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十九(下半九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復次執金剛○。上來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經文御釋畢。已下自初至一切佛法故以為喻也付一段文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總表別名。後別釋。別釋中。初空大釋。次地大釋。後火大釋。三節分明也。
復次執金剛承佛神力。為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故。復說五種譬喻。所謂虛空地水火風也已下金手以五大譬喻歎如來一切智智經文釋也△大悲胎藏祕密方便○(文)。付之一義云。祕密方便者以五大大悲胎藏能生祕密方便可得意取義候。下又世間○不生不滅之因緣也(文)。又地大下一切智地亦復如是大悲曼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文)。依此等解釋以五大為大悲胎藏能生緣事分明也。或一義云。大悲胎藏即祕密方便取之。此意能生一切智智祕密方便體譬胎藏也。胎藏即能生義也。此時持業得名歟。所詮此等義大悲胎藏屬所生屬能生不同也△所謂虛空地水火風也。此總被表五種譬喻其名字也。凡當段明五大三所不出也。今總表連虛空地水火風。經文次第虛空地火風水。末釋地水火風空。凡以五大配五方五佛無畏不空所傳不同也。不空所傳意。以0HFA40>0HFAD2>0HFAFA>0HFB5E>0HFA6A>五大如次中北南西東連之。疏主三藏所傳。以0HFA40>0HFAD2>0HFAFA>0HFB5E>0HFA6A>五字如次東西南北中次第。以無畏所傳通得意者連虛空地水火風中東西南北次第也。下五字門次第東西南北中緣起也。經文次第中東南西北次第。是又疏末卷明五方五佛次第一次第也。
初句云。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者如此即是毘婆沙義。虛空無過無德。今如來智身離一切過萬德成就。云何得相喻耶。但取其少分相似以況大空耳。此中相況有三義。一者虛空畢竟淨故。二者無邊際故。三者無分別故。一切智心性亦如是故。以世間易解空。譬難解空也。已下別釋五種譬喻。初中牒文作釋。作釋中自初至譬難解空也總釋。已下經文別釋也△如此即是毘婆沙義○(文)。此經文說相符順小乘毘婆沙說故。指彼釋即是毘婆沙義。雖然佛智虛空遠離一切過成就萬德故。虛空無過無德義不可遍喻。然取小分相似譬難解空義釋相分明也△此中相況○(文)。經文說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故舉無分別一義。畢竟淨無邊際義不見。雖然無分別故畢竟淨也。畢竟淨故無邊際也可得意。仍經無分別中二種可得意。
初云離一切分別。梵云劫跛。次云無分別者梵云劫跛夜帝。所以重言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已下別釋經文。此經文離一切分別總句。無分別無無分別別說見△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次遠離二種粗細分別義也△初云離一切分別梵云劫跛者舉總句分別梵語兼顯別句分別梵語也△次云無分別者○舉別說無分別梵語也△所以重言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文)。此經重說粗分別上顯生細分別義也。
例如尋伺。略觀時名尋。諦察名伺。又如眼識生時有粗分別次意識生是細分別。已下上粗細二種分別可有重重而先舉尋伺粗細眼識意識粗細二種例明也。尋伺事唯識論第七。尋謂尋求令心匆處於意言境粗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匆處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文)俱舍尋伺心粗細(文)。就其相應識體釋唯識論第七。有義。尋伺唯意識俱。論說尋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識不共法故(文)。俱舍以眼等識有二種因故與尋伺恒相應也(文)。△又如眼識○(文)凡五識現在一念識也。故對眼識境時緣是青是黃等。而意識逐分別成細分別事。觸自對境分明也。就其唯識論等意於意識五俱意識五同緣意識五頭意識獨頭意識等重重立之。今意當五頭意識歟。
舊譯或云以動跛為妄執。今疏第二卷。梵云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文)。此意於劫跛有時分妄執分別三種翻名。隨所用用之。其中時分名義非今所用。依之不舉之也。祖師解釋劫跛有三義。一時分。二妄執義。三差別義○差別義者。曼荼羅諸尊相好威儀彼此差別也(文)。彼差別義今分別義同也。但彼曼荼羅諸尊殊異差別義。今妄執分別義也。其法體不同也。翻名大都同也。
喻意云。猶如虛空以無妄執分別故無分別亦無無分別也。此經文譬意取一處解釋之。
又如虛空離種種顯形色相無所造作。而能含容萬像一切草木因之生長。有情事業依之得成。已下經文所含密意釋顯也。就其瑜伽論等顯色立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暗及空一顯色十三種色。彼空一顯色當虛空色相也。而今離種種顯形色相釋事。一往難得意。但於色有假實不同故。彼空一顯色於南州須彌吠琉琉色映立空一顯色故彼假色非實體見。今約實色離種種顯形色釋歟。又自宗立五大色。空大或定雜色雜形。或定青色團形。此等實於虛空雖具顯形色今且准常途釋虛空無相道理也△而能含容萬像者。疏第二卷。又如虛空出過眾相而萬像具依(文)△一切草木○得成(文)。凡於虛空付為情非情能作緣彼小乘意能作因分有力無力二義。餘四大為有力能作因。虛空為無力能作因。大乘四緣中增上緣攝五大。此中分與力不障二種增上緣。如四大者與力增上緣。如虛空者為不障增上緣也。今約無力及不障義可得意也。但法性虛空不可有有力無力不障差別。故取少分相似邊為難解空譬說也。
佛智虛空亦復如是。雖離一切相常無分別起作。而無量度門種種妙業皆得成辨。故以為喻也。此約法性虛空釋也。合譬離一切相常無分別起作合離種種○造作。而無量○成辨合而能含容已下文可得意也。
第二句云。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羅依者。金剛手以五大譬喻被領解如來一切智智。經文釋內。此先第二譬喻也。此中初牒文。次作釋。作釋中。法譬二段相分。就其經文譬說說一切眾生依。法說說天人阿修羅依。仍譬說一切眾生廣通六趣九界。法說且舉人天阿修羅三種。故法譬寬狹不同也。但法說准譬說可得意。故舉少少歟。付之舉此三種事可有其由歟。一義云。舉少少故無別由(云云)。或一義云。三惡三善中且約三善舉之(云云)。一義云。表空假中三諦舉此三種(云云)。此天居空故表真諦空人居地故示俗諦有修羅或登空或居地故詮非空非有中道了簡也。是即0HFA40>字不生地大上建立有空不生三諦表示也。此三諦胎藏三部曼荼羅故薩般若平等心地建立三部曼荼羅性德義立由可得意也。
如世間百穀眾藥草木叢林隨其性分無量差別皆從大地而生根牙。乃至莖葉華果次第成就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已下作釋也。於中初地大為一切有情非情成所依道理釋也。就其經文法譬共付有情說。雖然義地大可成依正二報所依道理故廣約情非情釋歟。若又金剛頂經開題。眾生界者十方三世六趣有情非情(文)。依此意眾生言通情非情歟。付之非情名眾生事。其道理如何。答。一義云。小乘意。依報定眾生業力所感。法相等意談心所變依報故依報歸正報名眾生可得意歟。一義云。自宗草木等本來具足如來智印。故直約心識具足義名眾生可得意歟。所詮此義者。經文譬說廣通情非情。法說偏約有情可得意歟。
而養育之亦不作是念。我今荷負一切世間。不念恩德無有勞倦。增之不喜滅之不憂。深廣難測。不可傾動。此舉恩德勞倦憂喜深廣傾動五義。釋此大無念難思德也。
一切智地亦復如是。大悲曼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即此諸乘無量事業所依止處已下法說也。合上譬得意者。大悲曼荼羅○所依止處可當如世間百穀○作依止處也。於中大悲曼荼羅○所出生合譬草木生長義。即是諸乘○所依止處合上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義可得意也。就其譬舉能作眾生。法說明所作事業。當卷末付經勝上大乘句文釋七大中。五者依止大故○卉木依地而生(文)誠成諸法所依。譬說舉地大事前後解釋分明也。
於生死涅槃其心平等。此令不存恩德勞倦憂喜可得意也。意一切智地十界能生體性故。雖出現生死涅槃等其能生體平等一味。不存恩德勞倦憂喜等差別義相也。例如釋摩訶衍論生滅所入一心釋於感與力於覺與力出現生死涅槃之法故。所入一心雖生有為無為二法而其法體定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就其於生死涅槃其心平等事。小乘聲聞緣覺分齊智惠狹劣。未達心源無相道理故。偏厭怖生死樂欲涅槃也。依之起信論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隱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文)。付彼論性相挍合三賢已上分於生死涅槃有其心平等義見。釋摩訶衍論第五卷。發起隨順法界性行不取涅槃不念生死(文)。又第七卷立般若成就無住門。大悲成就無住門二門。言般若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究竟寂滅皆無所有。不住生死故。乃至言大悲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故因果不空業報亦有緣無量無邊眾生界之海。為究竟取攝不住涅槃故(文)。但實始覺分齊皆如今方起被彼染誑道理故以兔角弓射無明杌鬼心品也。正至究竟果滿位開始本無二覺時。釋謂大覺者已到彼岸遍知一切眾生一心流轉作四相故。生住異滅皆覺一心妙用。於生死涅槃離取餘見也。但當分雖甚深也。對真如門時生滅分齊。所入一心釋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故未達生死涅槃平等實義也。至真如門釋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釋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覺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時正究竟生死涅槃平等道理也。但真如門屬顯義者。攝相歸性談不動生死涅槃。即覺平等不可及不二門實義也。若又依二門分別義者真如不二共一味。故高祖不二一如豈遮二詮一名耶。密號名字不知不可有釋。以此義不遮生死涅槃二法覺平等也。實義可得意也。誠生死涅槃其心平等道理依六大緣起宗旨語密瑜伽內證可顯。故金剛頂經。說同一蓮華同一圓光然不異故輔翼悲智不染生死不住涅槃。今疏釋不動生死而至涅槃也。
世間八風不能動搖。此合譬深廣難測不可傾動二義可得意歟。
以如是等少分相似故以為喻也。大方世間淺喻法性深義各別故云少分相似也。第三句云。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有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者。如前前牒文作釋分明也。作釋中。初付經現文法譬對明。後付經密意法喻相望作釋。二段釋相分明也。付經文對明法譬得意者。火界能斷智。一切薪無始煩惱可當也。釋摩訶衍論第五所言木者喻於染法。所言火者喻於智慧(文)。大都此意也。又末卷所引經文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此因緣成涅槃飯(文)。
譬如火種假使積薪充滿世界皆如須彌山王。次第焚之無有怯弱。不作是念。我當燒爾所薪不燒爾所薪。熾然不息。勝進無厭。要所焚盡已。然後隨滅。此釋經譬說文於中初至無有怯弱正付經現文釋。不作是念已下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有厭足經文理所含開別釋也。此中初火界無念德。次猛利德。後隨滅德。三種分明也。
如來智火亦復如是。燒一切戲論煩惱薪盡。乃至緣待皆盡。即此惠光亦無所依。此合譬得意者。燒一切戲論煩惱薪燒火種薪無怯弱義合緣待皆○無所依合譬隨滅義。乃至言火種無念言可得意也。
復次如世間之火貴賤所同用。能於暗夜而作照明迷惑顛墜者咸得正路。又悉能成就一切諸物。此付經密意作釋。法譬二段分明也。譬說中貴賤同用。照明正路。成就諸物三義見。
如是一切智火聖者異生平等有之。已下法說也。一切智火聖者異生平等有之合譬說世間之火貴賤所同用可得意。一切智火德平等具足凡聖十界事。金剛頂經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弊異生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預聖流證佛地其性亦不增耳(文)。高祖聲字義平等三密遍法異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無缺(文)。
於無始大夜之中令諸行人見如實道。此合譬照明正路義可得意也。意令無始無明迷倒眾生。開見如實菩提正道義相也。下釋經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文。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八萬四千寶聚門(文)。此意也。
次第成就一切佛法故以為喻也。此合譬成就諸物可得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