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梅電子大藏經 》普及版2.0 (安卓手機版),現已上載更新!

 

《 佛梅電子大藏經 》普及版2.0 (安卓手機版),現已上載更新!

大家可在 Google Play 下載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

⋯⋯

更新版可提供經文大小字型及版面橫排直排的選擇,法喜大家,閱藏知津,學佛修行 !

。。。

《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是以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佛梅電子大藏經.珍藏版為底本,編修而成。

2012年首次推出《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1.0(網絡測試版),2014年推出《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1.0(手機版),2018年上載更新版:《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2.0(安卓手機版),海會大眾,閱藏知津,學佛修行!

二十多年的「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功德,讓我們清楚知道:減少編修過程中的人為錯誤、問題,是「佛梅電子大藏經」的第一編修功德!大家在使用閱藏平臺時,如發現有人為的編修錯誤、系統問題,懇請使用編修寶鑑,上載您的編修功德,我們會第一時間專項跟進,與您一起法喜「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功德!

祈請諸山長老、專家學者、十方大德善信,慈悲賜教!幫助我們第一時間圓滿《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讓更多的人,網上閱藏知津,學佛修行!

《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

http://sutra.humanistic-bud.org/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 V0.98b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 V0.98b 已推出!

– 新增了報錯系統功能

大家在使用網上閱藏平臺時,如發現有人為的編修錯誤、系統問題,懇請上載您的編修功德,我們會第一時間專項跟進,與您一起法喜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功德!

暫時只有 Android 版手機有這功能 ! 蘋果手機版 iOS7 會隨後推出 !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鄭有昌(技術總監)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的第一個版本  Android 及 iOS7 已正式推出!現在已在Google Play 商店及 Apple Apps store 上架了!不管你是安桌手機 ( Android ) 或是萍果手機也可以隨時隋地「閱藏看經」!這是第一個手機版本,尚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我們會努力改進,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鄭有昌(技術總監)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公開測試

《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經過長達八年更新測試,於二零一二年底完成了「網絡版」的系統更新,供養十方大眾,網上「閱藏看經」,學佛修行。

如今,智能手機的普及,可說是《佛梅電子大藏經》又一增上緣!如果人人能以智能手機「閱藏看經」,更是《佛梅電子大藏經》當下第一之「編修功德」!

《佛梅電子大藏經》Android V0.95 版,以《佛梅電子大藏經》珍藏版為底本,收錄了經典二千七百五十一部、共計一萬一千九百零七卷。並配合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之功能,重新排版更新《佛梅電子大藏經》閱藏系統,法喜大眾,隨手「閱藏看經」。

感恩朱光明先生及李萬森居士,參與《佛梅電子大藏經》Android V0.95 版測試工作!

《佛梅電子大藏經》Android V0.95 版,閱藏功能:

一.經名查詢:只要輸入佛經的關鍵字,如“華嚴”便可找到有關的經典。

二.藏經目錄:依《佛梅電子大藏經》珍藏版目錄分類,查詢經典。

三.書籤功能:紀錄曾經閱讀的佛經,方便再次閱藏時,第一時間回到上次閱藏之經典,而且不限書籤的數量。

《佛梅電子大藏經》Android V0.95 版下載:

http://sutra.humanistic-bud.org/downloads/Sutra.apk

《佛梅電子大藏經》之珍藏版、普及版、手機版(包括經典原文、軟件功能、閱藏系統等),公開免費於十方大眾使用,謝絕任何商業行為之贊助、炒作,或牟利性質之流通。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鄭有昌(技術總監)

 

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測試

經過了個多月的努力,(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已進入內部測試階段.現在已可在智能手機上安裝佛梅電子大藏經手機版應用程式.本次以測試目標是安卓系統(Android) 4.0 以後的智能手機,以480x800螢幕作為測試(約4吋至5吋大小的手機)只要輸入經書名的部份字句便可查到所要的經書,現已把一萬多卷佛經連上這應用程式.任何一部手機也可變成一部〔大藏經〕隨身攜帶.

   

經名查詢可用繁體或簡體,如 查(华嚴)跟(華嚴)結果是一樣 !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閱藏知津: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三

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三

作者:方廣錩 發佈日期:1996年2月

接: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二

三、對敦煌文獻的整理問題

敦煌文獻絕大多數為佛教文獻,從時代上講,其年代最早者可達西元四、五世紀,晚者則為西元十一世紀,時間跨度達600餘年。從抄寫者講,這些寫卷有的出自宮廷楷書手之手,有的出自敦煌當地寫經生之手,有的出自其他諸色僧俗人等之手,水準參差不齊。從內容上講,大多數為歷代大藏經已經收入的典籍,也有相當數量為歷代大藏經不收或漏收的典籍,還有許多儀軌、雜文乃至錯抄的廢紙與習字的塗鴉,可謂雜亂無序。由於年代長久,不同年代寫經之字體因古今演化而異;由於抄寫者眾多,寫經品質參差不齊,錯漏增衍實為常事;由於內容歧雜,必須對它們進行鑒別,然後才可以利用。加之它們本來就是一批被人廢棄的古文獻[0],所存寫經不但頗多殘頭斷尾,而且魯魚亥豕之處,在所難免;文意漏斷之處,亦為常見。此外,有相當一批文獻是在敦煌本地產生的,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諸如敦煌俗字、河西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交涉互用等等。凡此種種,更增加了閱讀與利用的難度。不過,在敦煌文獻中,同一種文獻經常保存有多個抄本殘卷,如果把這些殘卷的內容綴接、拼湊起來,再加以認真校勘,則往往可將殘缺不全、文字錯訛的文獻拼湊完整,校為定本。由於有些文獻尚有傳世本,故校為定本時必須與傳世本對勘。凡此種種,結合傳世文獻,對敦煌文獻,特別是對歷代大藏經中沒有收入的諸種文獻進行鑒定、定名、綴接、釋讀、校勘、錄文,成為對這些敦煌文獻進行研究的前提與先決條件

《大正藏》編纂時,敦煌文獻已經被發現,所以,收入敦煌文獻,便成為編纂《大正藏》的四條原則之一。《大正藏》共計整理、發表敦煌文獻約200種,達250多萬字。這些文獻主要集中收錄在第八十五卷中,約有180多種;其餘十餘種則散在其他各卷。把敦煌文獻如此集中地彙聚在一起,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它既大大便利研究者的使用,也使研究者對敦煌文獻的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瞭解。

《大正藏》的上述整理工作也存在若干不足之處,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所利用敦煌文獻的覆蓋面有限。

《大正藏》所收入的敦煌文獻絕大部分依據矢吹慶輝從英國倫敦考察所得照片錄文。少量文獻依據赤松秀景、山田龍城在法國巴黎調查所得錄文,個別文獻依據中國出版的北京圖書館敦煌文獻錄文,或依據大穀探險隊所得敦煌文獻乃至中村不折等私人所藏敦煌文獻錄文。由於所依據的原始資料有限,所以收入的敦煌文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僅收入200種左右,與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大量未入藏佛教典籍相比,僅占一小部分。由於依據的原始資料有限,故出現一些問題。如《首羅比丘經》、《大通方廣經》、《天公經》、《天請問經疏》等不少文獻,矢吹所見的寫卷均為殘本,而敦煌文獻中尚保存有這些文獻的其他寫卷,可以據以補足;又如《淨名經集解關中疏》,矢吹所依據的寫卷有大段缺漏,而敦煌文獻中該文獻尚存有抄寫品質更好的其他寫卷,更適宜用作底本。

第二,有些典籍不應收而收入,有些應收入而未收。

如第2913號《七女觀經》,系歷代大藏經已經收入之小乘佛教經典,此次誤作疑偽經收入;第2770號《維摩經疏》,實際為隋慧遠撰《維摩義記》,已收入《大正藏》第三十八卷。有些典籍因鑒定有誤而重複收入,如第2741號《金剛般若經疏》實際是第2733號《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的另一個抄本。有的如第2775號《維摩疏釋前小序抄》與第2776號《釋肇序》本為一卷,卻分為兩種文獻錄文,且《釋肇序》的正確名稱應為《釋肇序抄義》。有些典籍如《父母恩重經》、《佛母經》、《新菩薩經》等有多種異本,但《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則收入其中一種。

第三,錄文也有可議之處。

如《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卷有一段文字本來是書手錯抄後廢棄的,故特意在前後用“┓”與“┗”加以標誌,但錄文者不察,把這段文字錄入正文,以致文意扡格。又如《大乘二十二問》最後有一段話介紹佛教部派的分佈,稱“其法藏部本出西方,西方不行,東夏廣闡。”但《大正藏》錄文時漏“西方”兩字,誤作“其法藏部本出西方不行東夏廣闡。”[1]

當然,《大正藏》對敦煌文獻的整理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客觀條件有限所致,我們不能苛責前賢。

四、校勘問題

校勘問題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下面分別談談。

第一,重出問題

有些經本,明明已經收入,卻由於編纂者疏忽而再次重出。如《金剛經》傳統有六個譯本,但《思溪藏》在收入《金剛經》時,錯把陳真諦本當作是元魏菩提流支本,而把真正的陳真諦本漏掉了。《大正藏》依據《高麗藏》收入菩提流支本後,發現《思溪藏》的菩提流支本(如前所述,實為陳真諦本)與《高麗藏》本不同,便把它當作菩提流支本的另一種抄傳形式(術語稱“別本”)再次收入。這樣,《大正藏》所收的《金剛經》便變成七種。其實,元代的《普甯藏》就已經發現並糾正了《思溪藏》的這一錯誤,並特意撰寫了一段說明,附於經後。《大正藏》也以《普甯藏》作為主要參校本,卻忽略了《普甯藏》對該經的修訂。

又如《大正藏》依據《高麗藏》收入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但對卷一的第42號[2]《阿閦佛國經》到第115號《觀世音觀經》等74部經作校記如下:“校者曰:自《阿閦佛國經》至《觀世音觀經》與元、明兩本大異。故今以元本對校明本,別載卷末。”[3]並在卷一的卷末“以明本載之,以元本對校”[4]把這74部經典又羅列了一遍,作為異文別本。但仔細審查這些經典,可以發現實際情況如下:

《麗藏》第42號至第61號經,等於明本第96號至115號經;

《麗藏》第62號經至98號經,等於明本第59號至95號經;

《麗藏》第99號經至115號經,等於明本第42號經至58號經。

兩者的著錄內容完全相同。也就是說,這兩者根本不是什麼“大異”,只是排序有差異而已。根據《眾經目錄》依照卷數多少先後排序的原則,可以肯定《麗藏》的次序是正確的,而明本的次序是錯誤的。產生錯誤的原因,可能是錯版所致。一般來說,校勘時遇到這種情況,只需在校記中加以說明即可,不需重出。

還有,初印本第14卷中的《佛說分別經》與第17卷中的竺法護譯《佛說分別經》重出。這個問題後來被發現,在六十年代的重印本中作了修訂,代之以乞伏秦法堅譯的《佛說阿難分別經》。

第二、著譯者的勘正問題

漢文大藏經中有不少原來失譯者名的經本,或原來缺本而後來尋訪發現的經本。對於這些經本,後代經錄往往有因考訂不當而誤題著譯者姓名的。對於一部嚴謹的新編大藏經來說,應該對這些著譯者加以慎重的考訂,以免謬種流傳。但《大正藏》對這個問題幾乎不加考慮,基本沿襲原來的著錄。這樣一來,自然也削弱了《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的學術價值。呂澄先生在《談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譯本部分的編次》[5]對這個問題有所敘述,在其《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6]中對不少經典的著譯者的勘正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為避文繁,在此不一一羅列,讀者可以對照參看。

第三、校勘疏漏問題

總的來說,《大正藏》的校勘品質是比較高的,但仍然存在不少漏校、錯校之處。包括對排字錯誤的漏校。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大正藏》遠不能說是一個權威的、標準的版本。當然,如前所述,“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我國的二十四史集中了全國的一流學者,費時多年進行校對標點,但仍有不少不能盡如人意的錯誤。近年以來筆者一直從事佛教典籍的校勘標點等工作,深知其中的甘苦。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對《大正藏》的校勘疏漏提出批評。當然,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象佛典校勘這樣難度極高的工作,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我相信,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艱苦努力,這個問題最終一定能夠得到圓滿解決。

五、錯版及擅加文字問題

十多年前,筆者在研究《那先比丘經》時,意外地發現《大正藏》所收的二卷本《那先比丘經》竟然出現一處實在不應該有的錯版及擅加文字問題。這個問題雖然也可以歸入上述第四項校勘問題中,但因為敘述起來比較複雜,故此單列一條。

該二卷本《那先比丘經》在《大正藏》中編為第1670號,載第32卷。其中第702頁中第27行末至702頁下第9行有一段關於智者與愚者作惡後得殃是否相同的問答。為了說明問題起見,我把三卷本《那先比丘經》的同一段問答[7]也抄錄如下,以作比較。

二卷本

王複問那先:“智者作惡,愚人作惡,此兩人殃咎,誰得多者?”那先言:“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小。”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小民有過罪之□[8]。是故我知智者作過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手爛。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其學道人者,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經戒。能一其心得四禪,便能不復喘息耳。”王言:“善哉!善哉!”

三卷本

王複問那先:“智者作惡,愚人作惡,此兩人殃咎,誰得多者?”那先言:“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小。”王言不如那先言。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愚民有過則罪之輕。是故智者作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爛手大。”那先言:“愚者作惡,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王言:“善哉!”

上述兩段文字,前半部分相同,後面劃線的部分大異。很顯然,三卷本的文字正確,二卷本的文字錯誤。對照巴厘語《彌蘭陀王之問》,結論也完全一樣。在此再將巴厘語《彌蘭陀王之問》的相關段落翻譯如下[9]:

王問:“那伽先那尊者!知者行惡與不知者行惡,誰的禍大?”

長老回答:“大王!不知者行惡,所得禍大。”

“原來如此。尊者那伽先那!我們的王子、大官如果作惡,要比不知者作惡,予以加倍的處罰。”

“大王!您(對下述情況)是怎麼想的呢?如果有一個灼熱、燃燒著的鐵球。一個人知道而去握它;另一個人不知道也去握它。那麼,誰被燒傷得厲害呢?”

“尊者!不知道而去握它的人被燒傷得厲害。”

“大王!與此相同,不知者行惡,所得禍大。”

“善哉!尊者那伽先那!”

那麼,二卷本有無上述三卷本錄文中劃線的“大。那先言:愚者作惡,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王言:善哉!”這一段話呢?有!就在702頁下第25行至第27行。全文一字不差,只是最後一句彌蘭陀王的讚歎語中多說了一個“善哉”而已。進而仔細檢查,發現從二卷本702頁下第6行“不制其身口者”起,到同欄第24—25行“和所為得人者”止的295個字都與原文不相吻合,肯定是從其他地方脫落後竄入此處的。

那麼,這295個字是從哪裡脫落的呢?仔細研究,這295個字包括了四個問題:關於止息喘息的問答的後部分;關於大海的問答;關於得道思維深奧眾事的問答;關於人神、智、自然異同問答的前部分。經查,原來它們應該位於第703頁上欄第16行的“不能”與“那先問王”之間。“不能”以前,正是關於止息喘息問答的前部分;而“那先問王”以後,正是關於人神、智、自然異同問答的後部分。二卷本此處本來語義也不通。但把脫落的文字加入後,意義就連貫通順了。與三卷本的相同部分也正好吻合。

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為了便於說明這個問題,在此還是把將脫落文字插回原處之後二卷本的有關段落與三卷本的有關段落抄錄比較如下:

二卷本

王複問那先:“卿曹諸沙門說言:‘我能斷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斷喘息氣耶?”那先問王:“甯曾聞志不?”王言:“我聞之。”那先言:“王以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為愚人不能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其學道人者,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經戒。能一其心得四禪,便能不復喘息耳。”王言:“善哉!善哉!”

三卷本

王複問那先:“卿曹諸沙門說言:‘我能斷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斷喘息氣耶?”那先問王:“甯曾聞志不?”王言:“我聞之。”那先言:“王以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為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者,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其學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經戒。能一其心,得四禪,便能不復喘息耳。”王言:“善哉!”

上述二卷本錄文中的劃線部分為移入的脫落文字。與三卷本錄文對照,最大的差別在於三卷本說:“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而二卷本的文字卻是“愚人不能不制其身口”,多了一個“不”字,以致文意完全相反。很顯然,三卷本的文字是正確的。證之巴厘語《彌蘭陀王之問》,結論也相同。

我起先以為上述文字的錯亂乃至那個多出的“不”字都是由於原底本《高麗藏》錯版造成的。因為《高麗藏》一版23行,行14字,每版322字。如果有幾個段落不滿行,就只有300字左右,與前述295字大體吻合。也就是說,很可能是由於《高麗藏》發生錯版,從而導致《大正藏》文字的錯亂。可是在對勘了《高麗藏》以後,發現《大正藏》的這一段文字,即前述702頁下第6行“不制其身口者”起,到同欄第24—25行“和所為得人者”止的295個字,如果把其中成問題的那個“不”字取掉,則剩下的294字恰好就是《高麗藏》中《那先比丘經》下卷的第19版。但《高麗藏》版序正確,絲毫沒有錯版問題。而《大正藏》所以發生錯亂,是由於把該第19版的文字搬到第18版之前的緣故。

現在事情就清楚了,問題的確如我判斷是錯版所致。但不是《高麗藏》錯版,而是《大正藏》錯版。或者由於《大正藏》所利用的那部《高麗藏》的印本此處裝裱顛倒所致?但《高麗藏》每版均有版片號,按道理能夠發現這種顛倒。不管怎樣,錯版發生了,但沒有被發現糾正。不僅如此,《大正藏》的校對者竟然擅自又加上一個“不”字。從上下文可知,由於《大正藏》的校對者在錄校該經時,沒有發現此處文字錯亂。所以在原文照錄,抄錄到錯亂處,即“王言:‘不知者手爛。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10]’”這一段話時,發現它的意思與佛教義理顯然有違。為了使文意能夠通順,便擅自在“制”前加上一個“不”字。從而將原脫落的294個字增加為295個字。

按照《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對該二卷本《那先比丘經》,《大正藏》曾用正倉院聖語藏本及巴厘語本作了對校。聖語藏本的情況如何,筆者未見原件,不能發表意見。如前所引,巴厘語《彌蘭陀王之問》的該節文字十分清楚;此外,三卷本的文字也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參照。不知何以竟沒有引起校對者的注意。另外,《大正藏》並沒有理校的體例,所以不應出現理校。即使理校,按規矩應該出校記說明。而校對者對自己加的這個“不”字竟不置一詞,應該說是很不嚴肅、很不負責任的。遺憾是六十年代修訂時也沒有發現這個錯誤,以致留存至今。我真誠地希望類似的錯誤在《大正藏》中僅此一例。

總之,《大正藏》固然在五十餘年中獨擅勝場,但它存在的種種嚴重問題使得它與盛名難副。問題還在於佛典整理比較專門,使得《大正藏》易於用它的盛名來掩蓋它的問題,從而誤導讀者與研究者。因此,對於佛教文獻工作者來說,編纂一部真正可靠、實用的大藏經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同志仍須加緊努力。

當今,與人們用大文化的觀念重新審視佛教相適應,新的編輯大藏經的熱潮也在出現,已經編輯與正在編輯的大藏經已有好幾部。遺憾的是,大家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這種局面的優點是百花齊放,缺點是水準參差不齊。再就是重複勞動,造成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世界正在縮小,交流正在擴大;時代正在前進,學術正在前進。那麼,有沒有可能順應這一趨勢,團結各界力量,總結前人經驗,發揮今日優勢,電腦版、書冊版並重,編纂出一部無愧於當今時代的新的精校標點漢文大藏經呢?

 

 

[0]參見拙作:《敦煌藏經洞封閉原因之我見》,載《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五期。

[1]《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192頁下。

[2]原目錄無序號,該序號系筆者依照原目錄順序所編,下同。

[3]《大正藏》,第55卷,第115頁。

[4]《大正藏》,第55卷。第122頁。

[5]《呂澄學術論著選集》,第三卷,齊魯書社,1991年7月,1621頁。

[6]《呂澄學術論著選集》,第三卷,齊魯書社,1991年7月,1644頁。

[7]《大正藏》,第32卷,第718頁上。

[8]原文此處空一字。

[9]據中村元、早島鏡正日譯本轉譯。見中村元、早島鏡正:《彌蘭陀王之問》,平凡社,1972年8月,第246頁。

[10]未劃線者為原《高麗藏》第17版文字的尾部,劃線者為竄入之原《高麗藏》第19版文字的首部。

 

 

閱藏知津: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二

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二

作者:方廣錩 發佈日期:1996年2月

接: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一

上面對《大正藏》優點作了簡要評述,難免有挂一漏萬之處。但僅就上面所述,也可知《大正藏》之受歡迎絕不是偶然的。因為它是一部以現代學術思想為指導而編纂成的最富學術性、最實用的佛教大藏經。當然,《大正藏》編成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站在當今的學術立場上回顧,也可以發現《大正藏》也存在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引為鑒戒。我認為,除了上面已經涉及的若干問題外,《大正藏》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一、選篇標準問題

一部大藏,就編纂者而言,總有一個選篇標準,亦即哪些典籍入藏,哪些典籍不入藏。我認為這個問題也是“藏經組成三要素”之一[5]。《大正藏》的選篇標準是什麼呢?

從歷史上看,寫本藏經的入選標準至唐釋智升而大體確立,基本可以歸納為兩條:(一)、凡屬翻譯的域外典籍,一概收入。由這條標準又衍伸出兩點:可疑的、假託的一概不收,亦即疑偽經不收;雖屬外道典籍,但因其亦屬翻譯,故也收入。(二)、凡屬中華佛教撰著,僅收史傳、音義、目錄、法苑、儀軌等所謂“於大法裨助光揚,季代維持,實是綱要”[6]的典籍;其他典籍,“雖涉釋宗,非護法者”[7],則一概不收。因智升基本不收中華撰著,故後人批評智升的入藏標準,稱:“經論雖備而章疏或廢,則流衍無由矣。”[8]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便出現專收中華佛教撰著的別藏。

刻本藏經,大抵承襲前代的藏經而增益之。如《開寶藏》增入宋代譯經及天臺教典等中華撰著,《契丹藏》續增遼代佛教撰著等等。故後代的大藏經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正藏與續藏正藏承襲前代藏經而來,續藏為新編入藏。當然,大藏經非一人一時所編,情況非常複雜。上面所述的只是一般情況而已。如有的大藏經有正藏而無續藏,有的大藏經新增的部分與原有的部分不作嚴格區分,其間又涉及翻譯著作與中華撰著等,很難一概而論,在此亦不擬詳述。但作為一個基本原則,後代藏經一般均涵蓋被它作為底本或基礎使用的前代藏經的全部典籍而增益之。若有刪除,必有理由,如《契丹藏》之刪除《壇經》然。《中華大藏經》分上、下兩編。上編收入歷代大藏經之有千字文帙號部分;下編收入歷代大藏經之無千字文帙號部分及新編入藏部分。正是賡續了古代的編藏的這一傳統。

如果我們以“大藏經作為佛教典籍之總匯,收經應儘量齊全,起碼必須把古代已經入藏的諸種典籍全部收入”作為一個標準來審察,可以發現《大正藏》的編纂並不符合上述標準。[9]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

(一)、歷代大藏已收而《大藏經》未收的:如《大正藏》以《高麗藏》為底本,但《高麗藏》原有的《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禦制緣識》、《禦制逍遙錄》、《禦制佛賦》、《禦制詮源歌》、《禦制秘藏詮》、《禦制蓮華心輪回文偈頌》等均未收入。此外,《高麗藏》不收,但被《大正藏》的主要校本《崇甯藏》、《毗盧藏》、《思溪藏》、《普甯藏》、《嘉興藏》所收的不少典籍,如《宋高僧傳》、《傳法正宗記》、《往生集》等均為《大正藏》所收;但同樣為上述諸藏所收而被《大正藏》排除在外的典籍卻又有數百部。那麼,《大正藏》剔除這些典籍的原因何在呢?

(二)、歷代大藏未收而《大正藏》收入的:《大正藏》前55卷正藏部分收入不少歷代大藏經均未收的典籍;其實,與這些入選的典籍水準相當的典籍還有不少,卻又沒有被選入。那麼,上述典籍被入選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由此看來,《大正藏》並沒有採用歷代編藏的傳統選篇標準,而是訂立有自己獨特的標準。這當然也無可厚非。但它的選篇標準是什麼呢?筆者寡聞,至今沒有見到有關資料,但幹瀉龍祥的回憶大概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幹瀉龍祥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之新修意義與經緯》[10]中這樣說:在大正十一[11](1922)7月的一次聚會上,高楠順次郎介紹了《大正藏》的編纂原則:(一)、以麗、宋、元、明四藏及日本古寫經、敦煌文獻進行校對;(二)、對校梵、巴原典;(三)、打破傳統的大藏經結構體例,按照學術原則重新分類,以反映佛典思想的發展與文獻的變遷。在當年11月的“新修大藏經編纂最高會議”上,與會者確認了上述三原則,列出諸分類部目並認領任務。大正十二年(1923)1月,按照上述分工開展實際工作,並決定增加一條新的原則,即(四)、增收敦煌文獻、日本古寫經、續藏中的優秀典籍及日本諸宗要典。至該年3月,完成了“入藏目錄”。

也就是說,在編纂者的心目中,最初的注目要點,是進行認真校勘與確立新的結構體例。至於選篇標準問題,並沒有被納入議事日程。而後選篇的實際工作,或標準的實際掌握,是由負責諸部的編纂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分頭完成,最後由高楠歸總。要編一部大藏經,事先卻沒有確定統一的選篇標準,說來實在令人驚詫莫名。然而事實又的確如此。這樣一來,出現前面所述的的情況,即大量已入藏典籍未能收入,而收入新入藏典籍時畸輕畸重,自然就是難以避免的。

我認為,價值觀念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這是完全正常的。但作為佛藏編纂者,切忌以個人的標準來取捨佛典如果當年智升不把大量的注疏、疑偽經等屏除在藏外,則能夠為後代保留多少珍貴的資料!前人有前人的時代局限,我們不應該用今天的標準來苛責前賢。但是,現代的大藏經編纂者,是不是應該牢牢地汲取這個教訓呢?

 

二、結構與分類問題

前面談到,《大正藏》在結構體例方面頗有創新,這種創新應該肯定。但是,今天看來《大正藏》的結構也存在不少問題。這裡以經部為例略作評述。

《開元釋教錄·入藏錄》把經部分作大乘經、小乘經兩大類,在大乘經中,又依次分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等五大部及五大部外諸經。小乘經先列四阿含及其眷屬,然後羅列其他經典。《閱藏知津》也把經部分作大乘經、小乘經兩大類,在大乘經中,則依次分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大部。在方等中,又分方等顯說部與方等密咒部兩類。小乘經與《開元釋教錄》大致相同。與《開元釋教錄》比較,《閱藏知津》刪寶積、大集而增方等、法華。《閱藏知津》新設方等密咒部以收入各種密教經典,顯然是彌補《開元釋教錄》不為密教經典單立部類之缺陷。

《大正藏》分經部為十類: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等十部。可以看出,它是斟酌、吸收《開元釋教錄》與《閱藏知津》而作的改造

也就是說,就類目而言,《大正藏》新設的只有本緣部、經集部個兩部。本緣部所收為諸種本生故事集、佛傳故事集、因緣故事集與寓言故事集。當初主要供宣教之用,今天可稱為佛教文學作品之彙集。這一類目的設置,甚便於人們的研究與使用。但經論雜糅,甚為無理。至於經集部,則基本上是把大、小乘經中那些無法歸入上述諸類的經典統統收攏在一起而已。

審視經集部所收的423部經典,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小乘諸部派的典籍,又有大乘各主題的典籍。但編纂者沒有對它進行細緻分析,只是籠統歸為一部。呂澄先生批評它“籠統蕪雜,本不足為法”[12],實為的評。無論如何,經集部的編排,沒有體現出編纂者原定的以藏經結構反映佛教“思想之發展與典籍之演變”這一學術目的。

《大正藏》在具體典籍的鑒別分類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求那跋陀羅譯四卷本《央掘魔羅經》雖然源出於《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的有關章節,但已經屬於大乘經典,不應作為《雜阿含經》的異譯經收入阿含部中。此類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藏經的結構、佛典的分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長期努力,認真研究,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大正藏》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前進了一大步。《大正藏》之後,不少學者也在這個課題上孜孜以求。我相信,只要鍥而不捨地鑽研下去,這個問題總能得到較為圓滿的解決。

 

[5]參見拙作:《佛教大藏經史(八——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第4頁。

[6]《開元釋教錄》卷十三,《大正藏》,第55卷,第625頁中。

[7]同上。

[8]《大正藏》,第55卷,第1165頁下。

[9]《大正藏》分正藏、續藏兩部分,前55卷為正藏,所收為印度與中國典籍;後29卷為續藏,所收為日本典籍;第85卷為古佚疑偽部,以敦煌文獻為主。本節只討論前55卷與第85卷,不涉及日本典籍部分。

[10]載《大正新修大藏經會員通信》,第17號。

[11]原文誤作“昭和十一年”。

[12]《呂澄學術論著選集》,第三卷,齊魯書社,1991年7月,1636頁。

 

 

 

藏知津: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一

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之一

作者:方廣錩 發佈日期:1996年2月

《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是在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小野玄妙等人的主持下,集中日本佛教界、學術界一大批優秀學者,歷時十三年(1922—1934),克服種種艱難困苦編輯出版的。據統計,先後參與人員約300人,有關人員達45萬之多,編輯費用則達280萬日圓。瞭解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物價水準的人都知道,這實在是一筆驚人的钜款。全藏100卷,計正藏55卷、續藏30卷、圖像部12卷、昭和法寶總目錄3卷。收錄各種典籍、圖像3360部,13520卷。是當時收錄佛教資料最多的一部大叢書。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大藏經對世界佛教研究的普及與深入貢獻之大,實在無與倫比。堪稱佛教文獻學史上一座前所未有的里程碑。1960年,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發起重印,重印時對初印本的若干錯誤作了校正修訂。

在世紀交替之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不同文化體系的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東西方各國人民,必須加強相互的交流與理解,必須繼承與發揚人類傳統文化中一切優秀的成分,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曾經影響了並至今仍影響著東方世界廣大區域與人民的佛教,也因此而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正因為存在著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近二、三十年來編輯新的佛教大藏經的熱潮、英譯漢文佛典的熱潮方興未艾。因此,認真總結《大正藏》的優點與不足,對我們目前的佛教文獻整理與新的大藏經的編纂,對佛教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對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限於篇幅,不可能對《大正藏》作出全面的評價,只是簡要地談談個人在使用《大正藏》及整理佛教文獻時的一些體會與想法。

《大正藏》的優點是多方面的。除了篇幅浩大、資料豐富、收納了大批前此未入藏的資料外,從大藏經編纂的技術角度,還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精選優秀底本

漢文大藏經經歷了漫長歲月而形成,先後出現寫本、刻本兩大階段。在寫本階段,因抄寫者不同,抄寫的目的不同,寫本的品質參差較大。既有三校定本的精本,也有粗率之作。刻本藏經,則因其所依據的底本不同,刻工的認真與否,品質也高下不一。因此,為了保證新編輯的大藏經的品質,首先必須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就是選定好的底本。

《大正藏》以《再刻高麗藏》為底本,應該說是在當時條件下獨具慧眼的正確決策。《再刻高麗藏》由高麗守其在《初刻高麗藏》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修訂時參考了《開寶藏》、《契丹藏》,從而使《再刻高麗藏》成為當時一部十分精良的大藏經。為了說明這一點,有必要談談《開寶藏》、《契丹藏》、《初刻高麗藏》、《再刻高麗藏》的相互關係。

《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是依據蜀地的一部寫本藏經刊刻的,如我在《佛教大藏經史(八——十世紀)》中所論述的,會昌廢佛之後,我國的大藏經均以《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為基礎而統一。但隨著時間的流馳,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不同,於是又出現一個統一過程中的分化。亦即各地的大藏經雖然均以《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為基礎,但相互間略有參差,從而出現種種不同的變種。所謂《開元釋教錄略出》實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變種之一。現在看來,《開寶藏》所依據的這部蜀地寫本藏經的實際組織形式也是當時諸種以《開元釋校錄·入藏錄》為基礎的寫本藏經的變種之一,與正規的《開元釋教錄·入藏錄》有一定的差異。且存在不少錯誤根據呂澄先生研究,這些錯誤在其後的諸修訂本中逐步得到糾正。

《契丹藏》是遼代官刻的藏經。以往人們以為它是依據《開寶藏》覆刻的。現在則明白,它實際是依據流傳在北方的一部寫本藏經刊刻的。這部寫本藏經比較嚴格地按照《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組織,且經過嚴格校訂,可說是當時最為精良的刻本藏經。可惜後代亡佚,我們現在只能根據《房山石經》中的若干經本及近年發現的若干另本而略知其仿佛。

《初刻高麗藏》依據《開寶藏》覆刻而有損益。其後因版片毀損而有《再刻高麗藏》之舉。如前所述,當時守其依據《開寶藏》、特別是依據《契丹藏》對《初刻高麗藏》進行了認真的對勘,糾正了原版的種種錯誤。其工作反映在守其所著的《高麗國新雕大藏經校正別錄》中。守其嚴謹的作風使得《再刻高麗藏》成為當時諸種藏經中的佼佼者,使得《再刻高麗藏》成為當時集諸藏之長的優秀藏經。

凡是《再刻高麗藏》已經收入的佛典,《大正藏》均以《再刻高麗藏》為底本,從而使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即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這是《大正藏》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那些《再刻高麗藏》中未收的典籍,《大正藏》在選定底本時就有一定的隨意性。如某些典籍在某一種大藏經中已經收入,但《大正藏》在選定底本時沒有選用該入藏本,而是選用收藏日本某些寺院的抄本。這或者與當時這些入藏本比較難以尋覓有關

二、確定科學體例

結構體例的好壞,也是一部藏經成敗的關鍵之一。所以我把結構體例問題視作“藏經組成三要素”之一[1]。我國古代的僧人在漫長歲月中對大藏經的結構體例下了很大的功夫,提出過種種方案。經過時間的淘汰,大家漸漸認同唐釋智升在《開元釋教錄·有譯有本錄》中提出的分類法。應該說,智升的分類法的確代表了我國古代佛教文獻學的最高水準,但也不是盡善盡美。我曾經指出:“從總體看,智升是站在中國佛教重大輕小的傳統背景上設計漢文大藏經結構的,因此,他沒有,也不可能考慮到怎樣努力用大藏經的結構來反映佛教發展的歷史線索。”[2]智升的分類法其後成為我國歷代大藏經結構體例之圭臬。明代智旭在其《閱藏知津》中提出一種新的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在其後我國大藏經的編藏實踐中並沒有得到體現,但對日本佛教界有一定的影響,後來日本《弘教藏》的編次便基本依據《閱藏知津》。其實,在我看來,智旭並沒有改變智升方案的根本缺陷,只是按照天臺五時判教的觀點把佛典重新組織而已

《大正藏》則完全拋棄傳統的“重大輕小”的分類原則,力圖依據思想的發展與典籍的演變這樣的歷史線索來安排大藏經的結構,以期給研究者最大的方便。從廣義說,這也是一種判教。但這是從歷史演化的背景出發,站在科學立場上的判教,與前此的各自站在自己宗派立場上進行的判教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是日本近代以來接受西方的科學研究方法論,並將它具體運用於佛教文獻研究領域的成功實踐。反映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最新成果。高楠順次郎在《大正新修大藏經全百卷完成獻辭》中總結《大正藏》的十大特點,其中第二點即為“採用了綜合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的最新式的編修(體例)。”[3]應該說是很中肯的評價。比較而言,近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設計的大藏經結構仍然沒有跳出傳統的重大輕小的窠臼,則實在令人遺憾。

藏經體例的創新,既要有新的研究方法論的指導,又要求編纂者必須有深湛的佛學功底,在實際工作中還必須兼顧現有漢文佛典的具體情況,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近代以來已出現多種新的大藏經分類法,有的方案可說完全從純理想的角度出發以設置各種類目。理想固然理想,但在紛繁複雜的現有佛典面前缺乏操作性,最終還是行不通。《大正新修大藏經會員通信》第一號刊登了高楠等人最初的體例設想,與《大正藏》最後的實際形態相比,兩者已有較大的不同。由此可以體會到編纂者當初如何為建立更加完善的體例而絞盡腦汁。學術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站在今天的立場上,我們仍然可以指出《大正藏》在結構體例方面的若干不足,關於這一點,下文將予評述。但在當時,它的確雄居於佛教文獻學的最高峰。

三、進行認真校勘

有無認真的校勘,也是一部大藏經是否優秀的重要標誌

刻本藏經承襲寫本藏經而來,寫本藏經的種種魯魚之訛自然也會影響到刻本藏經。諸種刻本藏經淵源不同,承襲各異,使同一經典往往顯示不同的形態。凡此種種,使得藏經的校勘成為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高楠順次郎回憶說:在首次醞釀編纂《大正藏》的會議上,中野達慧曾提出,中國明代集中了數十位優秀人才,利用各種版本進行對校,已經印行了優秀《嘉興藏》。因此,現在沒有必要再出一部新的校對大藏經(當時日本已經依據《嘉興藏》出版了《卍字藏》)。但其後在利用《嘉興藏》對石山寺所藏寫本《大般若經》進行整理時,人們吃驚地發現,《嘉興藏》本《大般若經》不但有錯字,甚至有連續數行乃至半頁的脫漏。錯誤之多,幾乎每頁都需用朱筆進行校改。正是這件事促使日本學者下決心編纂《大正藏》。[4]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校勘工作就在《大正藏》的編纂事業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大正藏》主要利用增上寺的宋藏(《思溪藏》)、元藏(《普甯藏》)與作為底本的《高麗藏》對校又加校明藏(《嘉興藏》)。此後,又加校原藏於上野帝室博物館的正倉院古寫經與藏于宮內省圖書寮的北宋本一切經(《崇甯藏》、《毗盧藏》混合本)。我國的藏經可以分為以《開寶藏》為代表的中原系、以《契丹藏》為代表的北方系以及以為《崇甯藏》等為代表的南方系。《再刻高麗藏》實際集中了中原系、北方系的優點,而《大正藏》又參校了南方系《崇甯藏》、《毗盧藏》、《思溪藏》的經本。因此,《大正藏》可以說集諸家之精華於一身。此外《大正藏》還從日本各寺院收入不少古寫經或刊本,或作校本,或作底本。更增加了它的學術價值。

校對時,只指異,不改文。即使底本明顯錯誤,也不作改動。所用經本,在《大正藏》每卷末尾的《略符》中均有介紹。而在《昭和法寶總目錄》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中則對每一部典籍的底校本都作了交代。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不少經典還與梵文本或巴厘語本作了對勘,並在校記中注出梵文或巴厘語原詞。

古人有云: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這實在是經驗之談。因此,校書的品質一般與校書者的學術水準及其精嚴的態度成正比。前些年,我們編纂在《中華大藏經》時,對《大正藏》所收若干典籍的校記作了覆核,發現《大正藏》的校對固然也有不少疏漏之處,但從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這也是《大正藏》出版後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楠順次郎把“施加前所未曾見的博涉嚴正的校正”作為《大正藏》的十大特點之一,也可謂恰如其份。

四、加以斷句訓點

《大正藏》對所收典籍全部加以斷句;為便於日本人利用,還按照日本人讀漢籍的習慣,對其中若干典籍加以訓點。高楠順次郎指出,這是為了使佛典更加大眾化、實用化,更利於人們閱讀而作的努力。

筆者對日本的訓點僅略知一二,無權進行評論。至於《大正藏》的斷句,歷來甚受批評。的確,除了若干承襲《嘉興藏》斷句的典籍之外,《大正藏》的斷句,可謂錯誤百出。如果用朱筆校改,想必會滿篇皆紅。應該說,這與日本學者閱讀、研習漢籍的學力修養有關。近幾十年來,不時可以聽到一些日本學者對本國的漢籍修養、漢學水準提出批評,有的還相當嚴厲。可見這個問題已經為日本學者所注意。儘管如此,我認為,《大正藏》編纂者使佛典更加大眾化、實用化的願望是值得稱頌的,他們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俗話說,只有什麼事情也不做的人才不犯錯誤。佛典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敢聲稱自己能夠底測。佛典標點難度之大,使多少飽學之士望而生畏。《大正藏》的編纂者知難而進,這種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另外,我也常常聽一些初學者說,《大正藏》有斷句,好讀。可見,有斷句正是使《大正藏》受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編纂者籍斷句而使佛典更加普及的願望可說已經達到。斷句有錯固然可能誤導讀者;但知道《大正藏》斷句不盡可信,從而小心謹慎,也可以促使人們深入思考。所以,我認為,就《大正藏》的斷句實踐而言,可謂毀譽參半、功過相抵;但《大正藏》編纂者由此指出的使佛典更加普及化的方向無疑將指導後進者一步一步地前進,精益求精地把佛典標點工作做得更好。

五、實用的版本目錄與索引

作為一個佛教文獻學工作者,《昭和法寶總目錄》是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其中最為常用的是《大正藏》的版本目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與兩個實用索引——《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索引目錄》。

《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按編號逐部著錄《大正藏》所收典籍。先著錄其經名、卷數、在《大正藏》中的卷次與頁碼,然後的著錄項目依次為:

1、名稱,包括中、日、梵、巴、藏之異名、略名;

2、著譯者及著譯年代;

3、該佛典在麗、宋、元、明諸藏及在諸日本大藏經中的函號;

4、所用的底本及校本;

5、品名、子目;

6、異譯本、注疏、參考書;

7、備註。

上述諸項,有則著錄,無則空缺。我想,看了上述著錄項目,無庸再作論述,人們自然會對該目錄所具有的高度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作出評價。

《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以五十音圖為序,分別著譯者,著錄《大正藏》所收的該人著譯的佛教典籍。著譯者附簡略小傳;每部典籍注明卷數及在《大正藏》中的卷次與頁碼。

《大正新修大藏經索引目錄》以五十音圖為序,著錄諸典籍之正名、異名、略名等。凡屬正名,則在經名下著錄卷數、著譯者、在《大正藏》中的序號、卷次、頁碼;凡屬異名、略名等,則僅著錄其在《大正藏》中的序號,以示區別,並便檢索。

上述目錄與索引對讀者按圖索驥查閱佛典,尤其對檢索佛典的梵文名、巴厘語名、藏文名、漢文異名、異本、注疏、品名、年代、著譯者、諸藏函號,檢索歷代佛教學者的入藏著譯,均有極大的功用。以往所有的大藏經均沒有類似的目錄與索引,這當然是時代的局限。而《大正藏》能夠自覺地站在現代學術背景上,發揚現代學術的嚴謹學風,按照現代學術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從而編纂出具有如此高度學術水準的基本工具書。可以說,《大正藏》的這些目錄與索引不僅給讀者以極大的便利,而且奠定了《大正藏》的科學基礎。這是《大正藏》編纂者對大藏經編輯理論與實踐的一大貢獻,對佛教文獻學的一大發展。高楠順次郎把編纂上述版本目錄與索引作為《大正藏》的十大特點之一,的確當之無愧。

六、現代印刷與裝幀

《大正藏》採用鉛字印刷,給讀者以莫大的便利。僅就字體而言,古代的寫經,一字多形及字體訛變在所多有刻本藏經,也難以避免這個問題。因而給讀者帶來種種不便。採用鉛印,訛變的字體通過正字而規範化,爽目易讀

不過,《大正藏》採用鉛印,實在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據統計,《大正藏》總計96652頁,按每頁1500字計算,共計約1.5億字。且不說大量佛典特有的異體字、悉曇字需要特意新雕趕造。僅就如此規模的巨書,逐一植字、校對,並以每月一卷的速度出版而言,其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見。當然,《大正藏》頗有疏漏之處,六十年代再刊時就頗有修訂。至今仍有相當多的誤植有待改正。但與當今中國粗製濫造的出版物氾濫成災,以至有“無錯不成書”之歎的情況相比,《大正藏》的校對、印刷品質及出書速度就要勝過一籌。我以為,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宗教熱情與宗教責任心,應該看到由此體現的《大正藏》編纂者們的學術良心與時代責任感。這正是每一個佛教文獻學工作者必須引為楷模的。

《大正藏》採用現代精裝,選紙精良,裝幀考究,使用方便。這也是以往的藏經所無法比擬的。

我以為,全書斷句,現代印刷與裝幀,這正是《大正藏》得以風行世界的兩大車輪

七、編纂配套的詞語索引

《大正藏》出版之後,編纂配套的詞語索引的計畫便逐步提上議事日程。1943年,由小野玄妙負責開始著手,並編成阿含、目錄、法華等諸部。其後因小野玄妙逝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原因而中止。1956年,這一計畫再次啟動,並於1958年由大谷大學、高野山大學、駒澤大學、大正大學、立正大學、龍谷大學等日本著名的六所佛教大學組織成立了“大藏經學術用語研究會”,負責規劃、統籌此事,各大學分頭承擔任務。全部索引48冊,完成一冊,出版一冊。至今已全部出版完畢,這是繼《大正藏》之後的又一宏大工程。

該詞語索引的采詞比較廣泛,並不限於佛教術語,而是儘量包羅人文、社會、自然等各方面的學術用語,還採集一些對理解當時的自然及社會有用的詞語。所采詞首先按五十音圖排為音序索引,然後再分為五十類目排為分類索引,諸如:教說、教判、天文歷數、地理、動物、植物等等,每類又根據需要分為若干小類,可供分類檢索。末尾附有梵文索引、筆劃檢字、四角號碼檢字。這部索引可以供人們查閱各種名詞術語在《大正藏》中的出處,為佛教研究提供極大的方便。這部索引的問世,使《大正藏》更加實用化與學術化。

不足的是該索引收詞不夠周遍,影響了它的學術價值;有時亦有疏漏,影響了它的使用價值。當然,由於它完全用人力而非用電腦編成,故上述缺陷可以說是難以避免的。此外,出於某種考慮,當時規定從每一頁中采出50個詞語編入索引。這就出現在某些頁碼中,為了湊足數字,把一些不必要的詞語也采入了;而在另一些頁碼中,由於規定限制,一些重要詞語卻未能采入。還有,設立五十個類目固然便於人們分類查索,但有時一個詞語可以兼有幾個類目的特性,這時把它分在何處,往往取決於編纂者的主觀判斷。加上由於分頭編纂,各冊體例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只有分類索引,沒有音序索引,這樣一來,按照類目分類,反而不便於讀者查找。因為讀者與編纂者的判斷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往往要查幾個類目,才能找到該詞。

 

[1]參見拙作:《佛教大藏經史(八——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3月,第4頁。

[2]同上,第42頁。

[3]載《大正新修大藏經會員通信》,第14號。

[4]參見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之開端》,載《大正新修大藏經會員通信》第二號。

 

閱藏知津:談《佛光大藏經》的編修

談《佛光大藏經》的編修

作者:永明

自清代集《龍藏》三百餘年來,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修《佛光大藏經》,三十餘年來,已呈現相當成果,對佛教的推展弘揚也起到深遠的影響。本文從《佛光大藏經》的編修緣起以及實際編修的經驗,提出修藏重要工序和流程。最後並將多年來的成果作一綜合報告。

第一:佛法的弘傳能夠長遠恒久,歷代佛教藏經的刊行流通,是一個重要因素。

如來一代時教,自漢時陸續傳來東土,譯著典籍代有所出。這些譯著典籍,若從內容教義來看,固然有它根本不變的價值,但是若從研究信解的角度而言,仍應要有契合時代的方法和權巧,方能使古今融會貫通。

因此,到了宋、元、明、清,歷代高僧大德為了佛教的永續發展,均曾搜集編印藏經,既保存了聖言經教,也為學者從事研究與發揚提供了依據。然而隨著時空的轉移,各版所刊,未將三藏分段標點,且編排古板,致使今人誤以佛典深奧,非初學所能解,而望經怯步,即便是有心想學習的人,或高才飽學之士,也得苦鑽窮研,耗費時日,方能得入。

有鑑於此,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遂于西元1958年起,倡印每月一經,將古刻板經典予以現代化,經文加以標點、分段,並作科判表解,以輔助讀者理解經文義理,希望佛典能普遍為大眾所接受。

西元1977年,大師更于佛光山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從事完整、大量、有系統的修藏工作,“為我中華文化,續佛慧命,點無盡之燈,開般若之華,讓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長流九州”。

第二:「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編纂的《佛光大藏經》,分為十六大類:

一.阿含藏  二.般若藏  三.禪 藏  四.淨土藏 五.法華藏  六.華嚴藏  七.唯識藏  八.秘密藏 九.聲聞藏  十.律 藏 十一.本緣藏 十二.史傳藏 十三.圖像藏 十四.儀志藏 十五.藝文藏 十六.雜藏

上述十六大類中,“圖像藏”、“藝文藏”是歷代各版藏經中所未曾收納的,可以說是深具開創性、前瞻性及時代意義。佛經本身即深具文學、藝術意涵,佛教東傳,更豐富了文學、戲曲、建築、雕刻、繪畫等創作內涵,使得佛教文學、藝術留下了大量輝煌瑰麗的文化遺產。星雲大師說:“我相信文學、藝術可以美化人生,也可以美化佛教,為佛教帶來生氣,所以文學、藝術能讓佛法的弘揚事半功倍,而且影響深遠。”因此,《佛光大藏經》的編纂,突破傳統的藩籬,將佛教文學、藝術收編入藏,作為佛教傳播和弘揚的方便法門。

第三:《佛光大藏經》的編印,旨在編纂一部“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聖典,以助長佛法的延續與流傳。因此,本藏主要編輯工作是

1.採集各版藏經;2.作文字校勘;3.考訂全經;4.經文分段;

5.逐句標點;6.名相釋義;7.經題解說;8.經後索引;9.諸家專文。

各部藏的編輯工序重點說明如下:

一.搜集資料:搜集各部類相關典籍(包括當代高僧大德的著作),予以分類。

二.確定入藏:精選、沙汰各類典籍。斷簡殘篇、內容與主要典籍重複等,均在沙汰之列。以《佛光大藏經.禪藏》為例:

(1)南宋普濟禪師撰《五燈會元》,是以“五燈”(即《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為基礎,刪繁就簡,撮要彙編而成。若從此書的編排結構而言,較之原來“五燈”各書綱目明瞭易查;但是若就禪宗史的研究角度來說,則因刪削頗多,所引資料遠不如《傳燈錄》等完備,因此,在《禪藏》裡,《五燈會元》則以“存目”編入《附錄》。

(2)宋代王隨等編《傳燈玉英集》,是《景德傳燈錄》的刪節本,原為十五卷,現存本內容不全,缺卷一、四、七、九、十一、十三及卷三、十、十五等三卷的首部。因此,《傳燈玉英集》也以“存目”編入《附錄》。

三.確定底本:各藏收錄內容確認後,接著是決定編印典籍時作為依據的原本。原則:

(1)古本:現存最早的本子。

(2)精校本:若古本錯刻、漏刻嚴重,也沒有第二順位的本子可做為選擇的物件,則可以精校本為底本。

四.影印裝訂:為方便“資料登錄”、“校對”等工作流程的進行,在確認底本後,即可進行影印裝訂。

五.輸入電腦:隨著科技的進步,使用電腦軟體編輯,是現代編藏的一大助力,因此,以電腦輸入經典內容,已取代手抄經、舊式的打字機輸入。從事資料登錄工作時,如果遇到電腦排版軟體無法顯示的字形,為達到一定限度的現代化,以及避免造字過多,編輯困難,因此有如下的處理方式:

(1)轉換:為配合現代電腦排版,將底本中的異體字,在不害字義的原則下,直接改為現代通行字,不加校勘說明。

(2)造字:不符合上述條件者,則必須造字解決。西元1994年出版的《禪藏》,造字多達2000餘字。隨著排版軟體的更換、Unicode碼可使用的字數增多,即將在西元2009年4月出版的《法華藏》也造了657字。

六.標點分段:採取新式標點符號與分段,將全書的文義標示清晰。以《佛光大藏經.阿含藏》為例:

【原文】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賢者汝是何人天神答言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長者善知識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緣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門是故告長者但當進前慎莫退還前進得利非退還也。(《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整編後】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賢者!汝是何人?”

天神答言:“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長者善知識,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緣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門,是故告長者:‘但當進前,慎莫退還!前進得利,非退還也!’”(《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第2082頁)

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分段,可提供讀者快速閱讀和避免會錯文意而誤引。為實踐星雲大師“給人方便”的佛光人工作信條,《佛光大藏經》的編輯群在下標點、分段之前,都務必將作者所引用資料的“來源及起訖處”詳實查明,盡最大力量給讀者和研究者正確資訊。

七.校勘:這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不犯遺漏、妄改、以訛傳訛的錯誤,是本編修委員會對編輯群的要求。作法如下:

(1)一書有數種版本,孰是孰非,難以斷定者,校勘者保存其異,不作更改,只在校勘記說明記錄之。

(2)本書懷疑有誤,又無他書為證,實在是沒有證據可以做為修改的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校勘者只能提出疑問,留待後人解決。

其次,校勘方法:靈活運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正規校勘方法,有別於《大正新修大藏經》採用“對校”,“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的短處--不負責任。

八.注解:將文中艱澀難懂的詞句,參考各類工具書,加以解釋。

九.題解:對一書題目的解釋和介紹(包括作者、內容結構、現存等)。

十.核對:這是針對電腦排版工作人員所修正的文稿,在列印輸出後,進行下一校次或審定前,務必進行的工序。主要目的在避免校對者或審稿者的盲點,以達到理想的編修成果。

編纂工作參與人員的來源,是編藏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以《佛光大藏經》的編修來說,主要參與人員是來自佛光山早期赴日留學的博碩士僧(如慈惠、慈容、慈怡、慈嘉、依空等法師)、佛光山佛學院的研究生、南華、佛光大學的博碩士,以及學者等,經年累月,日以繼夜,孜孜不倦地進行千秋不朽的編藏大業。

第四:三十餘年來,重新編纂的《佛光大藏經》,已出版流通的有五大類,即:一.阿含藏、二.般若藏、三.禪藏、四.淨土藏、五.法華藏,共198冊,其中入藏編纂的典籍有374部,存目有1023部,研究專文有39篇;流通中、日、韓、英、法、德、美、澳、紐、瑞士、瑞典、蘇俄、非洲等世界各國,深獲讀者肯定與迴響。例如:

1.《佛光大藏經.阿含藏》廣為各界所採用研讀。例如:韓國曹溪宗專研《阿含經》的布教師表示,他以《佛光大藏經?阿含經》為底本來學習,使得原本不易瞭解的經文,變得容易閱讀,特地來山感謝。

2.北大樓宇烈教授、中國人大方立天教授等以為《佛光大藏經》的出版是“華人之光”。

3.《佛光大藏經.禪藏》中,《祖堂集》一書為學者張美蘭、孫昌武教授等,贊許為最佳版本。

4.學者葛兆光教授稱許《佛光大藏經》的題解比《佛書解說大辭典》更加詳盡,品質非常高。

5.日本大谷大學木村校長說:“《佛光大藏經》的尺寸、厚度,給讀者很大的方便。《佛光大藏經》對佛教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很重要,其中《藝文藏》、《儀志藏》很有特色。”

6.學者葉朗教授認為《佛光大藏經》標點、校對等嚴謹,品質非常高。

7.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教授高希均先生與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共同推薦《佛光大藏經》為「鎮宅之寶」。

8.北京大學朱慶之教授認為《佛光大藏經》的工序縝密。

9.美國長春藤名校史丹福大學的邵東方教授等贊許《佛光大藏經.禪藏》的索引是他們使用過的索引中,最方便檢索的索引。

10.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羅多弼教授肯定《佛光大藏經》是劃時代的巨獻,有助於東西文化的交流。

至於正在進行編纂的各部藏,也計劃在未來三年能完成,屆時《佛光大藏經》將完整、全面呈現世人眼前,繼歷代各版藏經之後,流傳千秋萬世,使“佛法遍傳三千界內,真理普揚萬億國中”。

閱藏知津.編修寶鑑

編修寶鑑

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網上閱藏平臺,供養大家網上閱藏看經學佛修行

近二十年的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功德,讓我們清楚知道:減少編修過程中的人為錯誤問題,佛梅電子大藏經的第一編修功德

大家在使用網上閱藏平臺如發現有人為的編修錯誤、系統問題,懇請使用編修寶鑑,上載您的編修功德,我們會第一時間專項跟進,與您一起法喜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功德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閱藏知津:漢譯佛典語言學的研究

關於漢譯佛典的研究–語言、方法及文獻學問題

作者:辛島靜志博士 發佈時間:2009-02-02

如果我們從語言方面仔細研究漢澤佛典,就會發現,“漢譯佛典不僅是研究漢語語史的重要資料,同時在探討佛典的產生、發展等問題時,也必不可少。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僅靠梵語佛典是不夠的。因為梵語寫本的佛典多寫於十一世紀以後,中國東漢、魏晉的漢譯佛典遠遠早於梵語寫本。所以,我們在研究大乘佛教的成立等問題時,必須借助於漢譯佛典。但是,以準確讀解漢語、梵語、藏語佛典為基礎的內容,剛剛起步。

一、研究佛典時中期印度語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佛教的本師釋迦牟尼曾在印度東部的摩伽陀(音譯)地域活動,佛教經典最初也使用東印度的方言,宣揚教義。後來,隨著佛教教團的擴大,各地產生了各種方言口傳或書寫的新經典。現今保存的大小乘教的梵語寫本中,不少尤其是早期的經典,在當初傳播時間的是中期印度語。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中期印度語的佛教經典逐漸梵語化。對於梵語化的開端說法各異,但一般認為是從西元1-2世紀在印度北部、西北部逐步開始的。但梵語化的擴大,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所以,研究佛教經典的梵語寫本,尤其是研究初期大乘佛典的寫本時,應該把這些情況考慮進去

如“大乘”、“小乘”中的“”字,在中印度語中本來面目是“jaana”,即智慧之意。但在梵語化的過程中,被誤譯為今天的“”(意)。又如佛教中的“阿彌陀佛”現今有兩個名字,一為“天星光”(Amitbaa),另一為“無量佛”,但據記載,阿彌陀佛不是長生不老的,他最后涅槃而去。因此,經過比較研究發現,阿彌陀佛只有一個名字,即“無量光”。“無量佛”是佛教經典在被傳抄時誤寫而得以流傳下來的

二、研究古譯、舊譯佛典的意義

現存的初期大乘佛典的梵語寫本,大多數是十一世紀以后寫成的。從原本產生的時間,到寫本的寫成時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這過程中,一定受到了梵語化的影響。因此,僅靠梵語寫本的研究是很難接近初期大乘佛典的真實面目的。但是,自東漢出現的漢澤佛典,比大多數的梵語寫本更古老。因此,如果仔細研究漢澤佛典,再與梵語寫本相比較,可以進一步接近佛典原來的面貌。據研究,自東漢至南北朝的漢語佛典中,有不少漢譯佛典顯示出它們的原典是用中期印度語,中亞語言等口傳或書寫而成的

對此,我們可進行以下工作:一、梵語寫本之間的對比研究,可參照藏譯本;二、梵本、藏譯本與漢譯本的對比研究。

三、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

漢澤佛典儘管非常重要,但是其歷來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過去的中國學的學者中很少有人讀佛典。而研究佛教的學者則認為:漢譯佛典不僅難懂,而且同梵語、巴利語佛典相比只不過是二手資料而已。同基督教的“自始即有語言”的傳統相異。佛教不僅不拘泥於語言,而且認為語言的拘泥不利於信仰。但是,思想必須通過語言表現,通過語言流傳,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思想並不能脫離表現它的語言,而是存在於表現它的語言之中。不正確地捕捉語言,便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思想。而且,漢譯佛典的費解性決定了大約讀懂之,是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佛教思想的。其結果:即使出了成果,也是空中樓閣而已。

正確地讀懂漢譯佛典是研究佛教的不可缺少的基礎之一。但是,漢譯佛典中出現的特殊的,或是口語的詞彙、語法在漢語辭典、語法書中及少能搜尋到,這就加大了正確讀解漢譯佛典的難度。

從中國學角度研究漢澤佛典語言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其解釋往往停留在佛典以外的文獻中相類似的用法的比較,沒有充分表明漢譯佛典的特徵。我們可以把漢澤佛典與梵語、巴利語、藏語等經典或是不同譯者翻譯的經典進行對比。例如,日本明治時代的譯書、啟蒙書中出現的“權力”(right)、“科學”(science)等新詞,把它們與其原語或是譯語安定之前的其他譯法相比較,就可以明確它們的意思。同樣道理,把漢澤佛典的語法、詞彙,與梵語等佛典或翻譯相比較,也許會闡明、理解漢語佛典中的一些難解的語法和詞彙。而且,古譯佛經一般很難懂,如果不參考梵本或者是巴利語、藏語的經典的話,不僅不能理解,而且可能會誤解原意。

最后,辛島博士提到了自己用電腦編撰《佛典漢語詞典》的構想。他計劃今後將自己曾經編纂的漢譯佛典總歸在一起,編一部以漢語佛典為材料的《佛典漢語詞典》,並對東漢、魏晉、南北朝的漢譯佛典作語言的分析,以為佛教學及漢語詞彙、語法、音韻學提供一份新材料

他提到了用電腦編纂詞典的好處:在將所需資料按照拼音輸入電腦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編成某個譯者或者某一個時代的佛教漢語詞典。最後,可以將它們總歸在一起,重新排列順序,就可編成一部大詞典。另外,舊有的詞典在印刷、頁數方面會有所限制,而用電腦編纂則沒有頁數限制,可以用足夠的例句來闡明某一個詞彙、語法。

但是,無論電腦技術如何發展,文獻學的根本:即平靜地讀書,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微妙的語言感覺必須靠一頁一頁翻書才可得到,而整天打鍵盤是不行的。

 

備注:上述這篇文章,對編寫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有重要參考價值!特別是以漢語佛典為材料的《佛典漢語詞典》編輯計劃,對編寫佛梅電子大藏經.藏經音義之計劃,有指導性作用。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閱藏知津.大藏經學術交流平臺

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是分享「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工作的大藏經學術交流平臺

謝絕上載與「佛教大藏經」無關之內容與言論。

歡迎大家法住佛國壇城,閱藏知津、學佛修行,一起法喜「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

閱藏知津之學術交流平臺,暫開放於注冊會員使用。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閱藏知津:中華大藏經編纂記

中華大藏經編纂記

任繼愈

1982年3月7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集中全國有關專家及海外學者共商古籍整理出版大計。這是以國家名義召開的,向全國、全世界宣佈“四人幫”被粉碎後,告別極左思潮,中國政府重視古代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以科學方法清理中國古籍的大會。

古籍規劃討論中,對傳統的經史子集都作出近期、遠期整理出版規劃,人力物力都作了安排。我發現大會議題中沒有把佛教古籍考慮進去,就寫了一份《中華大藏經》整理出版建議提交給大會。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採納了這個建議,把佛教、道教古籍整理工作列入國家規劃。《中華大藏經》整理出版工程從1982年8月正式啟動。

《中華大藏經》不同於歷代刊行的大藏經

根據現有資料,漢文大藏經歷來入藏的基本經籍最少為1000種左右(包括房山石經的960餘種),最多者為2200餘種,平均數約在1600種左右。這是宋元明清各藏入經的基本數目,加上各藏特有的經籍,共約3000餘種,除去重複,約2500種左右,加上傳統入藏的基本數目1600余種,現存漢文佛教經籍總數約4100餘種(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稿總數為4175號)。

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儒、道並尊的三大宗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我們有必要編纂一部新的一大藏經,所收佛典應全面,採用影印辦法。既可避免校核造成新的差錯(日本《大正藏》即是前車之鑒),又可以保存善本古籍原貌。省去了繁重的校印排字的過程,還能大大縮短印刷時間。基於上述考慮,我們決定採用現存最有文物價值的《趙城金藏》為基礎。

漢文大藏經以其篇幅大、版本眾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術以前,佛經傳播靠手寫流傳。南北朝時北方已有摩崖石刻佛經,刻鑿在岩石上,與造像祈福同一目的。隋代已開始用石版刻經,那是為了保存佛教經典,以防止兵燹戰亂的破壤。刻在石板上,每塊石板重達百斤,利於保存,但不便閱讀。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開始以木版印藏經,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大藏經問世,世稱《開寶藏》。後來歷遼、金、元、明、清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雕造藏經。現存公私刊印的“大藏經”達17種之多。辛亥革命後,還出版過鉛字排印的兩種“大藏經”——《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藏經有《高麗藏》、《黃檗藏》、《弘教藏》、《卍續藏》、《大正藏》。縱觀國內外已出版的各種“大藏經”,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今天看來都不算理想的版本。

為了避免過去各種《大藏經》的缺點,我們編印的《中華大藏經》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內容要“全”。我們慎重考慮,選用了《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影宋磧砂藏》、《普甯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高麗藏》等八種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大藏版”,以《趙城金藏》為基礎,進行對校。只勘出各種版本文字的異同,不加案斷。

《趙城金藏》是北宋《開寶藏》覆刻本,裝幀、版式保有《開寶藏》的特點,在《開寶藏》散失殆盡的情況下,不論在版本方面、校勘方面,它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國內現有藏經中未經傳世的孤本還有《房山雲居寺石經》、《遼藏》(又稱契丹藏,用名不妥,因為它用漢文而不是契丹文)、《元官版藏經》、《洪武南藏》。這幾種大藏經多為《磧砂藏》和《永樂南藏》的覆刻本,所收典籍均少於《趙城金藏》,不宜作基本參照本。《趙城金藏》收錄佛典近7000卷,現存5380餘卷,雖有缺失,可用《高麗藏》補入。《高麗藏》與《趙城金藏》同屬《開寶藏》系統的覆刻本,版本基本一致,用《高麗藏》補《趙城金藏》自然協調,便於操作。

我們校勘的目的,不在於勘誤訂正,而在於會同比較。因為我們長期整理中國古籍的經驗表明,不同版本出現的文句異同,多半不涉及義理,古籍版本出現文字異同各有道理(當然也有明顯錯誤),如果一定要由編者決定取捨,難免失之武斷,徒耗人力,並不科學。

還應指出,每一種善本的特殊價位並不真正由於它的至美至善,而在於它體現了各自時代的某些特徵。這些特徵是別的版本不能代替的。如《房山雲居寺石經》可謂善本,其中石刻佛經體現了《遼藏》的風貌。但也發現有的刻工為了貪圖省工,出現了許多與上下文不相連屬的“一”字。從一般校勘原理看,這些“一”字無論從形、音、義的錯簡毫無關係,只是由於刻工按版計酬,為了省力,又能占滿版面,才出現了不應出現的許多“一”字。漢字中只有“一”字筆劃最少,刻起來省力,用來充字數最方便。像這類缺點,並不能動搖《房山雲居寺石經》版本價值的歷史地位,畢竟瑕不掩瑜。這裏只是說明中國過去雕印的眾多版本的《大藏經》沒有一種是盡善盡美的,《中華大藏經》為讀者提供一個會同諸本的機會,標出異同,不作案斷,正是極端負責精神,尊重讀者、研究者的判斷能力。一卷在手,等於同時擁有九種版本的“大藏經”,為研究者提供了空前的方便,這是任何圖書館都無法辦到的。

《中華大藏經》的完成

《中華大藏經》在國家大力支持下,1982年開始編輯,1986年初,已出版到第15冊時,古籍規劃小組負責人李一氓給薄一波同志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簡單地敍述了《中華大藏經》的編輯、出版經過及今後的打算。當上編106卷接近完成時,我曾與李一氓寫信,說明《中華大藏經》完成在即,請求仍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支援繼續完成《續編》。可惜他已生病住院,身體精力都不能執筆寫字,由他的助手代寫了一封回信。

我收到回信不久,李一氓同志與世長辭,生前未能看到這部《中華大藏經》完成。如果沒有他的大力支持,這部《中華大藏經》只能以《趙城金藏》的原始面貌沉睡在善本書庫內,無從會同八種不同版本呈現在世人面前,更無從為建設新文化積累資料添磚加瓦。《中華大藏經》出版到35卷時,我們編輯的最得力成員——童瑋教授不幸逝世。他一生致力於佛教經典版本目錄之學,編撰的《二十二種大藏經目錄索引》凝結著他一生的心血。為了普查國內佛典古籍現存的情況,他不顧年高,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基本摸清了佛教古籍現存的概況。他在編輯《中華大藏經》工作中起著無可取代的作用。童瑋還曾聽山西晉城青蓮寺僧人說,抗戰時期,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曾來人借走該寺的卷軸裝佛經十餘卷,寺僧不敢不給,借走後未歸還。當年的借閱者、借出者早已逝世。這十餘個卷子的下落,留下了永久難解之迷。童瑋每次對我提到這件事,不勝唏噓。

當年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校勘組的石磑老師工作勤奮認真,以致積勞成疾,本書第一冊出版前因病逝世。張文苑先生負責底本組,承擔著校勘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他認真負責,工作安排得有條不紊。不幸突發腦溢血逝世。還有湖北的王世安先生,他為校勘工作付出了勞動,也過早地逝世了。對逝世的這幾位同志來說,生前未能看到這部《中華大藏經》完成,是終生遺憾,也給我們全體編纂者留下長遠的懷念。為了搜求中原找不到的卷帙,我們還得到海外朋友的大力支持、協助。這裏特別感謝美國的余英時教授,承他的協助,找到《趙城金藏》散失的《佛國記》,得以珠還合浦。先後對編纂《中華大藏經》提供資料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還有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管長的梶谷宗忍先生、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教務部長緒方香州先生等。

從1982年8月整理出版工程正式啟動,到1994年底編纂完畢,參加人員先後共有160人,分別屬於底本、修版、校勘、調度、匯稿、定稿、總務、財務八個部門。參加者年齡從二十歲到八十歲,老少不一,參加時間最長的從始到終十二年,最短的三個月。他們的辛勞和業績也將與《中華大藏經》同在。

備注:上述這篇文章,對編寫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有重要參考價值!然電子大藏經不同於原版大藏經影印排版校勘,務必小心會重複大正藏的問題,校勘出新的錯誤!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編修計劃

佛曆二五四二年(1998)歲次十二月初八,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佛梅電子大藏經,正式出版!

這是佛教印經史上,第一次將佛教經典從「有紙印經」到「無紙典藏」的劃時代里程碑!

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一次編修計劃,一九九四年開始至一九九八年完成。四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佛教大藏經經典文字電腦化,首次實現了佛教大藏經「無紙典藏」,為現代人閱藏看經,提供許多方便。

資訊時代,電腦硬件、軟件技術,日以繼夜地昇級換代。特別是近年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勢在必行!

佛梅電子大藏經,近十八年的編修計劃,感恩諸山長老、專家學者、十方大德善信的慈悲賜教,我們方可一路走來。

如今,佛梅電子大藏經.普及版,只是從系統軟件程式方面,更新昇級,方便更多的人,網上閱藏看經。如要真正達到「普及版」的要求,我們還有更艱難的路要走!

二零一三年,我們將啟動佛梅電子大藏經.雲計劃,在完善普及版網上閱藏看經功能之後,開始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三次校勘工作...!

祈願 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如是功德!

...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無憂比丘

新編.藏經音義

在漢文大藏經中,有許多同音同義之異形字,出現在不同經典中。如一個「惱」字,同音同義的至少有三十二種不同寫法的異形字,出現在大藏經中。而現代電腦常用字庫,一般沒有收錄這些異形字,其原因是,這些字不常用...。

歷代大藏經編修校對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凡經典文字一律不準更改,但可在經典文字頁面注解其通用之音義。正因如此,我們現代人才有「福報」見到這些異形字!

當然,這也是我們十幾年電子大藏經編修過程中,最難解決之課題!

曾幾何時,有一些白話版的佛經流通,有人說這是一件「大功德」,方便了現代人看佛經...!然而,讀過「唐宋詩詞」的人都會明白,永遠不是那個似曾相識的「家鄉味」!

為此,「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校對,必須恪遵「原典、原文、原字」進行校對!

新編「藏經音義」,就是要打破上述之「困境」,如法大藏經編修工作。

編輯的方法,可依如下步驟:用現代白話語言,注解這些字或詞;再引經據典,並將歷代版本之藏經音義解說,羅列其後。

這樣,一能恪守大藏經編修準則,又能方便現代人「閱藏看經」!

...

佛梅電子大藏經.編修委員會