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出世護摩品第七之餘(經第六疏第十)

三從以茅下。則答第三問中。又分為二。一明供養二明二種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茅而右灑乃至而作於滿施者。經之次持吉祥草乃至持以本真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灑水下。明隨釋中。灑水閼伽水也者。明火天段以前行儀也。如悉地者。指悉地出現品也。然此灑水二法者。所謂以吉祥草小束灑之(是一)直以手灑之(是一)故經云次持吉祥草法而右灑(云云)疏云然此灑水二法乃至然順灑也。此又二種若初淨火時者。謂灑淨也。若淨了供養時直灑之者。口也。然未灑時須請火尊等者召請也。品已說乃是此中所用者。指緣品也。言以火天本所持真言。盛小勺而投於爐中。故云滿施者即是乃至亦如悉地中略指也。
二從次息下。明辨二種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息災護摩乃至為外事者。經之次息災護摩乃至為外事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息災下。明隨釋中。息災增益折伏三事者。經舉二種一種。然疏意上中三事必定可有。故云息災增益折伏三事也。如三事者。一切諸事皆亦可然。故云當知一切事准此而作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內護摩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內護摩生滅了知。乃至而生惠是止淨心為觀者。經之復次內護摩乃至為諸菩薩說等三偈餘之文。未會引之也。此中似釋家之言少少有之。是即未會經常習。上來此例甚多之(云云
二從從此已下。明隨釋中。從此已上乃至出世之事者。結前生後句也。今護摩者焚燒義也。是即以如實滅業煩惱薪。名云護摩也。故云謂以火除等也。從業受等者。種子生現行現行種子之義也。故云從業受乃至轉輪無已也。此生既除。自性清淨出現。故云今言乃至法生也。是淨法還從意生。此意者即是內心異名。故云生既除乃至異名也。此從意生淨法遠離境。而此境皆依止心王。故云此從生法乃至為主也。復次內護摩除於生謂生滅也者。六道生死妄業即滅也。了知於末那謂意也者。末那第七識也。是即我執識也。謂常執第八見分即為我我所故。此識為流轉生死根本能了知此識性。自其執更不起。故經云了知自末那也。此識性遠離境皆依止心王。故云遠離乃至依止心王也。此心王分別等者。此等境。從無相法界心王而起。皆依止心王。然從此心王分別。與真實惠心和合即同自性清淨淨法。故云此心王分別乃至一切法淨也。然此如實之惠未生故。為種種所染動。以上之風燥惠火而焚滅之。是即上所說之風燥之火深義也。上是世間成就義也。此是出世無上實義也。故云然惠未生時乃至此火即是菩提心之名也。此如實惠火內護摩。故云以此菩提心乃至是名內護摩義也。如是覺知菩薩摩訶薩。故云如是乃至菩薩也。
三從所云下。明結釋中。出世即是事理兩法者。世間二種。所謂一者四四種邪見。二者外護摩是也。然邪火為十二天而成方便十二火亦為內護摩而成方便。故云事即方便所加之火也。出世即是惠性之火者。指三平等惠火也。此品得名在此義耳。其世間火天作梵天形者。彼四四火等以梵天形為其本體。又內法三種法各住其三昧也。故云其世間乃至三昧也。

已上釋出世護摩品竟
釋說本尊三昧品第八(經第六後疏十始)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二明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判釋
初宣意者。於字印形各具二種。所謂事理不淨有相無相有形無形等也。於此等二種。互融無礙不守自性真俗不二自在安樂也。與本尊平等而無別故。即本尊而身也。即身而本尊也。不可思議本來成就非今始成。此則當品意也。
二釋品題者。者授與義。謂自證得還授與眾生故云說也。本尊者行者本來自性清淨之體。於世間出世間最尊最勝故云本尊。故疏云。本尊者謂自所持之尊也(云云三昧等持義也。所謂字印形三三平等也。又有相無相平等也。又出世平等也。以如是等義故。為說本尊三昧品也。
三明來意者。品中雖說出世護摩法。未說本尊三昧平等無礙觀智之門故。次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判釋中。又二。一明薩埵問。二明如來答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說已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說已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為無疑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本尊義。三明緣觀義。四明無疑必成。
初文。自可見。
二從本下。明本尊義中。又三。一明漢。二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三明勸誘行者正觀
初中。若但云提縛多者直云所尊之義也者。今所云者以此尊為正義也。此尊云自尊。是即行者一切眾生本來所持之尊也。故云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
二從然下。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中。又三。一明平等故自尊自顯。二明諸尊本願赴。三明舉譬成義。
初中。然彼行者等者。言行者以如實菩提心三平等妙觀故。自已本來之自尊影像自然顯現。而影現法界道場。是即不來不往不降不昇不顯不隱不可思議因緣合故自然影現也。故云然彼行者乃至而來加被也。
二從然下。明諸尊本願赴中。然此行者等者。言行者雖信知此之己之本尊。初心之時。未功德力故自無由顯照。是故三世十方諸佛本誓願。行者若住此三平等妙觀之時自然往赴。故云然此行者乃至誠言大誓願故也。眾生依我此法者。言行者依此三平等法教。不闕法別精進修行故。諸佛不來而往赴不加而加護。若諸佛不往赴加被者。即違平等本誓者也。故云眾生乃至不得不應也。
三從亦如下。明舉譬成義中。亦如明珠等者。以明朗水精珠。對月得水。對日得火。於一珠隨日月之緣頓得火。雖然明珠不招日月。日月亦不去。珠明而日月之緣合時。自然緣生行者此。於本有明朗鏡之中。發一念之了知。生字之知火。速焚燒煩惱稠林。動一念悲心。降字之甘雨。頓潤生佛樹之萌芽。若法則不此者。更如是感應。故云亦如明珠向月而水降乃至菩薩等之過也。
三從然下。明勸誘行者正觀中。然行者以此事故等者。言以此等之事故。行者正直觀察自性清淨之本尊。見此本尊已以同身。是故本尊即身。身即本尊。平等平等觀無疑慮之時悉地速疾成就。故云然行者以此事故乃至不成果也。已明觀本尊義也。故云既觀本尊形也。
三從經云下。明緣觀義中。經云緣者等者。釋觀緣兩言也。若約其本尊者行者己之本尊上之三平等妙觀。故云即是行者乃至作如是觀也。
四從下。明不懷疑必成中。無疑者猶與彼尊相應者。住如是如實大菩提心。更不懷疑慮心。而修三平等之行。必定成就大菩提。故云無疑乃至所修必成也。上來明金剛手之問也。故云已上問竟也。
二從佛告下。明如來答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別牒別釋。
初中。佛告執金剛乃至非想悉地者。經之佛告乃至非想悉地文。未會總牒之也。
二從次佛下。明別牒別釋中。又二。一明佛讚薩埵聞。二明正答金剛手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善哉乃至樂欲聞者。經之佛告執金剛乃至樂欲聞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金下。明隨釋中。以金剛手次第問疑者。品中說本尊惠火身三平等。固之問此本尊三昧實義。故云次第問疑也。此中雖佛讚誡勸薩埵等三種不同。皆悉准前前。但舉誡勸一句攝自餘也。故云為勸未來乃至慰喻誡勸也。
二從次佛下。明正答金剛手問中。自分為五。一明字有二種二明印有二種三明本尊有二種四明三種各有二種。五明結勸無想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次中。次祕密主乃至彼字二種聲菩提心者。經之祕密主乃至謂聲及菩提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行下。明隨釋中。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者。所謂觀字義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者。諸字未加點畫之字體。是即菩提心義也。此字若加傍角之點即修行也。若空點若二點隨可知。故云此菩提心乃至故云菩提心持誦者。指世間成就品也。
二從已說字下。明印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者。經之印有二種所謂有形無形文。未會引牒也(云云
二從形即下。明隨釋中。形即是青黃等者。今此形者指色而云形也。意色有二所謂顯色形色也。故為釋此義青黃赤白等色者顯色。方圓三角等形者形色也。當知總句形即是者是即指色而云爾也。印謂所執印等者。一一諸尊所持密印表示等是也。初心別緣等者。言初心行者所觀各別故云爾也。是則有形也。後漸諄純等者。漸漸相應。但意生本尊從心顯現不假別緣也。是即無形也。私謂者。疏家口說也行者三昧相應如是如是色相莊嚴等者。是於有相三昧名有形。後漸純熟想念自然睹見名無形也(云云
三從次本下明本尊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本尊形二種清淨清淨者。經之本尊之身乃至清淨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彼行者下。明隨釋中。先觀菩薩者。初觀時中觀菩薩形像印相等。然初作觀不見。後漸漸法力熏習故得見但目見。不見。或閉目閉目同見。或作意不作意常見乃至因位云非淨。位云清淨。故云謂彼行者有相乃至而至常果也。私謂此三事者。字印本尊三種。各各上有二種。是即行者觀行純熟次第也。其初有相有緣世間也。後純淨即是出世也。故云私謂此三事各有二種乃至故皆有二也。
四從經云下。明三種各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彼二種二謂上來乃至悉地等者。經之彼二種尊形乃至無相悉地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此三事二種隨以一事即致成就者。字印本尊三種中成就一事。隨出世事自餘皆悉若事若理成就。故云此三事二種乃至各有二種成就事也。
五從經有下。明結勸無想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中。經有想有想欲成乃至當住非想者。經之佛說有想乃至非想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亦列著之下。明隨釋中。上亦列著之者。於字印本尊各有二種。上既布列之已。故次引諸佛當同其道故云爾也。有相故成有相乃至即成非相也者。是即先為表說道同之佛語。重又先引牒偈頌文也。故云佛語先標之也。是故結之者。上句一偈諸佛道同之語也。是故次句舉道同之佛而結成也。故云是故結之偈云是故一切種於非相也(云云)言事隨心者。謂出世悉地事必心而轉。故須直求無相悉地出世成就。故云言事隨心故直求出世也。以住非相理成就故者。言無相法界極理而作成就故。不可思議自然至。不世間淺近生滅有限之法故。舉諸佛道同勸誘也。故云以住非相理成就乃至是故勸取其勝也。私謂然大般若等中者。言彼大品經等中始從五蘊色心。終至種智菩提。洗滌觀心畢竟獨空。雖然此即是一切有法之本也。不可同彼沈空盡滅。故云然大般若乃至然須有本也。顯乘猶爾也。何況於最上乘大空三昧耶。今行人先於緣起觀等者。言行者初依有相有緣睹見加持境界已。此悉地。然後住邏字三摩地。以緣生句等。洗滌其境界。即成就無相甚深不思議大用。頓入佛位。若不然不知修行證入次第故。但取文雖妄習修。不達深祕之旨故。多迷失佛意錯亂經旨。但入彼顯乘所詮之空。失此頓極成佛之道。故云若不知行之次第乃至圓頓道也。故此一兩品者。言上來世出世上中下悉地成就相等既說之畢。然既欲經終故。今此本尊三昧無相三昧兩品。分別有相無相。顯佛意無相。詮經旨不生。是即宗肝也。故云故此一兩品最須諦觀其意耳(云云

已上釋本尊三昧品竟
無相三昧品第九(經第六後疏第十中)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判釋
初宣意者。夫身心意之實相。而不異幻夢陽焰。出過現未之三世安住常恒法樂。故疏云。上來經文不過此行。謂口真言印意觀法也。然此三事皆緣生法。緣合而有都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界之性(云云)又云。今更開示三平等觀也。若此觀明白了口意實相。即入菩提心法明門。上菩薩地也。此是私釋。然此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品記之。無相者。非同彼顯乘所顯之無相。是即自性清淨本有明之法體。雖有相無相。而不思議之相。所謂無相是也。三昧平等義品記之。故云無相三昧品也。
三宣來意者。品中雖說遠離有相無相成就無相甚深出世妙果。未說證得非想三昧之法。故疏云上來言當住非想等。今此品中真言行者非想三昧成就者。當造斯觀也(云云)故次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無相二明無相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如木石自性二明身同像自性(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大日乃至立是外也者。經之復次薄伽梵乃至同於外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辨結前生後。二明意。三明正說實相觀
初自可見。
二從若此下。明意中。若此觀明白等者。言三平等明白自在得入法明道位。是此品意也。故云若此觀明白了自乃至此也。此中私釋者疏家口說也。
三從佛告下。明正說實相觀中。又二。一明佛自問。二明佛自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告金剛手乃至意者。經之復次等三行餘文。重別牒也。
  二從先明身下。明隨釋中。先明真實相觀者等者。此品中說二種實相。所謂身實相觀及心實相觀也。今先說身實相觀。故云先明身實相觀者也。經云意者。問之意也。問意謂上之思想從何等處而生。為從生。為從生耶。而佛自問也。謂從心生者。心謂自性清淨本心也。生者。謂從此自性清淨心分別識。此分別識真實惠心和合而同清淨之境也。故云謂心思生乃至分別也。更問者此意也。
二從謂經下。佛自答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謂經云波身業乃至形像見者。經之若從生以下二行餘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上來言當住非想等者。言品中當非想者。今品為成此非想。作此無相甚深實相觀也。故云上來言乃至當造斯觀也。然此身同木石等者。其義如文身可見。恐繁不記。
二從次又下。明身同像自性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又如形像乃至觀察性空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不觀故生愛慢。二明細觀故知無性三明供養呰不憂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又如乃至金剛等之所傷懷(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次又明以身同於像者。前以身同木石已。故云爾也。如像者等者。言如泥木金瓦等像等者。愚癡之人不知眾緣合故假現。作實有之思而生受慢。凡夫不知故生身見等。亦如是也。故云如像者乃至生身見也。
二從若細下。明細觀故知無性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或忿恚粗語而能少分令其動作(云云
二從若細觀下。明隨釋中。若細觀時者。言去寸就尺。去尺就丈。或從丈就尺。從尺就寸。此經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科修觀察。或以四性叵得之觀而觀察之。或以超越三時之觀而觀察之。此種種觀察。都以自性如幻焰等之譬。故云若細觀時乃至不可得也。只依心之分別有見聞觸之用。若離心之分別更不異木石。故云又此者以因心故狀乃至猶如木石無知也。
三從又如下。明供養呰不憂喜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差以飯食乃至觀察性空云云
二從又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從淺至深觀察二明語攝觀。
初中。又如像喻等者。言於上之木金等像。或歸敬供養亦不喜。或呰誹謗亦不憂。明知像性自自性。但由心之分別生親疏下等之想。觀察顛倒不實故。自然達身實相。所謂自性也。故云又如像喻乃至無相三昧也。故凡觀察時者。言行者若觀察時先由有相有緣。漸達無相無分別。若直住空觀多生異見不能至阿字大空。故云故凡觀察時先須乃至修行次第須有指適也。
二從何以下。明語攝觀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以故乃至皆除捨之也者。經之何以故愚童乃至或加毀害文。未會引之(云云
二從然觀下。明隨釋中。然身之時者。可觀意三不實故可有語觀。雖然有身必有語。仍舉觀而攝語也。故云然身之時乃至即是合論之也。今此語從何耶者。釋成可觀語實也。言心動息風齒喉和合生。偏如空谷響。自性愚童迷妄故而聞好惡之生愛違之心。能達聲之無性時。即證得平等法語言陀羅尼。故云今此語從何乃至音聲平等性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無相中。自分為四。一明諸相二明如實不知妄起。三明無相三昧得入常住四明疏家總結。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心性乃至亦自可觀察之也者。復次祕密主乃至遠離諸相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觀心等者。對前身觀故云爾也。以無形相者。指自性清淨法界心法也。先從粗觀等者。言先觀察現相之身得身平等。次觀察語而得語平等。然後觀察無色無形之心得如實知見入心平等得入三平等故。自然內證甚深境界。故云次即觀心乃至自知深入之也。行者爾時既觀外相等者。指前身語觀也。次了內心者。今此自性觀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祕密主下。明如實不知妄起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乃至不能如實知也者。經之初密主乃至如是思念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凡下。明隨釋中。然凡愚等者。言如是實相遠離三世凡夫如實不了知故種種妄見也。故云然凡愚以不了心實性故也。妄謂為我心等者。我心者根本無明惑也。我愚我智我順我違者。是即七識相應煩惱也。以前虛妄故等者。既計內心為我故。從此妄生身口意皆亦虛妄也。故云以前虛妄乃至亦皆虛妄也。彼不知何事耶者。問意謂今不如實知者。不知何等事為不知耶而問也。謂不見真實者。答意謂不知心真性相也。所謂本初不生無性無相也。如實知名佛。不如實知凡夫。故云謂不見真實乃至即名諸佛也。如是思念謂凡夫起是思惟也者。凡夫如是之不真實妄念種種分別也。故云如是思念乃至分別也。約心法自性觀畢。故云已上屬心句也。
三從復次祕密主以此真下。明由無相得入常住中。又分為三。一明牒經。三明隨釋三明決擇前後。
初中復次祕密主以此真言乃至彼常親對而自住者。經之祕密主真言乃至親對其人常現在前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經下。明隨釋中。次經云祕密主真言乃至而彼常住者。如例為顯未會廣略之異。如是又重引之也。故云此經文引不具當檢經細觀也。此意言等者。違諸相如實大菩提心。無相定。住此三昧時。如來所說之一切真言同字之本源無相而常現在常住不變也。以常住不變故即同諸佛如來常住之體也。故云此意言真言乃至即同佛住也。由識真言之體等者。以無相無性阿字體。此阿字一切真言體故。云由識真言之體也。如前十喻者。如初品中所說也。言行者所見曼荼羅聖眾六大四曼三密相用。以從不思議因緣和合生故。如幻夢陽焰乃至鏡像水月愛慢而現在前。是即初法明門悉地相也。故云由識真言如前十喻即是悉地相也。
三從今品下。明決擇前後中。今品合次六十心說之者。言今此無相相次初品所說六十心可說之。雖然彼品且說差別。不說心之實相。然從第二品以下說入之方便。至此品正說如實之相。義利於彼品中說之不便故。今於此品結經之前後而說之。故云說義次第於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結會而說也。
四從私謂下。明疏家總結中。私謂如例者。上來所經文雖甚多。意但不三種。所謂三密妙行也。然此三密皆從緣生無性無相也。所謂本初不生性相也。然凡夫如實知。當云何證入耶。故云上來經文乃至云何得入也。是故如來先說三種真言門。依之修行故漸三昧本尊現前示種種神變。雖然猶是以心所起故不得三平等地。是即從第二品至第八本尊三昧持誦方便悉地是也。故云故佛先說此三真言乃至不得三平等住也。今至此品中。皆悉遣彼等心之所著。說住畢竟清淨三平等地。若行者因茲如法修行遠離一切戲論除蓋障三昧無性實相。即同佛住。故云今說入三平等法門乃至常住同於如來也(云云

已上釋無相三昧品竟
出世持誦品第三十(經第六後疏第十)

將開為四。一宣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判釋
意者。將終經之宗體故。世尊還統一部始終之祕要。所謂四種念誦法要是也。於四種中殊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之明。以為最殊勝。故疏云。若行者見此真實相時。即不有相。然由未無相。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即是佛。佛即是身也。身即成佛成佛一相異。故名無相云云)此則意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出世上釋。持者等持義。所謂外相有想無想平等和融故云持也。誦者可不誦而誦誦而不誦之義。故云出世持誦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皆悉雖說真言行者持誦之法。未具足圓滿一部之要旨。故疏云。上來一部經意。只為真言行諸菩薩等。作持入道之法。而今此品專其名當知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已曾問佛持誦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悉。今為決擇故。更分別宗要之行也(云云)故次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出世通用念誦二明出世無上念誦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祕密乃至分別出入息亦得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出入息為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世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釋宗要行二明念誦三明外相念誦
初中。上來一部經意等者。言總案一部經旨。莫非為令真言行者從凡入聖。其中今此品出於上來所說持誦方便。令一切悉地成就圓滿。是名出世持誦品。故云上來一部經意皆為乃至當知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等者。心品中金剛手以九問奉問持誦方便。從第二品以來處答之。雖然委悉未具足圓滿。是故今亦為決擇彼真言行之具足圓滿之義故。說此出世持誦之法也。是即祕要之中祕要也。故云經初金剛手乃至祕密中之祕密也。
二從一一下。明三念誦中。自分為三。一明正三念誦二明一一相應義三明簡非。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音聲念誦二明心念誦。三明出入息念誦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差別行法不同。二正音聲念誦之義。
初中。一一念誦者。別牒經之一一真言句也。付此一一念誦二種意。所謂有音聲念誦出入息念誦等行差別不同。故云一一念誦乃至此明差別行法不同也。
二從一一下。明音聲念誦中。一一念誦者謂專心等者。言專心口誦一一真言時。一一真言音聲皆悉分別。猶如鈴鐸等之聲。句句不同斷。更不雜言攀緣。故云一一念誦者謂專心口誦乃至間斷攀緣也。
二從下。明心念誦中。作意者等者。別牒經之作念誦句也。即直是心持者。言直心持。而不出音聲而遍數不設。故云作意者即直是心持作心相念誦不出聲也。
三從入下。明出入息念誦中。出入息念誦上所明服風等者。如六月念誦中所說。故云出入息念誦上所明服風等是也。

妙印鈔卷第七八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五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