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七(下半七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梵本云三藐○一切世界耶。金剛手發問經文釋內。上來至應供釋終了簡畢。以下梵云三藐至一切世界耶付段可有了簡。此段文初遍知釋。次一切智智釋。後顯金手發問意趣三節分明也。
梵本云○故名佛也。此經文遍知釋。此中初舉梵語翻譯名字釋論云下引智論文釋其義。然此下釋不共義也。
云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曰遍知也。凡三藐三佛佛陀新譯正等正覺。或譯等覺舊譯遍知也。高祖即身義諸經中所謂三藐三冐地者古翻遍知新譯等覺(文)。當段意智論被用舊譯翻名也。智論第二卷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名智。是名遍知一切法。問曰。云何遍知。答曰。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道相。是名三藐三佛陀。復次知一切諸法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不壞相心行所滅語道過。諸法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文)依此論文作今釋也。
釋論云。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如來如去受最上供養耶。以佛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名三藐三佛陀。上漢對明御釋智論第二卷意今御引證彼論第一文也。依此文釋遍知義。今彼論全文見。但義存一往有之歟。付其此論文應供義通妨釋成解釋也。雖然諸佛遍智慧故。如實如去用。可受世間廣大供養義釋成論文也。故今引遍知釋也。如實如來供養義於前後了簡畢△正名諸法三佛陀(文)。此遍知三名次第釋也。凡正名字有待重。或傍正。或兼正。或邪正。相望不定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付翻無上正等正覺慈恩等初正簡外道邪覺。等覺二乘偏知。後正覺菩薩未滿覺釋。今待對異。諸法實性如實了知究竟實際常不壞體正名可意也△遍名不為等(文)。此釋遍知義。意若雖一塵一法解所。不可名所詮如實智一切諸法覺知義也。
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有點污。亦能開敷一切眾生故名佛也。此約不共義釋遍知義也。今付之古來了簡見。義云。簡上智論遍智解釋不共義也。意前智論文釋始覺漸修遍知義。今此宗意明本頓悟遍知義也。誠開敷因果俱時本有心蓮顯得曼荼羅眾德道理不共義見。義云。非簡智論解釋。彼智論解釋依淺深二義可通顯密故。今別釋佛陀開敷深義。顯宗實義不共談取義也。智論遍知解釋論宗意可祕密內證深義。隨今疏下爾時行者以心實相故○無上正遍知義前已說之(文)此意心內不思議沙德釋不動不信不著。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論文其意同也。又次下一切智智○猶金剛釋。全借智論遍知文言釋也。故論文淺略一邊故被簡彼。今解釋不可得云云)。付其佛地論第一論曰。佛地經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煩惱障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如蓮華開。故佛地(文)。文言當段此宗不共佛地大同也。彼佛地論文為本據慈恩香象等釋佛地義也。華嚴探玄義第佛者覺義。有謂本覺始覺。又論云。蓮華開如睡悟等。此初覺一切智後覺煩惱。或三覺他滿(文)。慈恩上生經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覺如蓮華開。故為佛(文)依此等釋義常途盛所談也。而釋此宗中佛陀義事。難思者也。但彼佛地論等(并)并慈恩解釋蓮華開敷覺悟為譬。釋成開覺煩惱所知二障義也。今御釋意異彼。開敷眾生本有心蓮顯現兩部曼荼性德義也。仍以名同義別意顯密釋義意也。若又佛地論鑒冷然道理往往有斯義邊意。解釋。會深義隨淺取義可意歟△謂由自然智慧○有點污自覺義。亦能開敷一切眾生覺他義。具此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義也。下佛從平等心地○無盡莊嚴大曼荼羅(文)。當段自覺覺他二義同見。
梵云薩婆若那。此經一切智智釋也。此中初舉梵語顯翻名。釋論云下引智論文釋其義也。
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先付梵語對明。他門師以異本薩婆若若那重言。具定一切智智梵文對薩婆若那文智智不成判。自門(正智院)學者中今薩婆若智論(并)薩婆若多梵文共可一切智梵文了簡。後智雖無梵文呼加了簡。但高祖即身義。薩般若梵語也○翻云一切智智(文)。依此釋薩云薩般薩羅婆枳孃曩薩羅若那一切智智梵語廣略見。仍今如解釋無相違。凡梵文廣略不一准。而他門師等定一邊可用重言云事。意者也。
釋論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此智論七卷復次薩婆若多者。薩婆秦言一切。若秦言智。多秦言相。一切如先說名色諸法一切法一相異相相非相。作相非作等。一切法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一切種盡遍知(文)彼取意文也。論文一切如先說名色諸法者。彼論文上第七。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答曰。如佛告諸比丘。為汝一切法等(文)。此名色無量一切法乃至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一切法說也。今一切智一切。謂名色等。乃至阿僧祇法門一切法此論文取意引加歟。
一切名色無量法門。各一切法。以下舉所知一切法也。此中名色色心二法也。智禮指要今謂以色心二法收盡。故大論云。一切世間名與(文)。名色二法色心二法事分明也。色心名色名事三論大乘淨影大乘義章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溟難顯。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為名(文)心法微細難測量。故名顯之故名名也。
如是無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門一切法。表能攝體也。付之三善不善法無記法。四過去未來現在法及非過去未來現在四法五色心法心不相應諸行五法。六五根眾及無為六法智論文見。五眾五蘊法也。
一切法一相異相相非相作相非作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此一切法所知義釋。此中所知一異漏無漏作相非作等總。各各因緣別相也△一相異相異。相非相。有漏無漏。作相非作相有作無作也△各各相力因緣等大都法華十如實相大同也。但彼經如是體如是作二法今不舉之。又論得失二法彼經不說也。其餘彼經同也。一法十如是事嘉祥天台釋。
一切智慧力一切一切種遍知解。是名薩婆若一切智慧力能知一切一切種所知也。付其一切世豎三世意歟。若又橫一切世界意歟。仍不可有苦。
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上引證論文約常途一切智釋相也。不共釋義也。付之義了簡今謂○之智也者經智智重言釋智中之智取義。然者初顯密共行。後不共智可意。論文一切智釋。今疏主御釋不同解彼所緣一切境界一切智義今非知一切法諸法究竟實際不壞相也。仍不同也。付其高祖即身義釋頌法然具足般若義時。薩般若者○此號(文)釋一切智智義。高祖智智義釋。疏家約智中之智義釋。疏家高祖義可見歟。或義付智智重言釋智中之智義。高祖一切言釋智智數義故。以顯家一智一切不同此名釋取義。所詮高祖智智重言者釋智中之智。疏家付一切言雖可釋智智數義自元一切智智義釋故各別也了簡。義云。今智中之智非釋智智重言。總佛果智體經說一切智智。彼釋智中之智也取義。所詮同梵文智論一切智。當經釋一切智智。故必付一切智一切智智名字不可有顯密差別。故顯經大般若等說一切智智清淨。今經只說一切智事在之。然有付一切智智顯密差別意。付一切智顯密不同可意也。一正後二智分別事。
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是法究竟實際不壞相不增不滅金剛。此為顯不共智體。前智論所明一切智慧力遍知解義。對彼知究竟實際不壞相智體釋成也。付其上論文一切種所緣境言也。今一切種呼能緣智名字也。具以一切種智可釋可意也。
如是自證之○。以下一切智智自證境界言語道斷義也。初法譬對明明之。若可以語以下翻顯釋自覺事。此又法譬見。付其一切智智自證他間事。先當段一切智智體。釋如是自證之境。故限自證見。便總自證他諸智可名一切智智。故今疏末卷一切智者即是德皆備所闕減之義(文)。然者或約自證。或約他。釋一切智智義。通中一邊一邊釋也。當段如來應供遍知一切智智自證。彼一切智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約他見。所詮自證他治定可意也。付之一切智種智一切種智三智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相望雖有分別先閣之。又自證極位言說歟事。一尋也。義諸教言語道斷絕離上存心量不共建立。此上又自證極位不可言心相應取義。隨當段解釋分明也。義云。實義替餘教。於自證極位用言心取義。且心量不離顯密淺深也。此時當段解釋并約因位談義意歟。
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此文分明也。
若可以語授人者釋迦菩薩定光授決之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自覺方名佛耶。此自證境界心。自證心證據舉也△釋迦菩薩定光受決事。智論四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尸棄佛為初阿僧祇○從剌那尸棄佛至燃燈為二阿僧祇。○是時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作佛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毘婆尸佛為第三阿僧祇(文)依此論定光授記第三僧祇見。定光與燃燈佛翻譯不同也。付其付定光名字天台弘決錠者調置定。光者智慧光也。定慧并舉故云定光(文)此定散分別定義見。經音義此云定光。亦云燃燈佛。是也○有足曰無足曰鎧(文)。此常定慧分別不見也。所詮賢愚經智論等說定散分別不可得意也。
又如目覩世人為刀杖所傷。雖復言其受疑惑。然種種令說知。身觸受乃得明了耳。問意言云何令我等逮得如是自覺之慧。云何此慧已能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所謂安立無量乘示現無量身。各各同彼音住彼威儀。而此一切智道猶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此妙方便云何而得也。就如來應供遍知如來解脫味經文領解本地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內證外用二德。約金手所明兩邊意趣見。付之義云。約如來云何如來應供遍知一切智智。彼一切智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乃至各各同彼種種威儀等讀文。依今御釋意云何如來應供遍知一切智智。彼一切智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乃至各各同彼種種威儀等文讀。一文兩義可意取義。付其正現文約如來所得。今御釋付密意邊見義云(樂院義)金手如來內證外用二德領解意趣此德相為證明也。故疏主三藏經文意釋故。必不可讀文點。現文下今意趣意取義。下復次御釋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文)解釋重問答含一文故無相違。凡一文含多義事。總持教文祕藏大綱也。隨下五喻釋段終復次金剛手說此五喻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文)其例非一也△問意言云何令我自覺之慧者。經云何如來應供遍知一切智智釋也△云何此慧○宣說一切智智經彼一切智智宣說一切智智解釋也△所謂安立無量乘。或聲聞乘道及摩臒羅伽法釋△示現無量一句眾生應佛度者○非人等身釋△各各同彼音以下經釋待對分明也△此妙方便云何而得也(文)此疏主被結問意也。
此中種種趣者梵云娜衍。亦為行亦為道。下云大乘道等義同也。毘婆沙說有五道摩訶衍人多說六道如是廣法乃至世界中已十六俱胝眾生趣。何況十方一切世界耶。此別被釋經隨種種趣文也。付其種種趣分齊以下五趣六趣相望釋也。方可有安立無量乘示現無量所被機根。故所化境界廣可通九界也。隨下釋性欲義時總通凡聖見。而今經說種種趣。疏家以五趣六趣分別被作釋事。意也但三界六趣依報中廣建立凡聖所居故無相違也。或義云。經種種趣廣通凡聖。然釋暫約三界有漏依報聖者所居取義。趣義廣能義聖事。今疏末卷第七見野門則知一切眾生以種種因緣趣向生死果報及趣涅槃者各所乘(文)此義者經文隨種種通凡聖意。疏御釋約六趣有漏趣釋可意也△梵云娜衍○為(文)。此舉趣梵語被顯翻名多義也。如今御釋。娜衍梵名有行道三種不同見。末卷第三。此修行梵音娜耶即是乘義道義(文)娜耶娜衍同梵名轉聲不同見。然者又乘翻名可意也。凡乘道其義通事。十住心論第八云。是一道亦名一乘。所謂乘。乘約能運載得名。道據能開通立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文)所詮乘及趣雖能所相望不同事。於義大都一致也△下云大乘道等義同也(文)。此當段次下或大乘道(文)。指彼也△毘婆娑(文)。此付種種趣五道六道。付之釋毘婆娑五道事先舉小乘說也。毘婆娑玄奘所譯論。彼論七。五趣傍生鬼人天眾(文)。依此等意歟△摩訶衍人多說六道(文)此智論意。彼論三卷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六道。答曰。佛去久遠法流五百年後。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過文說文。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意。應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有上中下故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三果報。而二果。是事相違。六道者。於無違(文)。此論釋意舉五道六道兩說。六道義為正。所詮當段御釋意。五趣六趣小乘性相不同見。隨而高祖五大六文科釋。付其付五道六道義。他門師等唐決隨一五道義為正。隨大乘經華嚴經三。悉見五道眾生生彼(文)淨名經雖出五道化現其身(文)。慈恩瑜伽論六道隨轉小乘說。凡又蘊處界義相廣略大令被利鈍建立也。仍說五道大乘性相利根人覺。但當段御釋并高祖御所判一徹六道五道小乘性相不同見。隨智論釋以六道義為正說。但華嚴淨妙等中說五道事。摩訶衍人多說六道故。說小分不可遮故。大乘中說少分無相違也。付其五道時以修羅天鬼畜三種也。俱舍諸阿索覽等種類不同。或天或鬼或復傍(文)△如是廣衍○(文)付此有兩邊了簡。今疏末卷第一。如大乘中說。欲界有三十六處。謂寒熱地獄各八。共成十六也。又四大洲。經四洲又各有二隨洲(合十二洲并前八)及六天并傍生鬼(合三十六。文)依此御釋當段三十六俱胝可限欲界取義。但當段御釋意。上已分別五道六道乃至十六俱胝故。廣通三界也。隨演密鈔二。三十六俱胝者。信疏云。問。六道如環。巡歷行相如何。答。三界五趣共三五處。所謂三途四洲六欲天此界三處。并色界八處。無色四天處。如是五處生死輪轉。今開修羅即三十六俱胝(文)尤當段御釋符順下卷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隨彼上中下種類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旨趣應以隨類之音。一世界一切世界如是也(文)當段其意同也。今何況十方一切世界耶下御釋一切世界亦復如是同也。但下於欲界分別十六處事各別性相意歟。又下云三十六處今云三十六俱胝。其言少相替也。俱胝即億梵語也。演密鈔第二。俱胝梵語。此當百億。趣者類也。三十六俱胝種類也(文)。付其於億多數不同見。俱舍頌疏二云。萬為洛叉。十洛叉洛叉十度洛叉俱胝(文)華嚴大疏第三測公除密記第六云。俱胝相攝三種。一者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文)所詮眾生隨類不同故。實不可定數量也。而且付滿數十六俱胝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本抲抲抲抲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