。雖然此真言王更無所依止。如虛空無所依。故云如是乃至真言救世者也。救世者等者誰耶(更問)
二從此見下。明舉譬顯救世者非彼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又如空諸色像。乃至非彼諸法所依云云
二從此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此見者。指雖可現見之見也。言中煙霧等眼前現見之法故云爾也。煙等不染空亦然者。此煙雲等雖有空中。更不能染於虛空。故云煙等不染空亦然也。又如世間觀於虛空等者。言諸愚人謂虛空之法。然實虛空一切之相。與眼根而不相對。故云又如世間觀於虛空乃至一切不與眼對也。約虛空一切等者。只世間相約謂虛空一切相。而非此空具一切相。是故空亦不入彼諸相中。諸相亦不入空中。相與空俱離。故云約虛空一切乃至他俱離也。
二從當知下。明合譬。自可見(云云
三舉譬顯救世者離三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間成虛空量。乃至亦復出過三世法云云
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又如虛空三世者。世間愚人謂虛空小方圓青黃等種種相。及言三世攝在之法。然實虛空此等之相量。故經云世間成虛空量。遠離去來現在世。疏云又如虛空乃至現在也。
二從真言下。明合譬中。隨世間等者。隨順世間人。說三世修道證得之相。故云真言亦爾隨世間乃至當證已證現證之類隨順世人三時耳也。而真言之體者。指阿字本初不生之體。況救世者謂分別空見種種法者。言何況自性清淨法界真言救世者。能分別空。而於其中豈見種種法耶。一切法既從本不生際而生。是故當知此之體亦同根本之本不生際也。故云而真言之體出過三世等同虛空。況救世者謂分別乃至亦同根本也。
二從亦唯下。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說中。又二。一明空但名此名同空。二明真言四大等。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亦位諸作者等。乃至亦然真言自在此字見者。經之於名趣乃至現見言說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別釋中。又二。一明說空但名。二明假名即等同空。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廣別牒。二明略別牒。
初中。如虛空於名行。亦此行亦可趣。乃至施設也者。經之於名趣乃至虛空假名三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住下。略別牒中。於名行。遠離作者等。虛空假名等者。是即前未會廣即略別牒也。此例非一處。今疏常習也。
二從謂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總略釋假名相。二明外道二見三明小乘實有
初中。謂種種假名也者。如大品大論等中所說。故云謂種種假名也。然世人虛空實有之妄計。是即謂虛空定相。故云謂世人說為虛空也。雖然虛空但有假名有實法。故云但是假名也。
二從於下。明外道見中。作者等者。別牒遠離作者一句也。餘文悉可見。
三從乃至下。明破小乘實有中。世小乘師者指毘曇也。亦立空法以為實有者。破彼三世實有法體恒有義也。總言之有無無邊過失。具如諸大乘經論說。恐繁不書之。
二從導師下。明假名等同中。又二。一明略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導師宣說乃至一切處也者。經之導師宣說乃至現見言說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前偈下。明隨釋中。前偈云空但名者。指前於名三句也。後偈意云等者。導師以下五句也。此名亦同於空者。此名字空也。所謂不可得空也。何況虛空實體耶。故云此名亦同乃至不可得也。名亦無所有亦等同於虛空乃至無量立也者。經之名字無所依乃至現見言說四句。未會別牒也。今此中云虛空者等者。釋同於虛空虛空也。所謂虛空假名亦空故。此空云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字大空也。此大空實具無邊德而遠離空與不空之相。故云今此中云虛空乃至離空與不空之相也。於大空無相之中。如來以於自在力故。以巧方便假名。令開悟眾生。然其假名亦空。無名可存。名可存者。即是實有之法。若實有之法者。未離生去來故。不入常住不生實智。何名實相自然之智耶。故云導師方便乃至云何得名阿字自然實相之智耶也。如空無所依者。一切森羅萬法依止虛空。然與虛空等同也。此所依虛空更復無所依也。一切真言依止本初不生之體。然與字之實際等同也。此所依之字畢竟本初不生終亦無所依也。故云如空無所依當知乃至無所依也。方便眾生者。於畢竟無相大空之中。為令一切眾生入此無相佛慧。還從畢竟空建立假名。善巧方便假名建立。還令得入本初不生之際。故云方便眾生乃至令依此假而至於理也。空既本體無生者。所言空者宗所極之源底自性本佛之所都也。非彼顯教終窮之生法二空能所可比類。是即非遮情而所得之自性天然本來常住法佛表德大空三昧也。是故當知此空鏡所浮假名影像。當依何而實有耶。故云空既本體無生從空所依之假從何而有也。如是知見為生實相見。故云當是生實相見也。如是知見自然自證大菩提真實之性也。故云如是知見即是菩提之性也。菩提性者不離真實者。菩提真實性即是不生之性也。故字之性即菩提之性。菩提之性即字之性。所謂自性之性也。故云菩提性者乃至即是菩提也。離如是菩提之性。此外別有菩提者更有。是處是即取法非法等之相。未我人壽者等之二見之分域。然當世談真言宗義之人。不知如是平等大空菩提之性故。號本有表德之極談。於本源本有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位各各森羅而羅烈。青黃赤黑眾色品品色色宛然而顯現。地獄火天快樂法爾而不改。變化所執如實知見。皆是本有有改變(云云)幾誤幾誤。未出世人之我見小乘實空。何達四家大乘中道。何況及字大空實際耶。故云離此之外別有菩提無有是處也(云云)金繩鐵繩可思之。
二從非火下。明真言性非四大等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非火風地乃至一切智句樂欲者。經之非火風等乃至一切智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經文也下。明隨釋中。自分為八。一明地水火風等。二明非日月執曜等。三明非晝夜。四明生老病死。五明非損傷。六明非剎那劫數。七明非淨生。八明歸菩提性(矣)
初中。諸非云云者。始從非火。終至非淨。總有四之非。攝略彼故云諸非云云也。言真言之性非地水火風等者。此字真言之性。非地所成非所成。非所成非所成。故云非地水火風等也。此地水火風四大依空而成一切事。然此空亦無所依也。故云如虛空乃至空無依也。此真言中等者。此真言地水火風不可思議用皆阿字門。雖然此阿亦非地水火風之句性也。故云此真言乃至地水火風之句也。
二明非日月執曜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皆世下。明隨釋中。皆世人所立等者。此等日月星宿等。皆是眾生業因緣所成故所建立也。非真實菩提性所建立。故云皆世人所立真實也(云云
三從今下。明非晝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云。非晝亦非夜(云云
二明隨釋中。今此菩提之性等者。此無大菩提之體遠離元明之相。豈論晝夜之差別。故云今此乃至之異也。
四從於下。明非生老病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非生非病非死(云云
二明隨釋中。因緣等者。今此常住法身體性遠離生滅去來苦樂等之相。豈可存生死耶。故云乃至生死耶也。
五明非損傷中。害是損傷義者。釋經之非損傷也。今此本地奧身之性。離利衰毀譽之分。故云害是損傷義乃至變耗之事也。
六明非剎那劫數等中。有時分等者。夫菩提心之性非此等剎那時分年歲成劫壞劫分相。故云有時乃至劫數分等也。
七從非淨下。明非淨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非淨乃至不可生者。經之非淨乃至不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非淨義。二明生義。
初中。以所不有故非淨者。此無相大乘之性。不遍一切不淨之處。故云非淨。此大菩提之性畢竟無相故云非非淨。凡夫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從緣而起種種虛妄之念。作種種不清淨之業。成種種不清淨之果。故云一切眾生乃至一切垢穢之法也。如來從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生平等法大智圓滿普門法界德。故云如來即以此而成一功德也。故非淨者結歸凡夫。非非淨者結歸如來也。
二從此或下。明生義中。此或者指或果之或也。言今或果者。此或是多義。故有種果。謂果穢果也。果者二乘菩薩等果也。穢果者六道四生等果也。然於此菩提之性。此之生之諸果。故云此或是種義也諸果亦不生也。若言從觀而等者。言從觀想生者。是即依所觀所成故。隨業即可生。然真言本際以來無所觀所行。何生之果耶。故云若言從觀而生乃至真言皆離此也。乃至淨觀功德等者。言依平等法自性清淨妙觀。雖成就普門法界意生德。只是自性清淨意生法界德。故生義。既生義故復生之果也。故云乃至淨觀功德乃至生之果也。
八從下。明結歸菩提性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乃至謂志求此也者。經之若如是乃至一切智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此下。明隨釋中。以此等皆是有所得等者。地水火風日月時分長短淨非所成之法。皆是凡情有所得之法。然法佛自內證無相法界大菩提之性。離所觀離所行故。復所成之果。故云以此等皆是乃至真言之性皆離如是世間分別之見也。若了知此自性無所得真言之性者。即是真實真言之性一切智智滿足圓滿之句也。故云若了知此乃至即是一切智句也。樂欲者等者。釋經之求之言也。所謂隨行者所欲自在成就法界普門德。故云樂欲隨意即成也。句是處義等者。無住之住處。所謂本不生際是也。句是亦滿足義。言此本不生無住之處。無盡法界德皆悉滿足成就。而畢竟無自性也。故云句是處義一切智智乃至阿字一切智句也(云云

已上釋菩提性品竟
三三昧耶品第五(經第六中疏九終)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判釋
意者。由與祕密甚深瑜伽相應故。彼此攝持融通無礙。初有間斷。成三平等大事因緣。是此品大綱也。故疏云。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著一切妄執三平等即是菩提。諸障何由生耶。此即離一切障之宗(云云
二釋品題者。三三昧耶三平等義也。所謂心智悲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佛法僧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法報應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說如是三三昧耶。令行者三平等地三三昧耶品也(云云
三釋來意者。品中雖無相甚深菩提性。未說三三昧耶間斷之義。故疏云。前已說之而不周備。騰上而起問故言此也(云云)此此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判釋中。又二。一明金剛手之問。二明如來之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乃至樂欲聞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樂欲聞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金剛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前生後。二明釋問意。三明如來聽許誡勸四明大本廣說
初中。時金剛手等者。言金剛手菩提性已。由有未周備之法故。即騰此菩提性之法。此菩提云何說為三三昧耶耶而問也。故云時金剛手問此三三昧耶法言此者前已說之乃至故言此也。此處上百字真言法品終之最後四言可有之。意謂經初品說三三昧耶。所謂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究竟是也。然初品中。以如實菩提心第一大悲萬行為第二。方便示現為第三。今此品中。以仰一念為初三昧耶。以如實菩提心為第二三昧耶。以神變用為第三。是即以大悲萬行方便究竟句也。開菩提心句而為句也。初品菩提心始終一句。開方便究竟句。然前後略互顯可成其義也。具如初品記之。又至第卷後問答中。問答斷簡此三句法體。故云最後卷并第二私記入經初品許也。
  二從問意下。明釋問意中。伺法是三三昧耶者。言何等法名三三昧耶而問也。
  三從佛下。明如來聽許誡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尊執金剛乃至吾今演說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此問是大事因緣故等者。今經始從首題。正文并後問答等中。唯以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緣。例如法花以三顯一近顯遠為一大事因緣。是故身子彌勒三請如來世尊四止然後演說。以是義故。今如來將說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緣故。懃慇嘆而言善哉善哉汝問吾如是義。復懃慇誡勸而云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依之金剛手一心渴仰而云如是世尊樂欲聞也。故云以此問乃至如文可解也。
  四從此三下。明大本廣說中。此三三昧耶大本中廣釋等者。言以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緣故。萬頌大本中以偈頌。廣分別而說此三三昧耶義理。然今此略經巧以十餘行之文。提舉其大綱無邊義理不窮渴。故云此三三昧耶大本乃至此門也。
二從言下。明如來答中。自分為六。一明一心三三昧耶二明三寶三三昧耶三明三身三三昧耶四明一身三三昧耶。五明三乘三三昧耶。六明修三三昧耶法則(云云
初中。又二。一明三三昧耶名義二明三三昧耶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三種乃至云何法相續者。經之三種乃至云何法相續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相續間斷三昧耶義者。言心所所言身所行相應相續間斷。名三三昧耶故云爾也。梵音相續與義同者。言可相續不相續是障也。故云亦可具含二旨。所謂可相續相續三昧耶也。可相續不相續者非三昧耶即障生。故云相續義同乃至故兼二義也。所謂無間相續等者。言三密菩提心已後。如心之所起即口言之。如口之所言即身行之。乃至菩提更不間斷。是名三昧耶。故云所謂無間乃至三昧耶也。
二從經云下。明說三昧耶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初心不觀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者。經之所謂初心不觀乃至是名三三昧耶文。未會引之也。然此中復見者。如例未會時廣略不同也。間置經文之言。為令知此意也(云云
二從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初心自性第一二明如實知自心為第二。三明大悲萬行為第三。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此三中最初等者。言此人但能最初發心雖欲成佛。未如實智。但於生死中發佛果之心。雖未具如實之惠心。誓願成佛眾生。此是平等心三昧耶之名。故云此三中最初但能發心乃至初發心佛果初心雖未具實智。然亦誓成佛人。即是等心故。亦三昧耶名也。此是初三昧耶也(云云)二從從此下。明如實了知為第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從此發惠乃至無分別正等覺云云
二從從此下。明隨釋中。從此心後得如實智生者。言從前不自性如實菩提心。故云從此心乃至然此心等發名三昧耶也。
三從從第二下。明大悲萬行為第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祕密主如實乃至是名三三昧耶云云
二從從第二下。明隨釋中。從此第二心相續等者。從第二如菩提心生第三大萬行。故云從此第二心相續無間無障乃至除妄時實相自顯也。以真了妄等者。由住如實菩提心故為眾生大悲。除一切眾生戲論。令如異。故云以乃至祕密藏中之義也。已上此三昧耶一心三昧耶者。於行者一心中。約發心之始中終明三昧耶義故云爾也。
四從上說下。明問答決疑中。又分為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上說此經三句義者。言心品中說三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究竟。何故此中菩提心開初後為第一第二。大悲究竟為第三耶問也。故云上說此經乃至今乃居第三何耶也。
二從此中下。明答中。此中以照了等者。言以一切眾生發心第一句。從此本覺六大法界種子生如實惠為根。此如實照了智惠明照了苦樂故。為受苦之眾生大悲方便普度眾生自證相續間斷故成三昧耶義。故云此中以照了為如實智為第二根)以能照了是非故方能生悲(照了故起大悲為第三大方便也)義相成也(云云)第三方便究竟者。言彼初品中第三云方便究竟。此品第三云大悲。亦是相成也。所以然者。由生大悲心故以巧方便一切眾生故。大悲方便方便大悲。仍彼第二第三為今第三句也。一念為因。如實為根。大悲究竟。是即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究竟圓滿果。廣統始終。此三事念念相續間斷故。即成三昧耶義。故云此中以照了為根乃至相續不間名三三昧耶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寶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云何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轉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三三下。明隨釋中。次三三昧耶初以大悲方便成佛已者。前三句三三昧耶時。第三以大悲方便成佛究竟故云爾也。是即結前句也。復次從有法等者。言既佛寶。由佛寶有法寶。由有法寶故次有僧寶。故云復次從有法次從法有僧也。然此三寶一體無二無三。是即平等義也。故云此三即一體乃至故名三昧耶也。前別解云者。三寶各別說時。即佛寶法寶僧寶義也。彼一體時即者平等義也。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四日點了
沙門宥範(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