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五十六(上半初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經云祕密主二三四五等。上來六十心經文釋畢。已下至卷終三劫十地經文。於中。自始至即成阿僧祇妄執也付段文可有了簡。此段文。初牒文屬當。後由有無明下作釋。兩節分明也。委細料簡隨文次第可分。
經云。祕密主。心殊異也。此三劫十地經文總牒。屬當九間心相殊異答說。付之。義意者。三劫經文心相答說。十地心殊。異答說別可心得。付此義。三劫十地總牒。被屬當心殊異答說事一往不審也。若三劫心相答說。十地心殊異答說。各別可被別屬。仍難得者也。但三劫十地經文不可別牒由有之。其故第三劫結成文。十地經文終有之。十地經文經是故智者思惟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文。是第三劫結成也。然間三劫十地一具總牒。雖然答說屬當。三劫心相十地心殊異。別屬可意也。三劫心相答說事。六無畏下釋云。三劫無畏心相(文)。又當卷下云。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文)。此等釋分明也。一。三劫經文能超淨心所超妄心有之。爾者所超妄心可云心相。能超淨心難名心相心相妄心問故。答心相染淨事一尋也。雖然先妄心意義付了簡所超妄心心相答說可意也。問云。若爾者能超淨心何答說乎。答。可心續生答說。義云(大院)。所超三妄執。九問中第四心相答說也。能超心第九心殊異答說也。義云(正智院)。三妄執六十心心相答說無我已後七種心心殊異答說也。義云(賴瑜)。前二劫如常淨心心相。第三劫真言淨心答心殊異也△祕密主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文)。此先舉所超妄心。意貪嗔癡慢疑五根本煩惱五度再數成百六十心事明。仍二三四五再數者說五度事也。凡百六十心五度再數成百六十心事明。付之。不表煩惱名字。直五度再數義說事。一往意如何。答。義云。先六十心中舉貪嗔癡慢煩惱故。指彼二三四五再數。別不舉五根本煩惱名字也(此陀羅義意也)。多羅尼義云。問。真言行者超百六十心菩提云云)。其百六十心者何哉。答。一無貪心四弟子具如經文。問。此百六十心十煩惱中何煩惱哉。答。五根本煩惱心。謂貪嗔癡慢疑也(文)。付之。若六十心見惑義。今多羅義釋意尤不審也。百六十心見修二惑。何見惑六十心貪嗔癡等煩惱再數成百六十心乎。答。義云。多羅義釋不可依用。義云。雖見修二惑不同。貪嗔癡等名字同故。再數彼也。義云。今不表五根本煩惱名字直說再數度事。自元三千梵本略本故。具不出之也。萬頌大本名相委細說之。故下釋云。其名相具如萬偈中說(文此義宜)。一。五度事。付下釋可有料簡△越世間妄執出世間(文)。此經文下釋意。出世對辨重見。聲聞見道出世。二以初地菩提心出世乃至者略間言也△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牒十地經文終也。付之疏家解釋三句中。開上方便四分。此第四上方便至。超度十地故。云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此即約能超心四分意也。此義時經四分之一度於信解可讀也。大師一處御釋。四分者所超妄心也。三妄外立四妄執四分。彼第四微妄執十地度意也。仍經文四分之一度於信解可讀也△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文)。此屬當也。付之亦言先就心相也。先六十心既答心相。故對彼言亦。又六無畏初猶是答前心相(文)。彼對三劫等也△及心殊異也(文)於及言有合集相二義。若三劫十地共通心相殊異答說意。可合集義。若三劫心相十地心殊異分別相違義。但今相違義可心得也。
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以下作釋也。於中初總釋百六十心。越世間妄執已下別明三妄執。初中初五鈍煩惱再數有百六十心事釋。後又如劫初時下一惑隨事舉成妄執喻也。
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謂貪瞋癡慢疑。所以不說五見者。以屬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此初示惑體。此中初舉五根本煩惱。次所以不說下示不說五見由。付之所生五根本煩惱。表貪嗔癡慢疑名字故分明也。能無明其體何乎。答。付之料簡不同也。義云。能無明者。十煩惱中癡煩惱也。唯識論煩惱生必由癡故(文)。此以癡煩惱為諸惑能生。又俱舍論十使生起次第無明疑邪身偏見戒取貪慢嗔如次(文)。又大乘義章十使此等意分明也。但付此義。能所生待對約法次第意。一往相違歟。其故先法華無明能生。五根本煩惱聞。何以所生五根本煩惱中癡煩惱。還能無明意乎。又譬意一自種子生五根本見。是又種子根本各別也。爾者如何。答。以癡煩惱為所生故。實所生法可四種而云。五根本煩惱言總也(云云是遍明抄意也)。義云。以五根本中癡煩惱付為能生。分體用所生義可意。例如云釋摩訶衍論不如別用存無明體(此賴瑜義也。同正智院義也)。義云。今疏家能分別分明故。五根本外別立能無明意也。譬意種子樹根各別也。隨而今疏上文。無明住地三毒(文)。是夫以為無明三毒根本。又真言問答云。問。此五根本何為種子。答。無明種子(文)。又大師妄執外出微細妄執。三妄是五根本煩惱分粗細極所建立也。第四微妄執是能生根本無明也。但付之若五根本有無明別體。雖斷三妄猶可有無明別體。然今疏意。所斷惑三妄。仍五根本有無明別體云事一往不審也。爾者如何。答。枝末煩惱盡時根本無明同盡故。今疏別不立能無明斷位歟。凡惑建立不一准。彼唯識俱舍性相煩惱外別不立無明三論五住地中第五無明住地所知障也。彼所知障無明。先四住地煩惱障也。天台見思無明三惑立。二障外別立無明。又釋論家意二障外立二礙門。有邊邊中今疏意五根本外被立能無明也(此學者義也賴瑜義又同之)。義云。今名無明五根本煩惱非別體。無明者總名。五根本者別名也。意。一切煩惱總名無明。此最初離分五根本煩惱也。乃至展轉再數成百六十心八萬塵勞也(云云)。問云。若爾者。何釋生五根本。又取種子譬乎。答。今生者非能生生五根本分云生也。譬准法可知也。已上三義也。能能分別可治定。一。十煩惱一一行相事。一見修分別事并屬見屬愛分別事。一。立十煩惱。或名六根本煩惱。今立五根本煩惱事△所以不說等(文)。此不說五見由示。意。貪嗔癡慢疑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十煩惱中偏付五根本煩惱被說再數義。故不明彼五見由釋也。此十煩惱六根本煩惱時。五見箇為惡見也。唯識三十頌云。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文)。今疏末卷云。六種震動義○依此字祕密釋中六種。謂貪嗔癡慢疑六根本煩惱(文)。仍十煩惱六根本煩惱開合不同也。演密鈔(第三)所以不說五見等者。此通妨也。謂有妨云。根本煩惱有六。有何所以。但言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不說生五見。豈五見不從無明生耶。故今通云所以不說五見者多在六十心中也(文)△以屬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文)。此五見煩惱。多分在六十心中故。今不說之云意也。此多在六十心釋付。料簡不同也。義云。多在六十心云故。六十心少分可有屬愛煩惱聞。仍六十心悉非屬煩惱。隨而貪嗔癡慢疑屬愛煩惱六十心中在之。義云。今多在六十心六十心皆屬煩惱也。云意也。此天台妙樂釋是故應生并多執近之謂(文)。彼宗先達。判皆多義同云。准彼取義(是道範阿闍梨義也)。義云。屬煩惱無量。多分在六十心云意也(此意為本)。仍六十心一向煩惱也云意也。一。今屬煩惱見惑見歟如何。答。五見見也。非見惑見。其故五見見推求推度義也。唯識論云。云何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為性(文)。見惑俱舍。見是能斷。惑所斷(文)。仍見道位見諦斷惑故云見惑也。今五見云屬見。故推求推度見。或云。天台見惑見存二義義云。如俱舍等。義云推義釋云云)。但是異常性相也。一。十煩惱見修分別事。小乘五見及疑但在見惑釋。此意十煩惱五見及疑六種偏定見惑唯識論如是總別十煩惱六通俱生分別起疑。後三見分別起(文)。此意五見邪見戒禁取見三見煩惱偏為見惑也。貪嗔癡慢四種身二見可通分別俱生見或云。華嚴五教終教意但一煩惱有粗有細。見道斷粗修道斷細釋。十煩惱共粗分見道所斷。細分修道所斷定私云。今疏此意歟。一。今屬見屬愛分別常見二惑也可云乎。答。不爾歟。小乘性相不然故。一今六十心六十心建立同事義云。六十心六十心。共可通見惑修惑。其故。五見煩惱身邊二見修惑。其上多在六十心云故。少分五鈍煩惱有之見。隨而貪嗔癡等煩惱六十心中有事。經說分明也。次百六十心見修二惑事。五鈍煩惱再數成百六十心。此分粗細極細為三分妄執。自聲聞見道斷始故。通見修二惑事明也。問。若爾者何下釋度世六十心聲聞見道所斷惑乎。答。自本於六十心有見一惑故。且見惑方釋歟。問。共通見修二惑其不如何。答。六十心多分屬煩惱為面。百六十心屬愛煩惱開之。仍不同也。加之。百六十心粗細重分。能斷人淺深重見。六十心必粗細不分。為真言行者所離惑體也。義云。六十心可限見惑。其故聲聞見道斷惑故百六十心可通見修二惑。仍不同也。
五根本煩惱初再數為十。第二再數成十。第三再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一六十心。故云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心也。以眾生煩惱心常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為二。就此二中復更展轉細分之。其名相具如萬偈中說。更約上中下九品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則無量。已下明再數。於中初示成百六十心事。後更約下展轉示成無量煩惱事△此五根本煩惱○成百六十心(文)。此初釋再數相合本。付之五根本煩惱五度再數成百六十心。其相如何。答。此三義。義云。先於煩惱開貪無貪二。乃至於疑開決定心。故成十。次於貪又分。一貪色。二心。無貪又分二。求有漏善不求無漏善如是分別十也。次分色貪為二。一貪成我所有色。二貪所有色也。又心貪為二。一持戒真道二愛無色界眾生心涅槃此再數第三成四十准之五度再數成百六十心也(此教相鈔意也)。義云。一切眾生無明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根本十煩惱乃至八萬塵勞。付之。先煩惱起時餘嗔等煩惱具。於彼貪分貪無貪於嗔分嗔嗔故。成十煩惱。第二嗔煩惱起時。嗔具先等十。嗔具等十。故成十。第三癡煩惱起時癡具先十。無癡具先十。故成四十也。慢疑准之可知(此生房顯密問答鈔意也)。義云。先二義多羅尼義為本料簡歟。雖然貪無貪等先六十心建立也。何百六十心再數一致意乎。仍難依用。今被明再數由文。以眾生煩惱心常二法不得中道(文)。准彼釋意。眾生煩惱心。歷緣對境執著空有二法。仍初五根本成十。分別意也。其名相被讓萬偈故。必今經六十心不可云(云云)。代學者用此義也△以眾生煩惱二法(文)。已下明再數由。二法者著生滅常等偏執二法隔歷義也。委細言之。孔子有空見。小乘生死涅槃實有法執。空有宗有空諍。乃至天台華嚴不離空有見。皆此意也。六十心中河心釋云。第云何河心謂順修依因二邊法者。此心性二邊。或時修常。或時修行。或復邪正兼信。如河水雙依兩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係一邊(文)。此意也。一。常二法事。教相顯密問答等意。准上再數義可知。或二法煩惱礙知礙也(濟暹)。或二法人法二空安然。此意若猶滯二空不得中道義取歟。已上雖諸不同也。初義為本△就此二中○(文)已下明第二以下再數△其名相等(文)。已下百六十心相讓大本也。名者名字。相者行相也。准六十心列名釋相可意也△更約○無量(文)。已下展轉明成無量煩惱。付之。古來有二義義云。付先百六十心。約上中下九品明成八萬塵勞也。疏末卷百六種上中下微垢(文)。仍百六十心有上中下等不同事明也。但約上中下九品等成八萬塵勞事。數量交合不分明。今意。俱舍真諦三藏八萬四千校量相替也。此時更約上中下九品等可讀也。義云。上再數五根本煩惱成百六十心事明。已下以各別義門成八萬塵勞事釋。仍上中下各別義也。此時約可讀文也。付之大師釋意更已下付釋各別義。上中下分別八萬塵勞又各別義見。五根本雜起(智澄)此文約異門說。不是前義。何以故。若約九品九地思惑也。若八萬四千亦約異門。歷三毒分。名有千故(文)。今更約上中下九品等先百六十心九品乃至成八萬塵勞以各別義門八萬四千煩惱歟。其故百六十心有上中下不同事疏釋分明也。八萬塵勞又各別義門故△廣則無量者上立數量。已下明數。
譬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皆破為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小枝。從此復更離分則條葉不可勝計。已下譬說也。付之種子根本等譬說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異義准可意也。
又如劫初時等。已下一惑隨事明成妄執譬也。於中初示劫初生例。諸阿闍梨下今一惑離分譬顯也。
又如劫初時人皆化生。以為食。身光自然安樂無礙。此明劫初人相。已下意。阿含第六天地本起經并俱舍良賁凡聖界地章等見。隨下是事阿含中廣明釋。廣說阿含經見。俱舍頌疏二云。劫初時人皆如色界諸根無闕。形色端嚴。身帶光明等(文)化生事。俱舍頌云。地獄諸天中有化生人傍生四鬼通胎化二(文)△以(文)。大乘義章段觸思識四食明。釋云。若成實有漏色心命不壞識食。若依毘曇有漏思敷起後不絕說為思食(文)。依此釋。今念食成實識食毘曇思食當歟。可尋之△身光自然(文)。如天人光明自然義也。
然以不實相故。已下無明心成無量煩惱乃至果作三道流轉相明以不實相故者一念無明心也。
貪著地肥。此先明煩惱相長阿含經意。劫初為食。次甘涌出。次食地味。次自然地肥。次生粗強地肥。次自然粳米。此時初有男女見。俱舍論二。初地味。次地肥餅。次林藤。次粳米稻。此時男女等相初現見。今阿含俱舍等說相依被明大都見。仍今地肥阿含自然地肥俱舍初地相當也。
由食味多小色貌隨異。是非勝負之心猶此而生。此意最初光明自在色貌雖同等。稍食味多有色貌粗細故。生是非勝負憍慢心義明。
以有憍慢心故福利衰減地肥隱沒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現。次復自然粳米。始有男女之類。盜殺妄等種種非法次第而起。此明生業道義△以有憍慢心故者承來先是非勝負心。明福利衰減義△地肥隱沒地肥先指貪著地肥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現者地膚俱舍地肥餅。阿含粗強地肥當也。林藤俱舍明林藤也△次食自然粳米(文)。粳米俱舍粳米稻也△始有男女之類(文)。俱舍光記云。并藤已前身無便無穢。食稻已去。方有便穢(文)△盜殺妄○(文)此釋意粳米後有男女二道。依之生男女心。又食味犯盜。誡盜罪故行殺生。為遁盜罪行妄語故。淫盜殺妄等種種非法次第起也。俱舍二委細見。此盜殺妄等即當業也。
是事阿含中廣明。此廣說讓經。於阿含阿含阿含阿含阿含四阿含彼長含第六廣見。故義云。阿含者教梵語也。諸教中廣明此義。故云阿含中廣明。必非小乘阿含經華嚴宗釋中。多教云阿含也。
從是以來種種族種種方俗。此對前業煩惱苦道△種種族性者約天竺剎利婆羅門毘舍須陀四性也△種種方俗者方方域。俗俗類也。
起種種業煩惱結。此先苦果身上展轉又明成煩惱業苦三道義。或義。上來明劫初已來生相。必非煩惱業苦三道次第明。已下正明煩惱業苦次第生起相也。但義上釋當煩惱業苦也△業煩惱結者業。順現順生順後順不定四種業煩惱十煩惱等也。
成種種眾生趣造種種五陰之身。即明果報。於中眾生趣者六趣等也。此約依報五陰者約正報。付之無色界無色相。然今五陰之身釋故。約欲色二界歟。但無色界細色義許三界無相違也。
自非一切智人。則不能究其條末。明佛窮了義
阿闍梨。所以為此喻者欲表無明隨事離分即成阿僧祇妄執也。此譬合法也。付之。阿闍梨者疏主善無畏三藏也。此喻者。義云。此喻者上種子等喻也。又如劫初時已下法也。仍劫初已來煩惱生起由明畢。為合上種子喻。上種子喻思此喻云也。義云。上舉種子劫初二喻。指彼此喻釋。仍可通二云云)。但付之劫初已來煩惱生起相直是法也。爾者為喻事意。雖然眾生內心煩惱為法。劫初已來緣起外相為喻。喻對明可意也。義云。上種子等喻。百六十心乃至八萬塵勞說對明畢。又如劫初已下一惑妄執喻明畢。結成彼喻意御釋也。仍此喻者又如劫初已下譬也。此鈔意也。

大日經疏第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