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四
沙門曇寂撰
輸入者 徐麗玉
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六卷云。爾時觀自在王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也。心要云。花已供養未得光明。即觀自在王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智證。承事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光明照徹獲得眼清淨。內外障色悉咸睹見。於內智證照一切法。本性清淨由若摩尼。百千光明無能映蔽。智慧之日由斯燈焉。此乃金剛燈菩薩智照也次釋經文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女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女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是初舉身可知。奉答世尊至三摩地。六卷云。復為隨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亦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次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一切如來光明者。即祕明之號也。謂內證金剛智證故外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眾生無明黑暗。故云光明。宋譯云燈供養三昧。燈表智體。光明即用也。次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日囉路計。六卷云。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女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路雞。釋曰。此第三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女使者宋譯云訥頂大明妃(文)牟梨曼荼羅經云杜地印。寶樓閣經云使者女印。訥頂恐是杜地之轉聲即女使者也。次祕明句義云。(金剛燈種子)者本體是光明義。字上點即是女聲。普世真言釋云嚧迦。嚧迦世間也。即是暗冥之義。所謂無明也。側有阿聲即本無義也。無暗即是真明也。阿嚧迦是明也(文)解云。世間者。是觀自在尊所觀之境。達見世間暗冥即是真明。名為深般若。即是所謂般若燈也。燈梵云(見供養會真言)譯云燃燈(見金剛般若梵本)今云是光明義。然云燈供者。以用從體而說也。又翻云光明。寶積第五十四云放光如來是也。燈體即光明。光明不離體故互相用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初依因也。
出一切光明界供養嚴飾舒遍盡法界。六卷云。為一切世界供養莊嚴光明出遍法界。釋曰。此第二普遍也。是西方法部三昧故云盡法界。對前金剛界及虛空界。其異可知。盡法界者。謂法界非一故云盡。疏第三云。經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燈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者。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立如是誓願。我當成就一切諸佛法界。悉皆度脫無餘眾生界。今所願已滿而應度眾不盡。以眾生無盡即法界亦無盡也。界有三種。所謂法界‧心界‧眾生界。離法界無別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界。離心界無別法界。法界即是心界。當知此三種無二無別。為欲轉釋法界義故。次言無餘眾生界(云云)解云。法界是所證。心界即能證。眾生界是所度。三界雖異唯是一心。故云三種無別。攝三為二。謂理及事。法界心界理也。眾生界事也。周遍如是事理法界故。云舒遍盡法界也。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出已。六卷云。從彼光明中復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光明是智。身即是色。智為身故。如來色身猶如金剛界更無有壞。是以此身顯現稱云顯實。應知三輪皆實名實相身。如是妙身不出而出。出而不出。所謂不起滅定而現威儀。今且約眾生故云出已。
復聚為一至明天女身。六卷云。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光明天女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是第三偈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初也。
依世尊金至一切佛眼。六卷云。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光供養。是大清淨燈。具此光明時。疾得諸佛眼。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嘆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也。於中第一句先自奇嘆。我廣大者。東方破見惑。南方破修惑。今破根本無明。故聖位云破一切眾生無明住地。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疏第九明不動降伏中云。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云云)今破最大自在根本無明。故云我廣大。我謂內心大我。所謂般若燈。以此大我滅除三千界主我慢高舉者也。宋譯經第七云。具德金剛手說頌曰。大哉一切正覺尊。微妙金剛我廣大。由廣大性微妙故。普能舒遍於三界(文)應知大我者無量壽尊智慧門。光明遍照內心大我。即是光明般若燈也。第二句正明智印。內心大我顯現。即是無量壽尊成覺三昧。稱此云燈。燈即所謂西方智慧身。微妙清淨更無與等。故云端嚴。如上辨之。端嚴梵語含清淨義。故兩本云以為清淨燈。應知端嚴即清淨義也。以此妙法上獻諸佛燈燈無盡。下化眾生破無明暗。故云供養。次二句明燈功德。初句明所由。
具光明者。具有二義。本性具及薰修具。以本性具故遇於如是大燈因緣。如法修行則薰發本性。而得大知見明燈。謂之獲得一切佛眼。一切佛眼者。所謂普眼也。藏品觀音真言釋云。(一切如來觀也)同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之觀。即是平等觀也。即是普眼觀也。又多羅真言釋云。猶見諸法實相名為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從此普眼三昧生也(文)中含明燈義。應知即佛眼也。見諸法實相故能破根本無明。而成大明故云獲一切佛眼。聖位云獲如來清淨五眼(文)五數云一切。故五眼即一切佛眼也。宋譯云。即得見彼一切佛(文)佛此云覺。第一疏云。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敷蓮花無有點汙(云云)應知見佛即是見心蓮開敷。即是佛眼也。華嚴大疏三十(二十六)云。又由見如成法眼。故大般若云。三世諸佛皆以性空而為佛眼(文)見性空者。即是所謂見實相。實相即自心實際。疏釋極無自性心。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故驗知。見一切佛者。即見心實盛敷蓮花。即是佛眼也。
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六卷云。爾時不空成就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中。第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智也。心要云。燈已供養未得清涼。即不空成就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塗香菩薩。執持香印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此妙塗香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莊嚴其體亦能證得清涼菩提之心廣大圓滿。此乃金剛塗香菩薩供養也。今隨文釋。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為三。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等初舉身也。
奉答毘盧至三摩地。六卷云。復為隨外供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已。釋曰。即第二明行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如文。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也。塗香供養者。是祕明之號也。
一切如來至日囉巘題。六卷云。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婢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騫提。釋曰。此第三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婢使者。宋譯云際徵大明妃。一字奇特佛頂軌云。制吒(男奉教)制知(女奉教)際徵者制知之轉聲也。即女奉教也。次祕明句義云。(金剛塗香種子)禮懺文云。一切如來五分法身金剛塗香等(文)塗香即表五分法身。藏記云。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法身。(文)法身微細無礙猶如虛空清淨無礙。故云微細。微細即虛空無礙義也。故中含虛空法界義。虛空也。是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即微細無礙。應知即五分法身也。又中有名。此云食香。婆沙第七十明中有色云。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此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文)具微細無礙義可見。香以字為體。即法身。今此法身由戒香功德轉有漏身所得身。故云極微細。微細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即成事智也。華嚴大疏二十一云。經。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疏。無漏五蘊亦名無取五蘊。亦有二類。仍本名亦色等不與漏相應。故名為無漏。二從已轉立名。即五分法身如今文是。欲顯戒等德是可欣。從極果標以出世。理實亦有世間戒等。戒定慧三上來頻釋。解脫即是離繫。名為解脫知見。由離繫縛故於境目在觀求覺了(文)今由妙香祕明力故。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令得如來五分法身。即是護念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出一切塗至一切法界。六卷云。為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而出。釋曰。此次普遍也。是北方尊羯磨通三故云一切法界。一切即北方稱號也。理趣經云。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文)以無分別故無加功用。自然發起祕密神變。周遍法界故云普遍。
從彼一切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又從塗香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准前可知。
出已復聚為至天女身。六卷云。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塗香天女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與一切身。六卷云。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塗香供養。殊妙悅意者。能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次正說偈奇嘆。於中第一句正嘆智身。從成事智流出旃檀微妙香。承事供養法界諸佛。非但承事諸佛。令一切眾生本具戒香自然發起。故云塗香供養。第二句明智印功德。此云微妙。亦云微細。前明具微細義。故知亦微妙義也。又具悅意義。此云歡喜。又有悅樂義。義准可知。謂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故云微妙悅意。即是所謂悅意果也。第十六云。悅意果謂最後果。當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第三句明次句所由。是此戒香如來悅意果而非世間香。故云如來香。授與一切身者。宋譯云。普熏一切清淨身。清淨有二。本性清淨及離垢淨。如次眾生及諸佛也。由此智印故莊嚴諸佛救濟有情。故云授與一切身。一切者北方羯磨之稱號。即所謂佛事生事二種妙業也。
一切如來至受教令女。釋曰。此第二總結為二。初結別名。此有四句。如次相配香花燈塗四種供養。一切如來智者。所謂心王菩提。大菩提支分者。所謂三十七分法。菩提心眷屬。其餘可知。如是一切下。二結部類。是此四尊受四如來教令。供養中央毘盧遮那。故云受教令女。
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六卷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文分為二。初明四大護。後明總結。初中為四。一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鉤召智。二明一切如來罥索大菩薩三摩地引持智。三明一切如來鉤鎖大菩薩三摩地堅縛智。四明一切如來攝入大菩薩三摩地歡喜智。都名一切如來執事智。出生義云。以能召請引持堅留歡喜之事。於一切道場而奉請教令。人天得之而集解脫之眾。聖賢用之而接迷倒之流。則塔之四門之外操其業用住位者是也。由四菩薩智之所發起焉。於此中。初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者。心要云。八供養已畢。四攝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內心中流出金剛鉤菩薩而召集之。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布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復有難調眾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是大菩提心廣大圓滿。堅固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真言行菩薩速證悉地。此乃金剛鉤菩薩召集之智也。次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印主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印主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亦有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下初舉報也。是毘盧遮那如來大悲方便化出四攝菩薩。而出四門攝取一切眾生三昧故。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等。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菩薩三摩地鉤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二明行也。言復入乃至鉤三摩耶者。正明佛入等持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舉總名。一切諸佛同用此鉤。諸佛道同故。云一切如來三昧耶也。鉤三昧耶者。是明別名。鉤即四攝也。故禮懺云一切如來四攝智金剛鉤菩薩。心要云。夫為鉤者有四攝義(云云)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仁王第一(序品)云。以四攝法饒益有情。青龍疏云。四攝法攝有情故。成實論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攝取眾生。二者愛語隨意語。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為他求利助成他事。同事如共一船。憂喜同故。又大品經云。財法二種攝取眾生名為布施。六波羅蜜為眾生說名為愛語。教化眾生令行六度名為利行。以神通力種種變化入五種中。與諸眾生同其事業名為同事(文)問。此四菩薩如次召縛引喜四攝法。何故初鉤別為四攝耶。答。鉤尊居首。總具四攝。例如慈在初具四無量。疏第一釋彌勒尊云。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主(文)今亦復爾。鉤為稱首故云四攝也。次所生薩埵等者。是明所生。准宋釋及兩本。當云所生名薩埵金剛三摩地。恐是回文未盡。言如來智相遍入塵界。展轉復入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此尊在東方持菩提心印故稱薩埵。所到之處無能壞者故云金剛。三摩地者名為等念。其義如前。
一切如來至日囉矩賒。六卷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都掌印主。說陀羅尼曰。嚩日羅盎俱施。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眾主從自心生也。一切印眾主者。一切印眾謂曼荼羅海會差別智印。故兩經下文云。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智印出現。此鉤印能鉤召眾多差別智印。集曼荼羅故云一切印眾主。一切印眾之主。依主釋也。主之為言王也。王能召集群庶無不應命者。故王菩薩亦鉤為印。鉤總具四義。亦四攝皆有主義。至文當悉。六卷云都掌印主。謂鉤能召集諸印故稱都掌。即是王義也。宋譯云。即引入一切如來印。缽羅帝訶囉從自心出(與前承旨天女梵名相近。更檢)四卷即同今也。次祕明句義云(金剛鉤種子)按。具召請義摧破義(見文殊真言釋)字具三毒義(見涅槃等說字門中)涅槃義。謂召請聖眾集會道場。摧破眾生無明三毒置涅槃岸。是鉤尊之三昧也。具如前引心要。種子字。本體是生死義。二點除遣義亦涅槃義。除遣生死置不老不死之甘露界。即鉤義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二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出一切如來一切印眾。六卷云。為一切如來差別智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所召聖眾無邊故。能召鉤印亦復無量。故云一切印眾。一切印眾即鉤印。故宋譯云。成一切如來引入三昧大印眾為出現已。兩經與今有少異矣。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云。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釋曰。此顯實也。非但印眾普遍世界。所出如來亦遍一切世界。何故爾者。應度眾生無量無邊。能化佛身亦復無數。故云微塵等。所現佛身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云顯實也。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云。還同一體性為金剛鉤大菩薩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諸曼荼羅。六卷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樓閣金剛中間月輪。鉤集一切如來三摩地已。說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堅固三摩地。集諸三摩地。祇奉一切壇。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金剛門中月輪者。是東方發菩提心門。故云金剛。聖位云。守菩提心戶住東門月輪。鉤召一切等者。三昧耶者謂本誓義。一切諸佛本立大誓願。令一切眾生皆悉得無上菩提。本誓已立眾生未盡。是以如來大悲現鉤三昧。警覺諸佛令臆本誓。故云鉤召一切如來三昧耶。第九疏云。言本誓者如來現證此三昧(入佛三昧)時。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故。即時立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菩提。濟眾生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眾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時。亦令彼所為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文)宋譯云作一切如來鉤召三昧。此經意鉤召三昧與偈鉤誓同。鉤即三昧耶。與今大異。兩經與今同也。次奇嘆偈。亦分為二。初二句嘆智身。鉤誓者鉤攝眾生為義。即是諸佛本誓。故云鉤誓。鉤是四攝誓。即三昧耶(具如上引第九疏)三昧耶戒義也。第十五云。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故知鉤誓者即四攝戒也。阿闍梨根本四重中第四戒。名不利眾生行。四攝為體。應思之。又戒具鉤義。遺教經云。譬如黑蛇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文)戒云體與通同。故互相具也。我堅固者正奇嘆也。如來本誓濟眾生界未盡以來終不休息。故云堅固。稱三昧耶云金剛誓戒者(疏第九卷)即此義也。次二句明鉤功用。於中初句明所出。非但鉤召諸佛。亦能鉤召眾生。故云遍鉤召。集諸曼荼羅者。正明功用。曼荼羅亦具染淨二種故云諸。諸佛是清淨曼荼羅故。云諸有智畫師既了知已成立大悲曼荼羅。眾生是雜染曼荼羅故。云無智畫師自運諸法根源畫作三界。今鉤召諸佛集諸曼荼羅者。意為警覺深定臆持本誓。普度眾生開見本具曼荼羅故。故云集諸曼荼羅也。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罥索菩薩三摩地引入智門也。心要云。既具鉤義。引接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佛內心中流出金剛索菩薩。能禁制一切煩惱無明妄想昏闇之心。能縛一切苦輪令得解脫。復能等引禪定大菩提心。一切印眾皆來聚會。微塵佛剎咸悉降臨曼荼羅道場共作佛事。今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引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釋曰。諸佛引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釋曰。諸佛引入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初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復入乃至薩埵三昧耶者。是明佛入三昧耶。先標總名如前。引入摩訶薩三摩耶者。是明別名。引入者即索義。是祕明號也。境界經云。在先鉤召一切諸天及鬼神等。其未來者令入道場(云云)然心要出三義。謂禁制‧能縛‧引入。今且舉一兼餘故云引入。即是一切如來方便引攝之用也。四攝皆是大悲薩埵事業故。云摩訶薩埵三昧耶者如前。所生等者明所生三摩地名。此智印能護念眾生。故云三摩地也。
一切如來至日囉播賒。六卷云。從其心出導引一切如來入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跋捨。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入承旨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印入承旨者。一切如來印謂海會諸尊。所謂差別智印也。入謂引入即索義也。是引入一切如來印承旨故。云一切如來印入承旨。宋譯云。即引入一切如來印。缽羅帝訶羅從自心出(文)今經入字在下。為承旨名云入承旨。一切如來印之入承旨。依主釋也。然義即與宋譯不異。何者引入一切如來印承旨故。名為入承旨故。缽囉帝訶羅即是承旨梵名。前華供下亦有此梵名。今經云承旨天女。四卷云。導引一切如來入印使者。此經意一切如來以為所引。通已成當成二種如來。印字為使者名云入印使者。入印即索印也。是導引一切如來罥索智印故。云入印使者。與今經其意大異。六卷無印字。義即與四卷同也。疏云。從自心出導引一切賢聖。入於金剛道場亦承如來嚴旨故。云印入承旨。又承佛旨引出三乘泥濁。令入祕密佛乘故云引入。故分別聖位云。脫於三乘實際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也。今云。非啻三乘亦能引顯一乘住自乘者。令主無盡莊嚴金剛道場也。次祕明句義云。(金剛索。種子)第十三釋如來索印云。即大索也。此具引入義。缽羅(二合)尾捨入也(千文)又索有二種。一繩索即引及縛義也。二罥索。聖位云。罥索一切眾生脫於二乘實際淤泥。第五釋不動罥索云。罥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繫不降伏者(云云)皆是大悲善巧智作用。故禮懺云善巧智金剛索。種子字印品如來索種子。體與同。第十三釋云。即此離相之因(字)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令此因淨而復淨之因。是名大索(文)字亦當准知。不動尊字亦是索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初也。
出一切如至引入印主。六卷云。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宋譯云。成一切如來引入三昧大印眾為出現已。四卷云。以為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六卷出上。此三本皆印眾義。隨考前後文。此三本文語雖異。四攝皆印眾義也。然今經鉤及鎖下云印眾。鈴及此章並云印主。前後不一准。又當章顯實文云。從彼一切如來引入印眾等(文)直指次上印主云引入印眾。依此言之。印主恐寫誤。然鈴章普遍顯實二科。但云印主亦難決云寫誤。且期有智決耳。疏依印主義解。疏云。言印主者為引入一切眾之主故云印主。言印眾者。諸一切如來菩薩聖眾各持智印故名印眾。出現眾多引入智印遍周世界。故云出一切如來等也。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云。又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顯實也如前。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云。還同一體性為金剛索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復引入此。六卷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間月輪。引入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我是如來有。金剛堅罥索。設入諸微塵。我皆能引入。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是南方寶部故云寶門間。聖位經云成衛護功德戶。前東方是菩提心。南方即三十七覺分菩提心眷屬故云功德戶。次說奇嘆偈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初句如前。我堅者四攝中皆云堅固者。意明四攝金剛堅固菩提心中方便。故堅即總稱也。金剛索者正智印體也。後二句歎智身功用。智印妙力非但引入一切世界塵數聖賢。遊入諸界塵數。我皆能引入此金剛道場。利益眾生亦復然。故云設入諸微塵等。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三一切如來鎖大菩薩三摩地堅縛智也。心要云。索義既辨制止之理未行。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中流出金剛鎖菩薩。其鎖是制止之義。能閉一切諸惡趣門起大慈悲。於一切有情生救護。能縛一切眾印及以如來使。俱由解脫得大涅槃。復令微塵海會如來於此道場住三摩地。心同密嚴佛會作大佛事。次隨文釋。亦分有三。為頌曰。諸佛鎖縛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初諸佛鎖縛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不同。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即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連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舉總名。鎖大菩薩三昧耶者。是正明所入等持名。即別名也。堅固大智能縛諸佛令住金剛道場。亦能摧壞一切眾生無明堅縛。住止菩提涅槃大城。謂之鎖義。即是如來大悲勇健三昧故。云薩埵三昧耶。言所生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薩普(二合)吒。六卷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娑普吒。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疏云。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標總名也。此解難依。今云。對前後文。一切如來者是總也。前後章中皆於此處無三昧耶言。故知三昧耶此章別號。非是總名也。當讀云三昧耶縛。故聖位云。以大悲誓繫縛而住(文)誓是三昧耶翻名故。大悲誓縛者。即是三昧耶縛也。一切如來使者。又前後章於此處無一切如來語。故知一切如來使者。即使者名也。宋譯云三昧縛一切如來訥多。訥多即男使者也。疏云。此大薩埵即為佛使能縛諸佛。故名為使。非但縛住一切如來。亦能摧滅眾生二障。安置菩提涅槃之岸。故云縛一切如來使。又如來之言亦通凡夫。文云。隱為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即是此義。通總縛住一切凡聖故。云縛一切如來使。是如來內證真實之法。故云從自心出。次祕明句義云。(金剛鎖種子)即堅固智也。此具繫縛及破壞等義。藏品不動尊真言釋云。破壞義也。聖位云。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城(文)種子者是縛義。上點入證。證知縛當體本來不生。則不動縛入於解脫。此云不思議解脫。此乃鎖尊之堅縛三昧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初依因也。
出一切如來三昧耶縛為印眾。六卷云。為一切如來三摩地縛眾印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疏云。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總標也。是亦難依。依前後章。一切如來者是總也。三摩耶以下此章別號。三昧耶縛者。謂大悲誓縛。謂如來大悲誓。縛一切眾生。皆悉置於涅槃大城。故云三昧耶縛。又三昧耶是平等義。上縛諸佛下縛眾生。生佛平等縛三昧故云三昧耶縛。即是諸佛道同事業故云一切如來。為印眾者。眾生萬差故諸佛悲誓亦復非一。故云印眾。疏云。為字是作也。今云。為是語之辭。故諸本無為字。宋譯云。成一切如來三昧縛大印眾為出現已。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云。又從眾印出現一切世間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鎖縛智印其數無量。普遍世界故云縛印眾。從其印眾示現塵數法界三輪。故云出一切世界等。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云。還一體性為金剛鎖大菩薩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初也。收聚塵數如來三輪。為一法界金剛鎖身。此即一體法身差無差義也。
依世尊金至有情利故縛。六卷云。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法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鉤鎖。彼離眾縛者。為利而受縛。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西門是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法部三昧故云法門。聖位云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次釋偈者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大堅者。堅是四攝之通稱。大悲堅牢義也。於中鎖智堅固為義。故別云大堅固加以大名顯堅鎖義也。宋譯云我金剛鎖妙堅固。妙名不思議即大義也(如前引涅槃辨之)疏第十釋金剛鎖云。如金剛寶體一切無能害者。猶識達此金剛體性。金剛之縛周體密緻故無能害也。金剛縛即是無間隙真如也(文)法體堅固義可見。金剛鎖者。即祕明義。如前可知。印品疏云。次金剛商佉羅。是金剛連瑣也(大智之瑣也)如前作轉法輪印(文)此尊西方智慧門之方便。前云住法門中即轉輪主宰。其義暗合可見。次二句明智印功用。縛有縛脫及繫縛義。初句明縛脫義。謂一切諸佛自脫煩惱所知二種結縛。安住菩提涅槃殊勝寶城故云令諸縛脫者即指佛。宋譯云由縛一切解脫者。次句明繫縛義。初明所由故云利有情故。縛謂縛上諸縛脫者也。大智之鎖堅固力故還縛離縛者。令起自證受樂之宮赴利眾生。故云有情利故縛。宋譯云。為眾生利還作縛。四卷云。雖一切縛解為生故受縛。義皆同也。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四大護金剛中。第四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摩地金剛遍入智也。心要云。雖具鎖義制止之義。遍入理智而未圓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中流出金剛鈴菩薩。執光明磬而供養之。發生無量微妙之音。一切聖眾聞者靡之歡喜。諸佛噁字種子能遍入一切如來身心中。瑩如明鏡。於無量有情身田中作大種智。能於諸佛所捨身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於三摩地中適悅歡樂。此乃金剛鈴菩薩之妙響也。次釋經文者。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遍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遍入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不同。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即初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先明佛入三昧耶。言遍入者謂祕明之號也。疏云。般若妙音遍入一切賢聖身心令生大樂。普遍於有情自性心內。開拆菩提大種智牙。故云遍入也。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
一切如來至日囉吠捨。六卷云。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攝入僮僕。說陀羅尼曰。跋日羅吠奢。釋曰。此第三明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一切印僮僕者。宋譯云一切如來印際吒。一字奇特佛頂軌云制吒(男奉教)又宋譯第十六卷明五類天中云。初云金剛使者。次云金剛僕使者。如次當鎖尊使者及此僮僕也。一切印者。是北方故通攝上三故云一切印也。次祕明句義云。(金剛遍入也字引點也。遍入也喜也)鈴梵云。涅槃云。怛(南本云重音伽)者如來常音。何等名為如來常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是故名FR。涅槃舊解云FR(此音猶璩迦反)翻云師子者。明如來師子吼。師子吼者是說常之音也(文)常者謂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名為般若。不生不滅即常住不變也。夫般若鈴聲遍入諸佛心。警覺深定赴度眾生。遍入眾生心中警覺隨眠發進趣心。故云遍入。又鈴具歡義故。禮懺云歡樂智。謂已遍入故諸佛凞怡微笑。眾生離苦得樂故云歡樂智。又種子字即歡喜義也。又蓮心軌鈴偈云。心入聲解脫觀照般若理(文)觀照即觀照般若。般若理者謂實相般若。第三劫疏云。以心實相智(觀照)覺心之實相(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文)即是心(觀照)自證心(實相)生大歡喜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云。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則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為一切如來印主出已。六卷云。為一切如來說諸陀羅尼眾印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言一切如來印主者。宋譯云。成一切如來普遍警覺印眾為出現已。兩經亦云印眾。皆無主義。准宋譯云警覺印眾。及索尊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主等。當云為一切如來遍入印主出已。恐脫遍入二字。印主者偈云主宰。謂遍入印主宰故云印主。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云。又從彼印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皆如前。
復聚一至大菩薩身。六卷云。還同一體性為金剛攝入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即為僮僕。六卷云。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樓閣羯磨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攝授。能為一切主。亦復作僮僕。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聖位云。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北方羯磨即精進義也。次說奇嘆偈。亦分為二。初二句嘆智身也。初句如前。次句正明智身。我堅者是通句如前。金剛入者。入謂遍入。即祕明之號也。遍入即鈴。故宋譯云此金剛鈴我堅固。後二句嘆智身功用。羯磨妙業自然無功隨應示現。或作大法王引導眾生。或為僮僕承事諸佛。總言之則佛事生事二事業也。
一切如來至如來教令。釋云。此即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總冠四大護金剛也。即有四句。一鉤召。二引入。三縛。四調伏。如次四大菩薩也。調伏者鈴有歡喜義死義。故閻魔死後持鈴表死法門。又般若妙力降伏眾魔故云調伏。北方是降伏之方。是以此尊居於北門守精進戶。降伏剛強難化眾生。安置大涅槃安樂處也。如是一切下結部類。謂是等菩薩即一切如來教令也。
爾時世尊至三摩惹。宋譯云。復次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以加持力。作彈指相普遍召集一切如來。說此召集加持心明曰。嚩日囉(二合)三摩(引)惹(一句今翻毘盧遮那。云一切如來也)疏云。從此以下至經末已來。總門第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以下經文與兩本經文辭互無交接。故亦就一經且消釋之。大分有五。為頌曰。世尊召諸佛。應召諸聖眾。即現神變相。百八讚而請。薩埵應請說。釋曰。世尊召諸佛者。從爾時至祕明末也。建立祕密智相。必須集會諸聖。故召集諸佛也。文分為二。初作彈指相搖擊聲徹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一切聖眾聞已皆悉集會。此即其相也。次從說此一切下。二明召集加持心。一切如來本誓加持在此祕明。祕明下即誓心故唱此明。從。穰(而佉反)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手執金剛杵及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一切佛菩薩悉皆集會(云云)今云。此金剛王菩薩三摩地也。四卷經第三啟請伽陀次云。次結雲集契法。結薩埵金剛堅牢契已。屈進力度於忍願度傍。稍屈相離如鉤形。彼金剛契分已。即交臂以手左內右外抱胸。便以兩手數彈出聲。召請一切如來令使雲集。即誦此密語(乃至)從穰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於虛空中思惟。以左右手執金剛杵及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云云)真言句義云。(金剛雲集義普集義種子鉤召義也)問。今世尊何故入金剛王三昧。召集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集會曼荼羅乎。答。為請金剛薩埵令說金剛界曼荼羅故也。此是以大事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也。疏第三(十七)釋大悲胎藏生文云。即以此本願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如僧中有大事因緣(若結界說戒之願)則眾僧集會。同共印持以一戒一見故不應別眾也。今將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緣。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也。即此之謂也。
由剎那攞至曼荼羅。宋譯須臾作牟呼栗多。疏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第二頌曰。應召諸聖眾也。文分為三。初明警覺集會。次明集已陳禮。後明禮已稱讚。此即初也。分為二。初明聞彈指相警覺已。言由剎那攞嚩須臾者。西域記云。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俱舍云(疏引頌疏改引論也)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今文所舉剎那臘縛須臾。文意可知。遍一切世界等者。次正明佛及菩薩集會也。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一世界有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并菩薩。如是聖眾來到此會故。云遍一切世界等(云云)今解。由剎那等者。由緣也。是舉時短量以顯神力加持速疾難思也。遍一切世界等者。明彈指聲遍一切世界中。故四卷云(乃至)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即當今文也)疏釋此文。云正明佛及菩薩集會者。恐非文意也。一切世界微塵等下。正明佛菩薩集會也。四卷云(前所引次文也)爾時纔出此方便即從諸方。一切世界微塵數諸如來。及與諸菩薩眾集(云云即當今文也)曼荼羅此云道場。謂集會道場也。餘皆如疏可知。
集已往詣至迦噲彌。宋譯云。說是普禮大明曰。(云云)疏釋曰。二明集已陳禮。為二。初明往詣世尊如文。從至已說下。二明說禮佛足心。此祕明是諸佛心中本誓故名為心。若唱此心。得一時禮三世十方塵數諸佛。何以故。一切如來加持深重故也。今云。禮一切如來足心者。即祕明之號也。故宋譯云普禮大明。其句義云。(三身義一切也如來也。足也禮也。我作也)總云。我作禮三身一切如來足也。
由此性成至現於如來。釋曰。此即三明禮已稱讚。為二。由此性成就等者。初明結前也。言性成就者疏解(云云)今云。雖上辨之亦當約文辨。宋譯云自性成就真言。此真言字為體。是我義。所謂如來藏也。一切眾生本自成就無有缺減。故名自性成就。理趣釋云。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又經云。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隱顯雖異我體無異。法身遍法界。藏性亦遍。以隱禮顯。同性相感不得不應。猶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緣相應而無思念。是以誦此真言則一時禮。法界一切諸佛更無有餘。我不去佛不來。無量事業不起於座任運成就。故云禮一切如來已。又字本體是大空義。帶三昧故即大空三昧也。夫大空三昧者。我與諸佛本性不可得。無有一法可得。故普賢觀云。我心自空善惡無主。從此大空中起禮事故。一心一禮遍滿法界無處不在。故文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謂難思者正明此字。故稱名自性成就。若不自性具此大我。何能得成就此難思事業乎。祕明深旨其在此歟。言隨意念誦者。疏云。謂或一或二三遍等。又隨意者。隨如來自意住本不生際不為他觀也(文)又具如上辨之。又字具隨意義。何者本體字是意義。義釋第七不動真言釋云。麽是義慢義心意義。伊點是女聲。女聲是隨從義。故知字即隨意義也。意者本不生內心大我。悟此意者稱云毘盧遮那。第十六云。此心曼荼羅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別名也。應知我者佛自證。自證即本不生。是以住字本性三昧。云隨意念誦也。次說此嗢陀南下正生後也。此偈先嘆能召毘盧遮那。偈為二。初二句嘆佛自證。次二句嘆加持用。一切諸佛威儀進止無有不住普賢行願。故云大普賢菩薩等。敬儀者敬謂敬肅。儀謂行儀。敬通三業。儀表身口。三業皆純善故云敬儀。疏第一釋普賢中云。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文)又普賢者是佛圓因佛即其果。今簡因普賢云大。非是稱等覺云大普賢也。故宋譯云大哉諸佛大普賢。普賢圓因者。所謂如來藏內心大我。證此大我名為毘盧遮那。故嘆毘盧遮那云大普賢。大普賢即大我之異名也。是如來輪壇者。普賢者大菩提心真如妙體。稱云圓因。所謂菩提心為因。因即道場故。因菩薩亦云金剛道場。是云如來輪壇。輪壇即道場。梵云漫荼。法華軌云。次應入真如法性道場觀行。而誦此偈思惟偈中真實勝義。乃至心與真如體性相應為限。偈曰。虛空為道場。菩提虛空相。亦無等覺者。真如故如來(文)應知普賢即菩提道場也。三世十方一切如來。亦復無離此普賢心。是以通同一相皆悉顯現此妙剎中。故云影現於如來。即是大普賢加持神力也。
時十方一至荼羅出已。疏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曰即現神變相。文分為二。初正明現神變。後明說嘆。此即初也。為三。從初至說已是結前為後事由。依佛說嘆已後事起也。由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菩薩入佛心。謂由佛加持之所集會。一切菩薩入毘盧遮那佛心也。彼一切如來下。三明從佛心各自曼荼羅出現也。自曼荼羅者。謂諸尊各各曼荼羅等也。今解云。由一切如來加持者。指毘盧遮那云一切如來。故前云禮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即指毘盧遮那也。前明十方如來集會。是次明令菩薩集會故。云一切菩薩集會等。入毘盧遮那佛心者。是示一切菩薩皆悉毘盧遮那差別智印無二無別。故云入。各各自菩薩等者。是明無際智故云也。如此入出即明神變相也。若是無二無別何有出入相乎。雖無出入相為度眾生示出入相。即是不思議緣起祕密神變也。
依世尊毘至得佛一性。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依作壇三摩地住也。世尊毘盧遮那者。明三摩地主也。金剛下正明三摩地。金剛摩尼等者。如次四四智等。具如前辨。周圍者。明無盡莊嚴菩薩金剛等。周圍即眷屬之異名也(具如前辨)如是塵數諸佛菩薩恭敬圍繞。即是金剛大曼荼羅。故云作壇。壇即曼荼羅之翻名也。此總明三摩地名故。云金剛摩尼乃至三摩地而住。次正明說偈歎。為二。初二句先嘆毘盧遮那。於中初句嘆佛體也。毘盧遮那總具五智故云一切佛。五智即法界體性字門本初不生日輪也。故嘆云奇哉。奇哉梵云。(即字為體。具如第十九)第十四云。行者若能如是了知字輪之義者。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來之體。同彼毘盧遮那而轉法輪也。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此日菩提之心阿字之體。無生無作無有變易。非由造成。如是常住實相之慧故名常明也(文)次句嘆佛德也。毘盧遮那者即大我義。故嘆云廣大。廣大是我之德。故宋譯經云微妙金剛我廣大。是此大我遍一切處故云廣。更無倫匹故稱大。又廣大我者即本性日。如來日光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故云廣大。無始生者。上廣大約橫。是明豎。所謂毘盧遮那者越三時如來之日故。本離三世不生不滅也。故云無始。離三世故常在三世故云生。第十一云。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即此義也。又一切佛者是不生義。廣大有義。無始生空義。即字三義也。次二句自明各各自曼荼羅出已也。菩薩眾者是各各曼荼羅。所謂十佛剎微塵數差別智印。故云一切塵數。是由佛加現智印相故云由也。第四句明種差種別不離本地一性也。大日經云。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是也。
爾時婆伽梵至大持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四頌百八讚而請。文分為三。初明奉請所以也。從以此百八讚下。明為奉請而讚嘆也。從我等以此名下。兩行頌三明奉請。就初為三。爾時薄伽梵等者。初明復作集會。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者。指教主毘盧遮那也。復作集會者。令十方如來皆悉集會。建立曼荼羅。是大事因緣故。皆悉集會同共加持。前由金剛王加持而集會。今復集會故云復作。令金剛界下。二明奉請之由。此亦有三。初明為令金剛薩埵建立金剛界曼荼羅故而奉請也。下經云爾時薄伽梵乃至說金剛界大曼荼羅(云云)即為此事故而奉請也。加持者。建立義流出義等得盡無餘下。明眾生為所由也。是即世間悉地。於中無盡無餘者。明所利無限。救濟一切是總。利益安樂即別也。唯識述記第一明利益安樂有十義云。一利謂利益。即是後濟。樂謂安樂。即是現濟。二或現益名利後益名樂。三或攝善名利離思名樂(云云)乃至下三明出世悉地為由也。釋地無量故云乃至。此中且明四種成就。一切如來者冠通四義。平等智者謂東方大圓鏡智(具如上辨)神境通者。謂南方智。凡諸神通平等性智之所成就故。三菩提者謂西方成覺妙觀察智。最勝成就者。謂北方不空成就。是總明四如來智成就。上明金剛薩埵祕明中亦有此文。具如上辨。奉請婆伽梵下。三明正奉請。謂以有此二所由故而奉請也。此中舉多功德以為稱號。不敢直斥其名也。婆伽梵者如前。毘盧遮那法界體性總具五智故云一切如來。毘盧遮那是曼荼羅王故。云主宰。上引略出偈云。能為世間自在王(或作主)是也。金剛薩埵者偈云。普賢法身遍一切。普賢大菩提心遍一切處故。理趣經云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毘盧遮那即是遍一切處。金剛堅固大菩提心云金剛薩埵。無始無終者。偈曰。無始無終無生滅。是此大菩提心出過三世常恒不變。故云無始無終。今此毘盧遮那金剛薩埵者。法界體性智其體五智。持此五智印故云持金剛。對一門持金剛故加以大名。云大持金剛也。
以此百八至禮金剛喜。釋曰。從此已下至遍流大理趣。二明為奉請而廣說讚嘆。亦為二。初明為請而讚嘆也。從若有此名下。二行偈二明讚功能。就初為四。初歎東方諸德。乃至四歎北方諸德。都有一百八德。此即初歎東方諸德也。於中初一偈嘆金剛勇等六德(宋譯七言四句偈。六卷七言十句。四卷散文。是以翻語各各不同。於中六卷文語大異。今略不出)一金剛勇。梵云嚩日囉薩怛嚩(二合蓮心軌。已下准知)宋譯云金剛勇猛。四卷云金剛薩埵。薩埵此云勇猛。二大心。梵云摩訶薩怛嚩(二合)宋云大正士(摩訶大也。薩正也。怛嚩云士。是義翻也。疏第十七云。勇者謂除自他一切障故。又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倦。能除一切無明怨。以此眾多義故名大勇猛也。猶行大願求大法起大行成大事。所謂普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故名大士也)四卷云摩訶金剛薩埵。三金剛諸如來。梵云嚩日囉薩嚩怛他(引)孽多。宋譯同今。四卷云一切如來。解云。金剛薩埵者。是本有菩提心也。無有一佛不由此菩提心而成佛者。故與因果名云金剛諸如來。又金剛者謂本有金剛。諸如來者謂如來藏。即是本有薩埵也。四普賢。梵云三曼多跋涅羅。宋譯云普賢性。四卷同今。五金剛初。梵云嚩日羅(二合引)你耶(二合)宋譯同今。四卷云金剛上首。首即初義也。理趣經云本初大金剛。釋云。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又即日梵名。所謂本初日也。日喻菩提心體。即是本初不生菩提心也。疏第二十云。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文)今此金剛薩埵本初菩提心。故居諸菩薩初。猶如諸方中東為上。故云金剛上首。六我禮金剛手。梵云嚩日囉(二合)播儜曩牟薩都(二合)帝。宋云聖金剛手我頂禮。四卷云執金剛。解云。疏第一云。金剛手祕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具如彼記辨)此云我頂禮。四卷六卷此語在初。今置句終。總通冠上諸尊也。下去皆准。如上眾名皆初為體。餘皆其中義也。金剛薩埵者。是東中東本有菩提心。菩提心論云。一切眾生本有薩埵是也。大心者即發菩提心。對本有云大。具如前所引第十七卷。菩提心者所謂如來藏。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法身者謂心佛顯現故云如來。疏釋除蓋障三昧云。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覺大牟位(文)初發菩提心即是分得如來也。此諸如來菩提心所起行願。身口意皆平等純一妙善。故次云普賢。普賢圓明菩提心在萬行初。猶如諸方以東為初故云金剛初。本初普賢從毘盧遮那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故名金剛手。應知此六名皆有次第也。次一偈明金剛王六德。一金剛王。宋譯四卷並同。梵云嚩日囉(二合)囉(引)惹二妙覺。梵云蘇沒馱哦哩耶(二合)宋云妙勝覺。四卷妙覺最上(六卷同此)此云最上。今經五字為句故略最上語。然疏屬次句。云最上金剛王者不可也。三金剛鉤。梵云嚩日(二合)矩捨。宋譯四卷並同今也。四如來。梵云怛他(引)孽多。四卷同今。宋云諸如來。今梵本無諸字。是對前因如來明果如來故。次上云妙覺。五不空王金剛。宋譯云最上不空王。四卷云不空王。梵云阿目伽囉(引)惹嚩日囉(二合)你耶(三合)按你耶或作擬耶。上囉當有引點。引點也。最上。今經亦略去也。六金剛召。梵云嚩日囉(二合)渴沙。上囉字當有引點召也。疏第十三云。招召也攝召也。皆是鉤來至此義。宋譯云金剛鉤召。四卷云金剛請引。已上東中之南。南方是成覺義故初云王。王即果之稱。前得灌頂名金剛手。已入灌頂正受職位。故次云金剛王。即是究竟果故。次云妙覺。自住覺位故。以鉤三昧攝召眾生成大佛事故。次云金剛鉤。既鉤召已為何等事。者。是來義知義說義等。謂乘如實道來說妙法。普度眾生故云如來。是此如來見聞融知者。畢竟成就無上菩提。故云不空王。次云金剛召者明不空王用。謂以金剛鉤上請諸佛下召眾生。佛事生事皆悉成辨。故云金剛召。次一偈歎金剛染七德。一金剛染。梵云嚩日羅(二合)邏哦宋譯云金剛敬愛。四卷云金剛愛染。二大樂。梵云摩訶燥企也(二合)宋譯云大妙樂。四卷云摩訶安樂。三金剛箭。梵云嚩日羅(二合)嚩拏嚩。宋譯四卷並同今也。四能伏。梵云商佉羅。宋云善調伏。四卷云能調伏者。五魔欲。梵云摩囉迦摩。宋譯同今。四卷云摩羅諸欲。六大金剛。梵云摩訶嚩日囉(二合)宋譯云最勝大金剛。本卷云摩訶金剛。七金剛弓。梵云嚩日羅(二合)赭波。宋譯四卷並皆同今。已上是東中西。前云金剛召者。召諸佛及眾生入此染智。故初云金剛染。此是成菩提體。所謂如蓮體本染不為垢所染。謂之金剛染。即是菩提大欲也。大欲已圓滿故。生大悅樂故次云大樂。諸佛若唯住大安樂。則闕度生違自本誓。即便以大悲箭而彈擊之。故次云金剛箭。非唯彈擊自樂。亦能彈擊一切諸魔。乃至二乘樂寂。菩薩住地悲智不等。皆悉彈擊謂之能伏。能伏是箭作用也。此能伏者即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染離染者故。次云魔欲。以大染智染一切已稱為本染。本染即菩提大欲圓滿。何大如此故嘆云大金剛。何為大金剛體。所謂彈擊智印。故次云金剛弓。次一偈嘆金剛善哉等七德。一金剛善。梵云嚩日囉(二合)娑度宋譯四卷同云金剛善哉。今五字句故略去哉字也。二薩埵。梵云嚩日羅(二合)孽囉也(三合)宋譯云妙生勝。四卷云妙薩埵上首。二卷教王云哦哩也。按此梵音應翻金剛妙勝。亦有勝上義及首義。故四卷云上首。然云薩埵者。今未能審。或恐蓮心軌梵名脫薩埵字。何者四卷亦云薩埵。宋翻云生故。三金剛戲。梵云嚩日羅(二合)都瑟(二合)宋譯云極喜。四卷云金剛喜躍。四大適。梵云摩訶囉諦。宋譯云大樂。四卷云摩訶悅意。五歡喜王。梵云缽囉(二合)母你耶(二合)囉惹。宋云最上金剛歡喜。四卷同今亦云極歡喜。今略極及最上義也。六金剛。梵云嚩日囉(二合)你耶。四卷云金剛首(六卷亦同)首也。今略首字但云金剛。宋譯脫此一名。七金剛喜。梵云嚩日囉(二合)喝沙(二卷經賀囉沙)宋譯同今。四卷云金剛喜躍。已上是東中北。已以彈擊智印彈擊一切住大染智。次嘆云善哉善哉上染諸佛下染眾生故兩歎也。前本有薩埵(東方)已成覺位(南方)住大染智(西方)故。於北方稱云勝埵亦妙勝生。次有三歡喜。於東方發菩提心故云極歡喜(即初地之稱號也)於南方成覺位故云大適。於西方住本染故云歡喜王。已得三種喜故云金剛首。金剛首體何耶。謂金剛喜。所謂奇哉怪哉之大喜躍也。北方通三故此中皆具上義也。
金剛寶至禮金剛愛。釋曰。此四偈歎南方諸德。初一偈初歎金剛寶等八德也。一金剛寶。梵云嚩日羅(二合)囉怛那(二合)宋云金剛妙寶。四卷同今。二金剛。梵云蘇嚩日囉(二合)四卷云妙金剛。今亦略妙字。宋云堅固利妙也。又堅固義也。未翻翻為利也。三金剛。梵云囉他嚩日羅(二合)宋譯同今。四卷云義金剛。囉他義也。宋譯七言今是五言。俱偈句故略去義字。四空。梵云阿迦捨。宋及四卷同云金剛虛空。五大寶。梵云摩訶摩尼。宋云大摩尼。四卷云摩訶摩尼。六空藏。梵云阿迦捨孽婆。宋譯四卷並云虛空藏。七金剛豐。梵云嚩日羅(二合)茶(雉也切)宋譯同今。四卷云金剛富饒。八金剛藏。梵云嚩日羅(二合)孽婆宋及四卷並皆同今。於南方諸德中金剛寶是南中東。寶部中之菩提心德。所謂淨菩提心如意寶也。此寶具五色。璨爛綺靡故。云妙金剛。妙者名五色。猶如蘇迷盧山具眾色故稱妙高山。又虛空藏真言。種種奇妙顯色義者即是五色。故亦翻錦繡也。五色金剛即表五智。五智即佛寶財(第十一釋五字門云財富義是也)故次云義金剛。所謂義利者南方財施也。是此財富無量無邊無有限量。猶如虛空故次云金剛虛空。又虛空者。即此尊所持大空智。此虛空以不可得故。非是都無所有而寶有其自性。所謂空自性者即不空也。故次云大寶。梵云摩訶摩尼。即是菩提心體也。若是有所得。何得容受此摩尼寶。虛空無所有故能藏大寶。故次云虛空藏。是此虛空藏含藏無量七寶。猶如國王大庫藏故云豐饒。世間富貴因緣假集。隨集隨散如焰如電。今此豐饒不然。其體金剛不可壞菩提心永離生滅。金剛堅固故云金剛藏。
次一偈嘆金剛威等七德。一金剛威。梵云嚩日羅(二合)帝惹。宋譯云金剛妙光。四卷云金剛威德。二大焰。梵云摩訶入嚩(二合)攞。宋云大熾焰。四卷云摩訶光焰三金剛日。梵云嚩日囉(二合)素哩耶。宋云金剛聖日。四卷同今。四佛光。梵云爾曩體缽囉(二合)婆。宋譯同今。四卷云最勝光。五金剛光。梵云嚩日囉(二合)囉濕彌(二合)四卷同今。宋云金剛圓光。六大威。梵云摩訶(引)帝惹。宋云大照明。四卷云摩訶威德。七金剛光。梵云嚩日囉(二合)缽囉(二合)婆。宋云大金剛光(今梵本無大字)四卷同今。已上南中之南。金剛威者。前金剛寶淨菩提心出煩惱鑛。法性威光忽然顯現故云金剛威光。威光熾盛世間無比故次云大熾焰。是此熾焰毘盧遮那菩提心日所出光明。故出其體云金剛日。此是越三昧如來之日故。光明常照無晝夜限故云佛光。是此佛光無有所礙。無有生滅。故云金剛光。金剛光威德世間凡夫及二乘等不能見。猶如七日小兒不能睹日光。故云大威光。此大威光金剛堅固更無比類。故云大金剛光。次一偈嘆金剛幢等七德。一金剛幢。梵云嚩日囉(二合)計都。宋云金剛寶幢(梵無寶字)四卷同今。二善利。梵云蘇薩怛嚩(一合引)囉他(三合)宋譯云善利生。四卷云善利眾生。今略眾生。三金剛幡。梵云嚩日囉(二合)特嚩(二合)惹。宋譯云金剛表剎(具如前辨)四卷云金剛光。六卷云金剛光威滅貪苦。言當具威光義。光威義(見結大界真言)光也。故知含威光義也。四妙喜。梵云蘇都灑迦。宋云妙歡喜。四卷云善歡喜。五寶幢。梵云囉怛那(二合)計都。宋云妙寶幢相。四卷同今。六大金剛。梵云摩訶嚩日羅(二合)宋譯云即金剛。四卷同今。七金剛利。梵云嚩日囉(二合)也瑟(二卷也作曳)宋譯云金剛剎。四卷云寶伏。六卷云金剛寶杖赴菩提金剛表剎授灌頂。按今經云金剛利者寫誤矣。明藏作剎為是。雜名杖云瑟徵。六卷作杖為善。四卷作伏寫誤。伏是兵器之總名。於今不關。杖即幢之異名也。例如閻摩檀拏幢亦云人頭杖。然亦云剎者。幢即表剎故。又義轉譯云剎。前翻幡云剎者。是剎之正義也。六卷剎杖二名並出也。已上南中之西。從金剛寶如意珠體而現金剛光故。次舉之高幢雨無量財。隨應施與無有窮止故。云金剛幢。故六卷云。我今敬禮金剛幢。善利眾生檀波羅(文)從金剛幢雨無量財即義利施。故次云善利眾生。即檀度圓滿也。是此寶幢善利超出世間。如表剎高出無有與等。故次云金剛幡。幡即表剎也(具如上辨)又此梵云。即是所謂菩提幢。已施世財引入菩提故次來也。表剎高舉眾皆仰望滿足希願。故次云妙喜。若深釋者見菩提幢故。心自證心。自得法喜。法喜即入初地故云妙喜。是此妙喜何緣得者。謂緣寶幢加持故得。故次云明寶幢。梵音。即菩提心為因義也。宋云幢相。即表菩提心顯現義。所謂正等覺顯相也。此心已現加以大名云摩訶金剛。應知簡本有菩提心嘆云大也。已現得大名故即遍法界。隨應施利圓滿所願。故云金剛剎。次一偈歎金剛笑等七德。一金剛笑。梵云嚩日羅(二合)賀沙。宋云金剛喜笑。四卷同今。二大笑。梵云摩訶(引)賀娑。宋譯大適悅。四卷摩訶笑。三金剛笑。梵云嚩日囉(二合)悉弭(二合)多。宋譯同今。四卷金剛微笑。四大奇。梵云摩訶步多(異本作娜步多為是。二卷共作納部(二合)哆)宋大希有。四卷摩訶希有。五愛喜。梵云必哩(二合)低(丁移切)缽囉母你耶(二合)宋大喜大樂。四卷樂生歡喜(六卷同此)今經翻云愛。云喜。又大也。故宋云大喜等。又生云。含生義。故四卷云樂生歡喜。六金剛勝。梵云嚩日囉(二合)擬哩(二合)耶。宋云金剛初(首也。故翻云初)四卷云金剛歡喜(歡喜也。恐含歡喜歟)七金剛愛。梵云嚩日囉(二合)必哩(二合)帝。宋金剛妙悅。四卷同今。已上南中之北。北方通三故初為三種笑。前金剛寶寶部菩提心。一切眾生等具無闕。怪奇此事云金剛笑即本性也。次於南方現大威光。怪奇此事云大笑。次於西方建立寶幢。施與一切怪奇此事云微笑。是此三笑世出世間奇中之奇故。次云大奇。大奇梵語字為體(通同故今云那步多也)字是如來金剛性。一切諸佛所證之法。故云愛喜。非是世間愛喜故云金剛勝。此笑三昧從本性愛而起故。終歸於愛故云金剛愛。此愛三昧離生滅斷常。二乘外道無能壞者。故云金剛愛。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