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一卷(繹經三悉地出現品)

悉地出現品第六者。此有來得名解釋三段。初來意者。義釋八云。悉地出現品者。如前品所明。雖能滿足眾生微少希願。然彼調心方便供養修行。本為成辨世出世間成就事。若求大成就者。不於一切種類之中。皆真言實義悉地不得成故。次明悉地出現品。正明如是悉地。皆從法界神力中流出也(十右)演密鈔八云。以金剛手第三問云何成彼果。謂果有二種世間果。二出世果。世尊於前品中。已答世間未答出世果。以下二品。方乃答之。又欲明真言修證方便。先明悉地之行從法界流出。故有悉地出現品來(七左)或鈔(最珍)云。問。世間成就也。何云世出世間成就乎。答。世間行儀成就。廣亙世出世間也。分明也。問。明觀。皆真言實義也。何此品始見實義乎。品明悉地成就之相。豈不依此品不得成乎。答。品雖明輪形聲。其觀法未委也。故別說此品。委說觀成就之果也(已上)次得名者。義釋八云。謂行者觀此成就之果。為從調心供養善根力生耶。從如來加持力生耶。從法界力生耶。若由自善根力。即是自性生。若由佛加持力。即是從他性生。若和合有即是共性生。亦非無因有。若謂悉地法界力生者。法界平等無生相。若出平等法界而有悉地生者。即墮邪見戲論中。生不成。若謂都無悉地。則為誹謗如來祕密之藏。當知。如是悉地。即從緣起時不生故。法爾如是。非是行人所作。亦非佛作。作不可得故。乃至因緣故。即心實相即是悉地實相。以實相事故。成就之時蔽之者。隨此如意寶珠之中。所欲皆悉現前。故名悉地出現品也(十右)密鈔八云。悉地出現品者。悉地是所成之果。出現即是果法出生顯現。悉地出現為名(七左)私云。本來德名之。修證開悟出現也。或云。許祕兩品之中。當品祕也。後解釋者。光云。故和上言。此品已會未會。隨應牒文。宜而解。爾時世尊復觀(乃至)作句偈也者。初所牒經是治定文。義釋八云。爾時世尊普遍加持眼。復觀諸大眾會。知已堅牢深淨堪持大法。為滿一切願故。復說三世無量決定智圓滿句。所以然者。世尊已廣開示三密曼荼羅。又說無量門進趣方便竟。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一切法界門決定智印。此決定印是真言實相也。謂以無礙慧。於一念中了三世法彼皆從緣起自性。以無性故。不出菩提心。是故等同虛空深廣無盡分別。如毘盧遮那法界門。乃至最下世天法界一一成就之相。悉皆如是。此是究竟實際萬法所歸會處。故名圓滿句也(十左)種相體性等者。第十云。若菩薩不深眾生本末因緣種相體性。而率爾傳法即是人天怨。是為大放逸行也(四右)法花經第三藥草喻品云。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已上)義疏第八云。此中四種法○知四種者。種謂種別也。三乘種類不同也。相者相貌也。如慈悲菩薩相。獨靜是緣覺相。從他法是聲聞相也。體者三乘體也。種慧是菩薩體。一切智二乘體。如三慧品說也。性者不改為義。昔三乘智體。各已分不互移改也(四右)句第七云。種者三道三德種。淨名云。一切煩惱之儔為如來種。此明由煩惱道般若也。又云。五無間皆生解脫相。此由不善善法解脫也。一切眾生涅槃相。不可復滅。此即生死法身也。此就相對論種○若就類論種。一切低頭手悉是解脫種○相體性十法界十如中釋(會記七一之三九右)光云。上來解釋是依顯略。今就祕密無量乘。上云非無因緣。因則眾生種相體性等也。緣則彼彼法門差別乘也。謂於一念三世等者。大疏鈔(般若寺)第三云。一念三世者。如唯三世也。一念之中。能以無量智。隨機無量法門也。(攝論云。夢謂經多年。悟乃須臾云云。令私云。凡夫上。從初夜至半夜之間叫哭)光云。故和上言。一念是短三世即長。長短無礙故。一念三世。但念此無量無礙智門。即悉地體。滿足一切眾生願等。是出現義也。決定智門者。謂此無量乘皆是常住不改法門。故云決定

爛脫

故名決定智門也。句者○以名字滿足者○空過故也。此句即是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若讀亂脫。則此亂脫尚未是詳。師傳讀曰。
先觀機也。三世無量決定智門等。
滿足者入此法門等。此句即是偈也等句者謂先等者。私云。此中有淺深二釋。謂先事從事能於理故為句者。是深祕釋。謂事而真句。句即法理無闕減故也。即是句偈句偈法以句字者。是淺略釋。謂眾名成句偈等也。滿足者入此等者。私云。入此法門者總句。能生法門下別釋也。自證他之法門。皆從此句生。故云。滿足也。未及會句等者。今此十六句偈疏主講釋之時尚未會也。是故後當再治以義作句偈也。但野印本則作句偈。而一一牒釋之。恐是後人載之。更勘古本而可決之。
虛空無垢乃至)德之意也者。此中牒經亦治定文。全文云。虛空無垢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可見。於長恒時殊勝進隨念無上果。譬一切趣宮室雖(光云。今疏牒文作皆)依虛空無著行。此清淨法亦如是三有無餘清淨生。昔生嚴修此故。一切如來行。非他句有。可得。作遍明如世尊。說極清淨修行法。深廣無盡分別(已上)大疏鈔三云。經云。虛空無垢自性乃至深廣無盡分別者。凡四行之中。初一行一切智智心體。次二行顯其用。後一歎其德也。初行之中。初一句虛空喻。顯一切智智之心等虛空無垢三句以下至第三行終。顯以此等空無垢心。能隨機以種種方便授與種種法門之中。昔生至如來行者。此引證令信也。又顯用之中。譬一切虛空雖依虛空無著行者。舉喻顯用也。言一切虛空者。是空之上分空也。雖依虛空者。是本有大空也。是依虛空之空兩返可訓也。此清淨者。所喻諸法也。意依本有大空。雖種種分空。而是大空不念依我有此分空。如是一切智智無垢心。雖得種種悉地果。其言依此果也。意欲說悉地流出句故。告大會眾光顯一切智心體及用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謂。此十六句偈此品體也。十六者表無盡義也。又十六句中。初四句心體。次六句心相。次四句用。後句嘆德相也。空之自性者。謂不可得空性空有也。以有空不二故。非本無今有。又非已有還無也。譬一切趣宮室等者。此有空不二本有實際之喻也。祕藏記(上之一)中。虛空喻不生諸法喻字塵垢之釋可考之。又四卷義釋第八云。復次人生云何實際心中。能作如是種種有為。故偈中更說譬喻云。如世間一切諸趣及彼依報處。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虛空無所依。亦無念著起作之行。今此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二右)經及今疏。作一切趣宮室。般若寺所覽本。作一切虛空。更可勘證本(已上)光云。明本一切趣空虛。次會云等者。或云。清淨以下二偈再治會意。故云爾也。次合云。上等者。謂若此句就未會云之。則此可云也。私云。此料簡太不可。今會云者。以此法門。會合于上譬說而云之之意也。何必此句已下是再治乎。先生謂先覺等者。義釋八云。次云昔生嚴修此故者。勝是尊先之義。如世人謂舊德可範者為先生即是先覺是法。而從胎藏生者。梵云避部。是具足種種財寶以自莊嚴。古昔勝人。皆因修真言行故。令世間佛種相傳不斷。以至于今(三右)私云。避部生嚴梵名也。

一 今偈十六梵本

四本第八云。復次此阿利沙伽陀即是如來神力加持句供養時。以梵音讚歎彌善。今具存之。
哦哦曩(引虛空也)麽攞(無垢也)涅(無也)娑嚩(二合自也)婆(引)嚩迦(引性也一句)尾濕嚩(二合巧也)枳孃(二合)曩(智也)尾唧怛囉(二合種種)那(引)野迦(引授與句)舜(引寧夜(二合)係(呼異反空也)娑嚩(二合)婆(去)嚩多(自性也)薩那(常也三句缽羅(二合)底耶夜(引緣也)地曩(生也)儼避(引)囉(甚深也)訥涅囑(二合)奢(難見四句竟一誦也)娑怛且睹(怛也)尾勢(引)灑(殊勝也)哦弭難(引往也一句)撥邏(果也)莫仡(二合最上也)娜娜帝與也)尾進單(隨所思念句)拽他(如也)薩嚩(諸也)蘖底曩(趣也)阿(引)攞瑜(宮室也三句)哦哦奴(虛空也)坌底(有也)阿(上)僧(去)哦(無取著也)遇囉(行也四句竟兩誦也)怛他(去引亦也)灑(如是也)尾秫(詩聿反)地(平清淨也)達摩跢(引法也一句)底哩(二合)婆(去引)嚩(平三有也)勢(引)灑(無餘也)尾秫馱(清淨也)三(去)婆嚩(生也句)左囉帝(修行也)怛哩(二合)(此也引)仡羅(二合)祚(祖魯反)尾部(生嚴也三句)婆(去引)嚩帝(有也)薩嚩(一切也)爾(慈以反)乃迦(諸佛也)遇(引)左囉(行也四句竟三誦)曩跛蘭(非他也)跛娜(句也)莽悉(二合有也)訥攞坌(得也一句)索迦羅(引遍也)路(引)迦(明也)羯(作也)拽(入)他(引如也)爾(準上)乃(諸佛也正翻仁者句)迦體跢(引說也)蘇尾秫(上)地(極清淨也)達摩跢(引法也)左囉多(修行三句)怛羅(二合無也)尾羯臘跛(二合分別也)嚩爾多(引離也四句竟四誦)尾補梨(廣也)達磨(法也)儼避囉(深也)莽縛(無改反)曳(無盡也亦無壞也)。
梵本。於四句外更一句助聲。今為文便故。通入四偈中也(三左至十六右)。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安樂之行也者。此中牒經是未會文。已會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說是偈已。觀察金剛手大眾會。告執金剛言。男子。各各當現法神力悉地流出句。若諸眾生見如是法。歡喜踊躍安樂住(已上)意明流出者。義釋八云。然以流出為正也(十六右)如前一一菩薩者。此指心品也。

爛脫

現法神力神力亦是用○從得多也。悉地流出句○悉地之句也。此流出為門已下如文。
光云。師傳亂脫讀曰。
現法神力神力。亦是神變也。此神變等。悉地流出句等。從不思議法界等。
諸執金剛乃至如是說已者。此中牒文亦未會經。治定經云。如是說已。諸執金剛。為毘遮那世尊作禮如是法主依所教敕。復請言。世尊哀愍我等示現悉地流出句。何以故。於尊者薄伽梵前。而自宣示所通達法。非是所宜。善哉世尊利益安樂未來眾生故(已上)義釋八云。此中凡三意。一為自修慚愧廉退之行。示諸行人尊師敬儀法故。二為諸聖者等。各於一法界門究了通達。而令圓滿句。於一門中各具一切門。自惟心量不能及故。不敢於世尊前說所證法。三為先請世尊演說普門成就法已。然後諸菩薩等。各從一門演說之。則條流可觀法門有序。今此三千偈本。為存略故書不盡言。若行者瑜伽成就時。自當具足聞見也(十六左)密鈔八云。疏各於一法界門等者。此諸菩薩不但自修謙退之行。然於諸佛得法界門中。如隔縠等。且如八地自在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自在者。又如補處菩薩佛地三昧道。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為牢強精進。進入佛道。唯少如來位。未得證智。更法性生。即補佛處。自知四日夜月少分未圓故。不敢於如來宣說。是有羞也。故曰各於一法界門等(十右)私云。今三意。疏文相未分明。以義釋可悉之。

爛脫

不敢有違。然如來○此是回文也。時諸金剛○非是所宜者。此意云何如來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師傳亂脫。以此是迴文也五字。安此段終如是說已下如來告等上也。
不敢有違等者。文次第云。明莫違次第文(一左)此是迴文者。經文爛脫引之故云爾也。私云。此是迴文一句。可置最初牒文下歟。意明經文是未會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即指次上何以故以下文。云此是回文也。然乃此五字。可是注書也。若次上文非是回文。則不通也。何以故為未來等者。私云。是釋經善哉世尊三句也。引牒經文而可作此釋也。
如來金剛手乃至)此即大利也者。此中牒經亦是未會。治定經云。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告一切諸執金剛言。善哉善哉男子。如來說法毘奈耶稱讚一法所謂有羞。有羞男子女人如是法。速生事。謂不作所不應作眾所稱讚。復有事。謂所未至令至。菩薩處。復有事。謂住尸羅人天(已上)私云。上爾時毘盧遮那以下經文三節觀察金剛手已下。此如來教大眾。勸說悉地句。二諸執金剛以下。此大眾慚愧謙退。而還請佛說三時薄伽梵已下。此如來正作稱讚宣說句也。問。三事。經釋如何。答。經云。速生事謂不作所不應作眾所稱讚復有事謂所未至令至(一)菩薩(二)復有事謂住尸羅(一)人天(二)釋云。一者所不應作○即一也(一)由不作惡故○為大眾稱歎也(二)復有事所謂○是一也(一)二者由得○即其二也(二)復有事謂住○聲聞戒也(一)第二法者○即大利也(二)次即因其所行等者。私云。律法所行故。引之以成上意也。西梵音等者。密鈔八云。疏梵本字等者。謂慚愧二法是別。羞是其總也。故唯識言。云何為慚。法力。崇重賢善為性。云何為愧。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乃至云羞恥過罪是二通相。此梵名與慚愧異也(十左)北本涅槃經九云。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他作。慚者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慚者不為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五左淨影義記第六釋此文云。辨慚愧相三番辨之已上)遣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非法。是故汝等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無愧者。與諸禽默無相異也(三右)更相釋云何等者。義釋八云。梵本羞字。與慚愧各殊。今言有羞。則兼備慚愧二法。當知。此二白法即是萬善之因。故世尊推廣其義(七右)私云。無慚無愧二心。是不善地法。一切惡業。以此二心為主。反而之。則慚愧二法是諸善根本。故云發跡之處也。有羞恥故等者。義釋八云。所謂以有羞故速生事。一者不作所不應作。二者則為時俗稱譽。為有羞恥人。今佛子以具慚愧心故。則自觀如來種姓。不越正三昧耶故。為十方聖眾。常所稱歎也(同上)密鈔八云。疏以有羞故速等者。此中事而三重。一者則自觀如來種性。不越正三昧耶故。二者為十方聖眾。常所稱歎故。復次有事。從一切功德未滿者能令滿足為一。大悲等下為二。復次有二。謂住尸羅一。生人天二。二法種種功德等(十左)復有事等者。義釋八云。復次以有羞故。速生事。菩薩處。以要言之。一切功德未滿者。能令滿足大悲曼荼羅大眾一處七)私云由前二得者。即指上不應作事也。依前事而事也。未得法身地者等者。義釋八云以有羞故。得入大般涅槃第一清淨處。還以方便人天中。何況世間善趣也(七左)大疏鈔三云。謂住尸羅人天云云顯揚論云。極惡惡趣。極欣非二。唯欲界人天出世現觀云云現觀者是見諦也。今可言見諦阿遮梨等也。是大日世尊。云見諦阿遮梨耶也(已上)私云。義釋果後方便。今約未證之人釋之。但約實而言其意一也。菩提心論。常在人天等。與此釋同。可思之問。何必三重事耶。答。義釋云。此中當以三四五六等乃至無量法門廣歎有羞義。以宗可領之。不復備舉三隅(七左)善哉諦聽乃至智智之果也者此中牒文亦未會經。治定經云。善哉善哉諦聽善思念之。宣說真言成就出相應句。諸流出相應句。真言門修菩提。諸菩薩。速於是中當得真言悉地(已上)義釋八云。又復誡令善聽。然後演說悉地出相七左)大疏鈔三云。經善哉等者。佛毀歎執金剛有慚愧謙退之心。自欲說其流出句故(已上)私云有二仁者義者。仁者善哉義。一賢善之德。二誡告之令善聽。故云有二等也。如光光有等者。義釋八云。如生佛放光明時。光明時。光出處。所謂白毫頂相乃至足下下相一一相中普皆流出。毘慮遮那亦爾。從大悲胎藏曼荼羅身。一身法爾真言相。能令悉地功德流出。瑜伽行者方便具足時。相應故。曰相應句也(七左)私云。若義釋。則今言如出光等者。此舉生身佛之相也。此流出真言已下。正說祕密事也。從真言中流出等者。真言即是佛心地。無量法門之體也。悉地之果。是諸悉地功德也。本從如來等。謂自證菩提也。大作佛事已下。即神變他之相也。故次言等者。私云。次上應眾生入佛法界之文釋也。可解。
次之初首(乃至即是師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然以下明作成就種德。今引經文注示其德。經云。若行者曼荼羅(是一)尊所印可(是二)成就真語(是三已)義釋八云。從此已下。廣明悉地支分。最初明成就人。以是悉地正因故。若行者種未具。法器不完。則三密之果無由出現。就此支分之中。更復為句。第一曼荼羅者。如前具滿事。同於大戒人。從此已後。乃令修學真言行也。第二尊印可者。謂行者既得灌頂。更於餘日廣供養阿遮梨。諮受真言法要。當以吉祥次第傳度。如蘇悉地經真言法品中廣明○第三成就真語胃所持真言。非但(光云此間恐是脫字)而已。又親蒙本尊印驗。字句周圓。兼作增威等法。勢力成就。則易獲加被心。如蘇悉地滿足真言法及威品說也(八右)私云。以下廣說悉地流出名句。中明作成就支分。此中有功德經釋相配而可悉之。初首者。供養法中作成就第一支分。故云初首等也。更明次第等者。大疏鈔第三云。先世成就品。既說供養次第法。今亦說故云更說也。故下文移此段。入前品中(已上)私云。供養次第法者。謂非限當段經文。廣亙品始終也。先得見等者。義釋八云。第一曼荼羅者等(八右)上所引。私云。今第一曼荼羅者。非是但遙見禮拜等。乃至建立壇地真言成立之人也。故次云非但得見等。明蒙師主引入作次第修行也。依之義釋云具滿事同於大戒人也。已上五種三摩耶中。前三種三摩耶位歟。得阿遮印可傳法者。是第四三摩耶位歟位真言成就者。即第五祕密三摩耶位歟。義釋已云親蒙本尊印驗等故也(已上)光云。第五三摩耶位。有六無畏十地十六深行見諦阿闍梨。然乃今言真言成就者。猶是法則成就淺行未見諦位。而未及第五三摩耶位之人乎。復次世間等者。大疏鈔三云。於中觀字時。有始有終。從右回左。頭尾相接故(已上)私云。今欲明供養次第法用宗故。舉品意作此釋也。或又移此段。入前品中。而於當段。不取其義也。故古來存爛脫爛脫二義也。如前說等者。釋述次上見曼荼羅義也。
又能發菩提心乃至)現得法利也者。此中牒文亦已會文。但本無一字也。經云。發菩提心(是四)深信(是五)慈悲(是六)有慳吝(是七)調伏(是八)能分別從緣所(是九)受持禁戒(是十)善住眾學(是一)具巧方便(是二)勇健(是三)知時非時(是四)好行惠捨(是五)畏(是十六真言行法(是七)通達真言實義(是八)常樂坐禪(是九)樂作成就(是十已上)。又能發菩提心等者。義釋八云。第四發菩提心。第五深信。第六慈悲。第七有慳吝。皆如第二品中釋。此對祕密乘四重。第四句不離菩提心戒。第五句對不捨正法戒。第六句對不於眾生作不饒益行戒。第七句對不捨正法慳吝戒。若隨犯一禁者。諸善功德不得生。今此四心與彼極相違。故心能成就悉地果也(八左)。
光云。此段師傳讀亂脫。故今出之以授後生
心也。又於財等。以大慈悲心等。調伏等以下如文。
調伏等者。義釋八云。第八調伏梵云難多。即是已調柔義。謂以十種方便學處。種種調御六情根故。一切三業任運調柔(九右)私云。或鈔(最珍)云。問。調伏是戒也。前四即四重。何別立之乎。答。以十種方便學處品故。四重已。更廣都諸戒主調伏也(已上)私云。持明戒品。是真言菩薩正戒。今學處品。方便心戒歟。光云。向來解。初義為宜。凡佛性三昧戒者。本是生佛平等一戒。而分為四重。更分為重。乃至分為十種方便學處無量戒法。何為其怪別立之乎。彼持明是其限戒。方便學處時禁。豈其助之分別乎。況言此即性戒。當知今言調伏者。是能持十善戒。終得住本性尸羅也。能分別等者。義釋八云第九能分別緣生法者。謂能深修觀緣生句。了知真言一切所作如幻乃至乾闥婆城等(九右)受持戒等者。義釋八云。第受持禁戒者。此是真言門別律儀法。如蘇悉地持明戒品。及毘盧遮那供養法中廣明等(九左)私云。戒鈔(最珍)云問。上四五六七即真言四重禁也。第八調伏十戒等皆成就。此外何別受持禁戒乎。答。釋云。此是真言門別律儀云云。正是作法受得也。上發菩提心深信慈悲等。順生之意也。今以傳受法為別章也(已上)今謂。四重。只是配當而非戒法。第八調伏性戒。今此禁是制或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果歸一致。而尚未快。不言可知。善住眾學等者。義釋八云。第十一善眾學者。是真言門所應學事。如前曼荼羅品中支分供養法支分。今此作成就時眾支分等。乃至曼荼羅工巧伎藝明處。皆悉懃心諮受。說而行。臨事無疑不看他面。譬如比丘法中已離依止住位人也(九左)私云上中下法成就之相者。蘇悉地經等中廣說。更何考之。具巧方便等者。義釋八云。第二具巧方便者。謂於真言業。曲盡能事。得變通。譬如規矩繩墨眾匠所同。而運思精微者獨其妙。是故雖犯大罪有巧方便者。則易消除。故雖故大罪有巧方便者。則易消除。雖植微善。有巧方便者。則令無盡十左)猛者等者。義釋八云。第三勇健義。如第二品阿遮梨德中說。以成就時。當有種種難起。要令不退沒。又不驚怖者。然後可成也(三十右)私云如前師弟子中者。此指緣品也。第三卷說阿遮梨德中。第四住勇健菩提心。第四卷明弟子德中。第九勇健。具如彼釋。知時非時等者。義釋八云。第四知非時者。謂於種種業。能用悉檀方便。既不先時。又不後時。善趣機會。動而有獲。如坐禪讀師營事化人乃至威儀飲食睡眠等。各有時非時相。如真言行者。若晝日尸臥通夜不寢之類。皆不與時義會也(同上)好行惠捨等者義釋八云。第五好行惠捨者。以樂修福事常念利他故。能於恩德悲愍二種田中。廣植善根。以此回向悉地。則所祈易(三十左)畏等者。義釋八云。第十六心畏者。此義與前勇健差別。如在尊嚴威德中。能以自安威儀不異。種種難問怯恟心。設令所未悟。亦善諮決所疑不撓亂。故外曲謂之有守之人。以具斯德故。雖諸聖眾現前時。秉持不迷謬也(三十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勇健者。內用心不退沒也。今畏者。在尊嚴不怖也(已上)今謂。勇健深信等流也。大智等流也。真言等者。義釋八云。第真言行法者。謂於祕密乘中所為事業。不中路懈廢。更候後緣。則令當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多起障道。使習與性成。故此一緣。例如精進波羅密能成五度。是以毘尼中說。以一心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所餘善法。當引廣說之(三十左)私云。或鈔(最珍)云。問。此句與第三勇健何別乎。答。勇健者不隱沒心性也。今真言行者正令精進行也(已上)通達真言等者義釋八云。第通達真言實義者謂如前所說。一一言名成立中。明識輪之相。達其深意。能於從緣支分淺祕二釋。自在旋轉。曲赴眾機。譬如有智大臣於先陀婆一名之下其四用。悅可王意賞祿倍增。故能以法界胎藏成就也(三一右)常樂坐禪等者。義釋八云第常樂坐禪者。如前品修習瑜伽種種調心方便悉地種子妙果親因。要令深心一緣念念無間。方能觸證成功。若不能爾。徒欲順曀目之中種樹。雖百千萬億劫。尚義。何況此身能致大成就耶(同上)私云。或抄(最珍)云。問曀目之求何答。有疵之人。見中有樹(已上)義釋八云。第樂作成就者。此是菩薩大貪。以此貪欲因緣染著種種法界不思議色。猶如世人染著六塵不能自捨故。成種種業受之身。故瑜伽宗受灌頂時。阿遮誓言。汝從今已後。慎勿斷貪欲。以不斷貪欲故。則不斷世間佛種也(三一左)又云。若具此十德者乃名作成就支分也(同上)私云。今疏樂作成就一句無釋。但欲求成就言釋此文歟。
次說真言成就乃至作佛事耶者。此中牒文亦治定經。但經全文云祕密主譬如欲界自在悅滿意明乃至一切欲處天子於此迷醉。眾妙雜類笑。及現種種雜類受用受用。授與自所變自在天等。而亦自受用之(已上)義釋八云。世尊欲慰喻作成就人。令深信不思議法性故。復告金剛手言。祕密主。譬如欲界自在悅滿意明咒○(三一左)大疏抄三云。經譬如欲界主(乃至)而生清涼。引證令信真言實相無為法中種種不思議事。此取世喻顯出世法用也(已上)。
私云。或有疑言等者。此消釋經文鉤鎖之意。謂欲說悉地出現之相故。先為歎真不思議之力用。舉世喻也。又祕密主等者。以下正釋經文。謂祕密主等牒經。如大乘隨釋也。欲界有三十六處等者文次第云。欲界有三十六處文(一左)大疏抄三云。所謂三十六處者。八寒‧八熱‧四大州‧八中州‧六天‧傍生‧鬼。是名三十六處也(已上)私云。此大乘者指何經乎更詳。又各有二隨州者。俱舍頌疏云。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瞻部洲邊二中洲者。一末羅洲。此云貓牛。二筏羅末羅洲。此云勝貓牛。東勝身洲邊二中洲者。一提訶洲。此云身。二毘提訶洲。此云勝身。兩貨洲邊二中洲者。一舍揥洲此云諂。二嗢怛羅曼怛里拏洲。此云上儀。北俱盧洲二中洲者。一矩柆婆洲。此云勝邊。二橋柆婆洲。此云勝邊。此八中洲皆人所住人形短小。此方侏儒(一之四左)此自在天主等者。義釋八云。謂自在天王。自以神通福智之力。成此明咒。能一時普應六天四哉眾生。各各其像類。悉令悅滿心願(三二右)私云。自在天主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羅。此天以自然報力故。成就滿悅意真言。依此且力。一時能現一切樂具。遍滿十六處。乃至一切天眾等迷醉之也問。兜率以下天眾下界眾生五欲妙境。皆是報所感。而非化境。何第六天化作之乎答。或鈔(最珍)云。化現飲食服等者。非無而欻有之化現也。以因緣現前能化之功云爾也。又化女色云。非暫時化現歟。以因緣合可云化也。問。如大梵王導師見。是魔王假見歟。欲界眾生自業所感也。何有情無情天王化作乎。答。自業所感之上。彼王神變普應之義非空也大梵王導師見。又所許。問。若爾者下地一切眾生。何悉不受五欲樂乎答。無福之者不受之。非能化之功。猶如日光盲者不見也(已上)光云。今引或鈔而明。問答意未快乎。識者最詳疏文也。又云於此等者。義釋八云。又為欲界一切天子天女化作有情無情種種五塵境界。悉皆端嚴微妙移奪心。令彼深生味著。為之迷醉。如現伎樂飲食服等。皆可現前受用。若化女等。亦與彼更相娛樂有類生靈故。云受用受用。非但應他而已。亦復自受用之。彼具貪欲愚癡神變尚爾。何況大聖真言。而不能普現色身如來事耶(三二右)私云。經言授與自所變化者是變化天歟。言授與變化化天天眾等。亦天王自受用之也。光云。此不爾言自所變化者。即天王所變化之物類也。次云自在天等。自在天眾。等即等取變化十六處謂所授與之所也。
男子(乃至)大作佛事耶者。經云。又男子。如摩醯首羅天勝意生明。能作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利益。化一切受用受用。授與淨居諸天。亦復自受用之。又如幻真言。能現種種園林物。如阿修羅真言。現幻化事。如世咒術攝毒及寒熱等。怛哩神真言能作眾生疾疫災癘。及世間咒術攝除眾毒及寒熱等能變熾火而生清涼(已上)義釋八云。復次如摩醯首羅天王。更明咒勝意生。能一時普現三千大千世界等(三二右)私云。今此段有引牒二義。既置又男子之言。是知。牒未會經。爾乃段皆經文如經所說已下是隨釋。或義云又男子○意生明是經文。以此真言力已下即隨釋也。如世幻者等者。當經又如幻術等也。又如阿修羅等者。當經如阿修羅等也。又如世人等者。當經如世咒術等也。又有忙怛哩等者。當經怛哩神等也。乃至世間等者。當經及世間等也。已上皆有引牒二義可悉之。義釋意即引牒。略男子等言。直云復次如摩醯等故也。怛哩神者。七母女天。如第卷明也。問經如世咒術字。義釋無釋文。又下及世間咒術等文。與此意同。何再出乎。答。此事難決。更可尋之。今案上如世咒術字標下世間咒術等釋。若爾以上標句。可置下及字次。是爛脫歟。
是故信心乃至)說前喻者。經云。是故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已上)義釋八云。所以世尊廣說譬喻者。為彼作成就人。未獲悉地已未種種疑網。或自以心力推畫如是之事為耶為無耶○是以世尊為令普疑網故。更復結諸句。顯明中道。言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三三右)私云。是故生○不虛也。是引未會經文。彼持誦者等即隨釋也。
然此真言乃至)前喻勸信也者。經云。此真言威德。非從真言中出。亦不入眾生。不於持誦者處而可得。男子。真言加持力故。法爾而生。所過越。以三昧不越故。甚深不思議緣生理故(已上)義釋八云。若行者以此四不生諦觀察時。若有若無。若亦有亦無。若非有無街道中種種戲論滅故。即見本不生句。見本不生句時。則知諸法法相佛法如是住。故云男子○所過越(三三左)私云。然此真言隨應曲成。是經文。此即已下即隨釋也。男子○不越故。是經文。所謂已下即隨釋也。皆是未會之經文也。亦不入彼等者。釋經亦不入眾生句。是所加持者。云眾生歟(已上)光云。經云眾生。釋言所加持者。同是持誦行者也。又此真言無始等者。義釋八云。佛更自說因緣。以三時不越故。謂於去來現在一切世界中。法爾眾生有機則法身有應。機應相關。則種種如來生。如大海潮久來常爾。不過限(三三左)文次第云。不失時文(一左)光云。經言以三昧不越故一句。案今所釋本作三昧義釋所解本作三時乎。但以今疏為勝。何者以三昧不越義中。自兼三時不越之意故。當知。又此真言以下。正三世不越義也。甚深不思議等者義釋八云。次復轉相釋云。何故如是。以不思議緣生理故(三三左)。
是故男子(乃至不思議果也者。此中牒文即治定經。但今疏略當一字也。經云。是故男子。當隨順通達不思議法性不斷真言(已上)義釋八云。復次敦勸言。是故男子等(三四右)私云有著處者。凡夫二乘。小對治行者三乘一乘(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真言不思議果者。是第十住心也。既非分別能知者。四家大乘。又八九二个心也。亦非隨力分者。二乘又六七二个心也。有著處者。世間凡夫。即初二三心也。小對治行者。總指九種心行。又四五二個心也。又謂。隨力分者。總指九種心也。有著處者。凡夫外道執見也小對治行者二乘心也。若依後義。則上言既非分別能知者。此正明十住心行者。由不思議不思議果。只是無分別智也。故先舉喻者。上自在滿意等喻也。次更明至理者。指當信如是以下文等也。不思議等者。光云。故和上言不思議因者三密因。即上信力堅固也。不思議果者。三身果。即上自然成佛也。
爾時世尊復往(乃至具足成就相也者。此中牒經是已會文。但本無終力字也。經云。爾時世尊。復三世無礙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三昧(已上)義釋八云。經云。爾時世尊清淨三昧者。自此已下。明所持真言支分上諸菩薩等。各三昧心真言。今毘盧遮那。亦欲宣說心真言。故先入三昧也。如世間眾生種種意業於心毘盧遮那亦爾。一切三世無礙智力。一切神變加持不思議力。皆依莊嚴清淨藏(三四右)大疏鈔三云。疏云。此三昧二力所依止處云云二力三世無礙力。如來加持不思議力。此三昧者。莊嚴清淨三昧。云意云法然具足法體。能為一切無畏等種種功德。及巧智利益種種希奇言也(已上)。

爛脫

清淨三昧力者三世無礙力依不思議力。此有二種依也。此三昧不思議以下如文。
二種依者。私云。三世無礙加持不思議力。此二種能依也。莊嚴三昧所依也。今推此義。莊嚴三昧三世無礙加持不思議力。如次當入佛三昧耶法界轉法輪歟。三世無礙力者自證也。如來加持力者他也莊嚴三昧者。菩提心體也意云。內證外用一切業。皆以字所依而轉也。依此法體者。指莊嚴三昧也。普遍十方者。三世無礙力也。普門利益等者。如來加持力也。
世尊乃至)亦復如是也者。光云。此中牒文即治定經也(已上)義釋八云。梵音三摩(引)底。正是三昧(三五右)密鈔八云。梵音三摩缽底等者。三摩云等。底云至。義景云。至是能至體即定數。等是所至即安和性。是等之至。從果立名○又等至者。此中等字。即加行位定數一法。至是所至。在分位此所至分位之中定數一法。從能至說等至也(三左至五右)。

爛脫

四處流出也。謂從阿字○遍一切普遍一切法界已下如文。
法界無等力等者。義釋八云。如是音聲無因緣。要三力然後生起。一者不思議法界力。二謂無等三昧耶力。法爾應度機生。則加持應生。大誓不過限。此是無等三昧耶力故。名無等力。若在行人則名諸佛加持力。謂正等覺信解力(即第三也)是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善根。若在行人則名自功德力。如持誦人。以三力和合正回向故。所願皆得成就。是故如來。亦以三力和合而出音聲。以從緣起故。當知此聲本不生也(三五右)私云。以今三力可配上三力歟。三世無礙力配不思議法界如來加持不思議力配無等三昧耶力。莊嚴清淨藏三昧正等覺信解力。但義釋。則以以我功德力等三力配之也。光云。義釋鈔主。兩說配當。各有其謂。深討經旨。但鈔主釋。有未快乎。愚謂。莊嚴三昧。是二力所依。宜以配法界力。加持不思議力。是他門。宜以配無等力。三世無礙力。是自證門。宜以配正等覺信解力也。蓋夫三處三力。名體同。當知兩說配釋其揆一也。以音聲等者。義釋八云。言四處者。阿字。或加下畫。或安上點。或置傍點。則成四用。又阿聲是一。或短聲呼或長聲呼。或含聲呼。或呵聲呼。則成四名。復次佛心是一。或約本不生理。或約本不生行。或約本不生菩提。或約本不生涅槃。則成四義。四相雖復不同。而體未曾異也。如來為表斯義故。從明心中現四門(三五左)文次第云。四種阿字文(一左)此四一等者。義釋八云。所謂阿阿(引云)暗噁也○更第五長聲(引)門。以無別體故。此不說。欲指文辨相。即是歸命句中種種如來巧度門。以此五字統收一切佛法有遣餘。故正等覺心也(三十六左三七右)密鈔八云。疏欲指文等者。即歸命句中。句未驃字指文也。種種如來巧度門辨相此驃即與毘字同義。毘者種種義巧義也(五左)聲門字出等者。義釋八云。於此四字。各出一切門。如是一一展轉。復一切門。從字發聲。當知亦爾。此聲從字生故。以字為門。故云。一切法界諸聲門。從正等覺標幟之音而互出聲也(三七右)私云。今言聲門者。指四門也。字出者一切門也下云。此聲門即是阿等四字也。表者標也等者。義釋八云。若對毘曇明義。即是諸佛常聲表之業。又以十方佛共所印成。此印即是表標義也(三五右)密鈔八云。謂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表業十方佛。同共印可成就語言。標表之義。即語是能表。義是所表。能表即阿(短)阿(長)暗惡四字。所表即菩提行果涅槃五右)所出聲處等者。大疏鈔三云。問。實相有歟。為當前後有耶答。此道理具足非前後也。問。非前後者。何疏云以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答。此直為顯三物起次第爾云。今始新起故非爾言也。一印內三字共前後也(已上)此阿字即是等者。十住心論第十云。即從此字出聲說法即是者。即是聽者。即是曼荼羅身業也○法門身既爾。何況餘身(四左)法界依力等者。依字可迴置法界之上也。如從無熱等者。義釋八云。譬如無熱池中四河流出展轉無盡滿於大海故。云普遍一切法虛空所不至(三十六右)諸經要集下云。阿耨達龍王宮四面。出生四大河水。何者為四。所謂一者恒河。二者斯塗。三者薄叉。四者新都。此四大河大海。令海盈滿。此四大河各有眷屬。若恒河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東方流大海。若斯塗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方流大海。若薄叉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西方流大海。若新都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北方流大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等四河。隨方流出滿四大海。曠野遍流而能利益世間眾生(已上)涅槃經義記淨影)第二云。阿耨達池從主立稱。此方翻名無熱惱。傍名清涼無熱惱龍居其中故。出四河者經不定。或云出八。或復言出大河。各所以言出四河。此池在於香山之頂。於山四面四獸頭。東方金象口出恒河方銀牛口流出辛頭大河。西琉璃馬口中流出悉陀大河。北頗梨師子中流博叉大河。言十者。如阿含說。四河去池四十里外。各出四河。通本二十。隨方赴海。言出八者。山東。東方五河。人皆具備為喻。餘方大河有大名聲。人皆同知亦為喻前說八。餘方小河無大名聲人多不知故不舉之。所以言八(已上)四字四德等者。義釋八云。復次今且約一途修行次第故。作淺深差別說。而實五字各是一切如來智各各統收一切佛法。是故下文修觀之時。隨一心。即見一切如來心。以旋轉無礙故。正等覺心也(三七右)私云。四字者也。四德常樂我淨也。四色者青黃等也。四與願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又義云四弘誓願也。光云。故和上言。四字是能能表也。四德等所所表也。四德智正覺世間也。四色五色之中。除一色。白謂中分。上虛空無垢有之也。此青黃赤黑。即地水火風器世間也。四與願即存眾生世間也。次佛心中(乃至)而歎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義釋八云。以此字之相表示佛心真言實義也。初句歸命一切如來。次句微濕嚩(二合)古譯謂之毘首。是種種義亦是巧義。目佉是門也。所謂種種巧度門也次云薩嚩他(去引)總一切法門。謂十方三世諸佛。各以無量無邊巧度門。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今則統而論之。原其旨趣不出四門故。所謂阿阿(去引)暗惡也。以阿字門故。一切眾生本有知見性。如來以種種因緣。為彼除眼瞙使開明。故法花第一句。云開知見使得清淨即是菩提心也。既菩提心廣示法界藏中。種種不思議境界。令普見一切善知識。遍一切門。故法花第句。云示知見。即阿引字大悲萬行義也。已大悲萬行。次以娑羅樹王開敷智成大菩提。故法花第三句。云悟知見即是字義也。既成佛已。即以加持方便普門垂跡導利眾生眾生了知常住時。如來眾跡。都盡以跡故。般涅槃。故法花第四句。云入佛知見即是門也輪對如來方便智。更第五長聲(引)門(三十六右)私云次佛心等者。釋真言曰已下文也。表中內外身者。謂於三業中。隨作一業除業皆作。猶如表隨總作。一切支分皆同作之也。此四字義已說之者。指緣品也。回文也者。經文從是普遍句前後故云爾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宜讀正等覺心從是普遍。故注云回文也耳。

爛脫

此四字義已說之。從是普遍幖幟之音者。則從是真言正宗體也。一切祕藏以下如文。
又說。次真言體阿(上)阿(上引)暗噁。此四字義已說之○幖幟之音者。則從是真言正宗體也。一切祕藏以下如文。
又義云。不用爛脫。而直讀之取其義也。如從一字等者私云一字二字者加。四字者加。八字者。十六者加長聲及四文也。如是展轉等者。一字成多成一等之中。成多邊歟。是次第流出之意也。此四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經中正宗體文(一左)此標表等者。經云而互出聲。義釋八云。雖互出展轉差別。然覈其本體不出阿聲。是故諸菩薩等。聞此標幟之音。時隨義。知如來展轉出生一切法門。亦知一切法畢竟如來(三七)左。諸菩薩等者。私云引牒。可云諸菩薩聞是已未曾有者諸菩薩見聞是已等也。希有者謂未曾有也。開敷眼者。歡喜適悅之貌也。發妙言已下牒經也。謂於一切已下隨釋也。
光云。爾時世尊三世無礙力依至而稱歎也。五十六行餘文。師傳亂脫異于今鈔。故今加之。
三昧力者三世不思議力。此有二種依也。此三昧四處流出也謂從可字○一切處也聲門○一切也。普遍一切所不至者佛三昧○表者標也。此聲能遍一切。所謂諸佛表也謂。從如來○(序分已解)聲門者○故名門也。此阿字即是聞者。法界無等之力。而生平等作用也。從如來心○不同也。此之四德如是也。次佛心中分四處也。真言初云○佛心也。此標表以下如文。
奇哉真言行(乃至真言心也者。光云以下有十頌偈。此釋初二頌八句也。又此中引牒。間有未會文(已上)義釋云。此廣大梵音名毘富羅。以真言普遍一切法界。與虛空所不至。當知佛心亦然。故云廣大智。若此智展轉流布。猶如標幟之音互出聲時。即是正覺句。故曰若遍布此者成佛兩足尊(三七左)故此廣智等者。光云。故和上謂。廣智此約橫歎。無等無比智。即約豎歎。若此普遍者者。光云。經云若遍布此者是也。故和上言。今疏意此約他。義釋意即約自證。其旨可見。是故精進等者義釋八云。次一偈如是利故。普令勸勉修行。若淨心我縛時。當得如是自在用也(三八右)私云上勤者。精進句也。下勤者。無間修句也。謂精進內心修行外儀也。一切等者。如息障品所說。內障貪嗔等煩惱也。外障風雨等難也。當知此心等者文次第云明此佛心真言心文(一左)。
光云。當知此心以下文。師傳讀亂脫。故今記之以貽後學。
我故也。當知此心等爾時薄伽梵復說等。欲作此成就以下如文。
爾時薄伽梵乃至)即真言心也者。此中牒經即治定文。義釋八云。經云爾時薄伽梵○而作成就者。已下明先持誦供養支分。初偈先明持誦所(三八右)。私云。前品者。指次品也。佛心者。此無相菩提心也。謂世間有相觀行以為方便出世無相位而作成就也。問何故於此作此釋乎。答。今段三月持誦等義。與前品行相同。故今判差別也。欲作此成就乃至隨自意修也者。經云。於園苑房。若在巖窟中。或所樂(已上)私云寺者毘訶羅等者。即是房釋也。住謂四梵住等者。上言毘訶羅此方譯為處。故今就其住字而作房祕釋也。菩提心○(如世間未到地定也)者。此中牒經即治定義釋八云。觀菩提心即是下品中。以無垢眼心處八葉蓮花阿字門。使現前光明清淨。然後依隨經教。修種種瑜伽。當知。此心遍布流出。行者初習觀時當有種相貌。但修常而住勿異緣。久久施功不已。自然明白。一切疑網漸次消除。故云乃至安住不生疑慮意也(三八右)然此中時等者文次第云。地文(一左)大疏鈔三云。謂初世間成就時。種種不思議事者。皆是非三摩呬多地。除諸心緣萬法平等爾時等至相也(已上)義釋八云。此中修習瑜伽。略說有二種地。一者非三摩(引)呬多地。二者三摩呬多地。其等引名相當約瑜伽師地論分別之。今經所明。但以祕密觀為異耳所謂非三摩呬多地者。如行者初見心蓮花內阿字時。其心任運安住。從此光明四照。以是心鏡光明故。隨行者所觀之境皆現其中。次當依所圖畫三昧耶祕密之身。取本尊威儀色像而諦觀之。初時閉目住緣方得明了。其後目。普皆顯現分明。受持正等覺心真言者當於前四字中。隨取一字。置在本尊心明上而受持之。故云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復次行者以常修習相應故。不思議法界標幟。轉更現前。能觀自身即是本尊身。觀本尊身。即是心。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故云乃至本所尊身像皆現也。劑此已前影像成就。猶屬未等引地。次從第二正覺已下。方入等引地。能於觀行心中。見佛真實加持身故○今此經宗。以行者淨心為因如來淨心為緣。從於心因緣生。故名自見心佛如是見時。不離不生句。故名真實加持身。不同散心等心見佛。又不同初學人但得影像成就也(三八左至四十左)密鈔八云。此中者。指此悉地品中為此中。今為此品正說二種悉地之事故指此品。其實通指此經故云此中(五左)又云。言非三摩呬多地者。非者不也。三摩呬多譯云等引等引是定義。所依。名之為地(同上)私云。二種三摩地差別。大概見于此文。私謂者。此一行禪師之辭也。世間未到地定者。謂有漏四禪定等未至地也。隨取彼一心乃至)非等引地也者。此即總牒。亦已會文。大疏鈔三云。疏云。初觀本尊。得明了現已。於四字中。隨取其一置本尊心上云云。或身為本尊。而置心字於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云云。凡二義也(已上)義釋八云。梵本二心字。皆是紇哩乃野心。非唧心也○以此如鏡之心。觀此明(三九右)私云。能置即四字中肝心也(光云。此解未快。疏云於四字中等。四字皆是肝心。豈為四字中肝心者乎。宜改言真言中肝心者也)所置心。又本尊心處心也。然乃俱是干栗馱心也。今此經釋相配之。則言初觀本尊等者。釋經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句。如是觀時等者。釋經證於極淨句一句如是觀淨等者。釋經無垢不動句。不分別一切等者。釋經分別如鏡句。所謂極微等者。釋經現前微細句。如是住等者。釋經若彼常觀察修習相應乃至本所尊身像皆現四句也。經中云與心相應也者。此當已會修習相應句。然約未會經云與心等也。所謂極微等者。義釋八云。本尊心上。復有種子。倍復淨。又甚小。故云不分別。如鏡現前微細也。所以然者。為表種子故(三九右)又云。復次所以從小至大歸小者。行者心自在故。由彼心力卷舒無礙。漸能以塵包含無量法界。以無量世界塵中。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諸佛微細慧。以出過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加持不見。是故義云微細。非細小之謂也(同左)光云。種子微細義更問。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七(畢)

此卷之中頗補所闕。是皆記師傳以貽后生耳。寶永第三七月既望慧光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