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七一(下半六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經云祕密主信解地觀三心無量波羅蜜多慧觀四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思議建立十心無邊生者。此經宗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究竟一切智地。如華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蜜。信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不思議佛法。信出生佛境界。信隨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於如是諸事其心畢竟不可破壞。不復隨他緣轉。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於修行地也。上來至三劫經文釋終了簡畢。已下至卷終十地經文釋也。於中付自初至亦名到於修行地也段可有了揀。此段文。初牒文。此經宗下釋也。於中初解釋信解一句。此中初總釋。後如華嚴中下別釋。兩節分明也。凡三劫十地建立事。先付三劫說相或從顯入密迂迴行者昇進意。或明真言行者漸入相取。兩邊古來學者異義也。於十地偏明真言行者位事。不及異義處也。一。立地位事。邊邊見。或四十二地。或五十一位。或十地十一地。或十二地。或六無畏十地十六生等也。但下御釋意。當經十地金剛頂經十六大生雖開合不同也其義勢一致也見。隨金剛頂經現世證得歡喜地十六生正覺十地十六生同事明也。付之大日經十地性相可定真言行者位云義在之。其故經文正說位事。十地分明也。三劫無畏所寄齊為面說之。隨而經說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疏釋能於此生滿足波羅蜜。就之立十地性相事有數由。一金剛頂十六大生。當經十地。其分齊同故也。兩部建立且雖各別也分齊可同。次地前三劫顯教分域。初地已上正真言內證位也。疏第一卷云。入佛智慧有無量門。今此宗直心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一切如來境界(文)。但付地前無畏建立教門施設意。或初地德且擬儀地前開之云。兩義有之。又開十一地十二地事開出第十地意也。又此十地阿字五點輪百明故。專相應內證法門。因茲大師一處御釋中密教菩薩地者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薩也。凡異餘乘此判也。一。以十地經文屬九問答說事。三劫經文初總牒三劫十地經文。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文)。就之。三劫十地。共通心相殊異句答說取義。意三十地共所超惑為心相。能超淨心。為心殊異三劫心相答說。十地心殊異答說別屬取義此義尤有其理。其故三劫若通心相殊異二種答說。六無畏同可通二種答說。而六無畏偏屬當心相答說故。三劫又可心相說。爾者。十地偏可心殊異答說也。一。十地有惑無惑事。一。信解行地經文說八地上歟事。一。人天四乘十地事。
經云。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波羅蜜多慧觀四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思議建立十心無邊生者。此初牒文也。經全文祕密主上有復次言。今略去之。信解行地總標。觀察三心已下別說也。就信解行地得名。依餘教意者。信十信解行三賢。地可十地也。今疏意信解行地共十地稱見。次下皆是信解行解釋分明也。或義今信解地前。依彼地前行所得十地故。名信解行地取義。但是違下御釋故不宜△觀察三心觀察言廣通三心波羅蜜多慧觀四攝法也。經文一一義下釋段分明也。
經宗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究竟一切智地。已下釋信解行地經文中初總釋名也。意對究竟一切智地十一地佛果十地信解地義釋也。付之此經宗言簡何經乎事。義云。餘經信解行地名字初地。此經十地通名故。置此簡別言取義。義云。餘經十地為證位。此經宗十地位第十一地為證位故。作此簡別釋取義。但此二義意。其故。餘經信解行地為初地別稱事。本據何乎。又餘教意望佛果十地位。何可云證位非位乎。義云。餘經意信十信解行三賢十地也。此經宗信解行地共十地名字故。作此簡別釋也△菩提心以上十住地(文)。菩提心初地也。十住地者十地十住也。非三賢十住十地舊譯多翻十住。演密鈔第四云。疏此經宗菩提等者即下文虛空無垢菩提心也○言十住者初總釋名。住謂依持。地謂住生。依持生名住地仁王經云。般若為住。住生行為地(文)△信解中行(文)。信解義分地前可有之。而為地上之別稱事如何。答。於信解有淺深故。今取深邊為十地別稱歟。演密鈔四云。信謂忍可樂欲。解謂了悟證達。各有淺深。淺即地前。深即地上。此是地上行(文)。但當經意地前名深信地上信解。仍信解十地別稱也。一。信解事。疏末卷第三云。此信解梵音阿毘目底。謂見此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文)。一。信解名字佛果歟事。一。唯如來究竟一切智地(文)。此十地信解事。明對第十一地行果待對事也。一。初地菩薩自證極不事。
華嚴中○(文)。已下引華嚴經文釋信解地相。此經文十地中。且說初地經文也。八十華嚴第三四卷。并六十華嚴十地品十地相也。總已下所引華嚴。符合八十華嚴文就其華嚴經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始初地菩薩言無之。而十地中說初地文故。疏主以義被置初地菩薩言也。一信解行地十地相故。具雖可引證說十地文。恐繁地已上經文無引證也。
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清涼大疏第六云。二能信下正顯相。有一句。文分三別。初句總信因果。次九別因果。後一結略顯廣(文)。今結略顯廣經文無御引證。此釋意。初句總信因果能信如來本行文也。次九別因果者。信成就諸波羅蜜已下文也。此中初句因。後七果也攝此七為五勝。初三合一分別五勝也。此五四智德。後一斷德也。智德中初一對治勝也。是全無畏不壞三為一。次三相顯勝次三者不思議無量境界三也。大疏第六云。今初如來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因果皆有證入義故。二信成就下別因果中。前句因。初句行體。後句行能。七餘是果。句雖有七攝為五勝。合初三故。并有六。五皆佛德。故為勝五中。前四智德。後一斷德。智中。一對治勝。即寄對顯勝。謂十力降魔無畏制外。不共過小。故云對治。而經云不壞者。為對二乘究竟故。次三相顯勝。二即不思議神通力上勝。所現絕圖度故。三不雜染勝。謂證生智無邊雜。是佛之境界故。以即邊而中故。有邊二邊既無中云何有。四一切種智勝證真了俗故云隨入。無量差別種智境。五離勝。一切習常遠離故(文)△能信如來本行所入(文)。此一科總信因果。誠如來果。本行因。所入通因果。故總信因果義分明也。
信成就諸波羅蜜大疏。二信成就下別因果中。前句因。初句行體。後句行能(文)。仍此一句信行體判。諸波羅蜜戒等十波羅蜜故。行體事分明也。於地前雖修六度等行成就位。地上次第成就十度故。被說成就諸波羅蜜等也。付之地上成就位故。信義少得。但成就信義可得也。若又於初地者雖成就施波羅蜜。於戒忍禪慧等未成就故。信後成就意也。
諸勝地。此一句大疏科行能。次第勝進功能故。此釋見。
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長不可壞不共佛法。已下大疏科七餘是果。仍約果可意也。無畏不共佛果德故此科見。又大疏已下七句攝為五勝。此時無畏不共三種攝為一。釋對治勝。大疏云。一對治勝。即寄對顯勝。謂十力降魔無畏制外。不共過小。故云對治(文)。仍初信成就務以十力降魔義見。次無畏無所畏制伏外道見。後不可壞不共不共二乘義也。付之餘經多說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華嚴經多以十為數量故。說十力十無畏不共等歟。可見五教章。一。不可壞事。大疏而經云不壞者為對二乘究竟故(文)。此意。對二乘究竟破壞法不可壞見
不思議佛法。已三大疏科次三相顯勝。於中不思議佛法句二即不思議神通力上勝。所現絕圖度故(文)。
出生佛境界。大疏云。三不雜染勝。謂證生智無邊雜。是佛之境故。以即邊而中故有邊二邊既無。中云何(文)。今疏釋經高無邊云。其高無窮。廣亦際。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文)。
信隨如來無量境界大疏云。四一切種智勝。證真了俗故云隨入。無量差別種智境(文)。同疏釋次三顯勝。不思議無量境界三種相顯勝判。
信成就果。大疏云。五離勝。一切煩惱習遠離故。但經云果而論判為斷勝。以前四智果。今論云果。明是果故當涅槃(文)。已上成力已下七句為五勝。初四為智德。後一為斷德。或又後一涅槃果判。
如是諸事其心畢竟不可破壞。不復隨他緣轉。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於修行地也。已下疏家釋也。付之所指如是義當地已上取義。意上來釋初地位畢。准之明地已上相取義也。義云。如是指上言故。上十種信如是取義。又就已下釋。義經信義。於如是諸事隨他緣轉釋解義。亦名到於修行地釋所義取義。義云。引經并釋。共信解地義。亦名到於修行地出初地異名取義。到於修行事。今疏末卷云。此修行地。即是菩提心諸法明門。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文)。長分三句時。初地菩提心。自地至七地行。八地已上果也。短三句初地有行義故初地名到於修行地也。十地通釋信解此意也。

大日經疏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