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末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十六卷之餘(釋經五入祕密位品)

出現已於諸世界乃至)略有二偈者。此釋彼出現已○而說偈偈言也。私云。彼出現已等三句牒經。諸謂十方已下隨釋也。此所生菩薩等者。此所現佛身。上云無量菩薩隨福所感等是也。四本云。此所生菩薩各說種種妙偈嘆於佛。有音聲此說。謂偈也。猶如下方涌出之會等(二之三九)十本同今疏也。猶如下方踊出等者。謂法花從涌出因緣。即如彼經第五廣說也。大日如來三昧等者。私云。等至三昧安住蓮華臺中。流出種種色身。從此佛身又出聲說法說法聲者即次下二偈也。
初偈云奇哉(乃至)至於無藏也者。此釋諸佛奇特○含藏說諸法也。私云。初句直歎佛德。後句述其所由也。方便者。治定本作權智也。經阿賴耶者。阿賴耶即藏。義也。是眾生業報總體也。果報分限悉含藏之。而一切善‧惡‧無記等事。造作分齊不得自在也。今佛既成就限量法界了。還能作一切分限事。故云爾也。佛雖無等者。御鈔三云。問。既上句云無藏性。然何下句含說諸法。答。疏云。佛雖一切藏。然以慧方便而有藏生。意云。猶無藏性之中。以慧方便說種種諸法言也(已上)。
次偈若得者(乃至諸佛導師也者。此釋若無所得諸佛導師也。四本云。次偈若得者。諸法無住之相彼得而獲。諸佛導師二之四十左)十本云。次偈若無所得諸法之相彼得而諸佛導師(已上)私云。此偈歎無所得法界也。意云。上直述權智不思議今還明實智不思議。例如成佛外跡之次菩提實義也。諸法相者。此諸法之與法相歟。意舉色心二法也。大師釋云。諸法心法法相色法即身義文)所謂。中院本作所為。四本云。不可思議也。得是空之義也。若得是者即佛也。有所得即是有妄有藏等(二之四十左)十本同之。光云。今義釋則有亂脫曰。
不可識。所謂。得是空義○即佛也。即是有妄以下如文。
有妄有藏者。謂有妄阿賴耶業報之分限。乃於不可得法。兩本義釋共作乃於此不可識法。
復次前偈云奇哉者(乃至法界之體也者。此釋說如是音聲已○不思議法身也。私云。說如是意。則以方便二偈音聲。還如來自證法界。故還於二偈約字義門作深祕釋。而以結歸自證法體也。梵音奇哉等者。義淨千字文云。奇哉阿補(引)縛(已上)此偈各隨所出之處指能生之處也。
梵音阿真底。四本作梵云阿真底(二之四一)文次第曰。出不思議梵語文(七左)此兩下者。偈首奇哉‧不思議法身。此二梵音頭皆有阿聲也。
彼佛告執金剛祕密主乃至)而示執金剛也者。此釋爾時世尊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也私云。已上入等至三昧示現心外加持曼荼羅。自下佛從三昧出已。還自證本地境界宣說心內本地曼荼羅處釋本地身加持身者是也。凡今言內心曼荼羅者。是事而真之謂也。謂色相莊嚴具足之身周遍一切法界也。最珍鈔(三井真圓記)云。年來思之。胎藏曼荼羅建立有二意。一謂大悲曼荼羅者。是可觀須彌山等九山八海也。此密嚴海會同居宛然故也。不離穢土即觀寂光故也。二者祕密曼荼羅品意。祕密壇者。不觀須彌等只觀大海大海中有金剛蓮華華臺上胎藏曼荼羅也。今所行儀軌不觀妙高山等。此即祕密壇意也。今準此經文并釋意。此義必定。幸甚幸甚(已上)此釋契理。但縱雖觀須彌山等。又可二義。義決釋可之。當更問彼佛者等者。私云。經文爾時世尊者。本地加持之中何乎。可問之也。問。此答說未分明。其意如何可分別乎。答。最珍鈔云。問。更問意何。三昧所現者即本如來所現也。何各別問之乎。答。文次第三昧所現之身復告執金剛歟。聞故驚之本如來復告也釋給歟(已上)此意。今佛者本地如來。非三昧所現歟。私義云。本地加持者。雖似二身是別而實一佛二體。故此加持三昧之身。若約法難思之義。即是本地身也。今為顯此深旨。將說內心本地曼荼羅。即以三昧所住之身告之。作此更問也。本跡不思議加持不二深理也。故有問而無答也。處更問多此義也。從此以下等者。上來既顯本不二之意了。已下約本跡各殊之意。是從跡而起歸于本地也。又義云。從此已下文答上更問也。意曰。本佛跡佛也。問。今言以外況內者。毘盧遮那一身支分曼荼羅云內。外相示現曼荼羅名外。而非必是內證外用歟。答。內心觀作曼荼羅者。即菩提心周遍法界故。是名遍一切處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而非無色無形心中功德也。次下文云。今則內心觀之。以於行者心之中而具佛會大海十方通同為一佛土。唯自明了。不見。故名祕密曼荼羅也(已上)思之。
男子諦聽乃至祕密大漫荼羅也者。此釋男子諦聽內心株杌過患也。私云。欲建立內心曼荼羅故。先說加持法。是即受者加持歟。此有二種大日加持。二金剛薩埵加持。其義見于文矣。彼祕密主彼字可移祕密主下也。何者。男子諦聽清淨故也是牒文。如前已下即隨釋也。

爛脫

本性清淨故也。如前以大日○而業也。如大本中○株杌過患者。金剛二種已下如文。
光云。又有亂脫。即今出之。
漫荼羅。彼。祕密主。身地即是清淨故也。如前以大日○而業也。如大本中○廣說。前所呈示以下如文。
如前以大日等者。光云。此指轉輪品(經第三之八疏二之十六)也。如大本中等者。私云。種勸等者。即述令諦聽之意也則前法皆未周悉者。次上三昧所現外曼荼羅云前法也。言若不解此內證祕密壇。則前外曼荼羅猶不周備也。以於行者心等者。文次第曰。大海同為一佛土文(七左)。
猶如作外曼荼羅等者。謂假外曼荼羅擇治名相。以述內心祕密壇治地也。亦是事而真。故指外事。即印成心遍法界體性也。作此釋。則非簡去外事。唯取心性功德也。依之次下金剛節埵加持中。廣說株杌過患之相。深思之。
光云。古來此存亂脫。而今出之。
先謂持地平。我人眾生壽者。去沙礫株杌等事○亦先須平地去。株杌等。過此云身地者以下如文。
我人等者。若約內觀則除我人等見。若約外事則去株杌等物。而此二義皆屬外曼荼羅軌則也。今此亦爾等者。即不二色心一際擇地也。可深思之(已上)光云。四本云。先須治地。平去沙礫株杌等事(我人眾生壽者)次當平等(二之四二)若依此釋。則上平我人等文正曼荼羅故次上文言猶如作外漫荼羅也。然不離內觀故。注曰我人眾生壽者也。又下今此亦爾等文正明曼荼羅。故即言欲於內心等也。然不離外事。故次下文曰地水火風境等也。又今私詳經文。則言內心漫荼羅。而言彼身地。應知內(內觀)外(境)二曼荼羅者。只是地水火風空外身)識(內心六大毘盧遮那法界身心也。豈其本地祕密內證加持示現外用)相者哉。然乃內觀偏取事相。即同執。若捨外事偏著觀心。即同空見。庶後學者研究斯趣。而後弘通真言宗教也(更詳)。此語即含等者。經言身地。則無舉地大。而此地大兼存五大。是五輪成身之意也。問。今此經文未明此意。何以作此釋乎。答。大本此意歟。蓋字字義在絕言。而今既云身地。此地字可亙四大也。或又五輪成身一部宗。故諸品多說之。今內心本地曼荼羅建立尤可作此釋也。謂先當建立等者。文次第曰。明瑜伽座文(七左)所持真言者。明也。其字當云點者。或本作其字當去點。今本云字寫謬。可勘證本。去點者。謂除涅槃點等。直取字體也。以金剛持者能持金剛字明也。所持金剛瑜伽座也。遍滿行者內身等者。人五字略頌云。即如次臍‧腹‧心額‧頂。腰下不生金色方形。佛心地。臍輪字言說白色圓形。大悲水。心上字無染著。赤色三角。大智火。上字離因業黑色半月。力風。頂上字等虛空。雜色團形。大空輪。重相累無隔別。如如一體不雜亂。高下小本不二。彼此橫豎輪圓足(已上)五輪九字祕釋云。字金剛地觀金剛座處。字金剛水觀心蓮華臺。字金剛火大日輪觀。字金剛慧風作月輪觀字金剛定空造大空觀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是則無生甘露之珍漿。醍醐佛性之妙藥(密嚴諸祕釋六之一右)私云。此於內身既觀五大色形。故一切法有情非情。皆是身所具五大周遍建立之體也。由如身之地大者。以世間易解之地為喻。令知法解之地也。然事而真故。世間地大之外不可有法性地大也。餘火風亦同之也。
地水火風等者。謂世間所有四大。若約法之。則全是本不生語等義也。故云即是阿嚩羅訶字也。緣者謂等者。經文本性清淨故。此故字梵語緣與故二義歟。緣謂緣由。故謂所以。仍緣‧故二字義相通也。今約梵語義故。釋成而注曰恐是故字義也。兩本義釋並亦同今疏也。
金剛有情等者。私云。業金剛○過牒文。即當治定本羯磨金剛株杌過患。金剛有下是隨釋爛脫。又上作毘盧遮那加持。今作金剛薩埵加持也。以大日金剛薩埵二尊尊作加持。見于上文。金剛二種等者。文次第曰。明二種金剛文(七左)謂金剛薩埵本有修生二德。喻之金剛寶堅固。利用二義。然今作弟子加持。是利用義也。略說其等者。即出上垢之體也。
有情我人壽者如文。滿奴意生。滿奴梵語。此曰人生。即意生也。未那仙生當儒童。具如第二卷勘注也。
四角四門乃至)更問其名義耳者。此釋方壇四門西向通達周肇界道也。私云。上來明治地相了。已下釋建立壇門也。八大寶幢網珊珞等相。準上可知。彼約外相加持義釋之。此據內心本地德云之。然事而真故。約種種事相可釋此義也。更問其名義等者。記問帳云。然彼一一皆是內心法門更問其名義耳者。如緣品中釋門標中。裏書云。此十佛剎亦出華嚴經。言十佛剎者。令數番義。今縣約通該門。以十方佛剎十佛剎土法身變作十方剎諸佛諸佛道同更異路。故說此內證法門之時。各領十佛定慧眷屬。來會印機。若具足論。十方佛剎各具十剎障礙。故約一一佛各具十剎眷屬圍繞。一切方便總歸實理(此義可尋緣品初十方諸佛身中之義耳已上)些些疑問(證)云。位品釋云。然彼一一皆是內心法門更問其名義耳(已上文)此四角四門乃至周匝八柱等。約內心門。其法門名義如何(已上)雜鈔不用(同作)云。四角四門乃至周匝八大寶柱。然彼一一皆是內心法門更問其名義耳(文)此更問名義如何(已上。雜鈔第一草本全同)私云。記問八帳意答說讓緣品歟。今兩三釋又只有問無答也。意曰。門標八柱一一莊嚴。皆於內心種種毛髮及身肉等中。約其功能相而當辨名義。此義令更問之也。若一一答。約身支節可配曼荼羅依正例如約一身上中下三重壇。以五藏神所在配五佛身等也。僻見鈔等支分生釋可之也勸修寺傳云。內心法門者。自身觀即是也。宗大事也。
中有意生乃至)不從他得也者。此釋內現意生八葉八蓮花王○殊勝悅意之果也。私云。於中有○果授者牒文。謂在此下隨釋蓮華即干栗馱心也。其中如來質多智德也。
光云。此段古存亂脫。即今出之。
周遍妙彩畫。於中如來○悅意果授者。謂在此內心○相貌宛然也。此上有以下如文。
超越語意身心等者。四本云。一切人中尊高。語意身心地登昇心地得至等(二之四四)十本云。一切人中尊特。意地至於心地逮得等(已上)次下釋云。如來悉離三業眾過三平等。至於一切諸佛地(已上)雖緣合等者。第一云。如行者本尊三昧中。說有顯形男女等相及普門示現六趣之身。恐諸行人不了心因緣勝。故於寶王真性而生戲論等(末之九右)思之。此是行者自性等者。大師釋云。一切眾生心中金剛胎藏曼荼羅遠離因果法然具(已上)。
光云。古來此存亂脫。而今出之。
語意超。語意心地淨心果地也。身心地登昇者。一切世人以下如文。於一切尊也者。釋一切世間最尊特身義也。常教之中。以尊特身稱受用。是則不立法色相端嚴。故尊特義但限報身。今祕密宗四身共帶色形。故以其能本體身名尊特也。故今云於一切尊也。復次一切眾生等者。此釋尊特義中。上來約自證德。自下約他德也。又義云。上約修生顯得之邊。下據本有平等之義也。授與謂人傳授等者。釋逮得殊勝悅意之果也。上牒文言殊勝悅意果授也。
毘盧遮那乃至)謂從生花等者。此釋於彼東方寶幢如來○皆以獻之也。私云。此說八葉及蕊中葉下功德也。次八葉方等者。釋於彼東方○慈氏菩薩也。若重言王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若重言王等者。若依梵本。謂雞蘇惹。此云開敷王。若云雞蘇囉印捺囉(二合)亦是開敷王。為前句中併有二囉字。故疏云。若重言王。則音勢不便故存梵音梵音因院羅。正譯為主。或云尊。所以提桓因譯為天主也(三四左)私云。此釋意。梵本有兩箇梵語。故今所釋未再治本曰開敷王因捺羅佛歟。今治定經除此一句只云開敷如來也。北方等者。第四云。於北方不動佛○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云鼓音如來一左)又第十云。北方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為定(三一左)。
普賢等者。四本云。東普賢。東北觀自在。西南文殊。西北彌勒也(二之四五)十本同之。長宴口決云。普‧觀‧文‧彌(是為初行人爛脫)又普‧觀‧彌(普通義也)普‧文‧彌‧觀(是實義也。四之一左)諸說不同記(法三)第一云。鈔記云。西北方(彌勒)○入祕密品云。西北(慈氏)現圖東北(慈氏)鈔記云。東北(觀音)八印品等東北(觀音)現圖西北(觀音弘法大師請來曼荼羅羅圖位○西北觀音。東北慈氏。是二尊位與本所說異(現本二七)私云。普‧文‧觀‧彌是東‧南‧西‧北次第。然乃普‧文‧彌‧觀是東‧南‧北‧西次第歟。方角移轉亦隨義可定也。其華諸蕊中等者。釋一切蕊中○三昧眷屬也(已上)光云。此即大悲大壇第一遍知院位也。此華葉下面等者。釋下列持明忿怒眾也。私云。持明忿怒等者。第一持明院不動三世等也。其花莖等者。釋持金剛主○無盡大海也(已上)光云。今此經文即以執金剛手而直為其蓮莖。此與經第一心品以菩薩身師子座。及第三轉輪品金剛蓮華五股杵上。有蓮花臺以為座也)其意同也。所謂後地即以前地為基之義。故今臺上大日金剛手為其座蓮莖也。

爛脫

以為其莖也。復有無邊○金剛也。亦種種○安布方便也。其華莖下觀為大海水。岸之外。為成三昧耶○而令入也。天眾○觀布之。復次燈華已下如文。
光云。又傳亂脫曰。
金剛也。亦種種○安布方便也。其花莖下○岸之外。為成三昧耶故須辦花等。為一切○而令入也。天眾各依方觀布之。復次燈花以下偈也。意生謂以下如文(今詳。此亂勝于上鈔主所出者)。
有無大海眾等者。密鈔第九云。疏無邊大海眾金剛者。謂一切居天等其數無量而環遶之者。皆屬金剛部收。故云即金剛也(三四左)私云。此師以今大海眾即為居天也。但疏文不爾。下別舉之。故知非居也。是底天類歟。岸之外者。釋一切居天等其數無量也。為成三昧耶故等者。釋爾時行者為成三昧耶故○一切皆以獻之也。心念華而令入也者。密鈔第九云。疏心念華而令入者。謂引弟子入壇。令其專注在菩提心華。是標義。表此華等從意而生。故云意生香華等(三四左)。
私云。經文亦有爛脫
爾時行者為成三昧耶故。應以意生塗香。種種肴膳○優陀那曰。真言者誠諦已下如文。
私云應以意生句屬長行偈頌二義。文勢有之。仍初屬長行作釋了。復重釋屬偈頌之意。故云復次歟。
畫之殷懃者(乃至)初入門人也者。此釋優陀那曰○三昧耶也。經優陀那者。此翻為集施。集施者偈頌名也。聚集多義而眾生故云爾也。畫之殷懃者等者。釋真言者誠諦等句也。慇懃即誠諦也。謂行者觀則以種種供養具等布列一身。猶如彼綵畫也。此心漫荼羅等者。釋身為大我句也。然此祕密曼荼羅等者。私云。但此觀行而不假支分。是為誠心求法其力不及者也。自餘行人廣用支分也。若又師弟共得深入瑜伽境界而還作此觀行。是即見諦深行位也。廣如第五卷三種灌頂中已釋之。囉字除者等者。釋囉字諸垢句也。私云。已下句頗不相順。以意可解。或義此讀爛脫(下出)然而未必甘心。更詳悉之。

爛脫

諦了分明也。然此祕密漫荼羅○不得用此也。然若弟子○亦作此也。囉字除者○而出道牙也。是故次授彼暗字也。師當住瑜伽之座觀。阿字上加點○用灌其頂也尋如來者○同持之也。師既自住○所不見也。次授弟子花○一切佛會也。於一切漫荼羅中○與比也。自已○所見墮處也。上文說持誦者○如法習之用此灌頂○速入佛會故也。前品名入祕密已下如文。
先已作阿字等者。光云。已即己也。謂阿闍梨自作除等法了。亦弟子也。觀於囉字之火等者。御鈔三云。問。以字燒除弟了不善業垢。何字更令生道邪耶。答。疏云。復以甘露法水而灌灑之。得於死灰之中而出道牙也。問。其甘露法水字者何。答。即疏云。師當住瑜伽之座○灌其頂也(已上)此阿字上加點置弟子頂上字縫中。當知此上有點即是甘露法水也。然乃更生道牙是字也。師當住瑜伽等者。釋安住瑜伽座四句也。次授弟子花等者。釋智者妙華句也。而觀本緣等者。光云。謂弟子本緣性欲也。華於中彼等者。四本云。本尊攝受華。中於彼等(光云。現行印本二之四十六。頗異所引文。而詳其義。最是佳矣)私云。中當也。其花投處等者。為說所見等句也。而金剛智等者。光云。此金剛智約法五股金剛也。約人是金剛薩埵也。上經文所言持金剛菩薩以為其莖是也。出生一切佛會者。光云。即是蓮華胎藏界會也。上經文所言內現意生八葉蓮華王等是也。於一切漫荼羅中等者。釋此最上壇故等句也。自已向彼說之等者。密鈔第九云。疏自已向彼說之者。謂弟子擲華在師身上。師自見華之所墮之位即告弟子。汝所投華在某佛某菩薩金剛等。弟子知已。然後隨本尊為作灌頂等。是故經末云。此最上壇故三昧耶(三五右)上文說持誦者等者。經第一緣品說白檀曼荼羅)。云。持誦思惟佛室五左)又云。內心白蓮胎藏正均等(十左)經第三(成就悉地品)云。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花臺阿字門。焰鬘皆好○次於其首上頂會交際中。標以大空點。而思惟闇字○囉字眼界。輝燭猶燈(五左)經第三(轉曼荼羅行品)云。心置無生句。胸表無垢字○住白蓮華臺。等同於仁者二左)然行者等者。此行者所受弟子乎如何。時義第三云。問。次其胎藏三摩地法云何。答。是亦祕密之中最祕密也。故大日經云。祕中最祕密也○若阿闍梨曼荼羅之時。持誦之時。先住佛室作自灌頂以字燒字而成其器。五輪同體以為身。則觀心處以作明。明上觀于栗馱心。以為妙法芬陀利花。八葉蓮臺鬚蕊具足。當以真言王字而布臺。亦以空點安布九處。白蓮臺上而布種子。變為大日如來之身。趺坐入法界定。一切色心實相本有之佛。次八葉各布種子。變為四佛菩薩身。同入三昧形色不同○行者觀心蓮上九位種子尊形已音。次於頂上字之處一暗字。名百光王。即以百字而為眷屬。放百光輪而照身外。今布頂上。此有二義。一者頂上暗字是菩提心種子而令增長菩提種子。二者心上阿字是發菩提之字。今示頂上暗字之果而令勸發菩提行。爾時行者觀心蓮臺八葉胎竟。其身即是曼荼羅海會。從頂至心第一院。從至臍為第二院。從臍以下為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其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入佛會也○今行人隨觀法界。法第會顯現身。證有前後。一如。是故行者作此觀已。此人即為佛也。一切行願一念具足一切所作諸佛一切世間敬如諸佛。若真言者常觀行之。臥與海會俱。波羅蜜一生滿足。即以此身遍滿法界。此是大納。不能具說(五十右至五四右)菩提心義第三云。若以真言王字作最初業以字燒字。次以五字五輪一體和合遍滿一身內心海上有金剛手蓮華藏。藏上觀安八葉第一曼荼羅。海畔觀世天供具。次以百字布身四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自灌頂法。即大日祕密中之祕行相出世持誦義釋云。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此品在祕密品祕中之祕後。故成祕密中深祕也(末之五左至六右)。

兩部灌頂

菩提心義第四云。問。大日宗祕中深祕法中。其師先在壇門作自灌頂。又觀行者欲念誦時。作自灌頂。並觀自身五輪同體為地為身。中觀八葉海會。下有金剛蓮華莖。海畔觀諸天等及供具等。以為自灌頂法。今金剛頂何故不此耶。答。此界亦同。初以五字成地成身。次以五相成身中觀月輪乃至一切諸佛三十七尊來入身中成本尊身。五佛加持灌頂。名自灌頂法故此五灌頂法亦須胎藏而通用之(末之八左)。

一 此與餘經所說灌頂差異

又云。問。楞伽經云。初地等覺位。並得二種住持力。三昧住持力。二一切諸佛授與灌頂住持力。又諸大乘五十二位中第十住灌頂住。與此中灌頂云何。答。彼並通別教義。唯灌頂法。不知自灌頂法。若圓教初住以上本下跡高。現三身佛。其中報身亦在尼吒灌頂受位。已入密藏具二灌頂。若真言凡夫位常灌頂云云諸佛三密一切處無記化化有感自應。大日鈔記○以常途法身說法利益之言。為不了義也。故知真言凡夫以上灌頂之時。諸佛菩薩即處即現亦授灌頂。但以盲愚未得睹見(末之八左至三一右)。
大疏一已下至第十六勘注首尾八箇卷(賴寶印自鈔)自去正月迄于當月。漸書功了。老眼難堪。令加助筆。是為令法久住。祖師定垂哀納。第十以前勘文可追加之者也。應永四年丁丑九月三日。大僧都賢寶(年六五)。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末畢)

此卷之中。頗補其闕。庶乎宗匠更訂正之。但至其位品外二曼荼羅之解。則師承。勿處聊爾。欽哉。寶永第五季春初二。慧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