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七十(下半五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世間寶性等。上來至三劫寶珠譬說釋終先度了簡畢。已下合說釋初至今悉開衍也段文付可有了簡。此段文。初巧拙二行別釋。後雖巧拙易下總獲寶異義明。兩節分明也。
世間寶性不可思議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是合說初先總釋。即世間不思議舉。出世難思況也△世間寶性不可思議者次上小含多被明離。有無二邊文指也△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者是菩提心如意寶體被舉也。
是故諸善知識纔見眾生世間八心適萌動時即便識是真實。是初世間八心真實菩提心寶珠事明。付之今指善知識處可內識。下諸佛菩薩釋意分明也△世間八心適萌動時者義云。八心最初種子心指取義。隨而下一毫之善釋。此意也。義云。世間八心出世心。總適萌動有御釋取義。付之順世八心初劫能超心屬歟事。尋處也。付之義云。三劫經文如是無我境界淹留修行等說。自聲聞見道能超被明故。順世八心初劫能超心非取義。義云。今三劫始終被論時自世間八心被舉之故。順世八心初劫能超心可意取義。上初二劫第三劫對辨御釋一毫之善釋。又下六無畏釋段約三劫差降作時順世八心被舉之故。旁屬初劫。釋文分明也△識是真寶者一毫善心菩提心不生生故識是真寶釋。上釋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計心垢時。即顯如塵計淨心勢力雖云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文)。此意也。
可鑿之理。如彼相者以曾識名寶。是以遇便識之。是譬說也。即上譬說解寶人相當也。
諸佛菩薩亦爾。久已知親從一毫之善自致大菩提道。就已下御釋。義云。上是故諸善知識至遇便識之。第二愚齋心合說。諸佛菩薩已下第三嬰童無畏心合說取義。是即釋相二段分故也。義云。已下御釋從內明八心相取義。一毫之善者。八心最初種子心也△大菩提道者實相金剛輪際相當也。
是故鑑彼情機如歡喜方便誘進令三歸。如前已分別說上釋云。時善知識告言善哉男子。如說眾生以慳貪故。現世種種憂苦。終以此因緣惡趣中。以此離慳貪垢故現世有大稱。天後得涅槃。是故汝今應以心受齋法。彼聞已即便受。修行(文)△令三歸佛法八齋必三歸故。此釋也。
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是譬合。付之上譬說中此文。雖然上然別寶者(乃至)。即便識之譬下義有置在家中意。故此有御釋可見也。又上譬時猶如如意寶在研石之中等譬說在之。今合說時此文。是上譬為善心生起由來故舉研石。今善心生起位明之。故無之可意也。
次以三種三心拔業煩惱無明種子如利鐵開鑿去其粗鑛。已下約初劫明之。此三種三心文付。古來義區見。義云。於初劫中三種三妄執有之。初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三妄執。是則聲聞見道所離惑品也。次境界淹留修行妄執也。此聲聞修道已上所斷也。後業煩惱無明種子妄執也。是緣覺所斷也。疏結之。凡三種三妄執也釋。彼三妄執斷智品三種三心釋取義。但此時所離惑明業煩惱無明種子釋故。三妄執有之不見不審也。但三種三妄執中。約終業煩惱無明三妄被舉了簡得。一往無相違歟。義云。初劫三乘指三種。此三種各見修無學三道有故。是名三心取義。義云。三乘指三種。此三乘三心取義。義云。緣覺三妄斷智云三種三心。此三種即三心取義也△業煩惱如常△無明種子無明也△如利鐵開鑿去者。是合譬初劫所斷人執惑品故名粗獷也。
無緣乘法無我性如漸至軟處以藥物消化而不傷之。是約第二劫明之。△無緣乘等者第二劫經文復次大乘行發無變乘心法無我性(文)。指彼也。第二劫中他緣覺心二箇心相並中舉初兼後也△如漸至軟處等(文)合譬。至第二劫者斷法執漸法體近故。漸至軟處等釋也。上釋既近寶王其石漸軟(文)。此意也△藥物者萬法唯心觀解合可意歟。
次生極自性心如灰水瑩拭使極光淨。是約第三劫明之第三劫一道二心有。於中今地前約極極自性被舉也△如灰水瑩拭等者合譬。灰水即心外垢對治遮情觀相譬也△極光淨者所顯遮情空理也。大師心外研垢於此悉盡釋。此意也。
爾時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是約最極應供德。付之義云。指極自性心位爾時佛家等釋。故極自性心極果。初地至御釋也了簡。但今御釋生見。極自性心位次生極自性心釋。初地爾時佛家釋。約譬時極光淨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位起盡明也。仍法譬起盡有上今文於極自性初地佛家不見也。
以此因緣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已下正應供德結。付之譬說釋段多有無等約明不生說其不見。是以譬顯法可意歟。義云。合說初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御釋。彼合說也取義也。
行者○取之(文)。已下約直往行者巧度相△如仙人○取之者是舉譬。付之疏第一云。明真言行者三密修行乘義五通仙人以諸藥物種種鍊冶能化土石類盡為金寶(文)。是以藥物變土石為金寶見。當段以呪術力取研中寶珠見。仍義勢各別也。是仙人呪術藥力具二用故。或呪術功能。或樂力功能處被舉之覺。付之合法意時。義云。於真言行者隨機觀相各別故。譬又隨不定也取義。義云。真言乘義明時或呪術或藥力。何譬用之。必隨譬非為顯希求各別事取義。
雖巧拙易不同而獲寶終異路。是巧拙二行雖各別也同事明。上以舟車神通譬明至到異義大同也。今御釋極自性心極果至初地見。雖然地前意義時或初地所證地前遮情意。或釋終異路故。終入祕密異義意也。付之今巧拙對辨事。義云。真言行者中於頓漸待對取義。大師此文釋明漸次圓頓文。圓頓頓機漸次漸次行者取義漸次圓頓事。天台止觀行者漸次不定圓頓三種分別意。義云。今巧拙顯密對辨取義。三劫說相。所寄齊顯約從顯入密次第明。然間以驚覺開示行者轉入相被釋見。但大師漸次圓頓判事。是以顯密分別漸頓性相也。然非相違此兩邊古來了簡不同也。
故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是上來明處心相。皆菩提心本末因緣義釋諸佛祕密經文被合。此御釋真言行者菩提心本末因緣見故三劫次第從顯入密相說云義。一往不審也。但二劫經文雖明所寄齊顯明所寄齊顯事。自元能寄齊行者次第為顯故。付經意趣此有御釋無相違也。一。心相染淨事。今御釋真菩提心心相樣見。但心相染淨局事九問心相句約尋也。總心相名字染淨事不及尋事也。又今御釋菩提心無相難顯故。心相妄心粗細寄。菩提心本末因緣明取義事有之。本末事。義云。初地菩提心為本。八心最初種子心為末。義云。初後分別本末。八心最初種子心為本了簡事在之。或又本有菩提心為本。種子心已來修生心以末意事在之。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諸佛祕密今悉開衍也。是菩提心本末因緣約。心續生之相。諸佛祕密義以二劫通義為證據。

大日經疏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