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二

沙門曇寂撰
輸入者 徐麗玉

名者(又舉開題不作解也)。
開題云。次演題額者。所謂金剛頂瑜伽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其額也。
解云。此標名。今依指歸標名。故云金剛頂瑜伽經題瑜伽兩字也。題額者。正通云。題梯尼切。音啼。說文額也。又云。額說文顙也。增韻題也。又云。書題。註疏有孟子題辭。所以題號孟子之書。題即額也。連綿云題額也。
此有二總與別也。總者金剛頂瑜伽五言是也。此經都有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伽。別名者隨會樹號。初會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此經是也。
解云。此明題有總別二義金剛頂瑜伽者。是十八會通稱。一切如來真實攝等者。初會別名。故指歸標云金剛頂瑜伽萬偈十八會。次一一題中皆略去金剛頂瑜伽言。意顯此五通諸會。此經都有萬偈等者。述明金剛頂瑜伽十八會之通稱也。萬偈者。所謂萬頌廣本也。此偈者。以梵文三二字一偈。所謂首盧偈也。法花義疏第二云。偈有二種。一首盧偈。凡三二字。是外國數經之法。數經之法者。莫問長行偈頌。俱二字便為首盧。二結句偈。要以四句備足然後為偈。別等下。引指歸文明十八會各各別名。此經也者。宗家加釋。意明初會即今所釋經也。
次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究竟天說。四大品。廣說微細實相理。及廣說降魔首羅摩醯首羅天以偈與金剛菩薩酬答。
解云。具舉指歸文。下皆准知。此會廣說摩醯首羅故名祕密主瑜伽祕密主者。是能降主也。故初會中明降三界大自在中云。一切如來增上主宰金剛手等。亦當准知。凡降魔者。皆是金剛部三昧故。於究竟天者。究竟天是諸佛成覺處。除滅魔醯首羅根本無明成最正覺故。此處最相應矣。四大品者。三卷第四。金剛部廣大儀分云。次第演說最上四印曼荼羅其相猶金剛界。今亦准知。應是猶如初會說耳。說微細實相理者。此會所降色界頂魔醯首羅。其實眾生無始無明。自非實相法門豈得除之乎。度五十六云。魔四種。乃至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其便。祕密宗實相者。謂五色五大。故第六疏釋五色中云。令種種普門身皆一實相色。亦云法界不思議色法界者。即實相也。又第四釋警發地神偈云。如實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降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大眾時。以般若波羅蜜手屢舒五力。案一切眾生心地。以降魔稱佛實相世尊。其印般若手。謂大空也。五力實相故云實相世尊也。又第四釋真言王云。大日如來道場時。平等觀法界而說此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真言其體五大三密即是實相。故云以此力能降四魔應知佛界大魔五大一實相。謂之實相理也。微細者。降色界根本無明微細魔故。其能除法亦復微細祕經自然障名微細定。應思之。微細梵云。亦云微妙。又不動尊三界大自在天祕密漫荼羅品其所刀云微妙大慧刀。刀表實相智。即是微細實相法門也。降魔首羅者。前云於究竟天。即色界大自在天也。第四云。大日如來云云前引之)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為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今依此釋。色界頂魔即表煩惱蘊死三種魔。然宋譯第九及理趣經三等。皆云往詣須彌金剛摩尼樓閣等故。第六天魔也。故總有二種降魔。於色界自受用正覺時。除滅三魔。又為令一切眾生見佛威神故。詣須彌頂降第六天魔。是化身降魔也。第六疏釋勇聲除眾生畏中云。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說。乃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八部眾等見此伏魔之外跡。是故稱生。號為勇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
三會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一切如來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八問。金剛薩埵一一答。
釋經五部具會章云。此中曼荼羅廣大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和尚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依此言之。一切教集瑜伽者。與五部具會同也。釋經金剛部曼荼羅皆具五部一一聖眾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復無量。餘寶部三部亦爾。稱云一切教集瑜伽者。是此義故耳。今所引略。指歸具文云。此經中說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四印。所謂三昧耶羯磨印。各說成就法。此經中五種護摩爐。所求各異。此文與釋經說其意大同也。
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盧頂說。金剛藏八大菩薩一一尊。各四種曼荼羅(所引文略具文往見)。
解云。金剛藏者。謂金剛手也。大日經第二云。金剛藏之右所謂忙莽雞文殊虛空藏亦云金剛藏菩薩百八名中云。嚩日羅孽婆。因菩薩百八名中云。嚩日囉句捨。又百八契印云。金剛藏。唵曰羅三昧耶薩埵。恐具藏義。即是金剛藏之梵名也。八大菩薩者。具如理趣釋。
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略說五佛曼荼羅等。
解云。指歸次具文云。及諸菩薩外金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四種。各說引入弟子儀及求悉地法佛菩薩出世間外金剛部即為世間。故云世出世間瑜伽也。
第六會名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自在天宮說。此經中說普賢菩薩曼荼羅毘盧遮那金剛藏曼荼羅
解云。此中所說所謂理趣經也。自在者。謂欲界頂也。普賢曼荼羅者。即初段十七尊曼荼羅。是本有三昧故云普賢曼荼羅也。毘盧遮那者。謂第二段。金剛藏者。指第三降三世品。若約八菩薩。是金剛手曼荼羅故云金剛藏。等者。等取觀自在已下諸文也。所引文略。具文往閱。
第七會曰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說。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外金剛部一一尊。各四種曼荼羅
指歸具文云。說引入弟子儀。說受四種印世間出世間悉地。此經中說修行無時無方世間禁戒。以菩提心為先。無為戒為本。解云。普賢瑜伽者。又有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軌一卷。恐從此會出。軌明道場觀云。次心在須彌本初二邊普賢境界。又云。曾金剛界曼荼羅菩提心戒。於諸有情有大悲愍。拔濟安樂不惜身命今云菩提心為先者。此義也。無為戒為本者。無為戒菩提心戒也。疏釋無為戒云。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他得。故云言住無為戒也心之本性尸羅者。即普賢大菩提心也。普賢宮殿者。謂須彌頂也。蘇悉地第一明經說處云。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無非普賢宮故也。普賢梵云。與體同。又月云。須彌普賢月輪大菩提心也。宜矣其住須彌頂也。
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說。大略同第七會。
具文云。於普賢宮殿說。普賢菩薩等至金剛部。各各四種曼荼羅。說賢相理及分別曼荼羅儀則。稍廣於第七會說大略同。勝初瑜伽者。不空譯勝初瑜伽軌從此會出。故具題云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普賢菩薩等者。若准第七會當云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菩薩外金剛部。恐是文略耳。
九會一切會拏吉尼戒瑜伽。於真言宮殿說。此中說立身為本尊瑜伽。訶身外立形像
此會殊甚深。具舉文辨之。所引次文云。廣說實相理。并說五部根源。并說瑜伽法。具九味。所謂花麗(金剛薩埵)勇健(毘盧遮那大悲持金剛笑(觀自在)嗔怒(金剛光)恐怖(降三世患(釋迦牟尼佛奇特金剛笑)寂靜瑜伽毘盧遮那)。解云。此會說祕密戒。夫戒者。諸佛大事因緣故皆悉會。故以為會名也。第三釋同共大悲胎藏三摩地。文云。即以此本願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會。如中有大事因緣。(若結界說戒之類)則眾僧會同共印持。以一戒一見故。不應別眾也。今將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緣。以本誓一法界故。皆悉會共以神力加持也。今亦如是。是諸佛道戒故。皆悉會也。拏吉尼者。疏第真言釋云。次吉尼真言。此是世間有造此法術者。亦自在咒術能知人欲終者。六月之。知己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爾者。中有黃。所謂人黃。猶如牛有黃也。若得食者。能極大成就一日周遊四域。隨意所欲皆得。亦能種種治人。有嫌者以術治之極令病苦。然彼不得人。要自計方術者去六月即之。以術取其心。雖取其心然有方術。以餘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終。至合時方壞也。大都是夜叉大自在。於世人所說大極。屬摩訶迦羅。所謂黑神也。毘盧遮那降伏三世法門。除彼故化作黑神。過於彼無量示現。以灰塗身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無礙吉尼。而呵責之。猶汝常噉人故。今亦當食汝。即吞噉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肉。彼白佛言。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濟。言。聽汝食心。彼言。人欲時。諸大夜叉等彼命盡爭來欲食。我云何得之。言。為汝說真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己以法加護。勿令他畏得損。至終時聽汝取食也。如是稍引令得入道故真言。又天台別行疏上云。復噉精氣鬼。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令頭痛。三渧絕。七渧即死按甜水即甘露命根也。如來真言釋云。甘露也。甘露者。智智之別名。一切智智眾生本心也。故知甜水即甘露甘露即是心也。故疏云。取其心食之。又菴摩羅與同。菴摩羅識。所謂自性清淨心。亦名汗栗太。即是眾生心也。應知甘露一切智智者。正是三世無礙戒體性也。然吉尼噉滅一切眾生本性戒體故。即是菩提心障礙也。網梵云(戲論義具第五疏釋)是障礙之喻也。第五釋戒相偈中云。復次裂諸想網。是三嚩羅(三世無礙戒)義。謂戲論諸見之網。經緯相成。重復交絡。故為網。今行者口業自無別體統末歸本一心。而此心實相常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時。種種意業。皆一相無量見網皆悉除。是故得名無戲金剛印也以此義故。毘盧遮那摩訶迦羅降伏三世身而降伏彼。三世者。謂三毒三界差別見網。今約所降三世吉尼網戒。其實所謂三世無障礙戒也。理趣釋云。摩訶迦羅者。大時義。時謂三世無障礙義又吉尼屬黑者。表攝障礙以為功德也。真言宮殿者。真言梵云。具形音義三。即三密平等義。與三世無礙義同。即說處相應矣。第五云。三嚩羅者。是平等義言。以口意合一者。即是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此中說等者。明所說法門。夫三世無礙者。所謂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他得。故云立身為本尊等。即是初地心佛顯現境界故。廣說實相理者。心之本性尸羅者。即是實相。正是此會所謂法門也。五部根源。猶如疏釋。方便究竟句。云醍醐妙果三密之源是也。具九味者。此中所說。全與大日經白檀曼荼羅九位同白檀曼荼羅者。正是第六夜所授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是皆第一諸尊。於曼荼羅中。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故云味。又解脫義。所謂如來解脫味也。今具配解者。金剛薩埵者。謂彼阿闍梨位也。薩埵阿闍梨三昧故。花麗者所謂尸羅莊嚴也。毘盧遮那者。彼云五如來位。此總德故。即具五智。彼此不違也。毘盧遮那者。謂內心大我勇健菩提心。故稱云勇健。持金剛者。謂金剛手。是大悲拔苦三昧故云悲。觀自在即蓮花手。住現法樂。故云笑。金剛光者。當彼不動尊金剛光者。謂日輪。義與三昧同。嗔怒即不動威怒王也。降三世者。彼此不異。釋迦者。當三角佛心印。亦名勇印。第六釋菩提樹降魔義云勇。三角釋迦精進義也。患者。患謂三毒患即破有義也。金剛笑者。如意珠眷屬。即當一切菩薩如意珠位也。奇特者。所謂奇特怪哉之笑也。瑜伽毘盧遮那者。當佛母虛空眼。母是定義。故云瑜伽毘盧遮那寂靜者。大悲義。大悲色白也。第五釋佛母云。畢竟淨句是彼教門之外飾。故曰縞素以為衣。此之謂也。
第十會名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此經說偈云。愚童覆無智。不知此理起。餘處而佛。不悟此處有。十方世界中。餘不可得等覺。餘不說佛。
解云。三昧耶者。大梵普賢真言釋云。中之大。中之空。又我也。性地(見六度經第九)我性即佛性也。理趣經云。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是也。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一切眾生佛性差別。故云三昧耶。偈云等覺。即明此義也。法界宮殿者。佛性亦名法界。疏第九云。以見法界故普賢。應知法說處義相應矣。愚童覆無智者愚童六道凡夫。無智即無明也。疏第一云。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不捨。故以為名。又釋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文云。無始生死者。度云。世間眾生若法。皆有始。經中言。無明覆。愛所繫。住來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薩無始亦空。而不隨有始見中。不知此理趣者。謂不知一切眾生佛性理趣也。若大日經是明外道理心也。餘處而佛者。謂初二劫行者雖聞悉佛性理。尚心外而求故云也。疏釋第二畢云。然上來原始要終。一毫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妙轉深。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種種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說之。十方世界中等者。述明心佛義。可知。等覺等者。此即第三劫菩薩境界也。疏釋如來正等覺非青非黃等文云。此宗辨義。即以如來正等覺。所謂內心大我也。內心大我者。所謂佛性。見此佛性正等覺顯現即是三劫菩薩自證心。不他得。故云餘不說佛。
一會大乘現證瑜伽。於尼吒天說。廣說實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
尼吒天說次文云。毘盧遮那等至金剛毘首羯磨菩薩八大供養四攝出生。同真實瑜伽一一四種曼荼四種印。廣說實相理心建立曼荼羅儀則。此明於究竟天成最正覺三十七尊。故云大乘現證瑜伽等者。等四佛四波。至金剛毘首等者。乃至東西南總明十六尊。合次八供四攝。總成三七。此明三十七尊流現。故云出生。是此出生諸佛自證。故心建立即是所謂祕密曼荼羅儀則也。
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處空界菩提場說。此經中於身上建立曼荼羅。說身本尊瑜伽廣說阿字通達染淨有為無為無礙
菩提場說次文云。毘盧遮那等四部中上首菩薩金剛拳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四種曼荼羅四印等。此經中。於虛空界菩提場者。謂於菩提場虛空界中說。猶如第五會於波羅那空界中說。此說處阿字大空無礙。故此經廣說阿字門也。等者。等取四佛。四部中上首者。四部謂阿閦金部。寶部彌陀蓮部。釋迦羯磨部也。上首謂金寶法業也。王尊已下菩薩。及四波八供四攝菩薩。總成三七也。於身上建立等者。與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同。具如第十六卷疏釋。廣說阿字門者。若阿字門則達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自住實際。故疏釋第六無畏云。爾時有為無為二種扼縛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又云。因果有為無為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一實際。無淺深之異。如實智者。即阿字門也。故第七疏云。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真言阿字即是無生法忍(此義具如大日疏私記辨)無生忍者。即入祕密曼荼羅。故上云。於身上建立曼荼羅此義也。
三會三昧耶真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十方一切諸佛口同音請金剛薩埵願說三昧耶真實教法我等先已受訖。金剛薩埵菩薩說。薩埵得請已。說普賢菩薩七字真言等。
解云。等者等次文。今具出之。說適悅不定曼荼羅。具七品。四種曼荼羅一百八道契。說通世間出世間悉地。隨此諸菩薩外金剛部。各各說本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各復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花臺。一字真言。從眼一切支分變異即成印。但住印。羯磨印。不待先行。不籍結護加持。亦假迎請。宿業罪障不能陵逼。亦不障礙。速疾成就三昧耶真實瑜伽者。即金剛薩埵三昧耶。故理趣經題云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此會說七字真言。即斯義也。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者。謂三十七尊會故。云金剛曼荼等。故禮懺金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又此道場名即表眾生心。百八契印偈云。臍輪次上金剛宮。心王藏中住。疏第八釋正覺壇云。方壇即是因陀羅心王金剛界。應知此即是金剛界。此三十七尊。故云曼荼羅。蓮花三昧經云三十七尊心城。又菩提心論三摩地段廣明三十七尊現相禪要云。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故知金剛曼荼羅道場者。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良惟此義與普賢三昧相應矣。十方一切諸佛者。謂五佛無盡無餘佛也。我等先已受訖者。受授也。古通用。故指歸中授皆作受。受四種眼。為弟子受速證菩提等是也。得請已說等者。於第六會佛說七字真言。具如理趣釋。今亦為菩薩說。故云得請已說等。普賢者。本有薩埵稱號。正是說本有三昧故云普賢字等。適悅不定者。不定不空寫誤。具七品者。恐應是理趣經七段矣。一百八道契者。有金剛頂毘盧遮那一百八法身契印一卷(善無畏譯)恐從此會中而出。共成五尊等者。此即五祕密曼荼羅也。一字真言者。應是理趣經所說重字也。
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此經中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一身。及五部圓融如來部金剛部。蓮花部即寶部。互相涉入
次全文云。法界真如般若實際。於施設有異。於本即一體。次普賢菩薩外金剛部。各各說本真言曼荼羅印契如來三昧耶等者。此亦金剛薩埵三昧。此中說相與理趣五部具會相似。恐是無量無邊究竟如來故云如來三昧耶等。普賢菩薩等。杲師鈔云。普賢延命也。十六大菩薩四攝云為一身故也。普賢延命十臂也。此持物十六四攝三昧耶也。可思之。今助解云。前會說十七尊真言五祕密曼荼羅。依此思之。此明五部具會。十六大菩薩者。應是欲十六尊。合普賢總成十七尊也。四攝成一者。四攝者。召縛引喜。總言之則攝持義。謂攝持十六尊為普賢一身。云四攝成一身。即五部具會義也。五部圓融者。明五部具會相。謂十六大菩薩以為四方四方金剛部等四部。普賢總成部也。如來部金剛等者。杲師引祕經金剛光。蓮花即羯磨如如此身五佛文。所引文與今不同。文明可見。今是與五密軌同。軌云金剛薩埵五密為如來部即是金剛部即是蓮花部。即是寶部五身蓮花。(云云應知今十六菩薩即是等五密文分明也)又宋經第七云。薩埵無始亦無終。斯乃虛空出生相。乃至最初覺了心已。成佛菩提如教說。彼所成佛世尊出生一切如來部。由是便成如來部此說為金剛部蓮花部成亦然。此復說名大寶部。此一切如來法門。問此中舉佛金蓮寶四部。何故不舉羯磨部耶。答寶及羯磨自相同。不待圓融。故唯舉寶部也。具明其義。四大品中一切義成就品即是北方羯磨部也。然指歸明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中。皆是寶部三昧。明第一曼荼羅中云。入此曼荼羅除貧匱業。說求豐財菩薩位及世間榮位。乃至第四羯磨曼荼羅三十七尊○說加持伏藏業法。并說寶部廣大供養諸佛儀。又宋經第一卷云。一切義成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第九。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咸共稱讚。已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頌曰。虛空藏尊利有情摩訶薩埵大光耀。大寶復為勝寶。稽首歸命金剛寶。(此百八名皆悉明藏尊功德往見)又第三云。法當羯磨印。想中畫金剛寶。其寶置自分位中。想已得成羯磨主又第二三所明。一切義成曼荼羅中。一一真言皆有怛那句。印皆作寶形。明羯磨部寶部三昧也。又五密軌云。寶部一切義成就。是以舉寶則具羯磨故。總云五部圓融也。又諸金剛杵配四部時。五股為東。三股為南。股為西。字為北。方三股二股相字故。寶即羯磨也。又三股杵名金剛(見疏第三卷)應知方三股業義也。又此云業。具福德義(見藏品帝釋真言中)亦應併思。又羯磨總通如來部等四部是總故不舉也。諸佛境界經中卷明五佛印中。明中東南西四印畢。次說北方不空成就畏印云。一者中方毘盧遮那如來。能滅無明黑暗。出生般若波羅蜜等。盡虛空界洞達光明。二者東方不動如來。能摧一切頻那夜迦惡魔鬼神等。悉令不動。三者寶生如來。能除貧乏。施天宮殿。天飲食天衣服。天音樂。悉皆圓滿。四者西無量壽如來。能與行者三昧樂。如是四義具足圓滿。由是義故名印明北方羯磨四部也。法界真如等者。真如理也。法界事法界分齊緣起事雜亂。謂之事法界。是即明事理無礙也。般若謂能證智實際即所證境。是明境智一體。此會不說說處。演密抄第一引指歸文云。第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應知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也。
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所謂喻師婆伽處說。號般若波羅蜜宮。此中說教法壇印真言住禁戒。似如世間貪染相應語。言。汝等清淨相應語有何狀。我之此語加持文字應化方便引入佛道。亦無相狀。成大利益。汝等不應生疑。廣說實相三摩地四種曼荼羅四印等。喻師婆伽者。杲師云。喻師二字漢語。婆伽兩言梵名。喻師婆伽處。可訓。師者佛也。喻佛女人。此解甚拙。今按喻師婆伽應是梵語。喻師言未知何義。婆伽祕密義也。故云祕密處。教王經下云。次祕密成就。於婆伽入身。女人丈夫一切入已。彼身令遍舒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經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一切如來語心金剛喻施婆倪數祕密祕密出生三摩地。時彼世尊從是三摩地起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奇哉金剛薩埵薩埵三昧耶薩埵大悲空智金剛大菩提心之所開示大悲者定也。蓮花也。空智者慧也金剛也。所謂蓮金相合。稱此云祕密。欲說此祕密事故。入喻施婆倪三摩地也。理趣釋觀音章云。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禮和合成為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二根交會(世間貪染相應語者此義也)。五塵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所起雜染速滅。疾證本性清淨法門大佛事者。所謂現法樂住也。故第五釋觀音云。此像及菩薩身。皆住現法樂熙怡微笑之容。又第十釋無量壽尊云。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又祕密八印中。觀音真言有薄伽嚩語。薄伽具現法義可見。又現法樂者。定慧和合而生妙樂。所謂金剛薩埵貪染三昧也。第七云。梵音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又理趣釋云。妙適者。即梵音蘇羅多也蘇羅多者。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以無緣大悲無盡眾生界。願得安樂利益。心會無休息。平等二。故多蘇羅多應知喻師婆伽者。是祕密義。祕密者。定慧和合而生妙樂。以事顯理。故以世間貪染相應語。顯內證祕密事也。又婆伽者。是女人義。謂女人祕密處也。女人為義。故次云貪染相應語。疏釋六十心中云。云何女心。謂隨順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為異耳。如經說言。女人欲百倍於男子。號般若波羅蜜宮者。舉其異名也。女是定義。定即實相般若。從此無礙知見人故。亦名般若宮。故空智經云。瑜施婆伽出生三摩地。疏第一云。復次帝釋論謂女人婆伽。是欲求因緣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息滅。非如世間欲熱止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如是隱語。學者當類思夫般若有實觀照二種實相定也境也。觀照即能證智也。以心實相覺心實相境智般若。此時得現法樂。現法樂者。即菩提心生。此心者。不思議解脫菩薩。是云無礙知見人。第一釋得見法安樂住文云。或令見法安樂行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又云。五欲者。謂四無量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理趣釋云。自在宮者。欲界頂。自在天宮殿菩薩。證第六地現前地菩薩般若波羅蜜觀。多作此天眾王。為天人般若波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煩惱超越羅之境應知五欲般若相應五欲者。其實四無量菩提心現法之樂。四無量者是悲。菩提心者即智。所謂大悲空智。即是蓮金相合生妙樂也。似如世間貪染等者。謂女人等雜穢語而說甚深理趣即是金剛薩埵樂大貪相即道法門也。除蓋障等者。此菩薩除滅貪染為其三昧。以相違法而為疑問。亦是法門相應之標記也。世間大人者。謂指佛。猶如人中尊等。粗言雜染者。粗言雜染四分戒本云。粗思婬欲語者波逸提此義也。言汝等者。遣取淨相執。凡一切語皆觸七處起故。從無性。豈可何狀。然執實有淨語者。即是偏計所執也。加持持者。凡一切本來不生無染淨相無相狀中加持文字。隨應化度成大利益。云何於此生疑。故云不應生疑。
十六會平等瑜伽。於法界宮說。此中說生死涅證世間出世間平等二。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住亂心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佛身
解云。平等瑜伽者。意明生死涅證一切染淨諸法無量差別。皆悉同真如法平等二。本來不異。故結云皆成一佛身。然杲師引祕經佛母品等。彼明由誦佛母真言功德所作三業皆同佛業。與此相似義即不同耳。於法界宮者。演密鈔云。此義當第十六法界宮處說也。所以知者。此經云如來加持金剛法界宮今云。此解恐不爾。法界宮名同。非是日經說處也。何者此經廣本有萬偈。大日經亦有萬偈。若爾都成萬頌。未聞十八會萬頌說。應知毘慮經非十八會中所說也。恐旦兩部異宗所傳不同。彼師只自讀經。不知師師相承說。故為此解而已。
七會名如虛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說。說三十七尊四種曼荼四種印。此中修行者與一一相應。皆量同虛空法身相應一切萬物法體光明量同虛空無來去。此說虛空三摩地相應法
解云。如虛空瑜伽者。此會中說勝義曼荼羅。故名如虛空瑜伽都部要目云。五輪水輪風輪空輪。此經中三種修行菩提心以為因。大悲以為根。方便以為究竟勝義世俗。若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羅。是故此經中說先抨虛空曼荼羅。是故觀本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虛空。住如是三摩地。若世俗諦修行四輪以作曼荼羅。本尊聖者黃色住地輪曼荼(其形方名金輪聖者白色水輪曼荼羅。(其形圓名水輪聖者赤色曼荼羅(其形三角)聖者若青若黑住風輪曼荼羅(其形如半月)應知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羅等者。此中義也。住實際宮殿者。度第三二云。如法性實際者。是三諸法實相異名。又云。地相以為塵。以方破塵歸於空亦失堅形。如是推求地相不可得。若不可得實空。空則是地之實相應知大空不可得實際。今說勝義曼荼羅故。處亦與法相應。故以大空不可得為其說處。故云實際宮殿也。此中修行者等者。明如虛空瑜伽相。法身相應一切萬物等者。即與要目觀本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虛空同也。
十八會金剛寶瑜伽。於第四靜慮天說。金剛薩埵菩薩。請大梵天五部瑜伽
具文云。請大梵天世界主五部瑜伽曼荼羅引入弟子儀。七。亦四種曼荼羅四印。下至外金剛部。為弟子心念誦。於月輪右旋真言字。一一字。實相相應。周而復始。亦通成世間出世間悉地。不假持珠遍數以為劑限。但證動。住本尊瑜伽為限。此經中微細成就種相。及說鄰近悉地種相金剛寶瑜伽者。此中說五部瑜伽曼荼羅即是五佛三昧故。應云寶冠瑜伽度第九釋世界名中云。言此寶大菩薩所有以為寶冠寶冠中皆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解云。寶冠諸佛者。諸佛五佛即是五佛寶冠也。又寶冠了達諸法之性義。下云。實相相應此義也。第四靜慮者。俱舍八云。第四靜慮不動者。無災患故。災患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災患。第四都無。故佛世尊說為不動今此會中說心念誦下云但證動。即與彼不動地相應故於第四禪說也。大梵天者指歸云。世界主。今說處第四禪故。是第四禪王必矣。然法花序品云。娑婆世界梵天王天台句判為初禪天嘉祥義疏有多義中。第四禪主名梵天王。今按俱舍小乘論。唯初禪王云大梵天王大乘四禪皆有王。新譯仁王上云。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佛剎。作初禪王。修萬法明門方便善巧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塵數佛剎。作王。修百萬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塵數佛剎。作三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塵數法門。以四無礙智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作第四禪大梵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乃至常遍法界利樂眾生。此經說。第四禪天云大梵天王三界主。前三禪不置大言。亦不云三界主。驗知今云大梵天世界主者。即是第四禪天也。不假持珠遍數等者。洛叉翻為萬。亦云見。持珠遍數萬為限。是有相淺略洛叉也。見謂通達通達即證理。是名深祕治叉。住證即是見義也。
十八會瑜伽。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萬頌具五部四種曼荼四印。三十七尊一一三十七尊乃至一尊成三七。亦四種曼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帝釋網光明交映展轉限。一一等身分。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隨形好。一一福德資糧一一智惠資糧位量同虛空。然各各分齊各不雜亂。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
指歸等流身次文云。是能作利樂一切有情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外道瑜伽金剛一乘王法
解云。或四千頌等者。辨經頌數。謂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會會不同。合十八會總成萬頌也。具五部等者。略明經說相。謂十八會萬頌其說雖多。要不出五部四曼四印三十七尊也。一一部等者。上所標五部中各三十七尊。謂金部三七。乃至羯部三七等也。乃至一尊等者。謂金部三十七尊一一尊亦各各七。乃至羯部亦爾。一一部皆爾故云乃至。所謂各具五智際智之謂也。亦四種曼荼羅等者。非啻一一尊各七。亦各各四曼四印。是對上總中四種曼荼四印云亦也。互相涉入等者。舉帝網喻明圓融無礙義。上中有二義。謂金剛部三十七尊一一四曼互相圓融乃至羯磨亦爾。又非只一部諸尊各各圓融五部相對一一諸尊互相圓融。故云展轉限。一一佛身等者。此明圓融無礙各各諸相雜亂。上是差別差別。此即差別差別。即不思議二諦也。
一一等身分者。謂三十七尊一一尊亦七。指其一一尊而云也。一一等者。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也。一一福德等者。度第五及第七施戒忍為功德分。精惠為惠分。即福智二嚴也。住果位等者。此句通於一一等已下文。謂三十七尊一一等皆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差別印。故與本法身無別故云位。其一一相好無盡無盡故云量同虛空華嚴經報身相好無盡。況是法身相好乎。故聖位經云。報身意三淨業。遍周法界。於一一法門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分相好盡虛空界不相障礙。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毘盧遮那自受用身受用身。然各各分齊等者。此正明圓融雜亂也。同證四身者。一一尊各各四身也。指歸此次文。是能作等者。諸尊內證。此明他相。文易可知(已上解指歸文畢)因辨會處者。演密妙第一云。已上一十八會四處。謂法界宮三會。(三。十。十六普賢宮有二會。(七。八)金剛界道場二會。(三。四)俱四處。今按第二會究竟天。第一會尼吒天。此二名漢異。華嚴音云。尼吒具云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也。即是重處也。又第一會指歸不言說處。經云。一切如來遊戲尼吒天等。若爾尼吒三會故。都成十二處。何云四處乎。杲師抄又云四處十八會。又第十八會第四靜慮說。與究竟其異云何。杲師辨。今云。第四靜慮總指第四禪究竟第四靜慮中是終極處。各有標記。舉總別處以為二處也。今明其標記者。十二處十八會總為萬頌。法門雖廣所說法不出五部瑜伽。是以五與八數猶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一切法。今亦如是五部瑜伽十二處十八會一切法門盡故名云真實大教王。法門標相意在于此。
修行者普通達理趣。與本尊三摩地相應。即與諸尊平等異。
解云。是宗家加釋。意明。上所明十八會瑜伽所依教法真言行人依此教法修行故。略示其相。其意可知。
十八會同說金剛頂相應之法故。通總名金剛頂瑜伽總別名略釋畢。
解云。此結釋也。指上十八會萬頌中五部四曼等云金剛頂相應之法。是所修行法故。故下云。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果是真言行者所修行法故。總名金剛頂瑜伽也。總別等者。金剛頂瑜伽是總。十八會是別。具舉文釋之故云略釋畢。
第一中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高伏。四曰一切義成就。即表四智印羯法三等印如次配之。此四品中就總別二名中釋得所由。
解云。已上廣就十一一經題總別名畢。此還明就初會中品號亦有總別二名也。四大品等者。先示四大相即舉指歸文。即表四智印者。要目云。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智印。(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法智印(各本尊種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經義)羯磨印(以二金剛拳執持標幟如身威儀形)羯法三等者。此宗家加釋也。杲師云。問羯是北方也。何配方降三世品耶。答通北方之義。先段––。但降三世羯磨事理趣經第三段調伏難調釋迦如來又云。時金剛手大菩薩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此段釋迦金剛手三世段。然釋經釋此段曼荼羅已上降三世品。釋迦北方羯磨部也。依此義降三世品配羯磨曼荼羅也。降伏相義業故配羯磨部也。祕藏記降三世亙南北方見。准此等釋可其意此解難依。且方應爾。何故三昧耶智印配一切義成就品耶。今按恐是寫誤三法羯。故結護云。四印者。表四種曼荼羅義。三法羯是也。又理趣經轉法輪章及要目等皆此次第。更有何所以為羯法三耶。此四品中等者。正明就品號有總別二名。此中略示方不具明也。品題云。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金剛界是總。餘皆為別。故次之卷皆略金剛界三字云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二等
古德云。諸經題名或約人立名。阿彌陀藥師經等是也。或據法得號。大般若涅槃經等是。或約喻名之。譬喻經是。喻合立。妙法蓮花經是。或人法喻俱舉。大方廣佛華嚴經是。
解云。已下廣經題總別名義。於中是先舉他為准。其義可知。
今此經題名。准古德淺略釋具人法喻三。金剛頂是喻也。一切如來人也。餘字法也。復次有十對一人一對。如來真言等法故。二法喻一對。金剛頂真言等法故。三理智一對。如來現證證智真如實相所證理故。四體用一對。真如實相體大王等用故。五教理一對。大乘教王等教真如實相理故。六行果一對。金剛頂瑜伽如來現證是果。七能所一對。如來能入智金剛入定故。八因果一對。如來因。如來菩提菩提心為因故。現證果故。九非因非果一對。真如實相法然之理常恒之法。非因緣生。是故真如非因實相非果。真則真如實則實相故。九相一對。真如實相是體一切如來是相故。十相用一對。一切如來相大王用故。
解云。此正明今經亦三也。真言以總持為宗故。人法融通互不相礙。次十對釋即斯義也。大日經開題云。人者即是人。一一字人種子故。法者悉是法。一一法智印故。言喻者諸譬以淺顯深故。以此義故指古德釋云淺略也。復次有十對者。明就人法十對也。初二對可知。第三中。如來現證證智者。如來是能證人。現證證智。現謂現前。證謂證智。人智不離故總舉人智云能證智也。真如實相者。真實真如實相也。大乘教王等用故者。凡諸佛法教令諸眾生煩惱證得菩提以為其用故云也。金剛入定者。謂金剛三昧也。如來等者。如來如來藏如來藏者所謂普賢菩薩內心大我大我菩提故云如來菩提一切眾生皆悉具之故菩提心為因故。普賢圓因。果即毘盧遮那一一智智也。與證果故者。現謂現前。證謂覺證。現諸法本初不生稱為一切智智即是究竟果也。九非因非果者。謂從因緣生稱為因果真如本有遠離因緣故云非因。一切諸法真如是云實相實相常恒之法。常恒之法非因緣生故云實相非果。一切如來是相者。證真如實相稱為如來如來內證無量功德。外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莊嚴身是云相也。相用一對者。自證真如以相莊嚴如來如來故即張教網眾生是用也。
復次約一一名句釋其義者。此亦二。一梵言名成立。二唐言名句
解云。舉唐二題約一一名句而解也。言名成者。疏第七釋經正等覺真言言名成相如因陀羅宗義利成就文云。今且約最初三昧耶真言說之。言謂一一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者。阿字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摩字是大空門。名謂此一一門共成一名。阿為無。三迷為等。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謂籍此眾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云無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以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句共為一偈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等。皆是真言所成相。餘皆放此。
初梵言等者。據西國語正呼。(唐翻云金剛)(翻云頂)(翻云一切諸)(如來如去如知等)(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唐梵翻譯此。
解云。是初示唐梵翻譯。標梵名中。恐寫誤。是示終末義也者。第七云。梵云衍那此翻為乘諸梵文中作。第五字故字轉聲云衍通同故。今云者。諸佛加持真言一切如來)(現證菩提也)字引點也。合次云現也。證也。覺也。總云一切如來現證菩提。今恐字脫引點。玄奘翻云現等覺。今翻云現證是略也。此梵名中恐脫真實及攝梵名。法輪真言真實力也。業障真言真實力也。第七疏云。梵云(薩跢)此翻為諦諦即真實義也。攝梵云(見藏品疏)又宋經云。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今題三昧兩字。按理趣經初段云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或恐今經梵本三昧兩字。
梵言名成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字成立亦名句也。今言始字是言。次字亦言。二言合表一金剛名。是則二字名。次此亦三字合表一頂名。次此亦四字合顯一如來名。一字二字乃至三四字合詮物名。積名成句。聚句為頌。一名一句皆詮人法等名。此名言等義甚廣際如聲字義釋。且略之。
解云。明言名成相也。與前所引疏釋不異。其義可知。如聲字義釋者。彼引大日經等正覺真言言名成立等文廣釋往見。
復次金剛者。具顯祕二義。顯義者。金剛世間所有堅寶名。以喻如來實智金剛寶具多功德。此寶埋不朽入火不鎖貧入難見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常恒堅固如是如來實智具多功德。久埋無明煩惱地中不曾朽爛。無間嗔恚火不消不融。凡夫億劫難見能得證為三界王。橫堅智杵摧壞四魔常住不變自在安樂
解云。述釋漢名。於中是初金剛兩字。此有淺深二釋。初淺略中亦二。初明金剛名體。顯義者者。標也。金剛者下釋也。釋亦有二。初總釋也。是世間所有等者。疏第一云。如世間金剛寶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者寶中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堅寶者。即金剛寶。所謂帝釋持者是。正法念經一云。爾時帝釋速過疾風。手執千刃金剛阿修羅。不以殺心。金剛寶具下。次別釋也。此亦二。是初約喻。喻亦三。此寶埋等者。初明金不可壞德。疏三義中第一不可壞義也。貧人難見等者。第二寶中之上義。諸佛無上寶智非是凡夫二乘境界。故約喻云貧人難見等。與涅證所謂貧女伏藏喻同也。得者富貴者。喻見佛性。謂地已上分見佛性。自在受用猶如大長者。故云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等者。即疏第三義。是明利用德可知。慈覺疏第一云。雲阿闍梨金剛者。堅固義。以表一切如來法身堅固。不壞者。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堅固常在不壞也。寶中之上者。寶是顯實相中道具恒沙德也。戰具中勝者。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所作及以非人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故云金剛如是如來下。二法說也。最初不可壞義。無明煩惱地中者。總舉五在位。其義可知。凡夫等下。次明寶中之上義為三界王者。此經宗寶部佛稱三界主。今寶中之上義故舉相應稱也。理趣釋云。一切三界如來者。寶生如來也。橫堅智杵等下。明戰具中勝義也。橫豎智杵者。略出經第三。明阿閦尊三形云。帝釋輪壇花座上畫橫金剛杵形。於橫杵上有堅跋折羅。此名金剛心印。謂之橫豎智杵。若明其義。如來實智橫遍十方豎徹三世自在無礙故云橫豎智杵。杵即戰具也。摧壞四魔者。對喻中最勝義。剛強難壞無過四魔佛智能摧故云最勝也。常住不變者。對常恒堅固常住不變者。佛智體堅。自在安樂明摧四魔益。謂摧四魔自在力。安住安樂也。
復次金剛名約顯乘差別。五十位各能入入定故。
解云。此第二約金剛法體有多少異而辨淺深差也。此下初約顯乘。五十位者。仁王花嚴優婆塞戒經等不別立十信故。皆四十二位。如梁攝論等開十信故說五十位。今此故云五十位。
祕密乘豎位金剛義。又一一位具能所入故。約橫義百別。五十位人各具能所入故。復金剛一一地分十地故。復有塵數不可說不可說金剛差別
解云。此次總就祕密位明對前顯教其數無量也。豎位百等者。前云橫豎智杵故。今約橫豎而明義也。初義即與顯不異也。此中恐剩百別至能所入故五字。約橫義三字當接復有上而讀復千等者。即橫義也。一一地分十地者。上金剛各具十地故總成一千也。此依疏第五所明寶炬陀羅尼十地各具十地百心成佛義而明也。
如是不可說金剛。然除淺就深攝枝歸本有金剛。就此三七又分能金剛智金剛定金剛人。總金剛名。是三金剛金剛智惠之頂。金剛三摩地之尊。金剛人之王。此經能說如是三十七尊三昧。故名金剛頂。頂者頭頂。表行之無上。此三七智三七定且約一曼荼羅上首名之。約三重曼荼羅眷屬千五十七尊。此各各具定慧及人。都三千百七一尊。人及定慧悉皆餘所尊所宗。故共得尊名。若約一一曼荼羅四種曼荼羅四智印有無無邊金剛差別。何況十八會四種三七乎。帝網非喻塵墨難記。自非如來智慧薩埵定力誰敢究盡。
解云。此明此經無量無邊也。除淺就深者。五十位為淺為枝。三十七尊為深為本。五十位者是行者階位。三十七尊大日差別智故。以淺深枝本而到之也。或可五十位是顯教位。三十七尊正是此經階位也。故即身義云。歡喜地非顯所言初地。是則乘之初地。具說位品中。十六生者指十六大菩薩生。具位品說(位品者謂聖位經也)十地十六生是開合異故。十六生此宗階位也。就此三七等者。智定人三各七故。總金剛名。今約滿數云十也。三摩地軌五相成身畢云。行者是念已金剛定。便具薩婆若。我成等正覺。凡密教有法必具人。其智定人一具法門。無須臾離。故大日法身而具此三。法身存色形者意在此矣。天台雖談無作三身。理寶約三身相即。故法身不具人體也。是三金剛下釋頂字。今約智定人開頂字為三云頂尊王也。此經能說下。此三名結歸一頂字。三十七尊者。舉人顯智。三三昧者。此金剛三昧一切三昧最勝故云三昧也。頂者頭頂等者。慈覺疏云。頂者是最勝義。亦上義。謂此金剛教於大乘法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故雲阿闍梨釋云。金剛頂者。人之身頂最為勝。此教於一切大乘法中最為上故名金剛頂也。
行之無上者。智謂能證佛智是所入佛定。人即能佛德。故聖位經佛德十六皆同自性身。故總云表行之無上也。
此三七智下。廣明約三七智有無無邊金剛名也。約三重曼荼羅等者。解云。此就初會曼荼羅而辨尊數也。三重者。五佛四波十六大菩薩及四供養第一重。供養四攝現劫千佛為第重。五類諸天為第三重。總合三重成一千五十七尊也。都部要目云。瑜伽本經萬偈有十八會初會經名一切如來真實。其經說五部佛部毘盧遮那以為部主金剛部(阿閦以為部主寶部寶生佛以為部主)花部(阿彌陀佛以為部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以為部主)彼五部主各各菩薩。以為眷屬。前右左背而安列。四供養各屬四部。次第應知。四供養亦屬四部。四門索鎖鈴四部次第應知。又四方賢劫十六大菩薩賢劫菩薩。又有五類四天總有十。並後復有五類十。五類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居四天。居底四天。(文第三重。前右左背者。中央大日向東而坐。東方為前。西方為背。右是方左即北方也)。此各各具定慧等者。約定慧增數義。都三千百七尊者。杲師云。前千五十七尊各各具智定人故。千成三千。五三五五則成百五十。七尊三七一故前百五十尊加今一尊成百七一尊。故都合三千百七一尊也。餘所尊等者。因釋尊義。今約人故云尊。今此三十七尊等皆悉毘盧遮那自內證德同自性身。故云餘所尊。自餘諸法皆悉從此而出故云餘所宗也。杲師云。餘法者謂顯教。即五種心也。彼顯教者。受用應化佛應機說故。前後兩二種因滿法門也。今真言性德圓滿果海所開菩薩等故。成因滿餘所尊所宗也。若約一一曼荼羅等者。此指初會四大品中初金剛界曼荼羅一一諸尊一一曼荼羅一一諸尊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故。若依即身義大曼荼羅又名大智印等故。四種智印即四曼異名。二名並舉也。何況等者。上所舉是初會曼荼羅諸尊。一曼荼羅無量無邊。何況十八會總合諸尊乎。其義可知。各七等者。十八會一一諸尊四種曼荼七智也。帝網等者。舉無量無邊喻。華嚴玄談第六曰。如天帝殿珠網覆上。一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珠珠皆爾。此珠徹互相影而無窮盡。塵墨者。法花(化城喻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地種墨。乃至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自非如來智惠等者。度第七云。問曰恒河沙中沙為有幾許。答曰一切所不能知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恒沙於中無礙智自然了知。菩薩入定而知。是為異也。
復次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如來。是則各各眾生如實道去成正覺來化眾生如來也。
解云。此釋一切如來四字。此亦有二。是初約顯教。此中取成實論意釋。論十號品云。如來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密義五智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諸佛本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此五智有二別。一自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本覺佛則法爾自覺本來具足三身四德無始圓滿恒沙功德。所謂恒沙性德者。五智智及塵數眷屬等。
解云。此次約密義釋。理趣釋云。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虛空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而今云聚一切諸法者。一切諸法者。六度十八空七品禪定解脫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等。此宗意人法一體更無別異。為示此義改文云一切諸法覺知此等諸法稱為佛陀故云聚一切諸法五佛身。一一諸佛皆具五智故云諸佛本體。如言諸佛諸法亦爾。故云諸法根源。此五智有二別者。牒五智判此亦有二別也。一自五智等者杲師云。自謂行者身。他即一切眾生也。四曼義云。問四種曼荼羅者。唯具法身如來所具眾生所耶。答然具。問何。答於此具有二義。問何。答一自二他。問於此他亦有何種耶。答有之。問有幾何。答四種。問何。答一自之自。二自之他。三他之自。四他之他。問何自之自。他之他亦爾。答自之自者自本覺佛。自之他者自煩惱身。他之自者他本覺佛。他之他者他煩惱身。於此四種中今他者。自之自與他之自也。他五智佛亦二者。謂於他五智亦分先成就成就。先成就者。謂已成佛釋迦彌陀等是也。未成就者。謂當成佛一切眾生也。異本即身義云。問他亦種耶。答有二種。一先成就者他二未成就者他。問先成就者何。答先者已成佛未者未成佛。先成就亦二者。此就前先成就亦分他也。杲師云。異本即身義云。問先成佛種。答有二種。一者因緣成就。二者本覺成就校此文自先成就者。當本覺成就。他先成就者。因緣成就也。且約先成就釋迦如來料簡自先成就他先成就者。依釋迦如來久遠實成之邊本覺成就也。約釋迦如來因位為寶滿梵士之時。初發菩提心今日成道邊者。因緣成就已。今就先成就他者此義也。今分別異初他之義。初他者已身為自眾生為他。今他者。於先成就一身上。本來成佛邊為自。因緣成就邊為他也。(此段道範禪林料簡重難甘心乎)今助解云。一自五智等者。自謂密教。他即顯教。他五智佛亦二者。恐脫自字。當云五智佛。下云本覺佛。今當准知。一先成就等者。一切諸佛自然自覺故云先成就一切眾生雖具未顯故云未成就。一自先成就者。自先成就密教佛。他先成就顯教佛。故下云此本覺三種差別等。判本覺顯密異也。本覺等者。此牒本覺具明本覺相也。法爾自覺者。述明先成就義。故下云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本覺佛。本來具足等者。明本有恒沙性德釋論云。超於十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
故經云。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十六大菩薩四攝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天女使。皆已微細法身祕密心地。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能見不覺知。
二教論下引此文自注云。金剛頂一切瑜祇云。一時薄伽至遍照如來。(此以總句歎諸尊德)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謂五智者。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體性智。即是五智佛也。四種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四等流身此四種身橫豎二義。橫則利。豎即利也深義更問。)於本有金剛界(此明性德法界體性智自在三昧耶(此則妙觀察智自覺本初平等性智大菩提普賢滿月大圓鏡智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謂不壞金剛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覺德。殿者明心身互為能住所住。中者語密。亦離邊義。此是三密離彼五邊百非獨住非中之中。等覺十地能見聞。所謂法身自證境界也。亦是成所作智三密用皆從此生。已上五句總明。處。處名則五佛祕密號妙德也。密意可知)與自性所成至語心金剛(此明三根本自性法身眷屬智)各於五智至俱不覺(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若約次第出現之文。若據本有俱明圓滿如是諸德)宗家五佛處。今依此義。助義云。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者。明教主也。大日經疏釋教主云。薄伽梵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本地法身自性法身。是此經教主也。金剛界者。心王異名。疏第八釋字云。因陀羅心王金剛界華嚴七云。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遍照毘盧遮那翻名故。義與心王毘盧遮那同。心王毘盧遮那。即本地身經教主也。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教主德。此本地法身自性四身。是此四身各以五智成故云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也。於本有金剛界等者。正明處。
心殿中者。經於中兩字第七轉境於聲也。與自性所成眷屬等者。明眷屬成就也。故注云自性法身眷屬智。一一眷屬皆悉金剛自性毘盧遮那法身互體故。云皆已微細法身等。夫法身者。具無漏微妙色相故。牆壁不礙猶如虛空故云微細。藏記云。凡佛者有漏五蘊身。有無五蘊微細身瑜伽二明三摩呬多地中云。微妙者。自地煩惱愛味安穩道者得道退轉故。(文微細梵云亦云微妙安穩亦義也)婆沙三云。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此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觸身不覺知故應知微細無礙義。中有色相其尚如是。而況法身微妙色相乎。各於五智光明峰等者。明際智。以此等故今引此經證於五智智及塵數眷屬等義也。諸地菩薩等者。杲師云。顯教十地菩薩等也。慈覺釋云。諸地菩薩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密凡夫縛尚得智。何況祕教諸地菩薩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