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

觀智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七卷之餘(釋經五持明禁戒品

持明戒品五者。今釋此品亦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問。既屬持明藏中所持之戒。何不於前三昧耶戒處說之。彼亦是持明藏持戒故。答。彼三昧耶戒發心時所得之戒。今是成悉地時。六月之所持之戒。事制之。是故別說。行者此能令悉地易得現前。故次祕密漫荼羅品說之也(三十六左。光云。言故次祕密漫荼羅品說之者。此總言祕密漫荼羅以下四品。何者。彼法‧入位‧八印三品同是祕密故也)大疏鈔(般若寺)四云。經爾時金剛手復以偈頌。請問大日世尊持明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故(文)疏云。當有持明之法。猶未說是因緣。是以次復以偈問佛。故云諷誦也。意上佛已自說八印。今行者速成瑜伽悉地故。是如來大悲方便也。故金剛手能知如來祕密八印大悲神通。為諸真言菩薩。問持明之旨也。成就瑜伽悉地。非但祕密八印。亦能持禁戒當成就悉地言也(已上)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持明戒品者。持明如解已釋之。言禁戒者。禁謂禁制令不縱恣戒即戒慎令不造非。戒者梵語尸羅。此云清涼身體壯熱塗以栴檀清涼尸羅亦爾。一切眾生法身煩惱壯熱之所惱害。若塗以尸羅栴檀即獲清涼。此是本性所具之性自須持。今持明梵語哩多。此譯云制。為持明方便制之。是持明之禁戒。揀非持明主為名(三十六右)私云。此密鈔意。持明者。持真言行人也。禁戒者。持明者所持禁戒也。或義云。持明即禁戒也。謂六月持誦等之有防非惡之義。故名禁戒。即經文云。隨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是也。問。今品所說禁如何。答。制門雖是不同。然其戒體三密和合菩提心也。六月持誦儀式栗多也。而其戒體尸羅也。猶釋論因果熏本因果熏也。次文釋者。此中牒文皆是未會。讀者意。
金剛手乃至)言諷誦也者。此釋爾時金剛手復以偈頌請問○諸菩薩故也。私云。此即取意直作釋也。故言諷誦者。釋復以偈頌句也。偈者梵語。具云他。此翻云頌。頌是與諷誦其義同。故云爾也。然則偈頌者。漢並舉。猶懺悔也。今此段明當品來意也。
然戒西方音有二(乃至)故無大名也者。此別釋持明禁戒句也。四本義釋云。然戒西國音有二種。一者尸羅(此是修行戒也。謂淨身故須行之)二者栗多。尸羅者(有二。謂本性戒制戒也。謂性戒諸根。今栗多謂成就故制之。如後服風等也。如津事制事也。今釋中或云梵戒。或云制戒。皆是沒多也)是時所持之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也(二之五二)私云。當段疏釋爛脫多端。然以四卷義釋文明之。粗注交參而純粗書。故文似是爛脫。而實文無違。但初尸羅二字可在一者之下。又次尸羅之言義釋則在兩處。今疏只其一處。是存略不同歟。卷本亦粗書之。故就今疏及卷本古德多讀爛脫

爛脫

西方音有二一者。此是修行戒○須行之尸羅二者栗多○故制之也。別後眼風等也以下如文。
又說。
有二一者。此是修行○須行之○尸羅。二者栗多已下如文。
又說(妙說)。
有二一者。此是修行戒○須行之。尸羅二者栗多。尸羅有二謂○制戒也。性戒諸根。今栗多○皆是栗多也。是時所持之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以下如文。
私云。爛脫異說已雖多端。依四卷義釋分別粗注是為正義歟(已上)光云。今鈔所出之外。又有二傳亂脫。然詳其義則無出妙說之右者。故今譯置而不出之。大性戒等者。四本云。本性戒制戒也(二之五二)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疏尸羅有二。謂本性戒制戒也。本性戒者。謂諸根栗多是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或人一月乃至年歲等云云。此事了時。此禁亦罷。故無大咎也(已上)私云。人及法生本並作本性戒(已上)光云。現行印本亦作本性戒。但鈔主所覽本性戒。其人義最欠。不可依用。別後服風等者。此制戒作法法也。下六月持誦中。出入息為食等是也。今課中戒等者。記問八帳(證)云。今課中者。諸不同。或云今課中。或云今譯中。其文難定。取捨在人。但今依譯字為正。亦須勘他本耳(已上)私云。大師爛脫云。今課中是禁戒。是時所持之戒。或云制綿是栗多也。栗多是爾時執金剛次復諸問大日世尊。漫荼羅真言之心上雖說阿。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作漫荼羅度弟子等。然是阿闍梨亦罷。故無大名也(猶如吉祥金剛觀音文殊等。異也。六月者舉數也。乃至淨身口意也上已)此是爛脫其意。更可考之。謂行者持誦時等者。四本云。謂行者持誦時。或要一月月(六月者舉數也○云三月者淨身口意也)乃至年歲等。此事了時。禁戒亦罷。故異名也(二之五二)私云。此有時願之戒相也。此是注文今疏在次品末也。但此六月者等注。義釋則雖在或要一月等之下。若準經文。則可在當品終六月之下也。無大名者。是時戒而非時。故無大名也。義釋作故異名也。大疏鈔作故無大咎也。此咎字尤宜歟。可思之(已上)光云。義釋最是可也。
今此問中(乃至)得成大果故也者。此釋云何成禁戒○修行諸著也。大疏鈔(般若寺)第四云。經云。云何成禁戒云云。疏云。即二種云云。意總問本性戒制戒二種戒言也(已上)具問二義者。經文三箇云何之言合而為二。謂初成一問。後一成問。初問戒體。後問行相也。初中亦二。初問所持戒體。後問住戒相貌。即經初句也。疏云發起。經云住。其義同也(光云。此解未快。今謂。初問持明禁戒。後問本笥真戒。此是二問雖別。共是戒體。故今疏中問而已)總別合有其五个問。謂戒體。二問戒相。三問修行四問時分。五問威德也。尋云。住戒‧修行云何異乎。答。住戒者。行者相也。修行者。受已後相續治義也(已上)光云。言住尸羅。住是謂持也言隨所住。住即謂所在也。凡問意曰。云何而能成就禁戒安住本性三昧耶戒(以二種戒體)隨所在方修行成就(此通二戒也)諸著也。即二種等者。上所言性戒制戒。此二種戒云何發起乎也。次問云何等者。即釋第三四句也。謂是已等者。十本云。次問云何隨所住。謂是法已等(已上)四本云。次問云何修行。謂是法已隨所(隨所在之方云何修行無著也)而修行之也(二之五三)私云。所者。議釋作隨所也。修字可用隨訓者乎。
是已所隨所在方。云何修行無著也。處而修行之。問中意者以下如文。此是爛脫不強甘心。而只任義釋文可意耳。問中意者等者。四本云。此間意者。謂法寂滅無相能修‧所修等(二之五三)私云。此金剛手發問之意也。即舉無相無為之法。以疑有相限數戒相。謂法體無相業而今持明禁戒已所修之相。亦有始終起滅之義。豈修行業戒證得無為法性乎。此第二問猶如緣品擇地之中問也。
次問修行有時節不(乃至)為限量也者。此釋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也。私云。修行有時節不六字句是牒文也。世間戒者。五戒八戒世間俗等所持之戒也。乃至者。此指沙彌十戒等也。聲聞受具者。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也。此諸皆有限量。是舉其有限戒以為例也。然問意等者。此總示發問意。謂此第三問意。今此六月持誦等戒既有始終。豈其順無為寂滅之法耶。設令有智者。謂縱雖云持明行者有智之人。云何於此寂滅中而作限量乎。四本作起。言寂滅之法是無起滅。以何而作限量。設令起。限量亦如何也。今詳義釋為勝。
復次云何持戒者(乃至)而可得也者。此釋於何法教願佛說其量也。云何持戒者等者。即當於何法教句也。謂今依上等下作釋也。依止何處者。言依止何教意修上戒也。威德增長者。謂戒法悉地出現之相也。

爛脫

威德成就也。又問此戒○此等也。云何時方○而得離也。然佛戒者○一相也。時謂一月○在何處也。云何速得以下如文。
私云。第一科釋於何法教句也。第二科此未會文。即當離時方作業句也。第三‧第四兩科釋此句也。第五科亦釋此句而示發問之意。謂佛性三昧耶戒離時方等作業云何受持有相戒。經幾時分更可證入無相法乎。第六科是未會文。即當云何速成句也。
光云。又傳亂脫曰。
威德成就也。又問此戒○離此等也。云何時方○而得離也。然佛戒者以下如文。
又傳亂脫曰。
此戒時方也。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云何時方○而得離也。然佛戒者○一相也。時謂一月○宜在何處也。云何速得成以下如文(故和上曰。以二傳共有其義)。
謂速疾事等者。即釋云何速成句。言於幾時分成此戒法乎。既問終始等者。總述問意。謂既問戒法始終。次問歷幾時分證入離相之戒乎。四本云。又問此戒時(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云何時方作業非法等。當於何時而得離也(二之五三)。
金剛手言(乃至)五頌是問也者。此釋先宣說人中尊知也。私云。此述金剛手發問因緣也。我已於過去等者。釋先宣說句也。今為真言等者。釋令得於悉地句也。非為所等者。即令得於悉地句含此意歟。謂既住大悲心。更非為名利也。起信論云。為令眾生一切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三右)釋論(一之十右)科除遣諍論誹謗門此意也。今我誠言等者。釋我問一切智句也。為人知耶者。四本云。此心何人知耶(二之五四)兩足尊者。上文云。人天二足尊名兩足尊(二之十六左)人天是皆兩足之類。佛於其中而為勝。故云爾也。此為未來等者。未來眾生句也。凡有五頌等者。雖四頌半。而約滿數云五頌也。
大日如來乃至)亦以偈答耳者。此釋是時薄伽梵大德持金剛也。私云。先金剛手已為未來眾生而發此問。故今如來亦為眾生答之。而舉薩埵大悲稱讚其德也。
故嘆言等者。釋第一句也。勇者等釋二字也。能除他等自證。又精進他也。無相之怨者。異本無明之怨。兩本義釋無相之怨。可勘證本(已上)光云。鈔主所覽之本及兩本義釋無相之怨。怨是誤乎。現行印本無明之怨。最有其義。可為正耳。大勇猛者。再治本作勇。猛其義同也。猶行大願等者。釋士一字也。未會本士乎。此有情等者。釋第句也。未會本大有情大福德乎。再治本大德持金剛也。正音索哆者。四本云。正音索哆二之五四)是他音屬自連聲。故以聲屬入聲中也。帶作業聲故。有忍樂修等義。除字故。只有堅固和合義而闕作業德和義者。具是忍樂修堅持不捨義。而今總云著義也。是從樂著之門而達法界。故云爾也。即慾觸愛慢祕密法門之意也。又名薩埵薩埵堅固義也。五蘊和合而成不二之意也。是亦從和合一實門而達法界之意也。所執著義者。忍等是用。故為能執義。薩埵體性。故為所執著。猶如玉與光如次所照能照也。又名大福德等者。釋大二字也。今從此以下等者。總釋善哉勇士以下偈意也。四本作從此以上。此釋通下故無相違也。
制戒殊勝(乃至證明二道也者。釋所說殊勝戒等句也。私云。此句總嘆禁戒功能也。謂三世諸佛道同。戒體三平等不二戒品以成其禁戒也。佛又引佛者。大日尊雖法本性。猶指眾生本覺而云古佛。因前果後本來功德。以法體如是故。世間出現三世不同也。究竟等者。謂內證之法凡聖不二三世同體也。
制戒乃至悉地得成也者。此釋緣明所起戒○為利世間故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云何成禁戒云云○即經答云。緣明所起戒。疏由此戒故。發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等云云。意由持明防非功能。而能得瑜伽悉地言。猶餘大乘別解脫戒功能得無漏三覺果言也(已上)又云。經云。云何尸羅云。即經答。住正覺云云。疏云。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云云。問意未明。故次文又云。佛意言。如 所住之戒。行人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故。福德智惠增長得戒也(已上)私云。此中初一句第一問。次三句答第二問也。明制戒發智等者。釋初句也。持明所起戒德發起智力而住佛位也。即同正覺者。梵網經云。眾生佛戒。即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已上)此義也佛戒。雖住凡位。即同大覺也。以此修行故等者。釋後句也。此可牒其句而作釋也。或云。以此修行悉地之果句即牒未會文也。此答云何等者。此結成上三句意也。今此戒體即以三密為其體故。佛與眾生三平等義。故受佛戒已即住佛位也。
真言等起乃至即是佛戒也者。此釋等起真實修行戒當竟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云何隨所住修行諸著云云。次經答云。等起真實不生疑慮心。常住等引修行戒當竟。菩提心‧及法‧及修學業‧果。和合一相遠離諸作作云云(已上偈頌)○意此等種種業皆成一無相無分別觀。不應成彼此戒及果著別之想。是即住等引具戒佛智言也。故疏云。又此戒者即是如來師之慧也(已上)私云。此四句答第三問也。次菩提心句亦屬此答也。至下悉之。意三平等定心一切功德。攝在身中而令和合一體二。是有相戒法證入無相也。所住即三摩呬多也。修行三平等觀也。自真實謂等者。釋第一句也。謂令身三業同於本尊故。真實虛妄也以本尊是真實理故。能同行三密真實也。本尊者即是等者。明所同真實也。又如實等者。明能同真實也。此三平等方便等者。辨等起意也。等同等義也。起生起義也。行者三業諸佛等生起。故稱真實也。文次第云。明三平等意文(八右)行者修行時等者。釋不生疑慮心句也。此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之意也。以無疑故等者。釋常住等引句也。信決定勝解心之因也。決定定心之勢力。故以成定也。亦即淨信心‧三摩地心。極鄰近之義有之乎。文次第云。明等引梵語釋名義文(八右)。即以三平等法者。此以三義明等引意。三平等攝在一切功德身故。二三究竟一故。三定慧和合一味一相故。第十(本尊三昧品釋)云。三摩呬多等引故。住清淨處。寂然無相名為淨也(三左)此意三呬多地是無相觀成就之位也。今謂。住此定故三密平等。而行者歟本尊無別。然則行者無始三業即是法佛平等三密。更造作也。今授此法戒意在於是乎。
菩薩心法乃至)與金寶耶者。此釋菩提心及法○等礫石寶也。私云。此句猶答第三問中諸著義也。菩提心等者。即當治定本菩提心及法○諸法自在也。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等者。釋菩提心句也。文次第云。菩提心如來正因心王文(八右)此下句中。菩提心者。心王菩提心體性也。法者。心所有法菩提心相貌一切功德法也。此心心所共因句所攝也。及修學業者。三密萬行也。果者萬行成就也。如次因根究竟三句法門也。佛之眷屬者。心所一一之相各現人體。是云三部眷屬也。
光云。古來此讀亂脫。而今出之以貽後裔。有葉蕊也。此之妙果即同於佛。所謂業者○妙來妙業也。以此修行○皆等同於佛。佛離一切相○即是佛戒也。其所作業○即佛果也。以其一相以下如文。
此之妙果等者。釋及修學果句中。此釋果一字也。所謂業者等者。釋業一字也。私謂即如來妙業也。此八字四本注書之。以此修行等者。釋及修學果等句。此因果不二之義也。佛離一切等者。釋遠離造作句。謂今此戒法本來平等三密以為其體。是故住此戒。即與諸佛同等。行者一切所作業皆是佛業。遍因果平等。亙十方一味也。是則由造作因緣開示無作本源。故云遠離造作也。第八云。不動是處即行即到。同於大空所不遍。故云寂(五右)此義也。以其一相等者。釋具戒佛智句也。若行者等者。簡分別心。謂戒‧人‧法三種一味無相也。由住如來智等者。釋諸法自在句也。謂得法等者。釋通達眾生句也。故次經云等。四本作故次經云有情義中通達是也(二之五七)十本云。故次經云通達眾生也。利者謂善利也。即謂義利也(已上)今言有性義中通達者。即通達眾生句也。仍作有情義。最是可乎。但有性者。凡心者悉佛性。故以義云之歟。義者等者。即未會本云義中。故義者利也。是善利為義也。
無所著等者。即當常修無著行句也。礫石喻迷法。諸寶喻覺智。迷悟不二戒法義也。觀五道等者。兩本義釋作觀五逆闡提(已上)光云。鈔主所覽本作觀五道現行印本同義釋最好。

爛脫

與金寶耶。次答持戒量○所不能嬈也(九左至十左)復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月時數者以下如文。
次答持戒乃至)是落叉義也者。此釋乃至滿洛叉○禁戒量終竟也。大疏抄四云。經云。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云云。即經答云。乃至滿洛叉。所說真言教畢於時月等禁戒量終竟云云。又云。一日一夜乃至年歲方終竟。此淺略之釋也。今祕密釋意。落叉者此萬數。今此云真實理為洛叉。必非萬遍。又未真理以來間無止息理也(已上)私云。此答第四問也。所謂栗多戒則有始終。故上問幾時月戒法終竟。是舉其因緣事相。疑違無為體性也。今此答說意。點一月乃至一年時分。誦一遍乃至洛叉遍數。然後停止。是禁戒持明始終也。然此日時遍數等法並皆即俗而真。與法性相應。直達無為體性也。若淺略取義。則雖有始終期限。若深祕得旨。則一時者是一法界也。一遍者是一法身也。行者一時一遍。即遍一切時處。與無始來氣相應。故此一時一遍三世常恒法則也。當知以因緣事相而成無為體性在此教不思議。不可以常情而圖想之也。若依此義。始者指眾生無始生死之初際。終者示諸佛自在圓滿之終極。始終只是因果之粗細。豈作前後隔別之解乎。如淺略等者。文次第云。落叉文(八右)以下釋洛叉名。初明淺略義。後今此中下明深祕義也。淺是萬遍。深即見義也。箇數滿見諦理云洛叉也。淺末之效者。淺略支末之效驗也。然此中等者述洛叉法則也。然成滿等者。自下明洛叉成就前相也。本部中者。指大本諸尊各各儀軌也。乃至合偈等者。密抄云。復以多義合成偈頌所礙即近悉地之前相也(九之三八)光云。故和上言。合偈之合猶闔國之闔也。故言等者。結成洛叉名也。行者住等者。自下明洛叉益也。謂避除種種留難以為其益也。如菩提場中等者。如來成道之時降魔因緣也。見道者。光云。此至初地法明道見本不生諦理。名曰見道也。或時等者。以上治外障。自下除內障內障貪瞋而作釋也。復次等金石等者。此屬上經文。如前爛脫也。月時數等者。釋皆於時月等等句也。又洛叉等者。上來已就見義釋種種義了。自下亦約垛義述淺深義也。如首楞嚴等者。文次第云。釋落叉義中。引楞嚴習身喻文(八右)密鈔第九云。疏道楞等者。彼說。人習射。漸習漸親。習之熟已。則箭箭在的。行者亦爾。於六月中逾觀逾明。設遇違順境界。不能傾易其心。名之為垛義也(三八右)私云。就垛義中亦有淺深。如習射義是淺略說也。若住諦理等即深祕義也。
復次上(乃至)與前不異也者。四本云。復次上所云一相一味真實之見等(二之五八)十本同之。私云。上者。或云。指祕密曼荼羅品等。或云。指當品上三平等性戒成就之釋也。總意云。無相一寶之法。初心淺行之位信解。故更說六月持誦有相方便也。然此法則亦約六大法界自證體性建立之。故相即無相與前不殊也。次說六月等者。文次第云。六月持誦五輪觀等文(十六右)。
第一金剛乃至)名滿一月者。此釋最初金輪觀○能調出入息也。大疏鈔四云。經云。於何法教威德云云。即經答云。最初金輪觀住因陀羅○第六月處輪○乃至利養云云。已收金剛手五問。即大日世尊每問能答。今此第五答末也。意住何處真言行將得悉地果。即將住五大真言行應得悉地果言也。又總言者。住八印持如來禁戒。修五大觀作其印契。是真言瑜伽行言也(已上)證更問云。其第一月已下。大底令在最初前。總觀五輪種子青黃赤白等色。更不可作他字真言之解。此中印缺。可尋瑜伽(已上)私云。此答第五問也。次下五箇月持誦同答此問也。即住五大教法各示成就之相。是云威德也。凡此六月持誦法。雖言世間持誦相各示深義。都是六大一實觀行。是故相即無相。而離時方作業。是段大旨也。其第一月等者。可牒最初金輪觀等句也。此中行者方壇中。而令服及身體一切黃色也。經因陀羅者。方梵名也。即以身等者。身即尊形也。方壇三昧耶形也。阿字種子也。謂此三種一體二。而成就本初不生之理也。問。實造方壇黃衣乎。答。釋相已是觀作。若實造之有失。自下準之。當結五股等者。可牒當結金剛印句也。五股四方正均等印形故輪尊結之也(已上)光云。五股金剛智德也。然以理智陽日月。則智是月輪也。亦陰氣也。亦地大也。故今輪用五股印也。不須持數珠者。此結印作法也。兩手作之。故不持餘物也。其印作虛心合掌等三九字。異本注書之。四本云。其印作虛心合掌。雙屈二水。以右加左相鉤掌中。二火頭相柱而尖。二風句屈於中指背。二空地各並豎。以印當心。即是金剛手印也(二之五九)此本亦注書之。本無之。故大師云此中印缺。凡五股印母有二。合掌。今說是也。二金剛縛。瑜祇經第五品云。二手金剛縛。忍願豎相合。二風如鉤形。檀慧與禪智豎合如五峰。是名閹摩印。亦名三昧耶(已上)凡一切印母不過此二。合掌與縛是因果總印也可尋口決(光云。合掌眾生邊為表。凡心形故縛印諸佛邊為表。佛心形故。如次胎‧金義也)或傳云。五股印者。以兩手半五股合成。五股理智甚深之習。可尋之(光云。此五股印作法。勸修寺持明院等流大事中有之)當於一月中等者。釋飲乳以資身等三句也。周日月是一法首尾。故限此時分修行也。服乳等者。即準下服水釋。是不必服現乳味。只以字氣為食。是服乳之義也。五味五大地大甘味是脾藏。故今字為乳味。尤有其理也不食餘物者。但住字不緣餘境之謂也。私云。準下第三月釋等。此第一第二月中。正用乳水等食。兼以真言字為食歟。至下悉之。但所持真言等者。此服乳之軌則也。問。地大真言何乎。答。準胎藏界觀。真言可用之歟。如調喘息者。指觀法也。今真言字運轉身下而入。如觀法也。雖云一月等者。一月且取日月周之量。一十月百月乃至洛叉月等。此千萬億阿僧祇月之中周而復始。要至諦見曼荼羅位以為其限也。若又準之。則雖一念一時一日有見成就。即可為滿數也。凡祕密成就只住諦理為期。不必由時限也。復次一者等者。以一月義合一見義而釋也。凡一見者一味平等一法界諦見義也。表此義故云一月也。
次第於水輸(乃至)不觀本尊像也者。此釋次於第二月○而服醇水也。大疏鈔四云。第二月水輪。其輪圓白。想身在中。作蓮華印(如常)其作字形。以真言出入息。但服水餘皆不(已上)次第月等者。釋次於第二月句也。

爛脫

上方便。手作蓮華印○而充滿身耳。嚴備謂於中坐也。爾時但觀此字以下如文。
又說。
自想身在中。上方便○觀音印也(二)觀其身○為出入息(四)問為觀尊字耶○作白色耶(七)是月結蓮華印(九)於月中○而充滿身耳(五)嚴備謂於中坐也(三)爾時但觀○本尊像也(十)第三月○佛慧明也(六)備謂備具用此印也(一)第四月以下如文。
  水輪等者。以第二月中觀身在水輪圓白中也。上方便者。準上第一月而可作之也。或又作印準上密印品也。手作蓮華印等者。釋應以蓮華印句也。此八葉印也。令火風稍合相並者。本無字。十本云。餘二水指開敷。令火風稍相並(已上)此作六葉形歟。今疏文相聊難了見。可尋之。胎藏儀軌界觀。水大八葉印也。問。何故水輪用此印乎。答。蓮華生諸花中最為第一。故一切水德在此中。又揀其形圓印而用之也。即前觀音印者。此指密印品也。觀其作嚩字等者。亦是三祕密身也。謂行者身本尊也。水輪三形也。字真言也。亦以白真言者。義釋作自真言。是自所持真言歟。問為觀尊字等者。四本云。亦以自真言出入息(問。為觀縛字耶。為本所種子白色耶)於月中(是月結蓮花印)但服水而已(二之五九)十本云。問。為觀字耶○於月結蓮華印也(已上)密鈔第九云。疏問為觀字耶等者。謂若觀字時。即觀縛字而作白色。或觀本自所持等真言中。取一字為種字為出入息亦得也(三八右)私云。今尊字者。水輪本尊字。即是字。故與兩本意無違也。凡此通六月持誦而作問也。謂作五輪等字之時。各可用其種子字乎。將又可用行人本所持真言乎。若作答說。二義共可許之。例如諸尊字輸觀。或通用五大種子字。或別用各真言。乃今讓口決於面受。有問無答也。或義云。是月結蓮華印等文是答詞也。意結蓮華印誦字為食。不可用餘字也。私案。四本既注書之。又無答字。應是有問無答之釋也。但是月等文則以爛脫其意歟(已上)光云。今依四本而點亂脫曰。作白色耶。是月結蓮華印。於月中。但服水而已以下如文。
但服水等者。釋而服醇水句也。所謂服水者等者。陀羅尼集經六(虛空藏菩薩法身即咒第二)云。若以此印印水。咒已七日服之。除一切病。其水入腹。喻如醍醐明本七之十六右)真實經中云。復次瑜伽行者圓滿印。仰掌以右手大母指押小指上。餘之三指豎立。以掌盛水加持七遍。先以一分洒於頂上。次以一分飲之。後以一分散於四方真言曰。唵(一)嚩(去)曰嚕(二合引二)馱(重聲)吒(反舌呼。三八右)面軌中云。應作潔印。仰右手掌屈無名指在掌中。大頭指根相著。以此印承三飲。兩度拭脣(二左)私云。準此等文。今言真言水者。實以咒加持水而飲之歟。但今疏釋以真言氣息為服水。雖然不遮飲水義歟。真言息。四卷義釋及異本作真言出入息。最是好歟。可勘證本。嚴備等者。釋嚴整水輪中句也。謂嚴飾水輪行者處其中。皆是觀作也可思之。問。今第二月二字其義如何。答。是亦日‧百日‧千日‧乃至洛叉日月等也。二者。止觀二法理智二法因果二法等也。若爾。以此月可滿足一切功德也。而亦不遮三四乃至六月法。分滿不二即離不謬。可案之。
第三月在輪中(乃至)用此印也者。此釋次於第三○而生身意語也。大疏鈔云。第三月在輪中。三角壇。想在其中作慧刀印。身色形皆赤色以字(已上)第三月等者。釋次於第三月等句也。私云。此中亦祕密身。準上可知。行者體即字也。亦是三角壇也。此三種祕密不二而二。甚深祕奧也。輪也六字四本注書之。

爛脫

以其囉字為身也。作慧刀印○為限也。此三月中○為食耳。以此方便以下如文。
作慧刀印者。釋即以大慧刀句也。此大慧刀印也。慧刀三角即猛利輪形故用之也。問儀軌界觀用輪印。謂二拳舒頭指端相拄是也。今何不用之乎。答。彼只作三角形。今取慧刀義亦作其形故猶為勝也(已上)光云。火大印有二。謂慧刀‧輪是也。但以大慧刀印為深密也。大師御說是名三角印。具支灌頂火天用此印。是法界智火印也。深義更問。其出入息等者。釋噉不求之食句也。三月義如前者。即指前世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三月持誦義歟。三月三日等者。三百日‧三千日‧三萬日‧三洛叉等為限也。第四云。說三月持誦即是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五右)三部三密三身三覺一切三法。各盡法界是也。即以如是體性為其限也。
此三月中等者。意此第三月中亦不用食。以真言為食。有來施者亦許之也。但以囉字為食等者。密鈔第九云。疏但以羅字為食者即是悅為味也。謂以羅字之慧火除煩惱之暗。次智惠之明。故云但以羅字為食也(三八右)以此方便等者。釋燒滅一切罪等句也。備謂備具等八字四本注書之。私云。依上爛脫。則以此八字屬前段文也。
四月風輪中(乃至)此作者者。此釋第四月風輪攝心持誦也。大疏鈔云。第四月風輪中。其中黑色用字為身。出入息上說。但食風不用餘食。作轉法輪印也(已上)第四月等者。釋第四月風輪句也。是側月也者。即月之形也。四本云。第四月風輪中。是則半月也(二之六十右)光云。今言側月者。此側半月。如彼彌勒曼荼羅中降三世所住之半月也。與上同者。謂此風壇亦與火壇同。此中字印形三祕密身也。此一月中等者。釋行者常服風句也。不食一切食等者。謂從此月已降不用段食段食是令身沈重故。凡一切污穢雜染段食所為也。劫初眾生由用段食身光隱沒。是故今漸斷食物發生光明也。非如外道等者。外道飲氣而金骨之精。身體不朽常住不滅。是令精氣凝結。而非內心開悟方便也。今佛法中服氣法者。氣息是門之體性。字者即是本性菩提心故。由服此氣發明知見乃至成佛菩提大果。是以不同也。轉法輪印等者。釋結轉法輪印句也。此即是反手等者。四本云。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作者也(此作也。二之六十)密鈔第九云。疏轉輪印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言通經及疏。若準疏說。先作反背手合掌。以地指反相句。令右加左上。餘三指亦返相句。末後捩二空指。令至掌內相拄是也。若準此說。誠實作。若經說。謂以定慧五輪皆等迭翻相鉤。二虛空輪首俱向是也。對所說。卻不作。頌曰。是勝願吉祥法輪印。世依救世者悉皆轉此輸三八左)私云。密鈔引上密印品疏經文而成義意。今言前所作者者。即指彼文。若依疏釋。則作印難成。故云此作者也。凡此作者者。言此印最難結成。可問傳也。四本此作者四字注書之。問。何故風大用此印乎。答。此印迴轉中。是風大德。故用之也。
第五月從金輪至水(乃至)即同佛也者。此金剛水輪觀○等同三菩提也。大疏鈔云。第五月從金輪中。謂作方黃漫荼羅有圓白漫荼羅。身坐其中。臍已下黃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二字為食。不食餘食。但以二字出入息為食也(已上)第五月等者。金剛水輪觀等三句也。私云。此第五月空輪觀也。然作二字觀者。此虛空輪即和合。而此無別形也。凡方圓二形之外更無四大形。四大和合形豈非空輪乎。從金輪九字四本注書之。同諸佛者。次下經文所云等同三菩提意也。今此金水不二冥合一相無相。是故直同真諦佛位也。尋云。何故此中始云等同諸佛乎。答。都部陀羅尼目(二左)中。約五大分別真俗二種曼荼羅。則四輪漫荼羅為世諦空輪曼荼羅真諦。今亦依此義故。至空輪位專說等同三菩提義也。處金剛水輪中等者。此行人處在輪也。此中亦三種祕密身。準上可知。不作印者。此以空輪無形故。且不用之歟。若用之者。可並用前輪印歟。但儀軌空輪用大慧刀印。是空形故也。餘上者。此壇不用法。餘一切水等作法也。
光云。古來此存亂脫。今出以授後學。
上。此五月中○為食也。自五以來○即同佛也。次第六月以下如文。
此五月中等者。此中亦與無相第一義空相應故。不有相段食也。自五月等者。釋遠離得非得三句也。亦是住離相而成無我也。皆是空輪無相著之意也。
次第六月(乃至)迄捨利養者。此釋和合輪○亦捨利非利也。大疏鈔四云第六月處輪。風輪中有輪。準上事知。下是風。臍以上是火。以其二字為食。一切住離著無我之行。乃至利養(已上)次第六月等者。釋和合輪等句也。私云。此一月是識大觀行也。心法猛利必具暖動。是故合火風二而成心法觀也。此中亦有字‧印形三祕密身。準上可知。準上事知者。謂形色等相準上也。四本作準上可知。下是風等者。四本云。臍下是風。臍以上是火(光云。現行印本同今疏)問。若準五輪重累。則風上。火下也。今何異之乎。又上月已方壇中有圓壇。今月當半月中置三角乎。答。五欠第從重之輕。然火重於風。是故火在下。風在上也。今是約其用。然下。火必通上。是故風在下。火在上也。是性與業二箇之配立也(光云。問中已有二段。以上答其初。以下答其後也)亦準此義。則當半月中置三角。是心法形也。用羅為食等者。釋復一月持誦句也。亦是不用印。只以氣息為食也。不得等者。此一月中若雖得食。而猶不食。況復於其不得食乎。是故不得共不用食也。上第四月章委釋之也。迄捨利養等者。正釋亦捨利非利句也。利養者。謂一切有所得心也。是法非法分別。是云。利非利也。四本注書而作迄撿利益
佛說功德乃至異也者。此釋梵釋等天眾悲愍護也。私云。第五問言於何法教威德。而答說中。上來六月持誦法則是答其於何法教句。自下諸天恭敬相即答其而威德句也。次佛說等者。釋梵釋等天眾三句也。遠而敬禮者。謂遙見禮敬恐怖無親近也。共所護等者。釋一切護等三句也。來至其前等者。即受命奉仕也。諸持明仙等者。釋人天藥草神等句也。如大劫之火者。謂威德光明如猛火炎也。隨一切善願等者隨所住法教等八句也。如吉祥等者。此金剛手異名也。成就悉地經文云。時吉祥金剛奇特開敷眼(三之五)是金剛部摧破之德也。觀音是蓮花部攝受之德也。但經雖說此二菩薩。而疏家加佛部一尊舉文殊也。蓋舉此三尊則攝無量尊也。經經逾六月已等者。光云。以下四句即明六月持誦成就已後之事。凡是等引地上所作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六(畢)

大疏勘註自疏第五卷至第卷次上文。以自性人傳賴寶印被記之。兼載他家說。加自已解。文簡易見。義妙難測。誠是置中祕珠臺明鏡也。其外自第三卷緣品初至第四卷終。同傳聞書有之。又伊山妙人門弟嚴仙印聞書有之。自緣品至一部之終。於其心品者。自唱他書。以非手書文章頗異脫。又有教主義位劫畏義。門客同記口稱。於調用者本本未一定。故今不載卷數。條章雖殊貫。義理一致遍照真宗疑冰釋然者歟。于時正慶元仲秋三九。為後哲染翰矣。佛子禪喜。
右依為祖師印勘註。全部數卷拭老眼繕寫功訖。少少加他筆。有誤歟。可糾之也。以書寫之次。私處追加勘文等畢。應永五年五月五日。大僧都賢寶(生六十六)。
今見此等記文。則演奧之興也其舊哉。而及于賢寶之大成。尚未畢乎。予未見斯末。惜也。
凡五十六卷之內。第三五卷以下蓋非是杲寶記。而只賢寶添削諸師說也已何者。釋相太略。義味亦淺。可見。
諸家亂脫其未出者。即今加之以授後學。冀毘盧宗義綿綿而耀龍華之曉耳。賢寶學之筆削之。始乎延文元年七月十月八日。終乎應永五年五月五日。通計四三年。可謂勤矣。嗟乎古人為法乾乾。豈可不仰上耶。
元祿壬午仲秋之日。代故和尚始關校閱。國禱之餘事之暇。多挑深更之釭屢坐早晨之牖至于是歲實永第五春三月而畢矣。慧光識。
校定演奧鈔跋
凡著書也言志而已。其言志也以與遐方終古俱之。豈徒鄉黨知友乎哉。然乃公何可不與余言耶。余亦何可不與公言耶。而愧余之黭淺也。公之博達也。其才相隔者非啻卅里之類也。一日成滿隆光‧持快意大僧正相謂餘曰。寶師演奧鈔者大疏之鼓吹也。嘗欲流衍諸世。而求挍定於嚴師。師既遇向之不境。子力遂歆之功業。粵不顧傷手之誚。剛遵厥獎矣。惜乎此書未其全本。而今所行者亦未脫草也。故間有闕如則附已以補苴之。且異解則引師說而折衷之。是與言其志者歟。惟夫今經之為會也。四重法界聖眾以越三時如來之日互為主伴。而各說自所通達法門。于嗟公與余各言其志也。彼謂學彼本有不得自由者也。抑可畏宗匠為下郢斧。則亦可謂之余‧與言志也已。今茲會丁先師之七回忌。校定已畢。印刻亦濟。遮迴此微功以酬其罔極。因次一語而為之殿。寶永第五歲在戊子季夏十有七日。武城寶林比丘慧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