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本鈔卷第四四(上半四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經云常生者等。羝羊外道釋內至摩納婆釋終料簡畢。已下自常生釋初至順即是世間八心也就段可有料簡。此段文初常生釋。次非聲釋。後祕密主如是乃至順理解脫釋也。三節見。
經云。常生者。彼外道計。常住不可破壞自然有更生。故以為名也。是釋經生。於中。牒文作釋分見就其常生得名以外道我約計生決定常住。非禪定義△彼外道計(等文)。是正明計相。意。我自然常初無生計見。就其以我常住一切外道通相也。爾者今一種外道宗計被經事。一往不審也。但外道何我雖常住爾此上異計不同也。其中今以常住一種宗計被說也。又云。我常住外道皆同。但今自然生義異歟。常住者釋常。不可破壞者釋定。自然生者釋生也。不可破壞決定義也。仍釋定義也。有更生者因緣生也。故以為名也者結成也。
經云。非聲者。聲即是外道。若顯者計。聲體本有。待緣顯之。體性常住。若生者計。聲本生。待緣生之。常住。彼中復自分異計。如餘處廣釋。非聲者與前計異。彼計聲是遍常。此宗悉撥為無。墮在善惡法。亦字處以此為實也。是非聲牒釋一處。聲中開顯生二聲。此經文中有三種外道也△聲即是外道者是先總表經聲。就之論者帝釋造論也。學彼論者此計。故聲即是外道有御釋也。論者指四吠陀論隨一聲明論。所明彼論聲常住也。但此二義始終義也。就所說論。被造帝釋論故。本末不同其義一致也。就其計彼論外道所明聲明常住也。餘聲必非常住計。故唯識論第一云。有餘偏執明論常。能為表詮諸法(文)。唯識述記明論常。是婆羅門等計○明論者明諸事故。彼計此論能詮量。表詮諸法揩量故是常住也。所說是非皆決定故。餘非揩量故不是常(文)。此意分明也。然今聲是遍常計故。一切常住見。然者云計彼論事得。但此義意常住事。源依帝釋論。故約最初云外道。然展轉一切常住。今疏家御釋面此意也。必不限論聲見。或又當段御釋。計論上類也。必餘一切常住不見。聲是遍常御釋所明論聲計遍常無相違。△義云。今顯生二聲計帝釋論非外道。總一切聲計遍常外道也。隨唯識論聲明外道外出類。彼論(第一)云。一切聲皆是常。待緣顯發方有詮表(文)。述記云。待緣顯者顯也。待緣發者生也。發是生義。聲皆是常。然有時聞及不聞者待緣詮故。方乃顯發(文)。此意分明也。但此時名字得。但論義必不可限帝釋論。造聲明外道是多故仍無相違△若顯者計體性常住(文)。是初顯者計明。此宗計意聲體本有常住也。然顯依因緣也。故待因緣顯時聞之。不生不聞也。然於體常住也。譬三辰有依雲霧緣隱顯如△若生者(等文)。是明生者計。此宗計意聲體本生也。然待緣生。彼處聲常住也。例釋摩訶衍論釋今始起得本來有故。就其文次第當段御釋顯與生全別文(文)。仍顯生二聲宗計全別見。就之生宗計不同顯者聲體常住緣起用必不謂常住生者緣起常住。必聲體非常住。仍二種計全別也。但就此義被釋生者時聲本生(文)。仍聲體本有。爾非計體本有取義不審也。雖然本生必難定常住。彼法相等意第八識無始以來相續雖生。爾無常法故。彼可准知。或又本生本有義。意本源待緣云生御釋意趣也。聲本生緣生之可讀歟。顯者但顯常住生者體用常住。例如顯教攝相歸性談性常住宗立性相常住義。仍二計不同也。但計體本有邊顯生二聲共同也。於用二計不同也。義云。顯者宗計聲德本生事待緣計顯。本有位必無音韻屈曲相。例如法法爾無漏種子本來具足正假萬行緣顯四智菩提生者意聲本來生音韻屈曲相本有也。爾聞不聞不同也。待緣所聲即計本有也。故體用共異顯者計也。△彼中復自分異計(等文)。就之義彼者持外道自分異計者顯生二聲也。但此義難得。上已釋顯生異計了云彼中等故。顯生二非云異計見。若強取義結上取釋。外道中分顯生二聲了。結彼時。彼中復自分異計有御釋可得也。義云。彼者指經聲。自分異計者非生。委細分別有無量異計云意也。義云。彼者指生者。於彼兩種計可種種異計也。唯識述記類。彼分各異計。彼釋云。此有類。一常聲如薩婆多無為。於一一物上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此音響是無常。二計一切物上共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音亦無常。如大乘真如萬法共故(文)。△如餘處廣釋者。唯識婆沙論指之。一。唯識論所釋顯生二聲與今疏顯生二聲異事△非聲者(等文)。已下釋經非聲△與前計(等文)。是先外道簡異明今非聲外道宗計。△彼計聲是遍常(文)。是出上外道宗計。就其上計相者聲常住也。必不見周遍義。爾今釋遍常故。實有周遍義可得。付之義云。既計常住。涉三世無改轉。是即通三世義也。仍常遍無相違。必遍十方不可意得。義云。三世常住者。必可遍十方唯識論釋諸非常者必不遍故。無常不遍諸法常住法遍諸法見。仍今常遍者三世十方遍常義可得也△此宗悉撥為無(文)。是正明非聲外道宗計。彼論對非聲云此宗也。就其悉撥者對上顯生二聲。彼悉撥故云爾取義。義云。於聲好惡等不同。彼悉撥義也。或義云。不限聲撥無一切外道也。其中聲隨一云非聲取義。但此義難思墮在善惡(文)。就之義云。善惡者好惡聲也。撥無彼好惡聲故云爾。義云。聲是顯善惡能詮也。然能詮聲故。所詮善惡無之。故云墮在善惡法。義云。上此外道撥無善惡。今無善惡法此意也△亦(等文)。是撥無字。處計真實義也。付之上釋撥無聲字義也。然安亦言字處為實釋。其意如何。答。義云。上雖撥無字未顯為真實義故。亦字等重被作釋也。仍計真實正我義也。義云。上撥無聲。今撥無字所在也。義云。上總撥無一切善惡釋義。今別撥無其中聲一種釋義。被顯非聲外道得名也。義云。亦言。前前外道各各宗計對為實言也。以諸外道各各宗計執實我如。亦今外道字處為實可得也。
經云。祕密主如是分。三十種外道別宗計。此經文被總結上來也。牒文作釋次第分明也。先就經文料簡如是者指上三十種外道言也。等言等其餘無量我見
自昔已來分別相應。從久遠以來相應分別義也。分別者邪分別則我計也。相應外道人相應彼邪分別義也。
希求順理解脫者。就之義順理解脫正習證果解脫也。彼順理解脫第一心以理心義也。義云。今順理者非第二住心已上順理。即外道所執內心相應理指順理。彼內心相應理計解脫。希求彼義。
經中略舉三事。已下作釋也。於中初如是分釋。次皆由不觀下釋自昔已來已下文。希求順理解脫者已下牒文作釋分明也。釋初經中略舉三事者釋經如是言。就其付上來所明外道。交勘三種數量事。料簡不同也。義云。大師十住心論第一)表明羝羊外道外道嗢陀南。釋相應二建者。○如是外道各各迷真如輪轉(文)。此御為本得於外道被舉初一種故。若流出及時除之。開顯生二聲。別句九種見。仍加總我三種數量可得取義。當經開題九邪計有御釋。偏付別句數量可得(云云)。但付此義經文既開兩種外道。爾被舉略彼時事尤不審也。又經中略三事釋故。經現文可十種見。然類是疏家大師開出。經文但聲不見二種計相。爾開顯生二聲。經中略舉三事有御釋難意者也但顯生二聲事經文類總被說聲故。經文云有類事分明也。若聲一種意類中何就一種得乎。還不審也。仍經中略舉三事數量時顯生二聲經文二種事無子細。隨高祖開之種數量。次被略舉後外道事同計時共自在天外道部類故。被除後時也。顯生二聲同雖計聲其計相全別上。必不見一類外道。故開之也。凡合總別成數量事。彼華嚴九世十世建立分明也。義云。付別說文。三種數量可得。其故開顯生二聲又外道二種故。成三十數量也。但十住心論外道一種事其名字同故合兩種外道。最初被表時可得。例生雖二計各別依名字同經表總名但被說聲也。仍不加總我別句可種。高祖御釋別加總不見。但當經開題九邪計有御釋。或合生。或合外道得。於何邊無相違。所詮何邊高祖釋顯生二聲與非聲如是外道故。二種成三種數量事。不可有異論。存二種外道加總我就兩邊。三校量論處也。此外道或顯生二一種外道疏共被舉兩處故二種。別句存九數量。加總可為三種云雖義。高祖開顯生二聲強為一種。於外道一種被舉定取可有二種事。大大師解釋背歟。於疏者何開合云成三十數不分明。高祖既舉三十數量。被結如是三十故。彼御釋本其上可有兩邊料簡。何合顯生二一種乎。他門一種外道二種。就變化經文變化二種別句付成三種數量。是開變化事。相違疏家高祖御釋故。不足依用者也。
隨類差別有無無邊人坐得四禪。即計此法為真實常理。或生是念。是得禪者如是等皆是相應。例可知也。是釋經等言。十住心論楞伽經說百八部邪見瑜伽論十六計。度說十六知見(文)。今隨類差別等御釋此意也△人坐四禪(等文)。是無量分中常理并得禪被舉二種也△人坐得真實常理者。是先明常理計△坐得四禪得於欲界四靜慮得定人也。定必端坐故坐得四禪釋。起信論行相端坐正意(文)。今疏(五一械下)常好端坐(文)。四禪色界四靜慮也△即計此法為真實常理(文)。就之義是涅槃四禪比丘計也。彼四禪比丘四靜慮四禪以之計預流不還阿羅漢四果。是即計此法為真實有御釋也。度論七云。四禪比丘四禪四果(文)。義云。今坐得四禪等計六十二見中計後際五現涅槃見也。五現涅槃欲界四禪涅槃。其中今先舉四禪見。就其如計四禪四禪比丘計。雖然彼四果名常理事得。其故前三果至第四果故。是非常住法。仍難名常理也。如計彼五現涅槃者。欲界四禪共計涅槃涅槃常住理故。符順真實常理御釋。但此時今不舉欲界一往相違。但五現涅槃中且被舉四禪無相違也△或生是(等文)。是明得禪計。凡外道修定時起多著故。起得禪見也。起信論世間三昧多起味著我見繫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文)。是等意也。就其今常理得禪二計。一人上計相可得歟。又類各別計可得歟事。義云。隨類差別中先被出類故。各別計可得也。義云。可一人計意修得四禪常理。或又得真實禪計故。非各別人也。或義云。或一人上可有竝此二計。或又可常理得禪各別。不可一准。一。如是起定中歟。又出定後起歟事。出定後可起此見也。就其今四靜慮如得四禪者習是證果得故。可第三住心所攝。何今第一無量分中被舉之乎。就之義云。今所舉類自元第三住分齊也。例彼被顯第一無量分也。今類全非第一分。義行果相是第三住心也。起我見邊是第一心也△如是等皆是分(文)。是指上常理得禪二計。等等餘。仍經如是等言異也。經如是等言指三種。今指常理得禪二計故。例可知也者例常理得禪相應可知。相應展轉無量外道我見分別云意也。
皆由不觀我實相故。已下釋自昔已來分別相應文△皆由不觀我實相自性實相也。付之義云。皆由不觀我實相結上分。但從久遠以來正自昔以來經文釋取義。義云。皆由不觀已下總自昔以來釋也。不觀我實相故。從久遠以來如是妄見云御釋也。
但從久遠以來相承祖習此見。祕藏寶鑰上然無始時來展轉相承違失本旨(文)。又今疏第一卷末但展轉相承久遠以來祖習此見(文)。此等意也。
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見者。外道種類非一故云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等者當外道所尊也。慈恩上生經佛陀梵音○唯依梵本薄伽梵(文)。即第十號。以此一名總表眾德。外道皆稱本師薄伽梵。此意也。付之如計自在天那羅延等。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見無相違。或計變化。或如計知者見者者必尊人。爾者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等御釋。一往得。但外道所執我計何可計梵天自在天等所說。故可能說人。故各各可尊人也。或又現可能教授者。指彼等執大師薄伽梵也。
善修瑜伽故現覺此法。而為世間說之。是明所尊處大師薄伽梵因果德相。就其今第一破壞因果理心也。爾釋以善修瑜伽故現覺此法。被感果相事。一往不審也。付之尊人覺知證果德。修何不知證果德故。破壞因果理心有御釋也。第一心計處因或牛等戒。或怛河投死等也。彼非計因故非知行。故破壞因果有御釋也。
此是究竟道無餘道。是明外道邊見劫初時獨一天先生梵界。是正展轉相承妄見相明。於中先舉一種。規准彼顯餘也△劫初時者指成劫初△獨一天者即王也。就之義獨者外道梵天特尊一故。約彼外道計獨御釋取義。但今御釋意獨者先表舉。一天者釋見。必約外道計獨非有御釋△先生梵界梵界者指初禪初禪中梵眾梵補大梵三天。其中先可相當大梵天也。
是念。眾生來與我共住。豈不善哉。有上界天來生此中。是依王念來生眾梵補等次第明義。就之上界天第二禪已上廣指。但疏意願極光淨天眾下見。是且今成劫初從極光淨下初故如是釋。必自餘上界非嫌下生。極光淨天第二禪三天中第三也。疏意極光淨天下義有餘師說釋。疏第八云。謂大梵王劫初一而無侍衛。遂發願言。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同分。時極光淨天悲愍。從彼處沒生為眾。王纔發願天生故。大梵王如是想。我表能生。彼諸眾初見大威德特尊。又憶念知先因王發誓願故我來生此。是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文)。當段御釋其意一致也。此外四卷義釋。并今疏末卷。俱舍論第八等。廣此意見
先生者即謂之言。由我念力故汝此。汝即我所生也。彼亦是念。彼尊能我等。便隨順計為最初我者。從是以來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是能生相計我見義分明也。就其能造世間者。義云。上來生眾生義雖被釋。理造世界故。結釋能造世間有御釋也。是則釋結成略互顯被成依正二報所作義也。三世間眾生世間也。
如是展轉異見。不可勝記。是規准有無異見。就之所起我見可屬第一心歟事。義是天乘故可攝第三住心。但今被舉事王見直非為第一我見。彼本源起處外道第一分也。義雖天乘我見邊皆可攝第一心。自元約心品。通三界理心。皆攝第一心故。今御釋又此意也。
希求順理解脫者。順理梵音瑜祇即是古昔瑜伽行者謂彼得解脫物之宗。今順彼行希求解脫故云然也。已下釋希求順理解脫經文。就其付上總牒文料簡義計順理外道各各我見故。約彼宗計被說順理解脫也。實可成理心義順理解脫證果德順理解脫也。爾外道希求彼順理解脫。以非計因執因故。實不順古昔行者也。起信論如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有御釋。隨順古昔行者執希求解脫不隨順也△順理梵音瑜祇(文)。是被舉順理梵語。今疏下御釋瑜祇觀行理義也(文)。理順理其義同也△即是古昔瑜伽行者(文)。是先明所隨行者△謂彼得解脫物之宗(文)。是又所隨行者德妄計解脫也△今順彼等者。是希義也。仍今順順非釋順理理。
已上皆是破壞因果理之心。是結前生後也。若結前生後後段義。已下文可屬八心文段也。就其所指已上所明上來第一心也△破壞因果等者。義內者可違世因果即四五住心已上。外者順世因果也。是第二第三住分齊也。十住心論五常不能羅網三乘不得牢籠(文)。此意也△義云。內內八心八心也。共是第二第三分齊也。隨反理心被明順理心時。順即是世間八心也(文)。知因果可第二第三八心分齊。就其破壞第一因果事。十住心論異生羝羊心者○愚者不信因果之名(文)。理之心者十住心論違教理從此而(文)。彼廣舉教理。今先被明理一邊也。
次明最初順理之心。順即是世間八心也。是反理明順理義。凡順理義廣可通出世已上心。爾今最初順理心有御釋故。先被出八心也。是即隨順世間道理故。八心被釋順理心也。此八心中初六心第二住人乘分齊。後二心三住天乘也。八心一一義勢後段委細見故略之。

大日經疏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