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奧演鈔第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緣品)

經第二卷初云(乃至)佛加持日也者。以上釋第一卷了。以下釋第二卷也。爾時下牒經。如來隨釋。已說究竟等者。謂指次上所說之大空三昧也。三空三昧者。三解脫門。或名三空門觀。或名三三昧。今合呼之云三空三昧也。嘉祥仁王疏上云。三空空無相作。空無二十五有空解脫門。無其十相無相解脫門。於二十五有不作無作解脫門。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此之二法有何等異。三三昧漏無漏三解脫門一向無漏三藏師云。三假三空三空三無性之理。又解。十八空門。破男女無相門。不願中無作門(上一之五左)法衡鈔(遇榮集)第二云。三空門觀者○觀行三名。一名三空門觀。通漏無漏。及通定散。以聞思修三慧為體。二名三解脫門。唯定非散。無漏。以解脫者棄背義故。三名三三昧。唯定非散。通漏無漏(二之三七左)三昧顯密諸乘。而今於大空三昧中。從義空無相無作三名。是非二乘淺近所修。亦對菩薩因分所行。故究竟三空三昧也。理趣經所說文殊師利曼荼羅可思之。智論十云。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因緣故說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不可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不應所作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三門一人不得一時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涅槃城。城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不得是空。亦不相。是人直入事辨。故不須二門。若入是門。相得是空。於是人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無作門(七左)三三時分別者。智論第五第十廣明之。第七卷鈔尚可考之。為令普門等者。機根不同。入門非一。若唯說大空三昧不說三昧道中差別者。各各當根眾失進趣門。必有留難。故與一切諸佛同共會。說各各三昧道。以為引入方便也。復說三昧道中差別印者。上自立科云。此中復二。初明如來三昧印。次明三昧道中差別印(九右)上來明如來三昧道。以下明差別印。故云復說三昧等也。三重漫荼羅等者。釋與一切諸佛等文。大日經指歸(證)云。第二卷初緣品之餘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釋。云如來已說三空三昧印○皆是轉本不生義也。今案。三重諸尊為佛。曾無五乘之非佛身者。一切如來一體。同阿字。皆同實際。遍一切處所有諸法悉為乘正在此文。縱令聾盲尚可聞見。況有眼者。詎候煩說(八左至三一右)此等一切諸佛等者。釋各各宣說之文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者。第五云。如於一世界中普現六趣隨類之身於一切世界中亦復如是。於彼彼眾同分中最為上首(三一右)準此釋者。指彼彼世界云本所。其本所所流通法門各別。同彼說各各三昧。故云各於本所等也。又最珍鈔云。曼荼羅聖眾以本所學法門為他說之云事也。如云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等也(云云已上)私案。本所者指如來三昧道。從此流演說種種法門。故云本所流通也(已上)光云。初引第五而所立義太穿鑿也。最珍鈔義法華意非今意也。鈔主今案其意。本者本地所。流通加持。謂因緣顯現必學本有不得自由。故云各於本所流通法門也。但今所謂加持自證神力而非隨他加持也。若現世天等者。且舉諸天二乘菩薩金剛五類以示其大歸。初三第三重。菩薩重。持金剛第一重也。當知此中等者。第一云。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萬偈。若十佛大眾各各廣演差別法門。則(本之五)今無量剎塵者。當彼則限量之經。結集經卷者。指萬頌本也。然諸行人等者。此通妨也。無量剎塵頌。不載于結集經卷者。既有未盡之失。依何為群機可施利益耶。而諸行人入瑜伽境界三昧時。聽聞正說異。依之群機嘉會利益無窮盡也。佛加持日者。日三種。世間日。二加持日。三明日。具如卷第一已釋。問案如正說時等文勢。以當經說時似為加持日。爾乃此經教加持身本地身。如何答。正說時者。自性法身說時。即是明日也。於明日所無量法門入三昧聽聞。是即佛加持神力之所致。故云。佛加持日也。非以正說時云加持日也。佛加持日也者。藏院本注之云。證本無日字存之字(已上)野本同之。
經云時於(乃至)。一體速疾力三昧也者。以明同共聖眾說各各三昧已以下顯佛更復一體速疾力三昧印彼彼三昧也。謂一切如來者。指同共三重聖眾也。一體者。彼三重聖眾大日如來不分一身。所示現一法界智體也。速疾力者如是知已。於一念中觀一切如來所說諸三昧門能知因緣有無。具了成佛久近。匪啻觀察之。百遊戲三昧中。次第修習入。超間於一一門各成熟無量眾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不可得超昇者。異本無不字也。超世間者。四卷本無世字也。並為隹。
爾時世尊觀察已(乃至)成菩提印者。此釋於是世尊等文也。種種三昧一體者。是諸乘歸乘之意也。是乘者。即是菩提印也。但說此印有二。初昔坐道場下明成佛外跡。後我覺本不生下明菩提實義也。
初有二乃至)號為勇者者。光云。初明成佛外跡。謂我初坐等者。此釋昔坐道場句。問。昔者指何時耶。答。此有二義義云。指金剛頂經初會大日如來本名一切義成菩薩。於究竟成道之時。降伏四魔能除眾生畏。然後說十八會經已更說此經。故云昔坐道場也。義云。指釋尊閻浮成道出生義云。能仁如來○收跡都史天宮下生中印土。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人法已熟三秘密教說時方至。遂卻自受用身。據究竟天宮不空王三昧。普聖賢。削位之漸階。開等妙頓旨(一右)準此釋者。釋尊成道之後卻住天宮真言經。故云昔坐道場也。尋云。次下釋曰。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說乃至聲及淨居。(已上)似指釋尊成道。爾者初不合釋意。如何。答。隨宜轉用舉此事歟。或又大日外用之跡統攝三界以為化境略出經世尊德云遍滿三界者(一之一右)地神歡喜展轉稱說有何失乎。凡地神諸佛成道之時主誠德。然乃生身法身雖異。並施歡喜證明德歟。不可強局釋尊成道矣。以此一體等者。釋降伏四魔句。四魔者。智論第五云。魔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道法功德善本。是故一右至二)同第六八云。魔四種。煩惱魔五眾魔‧死魔天子魔。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分別八萬四千煩惱五眾魔者。是煩惱和合因緣得是身。四大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眾。百八煩惱諸受和合為受眾。小無量無所有想分別和合為想眾。因好醜心發能起貪欲瞋恚等心相應不相應法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眾。死魔者。無常因緣相續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熱壽。故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魔秦言能奪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四左)佛地論親光菩薩造玄三藏譯)第一云。煩惱魔者。謂百二十八煩惱隨煩惱蘊魔者。謂五取蘊死魔者。謂有漏內法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種皆能損害善法。故說十六右)濟緣記三上云。天魔欲界天頂。有求出離則懷悉惱。異相擾令著欲。陰魔即五險遷謝不得安住煩惱魔即心三毒必滅善。死魔死苦所迫奪其善念故(一左取意)行願品疏義記(宗密)云。魔者梵語具云羅。此云殺者。殺修行智慧命故。為生死根本也。略說四。一煩惱魔生死因)二天(是生死緣)三蘊魔四死魔(是生死果五之三九)降伏天魔軍眾者。先舉天魔顯餘三魔。然是中等者。釋四魔煩惱魔最難降之所由也。

報身應身降魔成道後有

四云。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為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也(五右)時義第四云。又報身佛特魏魏無人能障。故降三魔已成正覺成佛然後攝伏三界魔天。先三後一。總降四魔大日經化身言。昔坐道場降伏四魔。若變化身應同人法。故天魔來障成道。坐道場先降天魔。次降三魔然後成佛。言三魔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先一後三。總降四魔維摩經變化身言。道場降魔。得甘露滅成(五右)此意者昔坐道場等文。先降天魔後降三魔即是化身降魔也。
勇聲等者。此釋以勇聲等句。密鈔六云。疏以勇聲者。如來師子奮迅精進力勇。從此勇以威猛勢發誠實言。故云勇聲(四左)受持如是等者。又云。疏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一切遍知印也。作三角形名三角印。三角是降伏義。其銳下向。受持之者。能除無間無量畏等(四左)第五云。三角是降伏義。謂佛坐道樹。以威猛降伏四魔得成正覺八左)如來降魔德是遍知院三角功力也。經言勇者。即三角印名也。如諸佛降魔法。行者亦復如是受持印可魔怨。故相例也。爾時地神等者。此釋是時梵天四句智論第九云。復次佛說法聲梵天。佛得道諸天展轉。唱告乃至淨居天(七右)注維摩第一什曰○轉法輪時夜叉唱空夜叉聞。空夜叉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也(一之五)句第四云。輪王出世聲至自在陳如得道聲至梵天。佛得道聲至首陀會。何故爾。答。善業名譽業‧稱讚父母師長業有上中下故爾也。若使有頂耳識者。佛聲亦至彼。輪王十善欲天欲天喜我眷屬增多故。陳如離欲。故徹梵。佛最勝至尼吒○若大乘得道遍至百億尼吒。又遍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尼吒(四三之四九)然我實成佛乃至)何有得理耶者。以成佛外跡。以下釋菩提實義。於中有三。初簡前。次故次下起後。後我覺下正釋也。正釋釋中初有五句。如次配五大宗家開我覺二字為識大。以配六大一家宗極七軸秘旨。唯在此一偈耳。故寶鑰下引此文而釋云。此頌文約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說(已上)光云。今此教文所義理形在事相師資傳授。故云非面難說。請擇明師頂受面說。謂覺心等者。謂以為其觀境。而示本不生義。迷心故六道之波鼓動。悟心源大之水澄靜。其澄離生滅故云本不生。而境界風為緣發種種妄心。以之喻波。止息波相歸入性水為生死解脫之始也。所謂性水者本源也。談此本源則有顯密之二意也。今密宗意約大悲曼荼羅不生義示其義。其大悲曼荼羅者。非三界六道有其處。遊之則成生死業報穢界。悟之則成密嚴淨剎不同只在與不知。非法體有二別。雖聞此說未信本佛。還於有為事跡冀望成佛有為事跡者。謂神通放光降魔成道等外跡也。此是外用應跡有為非實成佛之處。其實成佛之處生佛一際無毫釐之異。而心貴放光起通之事跡。此即心之外佛。譬如離影求質捨波酌水。何其有得理耶。
出過語言乃至)而可表示也者。從此以下轉阿字門也。高祖意五句如次配五字。疏家意此轉釋阿字故。出過語言道以下諸句皆屬阿之一字一往雖似相違而實歸一致也。謂轉釋阿字出過語言道者。即嚩門也。乃至說知空等虛空者。是欠門也。三種悉地儀軌云。字是嚩字第一點。尾字是第三點也。轉釋阿字義也○藍字是大日如來心地火大種子○轉釋阿字義也(二左至三右)如云嚩羅二字。自餘門亦例度謂之等者。智論第一云。問曰。若諸見過失者。第一義悉檀何者是。答曰。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法。不行處名第一義四右)金剛遠離百非者。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云。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是不生不滅不修無量無邊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動搖無行。不不作無雜。非是有為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不可思議九)法界體等者。最勝王經第一云。不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不從緣起如來法身真實涅槃七左)意云。因緣生法必生滅生滅故有去來一異等。是故起種種戲論言說。而法界遠離因緣故。生滅常等種種戲論不相應。豈可得言說耶。而今等者。此通妨也。謂法界遠離生滅。而今現諸法。從緣生隨緣滅。何云遠離因緣耶。今通云。緣生法自性自性故起時我所起。滅時所滅。是故緣生法不妨不生理。譬如以翳瞙因緣空華生。空華自性故。虛空常不變易也。大經亦云等者。涅槃經第五(如來性品)云。又解脫者拔諸因緣。譬如因乳得酷因酥得酷因酷得醍醐解脫中都無是因。無是因即解脫解脫即是如來二右)密業經中云。天主世間因緣分。若根若境。能所生剎那滅。從梵世至非非想因緣起。如來因緣(唐婆訶羅譯二之二右顯示自作品)大經者指涅槃經。雖然所引之文全同密嚴經。故因引之。以自性淨等者。法性空三德。一自性淨。分際。三無分別。此是三德同於世間虛空故云同於虛也。如實相智等者。還嘆上我覺德。於中有二。一約表德如實相智生者是也。二約遮情。已離一切暗者是也。第一無垢者。即通二。第一實當如實相智生。無垢當已離一切暗也。次有句等者。此總結也。上來所明不生離次有句等者。此總結也。上來所明不生言等者。二諦第一義諦也。是故說云第一無垢。此第一義諦絕諸名言。是故六趣眾生諸佛稱號皆是從種種妄想立其名。非云自證中有如是名字也。華嚴所說等者。八十華嚴二(如來名號品)云。諸佛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四右至五左)四天下。則百億四天下各各如來於中出現一一世界名號娑婆一世界分總合有百億萬名號也。自餘世界亦復如是
一偈復釋通(乃至第一義諦也者。以上就我覺本不生等二偈句明第一義諦。以下明世諦。釋通者。釋開解演暢義。通流通往涉義。謂第一義諦流演世諦。故云釋通世諦也。經說此第一實際加持力故。釋言不動實際自在神力。皆是釋通世諦之意也。加持彼彼字者。義云。指法爾字。第七云。為欲以此法身遍施眾生故。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字。故此即是諸佛加持之身(九右)第一義諦無言者。即遮世俗文字無法字。今加持法爾字。附世間眾生。而說種種法門。故云加持彼彼字也。義云。指世間文字。又第七云。復次世尊未來世眾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是故慇懃指事。言秘密主云何如來真言道謂加持書寫文字(九右)此義也。眾生等者。明加持設教本旨也。謂所以不動實際加持字者。為令眾生世諦第一義諦也。譬如以金假作楊葉授與少兒。成人之後知後楊葉不異金也。
  經云爾時執金剛乃至領解前旨也者。以下明金剛手領解也。於中有三。一爾時下明薩埵益相。二諸佛下正領解前所說。三有下說知法福聚經釋相影義可解。
初云諸佛希有乃至不可思議也者。此正明領解。就中亦二。初略。後離一切下廣。略中有二。正釋約文段。謂智領解我覺本不生等二偈句。方便領解第一實際一偈。復次釋約曼荼。謂智蓮華臺方便八葉以外乃至第三重也。第三云。不思議法界即喻蓮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喻蓮華葉(四左)廣中次云。下總標。若法下作釋。作釋中初釋不思議智。次然佛下釋不思議方便。後是故下總結也。意云。如來實智師自悟之凡夫思議之境。故云不思議。而大方便力。以種種名相為門。令證法自然智。此是巧方便凡小之境故亦云不思議也。
次云真言如是乃至)常二諦也者。此中真言如是一句。結成上章所明不思議二智。第七釋真言真言相句云。初云真言梵本以多聲呼之即是即是總指百世諦之輪之相。次云真言相者。是此真言實相也(三一右)今準此釋。真言與相如次可配權實二智。或又二智相依說種種名言相。故云真言相也。依前義者真言相可訓之依後義者真言相可訓之。常二諦一句領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所以結成二智二諦者。則權智俗諦為境。實智真諦為境也。以知名相等者。正釋常二諦之義。若但住實際無名相者。可闕利益眾生方便。若名相無實相者。可闕義利不虛實益。是故諸佛實相作名相以深秘淺略真俗相依暫不離。故云常二諦也。次一偈乃至)猶如敬制底也者。此明知法福聚也。菩提印者。謂我覺本不生等頌也。此頌說五大法性五大五輪塔婆也。是故寄制底嘆其福聚也。制底者。此生身舍利所依之處。而以況法身舍利所依之處也。就之初正釋意。信解菩提實義之人為法身舍利所依也。第七云。梵云達摩都。法界。界是體義分義。佛之舍利亦名如來都。言是如來身分也見馱門即知一切諸法悉皆有體。謂以法界為體(九右)大日法身五輪成其身故立達磨馱都之稱。謂之法身舍利也。若信解菩提印即成大日法身。故云法身舍利所依也。復次梵音等者。此復次釋意。行者制底。其上置達磨馱都。故云法身舍利所依也。制底質多等者。制底質多。同以遷變如如為字體。故云體同也。如第三等者。正釋以制底之義也。謂三重曼荼羅次第有層級。是表制底形也。然此橫豎二相。如文可知。或記意塔波輪。如次配當曼荼羅第三第二第一重。風輪八葉空輪胎也。但支分曼荼羅自臍輪現第三重。而今不然。臍輪水大配第重。腰下腳足配第三重。是地大也。胸臆意者火大第一重也。為基者。白本性菩提心之色。以之為本。次第加是義也。又從八葉向外次第加是橫義也。蓮華臺達磨馱都者。秘藏記云。蓮華臺上置阿字放光成率都婆(本之七左)率睹婆大日如來。當知法舍利三尊種子者五字或一字三形五輪塔婆。尊形大日法身也。
經云時執金剛乃至甚深發問也者。以上說如來三昧道。畢竟三昧印者是也。以下金手問三昧道中差別印。如來四種三昧道也。問前已毘盧遮那世尊一切如來同共會。說三昧道中差別印。今更金手舉問。如來答之。是何意乎。答。上所說三昧道中差別印者。此餘聖說而非如來真說。今請如來說為因緣。或又上十佛剎塵聖眾。各各所說法門非結集經卷所可具載。今如來取要說之也。或又上開會以前說。例如法華以前設方便教。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一切如來所說諸三昧門皆是一法界智體。已說其所歸一體之印。我覺本不生等文是也。如是開會三昧。更說三昧道中差別印。今文是也。例如涅槃四教俱知常住。然則前差別印權說。此差別印實說也。如是重意故。金剛手更問。如來答說也。若以語言等者。此中發問異于常例。金剛手黑然而住以為其發問誌。而今釋彼所由三。初釋意金剛手菩提印光。已得。開敷眼。還領解前深旨。遂嘆信解菩提印之功德。云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當知如來金剛手內證良通。是則表能所不二生佛一體至理也。金剛手若發語作疑端者。猶似所化機未熟相。是故然而住。可謂甚深發問也
復次執金剛乃至)而後答也者。此第二釋也。如來大悲限照機無間。何必待問而答。是故然而住也。如常所傳等者。智論十六十八不共法異相云。復次佛眼一日一夜各三觀一切眾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等觀眾生異相(四右)如大海潮等者。八十華嚴第三九(十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種相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不受死屍三餘中。皆失本名。四普一味五無量珍寶。六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大雨。有盈溢(七右)北本涅槃經第三二云。男子譬如大海八不思議。何等為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得底。三者一鹹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種種寶藏。六者大身眾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增不減(三九右)密鈔六云。疏如大海等者。如世間大海潮必應時。即十地經說。十德。一次第漸深。不停死屍乃至第九潮不過限。大雨。此當第九德也(五右)依此等潮增減不失時限。故云不過限也。
復次金剛手乃至一致也者。此第三釋也。薩埵真諦如來俗諦。是則相成一致也。問。依上來文如來說法權智所作世諦境界也。若爾至正智證如之境者。乃廢說法。是與常所談如何異乎。答。義云。誠所疑。正智無言權智說法。上來疏其文明也。但異常途談者。常教意權智說法偏是方便不說證。今宗意權智能說證如之境。上嘆權實二慧俱不思議。則此意也。第二釋說法無等比文云。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然加持力故說此不可說不可說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之。此事即為希有也(三左)可思之。義云。權實二慧俱能說法秘藏記云。已成佛後在自受用土。與自眷屬自受法樂說法。又作後智用為他說法(末之七左)當段釋相又存此意。上我覺本不生等者。此自證實智說法也。寶鑰下云。又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說自證法界體性三昧言。我覺本不生等(三右)次言此第一實際加持力故等者。此權智說法也。是故向釋真言如是二諦文。云是結成不思議二智領解上文施設二諦四右)權實真如次相配。佛說真諦境。是名如來三昧道。說欲諦境。是名四種三昧道。金剛手世諦四種三昧即是第一義諦如來三昧)然其如來三昧上來具說之。何煩用重說。是故無言也。如來第一義諦世諦。而復開如來三昧四種三昧。是故分別廣說也。意蓋斯乎(已上)光云。二義後義要妙
如來答中(乃至)而義有差別也者。答說中有四種三昧。是云四句。所云句者。義句非句也。四種三昧者。一菩薩三昧。二聲聞三昧三緣三昧四世三昧也。第一句云等者。四句之中第一句菩薩三昧也。然此菩薩三昧甚廣。今舉其要略說二種三昧一一補處三昧二八三昧。若約義云之。可有初法明門三昧。其義至下不尚可悉之。復次秘密主等者。初明一生補處三昧。是等覺菩薩三昧也。此是最上等者。明菩薩三昧道中最初說此三昧之所由也。謂最上灌頂位故也。凡灌頂位者。仁王軌云。從勝解行地乃至法雲地。於地中十方法界諸佛菩薩皆悉加護獲諸灌頂一左)依此文者。地前地上諸位各可有灌頂也。故大論中於三處明灌頂一地前。二初地三等覺。如是灌頂等覺灌頂最勝故。今云最上灌頂位也。且又三摩地軌二左)青頸軌說閼伽功能當得灌頂法雲地。是則約勝於法亦立灌頂稱也。灌頂重位具如下明。如餘經所明等者。釋一生補處菩薩句。但是就一生補處名字。明顯秘二義。初顯意者。稱勒下生經疏云。一生三義。一約一生。二約天上一生。三約下生一生(已上)法林章(基)第七本云。一生所繫如彌勒等。先處中身名一生所繫。望當佛位四生人天本有二中有。如七生等名大生。若住中稱一生繫。半生名一。本有故。度論說彌勒三生。說在中除成佛身。故說三也(二)彌勒上生經疏(基)上云。有說彌勒菩薩一生者。住在中名一生大生故。如七生等。據實并中有。合四生。若說有半生并中有二生。大智度論說為三生。設在中除成佛身。故三也(九右)若法苑林章并生疏。但在中至等覺位之菩薩一生所繫合四生一生。謂此菩薩天時。有中有本有。後下生人時亦有中有本有。合此四句一生。例如極七反聖者合十四生七生也。又此菩薩中名一生合二生名一生下生中有本有也。若依下生一生三義。如文可知。但當段釋彼三義中約第二義。謂位故不可云一生下生成佛身故亦不可云一生。唯取兜率一生補處也。後釋密意之中言。一生下釋一生二字。唯少如來下釋補處二字。更法性生者。此雖似釋一生二字。而實不爾。餘位菩薩雖從一實之地而生。隔多位故不得補處之名。第十地菩薩生。補佛處故名補處。從一生中紹佛處之菩薩故立一生補處之名。一生補處主得名。謂一生是總。補處乃別也。義寂釋云。一生補處者。謂生彼土更不經曆多生。令至一生補處位也。若說化相兜率前身一生補處。除最後身餘彼兜率一生在故。以最後身成佛故。又即兜率身名一生補處最後一生在故。餘一生中補於佛處故名一生補處菩薩。若約實行。或七地終名一生補處。餘有變易一生在故。或第十地住分名一生補處。餘出分一生在故(已上)此是究竟等者。釋住佛地三昧道句。是故住此等者。釋造作知世間句已。還結歸住佛地三昧道句也。梵音質言之等者。密鈔六云。疏梵音質言之等者。謂經云於業地。業者梵音羯磨。即質言池。若巧說時應云囉馱囉尼。此云作地。作地者。即是如來金剛業等。故曰梵音質言之。言作地者。即第十地也(六右)。
瓔珞亦云等者。瓔珞本業經上(賢聖品第三)云。佛子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復次即心所行法者。所謂勇伏定三昧。入此修行十法。一不思議變通。二集菩薩眷屬。三修先所行法門。四巡一切佛國問訊一切佛。五與無明父母別。六入玄門。七現佛現一切形相。八二種法身具足。九有二習。十登中道第一義諦山頂(九右)又說等覺菩薩云。復住壽千劫。威儀象王視觀。師子遊步。修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導之(十左)密鈔六云。言玄門者。謂寂滅三昧無相三昧也。於八地中已入玄門。今十地滿鄰於佛地寂滅三昧門再得證。故曰玄門也(六左)堅住佛地者。密鈔六云。疏堅住佛地者。前住業地即當身住。今言住者但約住。謂專緣佛無動散故。次云與前住字義有殊也。言補處三昧道者補處是所趣。三昧為能趣。補處三昧道。又解。堅住佛地者。謂前業地中專希希佛果。更異緣。名之為住。猶彼渴乏須水之念凝注一心。是名補處三昧道也。今此堅住最後心希望都息。名之為住。猶如渴者已到清流既上攀求安心不動。故此兩處住相望有殊也(六左)此中作二釋。初釋意前於業地者身住。云威儀故。後堅住佛地住。緣佛堅固不動故。疏雖云住字義殊。而未明其異相。是故鈔者約身心示其殊也。人渴乏等者。通妨釋也。或疑云。說補處三昧堅住佛地。與覺地云何異乎。今通云。如彼渴者念清水更異緣堅住佛地。是補處三昧也。已到清池希願都息正為佛地。是故雖言堅住佛地不亂覺地也。後釋與前住字義殊者標。人渴乏下釋也。說補處三昧中。於業地者此約位。如渴乏者念水。堅住佛地者乃約未來。如已到清涼池也。
  經云秘密主乃至)故分為二印耳者。以下說八地三昧道也。八十華嚴第三八說第八地文云。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自在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自在自在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能壞智者乃至)隨智慧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七左)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經云。男子是觀自在菩薩。昔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親大悲心陀羅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歡喜。發大誓願應時具足千手千眼(已上)千手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護念我故。及為一切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如是言。男子汝神咒。普為未來一切眾生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歡喜故即發誓言。若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千手千眼具足(已上)知一切如幻等處楞嚴經第六云。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恒河沙劫。於出現於世。名觀世音○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國土(初葉)上已說等者。明次補處三昧說八地三昧之所由也。於中初問。其意可知。後以一切菩薩下答。此中有二。初明別說八地所由。後從此進入下釋不別說九所由。初中初度第七地等者。古釋此文又有兩說。一者安然瑜祇第一云。大日經五種三昧道中第四菩薩三昧道說。度第七地性空彼岸世稱觀自在者。即是三乘共行十地中第七地。是二乘地。菩薩到此多墮沈空。為濟沈空利生世人觀自在。是諸菩薩通名。此亦與此觀法清淨二乘心其義大同十右)依此釋者。則於七地沈空以八地三昧驚覺之也。二者密鈔六云。謂初入此八地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沈空多時名無相三昧印。諸佛勸起以如幻三昧起種種利眾生之事。有相三昧印。故為二印也(七右此鈔釋第二院三色界道之意亦上引之)依此釋者。則於八地初位沈空。是名無相三昧。更以有相三昧驚覺之也。然乃於第八地之中分有相無相二印也。今考諸說。或七地沈空。或八地沈空。各有本據。如左載之。
六十華嚴經第八云。菩薩七地慧方便已淨能入第八地。諸有量心。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有成。亦去來義。菩薩住是地心識無分別入滅盡定。休息諸所行。得是深忍已一切想念滅。以本願力故。及佛令勸道。如是第一忍是諸佛職位。我等深智無畏不共法。汝今此。當加精進諸法實性常住變易二乘此。而不為佛(明本七之八左)注入楞伽經第八(現證品第九)云。大慧八地菩薩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絕如來種姓。是故諸佛為說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不涅槃聲聞緣覺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註曰。言此八地菩薩。初無生法忍。覺一切法如幻如夢心量妄想息滅。諸佛以七種加勸。於三昧門涅槃。若不蒙加勸發即不修行廣大行願悲有情。亦如聲聞緣覺佛種姓。是故如來為示無量難思功德。令其滿足成佛果海無墮二乘無生三昧涅槃想(已上)光云。又八十華嚴第三八(三葉以下)明八地沈空諸佛七勸之事。更詳已上此八地沈空之證也。
五秘密經云。或證七地以所福德智慧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無上菩提(一左)智論第十云。如七住菩薩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世界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涅槃。譬中作筏度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如是。立七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涅槃爾時十方諸佛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男子勿此心。汝當念汝本願眾生。汝雖知空眾生不解。汝當功德教化眾生涅槃。汝未金色身三十二相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二業。汝今始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諸佛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眾生如是等初佛道時得是佐助(十右)第五云。第四二乘者。謂觀察二乘境界無著不墮實際爾時得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也(五右)已上此七地沈空之證也。後中。從此進入等者。指第八地云此也。次下從此之此亦指此地也。過患難者。從第八地以去已出過第八地難處故也。處印者。謂第九地處印也。

一 八地以上不墮二乘

菩提資糧論龍樹比丘自在釋隋達磨笈多譯)第三云。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說為不退轉。唯說不動地菩薩不退轉。答。已不動菩薩得於法爾不退智彼智二乘不能轉。是故獨名不退一右)。
從初發意等者。釋不得一切諸法生句度者。至到義也。復以善巧等者。釋知一切幻化一句。總意云。八地三昧道者有空不二妙定。能離凡夫實有生。故云不得一切諸法。亦二乘斷滅處。故云知一切如幻。不留有。不著空。於如如中起無邊大用也。是故世間等者。釋是故世稱觀自在一句心經幽贊(慈恩)上云。觀者。察義府救慧悲。自在者。滯義拔濟妙用○又觀者。照義了自慧。自在者。縱任義所果。昔行六度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一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由施所得。四業自在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七自在。隨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所得。九自在。隨音慧。十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慧所得。位階補處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但言觀音詞義俱失(四左)此中十自在華嚴經所說第八地菩薩功德也。其文如次上引。此中自在等者。玄應一切經音義第六云。觀世音言阿盧吉低婆羅。此譯云觀世自在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已來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婆兩聲相近遂致論失也(九左)華嚴探玄記法藏)第九云。觀世音者。光世音觀世自在。梵名逋盧羯底攝伐羅。逋盧羯底此云觀。毘盧此云光。以相近。是以有翻為光。攝伐羅此云自在。攝多此云音。勘梵本諸經中。有作攝多。有攝伐羅。是翻譯不同也(十六右)然未能絕等者。密鈔六云。疏然未能絕起用等者。問曰。八地菩薩無功用住。亦純無相觀云何未絕起用之跡。答。仍對名有用跡。所以知者。故結云分為二印耳。即八地與補處二印也。又解。分二印者。謂初入此八地。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沈空多時名無相三昧印。諸佛勸起以如幻三昧。起種種利益眾生之事。有相三昧印。故為二印也(七右)依初釋者。補處與八地為二印也。依後釋者。於八地中二印也。經不得一切諸法於育生者無相三昧印。知一切幻化是故世稱觀自在者者。說有相三昧印。故疏主判云分為二印也。
復次此中應說乃至)故不重言者。密鈔六云。此中應說初未能量門等者。通釋妨難也。謂此十地之中初地得初法道故。品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謂以覺心不生際。其淨住大慧光明諸佛所行之道。故以為名。此當阿字菩提心句也。從次第地至八地已來。名之為大悲為根。即阿(去)字句。從八地已去至補處方便究竟。即暗字大空句。其菩提心句在初品已明(七左)。
上所說(乃至)頓滿諸地也者。是亦通妨也。此正意初發心時行大空三昧。而頓滿諸地。是故上釋云。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如來定。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九左)然上來所明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明悟入淺深。存位階級。恐似相違。今通云。此教道。彼證。是故前後非相違也。三部曼荼羅云。上來位分證之義皆約顯教修行人說。何以故。顯行人或從初地秘密教。或從初住入此秘密教。所以處文中所說位教道淺略之門。今此教中初發心乃至十地此生滿足之。行者初發極自性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超三僧祇於佛處。一念一切相著。是乃滿波羅蜜如實知自心一切種智即是證心之實際。何用十地次第修行。諸文中分別位者。對比顯教行相行人知於法相。而實無時方。一切不生虛空。何處論其長短而因果(已上)可思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九(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