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十七卷(釋經五祕密八印品)
次祕密八印品第十四。將釋此品亦有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如來前已廣說曼荼祕密入住之法。時諸大會復作是念。更有何法速令真言行者得成就耶。如來副彼心念而為說之。故此品來(三十五右)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今所以此品來者。先品既說。前品即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也。入祕密曼荼羅位之法已時大眾更起疑。此既祕密甚深難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真言行者得成就耶。雖作此意。不敢發問。如來知大眾心疑即告金剛手。有八印云云。意雖入住祕密曼荼羅中。若無感應性。本尊不降赴。本尊不降赴故。悉地難得言也。故疏云。若行者或內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羅座位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願事也云云。乃至竟乃去也(已上)私云。入祕密曼荼羅位品具說祕密曼荼次位。今說其加持真言及印也。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經祕密八印品者。前雖已說密印品。豈非祕密。今復說此八種印名為祕密。與前所說有何差別。前彰祕密。但是泛明。此云祕密。即是密中之密。祕密即八印也。又謂。此是阿闍梨自心祕密曼荼羅所須之法。是入祕密漫荼羅之八印。依主為名(三十五右)私云。此鈔舉其二義。一祕密即八印。八印是深密方便故。二祕密之八印。祕密屬前品。八印指當品也。問。三密方便無量。何唯說八印乎。答。祕藏記云。以八葉之尊攝一切心主(末之六右)第四云。以剎塵方便開八葉壇(三十一左)仍今舉此八印以顯一切印明也。又義云。上密印品則雖說諸尊印。而未說八葉尊印明。故別說之以補闕之。若爾。此品可密印品之支流矣。師傳云。此經三十一品。總三品中說二種曼荼羅。各說印明祕要。其說曼荼羅三品者。具緣品(說尊形)轉字輪品(說種子字)及祕密曼荼羅品(法位二品亦屬此中)是也。然具緣及轉字輪品所說群機嘉會曼荼羅。其能行祕要當品說之。仍密印品只說第一重已下印明。未說中胎八葉。而於此品別說八葉印明。是中說曼荼羅。即開示毘盧遮那具體法身之義也。但中胎真言餘品說之。甚有深意哉。次文釋者。光云。此品牒經是未會文。讀者得心而可解也。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無問而自說也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觀諸大眾會○最為祕密也。私云。如牒經文而釋品承來也。彼祕密主等者。十四本無彼字。十本云。告金剛手言。佛子。有祕密八印等(已上)前品者。此指次上入祕密曼荼羅法及位兩品也。
復作此念者。最珍鈔云。問。眾會作是念云事。以何知乎。答。以如來無問自說知大眾心念也。彼無所念者。佛何說此法乎。如是祕等者。此指前品名祕密也。次下更有甚密者。即指當品八印。如次為依主‧持業兩釋之證也。甚為難解者。十四本作甚深難解(十二之四十七)十本云。甚希難有難解之法(已上)為劑此耶者。劑限。意云。上祕密中更復有深密乎。將又為限此義勢乎。是兩邊也。今此所問是容有釋。而非正發問也。
所謂有神驗者(乃至)況餘人作耶者。此釋聖天之位威神所同也。私云。此說八印功能也。
一 爛脫
無問而自說也。所謂有神驗○正行之願事也。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竟乃去也以下如文。
私云。十四本云。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以本尊之位中安置。甚有神驗同。同謂等同也。本尊威神也。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竟乃去也(十二之四十八)依此文者。以彼諸尊等十八字。可移次下本尊威神也句下歟。
光云。又有亂脫。詳之最好。即今出之以授後裔。
無問而自說也。所謂有神驗者○正行之願事也。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竟乃去也○法界之感應也。此是阿闍梨○況餘人作耶。非直以本真言趣以下如文。或內或外者。二乘菩薩已上云內。內院眾故。諸天八部等名外。外金剛部故。意云。通內外諸聖眾天等用此八印。諸尊皆同等八葉尊位。名降赴道場等威神也。今此八印者。大日如來即體‧一切諸尊總德故。相應契當之義尤甚深也。上至諸佛下至六道。皆悉具之八辨心蓮。而皆為八直同體之位也。菩提心論云。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已上)可思之。師傅云。內者行者內心布字曼荼羅也。外者身外壇上圖畫曼荼羅也。意云。行者內心及外地敷列尊位。則以此八印及真言并所圖本尊之所加持故。牽彼諸尊威力。感動行者自心功德。成就所願事也。光云。向來二義。初義其釋雖似深密。而非今意。況以二乘為內院眾。其證何在。後義所立最合經疏。今私解曰。內謂內心。即觀作也。外謂外境。即畫作也。敷列彼聖尊位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以上身語二密)本尊(謂三昧即意密并上三密是即能加持也)之所加持(或內或外二壇即是所加持也亦可八印及真言為能加持本尊謂外壇所敷列聖尊是所加持次下段意蓋如是乎)故。彼本尊等降赴道場而滿行者所願之事。應知今此觀作(內心觀作祕密圓壇為所加持即見向釋無問自說之意下)畫作二曼荼羅威神。等同毘盧遮那佛自證法界圓壇也。經聖天者。最珍鈔云。舉天等以顯佛菩薩也(已上)今謂。第一重已下諸尊通名聖天之位也。聖眾及天等也(已上)光云。鈔主今謂最是可也。但消文句太似穿鑿。凡曼荼羅會中聖眾皆言聖天。如彼法花化城喻品中讚佛而曰聖主天中天。天是歎美之辭也。同謂等同者。以八葉尊印明為能同。以第一重已下諸尊為所同也。又義云。以本尊為能同。以行者為所同也(已上)光云。此二義辨例上或內或外可解。
竟乃去也者。十四并十本共作事竟乃去也。猶如水火鏡中等者。第二十云。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十二右)方諸者是珠之名也。圓鏡者亦玉之稱也。如次水火所成之珠。故日月應之也。此是阿闍梨等者。此八印是第五三昧耶阿闍梨灌頂之人所行。而非第四三昧耶傳教灌頂已前之人所作也。光云。今鈔主傳第五三昧耶心灌頂為阿闍梨位也。今謂。第四三昧耶傳教(亦言傳法)灌頂以上為阿闍梨位也(瞿醯經下意如此乎)何者。下文曰。若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五右)弟子之位者。第三三昧耶受明灌頂(瞿醯經下謂之傳法亦謂成就灌頂也)已下之人也。許可者。凡此語亙受明傳法二位。而今指傳法阿闍梨位也。應知傳教灌頂第四三昧耶以上之人行此八印也。況又今文既言假令已入漫荼羅者尚不得於前軌爾而作。是阿闍梨名通傳教(乃至受明)灌頂之人。而第五(見諦位也)及第四(法則位也)兩三昧耶之人通持之也。故為彼未見諦法則之人尚作此誡。即下經文誡言不應輒授與人等之意也。若傳教未見諦之位一向不行用之。何其言假令已入。亦言輒爾而作乎。是知依法則亦得作此八印也。已入曼荼羅者等者。指前四種三摩耶也。況餘人作耶。十四本無作字。
非直以本真言趣(乃至)速自建立也者。此釋自真言道以為幖幟而得悉地也。非直以本真言趣等者。十四本云。非直以有本尊真言。亦有幖幟。以本真言趣為幖幟。趣謂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周。謂周具義也。非直真言。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具如是德。我亦有之故為具也(十二之四十八)十本云。非直以有本尊真言。亦有幖幟。以自真言道以為幖幟。道謂如六道等。此是真言道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真言。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具如是德。我亦有之。故為具也(已上)私云。上舉八印嘆功德畢。今約行者自身所發真言讚其德也。大師釋云。開口發聲真言滅罪(大日經開題二之二)又云。凡開口音無非阿字(已上)是則明無相三密本性真言也光云。上章別明其能加持八印神驗。故釋文曰。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等也。此段別說其所加持行者性德。故釋文曰。如本尊有如是德。我亦有之。即治定經言自真言道以為標幟之意也耳。二本義釋其意亦爾。彼二本言非直以有本尊真言者。言非直依本尊等真言壇所布聖天之位威神所同法界海會也此指上章。而有能所二加持義(謂中胎三密為能加持內外二壇為所加持也)又望今段。共尚屬能加持位也。又十四本言以本真言趣為標幟。及十本言以自真言道以為標幟者。謂亦以行者自身本性真言而住其曼荼羅。則由此八印言本尊所加持故。性具威德與彼聖天神驗無異也。此以今段其只配所加持位也。然乃今疏以本真言趣句上。及此是真言趣句下。恐有脫文。請後學者與治定經文及二本義釋相照。而詳悉之。為幖幟等者。異本云。為幖幟。以自真言道。以為幖幟(已上)印本無以自真言道等二句。趣謂如六趣等者。釋道字也。六道六趣即譯語不同故。未會云真言趣。再治云真言道也。最珍鈔云。六道差別真言道有種種德(已上)今謂。直取六趣聲響也。第六云。若約實義。六趣言音悉是真言(二十三取意)兼曼荼羅等者。異本云。圓謂同具義也。非直真言。兼曼荼羅等(已上)印本闕此二句。十本云。周謂周具義也。非直真言。兼曼荼羅等(已上)十四云。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真言。兼曼荼羅等(已上)治定經云圖具曼荼羅具字即當此兼字歟。又圓‧周‧同三字名異義同。共是眾生言音具足萬德之義也。故為具也者。密鈔第九云。疏改為具也者。改者轉也。謂上漫荼幖幟所彰之德一切眾生等共有之。如是之無量無邊。即是具種種德義。今譯主但以具字顯之。故云改為具也(三十五左)苑公所覽之本恐是寫誤故為改乎。此如是一事以上等者。非只行者與本尊真言是同。身威儀‧心所住亦是同等也。故云形色坐立(已上身密)喜(已上意密)亦爾也。喜者喜怒入定等心之所住也。兩本義釋云。謂形色坐立喜怒憎愛爾(現行十四本同今疏)自身住本尊形等者牒經。前雖配已下隨釋也。此一段牒經文句爛脫。比校治本而可成其意也(已上)光云。今私點亂脫曰。
而得悉地也。若行者依此八印○不久而得。如本尊住者。前雖配祕密漫荼羅以下如文。
前雖配祕密曼荼羅等者。釋當段大旨也。今文正以行者安中臺義明矣。前悉地出現品釋中。明以所欲成物安中位。以大日如來置方隅之義是則以今經文其意明故。得意釋之(已上)光云。若依亂脫。則若行者依此以下隨釋也。前雖配下總是結釋上來二段。謂初即釋前段內外二壇共以已成聖者為本尊義也。若行者持誦下是釋後段未成行者自身住曼荼羅中位作本尊義。兼說悉地出現品及成就悉地品等持誦成就義也。若行者持誦等者。理趣釋經云。或瑜伽師坐於中位三摩地中。如前布列即誦十七字真言(上之十二)今此持誦軌則即同之也。
光云。此下古存亂脫。即今出之。
速自建立也。其第一印者○以下皆效此也。然此八印○隨事用之也。其真言以下如文。
其第一印者(乃至)藍者。此釋云何八印謂以智慧三昧手○莎訶也。三卷軌(光云。此指青龍儀軌)中云。寶幢日暉色。三角而具光。蓮合散地風(五右)二卷軌(光云。此指玄法儀軌)同之。瑜伽記(智證)云。寶幢佛印。蓮華合掌。開散地風(已上)。三補吒者。私云。虛心合掌梵語也。謂合掌開敷二地二風也。軌云蓮合。二名互出之歟。大威德生者。東方寶幢佛之異名也。淨菩提心自在度人無空過之義。以喻師子王。仍東方佛名大威德生。威德者師子王義也。此是一切智智者。第一云。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末之六左)亦是淨菩提心之異名也。其漫荼羅等者。密鈔九云。疏其漫荼羅作三角形等者。令如印而作也。謂印以虛心合掌豎地風四輪。餘輪合而依舊。此印以空輪望餘四輪。印當三角之一角也。名三角印。今漫荼羅形亦同彼。其中間三角即當水火空輪。四邊四箇三角即當地風四指。想佛在中而具威光(三十五左)大疏鈔四云。疏云。想佛在其中。而作威光印也。
(已上)私云。此圖般若寺御鈔載之。下皆準之。故曰周也者。異本作故曰月也。密鈔九云。言故曰月也者。此義語也。即是經云而具光明耳(三十六右)今案。具字未再治本作周字歟。彼鈔所覽本作月。恐寫誤乎。其中當觀毘盧遮那等者。此五箇三角形圖即五佛座歟。各具五智故。八印各安五佛也。中位毘盧遮那即寶幢佛所具大日也。次文云。其中有大日如來。以下皆效此也(已上)又云。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效此也(已上)例如理趣經八大菩薩曼荼羅。各中位圖大日尊。然此大日名觀音。亦名普賢等即此義也。即是前瑜伽座等者。第十六云。此圓中先作白蓮華。華上畫三角。此三角中作赤色○前大壇中亦有三角印。與此用處不同。前者但是印。此中置佛或置印。作法圓具於彼也(五左)持誦不同(安然)七云。前大壇者是前大悲嘉會壇。唯用大壇。今用或別壇或大壇故。云用處不同。前但印者是三角印(二十二右。光云。安公解用處不同恐誤。此言三角印不同即如釋文)東曼荼羅鈔(覺超)上云。私云。疏圖也。具緣疏云其銳向下。今此上向可詳(已上)私云。前瑜伽座者。指第十六所釋。彼圖尖向上故。又具緣品釋云。畫作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其銳下向(五之十八右)故知具緣品釋與今釋同。如彼祕密曼荼羅品圖與今殊。故云爾也。光云。今案不爾。言即是前瑜伽座者。正指三角曼荼羅體。然乃悉地出現品所說字火輪壇也。經曰。智者如瑜伽。以此成眾事(三之十二右)第十二卷(二左)總出五字壇圖則火輪壇向上。三角形也。故曰前云三角尖向上也。此火輪壇即瑜伽座。如彼第十六卷所出。是佛部曼荼羅。而非瑜伽座也。問。上下表示如何。答。即是內證(向上)化他(向下)義用之殊異歟。者。此三角火輪種子也。大空涅槃二點安之。則大空點自在成辨之義。涅槃點事業圓滿之意也。凡東方身色如日暉故。皆就火輪德釋之也。又五色配五方之時。東方赤色即其義也。
第二如前作印(乃至鍐縛)者。此釋即以此印而屈風輪○莎訶也。三卷儀軌云。開敷淨金色。嚩字金剛光。風輪屈在空(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前印風空相捻(合面是也已上)如前作印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如前作印者。敷二地二風歟。答。一說云。二手合。風輪屈在空。一說云。虛心合。二地開敷。屈風安空頭(已上)如縛字之形者。或本作令皆如字之形。十本同之。高野中院本作令如姹字之形。十四本(十二之四十九)同之。但作縛字本最宜歟。此印字形。是圓形之中五輪塔形也。金剛不壞印者。南方開敷華佛之異名也。南方到金剛實際之位。故云金剛不壞也。其漫荼羅形圓等者。大疏鈔四云。此曼荼羅者圓白如滿月耳。疏以金剛遶之(已上)雜鈔(智證)云。其曼荼羅如縛字形(是彼字第五聲)此正圓而白耳。何取第五音。又正圓而白。如月輪形否(已上)些些疑問云。文縛字第五音如何。私問。縛字取第五音云文不見如何(已上)私云。是波字第五聲者。異本繁多。般若寺鈔作是婆之第五聲。十四本作蘇字(是婆之第五聲)十本無此注。今謂。數本之中。御鈔為正。自餘恐是寫誤。謂彼寫誤波。波及婆寫誤婆也。問。何必取第五聲。答。輪圓具足義以為此印正字故云爾歟。菩提心論云。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噁字(七右)智證釋空輪點亦此義也。又性靈集云。奇哉逸婀之德。皇哉五轉之鍐(第六卷右。將軍良納言為開府儀同三司左僕射設大祥齋願文)字口內本音。故雖具乃至第五點。直呼之阿聲。字脣內末音。故雖無點畫。呼之鍐聲。故今字特取第五聲與(已上)光云。或云。今此縛字即五類聲第五句字。故云第五聲也。以金剛圍之者。光云。謂以炎光三股金剛圍圓輪四邊也。問其金剛等者。上人持本作同字。十四本無問字。持誦不同同之。十本同今本。更考證本。但同字合義歟。謂以此第二曼荼羅例同次上第一印曼荼羅之意。亦在華臺之上等者。今此第二印曼荼羅。亦中位安大日。皆是觀作。非正圖佛像也。謂中央大日。四方四佛。四四菩薩。即是八印各具之義也。隨取其一等者。謂持誦者雖必不具八印。唯隨用其一印而亦無失。是即各具八印故歟。者即真言也。今此第二印是南方開敷華佛印。然南方灌頂方故。此尊亦名灌頂智。字即水。以為灌頂。以此義故。此尊字為種子也。具第十一及第十二點者。顯五點具足之義事業成辦之意也。
第三印如前作(乃至三索)者。此釋復以初印而散水輪火輪○莎訶也。三卷軌云。彌陀真金色。月輪波頭繞。開敷妙蓮花(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大開六輪地空相合。此八葉蓮印(已上)即三補吒合掌等者。大疏鈔云。但風指先以開張。作初割華形(已上)私云。此八葉印也。但經疏文未分明乎。最珍鈔云。問。經文散水輪云。散風輪相不見何。答。文不委也。初印開風指故。其相自顯也。進云釋云。其地風指先已開張云云。付之蓮華印無開地指何。答。文不委也。初印地風指開事。如初印可云。合地指也。以開風指為要。地風指先已開云也。難云。若爾。開風指如前合地指可云也如何。答。實可然。文言總略也(已上)今云。此鈔問答委細。御鈔但風指先以開云云。是亦同最珍之意歟。此如來藏印等者。西方無量壽佛之異名也。連華部理也。在纏為德故云如來藏也。亦名蓮華藏印者。是又異名也。漫荼羅如前等者。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形與經同也。但疏以四蓮圍之為異耳。中亦觀大日如來也。
中亦觀大日等者。或本此中亦觀等句上載圓形圖。今本無之。兩本義釋亦無之。是曼荼羅圖也。即於月輪四方。以蓮花繞之也者。字諦義。諦即諦觀。以妙觀察智邪正不謬故。以為種子。觀音種子亦用字。即此義也。
第四印如前第三印(乃至憾郝)者。此釋即以此印屈二地輪入於掌中○莎訶也。三卷儀軌云。鼓音曼荼羅半月空點圍。雙地入滿月(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彌陀。但開地輪俱屈。兩指背相著之。餘如彌陀(已上)。如前第三印等者。私云。此印蓮華合掌屈二小指。合背而入掌中也。最珍鈔云。問。如第三印者。二水二火二風開歟。答。如文者然。屈地入掌。餘如阿彌陀印也。問。先虛心合掌如前印云歟。不可及開水火風歟。答。師說準彌陀印。屈二地入掌云也。各可開三指歟。一說云。合掌雙地入月云云。一說云。不改前印。屈二地入月。甲相合云云(已上)。佛音莊嚴印等者。天鼓音佛之異名也。大疏鈔四云。疏意同。但以是佛音莊嚴印亦云內外莊嚴云云。十卷疏云。以點圍之者。最珍鈔云。何點乎。答。空點歟云云(已上)今此羯磨部具足眾色像。故形空輪之義有之。第十四云。羯磨部遍入一切輪。故無別壇(七右)今以空點圍之。其意同也。餘如前思之者。光云。此半月壇亦在蓮臺之上。其半月中觀大日如來及四智四行等也者即種子也。字一切音聲最末因緣生聲字也。故北方感應道交種子用之也佛妙音莊嚴印云云(已上御鈔)內外莊嚴者。色(衣服瓔珞等)心(相好光明等)莊嚴等也。內身外色眾具故云爾歟。光云。此內外解未痛快乎。今謂。此天鼓音佛印。故曰佛音莊嚴。即是法譬之異。而言說法音也。或曰微妙聲佛(陀羅尼集經及觀佛三昧經)亦是也。又此尊主自利利他事業成滿之德。故曰萬德莊嚴也。又此是二利事業只是內證外用二德。故曰內外莊嚴也。莊嚴謂具足之義也。室宅衣服等者。高野中院本無車乘二字。上人并法生房所持本無事處二字。十四本同之。漫荼羅半月形等者。大疏鈔四云。又疏云。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
第五如前三補吒合掌(乃至暗惡)者。此釋復以定慧手作未開敷花合掌建立二虛空輪而稍屈之○莎訶也。三卷軌云。普賢曼荼羅滿月金剛遶。蓮華豎二空(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蓮華合掌。並於二空。附風輪前勾著內耳(已上)三補吒合掌等 如入佛三昧耶印。即結寶瓶形也。最珍鈔云。問。二空開張云事。經文不見。只立二空云許也如何。答。立二空者。可開張歟。不然者。無其詮。合掌立二掌事也(已上)今殊建立者。可開立。瑜伽記文附風輪前者。開立歟。自門傳只並舒二空開張之而不付風輪也。如入佛三摩耶印也。問。從佛支分生者何義。答。普賢菩薩之異名也。最珍鈔云。八大法身印者。皆大日如來四智四行功德也。故普賢印即從佛支分生也(已上)如此釋者。總即別名。今謂不然。支分生曼荼羅者。謂如來自證即身成佛深義也。是即一切眾生本有普賢大菩提心萬德輪圓之義。故以此尊特名支分生也。慈氏軌云。以心置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心發時便成普現色身三耶身(上之二十五)可思之。其曼荼羅如瓶等者。大疏鈔四云。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云云。十卷義釋云。其曼荼羅如滿月形者。意取圓形也。以四金剛圍之如前(已上)私云。如瓶形者。經文出瓶與月。迦羅捨者。即瓶之梵名也。經二云。次具迦羅奢。或六或十八(具緣品)蘇悉地經中云。或於蓮華上置滿迦羅賒瓶(已上)祕密決疑鈔云。迦羅奢瓶也(已上)此中釋意。即取瓶腹圓形如滿月也。以四金剛等者。以五股金剛四方圍之也。又此中可觀五佛及八印。故曰餘如前也。者即真言也字是菩提心。故為普賢菩薩種子也。經當卷上文所說十二字真言之中。除二字取餘十字。為四佛及普觀菩薩種子也。
第六印如前(乃至)更勘梵本者。此釋即以此印屈其火輪餘相如前莎訶也。三卷儀軌云。觀音頗梨色。彩虹金剛幡。準前屈火輪(如鉤相背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普賢。但屈二火其背相著(已上)如前等者。私云。此印虛心合掌。二火合甲而入掌也。柱此中指也。十四本云。相合也。而頭相柱。此中指也(十二之五十右)十本同之。謂如第五印等者。十四本曰。餘如舊即是也(謂如第五也。此是法住印也)其曼荼羅等(十二之五十左)光云。若依義釋則讀亂脫曰。
餘依舊。謂如第五印。即是也。此是法住印也以下如文。
此是法住印者。觀音是法部尊故。云法住印也。問。經云世尊陀羅尼印。今何異經而出別名。將又法住印者即第七印之名。云何相濫舉之答。經‧釋兩名互出之歟。又第七印名法住者。彼文殊說法德也。此觀音法部德也。仍此一名通二尊歟。例四智之時。妙觀察智名轉法輪智。又四菩提之時。文殊為大悲演法也。問。世尊陀羅尼者其義何。答。世尊是通號也。此示四菩薩皆處佛位之義也。是以普賢名如來一切支分生。文殊名如來法住。彌勒名世尊迅疾持。次陀羅尼者。以慧為體。是故西方智慧門觀音特名陀羅尼。又陀羅尼翻為總持。即慧性有憶持之德故也(已上)光云。一傳此讀亂脫。則以此是法住印也六字移置次第七印其水風指頭相合也句之下也。問。今四菩薩列次如何。答。安然菩提心義有三次第。一普‧文‧觀‧彌(常途)二普‧文‧彌‧觀(實義)三普‧觀文‧彌(亂脫。今考無文)今亂脫次第也。東西南北對方列之。理趣經八大菩薩中。初四尊同之。今疏次下亦有普‧文‧彌觀次第。又普‧文‧觀‧彌常途因行證入次第也。其漫荼羅等者。大疏鈔四云。此法住印。乃至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之暈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之幡也。
私云。半月風輪。風輪西方金德也。謂以五大配五方之時。以風為西也(不空傳)虹形者。眾相具足義也。即虹色眾色具足故以為喻也。意顯示西方萬德輪圓之義也。有蓮有金剛等者。上來曼荼羅或以蓮圍之。或以金剛圍之等也。今則通取彼蓮華金剛等而聚集飾之也。些些疑問(智證)云。其形如覆虹已下。其意如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此句如何(已上)雜鈔一云。其形如覆已下如何。有蓮金剛點等如何。今此以下云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未審與更問其同異如何。此恐云何。草本云。其形如已下如何。有蓮已下如何。今此以下如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本。此句如何。又此八印各有別曼荼羅否。若爾。一一垂示。觀音位次左右不同。諸印不次第。垂決示(已上)記問八張云。其曼荼羅如虹色更問者。文中明釋。亦如上祕密曼荼羅品中釋彩虹色尊(已上)私云。更問者。西方具足諸相。是以西方為方便究竟之意也。中東南北西次第。甚有深義。故今云更問歟(已上)光云。此鈔主義最有其意。總言實義。則自餘尊皆亦如此具眾相耳。今就別論而明此尊。謂如虹形。即具諸色。亦莊嚴之。即以蓮及金剛點等。誠知是表西方方便究竟具諸德也。又理趣經得自性章言種種色心。即此義也。須言更問而令後學詳之者乎。其真言曰等者。十四本云。其真言曰。勃馱陀羅尼(佛總持。此初字為種子。謂嚩字即無縛也)薩沒哩(三合)底(念也)末羅(力也。羅字引聲)馱那迦梨(作益也謂益念力也)馱囉馱囉馱羅耶馱羅耶薩鍐(上謂自持持我也。下謂持他持一切也)薄伽嚩低(世尊也。呼本尊也。歎德也)阿(引)迦(引)囉嚩低(謂具形相者)三摩曳(釋如上也)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十二之五十左)私云。字引聲者。字點歟。謂雖短點。而引聲呼之歟(已上)光云。此解不爾。義釋已注末囉而曰力也囉字引聲是也。今依義釋而點亂脫曰。
真言曰。此初字○即無縛也。勃馱○佛總持。薩沒哩○末羅。馱那迦哩。字引聲。迦梨○持一切也。(此一切屬上句也)薩畔薄迦嚩低以下如文。
私曰。此一切屬上句也者。一切言次下薩畔句義也。今是一切句引上作釋故。薩畔句屬上馱羅耶句。而可成其義之意也。釋如上者。此指上入佛三摩耶釋(第九卷)也。此恐未審者。此釋難思。問。無畏與一行共覽梵本。何作此語。答。最珍鈔云。此真言梵本無莎訶句歟。仍他人勘之云歟。今謂。無畏所將梵本進官之間。以無行請來本譯之一說有之。若依此說。則無行本無莎訶句。故今作此釋歟。問。如今釋者。注諸句句義中。莎訶未審。是不詳莎句義歟。何其論句有無。答。莎訶句義無畏已解之。第四(灑淨真言)云。末句云莎訶。是警覺義○以下諸真言云莎訶者。其義大同(十九左)若爾。豈云句義不詳。故知是論句具闕也。
第七印如前(乃至)莎訶者。此釋復以虛心合掌開散火輪其地輪空輪和合相持○莎訶也。三卷儀軌云。文殊鬱金色。虛空雜色圍。青蓮開火輪(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文殊印蓮華合掌地在水下。以二水輪其頭相持。火輪附水前一寸許不相著。空風相捻合面(已上)三補吒等者。私云。此印常用上儀軌說。所謂虛心合掌開二火也。經及疏說二地二空入掌內也。更可尋明師耳。
上火者。印本作頭相合也。曼荼羅虛空形等。十本同之。十四本云。頭相合也。二地也。上火也(現行印本十二之五十一全同今疏)上火可訓之。即開立之也。問。此印名何印也。答。經云法住印。是文殊說法之德。故云爾也。漫荼羅虛空形等者。大疏鈔四云。但曼荼羅空形。方形作之。乃至其邊各一點挾之。儀軌作小異也。略耳(已上)私云。御鈔無圖。最珍鈔云。虛空無形。若寄形者圓也。不可方形。何又此曼荼羅何殊虛空形乎。答。如來一切智故空智也。實無其形。寄方圓共無妨歟。圓天者妄情之見也(已上)依此意者。今方形者且出一途。亦可云圓形也。今謂不爾。方形者團形也。圓半之上重置方半即作圍形。是眾形具足之義也。兩邊各一點者。點謂空點。即表虛空輪之相也。真言曰此是種子也等者。十四本云。阿(此是種子也。此一字是行)吠馱(一謂具一切智也。謂已證之智也)費提(二即以此所具之慧能惠他人也)莎訶(十二之五十一)十本云。此是種子也。此一字是行。吠馱謂具一切智也。謂已證智(費提)即以此所具之慧能惠他人也(已上)。
第八印合掌(乃至)莎訶者。此釋同前虛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轉○莎訶也。三卷軌云。慈氏黃金色。虛空用青點。金剛掌旋轉(掌心相著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彌勒印金剛合掌左點右輪。各各三度。頂上散之。又但心上旋轉此印(已上)合掌等者。私云。經言虛心合掌。疏言擬相到。軌言金剛掌。三說相違。凡八印多分皆虛心合掌。爾乃此印尤可虛合。但如疏及軌是別義歟。凡此印合掌先左膝上轉之時。可覆左仰。次右膝上轉之時。左覆右仰也。是即如來速疾神通之事業也(已上)光云。師傳意曰。此印先作虛心合掌(印母也)而轉作金剛掌(印相也)即令掌心相到(正成印體也)只是一印也。漫荼羅同前等者。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同前虛空。乃至但改作青色等(已上)私云。御鈔無圖。但可作團形歟。前雜色。此青色。青歟雜共有眾色具足之義。故虛空輪色或云雜色。或云青色也。又青色微細具眾色。雜色粗顯備眾色。故表彌勒菩薩因德之中具眾相。文殊果德之位備萬像之意歟。白點者。最珍鈔云。問。經用青點云。釋作青色。用白點云何。答。經文不委細也。梵本如此歟。虛空青色以白色空點圍繞一星歟。真言曰此字等者。十 云。真言曰。摩訶(一此也字加三昧聲。是種子也。瑜伽大瑜伽者諸佛瑜伽也)瑜祇(上)你(二此真言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謂授與修行者願)瑜藝說伐哩(三於瑜伽而得自在也)欠(平空也)闍哩(引生也。從空生也。迦是作此生等於空也)雞(四)莎訶(十二之五十一)。
光云。今依義釋點亂脫曰。
真言曰。此字○是種子也。瑜伽謂諸佛瑜伽也。摩訶。瑜祇(上)○修行者願。於瑜伽而得自在也。瑜藝詵伐哩(三)欠(平)空也○空生也。迦是作也○於空也。雞(四)莎訶。復次第一以下如文。
字也加三昧等者。演密鈔第九云。疏此伽字加三昧等者。謂此伽字加三昧畫。乃是祇字。卻是釋成下句瑜祇字義。不應此句中置之(三十六右)瑜伽記云。慈氏明中。說之一字不用入聲。準本音可讀之。如本國如來梵中世字。但聚口喚之稍為異耳(似於上聲。已上)私云。真言句義曰。諸佛大瑜伽授與行者願。令得於自在。從空生作業。今言字也加三昧等者。二字中。取字為種子歟。句中已無字。故密鈔云不應此句中置之。但義釋言也字加三昧聲。是取字。爾乃與今疏異。私案。字及也加三昧聲。二字共用為種子歟。又義云。字也者。即出種子。此字點云加三昧聲也。光云。密鈔及鈔主又義。皆就寫誤之本穿鑿。宜改作。義釋已言此也字加三昧聲。況又今疏亦言也加三昧。也是對注也。加三昧即加點也。當知是字也。
復次第一東方○(次依用四印也)者。記問八帳(智證)云。當知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者。八印皆是大日如來一身上用也。無他家事。故不合作別異之解耳(已上)大疏鈔四云。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效此也。意指根本云爾也。又疏文說八印處。皆想其中有大日尊。云云。故可云皆是本大日尊故總云大日尊印耳(已上)私云。初四佛東南西北次第也。次四菩薩東南北西次第也。兩箇建立並舉之也。正方以四智果德故。顯了而各形一方也。隅角亦四行因德故。微隱而兼二方也。次依用等者。十四本云。依次配四印(十二之五十二)意云。如次四佛皆可云。亦是大日也。
一 八印同為大日印
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上云。私云。經說八印云寶幢等印。亦不云八葉印。案經及疏初文似為花臺大日印也。但疏末文云。復次第一東方寶幢。乃至第八東北觀自在尊。知此八印毘盧遮那印也。以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效此也(已上)第二十云。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上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耳(二二十六左)第三云。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十五左)。
一 祕惜八印
智證胎藏瑜伽記云。又語話中曰。辨弘闍梨未得八印故。汴州門下不解用八印云云(已上)。
經中次誡阿闍梨(乃至)大獄之罪耶者。此釋祕密主是名如來祕密印○而求法者也。大疏鈔四云。經不應輒授與人云云。疏云。次誡阿闍梨應授法。若未灌頂。一切不得示也。經云。除已灌頂其性調柔一精勤堅固(二)發殊勝願(三)恭敬師長(四)念恩德者(五)內外清淨(六)捨自命而求法者(七)云云。可見疏文。皆有次。又者字成段了。此等具六種德人已得灌頂位。方應授與言也。若向未灌頂人說此事者。師次共結無間罪(已上)私云。六德七德兩義已見。六字是寫誤歟。可勘證本而已。若未灌頂等者。釋除己灌頂句也。卒暴者。不柔軟之貌也。謂如法華等者。即指提婆品因緣也。不得輒爾示人等者。謂縱使雖已灌頂之人。如此勝德未具足者。輒爾不可授之也。在所遊方者。謂於一切所遊曆方所。不可妄說也。若弟子之位等者。此指持明受明等灌頂之位。許可者。傳教灌頂之位已得師位。而受弘通教法之命。故云許可也。不在言限者。非所言之限也。
六月者舉數也(乃至)身口意也者。大疏鈔四云。疏云。六月者。淨六根故。三月者。為淨三業故。十卷疏云。此一段文屬後品云云。意此六月三月等文應在後持明禁戒品中言也(已上)記問八帳(智證云)。六月者舉數也。下兩三行文合在下品。今以互迴置八印品(已上)私云。十四本以六月者○身口意也七十六字注書。而置次品或要心一月二月之下也。彼十四本云。令他輕諦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時金剛手為彼修真言行諸菩薩等○謂行者持誦時或要心一月二月(六月者舉數也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云三月者為淨身口意也)乃至年歲等此事了時等(十二之五十二)即是爛脫。至下文處而可悉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畢)
此卷之中。未詳惟多。予雖不似補其所闕。而尚亦有不可形於翰墨之者。苦告後生。就師稟承。寶永第五星紀戊子三月七日。慧光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