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輸入者 徐麗玉

被偷成物卻徵法品第十六

偷者盜也。今所成就物。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時。為彼魔軍大賊所盜。當闕二利。故云被偷成物也。若不追取者。何得凌空踐聖仙跡。普遍二界能滿諸道。故經遊忿怒三摩地。令彼恐怖。奉獻祕密利生妙物。故云卻徵。今此品中。而說此等甚深祕法。即答三問中。隨答初問而其名。故云被偷成物卻徵法品也。
經。說下至卻徵之法。釋曰。今此品。第四明失物卻得等法。即答云何失物令卻得。云何分別為分數。云何受用成就物。即以為三段。從此以下。初明云何失物令卻得。次其中成就物下。二明云何分別為分數。次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下。三明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就初為二。初明標說。次正明卻徵之法。此初也。所成就物為所盜作法追召故云卻徵。徵字。陟陵反。召明也。
經。其物成已下至不見偷者。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修卻徵之法。次若其物下。二明其物及以替物即作護物法。就初亦為三。初明被偷即修卻徵之法。次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二明經日以後修卻徵之法。次應以金剛徵卻那羅下。三明所用真言。就初為三。初明被偷之事。次于不擇日下。二明修卻徵之法。次其偷物者下。三明偷物者恣怖臍持親付行者。初亦為二。初明被偷之時。次明偷物者不見之事。此即初也。成已者。是成就了時也。作成就者。是未成就時也。於此二時失卻其物。故云其物被偷也。
經。偷物之時下至不見偷者。釋曰。二明偷物者不見之事也。
經。于不擇日下至應作曼荼羅法。釋曰。二明修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三。初明應作法。次燒屍灰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為成就次第下。三明啟請供養。此即初也。日者好日。宿者好宿。若擇日宿。恐彼偷者失卻其物。故云不擇也。不斷食亦同此意。發起瞋怒者。普為利益無餘一切有情。而住忿怒三摩地中。故云發起瞋怒也。有中怠。無緣慈悲必致退闕故。云現前應作等也。
經。用燒屍灰下至忿怒等。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
經。為成就次第下至如是供養。釋曰。三明啟請供養。分文為二。初明啟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其中央下至而用護摩。釋曰。二明護摩法。分文為三。初明作爐護摩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護摩三明擇人令作此法。此即初也。
經。復取此四種下至而護摩。釋曰。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護摩也。
經。能伏下至應作此法。釋曰。三明擇人令作此法也。若不伏瞋亦法者。邪修此法。犯三摩耶。故擇人也。
經。其偷物者下至便終。釋曰。三明偷物者恐怖臍持親付行者也。分文為二。初明親付行者便施無畏及作底迦。次明所將物密置尊前此即初也。
經。或所將物下至置尊前。釋曰。二明所將物密置尊前也。
經。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至諸事漫荼羅。釋曰。二明經日以後修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三。初明勸示應作曼荼羅。次四方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如是苦持下。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此即初也。
經。四方下至於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置。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分文為二。初正明曼荼羅。次至誠啟請下。二明啟請供養。此即初也。
經。至誠啟請次第供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啟請供養也。分文為二。初明啟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外西面置護摩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護摩法。於中為二。初明護摩爐。次以蠟下。二明治罰盜物者。此即初也。
  經。以蠟下至供養護摩。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治罰盜物者也。分文為二。初明作形置簸箕中。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三明以杖火鞭燃。四明以末但那刺用刺身分。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六明屍衣覆形。七明獻赤花持誦。八明怒目視之責打之。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十明木塗芥油而作護摩一明物相稱名護摩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就初為四。初明作形護摩二明以刀割形。三明或依本部而作。四明以例本尊。此即初也。簸箕者可知也。
經。次以刀割其形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以刀割形也。
經。或依本部下至依彼而作。釋曰。三明或依本部而作也。
經。或本尊自盜下至如是作。釋曰。四明以例本尊也。事故。本尊被此治罰。謂自盜及不與成就也。何故本尊自盜成就之物。非是本尊起貪自盜。令持誦者。發猛心。起慎誡心。故此事。又何故不與成就。然由行者精進未滿故不與成就。具如後釋也。
經。從黑月下至說為勝吉。釋曰。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也。
經。其形復以下至猛法打掊。釋曰。三明以杖火鞭燃等也。杖火之外。更加餘事。故云種種等也。
經。以末但那下至刺身分。釋曰。四明末但那用刺身分也。末但那。
經。以黑芥子下至而殺害之。釋曰。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也。
經。復以赤線纏。釋曰。六明屍衣覆形纏以赤線也。
經。獻赤色持誦。釋曰。七明獻赤色持誦也。
經。自眼怒目下至每日打之。釋曰。八明怒目視之責打之。如文可知。
經。若將物來下至即當休止。釋曰。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也。分文為二。初明且略示進止。次明重示作法時。此即初也。
經。中夜應作是猛利法。釋曰。二明且略示作法時也。前但示日。而未顯時。今正指示。故云中夜應作也。
經。用俱徵那羅下至而作護摩。釋曰。十明等塗芥油而作護摩也。俱徵那羅木。
  經。又以毒藥下至經八百遍。釋曰。一明物相稱名護摩也。
經。或但用已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也。
經。如是苦持下至置其殺句。釋曰。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也。分文為二。初明不還作法。次若將物來下。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即止其法。此即初也。殺句者。缽吒摩羅也等。此為殺句。具為如經釋說也。
經。若將物來下至從乞歡喜。釋曰。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即止其法也。分文為四。初明來即止其法。次彼若已用下。二明將餘物替亦止其事。次或已用下。三已用物復無物替但來悔謝亦止其事。次彼或損失下。四明或損失令與隨殘來亦止其事。此即初也。彼若敬從而乞歡喜行者歡喜。故云從乞歡喜也。所餘三段尋文可知也。
經。當以金剛徵那囉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云云)團字。徒丸反。聚貌也。
經。若其物下至光顯等法。釋曰。二明其物及以替物。即作護物等法也護物護身次第而作光顯等法。並如前說更不具記也。
經。其中成就物下至鄔波斯迦等。釋曰。二明云何分別數字法也。分文為二。初明成就分法。次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二明中下成就分法。就初為二。初明分法。次先以閼伽下。二明分與法。初亦為二。初明於物分法。次餘物分法。此即初也。言中下成就者。以三種成分與同故。雖舉中下。意在先明上成分與也。中有五種分施之法。在文可見也。
經。諸有餘物法皆如是。釋曰。二明餘物分法也。
經。先以閼伽下至取本分。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分與法則也。分文為四。初明自分法則。次出曼荼羅外下。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行人分物與同伴下。三明物與同伴法則。次物成就已下。四明奉本法則也。就初為三。初明取本分法則。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三明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
經。其先成就者下至供養是也。釋曰。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也。
經。其阿闍梨下至即是價直。釋曰。三明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讎字粗周反。用也對也怨讎也。
經。出漫荼羅下至如是唱。釋曰。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正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無取者下。二明若不取者與同伴。此即初也。
經。無取者下至勿懷疑慮。釋曰。二明若不取者與同伴也。分文為三。初明與同伴。次其物若少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分量與同伴等。次於本法中下。三明少加半而作分量。就初亦三。初正明與同伴。次明與同判之所以。三明分與時法則。此即初也。
經。彼等以虔誠下至彼等受。釋曰。二明與同伴之所以也。有虔誠心故。供養諸尊故。堅三摩耶戒故。不憚勞苦侍行人故。以此等五所以故。彼等受。虔字。奇連反。固也敬也。
經。三唱之時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分與時法則也。此人以五緣等先成就者故。云即是成就者也。
經。其物若少下至而自受用。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分量與同伴等也。分文為三。初明約安善那等心作分量。二明輪刀等而作分量。三明約楨像等而作分量。此即初也。
經。如是物下至如是作。釋曰。二明輪刀等而作分量也。
經。其楨像等亦不可分。釋曰。三明約楨像等而作分量。此等亦當心作分量也。楨字楨著也。又作橙。
經。於本法中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少加半而作分量也。分文為二。初明量少加量而作成就與同伴等。次明依先成物量。縱減其半亦得成就。依本說。皆須依行。此即初也。
經。行人分與同伴時下至後與之。釋曰。三明物與同伴法則也。分文為三。初明與物法則。次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並皆通許。三明分與同伴等不應偏儻。此即初也。
經。或若一身成就下至皆並通許。釋曰。二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並皆通許也。此文即釋伏疑。人應疑云。有同伴而得成就。理須分與。若一身成就者。是人如何。是故釋云普並皆通許。(云云
經。分與同伴等時下至不應偏儻。釋曰。三明分與同伴等時。不應偏儻也。
經。物成就已先應供養下至法皆如是。釋曰。四明奉本法則也。三部皆悉各得成就。至其分法。旨趣不異。故云一切諸部法皆如是也。
經。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至如法分與。釋曰。二明中下成就分法也。深生慚愧。是奉本尊也。供養者。即奉先成就者也。施物者。是分與同伴等也。依其分者。謂依上成就分法也。指上分法為如是事也。讎還物價者。謂其阿闍梨若不在時。其分還讎價直而自受用等也。物成就已先獻等者。謂先以閼伽奉獻本尊等。後取本分等也。
經。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下至受用其物。釋曰。從此以下。三明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分文為二。初正明受用成就物之法則。次隨意昇空下。二明受用功能。此即初也。誦本真言語密也。作手印即身密也。觀念本尊謂意密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而依其一隨本所修作觀念。故云誦本真言等也。每部各明王明妃真言手印觀念。亦各有部忿怒真言手印觀念。故云乃至也。然後受用其物。是即法則也。
經。隨意昇空下至亦能損。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受用功能也。分文為三。初明隨意昇空至眾仙所無壞輕蔑等。次以力故自然服下。二明自然果報。次縱如是已下。三明誡勸也。就初為三。初明有壞輕蔑等。次與仙見下。二明與仙見儀則。次遊行空時下。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初亦為三。初明有壞輕蔑等。次為持明王下。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畏。次作三摩耶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常念本尊。及常念成就物故。彼能壞及以輕蔑。縱怨敵。亦能損也。
經。為持明王下至畏。釋曰。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畏也。
經。作三摩耶下至皆不應廢。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與仙見下至善言而答。釋曰。二明與仙見儀則也。
經。遊行空時下至亦不應過。釋曰。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分文為二。初明遊空不應八處過。次為放逸故下。二明相助之法也。初亦為二。初明不應八處過。次明不應過之所以。此即初也。言八處者。在文可見。若為放逸過彼等處稍蔽神驗。是故制之也。
經。增上慢故下至當墮落。釋曰。二明不應過之所以也。
經。為放逸故下至及以思惟。釋曰。二明相助之法也。分文為二。初正明相助之法。二明相助之法。三明結勸。此即初也。若誦明王真言。作手印思惟本尊等。還增勢力。故云應誦等也。
經。若已墮落下至天眼見道。釋曰。二明相助之能也。文亦為二。初明便得本位天眼兩種之能。次明以喻譬之。此即初也。本遊虛空。以放逸故。致墮落失。令依相助之力。還得遊空。故云便得本位虛空也。言形色者。智論所言。肉眼者。見形顯色是也。今意云。在於人界粗澀形色而得。上界微細天眼彼古仙之道路也。
經。譬如成者下至不動即至。釋曰。三明以喻譬之也。謂如成就者。無功用。纔起即至。便得本位。亦見仙路。即到所至在定。喻意亦復如是也。
經。是故遊彼先成就路。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以力故下至皆現其前。釋曰。二明自然果報也。隨文檢之。初從是自然服後至隨所意樂憶念之處皆現其前。略有五果報。在文可知。但劫初樹意在喻前也。種種瓔珞。是即嚴身娛樂具。更無別也。
經。縱如是已下至不應廢忘。釋曰。三明誡勸也。文亦為三。初明誡常須護身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三明於彼亦勝事。此即初也。然因位未斷惑障乃至等覺未盡細惑。故云不應廢忘也。
經。應住清淨園林下至江河潬渚。釋曰。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也。潬字。達亶反。沙出也。渚字。之與反。小洲也。水涯也。
經。以遊戲故下至仙共住。釋曰。三明於彼亦勝事也。有勝事。謂雖住其處。於彼便如前勝境。及與先成仙共住也。言仙眾者。謂諸聖仙十地等。如聖仙修此法。與諸聖眾而同其位。故云仙共住也。問。文初云。隨意昇空。至眾仙所。彼能壞及以輕蔑。然案意。彼仙應有壞他輕蔑之情。何故今云仙眾者是聖仙耶。答。彼約世間仙故有壞他事。今於出世仙故云聖仙也。問。何以得知。今此文約出世聖仙耶。答。世間是邪。出世是正。邪仙心行不同正仙。此文既云與先成仙共住。是故得知。此文只是出世聖仙也。若不爾者。何得共住也。

成就法品第

成就者。謂所修悉地也。支者。謂成辨悉地支也。今此品說重加精進念誦法。發大恭敬。巡八聖跡。轉讀般若。奉施僧伽。作百千之窣都波。一一塔前。滿千遍。俱胝念誦。經二年。作四種護摩。及苦治。本尊陳說。如是種種支。令辨所修三種悉地。故云成就法品也。
經。今復說具足悉地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五。明具足悉地法。即答云何被破卻著彼也。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為藏棄。故云被破也。牢強精進。更顯著彼。故云卻著彼也。前品作法追召偷物者。令獻被偷物。此品就不可成就物。更加精進。令物顯著。以為其異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其物不成者下。二正明說成就法。此即初也。諸成就者。依常所修應感得。令所成物超過常之所限也。若備此法。必得成就。故云具足悉地法也。
經。其物不成者下至還作成就之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說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便作念誦法。次又念誦遍數下。二明護摩法也。就初為八。初明七遍更作先念誦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猶不成者下。二明精勤念誦八聖跡。次或復轉讀下。三明轉讀大般若經。次或持勝物下。四明以勝物。奉施僧伽。次或於海河邊下。五明作百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次復作千下。六明作千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自然成就。次又一切真言下。七明念誦俱胝決定成就。次若作時念誦下。八明經二年亦皆成就也。就初亦三。初明一遍如法禁住持。如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若不成者下。二明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次如是經滿下。三明若不成者。必滿七遍。此即初也。餘七段文。更不具牒。如文可知也。
經。又念誦遍數及時滿下至四種護摩。釋曰。二明護摩法也。分文為二。初總明應作護摩。次或於山頂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中有三事。謂作增益護摩。及為作四種護摩。作辨事曼荼羅也。言四種者。謂增益降伏息災等也。
經。或於山頂下至或恒河渚。釋曰。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三。初明曼荼羅。次護摩法。次當別說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次於諸成就事中下。三明結勸也。就初為三。初明釋處。次平治其下。二明曼荼羅。次所有啟請下。三明啟請供養等。此即初也。
經。平治其下至餘是中央。釋曰。二明曼荼羅。如文可知也。
經。所有啟請下至悉如前。釋曰。三明啟請供養等也。悉如前者。謂卻徵品。補闕少法品。及圓備品等是也。
經。護摩次當別說。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二。初明總標說。次正說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中以本真言下至四面作護摩法。釋曰。二明正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三。初明增益護摩。次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二明阿毘遮嚕迦法。兼底迦法。次若說愆過下。三明補闕也。就初為二。初明曼荼羅護摩法。次若作此曼荼羅下。二明為不成者滿足七度也。就初為四。初明總說作護摩法。次於其內院下。二明諸尊。次成已用本部下。三部啟請供養及作念誦。次然復其瓶下。四明正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其內院下至如是法作漫荼羅。釋曰。二明諸尊也。
經。成已用本部下至而作念誦。釋曰。三明啟請供養及作念誦也。
經。然後其瓶下至增益諸尊護摩。釋曰。四是正作護摩法。於中為四。初明正作護摩法。次其供養食下。二明所獻供養食。次如是食誦護摩下。三明四度更作護摩。次作此法已下。四是諸尊歡喜速與成就。此即初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必有所依。故云各依彼部中等也。
經。其供養食下至便成增益。釋曰。二明所獻供養食也。那羅。(云云
經。如是念誦護摩下至用蘇護摩。釋曰。三明四度更作護摩也。四度護摩在文可知也。
經。作此法已下至速與成就。釋曰。四明諸尊歡喜速與成就也。
經。若作此曼荼羅下至決定成就。釋曰。二明為不成者滿足七度也。
經。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至苦治本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阿毘遮嚕迦法兼底迦法也。分文為三。初總明應作阿毘遮嚕迦苦治本尊。次以蠟作其形像下。二別明作其法。次此是與真言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本尊相違本誓不與成就作此法。苦治本尊。然本尊既達諸法不生際。有何憂怖。但隨順眾生。而示現受此苦治耳。問。苦治本尊。若得罪無。答。若不解極理。應得罪無量。然今行者。既達本際。而此事。故得罪也。問。如言若達本際不生者。何作此苦治法耶。答。彼此雖達本際不生。而於其中非無緣大慈大悲三昧耶不顧此誓。是故苦治也。問。所以本尊不與悉地者。是由行者精進未滿何故苦治耶。答。苦治精進亦滿。是故如來行者作此苦治法也。
經。以蠟作其形像下至不得自專。釋曰。二別明苦治法也。分文為三。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或以毒藥下。二明物相護摩。本尊即與成就。次如是作法下。三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也。就初為二。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此即初也。
經。若尊來現下至作底迦法。釋曰。二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也。
經。或以毒藥下至即與成就。釋曰。二明物相護摩。本尊即與成就也。
經。如是作法下至一一而說。釋曰。三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也。分文為二。初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次假使犯五無間下。二明割肉護摩功能。此即初也。行者闕過。本尊應為教授。故云闕過一一而說也。
經。假使犯五無間下至其與成就。釋曰。二明割肉護摩功能也。
經。此是與真言鬥諍之法下至底迦法。釋曰。三明結勸也。行者既己不惜身命。而作念誦之事。及苦治本尊。如治罰鬼魅。拜刺身血。便割己肉。精進。令成就。是故云與真言鬥諍之法。此即結前也。若如法作。必得成就。故云必不空過。若得成就已。即應速作息災之法。此等句。即勸後也。 經。若說愆過即須補闕。釋曰。三明補闕也。本尊說行者闕過。即便應作補闕之法。是故云若說愆過等也。
經。於諸成就事中下至為最。釋曰。三明結勸也。分文為二。初明總結。次明勸進。此即初也。
經。於中下至三種果。釋曰。二明勸進也。於中為四。初明於中應作三種之事。次於中應作下。二明應作諸事。次每時供養下。三明供養用新物。次此下。四明必應謹慎。此即初也。三種事者。謂三部中。底迦等。彼等三事。亦於此曼荼羅而得成就。故云三種果也。
經。於中應作下至如治鬼魅。釋曰。二明應作諸事也。於此曼荼羅。而念誦。是為一切諸事也。增益等。以為護摩也。言治罰者。謂降伏也。
經。每時供養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三明供養應作新物也。
經。此不應放逸下至即使損。釋曰。四明必應謨慎也。中有五句。不應放逸。二澡浴清淨。三如法護身。四不應輕慢。五用此非餘。若任愚情者。自致損害。是故云若違此者即便損也。

分別成就品第

成就者。能成就。所成就。及成就果。是為成就也。能成就者。謂三部真言也。所成就者。謂諸藥物等也。成就果者。謂三部悉地等也。此等成就有多差別。今此品中。分別顯示。令修行有錯謬。故云分別成就品也。
經。今復說三部悉地成就。釋曰。此品大段第六明三部成就。即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乘自在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此即初也。前說成就支具已。次重陳說此悉地成就。故云今復說也。
經。乘自在下至為下悉地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也。分文為三。初明悉地果悉地別。次成就藥物下。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次復次聖者真言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就初為二。初明總略陳說悉地之別。次此三種上中下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此即初也。言乘自在而進。此為最上者。三部成就三乘果。及以證佛果。然乘自在。通諸持明仙及以諸聖果。為以通攝別。且舉乘空也。乘空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也。自在者。能轉變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也。又乘空飛行。山障無礙。故云自在也。三部中成復有種。今且一種攝得所餘。是故但云藏身隱跡也。三部成就亦復如是。既云諸事。該一切。其趣可知也。
經。此三種上中下下至更分別之。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也。分文為二。初明總標。次三部成就下。二明陳說。此即初也。此三種上中者。謂前所說最上成就。及中成就也。下乘世間事者。謂前所說世間諸事。為下悉地也。世間悉地故為下乘。從下悉地。而得出世無上大菩提果。故云乘也。乘即以運載為義也。等字等取前三種成就。故云等三種成就也。隨前三種。更復應開。故云隨上中下更分別之也。又上中下乘者。謂於出世成就法。三種別也。事等三種者。謂事亦有差別故。世間事等也。
經。三部成就下至成就五通。釋曰。二明陳說也。分文為三。初明三部成就法。次三部成就法下。二明三部成就法。次三部成就法下。三明三部成就法。就初為二。初正明三部成就法。次具上等事下。二明總結。初亦為二。初明指前事。次又有種下。二明更有種。此即初也。得持明仙等者。指前乘自在之事。言五通者。謂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天眼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是為天眼通也。天耳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為天耳通也。知他心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他心智。即能知六道眾生心法種種所緣念事。是名他心通也。宿命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宿命智。即能自知過去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所有宿命所作之事。是為宿命智通也。如意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身通身通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身及世間所有心自在。是為如意通也。此有二不同。若依報得得神通神通能變化。若是修得神通。則先修變化。方得神通也。皆名通者。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惠性。天然定惠。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也。若依涅槃分釋通者。通有外。外者外道。是據有漏。內者二乘及以菩薩。是故涅槃經二云。通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所言外者。與外道共。內復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所得神通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云何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五趣身。又云。菩薩摩訶薩現身相。猶如塵。以此生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恒河諸佛世界障礙。而心常定。物不移動。是則不隨身。是亦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何故復名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至。菩薩能至。是故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雖以神通。不能變如細塵。遍至無量恒河諸佛世界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心雖不動不至。是名菩薩不隨身。復次男子。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聲聞緣覺。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大身塵身。於此事中尚自不能。況能令心而不隨動。是名菩薩不隨身。又云。菩薩摩訶薩涅槃。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所謂鳥聲。馬聲。車聲。人聲。貝鼓。簫笛歌哭等聲。而修集之。以修習故。能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聲聞緣覺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淨耳通。若依初禪淨妙四大。唯聞初禪禪。乃至四禪亦復如是。雖能一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而不能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以是義故。菩薩所得聲聞緣覺耳根。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雖聞音聲。而心初聲之相。不作有相常相樂相我相淨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果相。以是義故。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又云。菩薩摩訶薩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所謂日月星宿。庭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以修集故。得異眼根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二乘所得清淨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若依初禪不見地。乃至自眼猶不能見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不言是眼微妙淨相唯見因緣因緣相云何因緣是眼緣若使是因緣者。一切凡夫。不應之相。以是義故。因緣者。菩薩摩訶薩。雖復色。不生色相。是故非緣。以是義故。菩薩所得清淨天眼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異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以是異故。能見塵。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又云。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念過去世一切眾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識怨憎。於一念中。得殊異智。聲聞緣覺智惠。云何為異。聲聞緣覺所有智惠。念過去世所有眾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種姓至怨憎相。菩薩不爾。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不生種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薩昔所不而今得知。又云。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得他心智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菩薩不爾。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而今得知。復異知。菩薩摩訶薩一心中知須陀洹初心次第十六心。以是義故。昔所不而今得知。然今此教。依真言祕密之力獲得諸佛菩薩五通。乘自在故。云得持明仙成就五通也。
經。又有種下至無盡伏藏。釋曰。二明更有種也。上成就中。更復應有成就。不能具出。具舉種。故云又有種也。言種者。或諸漏斷盡。乃至無盡伏藏。其數在文也。諸漏斷盡者。謂諸阿羅漢果。以彼斷盡三界漏故。今以三門分別漏義。一列數。二釋名。三出體。一列數者。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也。二釋名者。名有二種。一總。二別。總名者。謂都名漏也。別名者。謂欲有無明也。若釋總名。成實論云。失道故名漏也。阿毘曇論云。漏落生死故也。成論失利。義通因果毘曇漏落唯在果也。若釋別名者。正界諸惑多緣欲起。從偏增義名欲漏也。然於三處因果不忘。所以三界為有。二界惑。有偏增。是故隨順本稱。名有漏也。無明體。於不明。隨自相。而無明漏之名也。三出體者。欲漏欲界一切煩惱無明也。欲界一切煩惱。若依小論而明義者。見思兩道惑障不同。見諦惑。欲界八使。思惟惑。欲界三使。合三一使也。見理時而斷此惑。從解得名。見惑也。稱思惟者。亦從解得名。初觀真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真。此惑即除。故云思惟惑也。見諦八者。欲界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除癡邊見取。滅諦下有六使。亦除癡邊見取。道諦下有七使。但除癡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八使也。思惟欲界三使者。一貪使。二瞋使。三慢使。是並為欲漏也。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無明也。言上兩界一切煩惱者。見諦惑。色界四使。無色界四使。思惟惑。於上兩界各有二使。合五二使也。色界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除癡及瞋。集諦下有五使。除癡瞋及邊見取。滅諦下有五使。亦除癡瞋及邊見取。道諦下有六使。亦除癡瞋使。但除邊見。故色界四行下。合有四使也。無色界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集諦下有五使。滅諦下有五使。道諦下有六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分別。故無色界四行下。合四使也。思惟惑。色界二使。謂一貪使。二慢使也。無色界二使。亦貪慢是也。是並為有漏也。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也。迷惑不了之心。無明。若以迷心緣境。隨所起。則念念永失。而不知慚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五癡。即是無明也。有云。若明漏體者。欲界見道十煩惱四諦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謂貪瞋無明邊見。此中除五無明餘四十一根煩惱。并忿恨等隨惑。並名欲漏。無色界無瞋故名四一。於中各除五癡。合七二根煩惱。并色界諂誑。及二界慢。此四隨惑十六大隨煩惱。說名有漏。三界合有無明。名無明漏。是師所立。即大乘義也。其漏非一故云諸漏須陀洹人。以八忍八智斷惑證理。謂忍斷惑證理也。斯陀含等三果之人。以九無礙解脫斷惑證理。謂無礙斷惑解脫證理。現種俱斷故云斷盡。又現行斷種子故云斷盡也。此等解釋。約淺略義。若就祕釋。三密之力。隨諸有情意之所樂。與諸悉地。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欲出種種寶。是故或與世間種種安樂。或與漏盡羅漢。或乃至佛果。雖與世間淺近悉地。意在歸本實際事。何以故。毘盧遮那一切處故也。言辟支佛者。此云緣覺。此人百劫中作功德。身三十二相分。或三乃至一相增長智慧利根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定。常樂處。若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獨覺。若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稟此得道。故名因緣覺。今依真言力。不久苦行其果。故云或得辟支佛地也。言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嚩。今略云菩薩。此云心。是人。諸佛功德。盡得。其不可斷不可破。金剛山。故名心。具釋如前供養花品記也。是人經歷大劫已後。得證菩薩十地祕密力故。不歷劫數。忽登其地。故云或證菩薩位。故大日經第三云。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說此菩薩真言行道次第法則。何以故。於無量劫勤求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行道菩薩。即於此生而獲得之也。言一切事者。謂諸如來一切種智。亦世俗亦解勝義。故名一切種智。即一切事也。大日經第一云。彼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是亦一切事意也。或辯才多聞者。分為成就。謂辯才多聞也。辯才謂四辨七辯等也。辯別也惠也。才材也伎藝也。力也道也。言四辯者。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辯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也。此四通名無礙智者。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通達滯故。通名無礙智也。明了分別故。亦為辯。言無礙智者。知諸法義。通達滯。是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無礙智也。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知義。故惠智通諸法名字分別滯故。名法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於所說名字語言無著有滯礙。亦是法無礙智也。辯無礙智者。以語言名字義。種種莊嚴語。隨其所應能令解。所謂一切眾生。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語言。能令解名得解。辯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是辯無礙智也。樂說無礙智者。菩薩一字中能一切字。一語中能一切語言一法中能一切法。於是所說法。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眾生根性所法而為說之。善赴機緣。言方滯。聞者厭。是菩薩樂說辯力根能世半劫乃至無量劫。辯無盡。廣利一切有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言七辯者。捷辯。須了言。無塞吃故。二迅辯。懸河津冷。不遲訥故。三應辯。應時應機。不增減故。四無疏謬辯。凡說契理。不有錯故。五無斷盡辯。相續連環。終無竭故。六凡演說義味一一言句事理故。七一切世間妙辯。具足甚深如雷等故也。言多聞者。於出世一切諸事不聞知。故云多聞。祕教力故。上等事悉已得之。故云或辯多聞也。或成吠跢羅尸者。成謂成就也。族姓家生。盛年無病。卒死體無瘢跡。由未脹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屍而作成就。是為成吠多羅尸。若於此屍得成就時。心中所不成辯。故云成吠跢羅尸也。或成藥叉尼者。成謂成就。言藥叉尼是藥叉女。若持念人得悉地時。彼輩率類不承事。故云成藥叉尼也。或得陀摩尼者。若准下文。其珠用紅頗璃光淨無翳。或好水精。若於此珠得悉地時。眾人所不賜與。故云或得陀摩尼也。伏藏者。謂金銀諸珍。於諸天人及龍鬼等各有伏藏。若得成就。隨所念處伏藏發起。金銀諸珍濟給貧乏。種種費用。其藏無盡。故云或無盡伏藏也。
經。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釋曰。三明總結也。三部上成更三品。今且品。故云上中上成就也。
經。三部成就法藏跡。釋曰。三明三部成就法也。分文為二。初正明三部成就法。次上所說下。二明總結。就初為二。初明指前事。次於身得大勢力下。二明更有種。此即初也。言藏跡者。指前所說藏形隱跡為中成就。但文略耳。
經。於身得大勢力下至有疲乏。釋曰。二明更有種也。亦不能具。且略舉八種。謂一身得大勢力。二先來懈怠而得精勤。三人修羅宮得壽藥。四成缽4史迦天使。謂於彼天成就悉地自在任用五能使鬼。六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謂得悉地。令彼驅使七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言多聞。謂世出世間一切法門。未聞此等。直悟深理。故云多聞未經所等。成即成就。得成此等悉地故。八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即遠所涉。有疲乏。若離得壽藥。應云九種。今合義。只為八耳。
經。上所說下至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三部中成更三種。今是只明中之品。故云中上成就之法也。
經。三部成就法下至及餘下事。釋曰。三明三部成就法也。次名下中下。二明總結。此即初也。此有五種成就之法。謂一令眾歖見。二攝伏眾人。三能徵罰惡人。四降諸怨眾。五餘下事。謂除上四所餘諸事也。
  經。名下中下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於此下成更三品。今除二品。只明下中之下成就。故云下中下成就之法也。
  經。成就藥物下至熅煖為下。釋曰。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也。藥謂如膳那藥及藥蘇種種丸藥等。物謂陀摩尼‧輪‧力‧雌黃‧器伏‧服‧鬱金香諸物。名目不能具載故云等也。成就此等。皆三品。故云三種成。意可知也。
經。復次聖者真言下至世天真言為下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也。分文為二。初正明能成真言。而三品。次欲以上真言下。二明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說真言品。就初又二。初明三等真言有上中下。次復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此即初也。言聖者。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也。言諸天。謂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居天。謂夜叉剎。脩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護羅部多。卑舍遮。鳩盤荼等也。此等所說。三等真言。於佛部三部之中。各此等三種真言。而九種真言。今此文中。總略九種。說為三品。故云聖者真言為上成就等也。
經。復次佛部真言下為下至為悉地。釋曰。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說。應云佛部三等俱為上成。蓮華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剛部三等咸稱下成。若爾與前豈不相違。何者。前釋意云。三部聖者真言俱為上成。三部諸天真言咸為中成。三部中世天真言共為下成。今此說云佛部真言為上悉地等。若爾者。佛部諸天世天所說真言俱是上成。何故前總云三部諸天俱為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為下成就耶。今釋云。前文總攝三部上成俱為上成。然於其中非三品。中下成亦准此知。今此文佛部中有諸天世天俱是為上。蓮華部中雖有下上咸為中成。金剛部中雖有上中其為下成。不違。細推之。
經。欲以上真言下至具此四德。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也說真言品也。分文為三。初明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真言品。次豈有下品下。二明解釋徵難。次身分悉地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悉地。初亦為二。初明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真言品。次諸佛菩薩所說下。二明釋結也。初亦為三。初明約互為四德真言品。次當知即悉下。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真言品。次復成大德等下。三明就各成大德四德真言品。此即初也。互為四德。在文可知。若取本分德。應云具七德。今除本分。故云真言之中具此四德也。
經。當知即悉下至為大果報。釋曰。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真言品也。四乘之果。為大果。是出世故。此文之中。但舉佛。不明聲聞。證理同故。更不說之。言辟支佛菩薩十地等者。若大乘同性經。於四乘人各立十地。是故彼下卷中。佛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言。十地一切菩薩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為十。一名甚深難知廣智德也。二名清淨身分威嚴不思義明德地。三名善月幢寶相藏地。四名精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者輪威藏明德地。六名虛空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七名廣勝法界藏界地。八名嚴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無礙智通地。九名無邊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諸法自在故。第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惑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外道故。又復降伏敖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遶。顯現無邊廣大佛剎。顯現無邊佛剎體。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為諸菩薩方便故。第十地者。為諸菩薩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法本來寂滅涅槃入。世尊說此如來十地名已。時此娑婆佛剎乃至十方不可說諸佛剎等。一切現大種相時。海妙深持菩薩白佛言。世尊聲聞諸地為有幾多。言。善丈夫聲聞之地。凡有種。何等為十。一者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凡夫地。五者覺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善丈夫。是名十種聲聞之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言。世尊辟支佛地。復有幾許。言。善丈夫辟支佛有其種。何等為十。一者昔具足地。二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三者覺了四聖諦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聖道地。六者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者六道地。九者備祕密地。十者習氣薄地。善丈夫。是名辟支佛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言。世尊。諸菩薩地復有幾種。言。善丈夫菩薩有其種。何者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炎惠地。五者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惠地。十者法雲地。善丈夫。是名菩薩種諸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言。世尊一切自地從何處生。言。善丈夫一切自地從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薩。復問言。世尊解脫解脫。彼此何異。言。善丈夫。河水。彼此異不。海妙深持菩薩。言世尊。河水。廣狹異。言。如是如是。善丈夫聲聞辟支佛解脫如彼河水。如來解脫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薩。復問言。世尊。諸小河水。流海不。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說。何以故。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云云)然三乘教云。地前菩薩斷見煩惱地上已去。斷修道煩惱。亦云。從前至初地。斷分別我法二執地上已去。斷俱生我法二執乃至究竟位二種煩惱種子現行一時斷盡。名之為佛。今而彼性經云佛初地一切微細習氣除。當知三中大乘所期究竟佛果。但斷三界見修二惑現行種子未斷界外微細無明也。此文所謂辟支佛位。即是彼文辟支佛十地菩薩十地歡喜十地也。成佛者。即十地。若取究竟者。即第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成佛也。言果報者。果約於心。報在於色具如餘說也。
經。復成大德行下至教廣大。釋曰。三明就各成大德四德真言品也。分文為二。初明四德。次具此四德下。二明真言品。此即初也。成就大德行。故云成大德行。作轉輪王。住八壽。壽仙住劫壽等。故云久住位。又小王。其壽亦久。故云久住。言王處者。是粟散轉輪王處是四輪仁王經云。十善菩薩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粟散王。十善輪王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種性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然二三四洲。以為化境別。順理云。從此洲人壽命無量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品。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輪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金銀銅鐵輪應別也。受灌頂位七寶自來。勸導十善所有威德。如餘論。真言之力。能感得之。故云得王處等也。形謂形體。儀謂威儀行者形體威儀。增大增廣。故云形儀廣大。是即四德之一也。威光者。是福智威光。教即教導。以為知用。修即修攝。是屬力。廣福大。謂福智威光照十方教導修攝。其德廣大。是即四德之一也。
經。具此四德下至下品用也。釋曰。二明真言品也。
經。諸佛菩薩所說下至品等事。釋曰。二明釋結也。分文為二。初明釋結聖者真言。次或尊等所說下。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真言。此即初也。假令下品真言。而能成就悉地。上中兩品真言亦然。故云轉次多等。意可知。
經。或尊所說下至上中下品。釋曰。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真言也。設使諸天真言。或為底迦。或為補瑟徵迦或為阿毘遮嚕迦故云唯具一事。如是各各雖屬一事。而各成就三品等事。故云雖具一事各三品也。
經。豈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釋曰。二明解釋徵難也。分文為二。初明解釋徵難。次如是差互下。二明結示。初亦為二。初明解釋下品真言徵難。次豈有上品下。二明解釋真言徵難。初文為二。初明徵難。次解釋。此即初也。徵難意。謂諸部真言。三品定位。所成悉地。隨品成階。焉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
經。猶若青泥出妙蓮花固無疑也。釋曰。二明解釋也。解釋意。謂如污穢青泥能出清淨妙蓮花。其下真言。亦復如是。雖是下品真言中具眾德義。故亦成上事。
經。豈有上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釋曰。二明解釋真言徵難也。分文為二。初明徵難。次解釋。此即初也。意謂。佛部真言。應成悉地。何能得成金剛忿怒下品真言所成悉地
經。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擊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緣也。釋曰。二明解釋也。意謂。如檀木性涼。若風扇擊其木相揩。有火起。雖上真言。隨人所樂成下悉地真言是因。人樂即緣。若因緣合。則成下品。亦成中上。故云非無因緣也。
經。如是差互下至皆勿疑慮。釋曰。三明結示也。能成所成不必對相。故云非次第也。於真言中。具有諸德。隨人所要。必授與之。故云勿疑慮也。
經。身分悉地下至下品成。釋曰。從此以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悉地也。分文為三。初明三品成。次人下。二明隨人勤惰真言亦成悉地。次且如諸天下。三明以譬解釋。此即初也。無漏如是等事。身分悉地也。於諸物而得成就。是為諸藥悉地也。感得富饒。以為富饒悉地。餘如文也。
經。人下至成。釋曰。二明隨人勤惰真言亦成悉地。分文為二。初明由人勤故。下品真言成上悉地。次於品下。二明由人惰故。真言成下悉地。此即初也。雖持誦下品真言。而轉心求上悉地。其成。是勤心所致也。
經。若於真言下至皆由意。釋曰。二明由人惰故。真言成下悉地也。真言下品成。是不精誠心之所致。是故結云皆由意也。
經。且如諸天下至此彼如然。釋曰。三明以譬解釋也。文亦為二。初舉譬喻。次真言亦爾下。二明合譬。此即初也。諸天皆是有福之類。而於其中亦有貧者。故淨名云。諸天寶器食。隨其福德飲食異也。諸鬼部等。咸是貧賤。而於其中亦有多分得五通。以譬一一真言之中皆悉地也。
經。真言亦爾下至皆獲悉地。釋曰。二明合譬。若一真言誠心念誦。皆具獲得三種悉地。餘亦如是。故云皆獲悉地也。

奉請品第

奉請成就品。為欲成終所成物等。而作奉請。然今此品。為欲奉請本尊聖眾降赴道場。而為奉請。是故奉請文云。仰唯尊者。以本願故。降赴道場。願垂哀愍。受此閼伽及微獻供。雖同奉請。其意稍異。故云奉請品。
經。復次入本尊室下至當小底頭。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七。明入本尊室而作奉請。即答云何法請召也。分文為三。初明入本尊室法則。次復以水下。二明閼伽水。次請召之時下。三正奉請法則。此即初也。本尊室者。謂本尊所止之處。即道場是也。若入此處。先當修攝意業。今此文中。但舉身業。兼餘二業。何者。眼睹尊顏。必有懺歎。是即語業合十指爪。即身業也。若非至誠。焉有底頭。是為業。此即入室之法則也。
經。復以盛下至供養。釋曰。二明閼伽水也。分文為三。初明嚴淨閼伽水。次盛閼伽器下。二明閼伽器。次上所說下。三明閼伽器法則次第。此即初也。若依此文者。且以八箇事嚴作閼伽水。謂一以水。二隨所作事置本獻花。言所作事。其有種。若作底迦而作白色花。若補瑟徵迦而用黃色花。若阿毘遮嚕迦紫色。是所宜。於諸花中。味甘者作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味淡者作補瑟徵迦法。具如前說。如是等。為隨所作事置本獻花也。三復置塗香於本法。謂若單用沈水香。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等。及明王一切處用。有別作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無氣之香。或唯沈水香和少腦香。以為塗香佛部供養。或唯白檀香和少腦香。以為塗香。蓮花部用。或唯鬱金香和少腦香。以為塗香金剛部用。具如前說。以如是等為依本法也。而作閼伽。此一句文。通下句。若屬上者以為句末。若屬下者為後句初也。四燒香薰之。謂燒沈水。白檀。鬱金香等。或此三種。和以薰閼伽水也。五應誦真言。謂隨誦持也。六真言閼伽七遍。謂物加持閼伽水也。七則當奉請。八已供養。此兩箇句後有法則。且略示耳。
經。盛閼伽器下至乳樹葉。釋曰。二明閼伽器。如文可知也。
經。上所說下至當用黑器。釋曰。三明閼伽器法則次第也。分文為三。初明每法別用。次遍通用者下。二明遍通用。次此器下。三明隨所得用。就初為二。初明所用器別。次作底迦下。二明所置物別。初亦為二。初明三法所用器別。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此即初也。
經。作上中下下至應可用之。釋曰。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也。
經。作底迦下至著自皿。釋曰。二明所置物別。其所置物。在文可知也。
經。遍通用者下至盛以閼伽。釋曰。二明遍通用也。
經。此器隨所得者亦遍通用。釋曰。三明隨所得用也。
經。請召之時下至無取別者。釋曰。三正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顯示請召所用真言。次本法有請召下。二明正示奉請法則。就初為三。初正明顯示請召所用真言。次先請當部下。二明所示真言次第。次本法下。三明本法無請召真言用當部明王真言。此即初也。中有兩箇請召真言。謂當部明王真言。慕榛囉及本法召請真言慕榛囉。即是印也。經。先請當部尊下至皆如是。釋曰。二明所示真言請尊次第也。
經。本法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三明本法無請召真言用當部明王真言也。分文為三。初明用當部明王真言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三明本法請召真言功能。此即初也。
經。本法雖說下至請於部主。釋曰。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也。經。若以本法下至生難也。釋曰。三明本法請召之功能也。
經。本法有請召下至隨意而去。釋曰。二明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略示奉請法則。次但緣請召用心真言下。二廣示奉請法則。就初為三。初明奉請辭兼發遣辭。次置閼伽時下。二明奉獻閼伽法則。次有真言主名曰下。三明召請真言主。用其所說真言召請。就初為二。初示奉請發遣辭。次明王真言下。二明真言法則。此即初也。奉請之法必應發遣是故兼明也。
經。明王真言下至如別部說。釋曰。二明召請真言法則。除此經外是為別也。
經。置閼伽時下至一遍。釋曰。二明奉獻閼伽法則也。分文為三。初明應誦真言。次明獻閼伽法。三明正獻閼伽辭。此即初也。
經。上所說下至燒香薰之。釋曰。二明閼伽法也。
經。如是請下至微獻供。釋曰。三明正獻閼伽辭也。
經。有真言主下至然降所請。釋曰。三明召請真言主用其所說真言召請。於中為二。初明以其所說召請其主。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屬。此即初也。
經。彼諸眷屬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屬也。
經。但緣請召下至速滿其願。釋曰。二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奉請法。次復祕觀下。二明所作事而作奉請。就初為五。初明奉請所用真言。次當請之時下。二明奉請辭。次以用兩手下。三明三品奉請閼伽。次先觀本尊盡像下。四明學本尊像應作奉請。次當請之時。先觀本尊下。五明先觀本尊所止之方向彼應請。此即初也。
經。復有祕觀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所作事而顯作奉請也。分文為六。初明底迦等請召之法。次或於餘時下。二明得稱尊意諸花果等奉請獻供。次成就上中下下。三明上中下事及底迦等。而作請召。次作成就諸餘事下。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啟請及除遣法。次上所說下。五明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難等。誠心請之。次人下。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此即初也。所作事而作所宜。是為祕觀底迦等。先觀本尊所止之方。而彼請已。於東南西北所面各異故。云諸餘方而請召之。
經。或於餘時下至所得之物。釋曰。二明得稱尊意諸花果等奉請獻供也。中有兩箇奉請之法。謂合手爪指。隨於本方至誠奉請。及以兩手捧諸閼伽器而請召之。在文可知也。
經。成就下至而作請召。釋曰。三明上中下事及底迦等而作請召也。
經。作成就諸餘事等下至作除遣法。釋曰。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啟請及除遣法。其事緣者。謂障起。及魔興嬈。或者加苦。以如是為事緣。
經。上所說下至誠心請之。釋曰。五明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難等誠心請之。
經。人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如文可知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元慶八年九年九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