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二(下半二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大菩薩者。眾成就經文釋內上來四菩薩列名御釋畢。以下被釋諸大菩薩前後圍遶演說法文。御釋自初所謂越三時經文釋終經之意也候迄付段。大概可有了簡。此段文。初諸大菩薩釋。次前後圍遶演說法釋。後所謂越三時乃至平等法門御釋。三節分明也。
大菩薩者具出梵文應云摩訶菩提薩埵。此釋初諸大菩薩具梵名舉。就其摩訶菩提薩埵大菩薩梵語也。故諸字梵文不被表可意也。十住心論六菩薩具梵名明時。菩薩者梵云菩提薩埵。略去二字故云菩薩(文)就其於得名釋義不同也。香象探玄記第二云。菩薩者依佛地論無性攝論三釋。一云菩提。此云覺。此所求也。薩埵此云有情。是所度也。從境為名義。言若從心稱應言悲智。二菩提如前。薩埵是能求謂菩提有情也。此約人法為名。亦是心境為目。三菩提如前。薩埵此云猛。謂志能於大菩提猛求故。又智論云。薩埵或云眾生。或云心。即是二義也(文)智論引文三義二義當也△菩提諸佛道者所求果△薩埵眾生人。或名勇心猛義。釋論末師普觀記一云。菩薩二字是其通名。具足應云菩提薩埵。翻覺有情。所言覺者所求果。云有情者目能人。是求菩提有情故(文)。此智論二義中初義當歟。高祖開題云。菩薩具曰冐地薩埵縛。猛心知不捨離得名(文)是智論後義同也。菩薩義釋菩提所求果。薩埵悲所度生見。然者自利利他具足名義相應。或薩埵人名。或約猛心等釋義偏付自證。故諸菩薩下化道理不相應歟。殊更高祖菩薩用心前他後自釋。涅槃經自未得度先度他(文)仍不審也。但凡菩薩菩提下化眾生故。理實無相違歟。
釋論云。菩提諸佛道。薩埵眾生。或名勇心。是人盡諸佛功德。其不可斷不可破金剛山。是名薩埵。此智論第四被釋菩提薩埵有御引證。彼論全文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答曰。菩提諸佛道。薩埵或名眾生心。是人諸佛功德得。其不可斷不可破金剛山。是名(文)但彼本文云心。今云勇心仍不同也。彼勇心論第五摩訶薩埵文言也。付之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依其義同摩訶薩埵下釋被表菩提薩埵處取義。若又約義心勇心引歟。或又疏主所覽智論勇心歟。何無相違也。此段論文。初表菩提薩埵翻名。是人盡欲下釋義也。釋義中初說。金剛山譬說。是名薩埵結名也。文分明也。就其彼論第四菩提薩埵重義中今初義引證。是則恐繁言悉不引歟。或義云。疏主以忍樂修堅持不捨義釋薩埵得名。論文初義此意顯著故且引初義(云云)。是又盡諸佛功德樂修行義。其不可斷不可破金剛山堅持不捨義也。
復次此心。此智論第五摩訶薩埵文也。彼論第五問曰。何名摩訶薩埵。答曰。摩訶秦言大。薩埵眾生。或名勇心。此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摩訶薩埵(文)。此論文摩訶薩埵義正釋。復次六段不同相分。其中今第一第三第五文引證。是又實悉可引證且繁故少少舉意歟。或又此御釋依忍樂修堅持不捨義顯取用引證歟。此時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堅持不捨義。多眾生中起大慈下忍樂修行義見。就其常釋義相連者上正釋以下可復次釋。然者一文上正釋復次展轉雖可意。今本文既第四第五卷各別釋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義。上一文展轉不可得意。所詮此二段引意趣釋經菩提薩埵。復次釋釋薩埵義可意也。
復次此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大事者。當眾生本源心源底。法華說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出世。此指開示悟入四佛知見也。又華嚴宗密釋習曰。此指圓覺妙性釋一大事。當經說成辨大事開示眾生本有無盡莊嚴恒沙已有說大事也。
眾生中起大慈悲。凡緣多生界起無緣大悲菩薩大士用心出過凡夫二乘境界釋摩訶衍論第六本願無盡門下明五海十方世界塵數大慈悲心海○攝十方世界塵數一切眾生海(文)。又第七卷攝取十方世界塵數眾生界(文)當此等意也。
大乘。凡大乘名字當體為義。乘運載為功也。高祖十住心論第六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他乎圓性故曰乘(文)華嚴宗密大者當體得名(文)。此法相簡少乘大名。非至大簡也。又清涼大疏。大釋義又行願品疏大釋義。彼釋云。義者。一體大。若相若性皆同真性而常偏故。二相大。洹沙德遍於體故。三用大用周普如體包偏故。四果大。智斷依正法界故。五周大。稱性德修。不行故。六智大。謂大智為主運於萬行法身故。七教大。一文一句結通十方法性故○八義大。無法不詮窮源故○九境大。無盡眾生所緣故。十業大。窮三際事常莊此法利含識故(文)。金剛頂經大乘有七義。一者大。二者心大。三者勝解大。四者意樂大。五者資糧大。六者大。七者究竟大。由諸菩薩承此大乘證得無上菩提(文)。下疏付經大乘大乘釋七義。
能行道。於因道不同。龍樹大論地前地上釋。此因道也。起信論一切諸佛所證之道。此果道見。今菩薩所行道故因道也。
得最大處故。此約菩薩位所得。雖然對二乘者得最大處義無相違。若又依能行修因如來最大德云義可見歟。
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邪見大我煩惱。此約說法疑德釋大邪見大我煩惱名字也。付此名字重見但義意邪見煩惱通名。修惑大我見惑分別意歟。
摩訶薩埵。此結釋分明也。就其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得名事。常聲緣菩薩三乘相望時。異聲緣少心他運圓性稱菩提薩埵。彼菩提薩埵大慈大悲大乘能行道可稱摩訶薩埵也。但菩提薩埵三乘通名。摩訶薩埵聲緣二乘不通名字見事在之。般若心經菩提薩埵般若波羅蜜。依彼文高祖釋前六後一行益義。故菩提薩埵三乘通名分明也。當段經說諸大菩薩菩提薩埵義故結摩訶薩埵。故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體同也。
阿闍梨云。是以三藏口說釋薩埵正義。今疏指阿闍梨處皆疏主三藏意也。一部皆雖三藏口說也經文消釋緣起由來各別作交合等時置阿闍梨言也。
具據正義當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堅持不捨義也。是薩埵索多兩音中以索多釋正義。演密抄薩埵直目眾生之體即體聲。今云索多直屬眾生之業即業聲也(文)。此於梵文具體業具為從屬於呼八轉聲。其中薩埵體聲。索業聲見。就其業為正義事其意趣如何。答。薩埵眾生即體。索多約用。即忍樂修堅持不捨用也故以索多為正義。末卷第七云。有情者梵正音索多。是著義猶世間人深著身心不能暫離也。今菩提索多亦爾。著此大菩提行。乃至一念休息放捨之心故索多也。又名薩埵。是有情義。以於有情中能修無上道能荷負一切諸餘眾生即是眾生中之無上故名大有情也(文)。
聲明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此悉曇家法。於連有音便不音便不同。今索多其義雖正。不音便故。約音便名薩埵云御釋意也。聲明即五明隨一即當悉曇。就其字舌內聲。索喉內涅槃點也。故下聲不相當。依之索多不音便連聲也。薩埵舌內連聲也。故名音便安然八卷藏第五。凡呼連字下○相當謂為音便。若呼連字下音相率謂為不音便也(文)。
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是約音便。世論師等用薩埵言故。傳習者隨其辭用薩埵梵音義釋也△世論師者即世間論師也。唯識述記數論師計。梵言薩埵此云有情前言勇健。今取勇義(文)世論師指彼等也。
瑜伽宗薩埵三種。已下瑜伽宗三種薩埵。經諸大菩薩釋彼第三菩提薩埵義。瑜伽名字金剛頂瑜伽別稱。或通名胎藏義見。今指金剛頂經見。金剛頂經佛說三種薩埵。所謂愚童薩埵薩埵金剛薩埵(文)。當段三種薩埵異事箇交合也。先三種薩埵金剛頂瑜伽建立見。就其明薩埵差別金剛頂經說愚智金。當段愚童薩埵有識薩埵菩提薩埵次第高祖般若心經菩提薩埵薩埵四愚識金智是也(文)。此等建立一一相當意。付之義云。彼般若心經秘鍵所開金智二種薩埵攝第三菩提薩埵意。於菩提薩埵顯密菩薩分也。彼顯教菩薩為智薩埵真言菩薩金剛薩埵也。然者彼金剛頂經開此二種說智薩埵金剛薩埵。當段有識薩埵一種第一愚童薩埵說可意。二乘愚童華嚴等常不乘等二乘愚法二乘。又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文)彼法相凡夫。愚二乘分別所詮金剛頂經當段識薩埵攝愚薩埵。開智金為二種成三種數量。今疏主識薩埵開為二種。智金一種菩提薩埵建立三種薩埵不同可意。義云。識智因果別本末異也。故金剛頂經說愚智金。當段愚識菩提薩埵次第可同了簡事在之。高祖薩埵四釋。識智名字一往不同上。有識薩埵二乘為面裏兼顯諸大乘。智薩埵大乘為面裏兼小乘。故為顯此兼正表裏義。開智薩埵成四種薩埵取義。就其祖師御釋中薩埵四謂愚薩埵凡夫)也識薩埵二乘金剛薩埵菩薩)智薩埵佛果)此凡夫二乘菩薩次第。依此意已前兩義何智薩埵取顯諸大乘意。祖師御釋次第金智二種真言菩薩因果二種見
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不捨。故以為名。是第一愚童薩埵釋。於中一者愚童薩埵六道凡夫者定愚童薩埵分齊。不知實諦因果已下釋其行相。就其立教十住心攝在一切。然間當段三種薩埵分別十住心意歟。先第一愚童薩埵世間三種心也。義者先解釋面約第一心。第二第三兼義可意。其故十住心論第一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說愚童凡夫理之心○愚童者具云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文)次以當段文證第一心。上第一分齊事分明也。其上一一釋相第一心相應同論第一異生羝羊心○(文)又云。聞三寶四諦之聲不是善。殺害鞭打之聲不是惡。在此之中無量生死(文)當段同也。義云。當段愚童薩埵表裏兼正。通世間三種心取義。實諦因果苦集滅道四諦。有偏無偏因果是第四聲聞乘所觀也。故世間三種不覺知義分明也。其上先被表六道凡夫故。廣通世間三種義分明也。但高祖以當段御釋全引證第一心證事通中且約一邊付為初有御引證歟。此等義通實諦因果四諦因果心行邪道佛法正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法華被說三界無安猶如眾苦充滿甚可畏可准知也。
二者有識薩埵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為名。是第二有識薩埵釋也。此中二者有識薩埵二乘也。先有識薩埵分齊。纔覺知生死過患已下釋其行相。就其有識薩埵得名事。演密抄有識者謂所識知者也。對前愚童故稱有識也(文)。此意對彼愚得識知名字見。但識知義覺知生死過患空智義可意。若又二乘人以識知生死實有涅槃實有有識薩埵稱義可意歟△纔覺知生死○(文)已下釋聲緣二乘其心品行相大綱自調自度心悕畏生死妄取涅槃義相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者聲緣二乘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中但出離分段生死故纔覺知釋也。義云。纔覺知生死過患於廣大功德不生願樂心云釋意趣取義也。或生死覺知過患。生死即涅槃不識知義了簡△自求出○得至涅槃(文)。此法華被說自謂已得阿羅漢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也△著保化城○願樂之(文)是法華化城喻品意也。意二乘人纔三界證小涅槃。不願無上大果義留彼三百由旬化城喻不達五百由旬處義御釋也。化城名字事彼慈恩玄賛安補之處曰城。本無而有曰化○佛施名之曰化城。則化名曰化城(文)付之有餘無餘化城諸宗不同也。法相有餘化城定。二乘不定性二乘。其故彼宗意定二乘涅槃遂不迴心不定性二乘無餘有餘迴心定。三論有餘無餘涅槃取義。菩提心論化城起以為超三界(文)彼無餘化城義見。不定性二乘無餘涅槃不入事可尋也。就其有識薩埵樂修堅持不捨四義意。自求出離得至涅槃樂修義通說。著保化城滅度想堅持不捨義可意。付之有識薩埵處攝顯小乘義通二乘大小二乘。纔覺知○至涅槃彼顯乘何厭有為非真欣無為分齊故不相違。著保化城小乘共未至究竟真實金剛心殿位故。蜃樓幻化行宮猶著保化城分齊也。二教論上卷指彼顯教所謂息化城之賓。愛楊葉之兒。何能得保無盡莊嚴恒沙已有釋此意也。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者顯乘乘執極果。不示金剛界大日曼荼羅恒沙性德義可意。
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此第三菩提薩埵釋。此中無上菩提不思議心也菩提釋。能忍如是已下薩埵釋。是又菩提所求果。薩埵能求心。即忍樂修堅持不捨義也。
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出過臆度心行所滅義。出過戲論言語道斷義。即自證菩提語盡竟心行亦寂義也。
一向純善微妙不可譬類之義。是純一無相菩提出過一切因量譬喻義也。就其以菩提心或喻本性明潔。或類虛空一切處畢竟淨義。或況月輪明等譬類義雖有之皆少分相似義以顯無相菩提心故。世間所及。不可有譬類之義等也。
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
無上菩提結眾不思議心也。凡眾生本性下眾實相即是菩提佛常自嚴淨(文)此意也。又一處御釋翳所觀百毒變藥佛慧所照眾生即佛。眾生本性諸佛法身本來一味差別(文)。此意也△不思議心者上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義也。所詮九種心量出過故名不思議心可意也。
如是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眾生。故摩訶薩埵。是上三種薩埵中第三菩提薩埵其德相用最尊最上經名薩埵云御釋意也。付之或義第三菩提薩埵中可攝顯諸大乘。故指彼顯密菩提薩埵如是人。此中功用秘密菩薩經說摩訶薩埵取義事有之。凡此三種薩埵御釋義意如已前校合。釋菩提薩埵因廣薩埵三種異可見也。義云。經文說相先說內大二眷屬。雖然理不可闕減四重圓壇聖眾故。為顯第三重機見隨類二乘八部眾疏主三藏愚童有識二種薩埵取義。凡畫作薩般若平等心地處四重法界圓壇故。皆一味不可有淺深異歟。隨高祖十住心論第三云。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秘密乘釋。故今愚童薩埵釋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有識薩埵著保化城滅度想等(文)。故常途五乘殊轍不相融會義見。但於五種三昧道淺略深秘義邊故。且釋即順常途義可意歟。
此等大眾前後圍遶大日世尊。以無量口意供養恭敬。為聽法故。是經諸大菩薩前後圍遶演說法釋也。指此等大眾處廣上內大二眷屬意歟。義云。指此處四大菩薩。等言等十佛塵數眷屬菩薩取義也。又此義通義等第三重機見隨類身了簡。前後圍遶前後圍遶意歟。能圍遶內大二眷屬等。所圍遶中臺教主法身意△無量口意○法故(文)。凡於供養有財二種中今當供也。經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今口意供養最上也見。為聽法至真供事。法華是真精進是名心法供養如來(文)。凡於供養種事。供養門者有種表被舉五種供養十種供養四種供養。五種秘密供養。八種供養十六供養七種雜供。乃至一切供養也。理供供財供淺略深秘供養義率爾交合難盡者也。
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法。即經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語意平等法門也。是被釋成明當經說時經大綱群機法體義也。料簡當分明也。大師靈集第七。三等法門佛日常轉秘密加持應器水而不斷法性身塔奇哉皇哉(文)甚深旨趣依此釋也。就其當經說時釋群機嘉會時事。付之義當經住受用加持身說之故。說時釋群機嘉會時也。自性嘉會分別自性受用變化三身意時嘉會段當受用身也。又以明日加持世間日配三身加持日當受用身也。當段御釋自性法身明常實相無時分修短之異。依之住延促自在加持有對說法義見。故非自性本地所說了簡。義云。於當經隨自隨他兩篇中今釋隨他法界宮義相也(云云自性法身隨自法界宮自性法爾主伴一相一味。到於實際心地時分也。故此位無始無終湛然常寂位故。建立經前後為示未來流轉軌則。住隨他法界宮佛身受用位也。住此位金剛手等久已通達人示未悟相義釋也。此意當經正取本地法身所說。此上成隨他法界宮受用化儀義故。已前義當經偏取加持身說相替也。但高祖十住心論當經如是我聞語意平等法門段文注明自性身說法故。受用加持身等說不可得意也。既自性法身隨自境界故非受用隨他位云事分明也。就其自性法身自證境界者釋群機嘉會時事一往不審也。付之義云。群機御釋指久已通達到於實際九種金剛四大菩薩等故。非實類因人取義也。或自元於自性會內證相應因人故無相違(云云)。
然此經。已下經文總釋也。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萬偈。是為法爾常恒說時先舉閻浮流布廣本被對明也。此經總三本不同見。一法常恒本。是大師諸佛曼荼羅是也。今疏家釋若十佛剎○則限量也。又末卷(第六)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文)當是等也。分流廣本萬頌經。今釋萬偈當之也。上阿闍梨云。毘盧遮那大本(文)三略本。三千餘頌經也。高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文)。今疏上傳法聖者採其宗要三千餘頌(文)。此萬頌三千閻浮流布經廣略不同也。今廣本釋略有萬偈事對法常恒本廣略待對見。所詮當段三本中法爾當恒本分流廣本二被舉也。
十佛大眾各各廣演差別法門。則限量。此說法時分復當云何。是如已前自性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十佛眷屬自受法樂三世常恒演說法爾常恒諸佛曼荼羅也。此處主伴無盡限量。三世常恒分齊難定故。釋則限量○當云何也。就其今先若十佛剎○差別法門釋故。主伴中先唯釋眷屬說法時見。故共大綱自性法身說法時分當經說時故。上次明群機○所等(文)。下釋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意三平等法門(文)。但自性法身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說三密門謂故。為顯與自眷屬各說三密自受法樂義。釋若十佛塵等也。
結集者云爾時佛日演說法者也。此結經意也。凡付結集他門證等當經結集者定阿難也。是生身一代諸經結集者依定阿難秘密經阿難結集取義也。慈覺等以金剛手結集之人。伴阿難也。是度論普賢文殊等率阿難於鐵圍間結集諸經見。付之以阿難判為結集伴義歟。大師御意但以金剛手結集者也。故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文)。又六度經五藏各別結集者釋秘密藏普賢也。普賢金剛手因果別名故。秘密藏金剛手結集也云事分明也。依彼六度經意。五藏阿難結集但索怛覽藏見。於生身一代諸經。猶各別人結集義見。況顯密異也。何可云阿難耶。又於結集主伴事尚帶顯綱執見歟。隨大師智論顯教中說云引證也。所詮密藏結集者偏金剛薩埵意也。
世間時分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別釋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經文中。初至代謝相推被釋世間日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長短劫量種種不同說劫數也。就其瓔珞劫石智論化城乃至小乘火等劫數中小等不同重也。長短劫量種種不同當此等也。
且約日四天下周晝夜各有初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且未盡言也。意付長短劫量可三世不同。然且約周晝夜分別後分乃至三十時等。故安且言也△四天下者即東西南北四州。周晝夜各有初後分乃至三十時○(文)各有初後分言晝夜各各分別三時見雖然今疏末卷(第四)晝夜各三十時。食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增益。夜可作降伏事也(文)。此合晝夜可分別三時見。又或經每日三時者從後夜至齋時。從午時至未時。從初夜至後更。不得間絕說也(文)。此三時分別。末卷御釋不同也△乃至三十時者俱舍頌疏十剎那為怛剎那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月為年。於中半減夜(文)。此意三須臾晝夜也。爾間晝夜合三十時可意歟。末卷(第四)云。西方歷法晝夜各三十時(文)是晝夜各別三十時見。但俱舍等文准合三十時表晝夜各三時。而合晝夜分別三時。准之晝夜各三十時可意也△剎那不住代謝相推(文)即遷變無常義明也。
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去來實相之日。明常住湛虛空有時分脩短之異。已下釋能超明日也。此明日具延促自在用號加持日也。付經文明日加持世間三時意事。義云。於經文三時。所越三時世間日。能超明日越一字意。如來之日偏加持義。此明日隨自法界宮自性法身說時。加持隨他法界宮受用加持說時取義也。義云。舉能超法體如來之日故。如來日明日加持二種通也。彼加持日義說述說加持故取義。又明日加持日共自性會場上法體生滅不同故。隨自隨他各別說不可得意了簡也。或又明日位無說益義。住加持日現受用身化儀說當經取義事在之。付上群機嘉會時了簡准可意也△以淨眼觀之脩短之異(文)。此正釋明日相也△淨眼知見△三際即過現三世移轉是即妄情所見也。實以如來淨眼觀之。三際相本初不生離始終古來相義明也△湛虛空譬說也。常住壞空四劫轉變虛空自元常住義以譬今圓明日義也。
然以神力故令瑜伽行者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食頃以為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眾機無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是加持日釋也。意彼實相常住明日。雖不存三世不同長短異。以如來加持力示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延促自在相於會座眾名加持日也。下御釋復次如來所現十佛塵○神通瑞相也(文)。此意也。又末卷(第五)正以通機嘉會為時。或以加持方便百劫為一夜。或演一夜為百劫。脩短有緣有定限也(文)。此等意也。瑜伽行者。准群機意△於無量劫謂如食頃者為無量劫一念。演食頃以為無量劫一念無量劫義也△延促自在(文)。此無礙釋無量義也△故云如來日結成也。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意三平等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一切處一鹹味。故云平等也。以下經語意平等法門釋也。就其指此時中處通明日加持日二歟。又偏指如來日歟事所論也△言如來○(文)此別釋語意平等義也△第一實際極之境者約當經者0HFA40>字不生極果。約金剛頂經五智法然體性釋摩訶衍論不二性德境界大師法本源取六大此等當也。大師今經開題如來三密能至不二之底證五智最上之頂(文)。身等於語語等三密平等義。是三密互相望釋平等義也。心佛眾生間釋如來種種三業故約佛邊見。下行者佛身三平等義及能所入平等義平等義可有重見。付之義今身等於語語等於心付經現文釋。下行者佛身及能所入平等義因廣釋之了簡。雖爾何經文所含理趣被釋述可意也。具心佛眾生三平等義可有之也。大師一處解釋釋自三平等三平等三平等義也。所詮於經意三平等法門文自三平等義得身等於語語於心義。他三平等義他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義。共三平等義是又三密平等義意也。而今大綱不成他相望。心佛眾生中先約佛邊釋之可意也。故請下此三密平等義行者本尊相望能所入對明釋平等義也△猶如大海○(文)是譬說也。意水雖東岸西岸不同也俱皆以一味義譬如來種種三業平等道理也。
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為足。論是進行義處義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迹所處謂之鉢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一名耳已下別釋平等句句一字也。於中初舉句梵名。後引聲論釋其義也△正翻為足者鉢曇梵語翻足正翻。翻句義翻見△論是進行義(文)。是付足翻名表進處兩義也△人進步○謂之鉢曇○(文)此上表處進二義如次約譬釋之也△言辭句逗義(文)。此約法釋句義意若頌長行一句一句次第展轉同進處足義。故一名耳(文)。
今就此宗謂修如是道迹。次第修得三平等處。故為句。是別付宗義三平等句義也△謂修如是道迹次第進修修行義。得三平等處義也。
即以平等口意秘密加持為所入門。付已下御釋或語意平等法門經文內。上來至句義釋畢。以下法門釋取義。或重委釋平等義了簡。或句釋謂修如是道迹等(文)。彼重委釋述取義。邊邊了簡見。但上別釋語意平等句各各義。已下總語意平等句義一處取釋之可見歟△即以平等語意○所入門(文)。凡金剛頂經三密金剛增上緣能證毘盧遮那三身位(文)。如是經文三密入門三身妙果法體也。而今以行者三密為所入門有御釋事意。但能所相望不一准故。今能修行者望所修三密入門。若此三密妙行望所成果又能入可意。故非相違也。
謂以身平等密印。語平等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是釋能成妙行。此三密顯現本有三身增上緣故。方便故也。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一切身。遍一切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此顯所成德。疏末卷(第七)云。加持身即見本地身本地身即是行者身(文)此意也。就其付今御釋展轉義云。逮見加持受用身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一切自受用身即是行者平等智身自性身取義。相應佛德且成次第說文展轉取義。義云。逮見加持受用身修生見佛身。即是毘盧遮那一切身即橫平等本有佛身。此重共約所成佛身明其德相。第三重遍一切身歸行者體。以眾生即體直為秘密本源。所謂眾生心品極談此意處也。
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付此御釋義云。約始本二覺取義意不行不到本覺門取義。彼末卷謂覺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覺無成也(文)。彼一具始本二覺義意合也。意本覺平等一味平等本初不生待對故。釋不行不到。始覺前不會因果義分故。有向上入證次第釋而行而到也。義云。必非始本二待對。凡此教意事而真實義達時諸有所作不離佛慧因緣故。別不立修行軌則。故釋不行不到。不動本處為所詣處故。釋不到而到取義。或如皆以所住而住其心御釋。皆無住不行不到。而而住其心故釋而行而到取義也。
平等句。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能入者入處。故名平等。是不行而到釋委釋先平等義能所二義
平等法門則此經之意也。是能所平等心不異道理以釋成為大日經宗義也。

大日經疏第一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