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本)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十六卷之餘(釋經五入祕密法品及入祕密位品)

祕密漫荼羅品第二者。將釋此品則有來意釋名解釋三段。初來意者。下文云。上已說金剛手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之法。故次宣說也(五左)御鈔(般若寺)第三云。疏云。上已說金剛手○次宣說也(以品來意也已上)密鈔第九云。品佛已答金剛手祕密曼荼竟而未明入祕密之法。今勝前說故此品來(三十右)次釋名(并意)者。演密鈔第九云。經入祕密曼荼羅法品者。入謂達解。祕密曼荼羅上已釋。法者軌持。謂阿闍梨達解此曼荼祕密軌持之義。則能遍於一切壇法而自在。故下經云解此三昧耶祕密曼荼羅諸法教中諸壇自在。又謂。阿闍梨受法弟子越入此曼荼羅以字教法燒除彼業壽之命。令金剛法性芽生。具此二義故云入祕密曼荼羅法也。作釋可知(三十右)疏牒未會品號。故無法字。而奧牒文存法字也(已上釋名)又下文曰。如經初具有大悲胎藏曼荼羅諸法。乃以此法為要用之法。不於前說。乃在此說之(八左)私云。此法者。二字真言王布字。師弟子及壇地三平等法。及以字燒字內妙行等。此是品意也。次解釋者。
祕密漫荼羅(乃至)故次宣說也者。此釋爾時世尊優陀那曰也。義釋二云。入祕密曼荼羅品者。謂諸佛語意祕密之藏。唯執金剛祕密主能知之。故佛復告之也等(八左)私云。當品經初雖佛告金剛手祕密主句。上來諸品皆有告祕密主之文。例知當品亦梵本中具其勢歟。最珍鈔云。問。此品初執金剛之間。優陀那者。即自說也如何。答。釋云。上已答金剛手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法。故次宣說也(文)金剛手問者。品文也。今品之時重問。故云優陀那歟。而源依品問故答執金剛問云也。又上意。則今言優院那者。是總攝義。而非自說歟(已上)祕密爾時三字。義釋無之。或讀爛脫曰。
祕密曼荼羅品者。謂諸佛執金剛爾時世尊祕密壇法。祕密主已下如文。
執金剛祕密祕密二字。異本無之。可勘證本。爾時世尊等者。此牒經文而作釋也。金剛頂經等者。密鈔九云。疏問一百八號等者。謂金剛手十六菩薩一百八種之名。結歸果體但名如來一百八名。金剛頂大教王經云。金剛心○彼亦獲如是等(三十左)金剛頂大教王經第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二)云。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復作會。令金剛界大曼荼羅加持故○以此一百八讚而請。金剛勇‧心‧金剛如來普賢金剛初。金剛手金剛合‧威嚴‧金剛能縛‧解金剛拳‧勝誓。金剛拳此名百八寂靜金剛名灌頂。彼亦獲如是(已上)金剛頂略出經第四(讚誦一百八金剛菩薩異名品第三三)云。爾時世尊告言。持誦瑜伽念誦畢已。晨‧中‧午後‧初‧夜半‧五更。皆須讚誦此一百八異名時皆不得闕。能常誦持。所求果願速得成就。而誦讚曰。敬禮如來普賢金剛上首○(已上)菩提心義第五云。凡兩部諸尊金剛密號具有別卷。是祕密故此不出。若金剛頂百八名讚十六菩薩各有。或六或七八。足為百八名云云。若六卷本加一百八十名號。此則三十七尊各有百八及百八十。是報身佛跡天上。且隨天法多分百名若化身佛跡中。跡隨人法多分十號(末之七)些些疑問云。入祕密曼荼羅品釋云。金剛頂分別積品中。三摩地(已上文)此品未所在(已上)雜鈔一云。此分別積品經未曾見。有垂示(已上)私云。金剛頂經中。雖有說百八名讚文。而未勘分別積呂之品號。是翻譯不同歟。今意曰。薩埵如來直問直答。是從佛身生而問佛。佛與佛境界。故以此證入祕密法佛境界也(已上)光云。今言金剛頂經分別積品者。此引大本。不可穿鑿。字形印形等者。身‧口‧意三密之身也。即如今經三無盡莊嚴藏也。爾時世尊又復等者。御鈔三云。以品來意也(已上)私云。是釋二品由來也。疑云。爾時經文上既舉之。何再唱之。答。上為作釋總牒之。今欲釋來意別牒之也。
持誦者遍學(乃至)為授戒也者。此釋真言遍學者○燒盡一切四句也。義釋二云。持誦者遍學祕密曼荼羅智者真言者應遍學(謂一切處須解也)智者祕密壇(即智是通達也)所疑滯故名智者智者盡燒一切弟子法如持誦者。○乃可為師(九)私云。持誦者遍句即當治定真言遍學者通達祕密句也。真言者應遍等者。述句意也。謂一切處須解者。即述遍學意也。古者祕密壇者。義釋智者

爛脫

持誦者遍學○(謂一切處須解也)古者祕密壇○故名智者智者盡燒○法如是者。持誦即是○故須遍學也。所云智者云何智人耶。燒弟子罪者○無邊罪障弟子法如是者○作法也。深厚之障以如文。
私云。爛脫順文。真言遍學者等四句意也。
弟子法如是者。應云如法弟子歟。次下文云。如法入壇作法也(已上)然阿遮梨等者。私云。是法則阿遮梨相也。如緣品經及疏第三(十右)已釋之。此經宗旨者。謂內證深旨也。次第法用者。謂造壇法則也。隨順此經等者。餘經中種種方便隨順此經造曼荼羅軌則及所要事等義也。所謂戒律作法及鎮壇業等亦是也。緣曼荼羅要者。四本作緣漫荼羅所要。謂藥種香藥差別等也。有遮無遮者。私云。述七遮難有無也。所云智者等者。私云。釋通通達祕密壇句也。智者通達。是一梵語而義翻歟。云何智人耶等者。四本云。云何智人耶。弟子法如是者。謂如法入壇作法也。燒弟子罪者(二之三十右)十本云。云何名達人耶如法弟子燒盡一切罪者。謂令如法入壇作法也。由彼無始曠劫積集塵勞。或具無量深厚之障。若不為除則身器不淨(已上)燒弟子罪者等者。私云。已下稱如法弟子句。就亂脫可悉之。十三難等者。私云。略頌云。邊尼賊破黃。殺父母羅漢破法僧佛血。非人二形(已上)謂邊罪(一)污尼(二)賊住(三)內外道(四)黃門(五)殺父(六)殺母(七)殺阿羅漢(八)破法輪僧(九)出佛身血(十)非人一)畜生二)二形三)也。
燒彼壽令不復乃至無垢意生之者。此釋壽命悉焚滅○清淨無垢八句也。燒彼壽等者。即當治定本壽命悉焚三句也。私云。是說內實義也。第一卷所云除業壽種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本之一取意)之意也。謂以字為所燒薪。以字為能燒火也。即是以羅字字義而燒阿字相也。最珍鈔云。問。經文以字燒字(文)爾者以何字燒何字耶。答。釋云。以囉字阿字也(文)就之。阿本不生不可得自性清淨也。何以羅字焚燒耶。答。阿字者。菩提心佛種子也。以此為弟子身。其煩惱罪垢。以囉字燒鍊之除垢染阿字菩提心體顯現也(已上)次以此慧火之字等者。義釋二云。次以囉字而加其上。囉字即是大慧之火也。即以此慧火之字等(三十左)然既焚竟等者。釋彼壽命還復句也。

爛脫

然既焚竟○不如是也。諸垢之薪○如來種子也。師以何方便○復更生也。以字燒字者以下如文(私云此是爛脫不甘心矣)。
光云。又有亂脫。即今出之。
能治亦遣也。所謂燒者○今此灰爐復。燒盡同於灰彼等復更生也。以字燒字者○體同金剛輪也。生妙牙也。謂生嚩門也。以下如文。
又有亂脫。
令此灰爐復。燒盡同於灰○體同金輪也。生妙牙也。謂生嚩門也以下如文。
令此灰爐等者。義釋云。令此灰爐復生妙芽也。燒爐同於灰。彼等復更生也。以字燒字者等者。釋謂以字字等句也。私云。壽命還復生下五字。嚴生起釋也。字金剛輪所依以字燒之令純一金剛體。此中淨身即是門也。此身清淨無垢即是字也。火動中必有風大。又字上空點即是大空門也。空水不二義。即團圓一際義也。空輪雖遍在四輪。而與水大無礙義特相迫近。故云之也。清淨身等者。釋一切壽及句也。如百鍊之金等者。文次第曰。金喻文(七右)。
又縛字上加點等者。密鈔第九云。疏又嚩字上加點等者。此嚩字應是佉字。於上加點。即是大空欠平門也(三一左)微妙法水等者。密鈔九云。微妙法水等者。謂前嚩字之法水灌注弟子明時。若不得欠字之空。有隔礙。由欠字虛空不礙故。即嚩字之水得流至弟子明上。令心器清淨堪任淨法耳(同上)當知即具水等者。祕藏記云。五大者也。阿字是本不生種子。落種子輪。則待水土緣始芽。是故有水輪。雖有水土緣。必待日輪暖氣具莖葉。是故上有日輪雖有水土日輪緣。必待解脫風具足長。是故有風輪。縱雖有水土日風。而皆悉實。何能生物。是故最上虛空輪。所謂五字嚴身也(上之七左)。
復為堅固乃至次第而布之耳者。此釋以十二支句而作於彼器句也。更有方便等者。即釋以十二支句也。文次第曰。明布二字文(七右)次品所說暗欠暗惡等真言也。便得二緣等者。御鈔(般若寺)云。從緣明起者。是十二因緣中最初緣也。令以二字祕密真言身。譬如以十二因緣。成流轉身言也。無明行起。是過患十二因緣也。菩提心明為緣起行。是密曼荼羅十二因緣耳(已上)一字虛空字也等者。義釋二云。一字頂上虛空輪也。二字在耳。一字在項也(三一左)光云。此有亂脫曰。
一字虛空字也。頂上。二字以下如文。
本性配生從眼起好也者。御鈔三云。次本性配生。從明起妙也○或本先從眼起好也(已上)義釋二云。自性配。先從眼起好也(三二右)密鈔九云。疏初四字布於上分等者。謂以十二支真言之王用布弟子遍身支分。令成法器堅完也。初一暗字置頂上。次以欠暗二字置二耳上。以惡字置於項上。言先從眼起也者。若次第時。即以欠暗先置眼上。今置耳上者。互相攝也。言次四字在中分者。謂以糝索置二肩上。含字心上。鸚字咽上也。言次四字在下者。謂臍上嚂字。腰上字。腿上字。足下字等也(三一左)私云。從眼起好者。耳互用之也。今雖用兩耳。而又用兩眼甚好也。次下文曰。如二耳字即攝二目等也(已上)眼東方第八識。耳北方前五識。八與五行解同故。互用之義有之也。最珍鈔云。左耳(大日一)右耳(佛眼二)頂上(釋迦三)上(遍知印四)右肩上(蓮花部五)左肩上(金剛部六)胸上(胎藏胎九佛位也七)咽上(般若八)臍上(三世九)腰上(堅無動十)右足(千手一)左股上(金剛藏二)又云。青龍軌云。吽(身真言羅(二合)鸚(語真言(意真言。中之六右)私云。已上布字違疏釋歟。不審不審(已上)光云。建立護摩軌(一左)所出全同今疏。真言王軌即如最珍鈔。然乃本存二說。學者不可是非。然單足二皆有之等者。義釋二云。然髀足皆有二。今但於一足置之。好管兩足也(三二右)。
然作此方便乃至無違背義也者。此釋如是三昧耶平等違逆六句也。私云。自下就上布字觀三平等義也。但如是作已即能成於法器三句。可移置上次第而布之耳句之下歟。又義云。然作此方便等釋非釋如是三昧耶已下文。猶釋上以十二支句等句也。如是作即是成就已下正釋如是三昧耶等文也。三等等者。釋如是三昧耶句也。二者用作曼荼羅等者。謂於四重聖眾同作此布字觀也。更問布字等者。記問八帳(證)云。更問布字云何起者。亦如二字真言中記(已上)密鈔九云。疏更問布字云何起者。此中更問者有深意也。非是有疑耳。謂曼荼上布此二字時。中院當上分。第二院當中分。第三院下分。又若依本起末則收中及下。若末歸本則身跡之本。故令更問。此即瑜伽祕密加持也(三二右)。所謂三昧耶者等者。文次第曰。三昧耶義文(七右)此弟子非但等者。釋一切如來等句也。經及佛聲聞眾者。辟支佛云及佛。非無上世尊也。故云諸世間等者。此未會文。即當乃至世間句也。四本云。故云諸佛世間等同順。亦是法花皆與實相相違背義也(二之三二左)十本云。一切如來乃至平等違逆。亦是法花皆與實相相違背義也(已上)光云。此有亂脫(即依四本)曰。
相違背。應作如是無違背。義也。稱此三昧耶以下如文。
應作如是解等者。總結上意也。無違背義也五字。本無之。
稱此三昧耶乃至此土未傳耳(具問)者。此釋解此平等誓○說名三昧耶八句也。稱此三昧耶等者。四本作此三昧耶祕密曼荼羅一切法教中等(二之三二左)私云。稱此三昧耶如是我者。此未會文。即當治定本解此平等誓等四句也。

爛脫

若稱此三昧耶自在(雖不入亦自在攝取也)○三昧耶者。解是解了之義○留難也。諸法究竟等已下如文。
我等持誦者等者。牒未會文。即我身等同彼等四句也。我者如來自稱歟。持誦者即行人也。如經初具有大悲胎藏等者。私云。當品所說曼荼羅法。以字燒字法。并十二支句布字三三平等是也。即最初說曼荼羅支分處。尤可說此法。然為令學者求師傳。迴互前後等者。密鈔第九云。所以迴互前後等者。謂有疑云。如經初曼荼羅緣品。已趣入之法軌。今此復明要用之說。則與前說文勢隔闊。義味玄殊。何不相續說之令人易見。而作此綺互不相承躡莫有吝惜耶。故下為釋云。但為正法者應須依師而等(三二左)私云。豈不有吝惜耶者。依密鈔意則通妨也。既佛似有吝惜之失。故通之云但為正法者等也。又義釋云。豈所吝惜哉等(三三右)依此文者。直釋而非通妨。最珍鈔云。問。迴互前後不相承躡等意何。答亂前後不稟承者誡之也。非佛吝惜也(已上)猶如佛於聲聞經中等者。私云。是指律法說也。受具足之後滿十夏云和上。滿五夏云阿闍梨。但非明律者尚不能成十師也。賊住者。謂盜聽布薩也。如聲聞法中五法成就等者。律宗新學名句中卷云。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誦)一者不知犯。二者不知不犯。三者不知輕。四者不知重。五者不誦廣戒(四右。一之三右)又云。五分法身。一戒。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八右)四分律云。五夏不誦戒羯磨盡形不得依止(已上)十誦律云。不誦廣戒通利盡形依止(已上)毘尼母論云。不誦戒人若故不誦。先誦後忘。根鈍誦不得。此三人不得依止(光云。本論二‧九左。但今文行事鈔師資籬所引)經云差機說法等者。私云。未知何經。更尋之。可有四五偈者。文次第曰。釋曼荼羅三昧耶偈未傳此土文(七右)最珍鈔云。問其四五偈不傳此土者。爭知其意乎。答。善無畏天竺之。令語一行歟(已上)次住祕密漫荼羅品(乃至)住證之品也者。四本云。此土未傳耳。次住祕密曼荼羅品第三前品。說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次說住證之品也。爾時毘盧遮那世尊等(三四右)。

爛脫

此土未傳耳(具問)。次住祕密漫荼羅品○次說住證之品也。入祕密位品三。爾時毘盧遮好已下如文。
前品說入祕密等者。私云。三種加持者。謂師資曼荼羅壇是也。
祕密漫荼羅位品第三者。將解此品亦三段。初來意者。次上文云。前品說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然後得安住祕密藏中。故次說住證之品也(已上)密鈔第九云。經入祕密曼荼羅位者。品說。阿闍梨達解祕密曼荼行法。與此中而為方便。由達解故方能入(光云以上正申來意)。今此入字。疏是住字。入‧住言別義同。又亦是影互。若約闍梨。即當證入證住。若依弟子。即當安住趣入之義。漫荼羅義如前。位者位處。上之入字即是能入。位是所入。此之位處乃是意生八葉蓮華王。東方寶幢如來乃至東北方觀自在菩薩下方持明忿怒一切諸位。此等諸位是所入。阿闍梨之智而為能入。故云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也。作釋思之(光云。以上釋名。以下重結來意)又前品已具明方便。今說其果。亦騰前起故此品來(三二左)御鈔(般若寺)第三云。疏云。前品說入祕密十二因緣耳。疏云。前品說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謂以真言加持師之身所入之壇。并加弟子堅固。然後安住密藏中。故次說住證之品也(已上)又云。疏曼荼羅品與曼荼位品間更有住曼荼品三文。是可文也。何者。撿經品次第。無其文故也(已上)次得名者。御鈔三云。問。前入‧此入有何差別耶。答。疏云。前此能入。此是入解譬人能入寶藏中。雖入未識其細細寶物。後方漸漸能知種種寶物。隨心受用及與他人。今此二入之義亦然。前品由三種加持故能入祕密曼荼羅中。雖然未識其祕密曼荼羅此何物。以何為曼荼羅位地圖畫次第如何。故今此品明曼荼心地心地清淨故三重界道莊嚴具足。自三昧法爾具足也(已上)私云。入者住證之義也。曼荼羅者三重壇也。位者佛‧菩薩二乘八部等各位地也。又密鈔釋如次上引。最珍鈔云。問。釋牒住祕密。住祕密亦何。答。約所住牒住歟(已上)次文釋者。光云。此品牒經多是未會。讀者可知。
爾時大毘盧遮那乃至三昧名也者。此釋爾時大日世尊中也。毘盧遮那義等者。即指第一卷也。但明常住者。此一句是第三光無生滅義也。尋云。何在此品必釋毘盧遮那名字乎。答。當品為說曼荼羅本位如來入第至三昧而現四身相。是則遍一切處大照明義也。應知大日等至其意符合。為顯此義。專在斯處釋大日之稱也。聲字義中引今經文而釋四種法身通名大日之義。可思之。所以入此三昧者等者。私云。所不至妙定現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事也。畢竟無寂滅之法者。即是自證菩提也。次下經文所云法界幖幟蓮華王出現如來法界性安住其中是也。以大悲故等者。是即加持三昧也。次下經文所云時彼如來一切支分無障礙力等是也。此則自性法身法爾法然身土。并受用已下隨緣現身土也。而實四身並具法爾隨緣二義。是故中所現無相法身法爾加持體也。故次文云。從因緣生。即不生義。同於淨之右依此義者。無相遮情也。有相表德也。又為滿足金剛手等者。若淺略者。則令睹條末而喻宋本也。若深祕者。則種種形聲悉是本地內證境界。故云爾也。等至三昧名也者。別本作三昧之名也。文次第曰。釋等至名文(七左)是出別名。而非三昧翻為等至之義也。今等至者。不簡瓦石草木法身三密故立此名也。又今疏約三世無改轉之義而作釋也。
上云爾時此復云(乃至佛會莊嚴也者。此釋諸佛國土地平如掌也。密鈔九云。疏上云爾時等。上云者指上祕密曼荼羅品也。謂從彼品至八印品。俱是廣前輪品中祕密之義。依彼初起之時。彼時。疏依梵本作此說耳。故次下經云。時彼如來一切支分無障礙力。乃至無量形色莊嚴等。以此證之。今經云。爾時即當疏指彼時。故云更問(三三右)記問八帳(證)云。等至三昧義更問者。下句分明(已上)私云。密鈔意。上云爾時者。指上第祕密曼荼羅品也。此復云彼時者。即指當品初文。再治本爾時世尊等。仍疏依梵本作釋也。次更問者。即梵本經不同。為令決之云更問也。證釋意。更問者此指等至三昧義歟。此等義勢皆不契疏意歟。就爛脫可取義。如下釋。

爛脫

等至三昧之名也。上云爾時○云彼時也(更問)。等至者猶過去○猶如手掌平正。所謂地平者已下如文。
光云。又傳第一第三二科如前。
等至者猶過去○故等至三昧也。入此三昧故以下如文。
私云。讀此爛脫可消今文。上來釋爾時大日世尊中之文畢。此中委釋等至名字入此三昧之所由也。彼三昧已下釋諸佛國土等文。但彼三昧○手掌平正者牒經。(此中。等者等同也五字。譯者注解。故四本注書之)也。上云爾時者。指次上爾時大日等文也。
此復云彼時者。指今諸佛等文也。蓋彼時梵語同歟。更問乾。佛身眾德遍一切處之義。今復點諸佛國土以成法界曼荼羅。故云次復此事也。斯即佛從平等心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已。還用一切國土沙礫荊棘無盡莊嚴大曼荼羅。故事而真深義只此中。仍云更問也。等至者猶過去等者。御鈔三云。等至者。三世諸佛處住同故(已上)又云。令所觀與外事所布外互差別等至三昧也(已上)私云。釋義二義也。又復如前等者。此約阿遮傳法方便。而釋等至名也。若依此釋。則末世弘通儀式皆是等至三昧所作也。最珍鈔云。問。經文唯說如來示現。全不說阿闍梨示現何。答。經文未來世眾生故住中。如來滅後師如佛示現可安布之意顯也等(已上)彼三昧時等者。四本云。彼三昧時。彼佛土等(等者如等同也)平等(二之三十六右)十本云。三昧諸佛國地平如掌者。手掌平等(已上)私云。此當治定本諸佛國土地平如掌也。但等者等同也五字。譯者注解而非經文也。以三昧而言等者。此國土莊嚴外事等。約內心三昧相應之義作釋也。然此即是菩提心等者。御鈔三云。如維摩經云。但除其不除其法也。問爾何般若經法尚應捨。答。其為破所勢乘空性理爾云耳(已上)私云。當段經文雖無除去沙礫等義。次下內心曼荼羅說淨一切塵垢株杌過患。即約此意而作釋也。阿賴耶之所含藏等者。除一切種所過患之意也。唯除畢竟平等菩提心等者。除此菩提心體性之地。而自餘一切垢等皆除去之。是即平等之義也。如第四卷(三左以下)治地文廣釋也。
五寶間錯者(乃至)前釋非也者。此釋五寶間錯一句也。四本云。五寶間錯者。謂金銀等五寶五寶五色之寶而間錯其地。五色即是白黃赤綠黑次第也。間錯是界也。白是信。黃是進。赤是念。綠是定。黑是慧也(二之三十六右)私云。疏文爛脫。以義釋之曰。
金銀等五寶五色之寶○即是白黃。五寶五色也。赤綠黑色下如文。
五行者。異本作五色者。是戒也。異本是界也。是借音歟。又界即戒義歟(已上)光云。今義釋。則第四科赤綠黑以下尚有亂脫。故績之曰。
白。間錯是戒也。黃。是信。赤(義釋此下是念二字)是進。綠是定以如文。
黃是等者。文次第曰。以五色五根文(七左)上釋云初白次赤等者。御鈔三云。疏上釋云。初白次赤○前釋非也。意可列白黃赤綠黑。何者。配五根故也。即白信。黃精進赤念。綠定。黑慧也(已上)三部曼荼羅裏書(證)云。位品釋云。五行即是白黃赤綠黑次第也。五寶五色也。白間錯是戒品也。黃是信。赤是進。綠是定。黑是慧也。上釋云初白次赤次黃。今以此為定。前釋非也。吾今依此文為趣爾徵詰。咎在爾處。問。若爾。根闕念根義相違多少。答。凡修行門為初。此為大綱無戒品。定惠難成。故今引文正為門以為綱。牽發五根。此義倣之。若疑念根所屬者。當知信根攝得念根。念在信中。其義可知。問。何故諸文多為五根。答。彼諸文者。約開為五。今意云。為四添為五。人行者修行門。初三世無礙智戒。後灌頂。可知為根本禁。當知此門以為首。以為勝。若失此義。可寄。混失教結。問。若以為首及腳者。初後有戒。今為六行。及以六色印。答。以始顯終。更不可疑。問。此義尚然若爾。經文釋文有多少說。皆為徒設。答。彼亦非無來由。為防法。多用散漫之說。故今依此位品及曼荼羅圖樣作此決釋。人不合煩言(中十年四月四日記。已上)私云。疏釋文爛脫。然大師就此脫本作種種料簡。不契義釋。恐是謬釋。凡今釋意。白‧黃‧赤‧綠‧黑次第配信進‧念‧定。慧五根。以此為定。而上來白赤‧黃‧青黑次第為非也。問。上釋者指何文乎。答。第六卷(三左)云。白赤黃青黑○(取意)又(四右)云。或有說言白黃赤青黑。此約受染淺深有容有上之義(取意)今此中指初說云上釋歟。問。列法依不同。所謂受染次第白黃赤青黑也(出第六)草木滋潤次第白黃青赤黑也(五大虛空藏色出金剛頂經)胎藏五佛色白赤黃青黑(出第五‧三左及第六‧三)又略出經云。初下白色。次赤色。次黃綠。皆在內院。其外院以黑為之(三之四右)而今何只取說非餘說乎。答。義門多途。各據一邊。何必遮之者乎。但今為成立其五根配屬之義作此釋也。例如雖言北方阿閦佛經誤。而於北方涅槃德釋成不動義也。
從此已下一一莊嚴乃至)皆在門標也者。此釋懸大寶蓋○而校飾之也。從此以下莊嚴等者。四本云。從此下一一莊嚴義釋。今此中未解等(二之三十六左)私云。皆義釋者。謂一一幖幟皆有其義。可以釋耳。而非指義釋也。

爛脫

一一對其法門也。然其非但○門標之上。大寶蓋在上○故云大也。此標上又懸白拂以下如文。
我云。經云懸大寶莊嚴門標。故須先釋寶蓋。次釋門標。仍爛脫也。言標者此標等者。私云。標者門所立幢旗也。上所圖者。指第六卷(十六右)彼委釋之也。然有畫作等者。指第六卷(十六右)彼委釋之也。
然有畫作等者。彩畫及造作二圖有之也。
四方之門即是四念住者。身‧受‧心法四觀是開佛法之徑路。故云門也。標是四梵住者。光云。度論第三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一左)是即四梵住也。涅槃經名曰四梵行。彼曰。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四之五右)凡門中。以四無量為其幖幟。故今大悲胎藏門標亦為四梵住也。涅庾呵是門等者。文次第曰。併出門與旗梵語文(七左)御鈔三云。若合者。涅庾呵都羅門標也(已上)私云。兩種梵語是門與標之梵名也。雜色者等者。釋眾流蘇等句也。更種種雜等者。寶積經二云。一一軒蓋皆懸七寶旒蘇鈴帶(十右)又云。莊嚴頭冠種種旒蘇(六二之十六右)旒蘇者房也。私云。以此綵幡嚴飾門及蓋也。旒蘇者幡房也。今本作流字謬歟。更可考證本也。大寶蓋等者。釋懸大寶蓋等句也。此標上又懸白拂等者。私云。釋寶鈴白拂四句也。前是綵幡等者。義釋云。前是綵幡。今是寶鐸及幡並懸寶幢而間錯之也(二之三七右)意云。次上雜色標者。幢旗所懸之綵幡也。今此寶鈴等者。亦是幡類。以飾寶幡幡上莊嚴也。幡拂之類者。經言白拂。是又幡種類。故云幡拂歟。

爛脫

而間錯之也。並種種○是雜綵也。雜綵名衣懸垂周布。私謂即是如文已下如文。
光云。若義釋。又有亂脫。
並種種。雜好綵之束○是雜綵也。雜綵名衣懸垂周布。私謂即是以下如文。
雜綵名衣等者。即當治定本名衣幡珮綺絢垂布也。私謂即是如文等者。御鈔三云。第一中。有被雜色衣執金剛文。準之可(已上)密鈔云。今此所彰即是著雜色衣金剛義。當長噁字也(九之三三)私云。兩本義釋並作即是如前。般若寺御鈔又就如前本引第一卷文歟。雜色幡以來等者。結上意也。謂此幡等皆門標嚴飾也。
建謂立幡於標也(乃至歡喜快樂也者。此釋於八方隅建摩尼幢○人所聞也。

爛脫

皆在門標也。建謂立幡於標也。八方隅建○摩尼作也。幡者謂四方以下如文。
建謂立幡等者。釋於八方隅等也。幢者謂四方等者。四本云。幢者。謂於柱上始有層臺之柱也。四方及四隅各建摩尼如意之幢也(二之三七右)十本同之。今疏文言雖闕。其意同之。即是釋幢之狀也。私云。曼荼羅四角相對立幢。幢懸幡也。其圖又上卷也。復有八功德水等者。釋八功德水芬馥盈滿等也。密鈔第九云。疏八功德水者。如常即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也(三三左)。淨妙浴池等者。釋種浴池也。復於池中等者。釋無量眾鳥等也。又種種時花等者。釋時華雜樹等也。六時之華等者。密鈔第九云。疏六時之華者。西域一年六時各兩月。謂一月後半‧正月前半為春時。二從此後至三月前半時。三從此後至五月前半為雨時。四從此後至七月前半為秋時。五從此後至九月前半為雪時。六從此後至一月前半為寒時。又諸說或不同。此依清涼鈔。謂彼土時華適時而發。故曰六時之華也(三四右)八方分分布之等者。釋八方各繫等也。此讀爛脫云。
樹羅列也。八方分分○即方也。五寶瓔珞繩繫也。此八柱之上以下如文。
與前所云等者。此指次上五寶間錯等句也。上常寶玉羅網瓔珞也。此別有形即如仰半月狀而垂下也。十本云。與前所云瓔珞有少別。謂垂如仰半月形等(已上)其地滑等者。即當治定本其地柔軟等四句也。輪中等者。異本無輪字也。兩本義釋共無輪中二字也。復平如舊等者。四本義釋云。復平如舊。其觸極細最樂受也(三七左)十本同之。今疏平也二字恐傳寫謬。可勘證本。又有無量樂器等者。釋無量樂器等四句也。
於此布列莊嚴乃至普門示現也者。此釋無量菩薩願力所生也。私云。此段可有爛脫曰。
歡喜快樂也。於此布列莊嚴之地。復無量如來信解生。其座羅列已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亂)問。於座及宮殿等。而有菩薩隨福所感與如來信解願力所生二義乎。答。若約別德。則有菩薩隨福所感之義。若約總體。是如來信解所生之義也。譬如世間依報此雖各各所領。總而言之。國王一人力所感。準而思之。問。意生之座者何義乎。答。菩薩所生之座及宮殿等也。大悲藏等者。此指緣品三重壇等也。此等皆在等者。此約總德釋成如來信解力之所生也。聲字義意此段明隨緣顯現也。
法界標標即從法界乃至)令得歡喜也者。此法界標幟蓮華王○令得歡喜也。私云。上來說第一重已三重壇畢。自下說八葉藏也。凡四重壇皆雖等至三昧所生隨緣顯現之體。而於此華臺說法爾所起之義也。例如始覺滿位還同本覺。此中一一功德悉述法爾法然之相。是故聲字義中引此文法佛法爾身士也。此中有性義者。謂幖幟義中既示蓮華蓮華自性清淨之體也。仍標字勢含本來常淨之意也(已上)光云。此解叵甘心乎。何者。疏言本來常淨。是明性德。豈其性義。今言此中有性義等。則標梵語含性義也。凡言標是近相也。言性即近體也。只是一法之本未耳。當知標性語勢相兼。況乎法界標幟者。標幟法界也。故曰標即是性也。

爛脫

還用法界莊嚴之。中有蓮華王八葉之華也然。生蓮華眾生喜悅此。第一第一法界身。隨諸眾生信解令得歡喜極微細之意最難見之性故。極微細也。此第一者○云性也。隨意本願力以下如文(光云。又傳第二科終此字置第四科始。第三科終然字置第二科始)。
私云。此中第二科總牒經文。第三科已下一一別牒而作釋也。但第一句再治本無之。法界性身句含之歟。第八科重牒釋經文也。本願力等者。法界性周遍法界利益也。大師釋云。不變之變遍剎塵應物(靈集第八。為弟子僧真體設亡妹七七齋。并奉入傳燈料田願文此義也。
如來支分乃至)所感之座也者。此釋時彼如來一切支分莊嚴之相也。私云。已下法界身毘盧遮那有無礙力故能現報應化等流三身也。當段即報身之相也。即聲字義中引此文明報佛身土也。如來支分有無礙力等者。謂無礙即無壞義。釋成之也(已上)光云。今謂。如來支分有無礙‧無壞二力。而無礙故無壞義也應知此二力只是表詮無礙遮詮(無壞)之異耳。二乘者。謂大‧小二乘也。故次云聲聞菩薩等也。但四本(二之三九)聲聞二字也。十種智力者。即自非處十力也。合十力以成此無礙力也。為分三分者。兩本義釋共作分為三分。謂以佛身三分現三重壇。如第三卷釋也。寂心等者。此六字如次息障‧增益調伏‧本尊等之狀貌也。
今此十力復從何乃至)而出現也者。此釋數百千俱胝出現也。私云。此說變化身之相也。但聲字義中。以出現句證等流身。是暫現速隱之義故。今疏不爾。直屬變化身也。各據義。並不相違也。蓋於應身可有等流身義。即三乘六道無量應身之故也。問。當段無礙十力萬行其體何物乎。答。如次法‧報‧應三身功德也。疑云。見釋文意。萬行十力十力無礙力也。爾者。何以所生為法身。以能生為應身乎。答。今從生者。是解了次第也。謂見末解本云生。譬如見煙知火。由煙生也。

爛脫

諸行功德資長也。以功德所資出現也。從法身出現也。彼出現已以下如文。
私云。今此爛脫四本。但文字次第不審多之義釋云。諸行功德資長法身出現也。以功德所資長。出現也。彼出現已等(二之三九)。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本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