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本鈔卷第四十九(上半九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上來述十心餘義釋內。自第九殊勝心入佛法被釋義文內。至不能信解也了簡畢。以下自初至自心實相熏習因緣力也就一段可有交合。此一段文初釋第八心進入佛法義。次演第一種子心入佛法義。後釋種子心起因。三節分明也。
又如行者於第八心求生死無畏依時。若遇善知識為說三寶真歸依處。由彼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受。是初釋十心中第八心入佛教義。就其從外入內被釋十心相。上明第九殊勝心入正道義。當段明第八心及種子進入義。凡八心中何心隨緣入佛法義可有之。爾被舉此三心事。先依義相應也。其由當段釋見。就其八心約次第最初種子心入佛法義述。乃至第八第九可相連。爾今逆次九八及初種子心被釋事如何。答。一義云。凡於釋逆順次第不一准。仍逆次被作釋是又常事也。一義云。上來十心釋了。次被述餘義時約文鄰次先被釋第九殊勝心也。一義云。凡外於入正道義遠近親疏在之。於第九殊勝心位甄別勝田時聞佛法殊妙進入道理其義親近也。故最初釋之。仍近遠行次第也。一義云。逆次作釋意趣至終為成種子心生起并開合義也△又如行者等(文)。上殊勝心佛法入對云又如也△於第八心(乃至)無畏依時(文)。是八心中第八無畏依心也△若遇善知識○即能信受(文)。是佛法善知識值遇信受真三寶入正道釋義△三寶真歸依處者。佛法三寶對外道邪三寶云真歸依處也△由彼漸識現世因果故者。意。第八心位既知世間因果故。遇佛法善知識信受出世因果也。就其上被釋第八心時因修善行得此善報(文)。又效彼行因冀成勝果(文)。此等皆信當來果見。何當段釋現世因果乎。答。分雖現當因果知先且舉現世因果反對佛法因果也。一義云。對佛法出世因果。現世因果分齊也。例如生滅門中雖有有為無為二法對真如總云有為門。就其對佛法云現世因果其意如何。答。世間因果只是依現世因行期當來生天果計也。故依現世因所得果故。總謂云現世因果也。出世因果遠期涅槃果故。偏非樂生天果。仍下被釋內八心時。決定生天後至涅槃(文)。依之世間因果被釋現世因果也。一。今第八心付入正道內八心中何心進入乎。答。一義云。內第八心進入也。其故示三寶真歸依處是第八心也。下御釋中由親近善智識故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文)。是內第八心釋也。一義云。可入佛法八心中初種子心。但三寶真歸依處義佛法八戒必三歸有之。故無相違。此義者是一尋也。
復置是事。如彼修齊時。是人若遇善知識告言汝觀何利故。為此齊施彼即答言。我觀貪求保護因緣有種種憂苦。少欲行施得歡喜安樂住故。時善知識告言。善哉善男子。如佛所說。眾生以慳貪故現世有種種憂苦。命終以此因緣墮惡趣中。以心離慳貪垢故現世安樂。有大名稱。命終生天。後得涅槃。是故汝今更應以勝上心受八齊法。彼聞已即便信受如說修行。已下第一種子心入佛法。於中初明正機信入。後若無機之人下非機不信釋。就其復置是事釋付一義云。外八心棄並受內八齊釋義云意趣取義。一義云。閣次上第八心信入義。今又種子心釋信入義云意趣取義。一義云。置者安置義也。意外種子心內種子心入事云置也。初二義共棄置義也。後一義安置義也△如彼修齋時(文)。就其約種子等六心次第修齊是第一種子心也。然次被舉善知識勸誘詞時為此齊施(文)。行施第二已上也。仍難意得者也如何。答。一義云。修齋時者。是最初種子心也。但次舉齋施事義何心可有教誘義。故廣被舉之也。一義云。修齊事約初雖云種子心。第二已上通之。仍今修齊時者不限第一。廣第二已上可通也。隨被舉善知識言時為此齊施(文)。不限第一持齊見。一義云。修此齊時者第一種子也。此位以不食物思行施心品有。約彼心品次為此齋施被釋也。正經事行施事第二也。仍今約第一施心品齋施有御釋也△是人若遇善知識者佛法善知識也△汝觀何利故(等文)。是正舉善知識問言。△彼即答言(等文)。是修齋人答說也△貪求保護(乃至)種種憂苦者。明齊益。上由節食自戒乃至馳求勞苦(文)。此意也△少欲行施得歡喜安樂住(文)。是明施益。就其若先施第一種子心心品取義。今益第一在之。種子心下釋爾時即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樂。由見此利益(文)。可此意。若又第二已上施意得第二牙種下釋。自念我無守護之憂而令他人愛敬獲孝義之譽。以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文)。此意也△時善知識(等文)。是善知識勸導言也△如佛所說(等文)。是為所化機生信舉佛說勸誘也△眾生以慳貪○墮惡趣中(文)。是明慳貪失。於中初明現世過失。後明當來惡業△現世有種種憂苦(文)。菩提心論貪財寶者作經營財物行(文)。仍貪財物故種種憂苦也。△命終以因緣(等文)。是明當果。就其慳貪業感餓鬼趣。今惡鬼趣可意得歟。十住心論(第一)云。堅心不散財定感餓身來。涕唾無自在。臨河炎火開(文)。此御釋分明也。但實十惡業何皆感三途果。十住心論(第一)地持論云。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爾者今惡趣可通三惡趣也△以心離慳貪垢(等文)。已下明持齊益。是又現當得益見。先慳貪過失變可得意。就其一義云。今得益嘆世間齊施益取義。其故內八齊別汝今更應以勝上心受八齋法御釋故。今先外被述益也。但生天涅槃等果佛法。開會釋也。一義云。是明內八齊得益。其故最初表如佛所說。非外齊施得益。隨生天涅槃等得益外齊施等不可有之。其故下然此眾生亦未識因果後世之報(文)。但汝今受應等御釋舉益勸修意也。仍是故汝今等釋。由上受八齋義釋也△命終生天後得涅槃(文)。是從淺至深近遠及被明二重得益也△是故汝今(等文)。是上得益由被勸齊戒也。以勝上心者。嘆入佛法心言也。上第八無畏依心名世間最上心。或名世間勝心等義非也△彼聞已(等文)。是明所化信行。
若無機之人但說世間苦樂皆是自在天造。或地等變化以時為因。則聞如是八齊少分安淨尚不能信。何況餘深事耶。已下明無機人不信。就其無機之人者指第一住心。十住心論(第二)。第二住心釋。一念善機沐時雨吐牙(文)。彼翻第一住心無機之人可得意也。上未生種子無機之人雖種種為說。終不能信解也(文)。同意也。就其。無機者常機非機待對非機義見。演密鈔(第三)疏若無機之人等者謂未生八心種子無信根之人○(文)是無機釋無信根。凡世出世共以信善法能入。爾者無信根人非其機。道理分明也△但說世間苦樂(等文)。是於第一住心三十種外道中。出自在天五大外道及時外道三類計。若智證等地等變化開義可有四種外道也。一。此三類外道宗計上釋引可見之。一於時外道經文兩處見。其中今以時為因宗計指何乎。答。指初時外道也。釋言彼此同故。八齊少分安淨者當內八心中初種子心。望第二已後云少分。安淨者安樂清淨義也。下釋內八心中種子心云。復次行者歸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受八齋法由聖戒所妨護故寂靜安樂(文)。此等意也△餘深事耶者指四諦十二緣六度四攝乃至力無畏等佛法深理也。
問曰。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為因等。已下釋外八齋第一種子心起因。就其種子心起因事經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齊經文下釋世間從久遠來○即是善法(文)。此釋委細見。然重問答釋成事如何。答。上釋大概雖顯生起因由其義尚不分明。其上少劫終竟等因由上釋無之。仍被作此問答也。就其所指如是何文乎。答。一義云。指次上如彼修齊時釋。是明八心最初種子心故。一義云。上來釋是皆疏家私御釋也。今問答直就經文被作釋也。仍指八心最初經文。如是八心最初種子有御釋可意得也。
答曰。由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是生也。如劫初眾生貪食地肥。爾時即以多食者為不善。少食者為善。或有見多食因緣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節。不亦善乎。然此眾生亦未識因果後世之報。但展轉相承謂仁義慚愧等以為善法。有能如是行者世間共稱譽之。已下答說也。於中初明善惡名為因義。後明自心熏力義。是即約劫初劫末二被明其起因也。答曰乃至從是生也(文)。是初善惡名為因總釋也△如劫初(等文)。已下別釋也△如劫初乃至為善(文)。此從久遠有善惡名字故。彼為因一日不食種子心起之義釋。意劫初以多食者為惡。以少食者為善。彼善法為隨順起一日不食心也。上或時有一法想生經文下釋被顯委細。故被略釋也△貪食地肥者。俱舍頌疏意。初地味。次彼餅。次林藤。次香稻等也。此義依今地肥相當第二也△爾時即以多食等(文)。是劫初多食因緣故。殺盜婬等種種過患以緣起故。以多食者為不善義也。善義是翻可得意也△或有見多食因緣等(文)。上從久遠以來展轉分別舉善惡義。今約眼前境分別善惡也。意。眼量境界多食者過患多故。見彼過失小食又持齊也△我今少食此味等(文)。就其一義云。少食此味明不持齋時受用。常自誡節正明節食持齊義。一義云。常節食持齋故不持齋對人當少食也△誡節者上釋節食自誡(文)。此意也。然此眾生(等文)。是外八心中種子心偏釋現在因果不知來果釋義也△但展轉相承(等文)。是依久遠展轉說覺知善法義也△仁義慚愧(等文)。仁義五常中二。寶鑰上。仁名不殺等。恕己施物義則不盜等也積而能施(文)△慚愧者。付之數分別。華嚴大疏引涅槃經釋之。意。慚者天恥。愧人恥。又慚自不作惡。愧教他不令作。又慚內自恥。愧外向他人恥。又慚重賢善愧諸暴惡等不作之義見也。四分律鈔無慚(見惡不知)無愧(見善不修)善等言等餘善心等也。
又如小劫終竟時眾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緣力也。已下釋自心實相熏力為起因義。就其少劫終竟時者。或一義云。住劫二十增減中。減劫終總指之取義。彼減劫終少(刀疾飢)。三災起。故依彼眾生發心行善事也。一義云。少劫終竟者住劫二十增減中第二十增劫也。壞劫移時眾生法爾發心。互相勸導行善事。今御釋經意也。此義宜。智論三十八見。一成住壞空四劫事因可有交合△爾時亦無善知識等(文)。是法爾發心互勸導故。別無善知識教導釋義。就其高祖一處御釋(戒序)。遇善知識教誘故起愚童持齊心(文)。彼依知識勸導見。仍當段相違。就其一義云。疏家御釋分能化所化。為能化者可名善知識。故今互相勸導義云亦無善知識等。高祖別不論能所。成勸導緣令行善行皆可名善知識。故遇善知識教誘故釋也。一義云。疏家善知識名約佛法宣故釋今亦無善知識等。高祖不論內外。有勸導緣可云善知識。故遇善知識有御釋也。難云。疏家約內立善知識名云者。八心中第八心中第八經文。於善友所(文)。疏今復聞善知識言釋。是外八心故。所指善友外人也。爾釋善知識。爾者。必疏家善知識名約內立給不見也。會云。彼善友內善知識也。爾機根未熟故示外無畏依也又云。疏御釋依處不定也。上善知識約外。今亦無善知識釋無內善知識義也。或一義云。今約劫末時故。釋亦無善知識等。大師必不約劫末時故釋遇善知識。若依劫末時者大師亦無善知識等釋可也△當知皆是等(文)。是正釋本覺熏力義。演密鈔第三云。疏自心實相熏習者。自心者本覺真心。此心實相能熏。眾生無明染心還成淨用。起信論云。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有淨用。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生善根。彼佛性力者即此本覺內熏力耳(文)。
大日經疏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