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二卷之餘(釋經三轉輪漫荼羅行品

輪漫荼羅行品第八者。此有來意‧釋名解釋三段。初來意者。密鈔第八云。金剛手初問佛。佛從初至竟皆答此問。間他語間斷。今佛騰前意而答之。故此品來(三一左)私云。金剛手初問佛者。第一卷初九句問也。一部始終答此九句之中。息障品已下至成就悉地品。則就流三問答之。望九句問故云間他語間斷。而今乘前九句問而答也。問。若爾。九句問中答何問乎。答。此第七句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已上義也)。此上已說等觀行。而今又委說之。故此品來(是亦義也)以二義見次下文(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從所相等觀行至此品。皆九問第七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但品說字妙體。今品說此字所變百光遍照之義。即是周遍法界義也。轉一字成多字。變音成諸音。故此品來。次釋名者。密鈔八云。經轉輪漫荼羅行品者。轉謂旋轉。即旋陀羅尼。謂行者阿字。當知菩提心義乃至見長噁字。當知顯方便之力。見迦佉乃至乃至訶等八字。當知皆是慧門見伊等。當知即是三昧門見仰等五字。當知即顯大空之點是成佛義。若行者了達是義。則能人一切陀羅尼義。名之為轉。字即文字門安布旋轉無礙。猶如於輪。輪。輪是其體轉是其用。攝用體。皆業釋。故名轉輪。漫荼羅名義上已釋。曼荼羅是通名。以別揀通。轉輪之漫荼羅。作主釋。行者造作。亦通多義。轉曼荼羅之行。亦主釋。故名轉曼荼羅行(三一右)光云。故和上言。二義轉惑摧破。二周遍法界。此是二義共為曼荼羅也。法界諸法一一無非如來內證法門身。故於諸法上各轉此輪也。行者修行此義即身成佛。故云行也。即身成佛四重修生即身成佛世間成就品)二本有即身成佛悉地出現品)三(本修)不二即身成佛成就悉地品)四絕即身成佛(轉輪品)總而言之。當品諸法法爾如是住位安立萬法。而以一一法性身故。云轉輪品也。後解釋者。私云。卷本自此品為第七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中牒經多是未會。少同治定。意可讀。
如來觀察乃至現法之樂也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甘露三昧也。經文觀察。上總標。下別釋也。謂此大會一切眾生故。緣品釋云。此中大會即是法界曼荼羅所攝應眾生(三之十六左)亦有意懷。義釋九作亦有意趣(四十左)光云。故和上言。知各各法性法門。而欲說其自性輪體。故云意懷。意懷者本懷也。一切世間者。即三種世間也。甘露三昧者。光云。明本經作甘露王三昧。故和上言。若忘法性唯見事相。是名粗法。以喻毒者。謂眾生著取之。如飲毒也。事而真字字實義。是名妙法。以喻甘露。則行人了達此義。如服甘露也。如來現法之樂者。密鈔八云。疏如來現法之者。樂即如來無畏不共法涅槃之樂也。即前經云逮如來乃至無過上智等(三二右)光云。自證德只是法界現前諸法。而於此法常受樂故。云現法之樂也。
從此定起(乃至不可破壞也者。此釋時佛由是定故○莎訶也。然明及真言等。文次第云。真言明妃異文(三右)記問八張(證)云。然明及真言有殊者。若從心口中出。真言身分生。為明也。言從身分流出光明。其光出字。是身外光輪也。真言可撿之(已上)密鈔八云。若爾。何故經言從三昧起說此明妃。豈非口說耶。釋曰。雖從身現。即是說故。此即為身說。如楞伽經云。或佛剎瞻視顯法。或有揚眉。或動睛等。令諸菩薩無生法忍。亦身說也。又欲顯法於言故。故說身現名之曰明。欲顯無言不礙於言故。從口演名曰真言。是故明與真言異也(三二右)。由增長義故等者。文次第云。釋妃義文(三右)密鈔八云。疏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者。謂此明妃增益長行功德法。故女聲呼之。梵云尾你也(二合)此是男聲。梵云尾你。即是女聲。俱譯云明。由隨增長義故加以妃言也(三二左)問。今妃是重之意。何云增長義。答次下釋云。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種胤不絕。此明能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故義云。妃也(十左)金剛手等者。義釋九云。金剛手奉初問佛。佛從初至竟皆答此問等(四一右)。復騰前意者。光云。即九句中第七及彼行修行句意也。門義等者。指次品終文所說門也。今依前等者。即依前九句問復說之也。此品來意前出二義此超間‧鄰次之兩意也。緣等者。此為其上略說門等而作緣故。云具足等也。伽那三迷等者。義釋第九云。(四一右)缽羅三迷(問之)等者密鈔八云。疏缽羅三迷問之者。令問此真言句義字義。若句義者。如第三疏無等無對之義。謂此明妃出過一切語言譬喻一法可為倫匹。故云無等字義者。阿是一切法不生義。跛是第一義諦義等(三二左)私云。此釋引上香真言句義(經第一疏第四)而解今阿波羅三迷句義也。彼句義即云無等無對。且又自釋字義。言以此等句義字義而可明其義故。今云問之也。尋云。今此諸多同彼言句義。云何局此一句而勸問耶。況又次釋云。謂此無相無礙之法於空無無礙所不遍。然復異義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爾如空者。即是無過無功德。即釋伽那第一句義也。又曰。今此中雖無相無礙猶如虛空(以上躡第一句起第句)而具一切如來真實功德所不備(乃至)雖舉此空為況。然有無無邊離相之德。非虛空所能喻也。此釋缽羅等第句義也。又曰。此功德者(此躡第句)即是等於如來等。即釋薩嚩怛揭多第三句義也。此皆別釋句句。何為問餘釋乎。答。雖釋次第相連之義。正論句義之時。跛羅底一句上香真言同。故今讓彼云問之歟但些些疑問(證)云。轉輪品釋云。缽羅底(更問)三曼荼奴羯底(更問)伽那三迷(更問句義。已上。文)此三句更問如何(已上同)雜鈔(作)云。缽羅底(問之)三曼多奴羯底(更問之)伽那三迷(更問句義。已上)記問八張(同作)云。第三句者。指上真言三句也。私準大義。以成菩提三句(已上)私云。準此等釋。今缽羅等句下問之者。蓋非謂句義等。是令更問其深義也。謂經說此真言凡有六句。然除第一怛姪他句。自餘五句以表五轉法門故。即令更問其意。爾乃句句皆置更問之言。是故次釋中第三句注更問。又第四句注更問句義。猶可尋之。此真言第一句釋。第十注釋大界真言云。奴讓多(敬也。是一切諸佛之敬。前所念令憶念二左。光云。鈔主所覽本誤。現流印本教也是一切諸佛之教等。最是可也。況又今怛姪他與彼奴壞多。其梵文別。勿漫會釋。今依心經梵本。怛姪他。此云所謂。又大佛頂句義注即說咒曰)。若今除第一句自餘五句以配五轉。則五句如次東‧南‧西‧北‧中五佛三摩地也。但第一句空也。第不空也。第三句不二也。第四句不二也。第四句還歸空也。第五句示無礙力也。句句悉含深義。故皆云更問也。伽是行義等者。私云。先指次破壞者。初字行也。次字無行也。即以無行破有行故云爾也。是即以下字字義破上字相。十六玄門字破一之義也。次明第句義缽羅三迷句也。經文注雖言第三句。除怛姪他句故云第二也。第三句者薩嚩怛句也。次復言等者。第四句也。此中云無礙力等者。伽那三迷句義也。大空者。即無礙義。故云此中也。又義云。釋第六句義。即勝願相也。願力堅固能通法界故云無相願也。又義云。非是釋第六句。還釋上真言名字無礙力義也。但略第六句釋。是總無別義故也(已上)光云。三義之中。初義未快。後義順文。如第二義即在文外。何者。名必招體。豈句義無其意。今案無礙名總涉諸句。力言殊在終句。然乃總結而釋名字。應次後兩義並存而是可也。
佛於三昧中(乃至)從德不具也者。此釋男子以此明妃○能眾苦也。

爛脫

不可破壞也。佛於三昧中○身現曰明。以此男子○能苦除滅者。言此明妃者○現法之樂也。妃者如世女人○義云妃也。行者真言時已下如文。
光云。又師傳亂脫。而今出之以授後生不可破壞也。佛於三昧中○身現曰明以此男子○境界。由是力故○現法之樂也。妃者如世女人○眾德不具也。毘盧遮已下如文。
口說名真言陀羅尼(男聲也)者。私云。最珍鈔云。問。真言陀羅尼男聲。身現名明妃之意何。答。真言陀羅尼口輪說法也。是慧也。以為男也。身現名明妃者。三昧所發身光之中現字。以三昧為女也(已上)明妃如來身境界者。密鈔八云。疏明妃如來身境界者。明妃即上真言句也。境界者。明妃如來無二相故。謂如來者。即是等空三昧即是三昧即是同至所住。即是勝願聚。此多法名之為身。故云明妃如來身等。又此明妃如來身任運現起。即如來身為能現。妃為所現。此之境界畢竟無二。若不悟此理。無由成佛。何以故。見二境界故(三右)。一切眾生口之者。義釋九作一切眾生口意之苦(四二左)。
毘盧遮那乃至)皆是上首也者。此釋毘盧遮那上首執金剛言也。私云。以上說三世無礙明妃。示出生功德之義。自下曼荼羅之相也。毘盧遮那等者。義釋九曰。毘盧遮那世尊。尋念諸佛‧我始初不生金剛勢力故。告上首執金剛言(四三右)本初不生者。門也。意曰。以字加持諸佛執金剛等。令成二之體已。然後旋轉無窮成一普現色身也。由不生故等者。義釋九作本來不生故由與諸佛二體故(四三右)以不生加持之等者。又九云。以不生加持之也。一切阿字門。即是二之體也。如是思念已。方告上首金剛也。上首者。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剎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同上)。

爛脫

不生加持之也。如是思念已○祕密主一切皆入○二體生而已。十佛剎土已下如文。
光云。師傳亂脫。第二科終而已二字。屬第四科初。義具美。
諦聽男子(乃至)住彼前也者。此釋男子諦聽○普現其身也。此一字中等者。義釋第九云。此一字一切字。一切字中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四三左)如世人之輪等者。文次第云。釋輪義文(三左)私云。世人之輪者。此如世間所用者也。次世間之輪者。此如輪王所得者也(已上)光云。此義未快。二段喻況只是一種世間所用輪也。但初釋旋轉義。後明摧破義也。漫荼羅是清淨義等者。第五云。漫荼羅是具種種德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德。如是祕密之德。蓮花開敷而自莊嚴(三左)又第四云。每三部隨五輪而轉。隨義相應之相。前言漫荼羅。今云輪者。即是漫荼羅義(六右)私云。今言清淨義下更釋之者。指第五蓮花開敷義歟。凡漫荼羅名義。經第一疏第四明之。所謂輪圓‧發生‧聚集。無比味。無過上味等義也。品廣者等者。私云。蓋梵本品字下有廣梵語。次上已云漫荼羅行品中廣。今指此文也。此中之義者。義即所詮義理也。只是一分之名者。能詮名教也。此名一分即今品是也。文略義廣分滿不二之意。故云品廣也。又義云。廣者漫荼羅體即周遍法界一切法門。三品皆同詮此廣大曼荼羅義。品者。一分義也。然彼大曼荼羅有無量門。即今三十一門義趣不同。斯是品其一分義。故云品也(已上)光云。二義之中。前義可見。今案。品者一種輪名也。廣者法界輪義也。此是一種法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次下注言言略義廣也。一分經者。指此品。是即一種輪之體。故為一分之名也。諸品皆云等者。準此品。三品皆可云品廣也。即是言略等者。言名一分故云品。法門無盡故云廣也。本不生者等者。私云。此文還釋上本初不生經文。是爛脫也。義云。非是爛脫。即當真言修行等文。是未會也。經直云真言門。釋義牒本不生。皆是功德也。住彼前者。即當普現其身也。
爾時執金剛乃至平等之法也者。此釋爾時執金剛歸命證空者也。爾時執金剛等者。私云。此牒未會文也。金剛旋下者。諸佛印即五股金剛杵也。謂如擲於虛空還來地中等。是旋下義也。下金剛蓮座者。此菩薩下於座也。謂以金剛杵為蓮花臺。故云金剛蓮花也。問。再治經無擲杵之意如何。答。旋轉之言含其義乎。歸命菩提心等者。以下六句讚梵本。出大日劍印中。最極祕也。慈覺‧慧運‧宗睿三師錄所載毘盧遮那如來菩提心讚是也。私云。今此六句之中。初歸命菩薩為因句。就中初句本有菩提心。後句修生菩提心。次歸命大悲根本句。後歸命方便究竟句。就中初句因方便。後句果方便也。又義云。今六句有五箇歸命。如次中‧東‧南‧西‧北之五轉也。初三易知。先造作者。西方證菩提也。是先成就果人。故云先造作也。證空者者。即北方涅槃。故云證空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果歸一致。何者。三句五轉只是開合之異也已。上云此心等者。此指心品所說。即云何菩提如實知自心意也。又義云。是指次上成就悉地摩訶薩等文也。其等者。卷本作即是波羅密也(已上)即十地十波羅蜜也。重言歸命頂禮等者。釋論疏一云。以前所攝無量眾命傾依滿足大法王故。將歸者表敬極故(四十六右)又云。四生所尚莫過於身。五體之中唯推於頂。以輪展敬。表龍樹虔恭。禮申三業歸依意請三通加護(三五左)私云。此六文。或云歸命。或云稽首。或云頂禮。其語雖異。其意同也。

爛脫

恭敬深至故爾也。歎佛已○先歎佛也。空證即是平等之法也。白佛世尊已下如文。
又說云(光云。故和上用此亂。俱有便乎)。
又更禮拜也。重言歸命○先歎佛也。空證即是平等之法也。白佛世尊已下如文。
歎佛等者。此釋下段經文祕密主如是歎已等也。
白佛世尊乃至成就妙果也者。此釋而白佛言○真言圓滿故也。一切眾生故等者。義釋九云。哀愍一切眾生故。願哀愍護念我。及為利眾生法王者。於自在為王。為法王哀愍我故。護念我故。為利眾生故等(四五右)私云。若依此釋。可讀爛脫
一切眾生故。法王者○為王。願哀愍我○利眾生故。為法王哀愍已下如文。
  又義云。當段言白佛世尊○為利眾生故。是未會之經文。即當治定本祕密主如是○為利眾生故。然乃不可讀爛脫也。

爛脫

(一)及為利眾生故。說修○圓滿故。願佛更說阿字輪也。圓滿者以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亂。不用而可。臨文可知。
次佛告祕密主言○(非彼心境所及也)者。此釋如是說已毘盧遮那世尊本寂有上也。佛告祕密主言等者。此牒未會文也。義釋九云。佛告祕密主言。本初說。諸佛最勝所依稱號(四五左)私云。我初即當一切本初。諸最勝佛即當本寂有上所依稱號即當號名所依也。

爛脫

法花亦自歎也。本初即是說法意也。如梵音我者所依止也。稱號者我覺亦無比也。又此中我○(更問也)本寂有上以下如文。
又說云。
法花亦自歎也。本初即是○(更問)所依者○為一切依也。然更有深意○即本不生義也。此常住不生所依止也。稱號者我覺如是名也。說法無等比○亦無比也。又此中我○(更問也)本寂有上以下如文。
說法花等者。私云。最珍鈔云。方便品寄言絕言之歎歟。其智慧門難入等。尤可引同也(也上)本初即是壽最義(更問)者。文次第云。舉本初壽量文(三左)記問八張(證作亦名更問)云。本初即是壽量義更問者。佛住諸法不生理故無生滅。壽量常住凡夫妄想無生滅中計生滅。故壽命無常。此義通一切三佛智人易知(已上)密鈔八云。疏本初即是至更問者。此本初一字應是阿字者即本初義。上第五疏(此依四卷義釋若今疏則第七卷)云。如梵本阿字。有本有聲。本是一切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諸字之首故。出生一切諸法。亦即壽量義也。故云本初即是壽量更問也(三三左)光云。本初本覺處。然諸佛自證菩提必歸此處。是名久遠實成。故云即是壽量義也。注言更問意。只在於此乎。一切草木等者。私云。一切所依不生體也。雖是似舉譬喻。而實諸法皆是一字也。即身義思之。此有多問。義釋作此有多門。最佳。雖云自歎等者。密鈔八云。謂梵音我者。即牒梵音我字也。我字梵音麽麽。此麽字帶阿聲呼。即是不生。以本不生故。即是本來常寂滅相。故云雖云自歎即說法也(三三左)私云。注言案本者。本音即阿字故云爾。又義云。此可案梵本之意也。我梵語即字故。即如次下云此本字中有阿聲。本字者即指梵文也(已上)光云。後義得矣。凡一切不了內證等者。文次第云。不了內證祕密法皆是外道文(三左)私云。二種外道義。如第一卷終外道不能識文下委明也。又此中我字等者。記問八張云。亦是歎中說法更問者。若約門。一切諸法不可得我人等相故無上無上說法無上真我也(已上)私云。又此中我字者。四本全同之。十本無字。摩聲即是不生義者。字不可得義也。此本字中有阿聲等者。私云。本寂之本即本不生義。故云有阿聲也。或又本字梵語字。此字中有阿聲故。即云有阿聲歟(已上)光云。此是二義並是臆解。不足觀耳。故和上言。經言本寂者。謂不生不滅本性寂。即字也。此字中亦有聲。故釋云此本字中等也。

爛脫

諸惡永滅故云寂也。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今佛偈中○此阿字也。以此本初以下如文。
  今佛偈中等者。私云。此四句偈雖自歎德。而只說此門義故云爾也。當引深密者。些些疑問云。又注云當引深密經。此意如何(已上)私云。此疑而未決也。今勘五卷解深密經。無引而可證文。更可考之。但然加持力已下明鐵塔傳來之意也。然乃當引深意之義歟。此外更可有深意也。

爛脫

當引深密。然加持力○即為希有也。云本寂者○心境所及也。由加持故已下如文。
加持力等者。此釋下段經文佛說伽他如是而作加持等也。令金剛藏等者。密鈔八云。然加持力等者。釋通妨難也。謂難云。上云今說自證法如飲水者冷熱自知云何金剛手等皆之耶。故此通云然加持力等(三四右)私云。金剛藏者。金剛手異名也。
加持執金剛乃至修行轉也(更問)者。此釋時佛說伽他○於阿字一切法轉也。由加持執金剛等者。私云。自下佛作神力加持已。出現金剛座大眾之也。最珍鈔云。別現座歟。誰坐其座乎。答。現莊嚴之座。表示如來功德莊嚴也。何必能坐之人(已上)但現座處是曼荼羅壇也。即為曼荼羅行現此座也。然後從毛孔出生輪轉佛身也。凡此座方形如生身金剛座。是門體也。方形四方具足之義。是含眾德義也。次下四義即四種字之意也。問。今座菩薩金剛等現之乎。答。不爾。是如來所現也。問。釋云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已上)若爾如何。答。經云執金剛者及諸菩薩能見勝願菩提(已上)菩薩金剛只是能見之人。而非其能現也。故鎰下疏文云。菩薩大眾金剛座四左)若爾。今言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者現字恐應是見字歟。或又爾時下可有為字歟。可尋證本。光云。今案經釋。此座諸金剛菩薩如來加持神力而所現也。故釋云。謂佛說此偈已。以神力加之(之者指諸金剛菩薩如彼般若佛假神力而令舍利弗須菩提般若也)爾時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上經文所謂從金剛花座旋轉而下之所表示也。若非為此。何乎即上釋彼金剛座云。金剛即是諸佛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羅之臺。故所表也。舊義所引經文能見。此見字古多與現相通。若爾。還可以證今案。又引。釋文為等。此約能加持邊亦為所現也。又次下釋云此座即是如來等。此如來其義兩向。若就能加持。則能現佛也。若約所加持。是金剛菩薩修證出現如來也。尚究此菩提座。則次品云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是也。又初品云菩薩之身為師子座。當知能現菩薩即所現座處。畢竟不二也。此座者但以等者。私云。以下釋出現此座之所表也。此座即字金剛輪之體也。今出現諸佛所依座處。座處是曼荼羅壇也。是即後地以前地為基之義也。然西方名此座等者。文次第云。名座為滿荼文(三左)是堅固義等者。今此四義如次四點功德堅固是字。東方菩提心義不動即字。方到金剛實際義。無比是字。西方成菩提義。周遍即字。北方遍一切輪義也。今現此菩提座等者。密鈔八云。疏亦如酪中現酥等者。謂於酪中現知。生酥‧熟酥‧醍醐諸味共一處而不相離。佛座亦爾。一言滿荼。即於其中現知。堅固不動無等無比之義共在其中。雖具種種之義周遍法界。然以大願為體。故經云能見勝願菩提(三四右)記問八張云。座義更問者。如乳酪中現酥醍醐一切諸法一心宛然具足。是為座義。釋之可尋(已上)私云。今此酪中現酥等意。即曼荼羅無比味義也(已上)光云。亦如酪中等者。此喻有豎‧橫二義即是曼荼羅自證二門自證壇。四重聖眾一心。譬如酪中有五味也。若他壇。四重眾聖次第引攝。譬如酪中現酥乃至醍醐也。注言更問意。只在於是乎。佛虛空等者。此明如來行及德悉與此座無別也。一切分別義釋一切分別戲論(九之四七右)如是修行等者。即示方便與此座是本不生妙理相應二也。不離如是妙理等者。密鈔八云。疏不離如是妙理等者。即指此座猶如虛空一切分別戲論。若直就門。即阿字也(三四右)私云。此方形座即門本不生形體。故云妙理也。如行行者等者。即示德亦與理相應也。謂如不離理。果亦如是也。問。經言世尊行。疏為諸菩薩行相違如何。答。如來因位即是菩薩行。如第一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本之七左)此義也。于時佛諸支分等者。私云。自下說如來一切身分現。阿字也。以此一字出現諸尊也。經靜慮思惟者。此定‧慧二法也。思惟亦云觀即慧也。如止觀定慧也。謂遍佛身分等者。義釋作謂遍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等(九之四七左)。
以下義勢相連者。以字二乘人天定慧壽命。亦以此字為一切種子。亦為一切所依。亦為一切救世者也。故指此種子所依救世者等。云以下義勢相連也。如壽一字等者。大疏鈔云。字為世‧出世間一切妙業命(已上)密鈔八云。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德等者。若離阿字本不生句。一切世間出世間若定若慧不得增益。若就門談者。定即億伊等三昧。慧即長聲阿字。若離阿字本不生。即阿之慧億伊等定不得增益成就也(三四左)私云。同現者結上也。上由字現菩提座。今亦通現諸德也。即為彼命者人以氣息保命根。字即出入息故為命也。復阿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以阿字一切種子所以文(三左)種子者。執持引生義也。謂阿字執持諸字而又引生之也。末後云現者。此就未會經文。再治本無現字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門)等者。四卷義釋第九云。南莫三曼荼佛陀(引)南(引敬禮普遍等也是正是阿字真言。四八右)義釋第九云。三曼多佛陀南(敬禮普遍等)阿(此云是阿字真言門。已上)私云。中院本并五智房所本同四卷文也。
男子此真言者等者。此釋男子此阿字等文也。從此阿字門等者。記問八張云。阿字一切轉者。可見心品中菩提心為因說云何此心菩提生句等(已上)。
是故祕密主真言門(乃至阿字之門也者。此釋是故祕密主真言門○勤修習也。欲諸佛等者。今此七句為五點功德。初一句發心。第修行。第三句菩提。第四‧第五涅槃。於中第四句內證。第五句外用也。第六‧第七兩句方便。就中第六句身方便。第七句心方便也。私云。今此七句總之則成阿字功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謂。第五‧六‧七三句並是中方方便也。又治定本但第七句者字。此以一者字貫通上諸句也。那羅延菩薩者。光云。那羅延力義乎。若爾。今言那羅延菩薩者。謂菩薩。即常在人天受勝快樂地上薩埵也。
爾時毘盧遮那佛(乃至)未記(更問之也)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業也。私云。四本義釋。從此章以為第十之卷也。上來輪之相。自下釋曼荼羅行也。如前已廣說等者。指緣品也。然此中有重問答。初直問答重說所由。問意云。緣品已廣說敷置曼荼羅位。然今品重說何乎。此有多義下即答說也。此中有其四義。一為一類眾生。謂為未聞前品眾生。今始說之。二令前已下為愚鈍者。謂癡鈍眾生雖前聞之未明了故。今更說之。三前雖說下約尊位。謂為令諸尊位地周備也。前未四大護院等。而今具足說之。故云爾也。四又前下約形像。謂前未委說。而今品說彩等相也。後何故下問答散說所因也。問意云。若爾。云何不盡說之。而分析之散在說之。於此下是答說也。此中有二義。一令樂法機起珍重之心也。若一具說。還可生憍瓷之意。漸漸說之。起珍妙之想也。二復次下為說法即法性之義也。謂前但說事相。今更復說種子字等。而令法為法性也。一一三昧等者。密鈔八云。疏一一三昧神通相應者。三昧定也。神通慧也。三法相順則與理相應○故下疏云。先須住此三昧相應之智而運布規量。故云與三昧神通相應也(三四左)私云。此中言三法者。一圖繪。定。三慧也。此三法相應成就之也。

爛脫

三昧神通相應而說之也。彼阿闍梨一切智門○亦令致損耗也。次當知方所者○所得便也。次禮一切佛者○真言之體也。師禮已在壇○不令妨礙得也。如是作阿闍梨○體一門異也。上引繩○定方所也。無二相應形即是性空形也。上所說○(皆上說也)然大日如來○未具故更說也。次定方竟○未記(更問之也)經云復次毘盧遮那○那轉為佛也。此有二種利荼○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爛脫至第一科而畢。其第十(二右)二(同上)四(二左)五(二右)十六(二左)十(二右)一(初右)七科在第三卷。
又說云。
第一科至第四科全同前義(五)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即轉為佛也(八)此有二種利荼○用此印也(十六)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爛脫至第九科而畢。其第十(二右)二(同上)四(二左)七(初右)九(二右)五科在第三卷。
前義二尊赤色中論之。今義二尊黑色中釋之。但下黑色經文云。寶冠手印(已上)爾乃以後義為宜歟。此內又有重小科爛脫。更可悉之。私案云。今此爛脫不可及必用之。只無爛脫可乎。謂第一科至第九科爛脫。經‧釋聊似前後。互錯釋之。非是爛脫次第十科以後。當卷與次卷相連用爛脫。是又不爾。下文云。經中從定線位語竟至定色以來。解由未明了未記(更問之也八右)又第三卷云。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以上當在五色之前。義猶未了。更問之(二右)此意。定線文者。經東方申之至周於北方是也。定色文者。經次作金剛薩埵業是也。此是二段解釋明了故。令更問之。是以第三卷至五色第三黃色下。還牒釋經文。而自云當在五色之前。何必用爛脫乎。若順疏釋。則總以此次金剛有情○於第三院下色也。可安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加持彼印等文次上也。故兩本(四本十本)義釋此列之。如下引之。
光云。又有亂脫。而今出之以流後裔。
相應而說之也。彼阿闍梨○亦令致損耗也。次當知方所者○所得便也。次禮一切佛者○真言之體也。師禮已在壇○不令妨礙得也(十)如是作已阿a梨○體一門異也(八)上引繩○定方所上(二)○無二相應形性空形也(七)○上所說○(皆上說也)(二)然大日如來○未具故更說也。次定方竟○未記(更問之也)經云復次毘盧遮那○即轉為佛也(十六)此有二種利荼○用此印也。
七)第二下赤色○餘方便準前。
此亂脫至第八科而畢。其第九(二右)一(同上)三(二左)五(同上)八(初右)九(同上)十(同上)一(同上)二(同上)三(同上)四(二右)五(同上)七(同上)八(二左)一四科在第三卷。
阿闍梨等者。即當治定本彼阿闍梨稽首一切諸佛也。上已者。指次品也。心者。即心中也。故四本作心中也。運布者。私云。此以運心而布置尊位也。謂欲拼壇位之時。先運心諸佛也。凡合繩等者。謂合繩之法也。當令得所者。此以五線均等名其所分也。不得太緩者。五線亦均等引合之而縒之。復一線不均等也。若不調等者。釋內心相應也。謂五色即是信‧進等五根五根若不調者。必於有妨也(已上)光云。今言若不調等者。非是必指內心相應。只是不令得所而令太緩等也。何者。今以事而真為其宗故。又明內心相應。已見次上釋也。若用時等者。繩若斷絕。則令行人致損耗也。次禮一切等者。密鈔八云。疏次禮一切等者。謂阿字真言之體。即是諸佛之體。何以故。今此阿字能作諸佛乃至普現色身等故(三五右)第五云。然後阿闍梨道場前。普遍運心稽首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亦上說。然後持五色線。向漫荼羅位立而頂戴之。次觀自身毘盧遮那四左)師禮已在壇等者。釋東方申之○周於北方也。私云。定拼四方四隅及字界道。如第五卷(緣品)也。但上先拼東方。次方。次西方。北方也。今東‧北西‧南次第拼之也。問。緣品經文云。東以為首○如是南及西終竟於北方(已上)又今品經文云。東方申之。旋轉而南。以及西方。周於北方(已上)兩品同是東‧南‧西‧北次第。而今疏何違之。答。四卷義釋阿字真言之體也次下云。此處拼壇準經疑。疏說左宜審問(十之二右)今疏三字。此後人加此疑乎。今謂。是順轉‧逆轉兩義也。右轉者。中臺之尊右方轉故云。右轉也。即是順轉非逆轉也(已上)光云。今案次下釋文云凡定四方等。則經‧疏意是同(但緣品疏與今各別更問)凡作曼荼羅法。先定方隅。此時引繩準定空位。所謂先絣虛空曼荼羅是也。次安立界。此時下繩拼地界也。然其拼人則是順轉。又其拼界是乃逆成。是知經文只說拼人旋轉次第。而示拼界東方一邊。疏文是說旋轉次第四方界位。但至定拼四隅。經‧疏俱是太略。況復此有本地自證加持隨他等義。誠不得口授。何其通曉之。故注云云更問。而令求其面傳也。餘雖不肖。辱得嫡承。凡百君子要決來問。定乾巽隅竟(云云更問也)者。密鈔八云。疏即定乾巽隅竟更問者。謂師在巽隅。弟子至乾隅。即是定東南‧西北隅竟。更應艮坤相對。此中無之。故令更問。不是令後人更問也。謂當期善無畏阿闍梨禪師顯示。至此所未盡。或令例準。或有別意。禪師囑付智嚴法師。問於無畏三藏。故云更問也(三五右)。阿闍梨復於瑜伽等者。釋次作金剛薩埵○置曼荼羅也。第五云。行者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以也毘盧遮那。若作緣曼荼羅諸作務時。即以金剛薩埵五)如前布置者。指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說。心布字眼置字觀也。但今轉心中字為字也。字毘盧遮那種子。字金剛薩埵種子故也。品作阿闍梨事故觀字。今涉作務事故轉為字也。但改心阿字等者。若直云之。則可云但改心中字即成金剛薩埵言心中字者。字不離字故云爾也。即是一門異之意也。雖改阿字等者。二字雖異。不可得義即同。無縛門本不生也。體一門異者。諸門雖異。字不生是一也。上引繩等者。先於中拼之。未至地也。然後下拼之。其義上也。更中台等者。最初拼外院畢。然後拼胎藏。次第一院。次第二院也。其義如前。是皆師弟相對先引繩未至地。於虛空中而作拼也。無二相應形等者。釋如是第二曼荼羅空性形也。私云。是第重拼地中之義也。其意見爛脫都部要目(二左)意。先拼虛空勝義曼荼羅空輪所生。而今言空性此義也。轉相釋者。謂展轉相釋也。謂即是如來如來即是空性空性者是輪圓具足義故也。當知此等者。私云。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說字置頂上等觀作之也。又義云。上者指緣品。彼品又說字置頂觀也。此釋未下線之義也。然大日如來等者。私云。此段釋。依爛脫義。可屬上文也。若不用義。則斯定方安界等。經‧釋微隱其意叵解。是故前後相連共為義。即引緣品。是為成今義趣也。定方所遍等者。更問云。遍即下拼之也者。亦見壇法。又在緣品中(已上)私云。疏異本并四卷本。更字下有問字。古本并印本及七卷本無之也。大師卷本作此釋也。先定了者。前未下地而拼事也。方下拼等者。今方下地而拼之也(已上)光云。案此鈔解。鈔主所鑒本作更先定了方下拼耳等。四卷本如此。假令中台方六尺等者。私云。四重界分等義。緣品所說也。分此三尺等者。此分第一重內為三分也。而加四分也。次析第二院三尺等者。析字可安院字下也。言第二院量析上第一院三尺取半也。問。如今量者。其行道處纔是五寸三寸等。爭得通行乎。答。今且為令知其分齊。作假令說。不必可此分量。或又至少量曼荼羅則不可通行歟。胎之量極少十指可思之(已上)光云。此中如解次析第二院者。恐未合疏意乎。何者。疏中往往此巧釋。凡曼荼羅三重四重名。今此文并其二名義。析第二院者。即指上第一院。而望胎藏院言第二院。是四重圓壇名之意也。若依上曰。即是台外第一院。則可言次析第一院三尺。是三重曼荼羅名之意也。應知呼第一重。上言第一院。下言第二院。以示此兩趣也。第一外門等者。義釋第一院台外。第一外門者。第一重門。是胎外故云爾也。次上文云台外第一院。即與此同。許等者。謂取行道處空地內許用為其門位也。以此門世天者。義釋云。餘通行(此門位)其三重外門有寬等(十之三左)卷本云。通行處口此門位也已上)大疏鈔三云。通行(世天位此)其三重外等(已上)上言許等。即取行道少分為門廂衛處。是其世天位也。前曼荼羅中等者。文次第云。明釋迦文殊互文(三左)私云。前曼荼羅者。即指緣品也。由先胎竟等者。此釋第三重名第二之所由也。今此中有誠文者。當品亦云於第分畫釋迦牟尼。亦云於第三分金剛童子形。皆同緣品說。故今言有誠文者。古來難也。或云。此指大本文也。想阿字定外院等者。私云。問何想字定外院。想字作胎乎。答。最珍鈔云。阿字觀外院者。大日釋迦之意也外院嚩字作胎者。釋迦大日之意也。是示本跡雖殊加持不二之義也已。又義云。不生理故。遍因果之中。是故懸通外院。字業成所作故。獨胎用之。例如白色通外院。青黑色局內院佛性因位神變位。亦此義也。或想瞞字亦如前等者。密鈔八云。疏想文殊或想字者。字即瞞字也。如真言藏品(三十六右)私云。苑公所覽本無瞞之字乎。印行義釋有之字也。又亦如前等七字注書之也。如前者。當品上文說字布身支分。今指彼歟。密鈔指普通真言藏也。此義宜歟(已上)光云。此指次上作胎藏想字乎。彼釋云。次定方竟。師想嚩字。上說於遍身分等(七右)經中從定線位等者。證更問云。至定色以來解未明了者。亦準彼品(已上)私云。此釋彼品者。指緣品也。

義釋文次

義釋第十云。次一院當想釋迦。或想作字(重聲婆字也光云以下至下色也則今疏亂脫在第三卷)次金剛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次捨第二院。於第三院下色也(義猶未了更問經中從定線位訖竟至定色以來解未明了未記更問之)經云。復鎰毘盧遮那加持。彼印等(四右)私云。義釋文鉤鎖不違經文次第。其旨爛脫。又卷本同之。
經云復次毘盧遮那乃至)餘方便準前者。此釋復以大日加持身○最勝能壞也。私云。上來定界分畢。自下則明彩色。於中分二。初總明。真言行者下別釋。此中有五色說段也。謂下彩色時等者。釋復次大日○而布眾色也。此印即是等者。光云。故和上言。祕口云。法界生印也(光云非常法界生印也)是法界緣起故。於無相中而下眾色也。私謂。想如來者是羯磨身也。或想彼印者即三昧耶身也。此並想色中而加持之。更以手印也。更問。如是想已等者。釋真言行者應以潔白為先等也。如是想念時等者。釋以此淨法界等八句也。大疏鈔三云。線色前後經有九行頌。說五色次第及其義也。五色者。白‧赤‧黃‧青‧黑色。初白色以字為體。其色如車渠等(已上)第五卷云。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真言一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真言加持之。造曼荼羅綖亦爾。五如來色者。謂大日加持白色寶幢赤色開敷黃色無量壽色。音佛持黑色(三左)。其字色白等者。私云。問。字可赤。何云白乎。答。次文云。此中阿字有縛字也。故囉字白色(已上)五十字門旋轉總持之義。何必一定者哉。車渠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牟娑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硨磲。尚書傳云。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輞。其狀類之故名車渠。渠魁也。後人字加玉石(三八右)或云商佉等者。玄應音義云商佉舊言霜佉。或云傷佉。亦作餉又作儴佉。皆梵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云貝。或言珂異名耳(二之九)私云。最珍鈔云。車渠與商佉。梵音輕重歟。或可別釋商佉是寶螺。車渠者玉也。經文之商佉上。釋家加車渠歟。出白色物之時舉異。次出君陀花皓月等。亦此義也(已上)光云。今此白色章出車渠‧君陀花二喻。治定本所無。恐是未會經。或大本有之。故釋及此。師云此中等者。此四字。義釋皆注書之。卷本同今疏。此中阿字等者。此字聲中具等聲故。以字白色種子也。若不然者。字只是赤色輪種字。豈白色乎。是互具輪圓故。一字能為一切種子之意也。字塵垢故有潔白之義也。凡加持色法等者。大疏鈔三云。先於色中想字。字成已等(已上)私云。此依古本疏無囉字。兩本義釋同今疏也。若就今本而云之。凡通五色加持之時。可用字也。此有二種利荼等者。義釋第十云。凡加持色法○即轉為佛也。此有二種一名利荼。謂定手等(五左)卷本第七。與四本同也。私云。今舉二種之中。但釋其一。而其第二未出之也。然第三卷釋訶字門文云。此尊名囉底哩荼○此是降伏通用也○此二尊一切用身印也(二右)應知此利荼與下風輪中缽羅底哩荼。謂之二種。是在火‧風輪中通用一切降伏也。尋云。第三言此二尊者。曼荼羅中是何尊耶。答。第三(密印品)云。次勝金剛印。右手作拳。豎風指而當心上。左手作拳(皆大指在外)直舒臂。今拳稍高與頭齊也○次金剛。猶與相對挾門故得名也。其印上(唯翻右為左耳九左至三十右)青龍軌云。護。三昧舉舉翼輪開敷拳心舒風。猶如相擬勢。相對舉慧拳。狀如相擊勢(上之四左)私云。勝者。經名能勝。廣大軌(中之二)云不可越。向者。經云目佉。此門者二尊歟。所謂向今利荼印也。不可越今缽羅底印也。若爾。當以此門者。通用一切降伏歟。白朱黃青等者。此舉所加持線色也。此二尊加持法。非但作一色。白‧赤‧黃青等皆通用之也。若準第五釋。則合五色線。時五佛加持一色。然後以辦事真言加持之。今亦爾也。以五佛一字真言加持一色。以此利荼一印加持之歟。或又以此尊屬黑色之時。非但加持一色。白‧赤‧黃‧青亦通加持之也。此是二義爛脫。當想佛形者。此作佛形用此印歟。次下缽羅底哩荼印不須作佛形。以此為二尊之異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等者。私云。二種威儀者。一立。二坐也。凡作印者。作一切印之時。有坐立不同。若立像者。可用前利荼威儀也。若四佛者。作寂然之形而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等者。釋第二布赤色等六句也。義釋第十云。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言阿闍梨審諦也。次下赤色時。當想麽字。或作羅字。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等(五左)。明言阿闍梨等者。釋行者憶持句也。將下赤色時等者。釋思惟字明照等句也。此字照明等者。釋煥炳初日暉句也。或赤或黃者。此赤色黃色之義。上字中有阿字有縛字也。特囉字帶阿聲。是故赤中具黃色也。寶幢佛字者。五色中白是毘盧遮那也。故上文云。當即是大日如來八右)赤是寶幢佛也。故第六云。赤是寶幢如來三左)此是能等者。釋最勝能壞句也。即同諸佛者。兩本義釋俱作即同此佛。羅字安點加之者。經文云。本無大空點(已上)。本體塵垢不可得。故云本無也。此上加空點也。又義云。次上句言思惟字明照者。此字也。今言本無大空點者。即空點也。本無即空點也。不合是阿字也者。密鈔八云。疏不合是阿字等者。謂經云思惟字明照本無大空點。今疏言不合是阿字者。恐人於經句本無字上解作阿字。謂阿字本生故。為遮此解故云不合。若爾。經言本無。是義云何。言本無者。謂本空點。本來無相。經就五字成句。故云本無大空點也(三十六左)最珍鈔云。殊不合阿字者。寶幢種子阿字也。今以別不取彼也(已上)義合用羅字加點耳者。密鈔八云。言義合用囉字加點者。即囕字也。若義合用囕字。即違經云本無大空點。如何和會。若會釋者。言本無者。謂此囉字本來無垢本無。言大空點者。即是合加大空點也。以五字成句故。又兼密意故不相違(三七右)光云。今謂。言不合是阿字也者。此釋本無大空點義。而恐人謬解為字故兼遮之。言義合用羅字加點耳者。即示今意。謂以赤(也)中具黃(也)等義用字也。或可白色字是本性菩提心也。赤色字即修起菩提心也。故今章經只說本無大空點。而不別出其字體者。即取上白色字以為字體。此以本修雖殊而其體一故也。餘方便準前等者。私云。此外一切作法支分等。皆準前緣品可之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四一(畢)

此卷之中多加今解。皆是師師面授奧旨。後來學者注意研究。寶永第三星紀丙戌仲冬十四冥。慧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